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统编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三单元单元过关检测Word版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三单元单元过关检测Word版含解析

单元过关检测 (三)考:40 分分: 100 分一、(本大共12 小,每小 5 分,共60 分)1.秦置尚于禁中,掌通章奏而已;自武帝后,尚逐提升,但两之世,尚是少府的属吏,其位秩不千石;到隋唐,尚省已经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了。

尚省的演程表示()A.中枢力机构的逐成熟B.皇相的矛盾尖C.古代中央集的不停加D.制皇的高度展答案A分析据资料能够看出从秦代置尚以到达隋唐尚省力不停加大,机构不停健全,体了以尚中心的中枢力机构的逐成熟, A 正确。

B 资料没有体,清除;尚省的演与地方没关,故 C ;资料只述尚省的演,没有波及其余部与之分,故 D 。

2.王是南北朝期的望族琅琊王氏与郡氏的合称,后成赫世家大族的代名。

唐朝刘禹曾感:“旧王堂前燕,入常百姓家。

” 从某种程度上反应出唐朝()A .官特遇到否认C.世家大族于消逝B.君主集空前化D.政基生化答案D分析据资料“王是南北朝期⋯⋯ 赫世家大族”“ 入常百姓家可知,通科制,冲了世家大族,大了治基,故 D 正确。

A 、B ”两资料不可以体,清除; C 不切合史,清除。

3.有学者《新唐》列中1443 名官的根源行剖析以下:明()A.唐朝文官政治的特点明B.政治底被科政治代替C.唐朝政治拥有必定开放性D.选官制度遇到佛道思想的冲击答案C分析从表格中“入宦门路”和“比率”能够看出, C 项正确。

从“开国功臣” 可知 A 项错误; B 项“完全”太绝对,清除; D 项与资料没关,清除。

4.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期间基本没有出现这类现象。

这是由于魏晋南北朝时()A .皇权不停增强B.长久处于分裂C.外戚权力弱落D.皇权相对削弱答案D分析联合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权是专制皇权发展的表现,汉唐明三代国家一致,政治相对稳固,专制皇权增强,而魏晋南北朝期间,国家分裂,朝代更替屡次,皇权虚弱,故 D 项正确, A 项错误。

B、C 两项与资料现象没关,故排除。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四部分 第十二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四部分  第十二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

单元过关检测(十二)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广西百校联考)15世纪,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

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

下列对此说法认识正确的是() A.当时欧洲经济水平全球领先B.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C.经济发展推动西欧积极探索D.英国和荷兰是航海时代先驱答案 C解析西欧的对外殖民探索,是建立在利益驱动的基础之上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正确。

当时欧洲的经济水平并不是全球领先,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14世纪,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新航路的开拓者,故D项错误。

2.(2018·乌鲁木齐一模)马克思认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人类社会历史经历了由“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这一“转变”始于()A.新航路的开辟B.工业革命的开展C.世界市场的形成D.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答案 A解析马克思认为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类历史走向世界历史,推动世界走向一个整体,故A项正确。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B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C项错误;19世纪中期世界殖民体系确立,故D项错误。

3.(2018·江苏扬州中学5月质检)《新全球史》载:“1500年以后,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文化间的碰撞比之前几百年间的更具破坏性……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

”这表明在新航路开辟后() A.欧洲的影响力逐步扩大B.跨文化互动才得以展开C.文化碰撞阻断跨洋交流D.欧洲维持世界力量平衡答案 A解析材料中“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表明,欧洲的影响力在逐步扩大,在世界力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A项正确。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3讲课后作业Word版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3讲课后作业Word版含解析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9 ·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 )春秋战国期间人材流动十分屡次,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放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律,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材流动 ()A.致使诸侯争霸场面的形成B.促进百花怒放现象的出现C.促进井田制向小农经济演进D.推进了新、旧社会的转型答案D分析诸侯为了争霸而延揽人材,推感人材流动,诸侯争霸是人材流动的原因,故 A 项错误;百花怒放现象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期间政治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故 B 项错误; C 项与资料所述不符,清除;资料表示,春秋战国期间人材流动十分屡次,且各国任用他国人材当官,推进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 D 项正确。

2. (2019 ·华中师大附中月考 )周公将从太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再三重申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代广泛以为儒家思想的创始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假如鉴于孔子()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次序之中B.更为着重等级规范和尊卑次序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次序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答案D分析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次序之中是指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出现于西周而不是孔子所为,故 A 项错误;更为着重等级规范和尊卑次序也是指分封制与礼乐制度低等级次序威严,是孔子从周的表现而不是儒家思想中心,故 B 项错误;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次序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故 C 项错误;孔子儒家思想既关注了人文道德,也关注了血缘亲情,故 D 项正确。

3.(2019 ·中原名校联考 )战国期间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要决议,也向孟子征采建议。

后因相互政见不合,孟子要走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

这反应出()A.齐国学术气氛日渐宽松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挤C.儒学没法逢迎社会需要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受重视答案D分析资料未反应战国期间齐国政治气氛的宽松,故 A 项错误;资料“相互政见不合”是孟子走开齐国的原由,与其思想受排挤没关,故 B 项错误;资料“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反应出儒家思想仍旧遇到统治者的重视,故 C 项错误;由齐宣王“向孟子问政”“重要决议也向孟子征采建议”可知,D项正确。

