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爱玲的论文
张爱玲论文
简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内容提要】:张爱玲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在于她有着艺术地使用汉语语言的纯熟手法和深厚地融合中西两方面的文化素养,其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创造出了新旧交织、雅俗共赏的独特风格。
她通过对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的描写,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享受,同时又带来了出人意料的“痛感”。
她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成功,人物的一举一动,甚至当时的场景,都表现了心理的变化,可谓透彻准确。
张爱玲对人性和生命也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态度——她用站在高处的视野,鸟瞰人间的争风吃醋,用敏锐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
她以一种超然甚至冷酷的笔触,表现了决绝的生活态度,带我们走进苍凉惨淡的小说世界。
【关健词】:张爱玲小说艺术风格喜欢张爱玲的人有很多,研究张爱玲的人也有很多。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题材局限于男女之情,有人说张爱玲太有才华,写作技巧太过于圆熟并不是件好事等等。
而我不是专家,我只是一个读者。
我说出的只是我对张爱玲文字的一些个人之见,我只是喜欢她的文字,喜欢她笔下那一个个的世俗故事,喜欢她字里行间闪动的灵气,喜欢那淡淡的冷意,浓艳的画面,奇特的想象,喜欢那些堪称经典的字句,她写道:“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她说“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她还写道“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当你看到这些字句的时候,你不得不感慨:这是一个多么敏感、细腻而又聪明的女子啊!纵观她的小说,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我们细读张爱玲的文字,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非常独特,我将做以下几方面简析:一、俗与雅的结合,雅至俗时俗亦雅(一)作品中浓郁的市井气息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大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是小人物的种种俗欲,为了安身立命,而不得为之付出惨重代价的命运。
张爱玲笔下女性悲剧论文
张爱玲笔下女性悲剧论文摘要: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描写也是张爱玲人生观的一种反映,也是她对这个时代下的爱情和婚姻的一种悲观理解。
张爱玲把任何人之间,人和命运之间的冲突,都写的很激烈,到处弥漫着浓厚的悲剧的意识。
她以一种机会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一个的悲凉的传奇故事,冷漠的可怕。
为什么不留一个喜剧的结局,因为她对人生已经绝望、悲观、冷漠了,一切的悲哀都不能引起她的悲哀,她只是冷漠的看着这世间的一切,可就是这种冷漠才能折射出张爱玲的可怜与自怜,她嘲笑着自己,嘲笑着人生。
一.从张爱玲的家庭关系看其小说的悲剧性张爱玲有着显赫的架势,祖父张佩纶是清末“清流派”的重要人物,曾外祖父是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李鸿章。
身为贵族子弟的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本应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和优越的条件,可是这一切都不尽如意。
显赫的家室,贵族的血统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大的幸福。
家,本应是一个很温暖的地方。
他的父母把本应该温暖的家庭变成了她心中“冰冷的古墓”,母亲的自我让张爱玲从小就在缺失母爱的环境下成长,这种心灵的损伤在持续的磨损中结成难以平复的硬痂。
也许就是因为有这种经历,要在父亲和后母,姨太太的压迫下成长,让张爱玲更会察言观色。
在她的文章里经常出现了一个地方,那就是上海公寓的阳台,张爱玲就是在那个阳台上面思考问题以及观察现实的世界。
张爱玲是一个活得很细腻的女人,她的细腻也可以说是一种敏感,而这种敏感的来源,正是因为她缺少正常而完整的家庭生活与温暖,影响了他心理的正常发展,促使她早熟,被迫让她变得敏感。
她细腻的观察者周围的一切,所以她可以把小说里面人物的性情描写的淋漓尽致。
通常来说,一个活得很细腻的人,是不会感觉到太幸福的。
这样的人,接受到的信息会在她身上自动放大几倍,比如悲伤和悲观。
张爱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二.从张爱玲婚姻角度看其小说的悲剧性张爱玲的悲观和冷漠又是彻底的,她是太悲观,太绝望,这也是由于后来她不幸的恋爱婚姻。
爱情和婚姻是即家庭之后给他的又一重的打击。
高三议论文:读张爱玲
我们描写月亮时说“朦胧”“皎洁”。
张爱玲说:“阳台上看见毛毛的黄月亮。
”我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歌颂生命。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我们都很谦虚,惟恐别人说自己狂妄自大。
张爱玲说:“我从小就被目为天才。
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我们描写夏天炎热说“像下了火”,描写苦夏的感受说“日子真难熬”。
张爱玲说:“夏天的日子一连串烧下去,雪亮,绝细的一根线,烧得要断了,又给细细的蝉声连了起来。
”我们渴望出名,渴望出人头地,但谁也不好意思明说。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我们把对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不可知的未来,说“明天会更好。
”张爱玲说:“将来的平安,来的时候已经不是我们的了。
我们只能各人就近求得自己的平安。
”我们习惯上把物质和精神截然的分开,并且轻物质重精神。
张爱玲说:“有美的身体,以身体悦人;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悦人。
其实也没有多大区别。
”我们谁也不会把家里人随口说的家常话写成文章。
张爱玲就把她和姑姑的对话写成《说胡萝卜》一文。
文章结尾还不无得意地说:“妙在短――才抬头,已经完了,更令人低回不已。
”我们谁都爱钱,但个个假充清高,跟朋友吃饭时总抢着买单。
张爱玲就不。
小时候“抓周”,她一把就抓了一个“小金磅”。
长大后上中学时发表了文章,她马上拿着五块钱的稿酬去给自己买了一个发卡。
她公开宣称:“我是一个彻底的拜金主义者。
”我们谁也不会爱上早以名扬天下的“文化汉*”,而且这个人是个典型的“多妻主义者”,他先后和五、六个女人结为夫妻。
但张爱玲就偏偏爱上了这个人而且一往情深。
两人分手后,张给胡兰成寄去一封绝情信,但又十分同情他窘迫的生活,随信寄去她的稿酬30万元。
张爱玲对此解释说:“只要我喜欢什么,确实什么都不管。
”又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张爱玲喜欢听闹市的声音,喜欢听着街上电车的响声入睡,喜欢看报纸上的广告,甚至喜欢闻汽油的味道,说“清刚明亮”――而我们绝大多数人是不喜欢的。
关于张爱玲的论文
张爱玲《传奇》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张爱玲说:“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①,而她自己却懂的是女人,讲的是女人,她笔下的女人永远是真实又虚幻、残缺又迷人的,正如周芬玲所说:“张爱玲笔下的女人多具有‘花旦’的原型,美丽、俏皮、浑身都是戏。
”②这类女性形象在《传奇》中表现得尤为典型。
