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维运用背俞穴的经验述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家维运用背俞穴的经验述要
邹卓成;林国华;张家维
【摘要】张家维教授尊崇医典,师古不泥,强调督脉、膀胱经穴对髓海的治疗作用,主张针药并举,擅用背俞穴.临床对于癫痫、多动症等脑系及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经验颇丰,屡起沉疴.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11(043)007
【总页数】3页(P22-24)
【关键词】背俞穴;治疗应用;名家经验
【作者】邹卓成;林国华;张家维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4.2
背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位,临床运用广泛。
全国名老中医张家维教授出身阳江中医世家,从事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0余载,师古不泥,发展创新。
张师精研进针手法,善用“飞针”,临床主张针药并举,经过多年的临床诊疗,并结合脏腑经络理论,形成了自己运用背俞穴的治疗特色。
笔者有幸跟师临诊,受益良多,现将其运用背俞穴的经验介绍如下。
1 尊崇医典,师古不泥
《内经》对于背俞穴的论述,奠定了该特定穴的理论基础。
此后,历代医家对其理论不断探讨,尤其在临床应用方面,从不同角度提出看法,见仁见智,使对背俞穴的认识更臻完善。
1.1 《内经》对背俞穴的运用《内经》有关背俞穴的不少重要论述散见于很多篇
章中,其包含了病理、诊断、治疗等大量内容。
《内经》认为背俞穴是外感六淫之邪入侵的孔道,因为背俞穴位于足太阳经上,“太阳为开”,是人身之藩篱,外邪入侵往往首客太阳,并从相应的背俞穴侵入。
如《素问·风论》就指出:“风气与
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病邪侵入脏腑,相应的背俞部位会出现特殊反应,可据此诊察疾病。
背俞穴的特殊反应是多样的,有的“按之快然”,“按之热气甚”,有的“应手如痛”,或“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有的“陷”。
以上反应,都是诊察脏腑疾病的客观依据。
《内经》的论述开创了后人认识背俞穴的先河。
其扪察背俞诊断疾病的经穴触诊法被历代医家沿用至今,其辨证选穴、补虚泻实的具体运用,是使用背俞穴的滥觞,其背俞穴主治外感急性病的倾向,影响后世医家形成了用背俞治外感,腹募治内伤的流派。
1.2 《难经》对背俞穴的运用《难经》六十七难论五脏俞募穴的分布,认为背俞
穴分布在阳部的意义是“阴病引阳”,既“阴病”出于阳分,故属阴的病可取在阳的背俞穴治之。
按《难经》三十七难之“阴脉荣于五脏”,“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五十五难之“积者,阴气也……五脏所生”的概念,所谓“阴病”,实际含有病位属脏属内,病证属寒属虚等意义。
后人据此制定了脏病取背俞,腑病取腹募的治疗方法,并对脏病之所以取背俞治疗等问题作了理论阐述。
《难经》脏病取背俞实际是对《内经》“从阳引阴”治病原则的应用。
此已广为后世效法。
1.3 李杲对背俞穴的运用李氏主张背俞治外感,且对俞募穴的应用界限进行严格
区分。
提出:“治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俞”,“六淫客那有余之病,皆舀在背之腑俞”,“凡治腹之募,皆为元气不足”。
其称外感治背俞为“从阳引阴”法,而“风寒之邪”、“六淫客邪”所导致的病症是“阴病在阳证”。
并解释说:“阴病在阳者,是天外风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俞、脏俞”,故治疗的用穴是:“六淫湿、暑、燥、火,皆五脏所受,乃筋骨、血、脉受邪,各有背上五脏俞以除之。
……中暑者,治在背上小肠俞,中湿者,治在胃俞,中燥者,治在大肠俞(《脾胃论》)。
李氏这一学术思想主要源于《内经》。
其将《内经》有关背俞穴的运用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治疗原则有机结合,从而使外感
治背俞之法在理论上更进一步,也因此形成了他运用背俞穴的独特风格。
1.4 孙思邈对背俞穴的运用孙思邈在《千金》中补充了《内经》治疗脏腑风证的
理论和症状辨证,并提倡用艾灸各自所属背俞穴来治疗。