【人民版】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 第五单元 第1讲 课后作业(含解析)

【人民版】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 第五单元 第1讲 课后作业(含解析)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8·河北张家口期末)《皇明祖训》记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朱元璋此语意在说明明初()A.加强中央集权的紧迫性B.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C.设立内阁制度的有效性D.中央官职制衡的必要性答案 B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言论。

从材料中的“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来看,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这一说法是说明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故选B项。

废除丞相制度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A项;朱元璋时期没有设立内阁制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2.(2019·安徽定远月考)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黄宗羲曾经有这样的言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其含义是指宰相制度下()A.容易形成极端专制B.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C.不易产生明君贤臣D.政治腐败现象更加严重答案 B解析黄宗羲是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他反对君主专制,由材料“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君权与相权是其基本矛盾之一。

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君权,因此黄宗羲这一言论是指宰相制度下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所以B项正确。

A项与材料含义相悖,C项无法得出这一结论,D项错在材料与政治腐败无关,均排除。

3.(2019·衡阳联考)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答案 B解析根据图表看出,唐代、宋代丞相人数明显多于其他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削弱了相权,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以分散相权,明朝废除宰相,相权从秦朝的位高权重到日益削弱直至废除,君主专制日益加强,B项正确,C项错误;元朝宰相权力有所反弹,A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2讲课后作业Word版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2讲课后作业Word版含解析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9 ·云南玉溪月考 )黍和稷应属于同一类农作物,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 多次,“稷”字出现40 次;《诗经》中提到的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是 28 次和 10 次。

据此能够做出的判断是()A.黍比稷栽种的历史更为悠长B.《诗经》是反应农业的书本C.黍和稷是商周重要的农作物D.黍比稷更具生产生活适用性答案C分析从资料“甲骨文中‘黍’字出现 300 多次,‘稷’字出现 40 次;《诗经》中提到的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能够看出,在商周期间黍和稷都是重要的农作物,故答案为 C 项。

资料不可以说明 A 项结论,故清除;《诗经》是文学作品,清除 B 项; D 项依据资料信息不可以得出,清除。

2.(2019 ·福建三明返校考 )战国考古史记录,河北西家庄的赵国旧址出土的铁农具占这个旧址出土的所有农具的65%;河北兴旺燕国冶铁旧址发现农具铁范28副 51 件;辽宁抚顺的燕国旧址出土的铁农具占所有出土工具的85%。

资料说明战国期间 ()A .铁农具推进农业发展B.中原出现最早的铁农具C.铁农具应用较为广泛D.政府很重视推行铁农具答案C分析依据资料可知,铁农具在所有农具中的比重很高,反应出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铁农具,故 C 项正确。

资料没法表现铁农具推进农业发展,故 A 项错误;河北西家庄赵国旧址、河北兴旺燕国冶铁旧址、辽宁抚顺的燕国旧址都是战国期间的旧址,没法表现中原出现最早的铁农具,清除 B 项;资料没有波及政府重视推行铁农具的有关信息,故 D 项错误。

3.(2018 ·甘肃玉门期中 )春秋期间的人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晋国鼎力士姓牛,名子耕。

这反应了当时()A.农耕经济高度发达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牛耕技术备受尊崇D.栽种业是主要生产部门答案C分析常以“ 牛”“ 耕”作为名、字,说明牛及牛耕技术在当时很重要,故C项正确。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四单元第3讲课后作业Word版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四单元第3讲课后作业Word版含解析

课后作业一、1.(2019 ·黑江大中学月考)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和尚要敬爱父亲母亲;也倡导忠君国,有的寺院称‘ 国寺’,有的称‘ 国寺’。

慧在山,就曾儒家的《服》,述服的。

” 明在中国佛教()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一体B.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C.与印度初期佛教理背叛D.成了世俗化的理学答案B分析“中国佛教和尚要敬爱父亲母亲;也倡导忠君国,有的寺院称‘ 国寺’ ,有的称‘ 国寺’” 表示佛教与儒家理道德相,也倡导忠君国,体佛教主交融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故 B 正确, D ;资料没法体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一体,清除 A ;资料没法体中国佛教完整离开了印度初期佛教,清除 C 。

2.(2019 ·浙江宁波十校考 )朱熹在《戊申封事》中写道:“愿陛下自今过去,一念之必而察之;此公理耶,人欲耶?果公理也,敬以充之⋯⋯人欲也,敬以克之。

”朱熹段的意是()A .以儒家理来正君心 B.“存公理,人欲” C.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D.理学与儒学的关系答案 A分析资料“ 愿陛下自今过去,⋯⋯ 公理也,敬以充之⋯⋯ 人欲也,敬以克之”能够得出治者治理天下做到存公理、人欲,体出朱熹的主是正君心,故 A 正确。

B 与资料要旨不符,故清除; C 是得“理”的法门路,资料不可以体,故清除; D 资料没有体,清除。

3. (2019 ·广西州模 )史学家穆曾:若从代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既是属于理的,亦可属于科学的。