下文中,我选取了1947年《传奇(增订本)》收录的中短篇小说中的几个典型女性形象,并结合《流言》散文集中个别文章进行分析,希望能获得一些对张爱玲婚姻、女性观的了解,以及寻找她的作品为何长盛不衰的原因。
本文选取的分析对象为几位张笔下著名的女性:《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和袁芝寿、《心经》中的许太太、《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王娇蕊和孟烟鹂、《等》中的奚太太和童太太。
为了条理、逻辑性,我想采取分类的方式对以上人物进行分析。
我设定的第一种分类标准是这些女性陷入悲剧或者半悲剧命运的原因。
按照这个标准,可以将她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因为物欲、第二类是因为情欲、第三类则是无辜受牵连。
第一类为了物欲的,非常明显,就是葛薇龙和曹七巧。
葛薇龙,只身处于异乡、禁不住姑母奢靡生活的诱惑、屈服于她明知道是“鬼气森森”③的世界,用自己的身体来为丈夫赚取玩资,直到看到集市上的妓女,联想到自己与她们其实并无什么区别,才瞬间感受到自己①张爱玲《有女同车》,《流言》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第87页②周芬玲:《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5第220页③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文集·精读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9月第214页已然被抛弃的实质。
她的纯真与坚持在灼灼燃烧的杜鹃丛中燃尽,只有放纵着物欲以填补空虚,然而到最后却发现她的未来只如乔琪乔嘴边的烟卷一闪,开出一朵橙红色的花,立时凋谢,“又是寒冷与黑暗”④。
更不必说曹七巧为了黄金的枷锁,抛弃了自我、禁锢了爱的天性、劈杀了儿女的幸福,从一个美丽泼辣的少女变成了一个变态扭曲的老妇。
浅谈张爱玲的金锁记论文正文
浅谈张爱玲的金锁记论文正文第一篇:浅谈张爱玲的金锁记论文正文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浅谈张爱玲的《金锁记》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身世也充满“传奇”色彩,直至今日,她的作品还在被世人不断地改编、拍摄。
她,就是著名的现代文学作家——张爱玲。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她的身世“传奇”,作品流传也甚为广泛,其对社会、人性,特别是通过女性婚姻这个角度所阐述的独特的见解,令读者叹为观止。
因此,张爱玲也被誉为是“旷世才女”。
四十年代初,张爱玲开始文学创作生涯。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长篇小说《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晚年还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
有人说张爱玲的作品就像是从旧箱子里翻出来的散发着樟脑味的锦缎旗袍,它的陈旧和奢华如此对立又融通地并列着,或许也正是她编织的那个精致的海上繁华梦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张爱玲一生创作众多,其电影创作不及小说,长篇小说又不及中短篇小说创作,但在众多的文学著作中,被视为其代表作的中篇小说《金锁记》却备受青睐,作为张爱玲年轻时代的小说代表作,《金锁记》有“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1]之称。
此文,我将就这部小说作以浅显的谈论,主要从作品的人物形象、情感、悲剧意味等方面进行阐述。
目的在于使读者能更进一步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所需表达的情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把握作品。
一、《金锁记》的地位和影响张爱玲的《金锁记》在四十年代震惊文坛,被视为张爱玲的成名之作。
对于它的影响,著名翻译家、评论家傅雷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中这样说道:“它是一个最圆满肯定的答复。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情欲的作用很少象在这件作品里那么重要。
”他在对七巧性格的主客观因素作了分析之后,指出了作品的三个基本特色。
第一是心理分析的精妙。
“她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和心理打成一片。
论文:张爱玲的冷色性格与暖色爱情
论文课题:张爱玲地冷色性格与暖色爱情论文内容:初读张爱玲,我被她特有地阴冷、悲情、残酷地调子所吸引.看着她地作品,总是让你觉得浑身上下包括牙缝里都嘶流嘶流地穿着冷风,有时整个心都凉透了,还变幻着红黄绿紫地颜色.她把人看得一丝不挂,她对人物描写地句子,字字直往你心里钻,对人性地解读和对事物地敏锐眼光令我折服.可是,她对自己爱情地追求和付出却与她去塑造笔下人物地态度截然相反,她心中诚然一切却义无反顾,难道那些人物是她地影子,还是她是那些人物地影子?冷色性格张爱玲,从来就是个矛盾.张爱玲地祖父张佩伦经李鸿章引荐与其女儿结婚,所以爱玲属于正宗地名门之后,可见不免骨子里有骄纵傲慢地贵族习气.这样大地家庭背景下,张佩伦之子即张爱玲之父便被熏陶出典型地遗少作风,染有弄风捧月之旧习气,更发展其性情暴戾等恶习.而张爱玲地母亲,是清末南京黄军门地女儿,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而又清丽孤傲地漂亮女子.旧习气与西洋化显然是格格不入.这样地一对夫妇,又给这个复杂地家庭关系增添了另一种叛逆地格调.家庭对一个孩子地成长起着非常重要地因素.我觉得母亲对爱玲地西式教育给了她对艺术地鉴赏力、女性思想地开放性和广阔地胸襟,可是我们始终是中国人,千年地封建思想是植根在每一人心地刺,很多人早已习惯,本来爱玲已经发现了刺,可是当她地父母离婚,愁锁深闺地她即使觉得疼,也无法拔除,只有忍着痛,揭开人世间地面目,个中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逐渐清晰可见.她从来就是有大志地,也许生活地郁闷也只能给她这样地期许.特有地才情和早熟令她在学校中脱颖而出.她说:“中学毕业后到英国去读大学,有一个时期我想学卡通影片,尽量把中国画地作风介绍到美国去.我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我要穿最别致地衣服,周游世界,在上海有自己地房子,过一种干脆利落地生活.”我想没有西方思想地影响,难以有此年少轻狂.但令人感慨地是,她并不是“强说愁”.回忆那时,她有一句很著名地话“没有人与人交接地场合,我充满了生命地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噬性地小烦恼,生命只是一袭华美地袍,爬满了虱子.”所以在如此世俗地世界,她也理直气壮地世俗着.她喜欢买漂亮地新衣服,第一笔稿费买了一支唇膏,有时候她自己也沉溺在纸醉金迷地生活,她需要,彻彻底底地需要.她只是看透了,看透了人性地弱点和丑陋,何不生活地安逸些呢?可她终究相信宿命,也是这种世俗与脱俗地交织使她变得迷人而捉摸不透.《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是爱玲地成名作.她成名了,仿佛一夜间就青云直上般地坐到了上海文坛金字塔地顶端.虽然她此时早已富足,精神饱满,但是她仍是个“生活地低能”,不会削苹果,怕裁缝……这也正所谓各有所长吧.而且她总把很多事写得可笑至可怜,然而她这份情态也是从小地不幸打磨出来地,想来也觉得可悲.一个仰慕读者渐渐走进了爱玲.胡兰成地悲天悯人、恃才傲气恰好与爱玲地大俗大雅、独立冷漠遥相对应.她地作品也因此越来越细腻,像是显微镜下放大地险象环生,亦是五彩斑斓地万花筒让你眼花缭乱.《金锁记》地凄惋绝伦,《传奇》地轰动一时,是兰成滋养了她灵感地萌芽.可是多情种子地兰成刚去武汉避难,就与小周结为夫妻,全然不顾爱玲.痛楚之后,她写了令我害怕地《十八春》,圆熟地风格和固有地命运无常相结合更叹她内心地凄楚和苦闷,顺着笔尖流出地是人生地苍茫蜕变,光芒地自私地她已经消失不见.一九五五年秋天,张爱玲移居美国纽约.在那里,爱玲结识了赖雅.他比张爱玲大三十岁,是一个很有才气地美国剧作家.他开朗外向地个性带领着爱玲好好生活,从此她便淡泊心志,宁静生活,世世尘尘已经不能流入她地世界.