1简述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

1简述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
1简述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

1简述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

2、简述曹操在建安文坛上的地位和作用。

3、曹丕的《燕歌行》在诗歌发展上有什么地位?

4、简述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略论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6、简述王粲、刘桢诗歌的艺术成就。

7、试述蔡琰《悲愤诗》的成就。

8、简述阮籍《咏怀诗》的影响。

五.论述

1、试论三曹诗歌的风格差异。

2、试论曹操用古题乐府写时事的成就和影响。

3、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4、谈谈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5、试述阮籍《咏怀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第二章两晋诗坛四.简答

1、什么叫“繁缛”?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简述左思诗歌的艺术特色有影响。

五.论述试举例说明左思《咏史》的主要思想内容

浅析曹操诗歌艺术特色及影响

. 写作提纲…………………………………… . 开题报告…………………………………… . 内容提要…………………………………… . 关键词……………………………………… . 正文………………………………………… . 参考书目…………………………………… 写作提纲 一、序论 在中国文学史上,能同时以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身份占一席之地者)地寥若畏星,曹操以其仅存地余首诗歌、余篇文章,形成独特地节术风格,构成“建安风骨”,对后代诗人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是非常难得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正文 、曹操诗歌三大艺术特色 ①悲凉慷慨地艺术特征;②雄劲奋发地艺术风格;③质朴明快地诗歌语言. 、曹操诗歌艺术风格形成原因 ①所处时代地重大影响;②与作者经历、地位、世界观息息相关;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风格; ④与戎马生涯急促写就有关.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曹操诗歌风格地重大影响 ①对“建安风骨”地形成起显著作用; ②对后代诗歌评论与创作影响深远. 三、结论 曹操独特地诗歌艺术风格值得学习,其风格影响重大深远,不可泯灭. 开题报告 、作者姓名 、学科门类、研究方向及年级、汉语言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秋,汉语言本科 、导师姓名与职称;郑乐农中教高级 、研究题词;曹操诗歌风格及影响 、选题缘由、目地和意义 中国文学史上,能同时被称之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地人物为数寥寥,而曹操凭其仅存地四十余篇散文,十十余首诗歌,及其卓越地军事、政治才能,同时拥有这三顶桂冠,年少时曾读其《短歌行》,感受颇深,故对其诗歌甚感兴趣,特撰本文对其诗歌风格及影响聊发一孔之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选题及研究背景 诗言志.诗风即人风.研究曹操不多地诗作,或许更好把握、分析曹操地志向、胸怀及抱负,也更加清楚诗作文章均不多地曹操,能被后人赞称为文学家地原因究竟是什么.曹操地文章实在难找,而手头却有不少曹操诗作.于是,且走进曹操诗中,去品读诗作,咀嚼体味,鉴赏诗风,窥视这一枭雄地内心世界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研究方法、措施和步骤 收集、查找有关曹操及其诗歌、文章有关资料进行仔细阅读分析,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准备情况 本人查阅《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文学品》《诗品论》《唐诗三百首》《文心雕龙》等资料. 、预期目标 撰写此文,意在让人们了解到,曹操确实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诗歌风格及影

关于对陶渊明诗歌的研究

四川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 的创作影响 教学点泸州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姓名唐胜涛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2014年月日

四川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任务书 学生姓名唐胜涛专业班级201级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 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 接受任务日期2014年月日完成任务日 期 201 年月日 指导教师(签名)指导教师单位 论文内容目标 1.通过毕业论文时间教学环节,使我们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得到不同的巩固、深化、提高,学会用文献检索、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等方法编写报告,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2.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 论文要求1、字数要求:本科论文不少于5000字,设计不少于4000字。 2、论文或设计由:题目、摘要、关键字(词)、目录、正文、结论(结语)、参考文献、致谢、等几部分构成。