其“科学”主要表在()A .属于唯物主的范围B.通践方式探究理C.用理常治D.人拥有正当私欲答案B分析程朱理学是唯心主,故 A ;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即通践方式探究理,故 B 正确; C 不是“科学”的表,故清除;资料没有体人的私欲,故 D 。

4.四五是儒家思想的中心体,在儒学展史上,《》《孟子》《大学》《中庸》的地位不停提高,了由“五代”向“四代”的,促成一化的是 ()A .宗法制度逐渐崩溃B.汲取糅合子学C.科制度开始立D.程朱理学日起答案D分析儒学展史上,由“五代”向“ 四代” 的主要原由是程朱理学日起,特是朱熹著的《四章句集注》成后代科考依照的教科,大大提高了“四”的地位。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 第五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  第五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

单元过关检测(五) 考试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宁夏银川一中月考)朱元璋长子朱标因病去世,其他诸子中唯燕王朱棣的才能突出。

于是朱元璋与大臣们商议:“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翰林学士刘三吾对曰:“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于是朱元璋立皇长孙朱允炆为太子。

这表明( )A.立嫡大事皇帝一人独断B.朱元璋的决策权受到了制约C.燕王朱棣已有夺嫡之心D.朱元璋以传统方式调和矛盾答案 D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在确立王位继承的问题上,朱元璋按照嫡长子(孙)继承制的原则调和诸子在权力继承上的矛盾,故D项正确。

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朱元璋在废除丞相之后决策大权完全由皇帝所有,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燕王有夺嫡之心,C项错误。

2.(2019·江西上饶一模)明初,朱元璋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

这一举措( ) A.保障了决策的正确性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C.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答案 C解析 材料做法并不能真正保障决策的正确性,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六部权力扩大,B项排除;六部过去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现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减少了中间环节,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C 项;朱元璋废中书省后,不存在丞相,故D项错误。

3.(2019·衡水中学摸底)清朝明确规定:入值军机参与机密的军机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

皇帝在选用军机大臣时,必须顾及社会舆论和臣工态度。

材料意在说明( )A.皇帝的用人权受到一定限制B.军机处设立主要是处理一些机密C.军机处导致了政治体制僵化D.军机处设立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军机人员的选用需要有一定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皇帝在用人时不能随意,故A项正确。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1讲课后作业Word版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1讲课后作业Word版含解析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9 ·河北黄骅月考 )据史料记录,商王判定大事,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建议,即王自己、卿士、庶民 (人 )、卜 (龟 )和筮。

如王、卿士和庶民一致赞同,而卜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动则不利。

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商代()A .商王垄断决议权B.政治带有迷信色彩C.王权受制于族权D.已孕育初期民主制答案B分析卜筮是掌管占卜的官员,商王决议要遵从卜筮的建议,说明政治带有迷信色彩,故 B 项正确。

依照“卜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动则不利”,说明商王听取不一样的建议,没有垄断决议权,故 A 项错误;资猜中“卿士和庶民一致同意” 不可以说明王权受制于族权,故 C 项错误;资料说明商代的政治制度表现了神奇色彩,没有说明民主制,故 D 项错误。

2.(2019 ·河南洛阳联考 )西周初年多地发生反叛,周公东征,平定了殷地的“三监之乱”,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权利后,分封齐、鲁、燕、卫等国。

这说明西周期间()A.分封制是当时的一项制度创新B.实现了对东方的垂直管理C.分封制是稳固统治的重要手段D.政治中心开始向东部转移答案C分析周武王伐纣灭商,成立周代,为进行有效统治,推行分封制,因此分封制不是周公执政期间的制度创新,故A项错误;周公正叛后,在东方分封了齐、鲁、燕、卫等国,对这些地域推行的是间接收理,不是垂直管理,郡县制才属于垂直管理,故 B 项错误;周公正定“三监之乱”和清除殷商余孽后,分封齐、鲁、燕、卫等国,主要目的是对这些地域进行监察和管理,能够看出分封制是当时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故 C 项正确;从资料没法看出政治中心的转移,故D项错误。

3. (2018 ·甘肃会宁一中期末) 周天子分封时,既规定了受封诸侯“以供王职”“法例周公”等,同时又要给于受封者颁赐礼器,并载之文告,宣布于世。

周王室这些规定 ()A.旨在流传周王朝先进的文化B.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C.突显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D.范了侯的平时生活行答案C分析资料“ 受封侯‘ 以供王’‘ 法周公’⋯⋯ 于受封者礼器” 的粗心是受封的侯替国王事,遵从周代法律,接受周王封,体了周王与侯的隶属关系,故 C 正确。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试题:第3、4讲巩固练 Word版含解析历史备课大师【全免费】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试题:第3、4讲巩固练 Word版含解析历史备课大师【全免费】

