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芙蓉楼送辛渐

合集下载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赏析《芙蓉楼送辛渐》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

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首诗为在江边离别时所写。

此诗为一首送别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是指作者与友人分手之际,对友人的嘱托。

洛阳,指的是今河南省洛阳市,唐朝时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著名城市,那里有作者的亲朋好友。

相问,如同说“问你”,冰心是形容人的心地清明,如同冰块儿;玉壶,玉石制成的壶。

六朝时期,诗人鲍照曾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诗),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此处的玉壶也是用来比喻纯正的品格。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你到达洛阳以后,那里的亲友如果问起你我的情况,你就这样告诉他们王昌龄的一颗心,仍然像一块纯洁清明的冰盛在玉壶中。

作者托辛渐给洛阳友人,带去这样一句话,是有背景的。

当时作者因不拘小节,遭到一般平庸人物的议论,几次受到贬谪。

这里,显然是作者在对那些污蔑之词作出回击,也是对最了解自己的友人们做出的告慰。

表现了不肯妥协的精神。

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课件(共22张PPT)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课件(共22张PPT)

赏析
写景, 景中藏情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言志,表达 自己的志向 和品格。
思考
1.《芙蓉楼送辛渐》中哪些词语含蓄的透露出作者送别友人 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寒雨(心中惆怅才觉雨寒)。 楚山孤(友人离去后自己犹如楚山一般孤 独)。
思考 2.《芙蓉楼送辛渐》中最后一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 作者怎么样品格?
地范围。
解诗意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翻译
昨天夜里,寒冷的秋雨与江水连成一片,笼罩着 吴楚大地。 早晨我送别好友,天地间只剩下楚山孤立在那里。
解诗意
翻译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辛渐要去的地方。 » 冰心: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 玉壶:玉石制成的壶,这里用来比喻品行的高洁。
解题
芙蓉楼送辛渐
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 下临长江。
诗人的朋友。
在芙蓉楼送别好朋友辛渐。
走进生字


芙蓉
rónɡ

椰蓉
luò

洛壶
洛神
茶壶
走进生字
多音字
xiānɡ 相信

xiànɡ 照相
初读
送别诗
自由朗读 划分节奏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比喻
自比冰壶。表达了自己开朗的胸怀坚强的性格和 高风亮节。
主旨概括
这首诗描写了早晨诗人在江边送别朋友辛渐 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 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诗意

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诗意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下面是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
辛苦的旅程终于结束,我们站在芙蓉楼上,饱览美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慨。

芙蓉楼高耸入云,凭栏远眺,白云千里,水波万顷,景色壮丽。

我们挥手道别,目送着辛渐远去,祝福他一路平安,早日归来。

诗中所描述的是人们在美景中送别朋友的情景,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祝福的期盼。

还有四年级下册《寻隐者不遇》的诗意: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描述诗人寻找隐士的徒劳无功的诗篇。

诗中诗人寻找隐士的过程中,不断遇到各种阻碍,最终还是没有找到隐士。

但诗人并没有因此失去信心和勇气,仍然愿意继续探索未知的世界,表现了探求真理、不断追求的精神。

这一精神不仅体现了唐代文人士人的特质,也启发了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不畏艰险。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译文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译文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译文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

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注释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2、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3、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4、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5、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作者文学成就成就综述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

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

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

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

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课件(共25张PPT)

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再想想诗句表 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诗意: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 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 冰一般晶莹纯洁。
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21 古诗三首
想象:诗人和辛渐会说些什么?
诗人的心情
诗意: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清晨当我送别友人 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结合画面和诗意想一想:诗人的心情是 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伤感 孤独 不舍
平明送客
天气的寒冷让人感到寒 寒雨连江
意和伤感,更让人伤心

与不舍的是与朋友的离别。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以“冰心”和“玉壶”自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冰心”和“玉壶”自喻,表明 自己不会因为官场的坎坷遭遇就改变气节, 不会同流合污、随波逐流的决心。
《芙蓉楼送辛渐》中,诗人托友人传话,以 “冰心”和“玉壶”自喻,表明自己永葆高洁品 质的崇高气节和不会随波逐流的坚定心志。
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 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并作下此 诗。在芙蓉楼送别辛渐。
王昌龄(698—757)
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 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 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 卷。
主要作品:《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
这首诗的作者是( 王昌龄),流传千古的送别名句 是( 一片冰心在玉壶 ),( 洛阳亲友如相问 )。