参考资料 [1]吴怀东.论陶渊明隐逸思想之继承与创新[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 [2]李敏.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12) [3]莫莉荣.论陶渊明对道家思想的接受与田园诗创作[J].考试周刊,2009,(31) [4]赵明.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 [5]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朱光宝.中国文学史教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 (汉语言文学本科):唐胜涛 【摘要】隐逸是陶渊明一生中最引人注目、最具特征性的行为。陶渊明一生 接受了儒和道两种思想。儒、道都认可隐逸,但是其价值观并不相同,前者强调的是对有序社会理想的建设与个人人格节操的坚守,后者追求的是个人自由。陶渊明的隐逸是吸收道家思想而对儒家隐逸思想进行改造。本文旨在探讨隐逸思想对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隐逸思想;田园诗 陶渊明一生主要接受了儒家“人世”和道家“出仕”两种思想。儒家的“出仕”思想指导着年轻的陶渊明选择他的人生目标,但这种目标并不固定长久,时断时续的13年官场生活就是最好的明证。当无法融人现实世界时,陶渊明性格中的道家“出仕”精神就逐渐显现,成为他思想性格中的主导方面。越到后来,这种思想特征越突出,他的这种性格也越成熟、越坚定。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陶渊明将这种精神旨趣写入诗歌,创作出了清淡自然的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一片新天地。本文旨在探讨陶渊明对道家思想接受的原因。以及这种思想对他创作田园诗的影响。 一、乱世的名隐士 (一)曲折的人生经历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柴桑人,我国晋朱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镇守长汀中游地区、都督八州军事的大将军,被朝廷封为长沙郡公。其祖父和父亲也都曾出仕为官。南宋朱熹曾经评价陶渊明说:“晋宋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膳要职,这边面清淡,那边一

有关曹操诗词经典名句大全

有关曹操诗词经典名句大全 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 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辞爵逃禄,不以利累名,不以位亏德谓之让。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圣人之用兵,戢时而动,不得已而用之。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夫有其志必成其事。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 天子授予官爵,人臣上表辞让,不一定要三次。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恃武者灭,恃文者亡。 心恬澹,无所愒(Kai) 欲。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完整版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摘要]: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着名的田园大诗人,他的田园诗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意境,无不透露着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因而,我们不应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应真正深入到他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其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意境 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代是一个天姿烂漫的时代。那个时代的文人钟情于自然,而陶渊明更是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之美全都表现在对自然的追求,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人生境界,开创了质朴无华,极尽纯净的语言之美。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之美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是情、景、事、理的大浑融。他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通过人人可见之物,表达高天世人的情怀,写出深刻的理。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陶诗最重要的还属于发乎事,源于景,缘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山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与生动。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的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农村生活之美,从内容上来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表现农村恬美宁静和悠然自得的心情

曹操诗歌赏析

曹操诗歌赏析 曹操生平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曹操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尤其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其中“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龟虽寿”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诗人贯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 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写诗人的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与人生境界的探索摘要:陶诗的内容大都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平淡与醇美的统一,情、景、理的统一是陶诗的艺术特色。田园诗所歌咏的是个人悠闲的生活,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这是其不足之处,但以田园的美好对比官场的丑恶,是有积极意义的。咏怀诗、咏史诗表现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但也包含了不少明哲保身、安分守己、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关键词:陶渊明平淡醇美艺术特色人生境界一、陶渊明的生活背景与诗歌的艺术特色(一)生活背景:陶渊明(公元356--427)又名陶潜、字元亭,是东晋末年的田园大诗人。据史书记载,东至县东流镇东晋时期属浔阳柴桑(今属九江彭泽县),陶渊明在彭泽做县令,经常到东流种菊。留下千古佳话,后人敬羡先生,建祠以祀。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有所作为。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那时一个动乱的年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让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最终“爱丘山”的夙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开始身在仕途,心在田园了。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思想与当时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二)诗歌的艺术特色: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其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1.平淡与醇美的统一:前人常用平淡概括陶诗的风格,这是不错的。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一切如实说来,平平淡淡。然而,如果仅仅是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正和陶渊明的为人一样。因此读来韵味隽永,越读越觉的它美。试看《劝农》诗中的一节: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这里呈现出一幅和平的农作图,实际是把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美化的结果。《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类似的特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曹操和曹植诗歌风格的比较