第3、4讲稳固练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21·山东济宁一模)下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表达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 )A.无为而治B.强干弱枝C.郡国并重D.重视儒术解析:B 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表达的分析和正确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贾谊主张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晁错主张 "削之〞,主父偃主张 "推恩于子弟……不削而稍弱矣〞,三那么材料都有削弱诸侯力量,加强(中|央)集权的意思,故B项正确 .三那么材料都是积极有为的(治|国)主张,故A项错误;C、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应排除 .2.(2021·河北衡水二调)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 "命大理正奚屿知(知,即兼理、兼管之意)馆陶县,监察御史|王佑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 .北宋知县的设立说明( )A.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B.君主权力的行使比拟随意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解析:C 此题考查宋代地方(政|治)制度 .依据材料可知,(中|央)任命原担任(中|央)官职的官员兼理地方县的长官,表达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 .材料只是表达知县的设立,不能表达县取代州,故A项错误;(中|央)任命县官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能表明君主随意使用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表达了地方行政制度,并不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故D项错误 .3.(2021·河南安阳一模)至|元元年(1264年)十二月,元世祖忽必烈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制定迁转法,收回世侯符节,易地为宜;死后,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 .忽必烈采取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废除世袭制度B.加强军事控制C.抑制割据势力D.控制官吏任免解析:C 根据材料 "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制定迁转法,收回世侯符节,易地为宜〞可知,元世祖忽必烈的做法有利于抑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 .材料只是 "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并不代表对蒙古贵族世袭制度的废除,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各地管民官世袭制度的废除,没有反映加强军事控制方面的内容,故B项错误;控制官吏任免不是主要目的,抑制割据势力才是主要目的,故应排除D项 .4.秦汉以后存在一种 "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即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 ,领地)〞的(政|治)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官僚(政|治)体制的弊端C.(中|央)集权不断削弱D.胥吏的权力大于官僚解析: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以后,分封制逐渐被废除, A项错误;官僚(政|治)体制下,国|家官员任期制和回避制渐成定制,任期制要求一个官员不能在一个地方任职时间太长,回避制那么要求官员不得在自己家乡及邻近地区任职、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不能在同一部门或地方任职 .因此产生必须依赖比官员熟悉情况的衙门胥吏处理公事的情形 .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 "封建〞领地, 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强调地方对(中|央)的影响,而是强调官僚体系内部出现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没有比拟胥吏和官僚的权力大小,D项错误 .【新知生成】官、僚、吏:官就是正职,即长官;僚就是副职、佐贰,即僚属;吏就是办事员,即胥吏 .官和僚都是官员,有品级|,叫 "品官〞或 "朝廷命官〞 .吏那么 "不入流〞,由长官自己 "辟召〞,身份其实是民,地位极低,待遇也极低 .5.(2021·河北衡水调研)唐太宗认为,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门下省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 .这反映了唐太宗( )A.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B.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C.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D.设立门下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解析:C 此题关键是把握材料第|一句 "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唐太宗认为,最|高统治者才是(政|治)清明与否的关键,即顶层(政|治)制度的设计与建设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故C项符合题意 . "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门下省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是为了防止决策失误而不是限制皇权,故A项错误;B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因为材料重在强调对皇帝的决策审查;唐代门下省是三省之一,负责政令审查,与中书、尚书共同组成最|高行政机构,故D项错误 .6.(2021·山东德州一模)宋代对御史台和谏院官员候选人的资序和实历加以严格限制,甚至|对推举人也有明确规定 .剥夺了宰相对台谏官员的任免权,同时取消了宰相和执政对台谏官员的推荐权 .该做法( )A.提高了行政效率B.能够保证台谏官员的公正C.防止了宰相专权D.利于发挥台谏的监察功能解析:D 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机关之外,代表皇权监察百官,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材料表达的是对台谏官员能力和独立性的要求,但台谏官员在履职过程中是否能公正无法判断,B项错误;剥夺宰相对台谏官员的任免、推荐等权有利于限制相权,但 "防止了〞说法不准确,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对监察体制的标准化,这有利于使御史台和谏院官员的监察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D项正确 .7.(2021·广东汕头二模)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408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 .这反映了当时( )A.大一统|王朝的权威不断加强B.(政|治)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C.(中|央)|王朝对边疆实施直接管理D.陆上丝绸之路仍然保持通畅解析:B 此题考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地区文化的认同感 .公元408年属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时期,故A、C两项错误;当时西域地区为割据势力或少数民族政权占据,故D项错误;材料 "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说明文化方面新疆与中原地区并没有割裂,文化上的认同是(政|治)上统一的重要条件,故B项正确 .8.(2021·河北衡水二调)南宋的戴表元说: "名卿士大夫,十有八九,出于场屋科举 .〞有人曾统计过文天祥为状元的宝祐四年(1256年)那榜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数比约为7∶3 .据此可知,南宋科举制( )A.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致力于维护下层民众权益C.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D.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解析:D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出现在秦朝,因此A项错误;科举制根本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因此B项错误;科举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人数增加,在人才选拔方面表达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平,但C 项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夸大了科举制度的影响,应排除;科举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人数增加,说明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向上流动,故D项正确 .9.(2021·河北保定期中)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 "治天下者,正家为先 .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 .〞洪武三年,正式明确 "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 .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A.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B.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C.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D.