这也是一种缘份.张爱玲地冷面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地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地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地小市民;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有时还冷漠寡情.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地内心;她在四十年代地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地生活.这种矛盾,从她地作品中不难体现.例如在《十八春》里,世钧因误会被迫与曼桢分离,回南京后和他曾讨厌地翠芝互相扶持,最后他放弃了与曼桢地感情,主动拥抱翠芝与她结婚.他们心里各有所属,却愿意结合,这样地婚姻不可能幸福.结婚当夜,翠芝就哭着说:“世钧,怎么办,你也不喜欢我……现在来不及了吧,你说是不是来不及了吧?”人地心本来就是矛盾地,所以世界也是矛盾地.又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振保与玫瑰分别时,两人难舍难分,“是他哭了还是她哭了,两人都不明白.”情之所至,爱玲总是在喜欢地时候将事情翻来翻去,看看他们在这困境中怎么走才好.这也是现实,堕落、愧疚、挣扎,背叛,掉入井底地人们没有选择,也没有退路,该怎么走,爱玲没有教我们,我知道她会努力向前走,不会退缩.暖色爱情张爱玲对婚姻地阐述十分精辟.她说:“女人为了生存而嫁人,本质和妓女没什么两样,不过是批发和零售地关系.”这话相当刻薄,但却一针见血.可是她自己对待爱情地方式却与她地个性和作品截然相反.“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书中地嘲讽口气恰恰是爱玲地真实写照.在一开始地时候,兰成主动上门找她,可她利用“求而不得”地道理没有见他,让他失望之余,第二天又亲自拜访他,再加上小时畅谈可把兰成套牢了.与胡兰成结婚三年,他们并不被别人接受,年龄地差距或汉奸地身份,让爱玲身边地朋友替她不值.可是爱玲却不管这些,“因为相知,所以懂得”,正因为胡兰成懂她,懂她华美地袍子和布满地虱子,也懂她内心地恐惧和叹息,他们一起谈天论地,总有说不完地悄悄话,这么真实,这么自然,爱玲怎么能不依赖他呢?就算是恋父情结,她依然爱地坦坦荡荡.“遇见他之后﹐就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然而心里却是欢喜地﹐于是在尘埃里开出花来.”可见,爱玲也逃不过爱情地魔力,她没有变傻也没有变笨,只是爱情,是一种与生俱来地天份,把付出视为快乐,把对方视为生命中地唯一.为了心中所爱,她可以不顾世俗眼光,可以放弃自己地政治前途,却执着于自己地选择,并以此为应尽地义务.rqyn1。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论文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论文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论文篇1引言:张爱玲崛起于乱世荒凉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是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的一朵奇葩,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得张爱玲的创作一开始就不乏苍凉之感。
再加上她自己没落的封建大家族的出身,以及少女时代无爱的家庭生活,更多的关照女性自身的悲剧成为她的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而在创作中,张爱玲常常是以同情的目光投向自己笔下的悲剧女性的。
造成女性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她笔下的女性悲剧大致有以下几种:一、封建枷锁钳制下被男权社会所规定了的女性悲剧张爱玲的作品中,女性占有绝大多数的席位。
而和当代一些女性写作中缺少男性在场的极端女性叙事不同,她塑造女性形象,通常是将其放在爱情婚姻生活中来展开的,如此一来,两性关系就成为了打开女性世界的一扇窗。
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不管最终的结局如何,也算不枉此生了。
可是在现实的爱情婚姻生活中,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哀则往往表现为女性作为男性附庸的存在。
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白流苏的结局仿佛并不算悲惨,至少她的目的达到了,获得了现实的婚姻家庭,各方面都有了保障,然而她依然没有摆脱男权枷锁。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必然命运便是要远离生命的欢乐和世界的多彩去独自咀嚼那与生俱来的悲哀。
二、物欲的膨胀造成的女性悲剧张爱玲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开始烛照中国社会,传统的封建文明依然根深蒂固。
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上,她以深邃的目光透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
作为接受西方文化较早的新女性,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写作者,她曾经坦言自己是拜金主义者。
也许是认识到了物质是生活的基本保障,许多女性在自己的爱情婚姻生活中疯狂的追逐物质,对金钱的一味追求使得爱情变成了乏味的游戏和获得物质的筹码。
同时,七巧对金钱丧心病狂的追逐,不仅造成了自己的悲剧,更造成了儿女的悲剧。
由于害怕自己的钱被别人瓜分,她把自己的两房儿媳妇逼死,更是硬生生的拆散了女儿和童先生,使得儿子和女儿也都没法拥有正常的婚姻家庭,一个个在这个封闭的罪恶王国里烟雾缭绕,了此一生。
本科论文-张爱玲
论《金锁记》文本的召唤性特征内容摘要:张爱玲是读者心中的偶像,她的小说深深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张爱玲小说吸引读者的根本原因是其文本具有强烈的召唤性特征。
以《金锁记》为例来分析,文本的召唤性特征主要表现在:雅俗共赏的语言追求,丰富深远的意象设置,娴熟成功的叙事技巧以及饶有余味的情节叙述等方面。
文本的召唤性特征的形成原因与张爱玲的生平、人生态度、文化人格、艺术视角等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金锁记》文本召唤结构张爱玲,这位20世纪40年代走红的女作家,以“传奇”的笔调,烘托了一个烟香缭绕、华丽而空虚的小说氛围,创造了一个充满鬼气、帮气而又安慰的小说世界,这个世界深深吸引着众多的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张爱玲的作品之所以吸引广大的读者,其原因自然不一而足,根本原因就是她的小说文本的“召唤结构”的设置。
“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理论代表人物之一伊瑟尔提出。
按照他的观点,“召唤结构”是“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以及对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会引起心理上的‘空白’,所有这些组成文学作品的否定性结构,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驱动力”⑸。
张爱玲的小说中,深受读者喜爱,又最具代表性当属曾被傅雷先生赞誉为“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美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
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⑴的《金锁记》,本文以《金锁记》为例来分析张爱玲小说文本的召唤性特征,并探讨召唤性特征形成的原因。
一走进张爱玲《金锁记》文本的世界,如同走进了一座苍凉、独异而富有个性散发着迷人艺术魅力的文学迷宫,读者会不由自主地卷入那悲悲切切的情感纠葛,为之而悲,为之而思。
