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2公式总结知识讲解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公式汇总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公式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586756c8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50.png)
第7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1.恒力做功:W=Flcos αα为F 方向与物体位移l 方向的夹角 1两种特殊情况:①力与位移方向相同:α=0,则W=Fl②力与位移方向相反:α=1800,则W=-Fl ,如阻力对物体做功2α<900,力对物体做正功;α=900,力不做功;900<α≤1800,力对物体做负功 3总功:⋅⋅⋅++=321W W W W 总正.、负.功代数和;αcos l F W 合总= 4重力做功:h mg W G ∆±=h ∆是初、末位置的高度差,升高为负,下降为正 重力做功的特点:只跟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2.功率单位:瓦特:平均功率:tW P =、-=v F P ;瞬时功率:P=Fv 瞬注意:交通工具发动机的功率指牵引力做功的功率:P=F 牵v在水平路面上最大行驶速度:阻F Pv =m ax 当F 牵最小时即F 牵=F 阻,a =0 3.重力势能:E P =mghh 是离参考面的高度,通常选地面为参考面,具有相对性 4.弹簧的弹性势能:221l k E P ∆=k 为弹簧的劲度系数,l ∆为弹簧的形变量 5.动能:221mv E K =6.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结果为如下图所示W -v 2关系 7.动能定理:在一个过程中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即末动能减去初动能;12K K E E W -=合或21223212121mv mv W W W -=⋅⋅⋅+++ 8.机械能: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总和,P K E E E += 9.机械能守恒定律:2211P K P K E E E E +=+2221212121mgh mv mgh mv +=+动能只跟重力势能转化的 条件:只有重力....做功或只有重力、弹簧弹力做功即动能只跟势能转化思路:对求变力做功、瞬间过程力做功、只关注初、末状态的,动能定理优势大大地方便对求曲线运动、只关注初、末状态的,且不计摩擦的只有动能与势能间相互转化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较好如下面的几种情况,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方便不计阻力,若有阻力,则用动能定理来求速度、阻力做的功等;W2v 0⨯⨯⨯⨯⨯60ºL mA BhA Bhv 0AB R第5章 曲线运动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指 l 、v 、 a 的合成与分解;由于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合成时均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平抛运动及其规律: 1平抛运动:物体以一定速度水平抛出,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a =g ,方向竖直向下2处理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可看成是由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3规律:分位移 水平位移 x =v 0t 竖直位移 y=h =221gt 落地时间仅由抛出点高度决定 分速度 水平速度v x =v 0 竖直速度 v y =gt某一时刻瞬时速度合速度大小:22y x v v v +=此刻瞬时速度的方向:t v gv v y0tan ==θ物体位移合位移大小:l =22y x +,方向:xy=αtan3.圆周运动: 1线速度:Trv π2=;角速度:T πω2=单位:弧度每秒rad/s2线速度与角速度、半径r 的关系:v=r ω 3转速n 与周期的关系:nT 1=1秒转多少圈叫转速,转1圈的时间叫周期 4向心加速度:22224T r r r v a n πω===,方向始终指向圆心,不断变化 5向心力:22224Tmr mr r v m F n πω===,方向始终值向圆心,不断变化 注意:向心力是指向圆心的合力..,按效果命名的,不能说物体除受到其它力外又受到一个向心力;如图所示,汽车、小球在最高低点的向心力就是重力和支持力重力和拉力、B 点:重力和轨道对球的压力的合力; 支持力与压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A Bv v 1 v 2 θ)α)ORMm 60ºL m v 0AB R1k 与行星无关,仅由恒星中心天体质量决定大多数行星轨道近似为圆,这样定律中半长轴a 即为轨道半径r ,2为引力常量,由卡文迪许首先测出 3.一天体绕着另一天体称为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基本方程有②在地球表面质量为m 1即注意:aR 为地球星球的半径,r 为轨道半径,也是天体间的距离;M 为中心天体质量,m 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天体质量,g 为地球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b 对卫星来说:r =R +h 推广:在星球表面质量为m常见题型:1r =R +h周期2由①与②可分析中心天体的质量、中心天体的密度及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4.第一宇宙速度:近地..卫星的运行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 由于近地卫星的h 远远小于R ,可近似认为r ≈R ,得7.9km/s 即近地..卫星的运行速度叫地球第一宇宙速度,也是最小..的发射..速度;高空卫星的运行速度小于7.9km/s ,但发射速度大于7.9km/s ;卫星1.牛顿第二定律:ma F =合 2.滑动摩擦力:N F F μ= 3.匀变速直线运动: 1位移公式:2021at t v x +=2速度公式:at v v +=0 3速度与位移公式:ax v v 2202=-4平均速度:20vv v +=-只适用匀变速直线 4.自由落体运动: 1位移公式:221gt h =2速度公式:gt v = 5.向心加速度的推导:设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线速度的大小为v ,轨迹半径为r ;经过时间△t ,物体从A 点运动到B 点;尝试用v 、r 写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v A 、v B 、△v 组成的三角形与ΔABO 相似当△t 很小很小时,AB =Δl 6.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打B 点时的速度:txv v AC B 2==-式中t =0.02s ;在计算时x 要注意单位.. 2器材:刻度尺、交流电源电磁打点计时器:电压为10v 以下;电火花计时器:电压为220v 、导线、铁架台其它见图 3实验步骤:A.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用导线连接到低压交流电源B.将连有重锤的纸带穿过限位孔,将纸带和重锤提升到一定高度C.先接通电源....,再释放纸带D.更换纸带,重复实验,根据记录处理数据 4实验原理:221mv mgh =5误差分析:数据处理结果:221mv mgh >,主要原因是重锤受到空气阻力及纸带受到摩擦阻力,这样减少的重力势能有部分转化为热,所以221mv mgh >; 7.平抛规律:左图说明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右图说明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上图中斜槽末端水平目的:保证小球飞出的初速度方向水平r v AB v =∆∴r v AB v ⨯=∆∴t ABr v t v a n ∆⋅=∆∆=∴v t l t AB =∆∆=∆∴r v v r v a n 2=⋅=∴。
物理必修二公式总结
![物理必修二公式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6edf73d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46.png)
物理必修二公式总结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以及能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物理学中,公式是解决问题、揭示规律的重要工具。
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公式,才能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和解决物理问题。
本文将对物理必修二中的一些重要公式进行总结和讨论。
1. 力、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力学公式是我们最先学习和掌握的。
其中,牛顿第二定律是最关键的公式之一。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公式表达如下:F = ma其中,F表示作用力,m表示物体质量,a表示加速度。
2. 速度、时间和位移的关系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位置上的改变,而速度、时间和位移是描述运动的重要物理量。
速度公式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
根据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之比。
其公式表达如下:v = Δs / Δt其中,v表示速度,Δs表示位移的变化量,Δ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3. 加速度、初始速度、末速度和位移的关系当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加速度恒定时,可使用加速度公式来计算物体的末速度、位移或者初始速度。
加速度公式表达如下:v = u + ats = ut + (1/2)at²v² = u² + 2as其中,v表示末速度,u表示初始速度,a表示加速度,t表示时间,s表示位移。
4. 动量的关系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它等于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动量的改变率等于作用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的乘积。
动量公式表达如下:p = mv其中,p表示动量,m表示物体质量,v表示速度。
5. 力和位移之间的关系功是描述力和位移之间关系的物理量,当有力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
功公式表达如下:W = Fs其中,W表示功,F表示作用力,s表示位移。
总结:物理学中的公式总结了物质和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运用和掌握这些公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物理现象。