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解析:C 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正式明确 "皇后之尊……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表达了明太祖对皇后及后族势力的防范,严令限制外戚干政,C项正确 .A、B两项材料无表达,排除;D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 .【新知生成】外戚干政: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 .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政权的现象 .10.(2021·辽宁抚顺一模)明太祖以重刑惩办违禁违制官员,二十年间诛杀贪官上万,结果贪腐现象并未减少,而且还出现了大量的窝案、串案 .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监察机构严重缺失B.科举制度走向僵化C.权力缺乏有效制约D.程朱理学地位下降解析:C 朱元璋时重刑治贪腐,但腐败现象严重,尤其是大量窝案、串案的出现反映出在专制体制下的人治运作使官员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C项正确 .明代监察机构较为完备,但其主要效劳于皇权,与行政机构间缺乏有效制衡,导致腐败现象严重,A项错误;材料中贪腐现象与科举制度及程朱理学无关,B、D两项错误 .11.(2021·湖南长郡中学三模)下表是明清时期土司地区有关科举制度的规定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科举制( )A.利于维系民族间的和谐B.消除了民族间的文化差距C.促进了人才的自由流动D.保障了人才选拔的客观性解析:A 由材料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政府在土司地区推行科举制度并有诸多优惠政策,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开展,也有利于维系民族间的和谐,A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大力开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并不能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距,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清时期政府对土司地区与科举制有关的优惠政策,不能反映人才的自由流动和选拔的客观性,C、D两项错误 .12.唐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 "三司推事〞, 到清朝时,除沿用 "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那么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 .上述制度规定的实行 ( )A.说明监察机构逐渐呈现出独立性B.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C.使皇帝权威不断得到强化D.易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能低下解析:B 材料中的 "三司推事〞 "九卿会审制〞均表达的是监察机构的司法审判权的行使, A项排除; "三司推事〞 "九卿会审制〞表达了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皇权的强化,C项排除;对于重大案件实行权力交叉的共同审理,不会降低行政效能,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2021·河北衡水二调)阅读材料,答复下列问题:材料 "文官〞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 .?后汉书·礼仪制?中就有: "立春,遣使者贵束帛以赐文官 .〞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职业文官 .如春秋时的管仲、百里奚,战国时各诸侯国国|王所重用的大批能言善辩之士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政)府官员的制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 .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文官制度经过不断的开展变化,日趋成熟 .特别是隋唐以后,封建政府录用官员所采取的公开考试、择优授职科举制度,更使中国的文官制度臻于完美,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文官的录取、任用、考核、回避、阶制、奖惩、抚恤、待遇、退休、保障及鼓励的标准与制度 .……中国古代兴旺的文官制度对东方邻国也产生过深刻影响,如与中国一水之隔的日本 .早在唐代,中国的典章制度即已倾倒日本朝野 .- -戴小明?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出现的原因 .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职业文官……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文官制度经过不断的开展变化……〞可知中国古代文官制度起源早、不断开展;根据 "封建政府录用官员所采取的公开考试、择优授职科举制度……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文官的录取、任用、考核……〞可知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功能完备,制度完善,自成系统;根据 "早在唐代,中国的典章制度即已倾倒日本朝野〞可知,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不仅对中国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2)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一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自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思想后,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如西汉时以 "孝廉〞选官就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因儒家思想提倡 "忠〞 "孝〞,同时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儒家思想很大程度上成为古代选官的标准;二是科举制的影响;三是出于稳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四是历史上多有通过武装割据推翻旧的统治,因此古代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的稳定,多推崇文治,如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促成了文官制度的开展 .答案:(1)特点:起源早,不断开展;功能完备,制度完善,自成系统;影响深刻,范围广 .(2)原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度日益完备;地方武力割据的历史教训 .(答出三点即可)14.(2021·河南郑州一模)阅读材料,答复下列问题: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即宰相是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那么总领朝政百官,综理朝政 .汉武帝时期,在宫廷内任用尚书、侍中等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组成内朝,发布一切政令 .隋朝采用了 "三省〞制度,三省长官为尚书令(正一品)、左右仆射(从二品)、纳言(正三品)、内史令(正三品),均是宰相职务 .唐代大力推行人才选拔上的变革,使宰相的人数突破三省长官的范围,大量增加 .北宋前期, "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 .〞并将门下、尚书两省置于外朝,尚书令、侍中没有特诏不干预政事 .- -?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在?问文学?中,他进一步说,丞相 "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 -?明史辑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相权的开展趋势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相权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双向作用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相权演变的趋势为越来越弱直至|被废除,再结合材料从权力分割、地位变化以及与皇权关系等角度分析答复 .相权削弱,意在加强皇权 .第(2)问,双向作用即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根据材料中 "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那么总领朝政百官,综理朝政〞,从丞相制度对于牵制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等角度归纳积极作用 .再根据材料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 ,〞,从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导致(政|治)动乱角度归纳消极影响 .答案:(1)趋势: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直至|被废除;相权由实到虚,地位下降;由合法独立权力变为皇权附庸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2)作用: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和完善,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实立和开展完善具有重大意义;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平衡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有利于国|家政局稳定,(政|治)清明;辅佐皇帝决策机要,对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具有重大作用 .(任答两点即可)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造成(政|治)动乱,一定程度上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测评手册-答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测评手册-答案