古诗文《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古诗文《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古诗文《芙蓉楼送辛渐》赏析芙蓉楼送辛渐唐朝: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译文及注释【译文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在大地上,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之时,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释义“芙蓉楼”是黔阳(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的名楼,那还有王昌龄的石像和介绍。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地。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的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比喻人清廉正直。

】芙蓉楼送辛渐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课件)

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课件)
寂寂寒江明月心。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
1.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作者与友人分别的时间是 ( 清晨),具体地点是 (芙蓉楼),友人所去的地 方是(洛阳)。
唐玄宗天宝七年(748),王昌龄五十八 岁。以“不护细行”之罪,从江宁丞任被贬 龙标(今黔城)尉。王昌龄五十九岁秋到龙 标。此时他已多次受人诽谤,诬陷,其处境 已经相当困难,而他并不打算一一为自己辩 解,只说了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既声 明了清白,也表示不以官职的去留为意。
第一次被贬时,她想让家人好友知道自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第二次被贬时,他想让家人好友知道自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无论在边塞,还是官场,她还是想让家人好友知道自己是: 一片冰心在玉壶。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字少伯,世称王龙标,擅长七 言绝句,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 绝圣手”。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 《王昌龄集》。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 积极向上的精神。其边塞代表作有《边塞》 《从军行》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
配乐背诵全诗
芙蓉楼送辛渐其(二)

王昌龄的诗词《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王昌龄的诗词《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导语】王昌龄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的⾼风亮节。

下⾯就给⼤家介绍下王昌龄的诗词《芙蓉楼送⾟渐》,欢迎阅读! 《芙蓉楼送⾟渐》 唐•王昌龄 寒⾬连江夜⼊吴,平明送客楚⼭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冰⼼在⽟壶。

【赏析】 ⾸两句写景,⽤苍茫的江⾬和孤峙的楚⼭,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以晶莹透明的冰⼼⽟壶⾃喻,与前⾯屹⽴在江天之中的孤⼭之间形成⼀种有意⽆意的照应,令⼈⾃然联想到诗⼈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穷。

“⼀⽚冰⼼在⽟壶”句,细致精密,给⼈以冰清⽟洁之感。

“冰⼼”,形容⼼地光明磊落,如冰⼀样澄清透明。

“⽟壶”指美⽟制成的壶,晶莹剔透,陆机有“⼼若怀冰”句,⽐喻⼼地纯洁;鲍照曾⽤“清如⽟壶冰”来⽐喻⾼洁清⽩的品格,这⾥⽤来代指诗⼈⾼洁的胸怀。

诗⼈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壶⾃喻,新奇⽽贴切,再结合诗的前两句“寒⾬连江夜⼊吴,平明送客楚⼭孤”,屹⽴在江天之中的楚⼭与置于⽟壶之中的冰⼼,前后形成照应,是诗⼈孤⾼耿介、冰清⽟洁形象的写照。

现可⽤来表达胸怀坦荡,⼼地纯洁,也可⽤来赞美⼼地耿直纯正的⼈。

扩展阅读:王昌龄的⽂学成就 王昌龄存诗181⾸,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杜甫和⾼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

边塞诗可并⾼适、岑参⽽三,四杰以后,诗坛⼏乎没有边塞诗作。

唐⽞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

开元⼗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活体验,创作了⼤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适还没有开始边塞⽣活,后⼈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

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细腻的内⼼世界。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注解、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注解、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注解、译文及赏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注解、译文及赏析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

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注解、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解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拓展: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词鉴赏“寒雨连江夜人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连”字和“人”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辽阔的扛面上,进人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

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扛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赏析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这首诗那可是经典中的经典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先来说说这开头的“寒雨连江夜入吴”,那感觉就像是老天爷也知道有人要分别,特意降下一场寒雨来烘托气氛。

想象一下,那连绵不断的雨丝,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整个吴地都笼罩在其中。

夜晚的黑暗加上冰冷的雨水,让人心里也不由得泛起一丝凉意。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送一位好友远行。