如心俞穴“主心风腹胀满食不消化,吐血酸削,四肢羸露,不欲饮食,鼻衄,目恂慌慌不明,肩头胁下痛,小腹急,灸二三百壮”,“治心风寒方,灸心俞各五十壮”。
其他各俞穴亦均按脏腑辨证而在本脏腑背俞穴施治。
并通过脏俞与脏俞,脏俞与腑俞,背俞与四肢经穴,背俞与腹募穴,背俞与患处局部穴相配等配穴形式,治疗脏腑疾病。
张师在继承以上医典的基础上,提出宜进一步明确背俞穴的主治功用,丰富背俞穴的临床应用。
背部区域为膀胱经及督脉循行之所过,督脉旁通足太阳,并与足太阳经多处重叠,二脉阳气隆盛,经气交通共主一身之阳。
故《灵枢》云:“五脏之腧皆本于太阳而应于督脉。
”《内经》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背俞穴位于阳气隆盛的背部,故有总督全身脏腑之阳的作用。
其依附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借助气街和四海的横向联系,起到不可替代的枢纽调节作用;背俞穴还通过督脉与膀胱经入络脑的途径,加强元神之腑对脏腑的调整作用。
故背俞穴除运用于外感病邪及脏腑病症之外,还可应用于脑系疾病及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
2 古法新用,补泻分明
《内经》中明确给出了背俞穴的几种刺激方法,可刺可灸,可放血可按压。
《灵枢·官针》:“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诸经荥俞脏俞也。
”《灵枢》:“灸之则可,
刺之则不可。
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素问·刺疟》:“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旁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背俞
之脉则脉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张师结合长年的临床实践,提出脾肾主脑髓说[1],强调督脉、膀胱经穴对髓海的治疗作用,在注重运用背俞穴沟通督脉与膀胱经经气的同时,主张丰富背俞穴的补泻刺激手段,以期沟通阴阳,平调脏腑气机,扶正祛邪。
2.1 电针透穴法首先决定针刺方向,将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调整为15°左右快速进针至皮下,然后将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调整为0°~5°缓缓透刺至所透腧穴。
背部常用透穴:膀胱经第1侧线的常用透穴为厥阴俞透心俞、膈俞透肝俞、
肝俞透胆俞、脾俞透胃俞、肾俞透气海俞透大肠俞。
膀胱经第1、第2侧线的常用透穴为膈俞透膈关、肝俞透魂门、胆俞透阳纲、胃俞透胃仓、肾俞透志室。
体会:背部腧穴的透刺多用于实热证以及顽固性疾病,由于进针采用的是横刺,一般不易伤及内脏,相对较安全,横刺还便于连接电针,可加大刺激量。
2.2 穴位埋线穴位埋线疗法,是将羊肠线置于相应穴位,羊肠线在穴内通过一定
的生理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变化,产生了长久的刺激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治愈疾病,符合“深内而久留,以治顽疾”的思想。
其次,羊肠线对穴位的刺激强度随时间
发生着变化,初期刺激强,可以克服脏腑阴阳偏亢的部分,后期刺激弱,又可以弥补脏腑阴阳之不足。
这种先泻后补的过程,可以从整体上对阴阳进行调节,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张师尤其善用穴位埋线治疗癫痫,能使发作明显减少。
还
常用埋线法治疗各类顽疾,如面肌痉挛、肥胖症等。
2.3 针挑疗法源自司徒氏针挑疗法,即“菀陈则除之”,以通为用,是古代“锋
针疗法”和“半刺”的综合发展[1]。
临床上多使用三棱针(锋针)样式的挑治针,在挑治点上“如拔毛状”,挑出皮下的白色纤维样物,或适当出一点血,用以治疗病在经络而出现的经络痼痹,病在脏腑而出现五脏固居的疾患,如甲亢、偏头痛、过敏性鼻炎、神经衰弱等病症。
2.4 温针灸法温针灸最早见于《伤寒论》,即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既达留针之
目的,又通过施灸加热于针柄,借针体直达深部,以提高疗效。
张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只要辨证得法,于背俞穴上施用温针灸确能收效,特别对虚寒证、偏阳气虚弱者效果更佳。
2.5 水针疗法又称穴位注射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刺及药物刺激