物理必修2公式总结
![物理必修2公式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4117a33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d3.png)
物理必修2公式总结1. 力学1.1 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当且仅当净作用力为零。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2 动量和冲量•动量(p):物体的质量(m)与其速度(v)的乘积,即 p = m * v。
•冲量(J):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时间积累,即J = F * Δt。
•冲量-动量定理:一个物体的动量变化量等于作用在其上的冲量,即 J = Δp。
1.3 力和加速度•作用力(F):一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即 F = m * a。
•摩擦力(f):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会产生一种相互阻碍运动的力,即摩擦力。
•弹性力(F):弹簧或弹性体的变形力。
2. 物理光学2.1 光的传播•光速(c):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即 c = 3 * 10^8 m/s。
•折射定律:光通过两种介质的界面时,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斯涅尔定律:光线在两种介质中传播时,其路径满足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的比值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比。
2.2 光的成像•焦距(f):球面镜或透镜的焦点到镜面或透镜的距离。
•物距(u):指物体与球面镜或透镜之间的距离。
•像距(v):指成像后的物体与球面镜或透镜之间的距离。
•放大率(M):成像后物体的大小与实际物体的比值。
2.3 光的色散•色散:光在通过不同介质界面时,不同波长的光线偏离原来的路径,导致光的分散。
•折射率(n):光在某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真空中的光速之比。
•光的频率(v):光的振动次数或单位时间内通过某点的波峰数量。
3. 电学3.1 电场•电场强度(E):电场对单位测试电荷的作用力。
•电势差(V):电场中电荷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时所做的功。
•电容(C):电容器储存电荷的能力。
3.2 电流和电阻•电流(I):单位时间内电荷通过导体截面的数量。
高二物理公式必修二
![高二物理公式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d0831c0b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f3.png)
高二物理公式必修二高二物理知死活都是分章节的,高三复习的时候也是分模块的,每个章节(模块)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二物理公式,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二物理公式(一)第一章力1. 重力:G = mg2. 摩擦力:(1) 滑动摩擦力:f = μFN 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 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切记不要乱用f =μFN;②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 = μFN (注意:这里的μ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μ的区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3. 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 具体计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第二章直线运动1. 速度公式:vt = v0 + at ①2. 位移公式:s = v0t + at2 ②3. 速度位移关系式: - = 2as ③4. 平均速度公式:= ④= (v0 + vt) ⑤= ⑥5. 位移差公式:△s = aT2 ⑦公式说明:(1) 以上公式除④式之外,其它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公式⑥指的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值恰好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这样就在平均速度与速度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
6.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1). 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 1 : 2 : 3 : … : n.(2). 1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2 : 22 : 32 : … : n2.(3).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 : 3 : 5 : … : (2 n-1).(4).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1 : 3 : 5 : … : (2 n-1).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二定律: F合= ma注意: (1)同一性: 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的.(2)同时性: F合与a必须是同一时刻的.(3)瞬时性: 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与a的瞬时关系.(4)局限性: 只成立于惯性系中, 受制于宏观低速.2. 整体法与隔离法:整体法不须考虑整体(系统)内的内力作用, 用此法解题较为简单, 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计算. 隔离法要考虑内力作用, 一般比较繁琐, 但在求内力时必须用此法, 在选哪一个物体进行隔离时有讲究, 应选取受力较少的进行隔离研究.3. 超重与失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 便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重力的实际大小与表现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 并不是实际重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出的重力发生了变化.第四章物体平衡1. 物体平衡条件: F合 = 02. 处理物体平衡问题常用方法有:(1). 在物体只受三个力时, 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较好的. 合成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合成转化成两个平衡力来处理; 分解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分解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2). 在物体受四个力(含四个力)以上时, 就应该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 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的思想.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1.对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①. 线速度的定义式: v = (s指弧长或路程,不是位移②. 角速度的定义式: =③. 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v =④. 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⑤.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 = r⑥. 向心加速度:a = 或 a =2. (1)向心力公式:F = ma = m = m(2) 向心力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在计算向心力时一定要取指向圆心的方向做为正方向。
高二物理必修二公式总结
![高二物理必修二公式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0cda840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2.png)
高二物理必修二公式总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习物理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物理必修二公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物理必修二公式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W合=mvt2/2-mvo2/2或W合=ΔEK{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K:动能变化ΔEK=(mvt2/2-mvo2/2)}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 EP1=EK2 EP2也可以是mv12/2 mgh1=mv22/2 mgh2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G=-ΔEP注: (1)功率大小表示做功快慢,做功多少表示能量转化多少;(2)O0≤α<90O 做正功;90O<α≤180O做负功;α=90o不做功(力的方向与位移(速度)方向垂直时该力不做功);(3)重力(弹力、电场力、分子力)做正功,则重力(弹性、电、分子)势能减少(4)重力做功和电场力做功均与路径无关(见2、3两式);(5)机械能守恒成立条件:除重力(弹力)外其它力不做功,只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6)能的其它单位换算:1kWh(度)=3.6×106J,1eV=1.60×10-19J;*(7)弹簧弹性势能E=kx2/2,与劲度系数和形变量有关。