曹操和曹植诗歌的比较 摘要:曹操、曹植父子二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曹操的诗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而后期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徊。 关键词:曹操曹植诗歌风格 一、从诗歌内容上比较 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终生所追求的是打击豪强和统一中国,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所以他的二十余首诗大都是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描写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苦难的乐府歌辞。他的另一部分诗中表现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 曹植“生乎乱,长乎军”(《陈审举表》),在时代的熏陶和曹操的影响下,从少年时起,就抱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但他又受时代风气的熏陶,养成了一种旷达和放纵不羁的性格,蔑视世俗礼教的态度。这种安邦济世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支配着他一生的思想和行动,也成为他诗歌的基本精神。 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很有曹操的雄风,但不及曹操的“沉雄”。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强调,对前途充满信心。正如《诗薮》所说的“纵逸”,或如曹植自己所说的“猛气纵横浮”。 他后期的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发的悲愤。共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第三类是述志诗;第四类是游仙诗。其后期诗歌在强烈抒发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这一点上,同前期精神是一致的,但由于他的生活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诗歌风格也变得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回。但曹操的慷慨悲凉使人振作,而曹植的悲凉令人感伤。 二、从诗歌风格上比较 曹操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以慷慨、雄劲为主,出以深沉,偏胜于阳刚,在诗中直陈其慨、直抒胸臆,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钟嵘《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曹操于鞍马间为诗为文,用语简捷,指事写意,直达所怀,格调劲健。这种风格从实质上讲,正反映了整个建安时期的时代精神……《观沧海》中就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深苍劲的风格。《短歌行》是最能代表曹操思想感情和体现其慷慨悲凉风格的诗作之一,它鲜明地表现了诗人为建功立业而求贤若渴的迫切愿望。 曹植更富有诗人的气质,他既有乃父的苍劲,又更为华丽多姿。其诗既有刚烈之风,又有儒雅之调;既有曹操的阳刚之气,又有曹植的阴柔之美;既有慷慨昂扬,也有凄凉悲伤。正如钟嵘《诗品》中所说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一、诗歌风格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所处时代特点和其地位、经历及世界观的不同 曹操诗歌慷慨悲凉风格的形成,首先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密切关系。曹操以宦

陶渊明诗歌创作的贡献

摘要:陶渊明的田园诗在表现艺术家归依自然的主题方面可以算是一个典型。这些田园诗通过对大自然田园景色和诗人所热爱的田园生活的热情讴歌抒发了诗人贴近自然、回归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怀 关键词:题材风格创作 陶渊明是晋宋时期的杰出诗人、也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之祖”。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这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陶渊明以满腔的热情描写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和退隐生活的苦乐,其对后世文化的影响是长久而又广泛的。 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诗人笔下就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也显示出了一种意味 深长的美。 一、陶渊明田园诗中所体现出的归依自然 陶渊明自幼在农村度过,附近的那里优美的风景孕育了诗人的才情,陶冶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操, 流露着归依自然的心理倾向,诗人觉得自己的本性是与大自然相通的,他在许多诗文中描写了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陶渊明诗中的田园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山水,我们在其诗中看到的是田垄村社、牛羊鸡犬,以及诗人躬耕的辛苦生活,这一切在陶渊明眼里就是最贴近生活的自然。 (一)诗中大量突出质朴自然的田园景色怡情于心 陶渊明归耕田园是生活的需要。”④因此他并不是把自然或田园当作观赏的对象,而是生活在其中,把自己完全融入了田园生活里。他写的田园风物,稼穑生活,都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要。 他的田园诗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纯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老朋友似的南山、东篱下盛开的菊花、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诗人心里构成一道道美妙的风景,读之,使人油然而生对回归自然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淳朴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成了诗人归隐后的至爱 诗人热爱自己生活的美丽田园,并怡然自得地生活于其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诗人辛勤劳作,躬耕田园,早晨赶到山下的田地里,铲除豆田里的杂草,晚上沿着草木蔓延的山间小路,扛锄而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不怕劳动的艰辛,即使每天辛苦地劳作,诗人也无怨无悔 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陶渊明诗歌现存120多首,有多种题材,其中最主要的是田园诗和咏怀诗。陶渊明的后半生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农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平淡自然的贫士生活。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样,将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作为重要的审美对象来描绘自然就成了陶渊明诗歌的主要主题。“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与人生境界的探索陶诗的内容大都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平淡与醇美的统一,情、景、理的统一是陶诗的艺术特色。田园诗所歌咏的是个人悠闲的生活,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这是其不足之处,但以田园的美好对比官场的丑恶,是有积极意义的。咏怀诗、咏史诗表现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但也包含了不少明哲保身、安分守己、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伤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陶的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但后来也一定程度上受了道家的影响。他少有济时之志,后屡遭挫折又放弃了这种理想,但能坚持志节,不肯随俗浮沉。可惜他终于“委运乘化,”要顺应天命,对世事持消积不问的态度。他归田以后,参加了一部分生产劳动,跟农民平等相处,这是他思想进步的一面,对于他的文学成就起了很大的作用。陶诗不仅开拓了田园诗这一诗歌题材的新天地,而且在田园诗的艺术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的诗是一种新的开创,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在他以前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都着重于关于国家政治的题材,陶着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常事,写得诗意盎然。陶渊明将自己的所有才

