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经济学 名词解释

经济学 名词解释

1、需求:是指假定其他情况(包括消费者受入、嗜好以及其他商品价格等)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商品的各种数量。

2、供给:是指假定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生产所需的各种要素价格、工艺状况卖方对其他相关产品价格预期以及企业的计划等)固定不变的条件下,厂商(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出卖某商品的各种数量。

3、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是两种物品的各种组合,这些组合对消费者生产的总满足程度(即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

4、边际替代率:消费者在保持相同满足程度的前提下,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与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之比称为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5、失业: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但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

6、通货膨胀: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般物件水平在不较长的时期内(如两年以上)以较高幅度(如20%以上)持续上涨的现象。

这里的一般物价水平指某种物价指数。

10、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同一种物品的每一单位因消费次序的不同对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

11、机会成本:生产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放弃用该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的道德最高收益。

12、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13、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本质是价值增值之和。

14、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几种情况,即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15、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16、内在稳定器:也称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狗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一直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表现为:(1)政府税收的变化(2)转移支付(失业救济、社会福利)(3)农产品价格17、货币政策:是通过中央银行运用其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实现既定目标的经济行为。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微经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2、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性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3、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等分配4、权衡取舍:为使社会更加平等,需要在富人与穷人之间重新分配收入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6、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的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经济人:这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抽象。

其特征是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即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7、激励:引起一个人作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诸如惩罚或预期8、市场经济: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和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来配置资源的经济8、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等能力9、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10、外部性:生产或消费一个物品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比如:污染)10、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10、科斯定理: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分配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个命题11、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能显著的能力(比如:垄断)12、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长期而言,通货膨胀总是由于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而导致货币价值的下降所引起。

12、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13、循环流量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14、生产要素:经济体用来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资源,包括:劳动、土地、资本15、生产可能性边界(PPF):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

16、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17、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1、机会成本: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更有利的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

2、市场失灵: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也即价格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有效起作用的情况。

3、外部性:又叫外部效应,指当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有影响时的情况。

外部性指市场交易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造成的影响。

4、市场势力:指一个经济活动者显着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5、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供应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6、边际效用:是指小给这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7、生产可能性边界:指一个经济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水平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

8、竞争市场:指有许多买者和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不足道的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2)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 3)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 4)信息是完全的9、需求定理(内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也就是说,任何物品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定上升。

10、供给定理(内容):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就增加;当价格下降时,供给量也减少。

换句话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某一商品的价格越低,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小;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大。

11、供求定理:指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的定力。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1. 供给:指市场上生产者愿意出售的一定数量商品或服务的能力。

2. 需求:指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一定数量商品或服务的能力。

3. 市场:指供求双方进行交换的地点或渠道。

4. 均衡价格:指市场上供求达到平衡时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5. 垄断:指市场上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供应者的情况。

6. 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或产生不公平现象的情况。

7. 通货膨胀: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

8. 通货紧缩:指货币供应量减少,导致物价普遍下降的情况。

9.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10. 通货:指在市场上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

11. 增长率:指在一段时间内经济规模扩大或减小的速度。

12. 失业率:指在劳动力总量中没有就业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13. 预期效应:指决策者在做出决策时根据自己对未来的预期来行动。

14. 贸易顺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多于进口的情况。

15. 贸易逆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多于出口的情况。

16. 国际收支平衡: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对外经济交易的收入与支出平衡。

17. 弹性:指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或供给对价格或其他因素变化的敏感程度。

18. 垄断定价:指垄断者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成本确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19. 成本效益分析:指对不同决策方案的成本与效益进行比较,以确定最佳选择。

20. 政府干预:指政府通过政策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

21. 外部性:指经济活动对除参与者之外的人或组织产生的效益或成本。

22. 资本:指用于生产的物质或货币形式的资产。

23. 劳动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总量,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4. 不完全竞争:指市场上有多个供应者或需求者,但市场力量不够强大以致无法实现完全竞争的情况。

25. 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愿意为商品或服务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

常见经济学名词解释

常见经济学名词解释

常见经济学名词解释以下是50个详细的经济学名词及其解释,涵盖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广泛领域:1. 供给与需求(Supply and Demand)供给是指卖方在一定时间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而需求是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数量。

两者共同决定市场价格,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2. 国内生产总值(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市场价值,用于反映经济规模和健康状况。

3. 通货膨胀(Inflation)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普遍上涨,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

持续的高通胀会削弱居民的生活水平。

4. 通货紧缩(Deflation)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普遍下降,这可能引发经济衰退,因为消费者可能会延迟购买,期待价格进一步下降。