这恰是由于《金锁记》文本具有很鲜明独特的召唤性特征,将读者接受与文学文本紧密地结合起来。
《金锁记》文本的召唤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雅俗共赏的语言追求“宝石镶嵌的图画被人欣赏,并非为了宝石的彩色。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毕业论文
绝望的生存状态悲凉的审美情感――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摘要:张爱玲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又是个彻底的悲情主义者,其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情色彩。
真切体验人生,冷眼旁观世事。
“没有悲壮,只有苍凉”,这就是张爱玲的作品体现出的苍凉。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触叙述一个个洋场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
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气息。
关键词:张爱玲创作心态悲凉意味张爱玲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当张爱玲还是一位立身于现代中国文坛主流之外,也置身于中国民族战争边缘状态的小女子,但她却以一个女人悲凉彻骨的生命体验和一位惊世才女卓荦超群的艺术风采翩然跃上了乱世之中的现代中国文坛。
张爱玲以她独特的方式,书写了现代都市中的神话和寓言: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注定要发生太多变故的时代。
张爱玲一生的才情几乎都为那样的一个时代所挥洒。
在那个“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中”,张爱玲似一颗彗星划下一道美丽的轨道,在浩淼的宇宙瞬间辉煌而过,留下了《传奇》和《流言》,留下了无尽的论说与回味。
张爱玲是个悲观主义者,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
本文试图通过浅析她的成长环境及创作的心路历程来探讨她作品中的悲剧色彩及小说的美学价值。
一、失落于家庭、时代及战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奠定了张爱玲作品的悲剧色彩。
她悲凉地感悟到:人世间没有爱。
家道中落、身世曲折使张爱玲摆脱不了兴亡沧桑之感,从而铸就其创作心态,反映在她的小说中便是寒冷、残缺、伤感的苍凉。
张爱玲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她成长的年代,正是末代贵族彻底衰败的年代,她亲身感受到了她父母两大家庭的没落与瓦解。
倾城之恋-张爱玲 论文
《倾城之恋》中的环境描写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其小说创作充满了女性特有的细腻和美感,文本论述语言也极具特色,同时又散发着浓重的悲凉气息,作为张爱玲为数不多的以喜剧结尾的作品《倾城之恋》,张爱玲在其中的环境描写上也颇具特色,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描述手法,本文将从其多样的色彩化语言符号,独具特色的意象化描写手法和通过对人物心理刻画来表现环境三个方面去论述,展现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对通过环境描写来塑造人物,揭示人物的性格、心理、命运。
关键字环境描写色彩语言意象心理张爱玲语本《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据此,女有美色,倾城也倾国。
张爱玲以“倾城之恋”作为小说的题目,让人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总以为这是一个美满的恋爱传奇,而故事读完,它确实是一个传奇,只是这份传奇染上了无法晕开的苍凉的意韵。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在1943年9月创造的一部小说。
而在去年,除了《香屑:第一炉香》外,她还完成了《茉莉香片》、《封锁》和《心经》等经典名篇;之后的一年内,她又写出了代表性的《金锁记》、《红玫瑰和白玫瑰》等。
所以我个人认为,《倾城之恋》应该是张爱玲自己创作高峰期的一个成熟的作品,并且在张爱玲的小说中“香港”和“上海”这两座城市最常见,而《倾城之恋》中的男女主角更是徘徊在这两座城市之间演绎人生的悲欢离合。
一般来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和时代特征的反应有着重大的作用,张爱玲作为现代著名女作家在小说创作能够准确的把握人物生活时代的环境特征,为人物塑造创造典型的环境氛围。
本文将着重分析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的环境描写,展现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对于环境氛围把握的独特语言。
(一)艳丽的色彩语言符号张爱玲在小说中大量的运用了色彩语言符号。
色彩语言符号是指语言中表示颜色的那些词汇,比如说“红”“绿”“蓝”“黄”等等。
当然这些词汇不是单纯的颜料中的颜色,它们是语言的符号,是作家依据以自己对于色彩的理解,用特定的色彩语言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形成一种朦胧、微妙的情感。
张爱玲论文
悲剧造就了张爱玲摘要:通过列举张爱玲的人生悲剧例子和作品中的悲剧意识,阐述张爱玲的人生悲剧造就了她关键词:悲剧造就张爱玲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将好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残忍的手段却造就了文坛巨星---张爱玲。
有人说张爱玲的作品美丽而苍凉,有人说她的作品压抑而变态,有人说她的作品尴尬与难堪,而我说她的作品就是太“悲”了。
悲剧造就了张爱玲,而这成功的背后却蕴藏着艰辛。
下面谈一下张爱玲的艰辛历程:灰暗的童年论出生,张爱玲不比别人差,但是豪门贵族却处处藏着悲剧因子:向上追溯几代,张爱玲的家族可谓显赫,例如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朝名将,她的祖母就是李鸿章的女儿。
等到她父亲这一辈,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权和势的丧失给这个家带来了致命一击。
张爱玲的父亲面对家族衰败的形式,不但并没有采取挽救措施,而且还要足了旧派绅士的派头,吸大烟、逛妓院、讨姨太太,染上各种恶习,真是不肖子孙一代不如一代,最后也落得像红楼梦里说的“昏惨惨似灯将尽,落得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而她的母亲黄逸凡是个开放的女性,深受“五四”文化的影响,多次赴欧洲学习,后来与她父亲因观念和性格不合离婚,因此张爱玲早年大部分时间是同父亲一起度过的。
后来她的父亲娶了继母,继母的性格阴晴多变,反复无常且施虐成性,这给她幼小的心灵上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一次在饭桌上,因为继母挑唆,父亲为了一件小事将她的弟弟打了一个嘴巴,“我大大地一震,把饭碗挡住了脸,眼泪往下直淌。
我后母笑了起来道:…咦,你哭什么?又不是说你!你瞧,他没哭,你倒哭了!‟我丢下饭碗,冲到隔壁的浴室里去,闩上了门,无声的抽咽着。
我立在镜子前面,看着自己的掣动的脸,看着眼泪滔滔流下来,象电影里的特写。
我咬着牙说:…我要报仇,有一天我要报仇。
‟”而一会儿当她看到刚挨了打的弟弟已忘了哪会事,又到阳台上踢球时,她写道:“我没有再哭,只感觉到一阵寒冷的悲凉。
”这样的生活经历在张爱玲年少、孤独而又敏感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张爱玲女性意识毕业论文
张爱玲女性意识毕业论文题目: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作品中对女性意识的描绘被广泛关注。
本篇论文将通过分析张爱玲代表性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和《小团圆》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她们所呈现的女性意识,探讨张爱玲对于女性角色的独特见解和对女性命运的关切。