分子动理论、能量守恒定律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米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 {V:单分子油膜的体积(m3),S:油膜表面积(m)2}分子动理论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1)r(2)r=r0,f引=f斥,F分子力=0,E分子势能=Emin(最小值)(3)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引力(4)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热力学第一定律W Q=ΔU{(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W:外界对物体做的正功(J),Q:物体吸收的热量(J),ΔU:增加的内能(J),涉及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造出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宇宙温度下限:-273.15摄氏度(热力学零度)}注: (1)布朗粒子不是分子,布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越剧烈;(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比引力快;(4)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在r0处F引=F斥且分子势能最小;(5)气体膨胀,外界对气体做负功W<0;温度升高,内能增大ΔU>0;吸收热量,Q>0(6)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理想气体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势能为零。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055f78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93.png)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观察和实验。
要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曲线运动1.曲线运动的位移:平面直角坐标系通常设位移方向与x轴夹角为α2.曲线运动的速度:①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②速度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可分解为水平速度Vx及竖直速度Vy,V2=Vx2+Vy23.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速度是矢量,方向或大小任一的改变都会造成速度的变化,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一定改变)4.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二.平抛运动(曲线运动特例)1.定义:以一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如果物体只受重力的作用,这时的运动叫做抛体运动,抛体运动开始时的速度叫做初速度。
如果初速度是沿水平方向的,这个运动叫做平抛运动2.平抛运动的速度:①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初速度V0即为Vx一直保持不变②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Vy=gt③合速度:V2=Vx2+Vy2=V02+(gt)2 方向:与X轴的夹角为θ tanθ=Vy/V0=gt/V03.平抛运动的位移:①水平方向 X=V0t②竖直方向y=1/2gt2 ③合位移S2=x2+y2=(V0t)2+(1/2gt2 )2 方向:与X轴夹角为α tanα=y/x=V0t/?gt2=2V0/gt三.圆周运动1.线速度V:①圆周运动的快慢可以用物体通过的弧长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来量度该比值即为线速度②V=Δs/Δt 单位:m/s③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沿着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tips:方向时时改变)2.角速度ω:①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快慢还可以用它与圆心连线扫过角度的快慢来描述,即角速度② 公式ω=Δθ/Δt (角度使用弧度制) ω的单位是rad/s3.转速r: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圈数单位:转每秒或转每分4.周期T: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转过一周所用的时间单位:秒S5.关系式:V=ωr(r为半径) ω=2π/T6.向心加速度①定义: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这个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②表达式a=V2/r=ω2r=(4π2/T2)r=4π2f2r=4π2n2r(n指转过的圈数)方向:指向圆心7.向心力F=mV2/r=mω2r=m(4π2/T2)r=4π2f2mr=4π2n2mr 方向:指向圆心8.生活中的圆周运动①铁路的弯道:②拱形桥:(1)凹形:F向=FN-G 向心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上(2)凸形:F向=G-FN 向心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③航天器失重:航天员受到地球引力与飞船座舱的支持力,合力提供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所需的向心力mg-FN=mv2/R v=√gR 时FN=0 航天员处于失重状态④离心运动(逐渐远离圆心):(1)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由于惯性,总有沿切线方向飞去的倾向。
高中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公式大全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公式大全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8400f3f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13.png)
高中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公式大全总结引力定律是描述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定律。
以下是高中物理必修二中关于引力定律的公式总结。
1.牛顿引力定律牛顿引力定律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有关,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关。
公式如下:F=G*(m1*m2)/r^2其中,F是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G是引力常量,m1和m2是两个物体的质量,r是它们之间的距离。
2.引力常量3.重力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在地球表面,重力的大小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重力F=m*g其中,F是重力,m是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
4.重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是在地球上每单位质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作用力的大小。
近似可将重力加速度取为9.8m/s^25.重力势能重力势能是物体在重力场中的位置上所具有的势能。
其计算公式为:重力势能Ep=m*g*h其中,Ep是重力势能,m是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h是物体的高度。
6.万有引力势能万有引力势能是两个物体之间因引力而具有的势能。
其数值计算公式为:万有引力势能Ep=-G*(m1*m2)/r其中,Ep是万有引力势能,G是引力常量,m1和m2是两个物体的质量,r是它们之间的距离。
7.离心力离心力是物体在旋转或做曲线运动中所受到的向外的力。
其计算公式为:离心力Fc=m*v^2/r其中,Fc是离心力,m是物体的质量,v是物体的速度,r是离轴距离。
8.万有引力加速度万有引力加速度是物体在因为引力而做曲线运动时所受到的加速度。
其计算公式为:万有引力加速度a=G*(m1*m2)/r^2其中,a是万有引力加速度,G是引力常量,m1和m2是两个物体的质量,r是它们之间的距离。
以上是高中物理必修二中关于引力定律的相关公式总结。
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和理解物体间引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物体在重力和万有引力场中的运动情况。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3fbff4c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12.png)
第一节 曲线运动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基本概念、规律】 一、曲线运动1.速度的方向: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2.运动的性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或它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运算法则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故它们的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关系(1)等时性:合运动与分运动经历的时间相等.(2)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分运动时,各分运动独立进行,不受其他分运动的影响. (3)等效性:各分运动叠加起来与合运动有完全相同的效果. 【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 对曲线运动规律的理解 1.曲线运动的分类及特点(1)匀变速曲线运动:合力(加速度)恒定不变. (2)变加速曲线运动:合力(加速度)变化. 2.合外力方向与轨迹的关系物体做曲线运动的轨迹一定夹在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之间,速度方向与轨迹相切,合外力方向指向轨迹的“凹”侧. 3.速率变化情况判断(1)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时,速率增大; (2)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时,速率减小; (3)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时,速率不变. 考点二 运动的合成及合运动性质的判断 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算法则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指描述运动的各物理量即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由于它们均是矢量,故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运动的性质判断⎩⎪⎨⎪⎧加速度或合外力⎩⎨⎧变化:变加速运动不变:匀变速运动加速度或合外力与速度方向⎩⎨⎧共线:直线运动不共线:曲线运动3.