也是个下雨天,雨滴噼里啪啦地打在窗户上,就像急切的鼓点。

我们相对无言,只是默默地看着窗外的雨幕,心里都清楚这一别不知何时再见。

那种离别的愁绪,就跟诗里的寒雨一样,让人压抑又无奈。

“平明送客楚山孤”,天亮了,要送友人离开了,那楚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孤独。

这山仿佛也感受到了离别的哀伤,静静地立在那里,看着人们的分别。

我送好友去车站的时候,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周围的人群来来往往,我却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孤独的世界,那种失落感真的难以言表。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两句可是整首诗的精髓所在。

王昌龄告诉辛渐,如果洛阳的亲友问起自己的情况,就说自己的心依然像冰一样纯洁,像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透亮。

这是多么坚定的自我表白啊!就好像在说,不管外界怎么变化,我都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信念。

咱们生活中不也常常需要这样的坚定吗?比如说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困难的时候,能像王昌龄一样,有一颗“冰心”,不被外界所干扰,保持自己的纯粹和正直。

再仔细品品这首诗,它的语言简洁明快,却又把那种离别的情感和诗人的品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王昌龄用他的妙笔,把一场送别描绘得如此生动,让千百年后的我们读起来,依然能够感同身受。

总的来说,《芙蓉楼送辛渐》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王昌龄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它让我们看到了友情的珍贵,也感受到了坚守初心的力量。

希望咱们在欣赏这首诗的时候,也能从中汲取到一些温暖和勇气,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翻译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翻译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翻译赏析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可是一首经典的古诗,咱们一起来好好瞅瞅。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先说这开头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哎呀,那感觉就像是老天爷在夜里哗哗地往吴地倒冷水,又冷又湿,让人心里也跟着潮乎乎的。

我记得有一次下雨天,我走在回家的路上,那雨噼里啪啦地打在身上,风一吹,冷得我直哆嗦。

就跟这诗里的寒雨似的,透着股子凉意。

“平明送客楚山孤”,天亮了送朋友离开,眼前的楚山显得孤零零的。

这让我想起有一回送好朋友去外地读书,站在车站看着他的背影渐渐远去,周围的人来人往都好像与我无关,心里空落落的,就像那座孤山。

“洛阳亲友如相问”,王昌龄说了,如果洛阳的亲友们问起我。

这里面有一种牵挂和思念,就好像咱们在外地久了,家里的亲人朋友要是打听咱们的情况,那心里头肯定是暖呼呼的。

“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一句简直绝了!我的心就像那放在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无瑕。

这让我想到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比赛,有人怀疑我作弊,我心里那个气啊,但我知道自己问心无愧,就像王昌龄说的,我的心是干净的,不怕别人说啥。

整首诗的翻译是这样的: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王昌龄在这首诗里,把离别的愁绪和自己的坚守都写得清清楚楚。

他没有哭天抢地地说舍不得,但是那种淡淡的忧伤,还有他对自己品行的自信,都藏在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里。

寒雨的冷,楚山的孤,还有那冰清玉洁的心,组合在一起,就像一幅画。

咱们读诗的时候,就好像能看到王昌龄站在江边,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心里头既有不舍,又有坚定。

这诗也告诉咱们,有时候不用大喊大叫,安安静静地也能把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就像咱们在生活里,不一定非要咋咋呼呼才能让人知道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一个眼神,一句话,也能传递很多东西。

回过头来再看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它就像一杯陈酿的酒,越品越有味儿。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22《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课件(共16张PPT)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22《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课件(共16张PPT)