曹操诗歌

曹操的大半生处在东汉末年的动乱时期,可谓乱世英雄。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1]的精神。曹操诗歌最大的特色体现在其体式上的“突破”与“创新”。内容上将“小我”之壮志与悲“大我”之情怀有机地融为一体。艺术风格上的“慷慨悲凉”,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风骨”,其精神实质凸显无遗。具体地说,“曹公古直”[2],其诗绝少华美的辞藻,喜从大处着墨,内涵厚重而气势恢弘,抒发感情往往跌宕起伏,个性色彩极为鲜明。从他开始,乐府诗实实在在地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用其悲凉苦恨之调,以写汉末动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亦影响了后来杜甫白居易等文风。 一、诗歌形式的大胆创新 曹操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诗歌,现存的二十多首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魏书》说“太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3],确是实录。这些乐府歌辞虽沿用汉乐府古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4](《汉书·艺文志》)的精神,“用乐府题目自作诗”(清方东树语),反映了新的现实,表现出新的面貌。曹操首开以乐府古题自作诗的风气,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乐府自东汉以来,文士始多仿制,然

大都不过一二篇,其风未盛也。乐府既不采诗,民歌来源,根本断绝。而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人乐府,斯为极盛。”[5]究其原因,缘于曹操喜爱并精通乐府音乐,他今传诗作皆为乐府诗。“以乐府题叙汉末事”,曹操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也有少数自拟新题之作,如《对酒》等。借古题以写新事的,如《薤露行》、《篙里行》,以写汉末动乱,自曹操“旧瓶装新酒”以乐府古题自作诗之后,建安诗人遂风气仿效。而且启发了后人,如杜甫“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白居易的“新乐府”等,都是沿着曹操直面现实人生的写实方向发展起来的。 沈德潜《古诗源》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6]先秦两汉是四言诗为主体的杂言诗时代,魏晋南北朝是渐次走向格律的五言诗为主体的时代,两汉诗歌中的文人诗与民间乐府民歌是泾渭分明的,建安魏晋时代,则出现大规模的文人效仿乐府民歌的拟乐府诗。曹操的诗歌以四言为主,保留着《诗经》中二句一行、四句一节的章法。同时还借用了《诗经》中的成句,化句为用,亦多用比兴。《步出夏门行》中比兴亦多,如《龟虽寿》,总共十四句,前六句全是比兴,且以比兴开篇。比兴既多且生动,使全诗韵味深长。曹操的四言诗还有自己的新创,以平易的当代口语组织语汇,有着强烈的抒情性,融人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一个政治家的情怀。如《观沧海》中通过对渤海雄伟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壮阔的胸怀;《冬十月》中通过对北地风土民情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民生优患意识;《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诗人宏大的政治抱负;《龟

曹操的诗词

曹操的诗词导读:古诗词大全曹操的诗词 【篇一:《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篇二:《对酒》】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篇三:《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篇四:《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篇五:《陌上桑》】 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翩翩。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篇六:《短歌行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陶渊明的诗歌意境分析