单元小卷(五)1.D[解析]“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表明科举考试形式没有僵化,故A项错误;“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表明考核内容全面,不是注重“经世致用”之学,故B项错误;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儒家经典,故C项错误;“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表明考核内容全面,“务在典实”表明考查知识重在务实,故D项正确。

2.C[解析]元代和明代都实现了国家政治统一,故A项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B项错误;由材料“元代划分行省边界时基本不考虑山川形便,于是出现了许多跨山越岭、逾河渡江的政区。

明朝时政区划分比较符合自然山川形胜”可知运用符合山川形便的原则进行划分,使得行政区划和地理区域相一致,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明代边患危机始终存在,故D项错误。

3.A[解析]材料说的是中国古代的谥法制度,它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

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这也是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手段之一。

从材料数据来看,中国古代自汉以来思想控制日趋严密,故A项正确。

行政效率不断提高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官僚机构日益膨胀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追谥准则渐趋完善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4.A[解析]据材料“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

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可知政治与当时的伦理相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加强了对官吏的考核,故B项错误;据材料“丁忧时如因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可得出孝是当时宣扬的思想,但得服从政治的需求,故C项错误;据材料无法看出皇权与政府权力的关系,故D项错误。

5.A[解析]根据材料“清政府实行了凭照携眷入台政策”,凭照入台,体现了清政府对台湾的管控,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携眷入台问题,没有体现台湾的海防作用,故B项错误;“全面解除了海禁政策”,与历史事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入台人员的原居留地,故D项错误。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 第三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  第三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

单元过关检测(三)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秦置尚书于禁中,掌通章奏而已;自汉武帝后,尚书职权逐渐提高,但终两汉之世,尚书还是少府的属吏,其位秩不过千石;到隋唐,尚书省已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了。

尚书省的演变历程表明()A.中枢权力机构的逐渐成熟B.皇权相权的矛盾尖锐C.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答案 A解析据材料可以看出从秦朝设置尚书以来到隋唐尚书省权力不断加大,机构不断健全,体现了以尚书为中心的中枢权力机构的逐渐成熟,A项正确。

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尚书省的演变与地方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只阐述尚书省的演变,没有涉及其他部门与之分权,故D项错误。

2.王谢是南北朝时期的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

唐朝刘禹锡曾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空前强化C.世家大族趋于消失D.政权基础发生变化答案 D解析据材料“王谢是南北朝时期……显赫世家大族”“飞入寻常百姓家”可知,通过科举制,冲击了世家大族,扩大了统治基础,故D项正确。

A、B两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3.有学者对《新唐书》列传中1443名官员的来源进行分析如下:这说明()A.唐代文官政治的特色明显B.门阀政治彻底被科举政治取代C.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D.选官制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答案 C解析从表格中“入仕途径”和“比例”可以看出,C项正确。

从“开国功臣”可知A项错误;B项“彻底”太绝对,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4.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

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A.皇权不断加强B.长期处于分裂C.外戚势力衰落D.皇权相对削弱答案 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权是专制皇权发展的表现,汉唐明三代国家统一,政治相对稳定,专制皇权加强,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朝代更替频繁,皇权衰弱,故D项正确,A项错误。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二部分 第八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二部分 第八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

单元过关检测(八)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湖北孝感联考)五四运动时,学生游行演讲时手持和张贴在大街小巷及商店门前的标语中,充斥着“爱国同胞切勿暴动”“警告同胞请勿暴动”“文明抵制,不可野蛮”“举止文明,幸勿暴动”等内容,担心表达不清而产生激烈行动。

这体现出()A.学生肩负起维护治安的重任B.激情与理性统一的斗争特点C.反帝反封建运动的不彻底性D.五四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答案 B解析依据题意可知学生运动在表达爱国热情的同时又注意斗争的方式,因此体现了爱国激情与理性统一的斗争特点,故B项正确。

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据五四运动相关所学内容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C项错误;D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

2.(2019·安徽屯溪一中月考)陈独秀加入国民党后,以国民党员的身份,批评孙中山与奉系、皖系军阀建立反直“三角联盟”的传统做法,期望他走到依靠工农革命的道路上来。

陈独秀这样做主要是为了()A.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B.推动国民革命的正确开展C.巩固北伐战争的胜利成果D.避免国共两党合作的失败答案 B解析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开始实行党内合作,“期望他走到依靠工农革命的道路”有利于推动国民革命的正确开展,故B项正确。

此时中共并没有意识到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权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此时还没有开始进行北伐战争,故C项错误;陈独秀的做法很难避免国共合作的失败,故D项错误。

3.(2019·山西部分学校摸底)1921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

“京城初次设立电车,谣疑迭起,困难滋多。

”京师总商会认为,若势必兴办电车,定需拆毁民房,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

这一现象表明()A.民国政府不重视交通建设B.新式交通工具安全性低C.商会比较关注民众的利益D.近代化的历程阻力重重答案 D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民国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电车的安全性问题,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由材料中对新式交通工具的批评诋毁来看,我国交通近代化受到传统势力的阻碍,故选D项。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公元前124 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的学习科目为“五经”,一律由儒学五经博士教授,同时下令全国各郡国设置学校。