想象一下,“寒雨连江”是怎 样的一个画面,能描述描述吗
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 江天。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 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 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 :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 样纯洁。
读懂“冰心玉壶”,感悟诗人品格
虽然不舍,终究要离别。 离别之际,王昌龄可能会对辛渐说些 什么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展开想 象说一说
然而,王昌龄却让辛渐一定要告诉洛 阳的亲友——一片冰心在玉壶。 (1)什么是“冰心”?什么是“玉 壶”?从字面上猜猜看。
(2)出示冰心玉壶的图片。猜猜看, 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想要表达的 是什么意思呢?
联读对比诗句,再悟诗人品格 1.同样是送别朋友, 李白是这样跟汪伦表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 伦送我情。 高适是这样跟董大表白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
四下22《古诗三首》
什么样的品格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品格?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塞 下曲》是一首边塞诗,《墨梅》是一首咏 物诗
从这三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怎样的品 格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芙 蓉楼送辛渐》。
说说送别的对象、时间与地点。 (1)送别的对象:辛渐(高适的朋 友)。 (2)送别的时间:相机引导理解“寒 雨”“平明”等词语的意思。
(3)送别的地点:芙蓉楼。
课文导入
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芙蓉楼送辛渐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 送 别 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送别诗,总免不了要抒发离愁别绪 ,表达惜别之情。让我们穿越时空 ,来到那个送别的清晨,来到镇江 的芙蓉楼。来自想象送别画面,体会离别之情
指导朗读:
寒雨:寒冷的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 带为吴。 平明:清晨。 客:指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 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芙蓉楼送辛渐》全文与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全文与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全文与赏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全诗内容为:“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的开篇“寒雨连江夜入吴”,描绘了一幅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的画面。

“寒雨”不仅点明了时节和气候的寒冷,更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这连绵不断的寒雨,在夜晚悄然潜入吴地,给人一种压抑和沉重之感。

“平明送客楚山孤”,到了清晨,诗人在江边送别友人辛渐,只留下楚山孤影。

“平明”承接上句的“夜”,表明时间的推移。

而“楚山孤”三个字,将诗人送别友人后的孤独感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那屹立的楚山,仿佛也因为友人的离去而显得格外孤寂,实际上是诗人内心孤独的投射。

“洛阳亲友如相问”,这一句笔锋一转,从眼前的送别场景联想到远方的洛阳亲友。

诗人设想,如果洛阳的亲友们询问起自己的近况。

“一片冰心在玉壶”则是诗人给出的回答。

他告诉亲友们,自己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无瑕。

这里的“冰心”和“玉壶”,都是象征着诗人高洁、纯净的品格和操守。

他以此表明,无论身处何地,遭遇何种境遇,自己都坚守着内心的正直和纯洁,不为世俗所染。

从整首诗来看,王昌龄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寒雨、楚山等自然景象,既烘托出了离别的哀愁,又映衬出了诗人的孤独。

而最后一句的自白,则将诗人的精神境界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这首送别诗不仅仅局限于离愁别绪,更展现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

在艺术手法上,此诗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诗人没有直接抒发离别的痛苦,而是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和内心的表白来传达情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同时,“冰心在玉壶”这一经典的比喻,生动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名句。

这首诗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人生境遇。

王昌龄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信念。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友情的珍视,对故乡亲友的思念,以及对自身清白的坚守。

对于现代人来说,《芙蓉楼送辛渐》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解析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解析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解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古诗。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析,从诗歌结构、意象描绘、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剖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首古诗的艺术魅力。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由4个七言古意组成,每个句子都十分精炼,却能传达出深刻的思想情感。

整体结构简洁紧凑,每个句子都承上启下,自然流畅。

由于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直接点明诗歌发生地为江南吴地,为后文提供了空间背景。

接着,“平明送客楚山孤”揭示了送行者的情感和背景。

之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暗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为后文诗意的展开埋下伏笔。

诗中使用了大量质朴自然的意象,以表现诗人的离情别绪。

例如,“寒雨”、“江夜”、“春山”等描绘出了诗歌发生地的气候和环境,以及诗人彷徨于别乡的悲凉心境。

同时,“洛阳亲友”、“冰心”、“玉壶”等比喻手法则进一步加深了诗人深情厚意的描绘。

诗人通过巧妙运用意象,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变化和张力,引发读者对于离别、友情、人情的深思。

通过以上的诗歌结构和意象描绘,诗人传达了自己对于离别的感慨和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唐代社会变局带来的离散、分离和思乡情怀。

诗中寄托了人们对于友情的珍视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离别带来的伤感和思念。

最后一句“相期邈云海之间”则揭示了诗人对未来重逢的憧憬和期待,透露出对友谊的坚定和对未来的乌托邦式向往。

总的来说,《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以景物描写为主的古体诗歌,通过描绘江南吴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情世态,以及诗人内心的思绪和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离散和离别的感悟和思考。