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性质的判断两个互成角度的分运动 合运动的性质 两个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进行各量的合成运算.【思想方法与技巧】两种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实例一、小船渡河模型1.模型特点两个分运动和合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其中一个分运动的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另一分运动的速度大小不变,研究其速度方向不同时对合运动的影响.这样的运动系统可看做小船渡河模型.2.模型分析(1)船的实际运动是水流的运动和船相对静水的运动的合运动.(2)三种速度:v1(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2(水流速度)、v(船的实际速度).(3)两个极值①过河时间最短:v1⊥v2,t min=dv1(d为河宽).②过河位移最小:v⊥v2(前提v1>v2),如图甲所示,此时x min=d,船头指向上游与河岸夹角为α,cos α=v2v1;v1⊥v(前提v1<v2),如图乙所示.过河最小位移为x min=dsin α=v2v1d.3.求解小船渡河问题的方法求解小船渡河问题有两类:一是求最短渡河时间,二是求最短渡河位移.无论哪类都必须明确以下三点:(1)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分运动和合运动,在船的航行方向也就是船头指向方向的运动,是分运动;船的运动也就是船的实际运动,是合运动,一般情况下与船头指向不共线.(2)运动分解的基本方法,按实际效果分解,一般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沿水流方向和船头指向分解.(3)渡河时间只与垂直河岸的船的分速度有关,与水流速度无关.二、绳(杆)端速度分解模型1.模型特点绳(杆)拉物体或物体拉绳(杆),以及两物体通过绳(杆)相连,物体运动方向与绳(杆)不在一条直线上,求解运动过程中它们的速度关系,都属于该模型.2.模型分析(1)合运动→绳拉物体的实际运动速度v(2)分运动→⎩⎨⎧其一:沿绳或杆的分速度v 1其二:与绳或杆垂直的分速度v 2(3)关系:沿绳(杆)方向的速度分量大小相等. 3.解决绳(杆)端速度分解问题的技巧(1)明确分解谁——分解不沿绳(杆)方向运动物体的速度; (2)知道如何分解——沿绳(杆)方向和垂直绳(杆)方向分解;(3)求解依据——因为绳(杆)不能伸长,所以沿绳(杆)方向的速度分量大小相等.第二节 抛体运动【基本概念、规律】 一、平抛运动1.性质:平抛运动是加速度恒为重力加速度g 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是抛物线.2.规律:以抛出点为原点,以水平方向(初速度v 0方向)为x 轴,以竖直向下的方向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1)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 x =v 0,位移:x =v 0t .(2)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v y =gt ,位移:y =12gt 2. (3)合运动①合速度:v =v 2x +v 2y ,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则tan θ=v y v 0=gt v 0. ②合位移:x 合=x 2+y 2,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则tan α=y x =gt2v 0.二、斜抛运动 1.性质加速度为g 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为抛物线.2.规律(以斜向上抛为例说明,如图所示)(1)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v x =v 0cos θ. (2)竖直方向:做竖直上抛运动,v y =v 0sin θ-gt . 【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 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1.飞行时间:由t =2hg 知,时间取决于下落高度h ,与初速度v 0无关.2.水平射程:x =v 0t =v 02hg ,即水平射程由初速度v 0和下落高度h 共同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3.落地速度:v t =v 2x +v 2y =v 20+2gh ,以θ表示落地速度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有tan θ=v y v x =2ghv 0,所以落地速度也只与初速度v 0和下落高度h 有关.4.速度改变量:因为平抛运动的加速度为恒定的重力加速度g,所以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等时间间隔Δt内的速度改变量Δv=gΔt相同,方向恒为竖直向下,如图甲所示.5.两个重要推论(1)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此时水平位移的中点,如图乙中A点和B点所示.(2)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任一位置处,设其末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则tan α=2tan θ.6.“化曲为直”思想在抛体运动中的应用(1)根据等效性,利用运动分解的方法,将其转化为两个方向上的直线运动,在这两个方向上分别求解.(2)运用运动合成的方法求出平抛运动的速度、位移等.考点二与斜面相关联的平抛运动1.斜面上的平抛问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在解答这类问题时除要运用平抛运动的位移和速度规律,还要充分运用斜面倾角,找出斜面倾角同位移和速度与水平方向夹角的关系,从而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常见的模型如下:2.(1)从斜面上某点抛出又落到斜面上,位移与水平方向夹角等于斜面倾角;(2)从斜面外抛出的物体落到斜面上,注意找速度方向与斜面倾角的关系.考点三与圆轨道关联的平抛运动在竖直半圆内进行平抛时,圆的半径和半圆轨道对平抛运动形成制约.画出落点相对圆心的位置,利用几何关系和平抛运动规律求解.平抛运动的临界问题(1)在解决临界和极值问题时,正确找出临界条件(点)是解题关键.(2)对于平抛运动,已知平抛点高度,又已知初速度和水平距离时,要进行平抛运动时间的判断,即比较t1=2hg与t2=xv0,平抛运动时间取t1、t2的小者.(3)本题中,两发子弹不可能打到靶上同一点的说明:若打到靶上同一点,则子弹平抛运动时间相同,即t =Lv 0+v =L -90v ,L =3 690 m ,t =4.5 s >2hg =0.6 s ,即子弹0.6 s 后就已经打到地上.第三节 圆周运动【基本概念、规律】一、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1.线速度:描述物体圆周运动的快慢,v =Δs Δt =2πrT .2.角速度:描述物体转动的快慢,ω=ΔθΔt =2πT .3.周期和频率:描述物体转动的快慢,T =2πr v ,T =1f . 4.向心加速度: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a n =rω2=v 2r =ωv =4π2T 2r .5.向心力:作用效果产生向心加速度,F n =ma n . 二、匀速圆周运动和非匀速圆周运动的比较 项目 匀速圆周运动 非匀速圆周运动 定义 线速度大小不变的圆周运动 线速度大小变化的圆周运动 运动特点 F 向、a 向、v 均大小不变,方向变化,ω不变F 向、a 向、v 大小、方向均发生变化,ω发生变化向心力F 向=F 合由F 合沿半径方向的分力提供三、离心运动1.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合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就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 2.供需关系与运动如图所示,F 为实际提供的向心力,则: (1)当F =mω2r 时,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2)当F =0时,物体沿切线方向飞出; (3)当F <mω2r 时,物体逐渐远离圆心; (4)当F >mω2r 时,物体逐渐靠近圆心. 【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 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1.运动实例:圆锥摆、火车转弯、飞机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飞行等.2.重力对向心力没有贡献,向心力一般来自弹力、摩擦力或电磁力.向心力的方向水平,竖直方向的合力为零.3.涉及静摩擦力时,常出现临界和极值问题. 4.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的解题方法(1)对研究对象受力分析,确定向心力的来源,涉及临界问题时,确定临界条件; (2)确定圆周运动的圆心和半径; (3)应用相关力学规律列方程求解.考点二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1.物体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有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两种.2.只有重力做功的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一定是变速圆周运动,遵守机械能守恒.3.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问题,涉及知识面比较广,既有临界问题,又有能量守恒的问题.4.一般情况下,竖直面内的变速圆周运动问题只涉及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两种情形.考点三圆周运动的综合问题圆周运动常与平抛(类平抛)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组合而成为多过程问题,除应用各自的运动规律外,还要结合功能关系进行求解.解答时应从下列两点入手:1.分析转变点:分析哪些物理量突变,哪些物理量不变,特别是转变点前后的速度关系.2.分析每个运动过程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性质,明确遵守的规律.3.平抛运动与圆周运动的组合题,用平抛运动的规律求解平抛运动问题,用牛顿定律求解圆周运动问题,关键是找到两者的速度关系.若先做圆周运动后做平抛运动,则圆周运动的末速等于平抛运动的水平初速;若物体平抛后进入圆轨道,圆周运动的初速等于平抛末速在圆切线方向的分速度.【思想方法与技巧】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轻杆、轻绳”模型1.模型特点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至轨道最高点时的受力情况可分为两类:一是无支撑(如球与绳连接、沿内轨道的“过山车”等),称为“轻绳模型”;二是有支撑(如球与杆连接、小球在弯管内运动等),称为“轻杆模型”.2.