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流派介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信仰-宗教流派
佛教在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年间(420~422)佛教传入宜丰。

当时在黄岗的五峰山建立净觉寺。

8世纪在逍遥山建云峰寺。

唐肃宗第十四子李僖随高僧慧忠国师出家后,于建中三年(782)捐建资福寺,死后真身葬于寺旁的石塔内,俗称“太子塔”,1983年迁南屏公园“南园”后山上。

9世纪中叶,希运禅师、良价禅师先后在黄岗的黄檗山、同安的洞山阐扬禅宗新法,分别成为中国佛教禅宗之临济宗、曹洞宗的始祖。

唐宣宗李忱未登基前,曾在黄檗禅寺从希运修行,登基后,希运声望日高,黄檗禅寺也因之盛化。

之后,洞山良价也得到唐懿宗的尊尚,遂使曹洞宗宗风大举。

此时的高僧常观卓锡五峰山与黄檗山希运相呼应。

因此,黄檗山、洞山、五峰山被历代史乘称为“释家三大祖庭”。

时至晚唐、北宋时期,禅宗在宜丰进入极盛发展时期,全县禅寺遍立、僧尼众多,仅《五灯会元》一书所载宜丰禅林住持僧达30余名。

至清初统计,全县历代共建庵堂寺院234座。

1948年“中国佛教会江西分会上(高)、宜(丰)、万(载)联县支会”在宜丰芳溪塘头天隐洞成立佛音会,共有会员25名。

20世纪50年代,全县尚有僧尼18名。

1981年3月22日,胡绍仁主持发掘出唐建曹洞宗开山祖良价禅师慧觉宝塔,引起社会重视。

20世纪80年代,省宗教事务部门拨专款对洞山全面整修。

自1998年至2002年,经县人民政府同意,分别在县城南园设立洞山普利禅寺的下院普济寺(后更名为广福寺),修复在车上林场港口分场境内的天子山古城寺。

2005年10月举行黄檗寺复建暨大雄宝殿上梁、天王殿奠基法会,至2005年,全县有佛教活动场所4处,佛教活动点6个,现有建筑面积80190平方米,僧尼15人,皈依弟子200多人。

道教据清康熙乙巳《新昌县志》载,汉代有“敖真人”在县东修炼,后人于其修炼地建“敖仙观”,这是宜丰历史上记载最早的道观。

汉南昌尉梅福于元始年间(前16~14)弃官隐居天德建“宅仙观”修道。

两晋时,县城东门外建有“化民观”。

唐代,化民观改称元康观,后多次易名。

唐会昌年间(841~846),元康观道士张弼崇被唐武宗召为国师。

晚唐时花桥有“鸿宝观”,相传唐末道士吕洞宾游经此处,曾向观主讨茶喝。

观主让其在灶头自斟自饮。

吕洞宾于是“掬煤嚼竹”题诗4首于壁。

到明洪武年间,县内有比较完整的宫观8座,道士24人。

民国26年(1937),县内道场以天宝境内的紫阳坛为最盛,道士多时达20人。

至解放前夕,仍有少数道士分散在农村活动。

解放后,县内大部分道士都有了正当职业,道教流派已不存在。

2004年12月紫阳坛修复并依法登记为宗教活动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