汉武帝的这些措施A.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B.宣告了“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C.确立了儒学在文化上的主导地位D.推动了儒学走向世俗化和生活化2.《诗经》祭祀诗中商人多神化商汤、武丁等祖先,崇尚先王的暴力和武功;而周人塑造的祖先则多是文质彬彬的形象,他们赞颂祖先带领民众在治理田畴、勘察居住点、建筑房屋等方面的贡献。

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A.践行儒家民本观念B.执政观念趋向理性C.尤其重视基层治理D.开始强调以文治国3.永乐三年,他率领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分乘二百零八艘木制帆船,由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二十八年之久的航海壮举,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这一壮举,史称A.郑和下西洋B.鉴真东渡C.法显西行D.空海求法4.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600多年来,中国与亚非各国关系的佳话流传不衰。

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A.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推动明朝政治革新进程D.扩大海外贸易的规模5.造成下图所示漫画中“悲剧”的措施是A.使枢密院与“三衙”分权B.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C.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D.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权力6.汉代妇女盛行自由改嫁,而唐代中、上层妇女大多选择守寡。

这种变化折射出A.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B.唐代妇女更自由富足C.妇女贞节观念愈淡薄D.程朱理学观念已普及7.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

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B.鲜卑、女真、蒙古、匈奴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8.“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交往。

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阶段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阶段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阶段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

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

”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A、加强君主集权B、恢复周礼C、宣扬礼法并用D、发展私学2、西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而宋国始终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奉为天下通义。

如宋丁公死后,儿子宋滑公即位;宋滑公死后,弟弟宋炀公即位。

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A、传贤优于传子B、王室逐渐衰微C、宗法制度瓦解D、殷人旧俗影响3、春秋中期以前,各国卿大夫若行求“富”之实国君将依礼制以“贪(侈)”之名惩罚。

到春秋后期,晋、鲁、秦等国卿大夫群起争“富”,大肆敛聚土地、财货,并且用“富”这一新概念对自身“贪(侈)”之举进行正当化的修辞。

这一变化反映了A、王室权威已经荡然无存B、私有制的兴起发展C、贵族等级秩序逐渐瓦解D、诸侯兼并战争频繁4、汉武帝时期,文化繁荣。

气势恢宏,辞藻华美的赋备受推崇;贯通古今,篇幅宏大的《史记》横空出世。

这些都体现出A、儒家思想已成为正统思想B、奋发向上和大一统的气势C、东亚儒家文化圈逐渐形成D、文化认同与多样化的结合5、下表是《后汉书》中关于疾疫的部分记载。

由此可见,当时A.封建迷信思想盛行B.政府主导疫情防控事务C.救灾防疫体系完备D.官员普遍重视防疫工作6、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民族史传共写了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分别是《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并把这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归人七十列传中,把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的少数民族等列为天子臣民。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试题汇编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试题汇编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试题集目录单元质检卷一先秦时期(远古时期至公元前221年) (1)单元质检卷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1年) (5)单元质检卷三隋唐宋时期(581—1276年) (10)单元质检卷四元明清前期(1271—1840年) (15)单元质检卷五晚清时期(1840—1912年) (19)单元质检卷六民国前期(1912—1927年) (24)单元质检卷七民国中后期(1927—1949年) (29)单元质检卷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至今) (34)单元质检卷九世界古代史(公元前8—公元6世纪) (39)单元质检卷十世界近代史前期(14世纪至18世纪60年代) (44)单元质检卷十一世界近代史后期(18世纪60年代至1917年) (49)单元质检卷十二世界现代史(1917—1945年) (53)单元质检卷十三世界当代史(1945年至今) (58)单元质检卷一先秦时期(远古时期至公元前221年)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山东滨州调研)《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

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

”这反映商朝末期( )A.宗法制已达到完备程度B.地位尊卑影响王位继承C.王位继承遵循长幼有序D.家国同构体制正式确立2.我国自古农业发达,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历法制订和农学研究历来备受重视。

夏朝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

这表明( )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B.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农时观念的形成3.(2018辽宁重点高中联考)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先秦政治的历史论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夏商周处于分裂状态B.古代文献可靠性不足C.西周时实行了分封制D.中国建立了小农经济4.(2018浙江嘉兴测试)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

2020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总复习练习: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

2020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总复习练习: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北武汉调研)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D.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化认同感。

“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一方面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说明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A项正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代是前后相继的过程,不属于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故B项错误;材料是“祭祀”方面,属于宗族意识,不是政治制度和农耕经济方面,故C、D两项错误。

2.(2018·河北衡水二调)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此举(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解析:B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中,对一些地方的人口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故B项正确。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前,关中地区经受战乱破坏,经济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优势,故A项说法错误。

秦朝移民中“迁豪富、强族于关中”是为了加强监管,尤其是迁六国贵族,是为了削弱六国贵族势力;“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是为了减少边疆少数民族叛乱,C项排除。

材料为巩固国家统一措施,D项排除。

【教师备用】【新知生成】秦朝保障统一的配套措施(1)全国必须在经济、文化上高度统一。

这就是所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简言之就是度量衡、文字、货币、车道,乃至意识形态,都趋于高度统一,使中央政令可以畅通于各地,地方与中央保持一致。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 第一单元 第3讲 课后作业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  第一单元  第3讲  课后作业   Word版含解析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9·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动()A.导致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B.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C.促使井田制向小农经济演进D.推动了新、旧社会的转型答案 D解析诸侯为了争霸而延揽人才,推动人才流动,诸侯争霸是人才流动的原因,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且各国任用他国人才做官,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D项正确。