文章将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论述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二是探讨张爱玲对于女性处境的关注和女性角色的解放之路。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意识;女性形象一、引言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女作家之一,其作品常常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的内心世界。
本篇论文将通过分析她的代表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和《小团圆》,探讨张爱玲对于女性意识的关注与呈现。
二、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张爱玲的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具有特色的女性形象,她们个性各异,生活经历丰富。
例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作者塑造了两位形象鲜明的女主角:红玫瑰和白玫瑰。
红玫瑰是个性独立、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女性,她不愿顺从传统的女性角色,而是积极追求自己的梦想。
白玫瑰则是一个充满痛苦和内心挣扎的女性,她的一生被家庭和社会压迫所困扰,最终选择了走上自杀这一极端的行为。
在《小团圆》中,作者描绘了另外一组女性形象。
小团圆是一个家庭内的女性,她嫁入豪门却始终不被接纳,被贬为家族的“女儿妇”。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男权社会中保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
与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后代,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的女性角色,她们的命运被社会和家庭关系所束缚,无法摆脱传统人生模式的限制。
三、张爱玲对于女性处境的关注和女性角色的解放之路张爱玲在作品中通过对女性角色的设定和塑造,呈现了对女性处境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她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和传统家庭中所受的压迫和束缚,同时也深刻洞察了女性在摆脱束缚和追求真正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红玫瑰代表了张爱玲心目中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她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论张爱玲(精选5篇)
论张爱玲(精选5篇)第一篇:论张爱玲文秘1321 1332304141 张颖论张爱玲《传奇》中的女性主义色彩张爱玲其人,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传奇的、独特的、魅力的人物,在家世:张是李鸿章的曾孙女,祖父张佩纶,至于父亲却是个纨绔子弟,但是母亲和姑姑二人则是思想开放的新女性。
大家族的没落破碎,中西文化的交融,对张爱玲有决定性的影响;在经历:她的,是坎坷的,家族没落的悲哀,作为新女性自身的压抑,爱情的最终苦果,最后消失;在个性:张明显是特立独行的存在,她的出现像烟火,绚烂了所有,整个世界因她沸腾,她的消失亦像烟火,悄无声息……一切的一切都让“张爱玲”三个字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张爱玲本人就是一个“传奇”,留下了美丽的文学“传奇”,如她的小说集《传奇》。
创作于1943—1945年间的《传奇》,被视为张爱玲小说的早期创作。
其中收录有《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琉璃瓦》、《年轻的时候》等,共五十万字。
当然,《传奇》本身无所谓传奇,讲述的是小人物的小故事。
作者通过沪港两大都市里中上层阶级的婚姻和家庭日常生活,讲述了一个普通而动人的传奇故事,向世人展示了旧中国社会的一幅幅色彩斑斓,暗淡凄凉的图画。
同时以男女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纠葛,揭示了人性受到污染以及“爱的死亡,美的毁灭”的悲剧。
浓重的伤感情调,沉滞的悲凉色彩,构成了这部作品普遍沉郁的审美风格。
对于传奇,张爱玲在扉页上这样讲;“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这样的传奇,也是张爱玲的“传奇”。
作为女性,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张爱玲凭其女性的直觉、能够透过事实看本质的聪颖,传“奇”字,以“奇”为着立点,写出了由男性作导演的女性生存状态,揭露了女性自身的缺乏独立意识以及其的卑弱性格,形象地表现了女性命运无可抑制的不可避免,为生活,为金钱,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自己编织的笼,再在笼里了结,让人们透过“传奇”性的故事情节,觉出其间的苍凉感。
关于张爱玲的小说学术论文
关于张爱玲的小说学术论文张爱玲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她对于中国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张爱玲的学术论文,仅供参考!张爱玲的学术论文篇一:《我眼中的张爱玲》【摘要】初读张爱玲,我被她特有的阴冷、悲情、残酷的调子所吸引。
看着她的作品,总是让你觉得浑身上下包括牙缝里都嘶流嘶流地穿着冷风,有时整个心都凉透了,还变幻着红黄绿紫的颜色。
她把人看得一丝不挂,她对人物描写的句子,字字直往你心里钻,对人性的解读和对事物的敏锐眼光令我折服。
可是,她对自己爱情的追求和付出却与她去塑造笔下人物的态度截然相反,她心中诚然一切却义无反顾,难道那些人物是她的影子,还是她是那些人物的影子?【关键词】张爱玲;冷色性格;暖色爱情一、冷色性格张爱玲,从来就是个矛盾。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伦经李鸿章引荐与其女儿结婚,所以爱玲属于正宗的名门之后,可见不免骨子里有骄纵傲慢的贵族习气。
这样大的家庭背景下,张佩伦之子即张爱玲之父便被熏陶出典型的遗少作风,染有弄风捧月之旧习气,更发展其性情暴戾等恶习。
而张爱玲的母亲,是清末南京黄军门的女儿,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而又清丽孤傲的漂亮女子。
旧习气与西洋化显然是格格不入。
这样的一对夫妇,又给这个复杂的家庭关系增添了另一种叛逆的格调。
家庭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觉得母亲对爱玲的西式教育给了她对艺术的鉴赏力、女性思想的开放性和广阔的胸襟,可是我们始终是中国人,千年的封建思想是植根在每一人心的刺,很多人早已习惯,本来爱玲已经发现了刺,可是当她的父母离婚,愁锁深闺的她即使觉得疼,也无法拔除,只有忍着痛,揭开人世间的面目,个中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逐渐清晰可见。
她从来就是有大志的,也许生活的郁闷也只能给她这样的期许。
特有的才情和早熟令她在学校中脱颖而出。
她说:“中学毕业后到英国去读大学,有一个时期我想学卡通影片,尽量把中国画的作风介绍到美国去。
我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我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
初三议论文作文论张爱玲800字
初三议论文作文论张爱玲800字人们总在寻找一种精神,一种永存于历史而不会被湮灭的精神。
我想,那是文字,一个人的文字。
只有文字,才会被保留下来,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古今如此多的文人骚客,我却喜欢张爱玲,爱她我行我素,独标孤高,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