模型分析绳、杆模型常涉及临界问题,分析如下:(1)定模型:首先判断是轻绳模型还是轻杆模型,两种模型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不同,其原因主要是“绳”不能支持物体,而“杆”既能支持物体,也能拉物体.(2)确定临界点:v 临=gr ,对轻绳模型来说是能否通过最高点的临界点,而对轻杆模型来说是F N 表现为支持力还是拉力的临界点. (3)定规律: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第四节 万有引力与航天【基本概念、规律】 一、万有引力定律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 1和m 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2.公式:F =G m 1m 2r 2,其中G =6.67×10-11 N·m 2/kg 2.3.适用条件:严格地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物体可视为质点.均匀的球体可视为质点,其中r 是两球心间的距离.一个均匀球体与球外一个质点间的万有引力也适用,其中r 为球心到质点间的距离. 二、宇宙速度1.经典时空观(1)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是不随速度的改变而改变的.(2)在经典力学中,同一物理过程发生的位移和对应时间的测量结果在不同的参考系中是相同的.2.相对论时空观同一过程的位移和时间的测量与参考系有关,在不同的参考系中不同. 3.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低速运动,不适用于高速运动;只适用于宏观世界,不适用于微观世界. 【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 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估算 1.解决天体(卫星)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1)天体运动的向心力来源于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即 G Mm r 2=ma n =m v 2r =mω2r =m 4π2r T 2(2)在中心天体表面或附近运动时,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即G MmR 2=mg (g 表示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2.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1)利用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和天体半径R .由于G Mm R 2=mg ,故天体质量M =gR 2G ,天体密度ρ=M V =M 43πR 3=3g4πGR .(2)通过观察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 和轨道半径r .①由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G Mm r 2=m 4π2T 2r ,得出中心天体质量M =4π2r 3GT 2; ②若已知天体半径R ,则天体的平均密度 ρ=M V =M 43πR 3=3πr 3GT 2R 3;③若天体的卫星在天体表面附近环绕天体运动,可认为其轨道半径r 等于天体半径R ,则天体密度ρ=3πGT 2.可见,只要测出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的周期T ,就可估算出中心天体的密度. 3.(1)利用圆周运动模型,只能估算中心天体质量,而不能估算环绕天体质量.(2)区别天体半径R 和卫星轨道半径r :只有在天体表面附近的卫星才有r ≈R ;计算天体密度时,V =43πR 3中的R 只能是中心天体的半径.考点二 卫星运行参量的比较与运算 1.卫星的各物理量随轨道半径变化的规律2.卫星运动中的机械能(1)只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卫星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和沿椭圆轨道运动,机械能均守恒,这里的机械能包括卫星的动能、卫星(与中心天体)的引力势能.(2)质量相同的卫星,圆轨道半径越大,动能越小,势能越大,机械能越大. 3.极地卫星、近地卫星和同步卫星(1)极地卫星运行时每圈都经过南北两极,由于地球自转,极地卫星可以实现全球覆盖.(2)近地卫星是在地球表面附近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其运行的轨道半径可近似认为等于地球的半径,其运行线速度约为7.9 km/s. (3)同步卫星①轨道平面一定: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重合.②周期一定: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即T =24 h =86 400 s. ③角速度一定: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④高度一定:卫星离地面高度h =3.6×104 km.⑤速率一定:运动速度v=3.07 km/s(为恒量).⑥绕行方向一定: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考点三卫星(航天器)的变轨问题1.轨道的渐变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的轨道半径发生缓慢变化,由于半径变化缓慢,卫星每一周的运动仍可以看做是匀速圆周运动.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判断这种变轨是离心还是向心,即轨道半径r是增大还是减小,然后再判断卫星的其他相关物理量如何变化.2.轨道的突变由于技术上的需要,有时要在适当的位置短时间启动飞行器上的发动机,使飞行器轨道发生突变,使其进入预定的轨道.(1)当卫星的速度突然增加时,G Mmr2<mv2r,即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卫星将做离心运动,脱离原来的圆轨道,轨道半径变大,当卫星进入新的轨道稳定运行时由v=GMr可知其运行速度比原轨道时减小.(2)当卫星的速度突然减小时,G Mmr2>mv2r,即万有引力大于所需要的向心力,卫星将做近心运动,脱离原来的圆轨道,轨道半径变小,当卫星进入新的轨道稳定运行时由v=GMr可知其运行速度比原轨道时增大;卫星的发射和回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不论是轨道的渐变还是突变,都将涉及功和能量问题,对卫星做正功,卫星机械能增大,由低轨道进入高轨道;对卫星做负功,卫星机械能减小,由高轨道进入低轨道.考点四宇宙速度的理解与计算1.第一宇宙速度v1=7.9 km/s,既是发射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最大环绕速度.2.第一宇宙速度的求法:(1)GMmR2=mv21R,所以v1=GMR. (2)mg=mv21R,所以v1=gR.【思想方法与技巧】双星系统模型1.模型特点(1)两颗星彼此相距较近,且间距保持不变.(2)两颗星靠相互之间的万有引力做匀速圆周运动.(3)两颗星绕同一圆心做圆周运动.2.模型分析(1)双星运动的周期和角速度相等,各以一定的速率绕某一点转动,才不至于因万有引力作用而吸在一起.(2)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双星绕共同的中心做圆周运动时总是位于旋转中心的两侧,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4)双星轨道半径之和等于它们之间的距离.3.(1)解决双星问题时,应注意区分星体间距与轨道半径:万有引力定律中的r为两星体间距离,向心力公式中的r为所研究星球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2)宇宙空间大量存在这样的双星系统,如地月系统就可视为一个双星系统,只不过旋转中心没有出地壳而已,在不是很精确的计算中,可以认为月球绕着地球的中心旋转.求极值的六种方法从近几年高考物理试题来看,考查极值问题的频率越来越高,由于这类试题既能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又能考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将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下面介绍极值问题的六种求解方法. 一、临界条件法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进行分析,利用临界条件和关系建立方程组求解,这是高中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二、二次函数极值法对于二次函数y =ax 2+bx +c ,当a >0时,y 有最小值y min =4ac -b 24a ,当a <0时,y 有最大值y max =4ac -b 24a .也可以采取配方法求解. 三、三角函数法某些物理量之间存在着三角函数关系,可根据三角函数知识求解极值. 四、图解法此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求矢量极值问题,如动态平衡问题,运动的合成问题,都是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最短求最小值. 五、均值不等式法任意两个正整数a 、b ,若a +b =恒量,当a =b 时,其乘积a ·b 最大;若a ·b =恒量,当a =b 时,其和a +b 最小. 六、判别式法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Δ=b 2-4ac ≥0时有实数根,取等号时为极值,在列出的方程数少于未知量个数时,求解极值问题常用这种方法.第五节 功和功率【基本概念、规律】 一、功1.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2.公式:W =Fl cos_α.适用于恒力做功.其中α为F 、l 方向间夹角,l 为物体对地的位移. 3.功的正负判断(1)α<90°,力对物体做正功.(2)α>90°,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该力做功. (3)α=90°,力对物体不做功.特别提示:功是标量,比较做功多少看功的绝对值. 二、功率1.定义: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描述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 3.公式(1)定义式:P =Wt ,P 为时间t 内的平均功率.(2)推论式:P=Fv cos_α.(α为F与v的夹角)【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恒力做功的计算1.恒力做的功直接用W=Fl cos α计算.不论物体做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上式均适用.2.合外力做的功方法一:先求合外力F合,再用W合=F合l cos α求功.适用于F合为恒力的过程.方法二:先求各个力做的功W1、W2、W3…,再应用W合=W1+W2+W3+…求合外力做的功.3.(1)在求力做功时,首先要区分是求某个力的功还是合力的功,是求恒力的功还是变力的功.(2)恒力做功与物体的实际路径无关,等于力与物体在力方向上的位移的乘积,或等于位移与在位移方向上的力的乘积.考点二功率的计算1.平均功率的计算:(1)利用P=W t.(2)利用P=F·v cos α,其中v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2.瞬时功率的计算:利用公式P=F·v cos α,其中v为t时刻的瞬时速度.注意:对于α变化的不能用P=Fv cos α计算平均功率.3.