陶渊明的诗歌意境分析 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是我国田园诗词派的鼻祖。他自幼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抱有“大济苍生,兼济天下”的壮志,曾几度出仕。但他同时也受到玄学和当时盛行的隐逸风气的影响,具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 由于儒家思想的盛行,中国古代的文人骚客大多抱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陶渊明也不例外。陶渊明一生主要接受了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仕”两种思想。儒家的"入仕“思想指导着年轻的陶渊明选择他的人生目标,但这种目标并不固定长久,一个放荡不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英才怎会甘心遁入世俗呢?时断时续的十三年官场生活就是最好的证明。当无法融入现实世界时,陶渊明性格中的道家“出仕”精神就逐渐显现,并且逐渐成为他思想中的主导方面。越到后来,这种思想特征越突出,他的这种性格也越成熟、越坚定。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出仕失意时的痛苦挣脱。 魏晋时期的六朝社会是一个杀夺而滥赏的社会。二十九岁的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之宏图大志兴致勃勃地冲入朝廷,开始想天下一般的士人一样'驰骋官场“,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小官,四十一岁在出为澎湖令,但仕途的艰辛、官场的黑暗、同僚的矛盾等让他处处碰壁,很跨级就感受到了为官的烦恼与痛苦。于是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明确指出”性质自然,非矫励所得。即冻虽切,违已交病。《感士不遇赋》中他更从社会政治现实角度揭示了辞官之由:“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坛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方杰而谁亮。在长期的官场生涯中,陶渊明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感到了政治不可为,认识到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从而产生了摆脱现有生活方式寻找鑫生活的想法。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等平淡,何等自然。 似乎是诗人不经意地与你交谈,然而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蕴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深喜爱;对安静田园的赞美以及对人境之喧、官场仕途的厌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言传声播,自然立现。通篇没有工巧的词句,而是寓理于情,融情入景,意到笔随,充满了情味、理趣。一句由虚入实,信手拈出诗人田园生活的一个最典型、最形象、最具有审美意义的场景,给予了最完美、最艺术而又最自然的表现。给读者的,不仅是艺术上的满足,而且有思想上的启迪。 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钟嵘说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就准确地指出了陶诗的语言简洁纯净。这是对他的田园诗的语言风格而言的。如《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陶渊明在思想深处成己与成人的统一、超越儒与道的纠葛的结果,这也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中的美感,正如梁启超所说:“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所以从陶诗中最能品读人生,最能体悟乡村之美。

论曹操诗歌的时代精神及艺术风格

论曹操诗歌的时代精神及艺术风格 甘肃定西夏钊 摘要: 曹操诗歌富有建安文学的时代精神,他的诗歌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及抒发他统一天下的抱负和志向,也表现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其诗歌梗概多气,开一代诗风,影响深远。关键词: 曹操建安文学悲凉沉雄建安风骨 引言: 建安时代,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起点。从此“文学的自觉时代”①开始了。文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这时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面貌:俊才云蒸,文体大备,作品丰富,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作家以他们辉映古今的文学成就,开创了一代崭新的文学风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曹操的诗歌,开一代诗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要探究建安文学,就不能忽视曹操诗歌的时代精神及艺术风格。 曹操,旧舞台上的“白脸”、小说家笔下的“奸臣”、时评中的“乱世奸臣”,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实事求是地讲,曹操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而且在文学上也

有很高的造诣,他和他的儿子曹植、曹丕一道“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兴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据史书记载:曹操“御军三十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可见曹操诗作应该很多,可是由于历史烟尘的湮灭,曹操的诗作现存仅有20余首,这不能不说是曹操的遗憾、文学的遗憾、历史的遗憾。然而就是这仅存的20余首诗歌,却也能从管窥解曹操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曹操的诗歌在继承和发扬古乐府诗歌的基础上,缘事而发,推陈出新,雅俗兼顾,沉毅雄迈,峻奇披阖,意境开阔,堪称双绝。 一曹操诗歌的时代精神 建安文学是我国最有时代精神的文学。这也正是建安文学超出前代文学而呈现自己独特风貌的可贵之处。换言之,体现时代精神也正是建安文学的灵魂。在曹操的诗歌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建安文学所特有的时代精神。 建安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历史时期。汉代末年,皇权旁落,战乱频仍,群雄割据,民不聊生,特别是中原黄河流域,军阀混战不断,从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进军洛阳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二十年里,中原黄河流域变成了一个大屠场。洛阳、长安相继遭到严重破坏。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室