同时,诗中的意象描绘和情感表达都非常准确、自然,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视觉享受。

这首古诗堪称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人们的思想情感,更蕴含着诗人对于友情与人情的洞察力和审美追求。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总之,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

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

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的课。

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

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第2篇】教材简析:这首诗是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

第七单元的主题是“人物品质”。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情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重在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鼓励学生围绕课后题自主、合作学习,形成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四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四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四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的解读与鉴赏“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是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必背古诗。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友情的真挚和离别的哀愁。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原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述了诗人王之涣在寒冷的雨夜中,独自站在芙蓉楼上,目送好友辛渐离开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凄凉而深情的画面,既表现了环境的冷寂,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失落。

诗人通过寒雨、江水、夜色、楚山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浓厚的离别气氛,使读者能够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好友离去的不舍和惋惜。

接下来的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则是诗人对远在洛阳的亲朋好友的寄语。

他告诉他们,如果有人问起他的近况,就告诉他,他的心仍然像一块冰一样纯洁无瑕,藏在玉壶之中。

这里的“冰心”象征着诗人的高洁品质和坚定信念,而“玉壶”则象征着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人以此表达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依然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不为世俗所动。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充满了离别的哀愁和友情的真挚。

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也揭示了人性的光辉和价值。

这首诗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和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也可以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总的来说,“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古诗,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教育的角度,这首诗都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希望每一位四年级的学生都能用心去学习和理解这首诗,从中吸取营养,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芙蓉楼送辛渐,四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四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四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优美的七言古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辛渐的深情告别之情,让人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和生活的无常。

作为四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之一,这首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重要内容之一。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以写景抒情的古诗,通过描绘芙蓉楼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深情和离别的伤感。

诗中写到:“中流击楫欲前归,满舷风雨不胜悲”,生动地描绘了辛渐乘船准备离开的情景,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孤独和寂寞。

而诗中“芙蓉”、“流水”、“楼”等意境深远的词语,则为整首诗增添了一层诗意和艺术感。

这首诗还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致,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中“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栖”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友情,在王昌龄的笔下,宛如那几处早莺争暖栖的景象一般,是一种珍贵而宝贵的存在。

通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这首古诗,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友情的真挚和珍贵,领悟到生活的无常和变幻。

在学习这首古诗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赏析诗歌中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体味诗歌的艺术之美,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优美的古诗,表达了王昌龄对友情的珍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学习这首古诗,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也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友情的珍贵和生活的美好。

希望孩子们在学习这首古诗的过程中,能够领悟其中的深意,体味其中的情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美学修养。

【芙蓉楼送辛渐,四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古老的诗歌世界,感受其中的诗意与情感,领悟其中的哲理和智慧,体会其中的美好与真善美。

【2000字】。

第二篇示例:芙蓉楼送辛渐,这是一首写友情的古诗。

这首诗经常被引用来表达友情之深厚,情意之真挚。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一个著名词人,他的词作品以豪情激昂、刚健豪放著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课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课件
·(1)自由读,找出能体会诗人心情的关键词。 ·(2)圈出能够表达这种情感的景物进行交流。
孤独 孤寂 孤单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1)自由读,找出能体会诗人心情的关键词。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2)圈出能够表达这种情感的景物进行交流。
雨冷 雨大 雨久
晚上下着雨来到吴地做什么呢?
诵记 古诗
再次读一读古诗并且尝试背诵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 业
1.背诵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2.查找资料,摘抄和积累更多的送别 诗歌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玉制壶有 什么特点?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鲍照


难 词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唐]骆宾王
鲍照用“玉壶冰”比喻清透的人品。 骆宾王用“玉壶冰”比喻纯洁的真情。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尤其擅长七绝, 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有“诗家夫子”之称号。其边 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主要 作品有《出塞》《从军行》《采莲曲》等。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这些送别诗都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之绪和惜别之情。
比较送别诗
王昌龄的这首诗在送别诗中独树一帜, 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借“冰心玉壶”表 达自己的高风亮节,得以流传千古,堪称经 典。