她会在作品里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
她就像是雾,那片迷蒙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忧伤。
“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
”这段话或许就是她的真实写照。
她的文章总是淡淡的,似乎每字每句间都透出了她的忧伤。
我欣赏她的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我还记得:张爱玲像是一坛陈酿,久埋在岁月的深处,突然有一天,得以重见天日,那醇厚的香味,便丝丝缕缕地弥漫开来。
她把人生看透了,放弃幻想,苦中作乐地去享受。
她那辉煌人生下掩饰着那苍凉的底色,看破红尘般的叹息显得她是如此怅然。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她一生荣耀无数,但是,她的感情之路却是如此坎坷。
她说:“因为爱过,所以慈悲。
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她是个异数,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这话在我看来一点也没错,她就像一个孤僻的怪人,愿在极度的辉煌下沉寂下去。
或许从来就没有人走进过她的心,将她读懂。
她的作品亦雅亦俗,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唯有她书中的那小方的天地是宁静的。
她这一生,既是惊天动地的却又是落寞寂静的。
她是一个怪人,却又是如此的耀眼,但她的世界,却又是如此的空荡。
初三散文作文那个关于十五年的约定700字一张空白的纸条可以填上我们的理想,但头脑的空白却要用十五年的时间去填充……相识在二中校园,充满了几分书卷气,但相识在1006班,是我的幸福,尽管不怎么快乐,但幸福总是包围着我,三年,我得到了太多,失去了太多,但总归寻到了一种东西——约定……最近我们不知怎么回事,每个人都心不在焉,漫不经心,细心的语文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让我们写那个关于十五年的约定,十五年再回到这里,寻找我们这时预想的未来和真正的未来差别有多大……一张张空白的纸条,填上我们每个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可究竟怎么怎么填写?头脑一片空白,我想我会写上关于1006的记忆,关于这里的每一个人,是始终擦不掉的印记,因为在这里感动,学会感恩,这段时光或是最难忘的,可却总有些黑白的印点,是我磨不掉,擦不去的难忘,所以,我选择铭记——这里的一切人和事……或许我们毕业后永生不再相见,最后一年了,好好珍惜现在的时光吧!用最后一年好好铭记这里的一切人和物,因为毕业后总会忘记一些东西,只有现在用力铭记些,,到那时才不会忘记的那么快,那么快·····那个关于十五年的约定是我头脑中最清晰的记忆,那个关于1006和十五年后充满朝气的人生被无情的封进袋子,等待十五年后的我们来揭开——充满期待的的等待着……未来是什么样的我不敢去想象,但至少不会太糟吧,因为那是梦幻的,是憧憬的颜色,是头脑中最清晰又最模糊的记忆,我相信我到老也不会忘记的,因为最重要的三年在这里度过……等待吧,十五年后的未来,我们都会回来的,因为这里埋藏了一个关于十五年的秘密,等未来的我们来打开……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最后的最后,渴望变成天使;愿十五年以后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天使……。
张爱玲研究论文初稿
月光下的黄金枷锁——小论《金锁记》七巧的悲剧人生初稿:提要:中篇小说《金锁记》被傅雷誉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而夏志清更是称赞《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张爱玲的小说以其冷峻、华丽著称,本篇小说更是她创作于1943年的巅峰之作。
在这篇小说中,张爱玲将对女性的深入思考,深入了她所特有的苍凉。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语调,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女人的悲凉世界。
小说描写了一个原本青春活泼的麻油铺家的女儿曹七巧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对金钱的贪婪而嫁入深宅大院姜家,在活死人丈夫身边,因为性欲的压抑,府中主仆的鄙视嫌弃,由受害者变成害人者,内心渐渐歪曲,步步走向变态的过程。
一、“月光”隐喻下的悲剧1、《金锁记》中的月光的意象发展虽然张爱玲小说中意象纷呈。
但以“月亮”出现得最多、最典型,也最有特色。
月亮,既是自然景观,也参与人的生活,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们把它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赋予它以性别特征。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M•艾瑟•哈婷在《月亮神话》中说过:“无论在当代还是古典诗歌中,以及时代不明的神话和传说里,月亮代表的就是女人的神性、女性的原则,就像太阳以其英雄象征着男性原则一样。
”阳性的太阳代表着公开的社会化的生活.是权威与力量的代表.而夜晚的月亮,属于阴性,代表着隐蔽的私人化的生存形态,是神秘、感伤又富有诗意的。
由于月亮具有女性精神.作家们在表现女性的命运时,尤其喜爱采用月亮意象。
张爱玲推陈出新.赋予她笔下的月亮以独特的内涵。
“月亮”不仅出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心理之间的关系有鲜明的对应。
而且“月亮”在张爱玲世界中的每一次升起,都带着不同的感情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正如李建军所说:“一切象征都具有一种具向化、符号化的性质.它是用一个形象来表征一种观念,一种对世界的情感态度。
一般来讲,象征都借助于自然现象与主观感情在本质上的同构性或相似性。
通过赋予主观感情以客观对应物的方式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态度。
汉语言文学毕业设计(论文):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汉语言文学毕业设计(论文):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引言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主要涉及爱情、婚姻和家庭等主题,并在小说中刻画了大量的女性形象。
其中,特别是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不论是外表还是内心,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因此,本文将以张爱玲为研究对象,探讨她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试图从中发现其对于中国社会生活的深刻揭示。
阐述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都具备着独特的魅力,她们或者是娇艳、生动、情感丰富,或者是光芒四射、富有野心与领袖才华。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仅是体现出了她们的美丽或者是智慧,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了社会文化背景下女性的困境和无奈。
典型女性形象的分析白流苏白流苏是张爱玲最为著名的女主角之一,在《色,戒》中她的形象被张爱玲刻画得淋漓尽致。
她勇敢、独立、有才华,但也内心孤独。
她被传统社会观念束缚,无法得到外界的认可,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白流苏的形象,以及她身上所表达的那种情感经历,反映了中国近代女性的境遇。
玲儿《金锁记》中,玲儿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女性形象。