2.(2019·华中师大附中月考)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答案 D解析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是指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出现于西周而不是孔子所为,故A项错误;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也是指分封制与礼乐制度下等级秩序森严,是孔子从周的表现而不是儒家思想核心,故B项错误;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孔子儒家思想既关注了人文道德,也关注了血缘亲情,故D项正确。

3.(2019·中原名校联考)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

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

这反映出()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受重视答案 D解析材料未反映战国时期齐国政治氛围的宽松,故A项错误;材料“彼此政见不合”是孟子离开齐国的原因,与其思想受排斥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反映出儒家思想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C项错误;由齐宣王“向孟子问政”“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可知,D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

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

材料说明楚国(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解析:A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2.(2017·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

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解析:B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

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解析:C 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

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

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

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理众事,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

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

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

4.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

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

材料说明( )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解析:B 清朝的满族人具有政治特权,汉人与满人权力不会实现平衡,A项错误;从军机大臣及章京中较多的汉人人数可知汉人可以进入中央政府核心,B项正确;军机处的建立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但材料体现的是军机大臣的构成,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5.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析:C 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体现在雇佣关系方面,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故C项正确;本题易错选D项,农民“或纳税完官”,未涉及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封闭性是自然经济的最基本特征,但是自然经济不等于其本身完全是封闭的,封闭的自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开放性的史实存在,比如家庭手工业剩余产品投入市场,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等史实。

6.(2017·福建福州一模)两宋时,凤翔府(今属陕西)、洪州府(今属江西)、温州府(今属浙江)均为产纸重地。

当地纸户常以纸换钱交纳赋税或直接纳纸代赋,温州府纸户还得以用纸代役。

这表明两宋时(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货币税取代实物税C.抑商政策略有松弛D.工商业进一步发展解析:D 材料反映了两宋造纸业的发达,既包括北方(陕西),也包括南方(江西、浙江),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故A项错误;“直接纳纸代赋”说明实物税仍存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工商业的态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造纸业的发达,甚至出现了“以纸换钱交纳赋税或直接纳纸代赋”“用纸代役”,体现了工商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7.(2018·安徽合肥摸底)下面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解析:A 根据题图可知,当地工场工人占到约三分之一的比例,表明工场手工业在当地的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中能体现租佃关系,但租佃关系开始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人在当地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但是无法判断他们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D项错误。

8.福建的抗倭名将谭纶(1520-1577年)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

这表明谭纶的主张是( )A.清除倭寇残余势力B.开放海禁政策C.对福建人剿抚并重D.采取富民政策解析:B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福建人靠海洋获利生存,禁海导致民贫变为盗贼。

基于他的这种认识,可知他的主张是开海禁,从根源上清除闽人为盗,故答案为B项。

9.(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

”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这反映出( ) A.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解析:B 材料信息的意思是:孔子在编写《春秋》时,虽不直接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论,但却从儒家道德伦理出发,以是否合乎礼法为标准,对历史事件含蓄地进行道德评判,以达到劝戒的目的,故孟子、朱熹的话都是在强调孔子在《春秋》中的“暗含褒贬”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排除。

10.(2017·山西大同月考)“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 )A.井田制的瓦解B.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C.百家争鸣的出现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解析:B 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三纲五常”等观点。

题干中“以孝治国”“夫为妻纲”反映出儒家思想为统治者所推崇成为主流思想,故B项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井田制瓦解,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两者与题干信息没有关系,故A、C两项错误;地方势力的发展会冲击中央集权,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11.(2017·山西重点中学联考)汉代的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宋以后则是先“四书”后“六经”,使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罢黜百家的结果B.科举制度的繁荣C.宋明理学的影响D.民间书院的兴盛解析:C 汉代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地位不高;宋代理学家朱熹将《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行)、《孟子》、《大学》、《中庸》集为“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经典,孔子取得了独尊的地位,C项正确。

A项是汉代的因素;B项与此并无直接关系;孔子地位的变化是官方行为,D项错误。

12.(2018·湖南衡阳期末)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的郑氏家族,极其重视祭祖,族人参加祭祀时,要诵读族谱,击鼓讲唱:“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

……毋徇私以妨大义,毋怠惰以荒厥事,毋纵奢以干天刑…… ”这表明郑氏家规( )A.强调尊卑等级关系B.弱化族人社会责任C.巩固宗法血缘制度D.立足伦理注重规范解析:D 材料“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毋纵奢以干天刑”强调的是遵循儒家的纲常伦理、安分守己、遵规守纪,故D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出“尊卑等级关系”,排除A项;郑氏家规注重族人的社会责任,B项错误;材料强调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及社会责任,并未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且C项表述与事实不符。

【新知生成】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

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中期,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

万历年间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

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说:“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期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

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

”——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初探》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

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副其实的“白银帝国”。

富人阶层普遍喜欢囤积白银,一方面白银是财富的象征和避险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仍然不够活跃。

而“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鲜明导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