计算功率的基本思路:(1)首先要明确所求功率是平均功率还是瞬时功率,对应于某一过程的功率为平均功率,对应于某一时刻的功率为瞬时功率.(2)求瞬时功率时,如果F与v不同向,可用力F乘以F方向的分速度,或速度v乘以速度v 方向的分力求解.考点三机车启动问题的分析1.两种启动方式的比较v↑⇒F=P不变v↓⇒a=F-F阻m↓F-F2.三个重要关系式(1)无论哪种运行过程,机车的最大速度都等于其匀速运动时的速度,即v m=PF min=PF阻(式中F min为最小牵引力,其值等于阻力F阻).(2)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的过程中,匀加速过程结束时,功率最大,速度不是最大,即v=P F<v m=P F阻.(3)机车以恒定功率运行时,牵引力做的功W=Pt.由动能定理:Pt-F阻x=ΔE k.此式经常用于求解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过程的位移大小.3.分析机车启动问题时的注意事项(1)在用公式P=Fv计算机车的功率时,F是指机车的牵引力而不是机车所受到的合力.(2)恒定功率下的加速一定不是匀加速,这种加速过程发动机做的功可用W=Pt计算,不能用W=Fl计算(因为F是变力).(3)以恒定牵引力加速时的功率一定不恒定,这种加速过程发动机做的功常用W=Fl计算,不能用W=Pt计算(因为功率P是变化的).【思想方法与技巧】变力做功的求解方法一、动能定理法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既适用于求恒力功也适用于求变力功.二、平均力法如果力的方向不变,力的大小对位移按线性规律变化(即F=kx+b)时,F由F1变化到F2的过程中,力的平均值为F=F1+F22,再利用功的定义式W=F l cos α来求功.三、微元法当物体在变力的作用下做曲线运动时,若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切线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变,可将曲线分成无限个小元段,每一小元段可认为恒力做功,总功即为各个小元段做功的代数和.通过微元法不难得到,在往返的运动中,摩擦力、空气阻力做的功,其大小等于力和路程的乘积.四、等效转换法若某一变力的功和某一恒力的功相等,即效果相同,则可以通过计算该恒力做的功,求出该变力做的功,从而使问题变得简单,也就是说通过关联点,将变力做功转化为恒力做功,这种方法称为等效转换法.五、图象法由于功W=Fx,则在F-x图象中图线和x轴所围图形的面积表示F做的功.在x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功,x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功.六、用W=Pt计算机车以恒定功率P行驶的过程,随速度增加牵引力不断减小,此时牵引力所做的功不能用W=Fx来计算,但因功率恒定,可以用W=Pt计算.第六节动能动能定理【基本概念、规律】一、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2.表达式:E k =12mv 2.3.单位:焦耳,1 J =1 N·m =1 kg·m 2/s 2. 4.矢标性:标量. 二、动能定理1.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2.表达式:W =E k2-E k1=12mv 22-12mv 21. 3.适用范围(1)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2)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3)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不同时作用. 【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1.对动能定理的理解(1)动能定理公式中等号表明了合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间的两个关系: ①数量关系:即合外力所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具有等量代换关系. ②因果关系:合外力的功是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2)动能定理中涉及的物理量有F 、l 、m 、v 、W 、E k 等,在处理含有上述物理量的问题时,优先考虑使用动能定理.2.运用动能定理需注意的问题(1)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时,不必深究物体运动过程中状态变化的细节,只需考虑整个过程的功及过程初末的动能.(2)若过程包含了几个运动性质不同的分过程,既可分段考虑,也可整个过程考虑.但求功时,有些力不是全过程都作用的,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对待求出总功,计算时要把各力的功连同正负号一同代入公式. 3.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思路(1)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各力的做功情况: 受哪些力→各力是否做功→做正功还是负功→做多少功→各力做功的代数和(3)明确研究对象在过程的初末状态的动能E k1和E k2;(4)列动能定理的方程W 合=E k2-E k1及其他必要的解题方程,进行求解. 考点二 动能定理与图象结合问题 解决物理图象问题的基本步骤1.观察题目给出的图象,弄清纵坐标、横坐标所对应的物理量及图线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2.根据物理规律推导出纵坐标与横坐标所对应的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式.3.将推导出的物理规律与数学上与之相对应的标准函数关系式相对比,找出图线的斜率、截距、图线的交点,图线下的面积所对应的物理意义,分析解答问题.或者利用函数图线上的特定值代入函数关系式求物理量.4.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分清图象的类型.若是F -x 图象,则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
高中物理必修二的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必修二的公式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0485099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70.png)
高中物理必修二的公式大全
小编寄语:巨人网为你整理高中物理必修二的公式大全,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我觉得主要有下面几个,你记着会用考试就OK了,看着多,但是实际上都是相贯通的!主要还得靠自己多看多做题!
1)匀变速直线运动
有用推论Vt2-Vo2=2as
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竖直上抛运动有用推论Vt2-Vo2=-2gs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
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万有引力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静电力F=kQ1Q2/r2 (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安培力F=BILsinθ (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B//L 时:F=0)
洛仑兹力f=qVBsinθ (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
简谐振动F=-kx
单摆周期T=2π(l/g)1/2
F=qE
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
物理高一必修二知识点笔记
![物理高一必修二知识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2a7edbb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3a.png)
物理高一必修二知识点笔记1.物理高一必修二知识点笔记篇一功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
(功=力×距离)3.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
(1焦=1牛·米).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P有/W=η7.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
(1瓦=1焦/秒。
1千瓦=1000瓦) 2.物理高一必修二知识点笔记篇二电势能的概念(1)电势能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
(2)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在电场中移动电荷时电场力所做的功在数值上等于电荷电势能的减少量,即WAB=εA-εB。
①当电场力做正功时,即WAB>0,则εA>εB,电势能减少,电势能的减少量等于电场力所做的功,即Δε减=WAB。
②当电场力做负功时,即WAB<0,则εA<εB,电势能在增加,增加的电势能等于电场力做功的绝对值,即Δε增=εB-εA=-WAB=|WAB|,但仍可以说电势能在减少,只不过电势能的减少量为负值,即ε减=εA-εB=WAB。
说明:某一物理过程中其物理量的增加量一定是该物理量的末状态值减去其初状态值,减少量一定是初状态值减去末状态值。
(3)零电势能点在电场中规定的任何电荷在该点电势能为零的点。
理论研究中通常取无限远点为零电势能点,实际应用中通常取大地为零电势能点。
说明:①零电势能点的选择具有任意性。
②电势能的数值具有相对性。
③某一电荷在电场中确定两点间的电势能之差与零电势能点的选取无关。
高一物理必修2公式定理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2公式定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b6d1c2b80eb6294dc886c72.png)
高一物理必修2公式定理总结高一物理公式总结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 (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 –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 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 +Vt^2)/2]1/26.位移S= V平t=Vot + at^2/2=Vt/2t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 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时间(t):秒(s) 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2) 自由落体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1.位移S=Vot- gt^2/22.末速度Vt= Vo- gt (g=9.8≈10m/s2 )3.有用推论Vt^2 –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 (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中物理必修2功和功率汇总