5.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是指为选择某个选项所放弃的其他选项的最大收益。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择A的机会成本是你为选择B所放弃的价值。

6.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指消费者增加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时获得的额外效用。

通常,随着消费的增加,边际效用会递减。

7. 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边际收益是指企业销售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获得的额外收入。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边际收益等于价格。

8. 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指企业生产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增加的成本。

边际成本通常随产量增加而上升。

9. 需求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衡量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如果需求对价格变动非常敏感,需求弹性较大;如果变化不大,则需求弹性较小。

10. 供给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衡量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供给弹性较大意味着生产者能够迅速调整产量。

11.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商品上的效率都不如其他国家,它也应该专注于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这样能实现全球资源的更优配置。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1. 经济学 (Economics)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分配有限资源的科学。

它研究个人、企业和政府在资源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方面所作的决策,并揭示了经济体系的运作方式。

2. 供给 (Supply)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愿意出售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的数量取决于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生产成本、技术水平和生产者的预期利润等因素。

3. 需求 (Demand)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的数量取决于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个人收入、消费趋势、个人偏好以及市场情况等因素。

4. 市场 (Market)市场指的是买卖商品和服务的地方、机构或机制。

在市场中,供给者和需求者通过买卖来交换产品和服务,从而形成价格和数量的协商。

5. 垄断 (Monopoly)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唯一的供应者或销售者,他们掌握着市场的全部权力。

这使得垄断者能够控制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并对市场产生影响。

6. 通货膨胀 (Inflation)通货膨胀是指一段时间内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经济需求,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通货膨胀通常伴随着物价上涨,对经济活动和消费者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7. 货币政策 (Monetary Policy)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旨在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影响经济总体表现和稳定物价。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做市操作和定向准备金等手段来实施。

8. 贸易 (Trade)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购买和出售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贸易可以促进国际间资源的配置和经济增长,并且有助于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互动。

9.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GDP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和增长的重要指标。

10. 通货紧缩 (Deflation)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不足以满足实际经济需求,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上升。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2.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

3.规范分析: 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4.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5.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6.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7.均衡价格: 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8.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9.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10.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11.边际产量(MP):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12.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13.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14.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5.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16.生产扩展线: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叫做生产扩展线。

17.完全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1.经济学:研究将稀缺资源在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及消费中进行最有效的分配。

2.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另一种东西作出决策的机会成本。

3.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所能达到两种的物品最大产量的组合。

4.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合理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5.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微观经济学又称价格理论。

6.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宏观经济学又称国民收入的理论。

7.理性人的假设: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低的经济代价去追逐个人最大经济利益。

8.完全信息的假设: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即买者和卖者都对有关情况具有完全的知识,他们知晓市场价格和商品的需求及供给,并对商品本身的特性了如指掌。

9.实证的观点:是对事实进行描述,说明的是有关现象。

10.规范的观点:是对价值判断的一种描述,说明的是应该是什么的命题。

11.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时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

12.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呈反向变动,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13.需求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

14.需求量变动:是指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

15.需求函数:表示影响需求因素与需求之间的关系16.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画出的,是表示某种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17.互补品:是指共同满足一种欲望的两种商品。

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时,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增加。

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减少。

经济学的名词解释

经济学的名词解释

经济学的名词解释经济学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经济学来造句?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经济学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经济学的意思经济学[1](economics),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其中经济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与之有密切关联的活动,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以较少耗费取得较大效益的问题。

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各种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产关系。

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经济学造句欣赏(1)这本书是现代经济学的权威著作。

(2)这就是经济学理论和现实分道扬镳之时。

(3)对现代经济学的一知半解是导致他经营失败的原因之一。

(4)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如火如荼。

(5)他们一谈起经济学,我就一窍不通了。

(6)因此它发现自己寻求更关心国内大街小巷的经济学家。

(7)在经济学观念问题上,我们仍是盲人摸象。

(8)经济学教科书视个人为自私的,对他人的福利漠不关心。

经济学造句精选1. 许多新一代的著名中国经济学家,都误将陈岱荪先生的谆谆告诫当做是思想僵化。

2. 这类经济学人常有机会出入于中南海受最高决策人召见,一起座谈。

每当起草党代会文件、政府工作报告时,他们中的一些人就聚集在北京西郊的玉泉山,热烈讨论,字斟句酌。

3. 这就是经济学理论和现实分道扬镳之时。

4. 经济学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经济学家之间也总是莫衷一是。

5. 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家们就不遗余力地宣扬贸易自由化,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不管是单边的贸易自由化,还是双边和多边的贸易自由化,只要奉行贸易自由化,都能从中获益。