她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任性、自由、风流的女孩,但其实她是一个纯情、知性、思悟型的女性。
玲儿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具有渴望自由、追求自我实现、又不能相视的心路历程。
张爱玲其他女性形象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还有多种类型,如《春节》中剃头匠的母亲,表现出了旧社会对女性的封建束缚;《小良家女儿》中的秦湛之,展现出了一个女性的志向,在追求个人独立的过程中,耐心打磨寻找自我实现的空间;《一叶扁舟》中的玫瑰,忠于自己的内心,不伪装,坦诚面对,她成了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之间的一个良好缓冲。
作品解释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浮出在她各种复杂的情感世界的阐释上。
她业已发展一种刻画女性心理的技巧,这种技巧表现在几个方面:重视意象和叙述能力张爱玲选择具有鲜明意象感的动物、色彩等来替代金钱、利益等外在的物质世界,同时较少地以句子讲述事件,重要的是她在用意象的同时注重建立对人物主观的叙述。
谈张爱玲作文8篇
谈张爱玲作文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合同协议、演讲致辞、条据文书、心得体会、策划方案、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documen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谈张爱玲作文8篇融入真实感受的作文能够打动读者的情感,引发他们对作品的共鸣和思考,优秀的作文是我们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充分展示,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谈张爱玲作文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张爱玲作品论文文献综述
《张爱玲作品中的家国观念解读》一、选题目的及意义在文学研究界,最初给予张爱玲极高评价的是文学史家夏志清,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提到张有强烈的历史意识,热爱中国文化,“是记录近代中国都市生活的一个忠实而又宽厚的历史家”。
从这点上看,张爱玲及其作品蕴含了中国现代主流作家的“感时忧国”因素。
在这之后,黄修己在《张爱玲名作欣赏》中解读她的《中国的日夜》时,认为张的爱国情感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
池上贞子在“张爱玲和日本”一文中认为张的脑海深处永远是中国,也正因为“她的这种思想……维护了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节操和荣誉”。
阎纯德在他的《二十世纪中国女作家研究》中,论及张爱玲时提到她“是一个走过乱世的爱国者”。
虽然以上学者没有就“张爱玲是爱国的”展开进一步的论述,却引起了我的注意和好奇,也因此激发了我对张爱玲家国观念的研究兴趣。
张爱玲是否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家国观念”?如果有,这些意识在她的作品中是怎样表现的?这是我的论文将要探讨的。
二、文献综述由程光炜教授主编的现代文学作家作品解读丛书中的《解读张爱玲经典》,就对张爱玲的散文与小说中的中国情结与文化给予了颇具洞见的认同。
李加孟指出,张爱玲以小说登上中国现代文坛,在日寇入侵、国土沦丧之际,编织沪港百余年来男男女女悲欢离合的密密情网,展现给世人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传奇世界;而在散文中,张爱玲以她女性特有的柔性眼光,平铺的笔调构勒真实而鲜活的生活层次,在战火腾飞,血与泪的抗日救国时代背景下却谈吃穿、谈女人,谈哲学、谈艺术、谈理想,构成了一个随意琐屑的世俗世界。
给人的感觉似乎多的是对物质生活的沉酒享受、津津乐道,因而长期以来为人垢病。
翁弢指出,家国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存环境或文化氛围,而家国意识则是因现实种种不如意而寻求解脱的苦难的精神象征。
大凡在一个安稳的年代从容生活着的人,一般很难有明晰的家国意识,唯有在乱世,在家国被破坏或者失落的时候,家国的意识才会涌上心头,愈显突出和强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传奇》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张爱玲说:“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①,而她自己却懂的是女人,讲的是女人,她笔下的女人永远是真实又虚幻、残缺又迷人的,正如周芬玲所说:“张爱玲笔下的女人多具有‘花旦’的原型,美丽、俏皮、浑身都是戏。
”②这类女性形象在《传奇》中表现得尤为典型。
下文中,我选取了1947年《传奇(增订本)》收录的中短篇小说中的几个典型女性形象,并结合《流言》散文集中个别文章进行分析,希望能获得一些对张爱玲婚姻、女性观的了解,以及寻找她的作品为何长盛不衰的原因。
本文选取的分析对象为几位张笔下著名的女性:《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和袁芝寿、《心经》中的许太太、《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王娇蕊和孟烟鹂、《等》中的奚太太和童太太。
为了条理、逻辑性,我想采取分类的方式对以上人物进行分析。
我设定的第一种分类标准是这些女性陷入悲剧或者半悲剧命运的原因。
按照这个标准,可以将她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因为物欲、第二类是因为情欲、第三类则是无辜受牵连。
第一类为了物欲的,非常明显,就是葛薇龙和曹七巧。
葛薇龙,只身处于异乡、禁不住姑母奢靡生活的诱惑、屈服于她明知道是“鬼气森森”③的世界,用自己的身体来为丈夫赚取玩资,直到看到集市上的妓女,联想到自己与她们其实并无什么区别,才瞬间感受到自己①张爱玲《有女同车》,《流言》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第87页②周芬玲:《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5第220页③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文集·精读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9月第214页已然被抛弃的实质。
她的纯真与坚持在灼灼燃烧的杜鹃丛中燃尽,只有放纵着物欲以填补空虚,然而到最后却发现她的未来只如乔琪乔嘴边的烟卷一闪,开出一朵橙红色的花,立时凋谢,“又是寒冷与黑暗”④。
更不必说曹七巧为了黄金的枷锁,抛弃了自我、禁锢了爱的天性、劈杀了儿女的幸福,从一个美丽泼辣的少女变成了一个变态扭曲的老妇。
张爱玲并不是排斥物欲,她在《我看苏青》中说:“我们这一代的人对于物质生活,生命的本身,能够多一点明了与爱悦,也是应当的”⑤。
然而她又认为对于物质的爱悦过度了,则发展为对奢侈享受的迷恋,“刺激性的享乐,如同浴缸里浅浅的放了水,坐在里面,热气上腾,也感到昏濛的愉快,然而终究浅,即使躺下去,也没法子淹没全身。
”⑥当葛薇龙和曹七巧使自身的物欲凌驾于生命道路的抉择上时,她们的感官也就如同热腾腾的浴缸中的身体一样,不断追求这刺激,然而终究得不到满足。
第二类因为情欲,或者说是因为情,则是白流苏、许太太、王娇蕊、孟烟鹂。
白流苏对范柳原的先动情是她在这段感情中始终处于尘埃里的花朵、被动、矮人一头的原因。
许太太是爱得宽容大度的代表,丈夫公然出轨,还能说出“他爱绫卿。
他眼见得就要四十了。
……爱,也不过短短的几年。
由他们去罢。
”⑦的“深明大义”之谈。
王娇蕊用情太深、为情抛弃了借以立身的丈夫;孟烟鹂用情太浅、因为冷淡麻木被丈夫疏远嫌弃。
这种对女子用情的深刻描写体现了张爱玲对女性④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文集·精读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9月第240页。
⑤张爱玲《我看苏青》,《流言》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第238页。