![高中物理必修2功和功率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9c578e052d380eb63946da4.png)
一、功的概念1.功的定义(1)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2)做功的两个条件:力和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2.功的计算(1)功的表达式:W = F·scosα。
其中s是物体位移的大小,α是力与物体位移的夹角。
这个公式可以理解为力投影到位移方向上,或位移投影到力的方向上注意:①W = F·scosα只能用来计算恒力做功,变力做功则不适合②公式力的F与S应具有同时性:计算力F做功时所发生的位移,必须是在同一个力F持续作用下发生的;③某个力F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是否还受到其他力或其他力是否做功以与物体的运动状态都无关。
(比如上图求F做功时,物体还受到重力、重力不过功,但这些与所求W无关。
同上图,不管物体匀速运动,加速运动或减速运动,W都应该为F·scosα)④位移s在计算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一般选地面(2)功的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J等于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1m 的位移时所做的功例1.下面距离的情况中所做的功不为零的是()A.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在头上停留3s,运动员对杠铃做的功B.木块在粗糙水平面上滑动,支持力对木块做的功C.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笨重的物体,但没推动,人的推力对物体做的功D.自由落体运动中,重力对物体做的功二、正功和负功1.功的正负功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力对物体做正功还是负功,由F和s方向间的夹角大小来决定。
根据W=F·scosα知(1)正功:当0≤α<90°时,cosα>0,则W>0,此时力F对物体做正功。
(2)不做功:当α= 90°时,cosα= 0,则W = 0,即力对物体不做功(3)负功:当90°<α≤180°时,cosα<0,则W<0,此时力F对物体做负功,也叫物体克服力F做功2.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因为功是描述力在空间位移上累积作用的物理量,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能量是标量,相应的功也是标量。
物理必修二公式总结
![物理必修二公式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32ae494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34.png)
物理必修二公式总结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即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3.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彼此产生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动量定理:物体的动量变化率等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外力。
5. 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6.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孤立系统中,能量总是守恒的,即能量不会凭空消失或产生。
7. 功与动能定理:物体受到的功等于它的动能增量。
8. 功率公式:功率等于做功的大小除以所用时间,即P=W/t。
9. 位能公式: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其大小是mgh,其中m是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h是物体的高度。
10.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非弹性碰撞和摩擦力的情况下,机械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
11. 简谐运动公式:x=Acos(ωt+φ),其中A是振幅,ω是角频率,φ是初相位。
12. 波的速度公式:v=fλ,其中v是波的速度,f是频率,λ是波长。
13. 光的折射定律: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14. 镜面成像公式:1/f=1/do+1/di,其中f是镜的焦距,do是物距,di是像距。
15. 透镜成像公式:1/f=(n-1)(1/R1-1/R2),其中f是透镜的焦距,n是透镜的折射率,R1和R2是透镜的曲率半径。
16. 磁感应强度公式:B=F/(qvb),其中B是磁感应强度,F是磁场力,q是电荷量,v是电荷运动速度,b是电荷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夹角。
17. 洛伦兹力公式:F=q(E+v×B),其中F是洛伦兹力,q是电荷量,E是电场强度,v是电荷运动速度,B是磁感应强度。
18. 电势能公式:电势能等于电荷量乘以电势差,即U=qV,其中U是电势能,q是电荷量,V是电势差。
19. 电势差公式:电势差等于两点之间的电势能差除以电荷量,即V=ΔU/q,其中V是电势差,U是电势能差,q是电荷量。
重点高中物理必修2公式[1]
![重点高中物理必修2公式[1]](https://img.taocdn.com/s3/m/c1c86420f46527d3240ce07f.png)
高中物理必修2公式1.曲线运动基本规律 ①条件:v 0与合F 不共线 ②速度方向:切线方向 ③弯曲方向:总是从v 0的方向转向合F 的方向3.绳拉船问题①对与倾斜绳子相连的“物体”运动分解 ②合运动:“物体”实际的运动2.船时间最船v L t =路程最船水v v =αcos4.自由落体运动①末速度:gh gt v t 2==②下落高度:221gt h = ③下落时间:ght 2= 5.竖直下抛运动①末速度:gt v v t +=0②下落高度:2021gt t v h += 6.竖直上抛运动 ①末速度:gt v v t -=0②下落高度:2021gt t v h -= ③上升时间:gv t 0=上 ③绳绳④总时间:gv t 02= ⑤最大高度:gv H 220= 7.平抛运动 ②合速度:2220t g v v t += ③速度方向:0tan v gt =α ⑤位移方向:02tan v gt =β ⑥飞行时间:g ht 2=,与v 0无关8.斜抛运动④t v x 0=221gt y =①0v v x =gtv y =①θcos 0v v x =gt -θsin 0v v y =③飞行时间:g v t θsin 20= ④射程:g v X θ2sin 20= ⑤射高:gv Y 2θsin 220= —————————————————————9.线速度:T rt s v ⋅==π210.角速度:T t πϕω2==11.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ωr v =12.周期与频率的关系:fT 1= 13.转速与频率的关系:fn 60= 14.向心力:②tv x ⋅=θcos 02021θsin gt t v y -⋅=22222244f mr T mr mr r v m F ππω⋅=⋅===向15.向心加速度: r f T r r r v a 22222244ππω====向16.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最高点的临界速度: grv = 17.方程格式:所需的向心力实际力向==F—————————————————————18.开普勒第三定律:k T a =23 19.万有引力定律:221r m m G F =,G=6.67×10-11 20.中心天体质量:2324GT r M π=21.中心天体密度: )( 33423为近地卫星周期T GT ππR Mρ== 22.卫星的运行速度:r GMv = 23.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2R GMg =24.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km/s9.71==Rg v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11.2km/s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16.7km/s—————————————————————25.功的计算:αcos Fs W =26.变力做功的计算: ①摩擦力做功:W f = f s ,s 为路程②图像法:F-s 图象围的“面积”代表功③功能关系:间接计算功27.动能:221mv E k =28.重力势能:mghE p =29.弹性势能:221kx E p = 30.重力做功的特点:只与高度有关,p G E W ∆-=31.动能定理:21222121mv mv E W k -=∆=总32.机械能守恒定律: 2222112121mv mgh mv mgh +=+ 33.功率:αcos Fv t W P ==34.交通工具行驶的最大速度:m fv P =→f Pm v =。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6篇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285f12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2.png)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6篇篇1一、机械能1. 功:功是标量,其正负不表示方向,仅表示动力对物体做功还是物体克服阻力做功,功的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
2. 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用P表示,单位是瓦特,符号是W。
3. 动能:表示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用Ek表示。
4. 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用Ep表示。
5. 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的总和,用E表示。
二、曲线运动1. 曲线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不断改变,即物体的速度方向不断改变。
2. 匀速圆周运动:速度的大小不变,即速率不变,但速度的方向不断改变。
3. 向心力:使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力,方向指向圆心。
4. 向心加速度:描述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速度方向改变的快慢,用an表示。
5. 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用F表示。
6. 卫星的轨道半径、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描述卫星在太空中的运动状态。
三、能量守恒定律1.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2. 功和能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即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被转化。