7. 对于严肃的社会科学而言,人类的温情和善良是很少被考虑的,比如:如果不把所有人都设定为唯利是图,那整个经济学就失去了基础。

经济学名词解释(全)

经济学名词解释(全)

生产函数: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产品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数量关系。

等产量线: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各种不同组合点的轨迹。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给定的技术水平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开始会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增加量会越来越小。

等成本线:又称为企业预算线,它是一条表明在既定的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厂商所能够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的各种组合的轨迹。

扩展线:当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变时,随着成本的增加,等成本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结果新的等成本线与更高水平的等产量线相切,把各个均衡点连接起来,就是扩展线。

它表示在生产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不同总成本支出相对应的最优要素投入组合的轨迹。

规模报酬:指各种生产要素同时、同方向、同比例增加或减少λ倍时与产出变动η倍的关系。

机会成本:一个具有多用途的资源在用于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用于其他用途时最大的收益。

隐含成本:自由要素报酬(=正常利润)。

[厂商自己提供生产要素所应支付的费用]边际成本:每增加一单位产出所增加的总成本。

正常利润:自由要素报酬(=隐含成本)。

[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盈亏平衡点:全部销售收入等于全部成本时(销售收入线与总成本线的交点)的产量。

停止营业点:是边际收益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于平均可变动成本的最低点,是厂商生产遇不生产的临界点。

市场失灵:一般将市场作用受到限制的情况成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并不是认为市场完全不好,而是指市场没有实现或不能实现可能达到的理想效果。

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市场没有使资源实现有效率的配置,二是指市场不能在许多领域实现理想的社会目标。

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共有资源):就是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版)

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版)

1、通货膨胀税:政府因向银行透支、增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降低人们手中货币的购买力。

它一般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执行经济政策的一种工具。

2、财富效应( 也称庇古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 :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公债等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而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

3、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 ,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

分子是总产出(即,CDP),分母是资本、劳动和资源的加权平均数。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经济增长是构成生产能力的诸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生产能力的各种因素都影响着经济增长;其次,经济增长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因素也会影响到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总投入量(即劳动和资本的要素投入量)以及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即全要素生产率),其他(诸如土地、非正常因素、农业气候、劳动争议、需求强度)可以略而不计。

由于全部要素生产率可以全面反映生产效率的变化,体现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常被用以表示技术进步的速度,而且在分析经济增长因素时,也常常用技术进步替换全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

3、流动性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Keynes trap ):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4、挤出效应(Crowing out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

1.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

稀缺性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2.选择: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

3.实证经济学: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4.规范经济学: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5.需求:需求是指居民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6.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

7.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8.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9.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称收益递减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10.规模报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11.机会成本:当把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获得一定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用途的收入就是所所获得收入的机会成本。

12.正常利润:是指企业主如果把资源用于其它相同风险的事业所可能得到的收入,他属于机会成本性质。

13.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单位产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

它可以是正值或负值。

14.停止营业点:停止营业点是短期可变成本(AVC)和边际成本(MC)的交点。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个人和团体从事生产、分配、交换以及对产品和服务消费的一门社会科学,它研究怎样最佳使用有限的资源以满足人民无限的需求。

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的矛盾,即资源的最优配置。

生产可能性边界(P r o d u c t i o n p o s s i b i l i t y c a r v e):在生产技术和资源既定的条件下,生产两种商品的最大可能组合的轨迹。

机会成本(O p p o r t u n i t y c o s t):当把一定量的资源用于某种产品生产时所放弃的用于其它用途可能得到的最大收益。

@1:实证经济学是指研究者事先不提出任何价值判断,只是先对所研究的变量的含义作出明确的规定,然后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进行逻辑推理、提出假说,最后用事实进行验证,并据此对未来进行预测。

@2:规范经济学是指研究者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人们经济行为的规范,然后研究怎样达到或符合这些规范。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商品的数量。

既有购买的欲望,又有购买的能力的有效需求。

需求规律(L a w o f D e m a n d)定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需求价格的变动引起其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的规律。

影响需求变动的几种因素:1)消费者的收入(I n c o m e)2)消费者的偏好(P r e f e r e n c e)3)替代商品的价格(S u b s t i t u t i o n g o o d s)4)互补商品的价格(C o m p l e m e n t a r y g o o d s)5)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和收入前景的预期6)社会分配的公平程度7)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8)政府的消费政策供给(S u p p l y)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某商品的数量供给规律的定义:供给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与该商品的价格呈同方向变化的规律。