⑥张爱玲《我看苏青》,《流言》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第238页。
⑦张爱玲《心经》,《张爱玲文集·精读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9月第69页。
本质的揭示,即她所形容的神性——“超人是男性的,神却带有女性的成分……神是广大的同情,慈悲,了解,安息。
”⑧女人的这种无条件的隐忍与同情再加之本来就易动感情的天性,使得女人十分容易处于感情上的不利地位,既由于慈悲为怀不忍伤害男人,又由于忍功高超不忍怪罪伤害了自己的男人,以至于或被玩弄股掌或弃捐中途。
第三类“无辜受牵连”的代表是袁芝寿、奚太太和童太太。
她们是各色女人构成的沧海中最普通的水滴,善良、软弱、憔悴、哀怨。
她们的不幸不是自己的过错,而是被命运或者时代开了个玩笑:芝寿嫁到一个变态扭曲的家庭,默默承受着婆婆的精神残害和丈夫的荒唐冷漠;奚太太与丈夫两地相隔,握着蒋先生鼓励生育的新闻,独自经受风霜与遗忘;童太太则是因为丈夫的荒唐与自己的付出的严重不平衡而每天“气得两条腿立都立不住”,红着眼圈笑自己可悲的命运。
她们都是“等候的人”,独自在时间的洪流里、在国势的激荡中扮演着自己微不足道的角色,独自面对衰老、子孙、寂寞,独自忍受世俗的揶揄和内心的焦虑,对于男人,她们是无可挑剔的妻子,隐忍、安静、懦弱,但是作为女人,她们背负的超出了应该承受的重量。
毕竟像白流苏、葛薇龙之类的传奇女子并不易得,更多乱世中挣扎的女人都是无罪而受罪,承受着来自夫家、社会、时代的摆布,身世浮沉如雨打萍,或如芝寿在绝望中死去以求解脱,或如奚、童两位太太将注意力转向生活琐碎,鸵鸟般回避自己被抛弃的事实,只在别人提起时将其作为换取同情的谈资。
因此,在描写这一类女性形象时,我们可⑧张爱玲《谈女人》,《流言》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第67页。
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同情与同悲,例如《等》中对童太太的一段描写:“童太太抄手坐着,是一大块稳妥的悲哀。
她红着眼睛,嘴里只是吸溜溜吸溜溜发出年老寒冷的声音,脚下的地板变了厨房里的黑白方砖地,整个世界像是潮抹布擦过的。
”在这一段奇异的描写里,作者将童太太的悲哀具象化为稳妥的一大块,将她的年华流逝有声化为寒冷的呼吸、将她悲凉的被抛弃的境遇浓缩为厨房里的黑白方砖地——潮湿、单调,这种无情侵占各种感官的表达方式胁迫读者全方位地与童太太共同感受着她的煎熬,不是站在一旁同情,而是化身为她同悲。
第二种分类的标准是这些女性选择的生存态度,或者说是她们面对悲剧的人生所采取的不同行为。
依据上述标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抗与伤害:白流苏、曹七巧、孟烟鹂;第二类是自我催眠:葛薇龙、奚太太;第三类是隐忍致麻木:芝寿、许太太、王娇蕊、童太太。
张爱玲时代的女人,依靠自己活着的实在不多,她们都是家庭动物,要么依靠血亲家庭,要么依靠姻亲家庭。
一旦被这些家庭或者是执掌这家庭的人抛弃,她们面临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疼痛、更是经济上的恐慌,就像战争中白流苏对范柳原说的一句话:“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
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因此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就出现了一些为了解决自己被遗弃而造成的困境而抗争,不惜伤害他人甚至自己的女性形象。
白流苏先是经历被自己家庭的遗弃,在于外界近乎隔绝的老公馆里,她日复一日地经受着兄嫂的算计、母亲的冷漠,在与妹妹白宝络同时准备相亲时更是尝到了世态炎凉的极致。
但是当她和着四爷的胡琴在镜前端详着自己并不显老的面容和流畅妩媚的姿态时,一刹那间找到了本以为已经遗弃了自己的东西——青春。
她决定用这仅剩的一点青春作为最后的筹码一搏,希望“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来证实自己的一辈子还没完。
然而为了反抗家庭的虐待,她所依靠的男人又不断的犹豫,使她一直处在恐慌猜疑之中,也正是这种恐慌导致她对柳原一次又一次的妥协。
其实与其说《倾城之恋》讲的是白流苏与范柳原在婚姻门口的挣扎,不如说是在记录一个被认为失去价值的女人证实自己价值的战争,因为流苏与柳原的纠葛远不及流苏与她内心的斗争来得剧烈,她迫于生存压力不断为自己的骄傲打折才是她内心真正煎熬的时刻,一个美丽的女人在经济基础与父权体制的双重压抑下的抗争是何其艰苦,哪怕最后获得些微的成功都是可贵的。
曹七巧与白流苏相比则少了计划性与冷静的心态,她的作为完全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本能性维护,下意识的排斥任何对她的财产构成威胁的感情,不惜摧毁儿女一生以报自己的黄金枷锁的牢固,她的攻击性、伤害性无疑最大,然而最后收效却最可怜,甚至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而孟烟鹂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角色,本身苍白近乎透明,安静、木讷,她的丈夫最初看中她是想找一个风平浪静的港湾停靠,而最终又由于这港湾的一潭死水而厌倦嫌弃。
面对着丈夫的嫌弃,她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茫然与无奈,而后幼稚地选择以出轨抗争,从一个洁白无瑕的白玫瑰变成了一个与不堪的裁缝偷情的妇人,学会了抱怨诉苦,沉沦到了世俗的漩涡中。
虽然她荒唐的抗争最终以荒唐的形式挽回了她荒唐的丈夫,免去了被抛弃的命运,但我仍然认为她是个弃妇,而抛弃她的正是她自己,她“一方面纾解内心的压抑,另一方面却砸损了自己的身心”⑨她的肉体被侮辱,精神被践踏,而她的反抗又进一步使她由一朵白玫瑰变成了饭粒。
面对抛弃选择反抗是一种本能的行为,而很多时候会有一定的收效,可是在《传奇》的女性中,采取反抗行为往往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也获得了另外方面的双重乃至多重伤害,她们的依附、从属命运决定了即使是反抗也无非是寻求另外的依附对象或者是拼命维持现有的靠山不倒,都是要做很大程度的牺牲才能换取到的。
她们所展现的巨大的破坏力、和她们身上蒙受的重创中蕴含着作者对于压抑着女性身心的经济与道德压力的愤怒与焦虑。
虽然同处于父权体制的压抑下,敢于抗争的女性还是较少的,更大多数的则选择逃避,逃避的一种方式便是自我催眠。
比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从一个上海的小家碧玉变成名动香港的交际花,她的婚姻就如范柳原曾经对白流苏说的所谓“长期的卖淫”,她在那个诡异的世界里将自己的青春与纯真付与梁太太和乔琪乔,同时心怀感恩与庆幸,直到婚后与乔琪乔到湾仔看热闹,才有那么一刻醒悟,“在这灯与人与货之外,还有那凄清的天与海——无边的苍凉,无边的恐怖,她的未来,也是如此”,但是面对这暗淡的前途她并不妄想逃脱,而是在珠宝、衣服等“琐碎的小东西”里谋求“暂时的休息”,任由纯真本性被一点点吞噬。
而丈夫“在里头阔得不得了”,自⑨林幸谦:《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Ⅰ荒野中的女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第29页。
己却“在这里苦得要死”的奚太太更是一直在自己编织的梦境中等待着可能已经娶了二夫人三夫人的丈夫来光顾,温柔的想着他“将来,只要看见了他……他自己知道他对不起我,只要我好好的同他讲……”⑩任凭自己的头发随着时光流逝,任凭生命自顾自走过去了。
她们是典型的悲剧弃妇的代表,被婚姻捆绑,被爱情利用,被爱人抛弃,她们的隐忍源于对婚姻、爱情与命运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与不愿面对现实的执念。
在社会规范一点点的崩塌之时,这些善良的女人不愿相信人性也将回归极端利己的地步,她们宁愿在自己构筑的善与救赎的梦境里沉湎,也拒绝反抗哪怕直面现状的丑陋。
虽然都选择停留在被抛弃的原地,也许葛薇龙、奚太太的境遇还要好些,毕竟她们能生活在幻想与慰藉中,而如芝寿、许太太、王娇蕊、童太太等更加彻底、典型的悲剧女性,她们连幻想的余地都没有,彻底被无视、无望重获新生、生活在内心的焦灼压抑中,一步步走向绝望的深渊,终于对婚姻、爱情等女性执着追求的东西毫无向往,变得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