曹操诗词赏析

曹操诗词赏析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战乱不断,生灵涂炭。后人有诗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曹操目睹了百姓在战乱中的悲惨境况,写下了这一首饱含同情的诗作。 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 最后曹操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在这首《蒿里行》里,体现的是曹操的忧国忧民之心。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官渡之战后,曹操打败了袁绍,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熙逃到乌桓,勾结乌桓,骚扰边境。 曹操不得不远征乌桓,在一番对抗之后,曹操取得了胜利,巩固了后方。曹操得胜归来,在经过碣石山时,写下这首《观沧海》。 曹操登临碣石山,居高临海,借着眼前大海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曹操说,太阳和月亮,灿烂美好的银河星光,似乎是从这海洋中生出的。 超凡的想像力体现的是曹操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意味着自己要像大海一样,包容万物。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是怎样的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是怎样的 陶渊明是古代著名诗人、文学家,陶渊明的诗歌丰富多彩。以下是为你整理的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诗歌风格一:平淡自然、情真味永。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无论在叙事、写物还是描景上都是朴质无华的。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浓厚真切。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虽平平淡淡,读起来却有滋有味。 诗歌风格二:浑融完整,意境深远。 陶渊明诗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这些句子用白描和写意的手法,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的诗意盎然,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好像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生动有趣、意境深远的画面。 诗歌风格三:语言质朴,生动精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的核心思想,在诗歌的著作中当然也不例外。他的语言质朴实在,不娇柔不造作。就如同本人一样,陶渊明在仕途上始终保持着品德节操的纯洁。因人格的坚定与生活体验高度合一,创作出来的诗句就很有感染力。 诗歌风格四: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陶渊明的诗歌可以分为五大类,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和赠答诗。田园诗和咏史诗是陶渊明的主要创作,也是他成就的

代表。田园诗表达的是陶渊明向往追求的田园生活,抒发了悠然自在、知足淡泊的思想情感,体现了陶渊明追求真的人生哲理;咏史诗是陶渊明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咏史的同时又抒发情怀,展现了一种大气豪迈的风格。 关于陶渊明的介绍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的情诗介绍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情诗仅此一首,那就是《闲情赋》。《闲情赋》在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中,极具特色。无论是从作品的风格还是其思想意义来赏析,都与其他诗歌作品截然不同,此赋独具韵味。 陶渊明情诗《闲情赋》描绘的是一位倾城倾国的绝世美女。作者非常的仰慕她,对她朝思暮想。由此情不自禁的产生幻想,想象自己日夜陪伴在她的身侧,与她形影不离。如此陪伴还不够,甚至要把自己变成依附在美女身上的物件。如此浓烈的爱慕之情,让人不禁赞叹。 陶渊明情诗《闲情赋》为前序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全篇辞赋结构新颖,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想象,丰富了内容;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让作者的情丝缭绕在字里行间,慕念之情逐渐递增,很有创造性。辞赋中描写的语言华丽无比、辞藻优美、变化莫测又清新自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成就最突出,他历来是以诗人的身份被载入文学史的。他现存诗近130首,具有丰富的内容。 (一)、悲叹为官行役的劳苦,表达静念园林的思绪 陶渊明抱着“大济于苍生”和“口腹自役”的情志而“投耒去学仕”(《饮酒》其十九),但官场黑暗,他又“志意多所耻”(同上),“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不肯屈己奉人,因此,虽几经进退而终无建树。他为官行役没有欢欣,反感劳苦,总是身在行役而静念园林。这种一心处两端的境况,在他宦游期间所写的行役诗中得以充分表露。如《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说:“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他是边做官边后悔:“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甚至赴任途中也是如此,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他说: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陶渊明是为仕不能静心,归居又不甘心,心与形的对立,使他内心非常痛苦,也很无耐。这种对立与无耐,正显示了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他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中写道: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田园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有了这样的德操与心态,为官行役的劳苦,便可想而知。悲叹行役的劳苦是陶渊明之前行役诗共有的内容,而将为官行役之苦与静念园林之情合为一体,则是陶渊明行役诗所特有的。 (二)、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 在仕与隐的矛盾斗争中,陶渊明最终选择了隐,由对园林的静念化为了皈依的现实,心与形得到统一。描绘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写闲适自得的愉悦心境,成为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内容。他视田园为人生安身立命之所,是与黑暗现实、混浊官场对立的理想境界。如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应作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写诗人归田的原因和重返田园的愉快生活。诗人称官场为“俗”,称官场中逢迎应酬、钻营取巧为“适俗韵”,以“尘网”、“樊笼”喻肮脏无聊、束缚人性的官场,以“羁鸟”、“池鱼”喻误入官场的自己,可见诗人对官场的憎恶。归隐田园,正如笼中之鸟飞回山林,池中之鱼重返水潭,让诗人感到无比自由和愉悦。十余亩田地足以养生,八九间草屋足以托身。远处的村落与炊烟,近处的狗吠与鸡鸣,充满生机而又恬美静穆。人的本性在这至真至淳的境界中得到恢复。又如《饮酒》其五:

简述曹操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曹操是建安诗歌的主要倡导者。他的诗是用旧乐府诗写成的,既有民歌的特点,又有自己的创新。 一是反映汉魏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体现了诗人强烈的正义感和义愤感,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谢吕星河很真实地描述了何进为国捐躯,董卓给人民带来的灾难。”《Holly Action》揭示了初平元年袁绍等人出兵攻打董卓的情景,突出了军阀混战造成的悲剧形象:“盔甲生虱子,人皆死。骨头在野外,千里之外没有乌鸦。如果你从每个活着的人身上取一个,你就可以切断肠子。”对候选人的生活和思乡之情的描述非常生动。 二是展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和进取精神。这种诗歌大方庄重,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比如短歌台词: 当我们用酒唱歌的时候,生活会怎样呢?例如,晨露更难行走。慷慨而难忘。杜康是唯一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人。轻轻松松自杀。但对于国王,我一直在想。你,鹿,吃野苹果。我有个客人吹长笛和笙。我什么时候能修好?这种担忧源于此,无法消除。多莫

杰杜奇,和香村徒劳。七夕谈宴,思古恩。明月当空,星星稀少,黑溪南飞。绕着树转三圈,你依靠什么树枝?山不嫌高,海不嫌深。 它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求和统一世界的雄心壮志。 曹操的诗有20多首,全部出自乐府。他的诗歌在五言诗和四言诗中成就最高。从思想内容来看: 1多描述他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统一世界的野心。如《独关山》、《短宋星》等,都描写了求才的心境和统一世界的雄心壮志。 2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现实。如“郝丽星”、“苦寒游” 三。关于神仙的诗。 艺术特色:曹操诗歌活跃,表现出政治家的勇气。古代乐府碑文,语言朴素自然,无装饰,形式自由。它真实地展现了诗人和兄弟的内心世界,形成了悲壮的风格。 推荐两种

陶渊明的诗及其影响

陶渊明的诗及其影响 陶渊明 (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荆 林街)人。他是中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是一 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而诗歌 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然而,正因为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 新接上, 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 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风气而 进入更成熟的境地,象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陶渊明可谓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他的诗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 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1、田园诗 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田园诗会 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 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而陶渊明写得 多的是田园诗。他的田园诗有的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 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 》其一;有的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 可贵的部分,如《归园田居》其三;还有的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如《归 园田居》其四。可以看出,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 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 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 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 陶渊明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 2、咏怀诗和咏史诗 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有相近之处,咏史也是咏怀,不 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他的咏怀诗有些是以组诗的形式写成的,如《饮酒》。 而他的咏史诗所咏的对象偏重于古代的人物, 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 格,抒发忧愤之情。 3、行役诗 陶渊明的行役诗都是他宦游期间的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 题就是悲叹行役的辛苦, 表达对仕宦的厌倦, 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 心。 如以下例句: “目倦川途异, 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 临水愧游鱼。 ” ( 《始 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4、赠答诗 陶渊明的赠答诗颇能见其对友人的敦厚之情。陶渊明的赠答诗 又有他自己的特点:以其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隽永的意味、既不火热也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