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什么投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为什么投江?
首先,他是楚国的贵族。
先秦采用分封采邑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就亲疏有别地分封到不同地方当诸侯,诸侯又按照同样的方式把国家分给不同的大夫。
楚国和其它诸侯国有点不同,国君和周天子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所以在其它诸侯只能称“公”、“侯”时,楚国国君就能自称为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王”的称号。
楚国的君臣同样有这种关系,屈原和楚王同姓,所以他对楚王和楚国,不仅有一份大臣对国家的忠诚,也有一份难以割断的血脉亲情。
屈原著名的诗歌《离骚》,开篇就骄傲地自述了自己的身世: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帝高阳,指的是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颛顼帝高阳氏。
屈原说,自己的世系可以上溯至上古的颛顼帝,这和楚国的世系是一样的。
他诞生在贵族之家,父亲伯庸抱着对他美好的期望,给他取名“正则”,字“灵均”。
“原”也是他的字。
因为原的意思包含平正开阔的大地的意思,和名“正则”互为表里。
虽然是楚国的大臣,但屈原也是楚国王族世系中的一分子,所以其它人可以离开,他却在感情上无法抛弃楚国,当祖国亡于秦人之手,他选择了以身相殉。
第二个原因,是楚国人对于个人生死和荣誉之间的独特观念。
后来在楚汉相争中败给刘邦的项羽,也在乌江边自刎了。
项羽当时也并非全无退路。
史书上说: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有作者在本栏目说过:项羽的兵败自刎,其实也是楚人风气使然。
如果他不自刎,反倒得不到楚人的心仪。
据《左传》桓公十一年载,楚国莫敖屈瑕曾率兵讨伐罗国,因骄傲轻敌而败北,结果他自缢于荒谷,而随从他的群帅们则将自己囚禁于冶父以听从楚王的刑罚。
屈瑕曾多次为楚国立功,结果一次兵败就不能不自缢以谢国人。
再如《左传》庄公十九年载,楚文王与巴人作战不利,回国时,掌管都城城门的鬻拳却不让文王入城。
文王不得已,整顿人马去讨伐黄国,仗是打胜了,可惜回来的路上病死了。
鬻拳安葬文王后,也自杀相殉。
可见在楚国,即使君主丧师辱国也是不可以原谅的'。
又如战国时代的楚怀王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君主。
他曾被秦昭王骗到秦国,要他割地称臣。
怀王至死不从,最后病亡于秦。
据司马迁《楚世家》说,楚怀王死后,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诸侯也因此都看不起秦国而同情楚怀王。
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楚国人把荣誉看得比生死更为重要,自尊心很强,所以也才会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信念。
楚国的灭亡虽然不是屈原的责任,但屈原断不会以楚国贵族的身份做秦国的的降臣。
第三个原因,是屈原自己对于“美”的喜爱。
《离骚》中,他用满目鲜花和香草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他形容自己的外表是“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意思是“披上了江蓠和系结起的白芷,又编织起秋兰佩戴在身”。
又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就是说“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
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确实芬芳。
让我的切云冠高高耸起,让我的佩饰长长垂地。
内在芳香与外表光泽糅合,只有我光明的质量没有毁弃。
”
品德的光辉和外表的鲜美一一相扣,不单是拿鲜花香草比喻品格,而且那些充满意象的生命力也确实渗透到了人格中,让后者更形象更直接的被把握到。
香草美人,是屈原在《离骚》中创造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新的风格。
用香草比喻品格,用美人比喻身为人臣的身份。
这里就要说到屈原和
楚怀王的关系了。
像上文中提到的,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和楚王有血缘联系。
他对楚怀王的感情很复杂,一面对他有源于内心的忠诚和希望,一面又对他的昏昧有深沉的不满和惋惜。
他说:“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就是埋怨楚怀王偏听小人的谗言,不信任屈原的一番良苦用心。
但他又不愿抛弃处境越来越危险的怀王,“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眼看就可以离开混乱的楚国,前往平安的乐土,却在最后一回眸间,感到悲伤和犹豫。
这是屈原在《离骚》中坦露的对于楚国和楚怀王充满悲剧性的内心历程。
当时楚国只是危险,却还没有亡国,等到他写《哀郢》时,楚怀王已经在秦国的羁留中死去,继位的楚顷襄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没多久秦国大将白起就率军攻陷了楚国都城郢。
诗人久放的痛苦和对祖国危亡的忧虑,在这首诗中得到异常深刻的反映。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说的就是:天道不专反复无常啊,为何使老百姓在动乱中遭殃?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正当仲春二月迁往东方。
屈原在江南的流放地听到国家灭亡的消息后,选择了怀沙投江,以身殉国,他的《怀沙》一辞可说是绝笔: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
修路幽蔽,道远忽兮。
怀质抱情,独无匹兮。
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
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
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眼前浩瀚缥缈的江河让他感到孤独和绝望,虽然世界混浊,没人理解,但还有死亡可以安慰自己。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就此他下定了一死的决心。
屈原死后,人们怀念他敬重他,端午节的习俗也就渐渐流传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