穴位,起到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增强人体免疫系统。
2.6 刺络拔罐刺络疗法,古时称为“刺血络”、“刺络”法,《灵枢·官针》曰:“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
拔罐疗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曾记载“角法”,主要指外科治疗疮疡时吸血排脓。
刺络拔罐法就是在上述两种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克服了单纯刺络法瘀血难以祛尽、邪气伏而不退的缺点,使血尽邪出,且可控制出血量。
此法偏泻,适用于实热证。
3 验案举隅
案1.潘某某,男,35岁。
2010年6月7日初诊。
患者5年前出现全身抽搐,呈发作性,每次持续约2~3min,每月发作2~3次,未系统治疗,近半年加重,约每周发作3~4次,发作呈突发性,无明显诱因,发作时不省人事,四肢抽搐,不吐白沫,持续约2~3min,发作后全身疲倦,发作
间歇期如常人,舌淡苔白,脉弦细。
外院脑电图示:中度异常脑电图。
中医诊断:痫证(脾肾亏虚);西医诊断:癫痫。
治拟穴位埋线疗法:①厥阴俞(双)、心俞
(双)、胃俞(双);②心俞(双)、脾俞(双)、肾俞(双)。
2 组交替选用。
每2周1次。
经3次埋线治疗后,患者全身抽搐发作减少。
共治疗30次,病获痊愈。
随访1年无复发。
按:张师将癫痫病机归纳为“痰火神迷”四个字,多幼年起病,或因母体孕期受惊,或产伤、头部外伤,或七情失调使气机内乱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是脾肾两脏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二脏失调,痰浊内阻,逆上化火动风,蒙蔽清窍。
治以开窍熄风,清热化痰,兼顾脾肾,育阴潜阳,填精补髓。
选穴以督脉和背俞穴为主。
背俞穴埋线,长时间刺激,可有效抑制癫痫的发作。
部分患者埋线过程中易出现癫痫发作,首创应用安定注射液浸泡羊肠线1~2h,使埋线时发作明显减少。
案2.刘某某,女,16岁。
2009年6月8日初诊。
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目视物不清,以左侧尤甚,渐而出现左侧肢体自觉
无力,偶伴背脊酸痹,倦怠乏力,寐差多梦,面色白,语音细微,舌淡尖红、苔白,脉细缓。
中医诊断:痿证(脾肾不足);西医诊断:脊髓炎伴视神经炎。
治疗方法:①温针灸:心俞/肺俞、膈俞/厥阴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交
替使用,留针30min;②穴位注射:人胎盘组织注射液4mL,穴注,膈俞/肝俞、脾俞/肾俞,交替使用。
1周2次。
共治疗20次,病势趋愈,回家调养。
随访半年未复发或加重。
按:背脊所处乃膀胱经及督脉循行之所过,二脉经气交通共主一身之阳,其经不足故背脊酸痹,倦怠乏力,脉细;加之脾主身之肌肉,脾精不足,故肢体倦乏无力进而萎缩,面色白,脉缓。
治以温针灸背俞穴,激发一身之阳,并予人胎盘注射液穴注背俞穴,补益其不足之精,阴阳并进,故而起效。
案3.张某某,男,76岁。
2010年4月26日初诊。
患者近五年左侧眼睑动,曾予针灸治疗后控制,近1周复发并加重,见左侧眼睑
动,以下眼睑为主,牵拉左侧面肌时作时止,上由太阳向眉头掣动,偶由鼻翼向面颊部掣动,掣动呈阵发性,发作频率约100~120次/min,持续约3~5min或数小时后自行缓解,余无自觉不适,既往无面瘫病史。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略细。
中医诊断:面风(肝肾不足,虚风内扰);西医诊断:面肌痉挛。
治疗方法:①电针取穴:百会、风池、率谷加背俞穴(厥阴俞透心俞、膈俞透肝俞/肝俞透胆俞、脾俞透胃俞),2组穴交替,穴位接通电针,采用疏密波,留针30min;②穴位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4mL穴注,肝俞/肾俞交替使用。
1周2次。
共治疗15次,病获痊愈。
按:“面风”证,抽搐频发,不可自止,严重时可影响一侧面部肌群,为临床难治之症。
考虑其为面部经络气血失养,阴阳失衡,风胜乘脾,则筋惕肉动所致。
故治以养血熄风,补益肝肾,平调阴阳为法。
取电针百会、风池、率谷及背俞穴,以柔肝熄风,平调阴阳;辅以复方当归注射液穴注背俞穴,补益其经络不足之气血。
两法合用,相辅相成。
4 参考文献
[1] 赖新生,张家维.岭南针灸经验集.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