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校园景区景观设计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校园景区景观设计开题报告
1题目来源
该课题来源于社会实践。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校园景观是一个功能复杂的综合体。它不仅要为学习及学术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为塑造学生的素质提供一定的场所背景。而校园景观规划是设计高校整体形象的关键,对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树立教育品牌,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校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校园学习环境包括功能、设施、生态和场所诸要素。在景观化校园中对这些要素给予合理安排与组织,会使环境合理化、生态化、人文化。因此,校园景观对于改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素养,陶冶情操有重要作用。通过环境的景观化处理使校园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可为校内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达到削减压力、疏松心理的作用。
2.2体现校园文化与文脉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景观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出发,继承并改善校园的物质环境,对校园特色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校园文化。因此,校园景观对于反映与烘托校园文化有重要作用。校园景观强调文脉,它是环境艺术追求的目标之一。
2.3体现校园形象
俗话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形容人的,凭声音就可以判断人,大学校园也是一样,凭校园环境就可以判断这个校园的价值体系和人文精神。所以校园景观是影响高校校园品质的重要因素,而景观是大学人文精神最好的传达者。同时,好的校园环境形象也带来了旅游产业。如今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都在接待来自全国的游客,旅游经济是大事。可见,校园环境景观的设计日趋重要,需要与时俱进。
3 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 胡庆春.21世纪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07,33(16).
[2] 何韶瑶.大学校园:整体化开放空间景观环境构建——以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校园规划为例[J].中外建筑,2004(02).
[3] 夏宇,张慧.大学校园的植物景观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
[4] 范利飞.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 17) : 9380 -9382,9447.
[5]姚鲲,余敏.大学校园景观中的休憩空间研究[J].江西科学,2010,28(5).
[6] 肖冰,孙冰.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 20) : 6029- 6031.
[7] 秦柯,李利.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J].商业设计,2008(10).
[8] 刘锐.当代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新趋势[J].文艺生活,2011(11).
[9] 安勇.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之我见[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3).
[10] 余菲菲,李桂媛.基于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景观空间探讨[J].系列专版,2010,26(12).
[11] 杨雪,葛佩琳,段渊古.基于地域特色的大学校园景观营造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中心广场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6).
[12] 赵丽芳,刘斯荣.论大学校园景观的人文精神体验[J].科学时代,2011(11).
[13] 贾德华, 王万喜.论以人为本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J].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2006,1(3).
[14] 周妍.浅论大学校园景观规划[J].工程与建设,2009,3(4).
[15] 张斌.浅论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J].滁州学院学报,2006,8(1).
[16] 马婧,苏剑鸣.浅析现代校园景观设计方法[J].工程与建设,2009,23(6).
[17] 李林.我国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 4) : 1027- 1028.
[18] 陆海英,刘春江,车生泉.现代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探讨[J].科技通报,2007,23(5).
[19] 张云,彭旭路,樊国盛.云南省交通高级技工学校中心绿地芳园景观设计[J].现代园林,2010(10).
[20] 陈尚玲,陈科东,徐敏.校园景观与文化共融——桂林旅专新校区景观设计
构思[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3):244-248.
[21]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2] 克莱尔·库帕·马库斯. 人性场所[M]. 俞孔坚等,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165- 166.
[23] FORMAN R T T ,GODRON ndscape ecology [M]. New York: John Wiley&Sons Inc,2000.
[24] KEVIN L The image of the city[M].Cambridge,MIT Press.2005.
[25] BAWA K S, PEETY D R, BEACH J. Rep roductive bio logy of tropical lowland rain forest trees. I. S exual systems and incompatib ility mechanics[J].Amer J Bo,t 1985, 72: 331- 345.
[26]PUTZ F E, MOONEY H A. The biology of vines [M]. Cambridge: CambridgeUn ivers ity Press, 1991.
4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4.1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0世纪以来,国外应现代科学技术整体综合式发展趋势的要求,整体型、综合型的空间布局代替了传统上依功能专业分散布局的校园空间形态,从而形成了新的聚合式的校园空间环境。这其中,又以两种主要的聚合形式为主:按学科综合聚集和按功能综合聚集。前者突破了传统分散式的校园空间格局,把多个系科集合在一起,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史卡博柔学院、美国的斯托克顿大学。按功能综合聚集的校园空间形态,把全校各学科共有的各职能部门如教学、行政、信息交流、后勤设施等加以集中布置。这种组合方式便于运行管理,使用效率高。现代大多校园,尤其是规模不大的校园空间,基本采用这种形态模式。如瑞十的苏黎世大学、日本的中央大学多摩学院、英国的巴什大学等。
20世纪70 年代末, 我国高校校园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由于受国外高校发展和新建筑思潮的影响, 特别是受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新建筑理论和思潮的冲击, 我国建筑师们开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富于民族文化特征的高校校园。高校校园建设逐步向系统化、舒适化、智能化转变。这一时期高校校园规划具有3 个特点:1.打破了过去单一的对称式布局方式。如:深圳高校的规划采用不受轴线制约的自由格局形式,亲切宜人的建筑造型与丰富多变的人文景观体现了现代高校的社会感和时代感。2.以我国传统院落为基础, 富于中国庭院景观情趣并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