3. 常见的能量转化:如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等。
4. 热力学第一定律:一个系统在绝热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等于系统内能的增量ΔU,即Q=ΔU。
5. 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不可逆热力学过程中熵的增量总是大于零。
四、电磁感应1. 电磁感应现象:当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
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当穿过某一面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就会在该面积内产生感应电动势,且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3. 自感现象:线圈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会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4. 自感系数:描述线圈自感现象的物理量,用L表示。
物理必修二公式汇总
![物理必修二公式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377eb084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ef.png)
物理必修二公式汇总一、曲线运动1. 平抛运动- 水平方向:x = v_0t(v_0为平抛初速度,x为水平位移,t为运动时间) - 竖直方向:y=(1)/(2)gt^2(g为重力加速度,y为竖直位移)- 合位移大小:s = √(x^2)+y^{2}- 合位移方向:tanθ=(y)/(x)(θ为合位移与水平方向夹角)- 竖直方向速度:v_y = gt- 合速度大小:v=√(v_{0)^2+v_{y}^2}- 合速度方向:tanα=(v_y)/(v_0)(α为合速度与水平方向夹角)2. 斜抛运动(以斜向上抛为例,初速度v_0,抛射角θ)- 水平方向:x = v_0cosθ· t- 竖直方向:y=v_0sinθ· t-(1)/(2)gt^2二、圆周运动1. 线速度- 定义式:v=(Δ s)/(Δ t)(Δ s为弧长,Δ t为时间)- 与角速度关系:v = ω r(ω为角速度,r为圆周运动半径)2. 角速度- 定义式:ω=(Δθ)/(Δ t)(Δθ为圆心角,单位为弧度,Δ t为时间)3. 周期T、频率f和转速n关系- T=(1)/(f),n=(1)/(T)(n的单位为r/s,f的单位为Hz)- ω=(2π)/(T) = 2π f=2π n4. 向心加速度- a = frac{v^2}{r}=rω^2=ω v5. 向心力- F = ma=mfrac{v^2}{r}=mrω^2=mω v三、万有引力定律1. 万有引力定律公式- F = G(Mm)/(r^2)(G为引力常量G = 6.67×10^-11N· m^2/kg^2,M、m为两物体质量,r为两物体质心距离)2. 天体运动基本公式(以中心天体质量M,环绕天体质量m,轨道半径r为例)- 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G(Mm)/(r^2)=mfrac{v^2}{r},可得v=√(frac{GM){r}}- G(Mm)/(r^2) = mrω^2,可得ω=√(frac{GM){r^3}}- G(Mm)/(r^2)=mfrac{4π^2r}{T^2},可得T = 2π√((r^3))/(GM)- 在星球表面附近(忽略星球自转影响):mg = G(Mm)/(R^2)(R为星球半径,g为星球表面重力加速度),可得g=(GM)/(R^2)。
物理必修二公式总结
![物理必修二公式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e6457c5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89.png)
物理必修二公式总结一、力学部分1. 动力学- 牛顿第二定律:F=ma- 牛顿第一定律:F=0- 牛顿第三定律:F12=-F212. 动能和功- 动能定理:W=ΔK- 功的定义:W=F·s·cosθ3. 万有引力- 引力定律:F=G·(m1·m2)/r^2- 万有引力势能:E=-G·(m1·m2)/r4. 圆周运动- 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mv^2/r- 圆周运动的周期:T=2πr/v5. 力的合成与分解- 合力的大小:F=√(F1^2+F2^2+2F1F2cosθ)- 分力的大小:F1=F·cosθ,F2=F·sinθ二、热学部分1. 温度与热量- 摄氏度与开氏度的转换:K=℃+273.15 - 热量的传递:Q=m·c·ΔT2. 热力学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 热力学第二定律:ΔS≥03. 热传导- 热传导定律:Q/t=k·A·ΔT/l4. 理想气体-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 理想气体定律:P1·V1/T1=P2·V2/T25. 热机效率- 卡诺循环效率:η=1-(Tc/Th)三、光学部分1. 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θi=θr2. 光的折射- 折射定律:n1·sinθ1=n2·sinθ23. 光的成像- 薄透镜成像公式:1/f=1/v-1/u4. 光的波动性- 单缝衍射:dsinθ=mλ- 双缝干涉:dsinθ=(m+1/2)λ5. 光谱学- 光的色散:n=λc四、电磁学部分1. 电场与电势- 电场强度:E=F/q- 电势差:ΔV=W/q2. 电阻电路- 欧姆定律:I=V/R- 等效电阻:1/R=1/R1+1/R2+...3. 电磁感应-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ε=-dΦ/dt4. 电场中的运动- 洛伦兹力:F=q(E+v×B)5. 电磁辐射- 麦克斯韦方程组:∮E·ds=0,∮B·ds=μ0I,∮E·dl=-dΦ/dt,∮B·dl=μ0ε0dΦ/dt通过对物理必修二课程中的主要公式进行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各个物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必修2公式
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2公式
姓名:
第五章-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基本规律 ①条件:v 0与合F 不共线 ②速度方向:切线方向
③弯曲方向:总是从v 0的方向转向合F 的方向
3.
平抛运动分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4.自由落体运动
①末速度:gh gt v t 2== ②下落高度:22
1gt h =
③下落时间:g
h t 2=
5.竖直下抛运动 ①末速度:gt v v t +=0 ②下落高度:202
1gt t v h +=
6.竖直上抛运动 ①末速度:gt v v t -=0 ②下落高度:202
1gt t v h -=
③上升时间:g
v t 0=上
④总时间:g
v
t 02=
⑤最大高度:g
v H 22
=
7.平抛运动
②合速度:222
0t g v v t +=
③速度方向:0
tan v gt
=
θ
⑤位移方向:0
2tan v gt =
θ ⑥飞行时间:g
h t 2=,与v 0无关,由高度决
定。
8.斜抛运动
③飞行时间:g
v t θ
sin 20=
④射程:g v X θ
2sin 20=
⑤射高:g
v Y 2θ
sin 220=
——————————圆周运动部分————————
9.线速度:T
r t
s v ⋅==π2
10.角速度:T
t πϕ
ω2==
11.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ωr v =
12.周期与频率的关系:f
T 1=
t
v x ⋅=θcos 0202
1θsin gt t v y -⋅=t
v x 0=221gt y =0
v v x =gt
v y =θ
cos 0v v x =gt
-θsin 0v v y =
13.向向a m F = 14.向心力:
222
24T
mr mr r v m F πω⋅===向
15.向心加速度:
22224T
r r r v a πω===向 16.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最高点的临界速度:
gr
v =
17.方程格式:所需的向心力实际力向==F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18.开普勒第三定律:k T
a =23 19.万有引力定律:221r
m
m G F =,G=6.67×10-11
Nm 2/kg 2
20.中心天体质量:2
324GT r M π=
21.中心天体密度:
)( 33
423为近地卫星周期T GT ππR M
ρ== 人造地球卫星:卫星环绕速度v 、角速度ω、周期T 与半径r 的关系:(万有引力=向心力)
一条龙服务: r T
m r m v m r Mm G
2
2
2
224r πω===,可得: r
GM
v =
,r 越大,v 越小; 3r
GM
=
ω,r 越大,ω越小; GM
r T 3
24π=
,r 越大,T 越大。
22.卫星的运行速度:r
GM v =
23.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2R
GM g = 黄金变换式:2g R GM =
24.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km/s 9.71==Rg v
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11.2km/s 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16.7km/s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25.功的计算:αcos Fl W =
26.功率:αcos Fv t
W P ==
力与位移方向相同时Fl W =,Fv t W P ==
交通工具行驶的最大速度:max fv P =→f
P v =m ax
27.动能:22
1mv E k =
28.重力势能:mgh E p = 29.弹性势能:22
1kx E p =
30.重力做功的特点:
只与高度有关,p G E W ∆-= 31.动能定理:21222
12
1mv mv E W k -=∆=总
32.机械能守恒定律:
2
222112
121mv mgh mv mgh +=+
高中物理必修1公式
1.平均速度:总
总t s v =
加速度 t
a ∆∆=
ν 2.匀变速直线运动:
(1)基本公式 ①at v v t +=0 ②202
1at t v l +=
③al v v t 22
2=- ④t v v l t
⋅+=
2
0 ⑤22
1at t v l t -=
(2)辅助公式 ①平均速度:2
0t
v v v +=
②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v v t =中
③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L N -L N -1=aT 2 3.力学公式 ①重力:mg G = ②弹簧的弹力:kx F = ③滑动摩擦力:N f μ=
④合力的范围:21F F -<合F ≤21F F + ⑤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
下滑分力:G 1=mgsinθ 垂直分力(压力):G 2=mgcosθ
4.牛顿第二定律:ma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