经济学名词解释(最全)

经济学名词解释(最全)

经济名词(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逆向选择(Adverse choice)在此状况下,保险公司发现它们的客户中有太大的一部分来自高风险群体。

选择成本(Alternative cost)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种方式使用的某种资源,它所能生产的价值就是选择成本,也可以称之为机会成本。

需求的弧弹性( Arc elasticity of demand)如果P1和Q1分别是价格和需求量的初始值,P2和Q2为第二组值,那么,弧弹性就等于-(Q1-Q2)(P1+P2)/(P1-P2)(Q1+Q2)非对称的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在某些市场中,每个参与者拥有的信息并不相同。

例如,在旧车市场上,有关旧车质量的信息,卖者通常要比潜在的买者知道得多。

平均成本(Average cost)平均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

也称为平均总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 Average fixed cost)平均固定成本是总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平均产品(Average product)平均产品是总产量除以投入品的数量。

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平均可变成本是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投资的β(Beta)β度量的是与投资相联的不可分散的风险。

对于一种股票而言,它表示所有现行股票的收益发生变化时,一种股票的收益会如何敏感地变化。

债券收益(Bond yield)债券收益是债券所获得的利率。

收支平衡图(Break-even chart)收支平衡图表示一种产品所出售的总数量改变时总收益和总成本是如何变化的。

收支平衡点是为避免损失而必须卖出的最小数量。

预算线(Budget line)预算线表示消费者所能购买的商品X和商品Y的数量的全部组合。

它的斜率等于商品X的价格除以商品Y的价格再乘以一1。

经济学名词解释 (超全)

经济学名词解释 (超全)

经济学名词解释 (超全)1. 供给与需求- 供给(Supply):指市场上生产者所愿意提供的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 需求(Demand):指市场上消费者所愿意购买的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2. 市场- 市场(Market):指供给者和需求者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途径。

-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指以市场为基础,通过供需关系进行资源配置和决策的经济模式。

3. 价格与价格体系- 价格(Price):指商品或服务在市场上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价值。

价格通常由供需关系决定。

- 市场均衡价(Market Equilibrium Price):指市场上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时的价格。

- 价格体系(Price System):指市场经济中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一系列价格关系的总和。

4. 市场结构- 垄断(Monopoly):指一个市场上只有一个供应者或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 寡头垄断(Oligopoly):指一个市场上只有几个供应者或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5.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指做出某种选择后所放弃的最好的其他选择的成本。

- 潜在收益(Potential Gain):指做出某种选择后可能获得的最好的结果或回报。

6.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Inflation):指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实际需求,导致整体物价水平上涨的经济现象。

- 通货紧缩(Deflation):指货币供应量不足以满足经济实际需求,导致整体物价水平下降的经济现象。

7.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务的总价值。

8. 外汇与汇率- 外汇(Foreign Exchange):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货币交换的过程和结果。