四年级下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

四年级下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

四年级下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四年级下 22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在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首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它以其深情的笔触和独特的意境,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感受。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昌龄。

王昌龄是唐代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他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豪迈奔放的边塞诗,也有细腻深情的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就是他送别友人时所作。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诗的开篇就营造出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那连绵不断的寒雨,在夜晚悄悄地降临到了吴地。

这寒雨不仅带来了丝丝凉意,更让人的心情也变得沉重起来。

第二天清晨,诗人要送别友人辛渐,眼前的楚山在晨曦中显得格外孤独。

这里的“孤”字用得极为巧妙,它不仅仅是在说楚山的孤独,更是诗人内心孤独的写照。

诗人送别友人,心中自然充满了不舍和牵挂,此时的他就像那孤独的楚山一样,无人相伴。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两句是诗人对友人的嘱托。

他说,如果洛阳的亲友们问起我的情况,就告诉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

这里的“冰心”和“玉壶”都象征着诗人的高尚品质和纯洁心灵。

在那个复杂的社会中,诗人或许遭遇了许多不公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操守和信念,不被世俗所污染。

他希望通过这样的表达,让友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也让远方的亲友们放心。

这首诗虽然是一首送别诗,但它没有那种常见的悲悲切切、凄凄惨惨的情绪。

相反,诗人在诗中展现出了一种豁达、坚定的态度。

他把离别的伤感化作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身品格的坚守,让这首诗充满了正能量。

对于我们四年级的同学来说,学习这首诗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能让我们感受到古诗的魅力。

那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那深刻而细腻的情感,都让我们陶醉其中。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其次,诗中所表达的那种坚守信念、保持纯洁的品质,也能给我们带来启示。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困难,我们要像王昌龄一样,始终保持一颗纯洁的心,不被外界所干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
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山: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鉴赏
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

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所以在此地留下了这首送别诗。

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但是主题却不甚哀愁,王昌龄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将此诗写的非常有深意。

诗的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十分生动的写出了雨夜之时的情景,同时也是用这连绵的阴雨写出了心中的离别时的黯淡之情,这份愁意也同时笼罩了即将离别的友人,在这里王昌龄并没有用细腻的笔法来写这阴雨连绵的场景,而是采用了豪放的笔法,将这夜雨连江笼罩吴地写的颇有几分壮阔之势,即是离别亦不落精神。

诗的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则是描写了王昌龄想象天明的时候送走友人的之后,只剩自己面对着茫茫的山峦起伏,想着友人消失在这大山之中,自己又变成了形单影只的孤家寡人,主要是着重对友人的不舍,和对自己孤单处境的感慨。

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们要连在一起去理解,这两句话是王昌龄对即将远去的友人的叮嘱,王昌龄在这里以“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冰心出自《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

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玉壶出自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是高洁的象征。

在这里两个词不是王昌龄对自己传言的澄清,亦或是对自己馋名的推脱,而是对旁人的非议的一种蔑视,一种自誉。

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更是向远方的友人表明自己的决心,也是想让远方的友人放心,告诉他们自己不会被这世俗的馋名所累。

虽然是送别诗可是全诗没有表现出一点的惺惺之态,所以我们也要向诗人学习,离别虽然是黯然的,但是我们要像诗人一样想的开怀些,让我们的家人朋友放心,让他们不必担心在远方奋斗的我们,告诉他们我们自己在外奋斗也能过得很好。

整体鉴赏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这两首诗所记送别的时间和情景是“倒叙”。

第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送别友人的情景;第二首写第一天晚上在芙蓉楼为友人饯行之事。

第一首写平明送客,临别托意。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
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

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第二首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先从“秋海阴”、“楚云深”写起,以景起兴。

开头两句是互文,不是说诗人站在楼上向南望看到海,向北望看到云,而是说诗人站在丹阳城的高楼上,放眼望去,江水茫茫,烟波浩渺,阴沉沉的云,仿佛诗人的心情一样沉重。

第三句是点题:诗人在高楼为客人饯行,依依惜别,心中无限酸楚,以致酒不尽兴。

末句以景结情:寒江寂寂,惆怅如不尽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样地纯真。

全诗融情入景,以景结情,主要还是抒情,堪称一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