- 汇率(Exchange Rate):指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1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2 需求3 供给4 均衡价格5 消费者剩余6 生产者剩余7 需求弹性8 供给弹性9 效用 10 基数效用论 11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2 序数效用论 13 无差异曲线 14 预算约束线 15 消费者均衡 16 边际替代率 17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18 吉芬商品 19 生产函数 20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21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22 规模收益 23 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 24 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 25 技术替代率 26 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区域 27 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28 利润最大化原则 29 机会成本和经济成本 30 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31 成本函数 32 厂商均衡 33 完全竞争 34 P=MC 35 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供给曲线 36 完全竞争厂商的关闭点 37 完全垄断 38 产品差别 39 垄断竞争 40 寡头垄断市场 41 折弯的需求曲线 42 差别价格 43 串谋 44 非价格竞争 45 卡特尔 46 价格领导 47 古诺解 48 引致需求 49 边际收益产品 50 边际产品价值 51 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52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53 契约曲线 54 最优交易条件 55 社会无差异曲线 56 市场失灵 57 公共物品 58 外在性 59 政府失灵 60 基尼系数 61 恩格尔系数1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由于考察的对象和分析的着眼点不同,西方经济学大体上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 (消费者、生产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国民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总产量和资源的总利用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一方面,总量是由个量构成的,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另一方面,个量总是在一定的总量中运行的,只有了解了宏观经济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微观经济学。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1.自由物品:是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可以自由取用的物品2.经济物品:也叫稀缺物品,指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方可得到的有用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而得到的物品3.需求: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一商品的数量4.需求定理: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5.供给: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6.供给定理: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存在着正向依存关系7.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8.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9.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增加一单位商品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10.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11.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12.消费者剩余: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的市场价格之间产生了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13.边际产量: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产出量的变化14.机会成本:是指把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15.完全垄断:是指单一的厂商完全控制某一产品的生产和销售16.完全竞争:是指不包含任何垄断因素且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17.垄断竞争:是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是完全竞争又不是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18.寡头垄断:是指由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组织形式,是同时包含垄断因素和竞争因素,更加接近于完全垄断的一种市场结构19.市场失灵:市场经济活动经常受到经济波动影响,稀缺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20.公共产品:是指供整个社会共同享用的物品21.外部效应: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影响22.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是明确的,则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无论最初的产权赋予谁,最终的效果都是有效率的23.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劳务的价值24.国民生产总值:指的是一国国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25.交易动机:是指个人企业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而持有货币的动机26.预防动机:是指个人企业为了预防意外支出而需要持有一定数量货币的动机27.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28.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在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率29.货币政策:是指一国政府根据既定经济发展目标,通过中央银行运用其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政策30.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是国家调控经济实现政策目标最主要的政策之一31.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32.自愿失业:是指虽然有就业机会,但由于嫌工资太低工种不合兴趣等原因而不愿就业宁愿失业的情况33.非自愿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社会没有提供足够的劳动需求,因而许多人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愿意工作却找不到工作34.充分就业:当一个经济体中不存在周期性失业,所有的失业都是摩擦性的、结构性的、季节性的和技术性的,则该经济体就达到了充分就业35.通货膨胀:是指物品与劳务货币价格的普遍上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基础
——名词解释总结
1.机会成本: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2.边际变动: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3.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
的需求量减少;一种物品价格下降,对该物品的需求增加。

4.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该物品的
供给量增加;一种物品价格下降,该物品的供给也减少。

5.供求定理: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和需求
达到平衡。

6.均衡:市场价格达到是供给与需求量相等的水平时的状态。

7.弹性: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某种决定因素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8.需求价格弹性: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9.需求收入弹性:衡量消费者收入变动时需求量如何变动。

10.需求交叉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外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
反应程度。

11.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供给量对价格的反应程度。

12.价格上限: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

13.价格下限: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

14.税收归宿:税收负担如何在组成市场的不同人之间分配。

15.消费者剩余:买着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
的量。

16.生产者剩余:卖着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17.无谓损失:当税收(或某种其他政策)扭曲了市场结果时引起的
总剩余减少被称为无谓损失。

18.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也无竞争性德物品。

19.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20.公共资源: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

21.公地悲剧:一个寓言,说明从这个社会角度看,为什么公有资源
的使用大于合意水平。

22.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付费的人。

23.显性成本:由于这些机会成本要求企业付出一些货币,它们被称
为显性成本。

24.隐性成本:企业的一些机会成本不需要有现金支付,这种成本被
称为隐性成本。

25.经济利润:企业的总收益减去生产所销售物品与劳务的总机会成
本(现行的与隐性的)。

26.会计利润:即企业的总收益仅仅减去企业的显性成本。

27.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的增加而减少的
特征。

28.有效规模: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

29.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

30.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

31.规模报酬不变:长期平均总成本在产量变动时保持不变的特性。

32.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都微乎其微。

33.沉没成本: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

34.自然垄断: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
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而产生的垄断。

35.价格歧视:以不同的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

36.自然失业率:指经济中正常情况下存在的失业量。

37.周期性失业:失业率对自然失业率的背离。

38.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
间而引起的失业。

39.结构性失业:由于某些劳动力市场上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
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

40.效率工资: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而支付的高于平均工资
的工资。

41.货币: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

42.通货:公众手中持有纸币钞票和铸币。

43.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44.流动性:一种资产兑换为经济中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

45.货币乘数:银行体系中一美元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

46.公开市场操作:美联储买卖美国的债券。

47.货币数量论:一种认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
货币量的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的理论。

48.货币中性论: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的观点。

49.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所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

50.古典二分法:名义变量和真是变量的理论区分。

51.通货膨胀税: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

52.自然产量率:一个经济在长期中当失业处于其正常率时达到的物
品与劳务的生产。

53.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
货币需求平衡。

54.乘数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
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

55.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投资支
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

56.自动稳定器: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决策者不必采取任何有益的行
动就可以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