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情分析的三个阶段

合集下载

幼儿园教师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幼儿园教师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幼儿园教师如何进行学情分析一、学情分析的概念和目的学情分析是指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儿童的学习情况,了解儿童的学习特点、学习方式、学习需求等,为幼儿园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其目的是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提供教学策略、选择适当的教材、功能游戏以及师幼互动等教学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二、学情分析的重要性1.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儿童,了解儿童的学习过程、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有利于教师制定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教学计划,针对儿童的不同个性和发展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改善教育教学质量。

有针对性的教学更能符合儿童的实际需要,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发挥每个儿童的潜能,使其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才能;3.方便教师家长沟通,了解儿童的特长或者难点,在教育教学中,与家长充分沟通,发现和解决问题更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师、家长、儿童之间的良好互动。

三、学情分析的方法和途径1.观察法:观察儿童在日常生活、活动等场景中的表现,分析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点等,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

2.问卷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包括教师自编问卷和家长自编问卷,了解学生在自我认知、社会交往、策略应用等方面的情况。

3.测试法: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包括量表评估、个案分析、四、学情分析的内容1.认知能力方面:包括儿童的注意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数学和图形思维能力等。

2.社会情感方面:包括儿童的性格特点、情感状态、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等。

3.动手能力方面:包括儿童的绘画、手工、体育等方面的表现。

4.个性发展方面:包括儿童特长和需求、难点和需要提高的方面等。

五、学情分析的实施步骤1.准备阶段:教师应该了解学情分析的目的,掌握学情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准备工具并制定分析计划。

2.执行阶段:教师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学情分析,包括通过观察、调查、测量等方式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孩子进入四年级,通常会有较大变化,作为老师和家长都要掌握这些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小学六年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为低年段;三、四年级为中年段;五、六年级为高段。

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孩子跨入高年级的起始年级,语文、数学等各门学科有了许多新的要求。

同时,三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

处在这一时期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和家长关切的眼神、真诚的鼓励和热情地帮助,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引导,孩子就会顺利度过这一时期。

所以,老师和家长都要更多地关注孩子各方面的情况。

我们班共有学生人,根据一、二、三年级对学生的观察和培养,我总结出我们班学生存在的问题:1、计算的问题。

学生一般能列式竖式计算,但由于计算不够细心,导致失分,有的学生往往不看清题目要求,带☆的没有进行验算。

2、不少学生基本知识掌握得不牢固。

概念模糊容易混淆。

3、不少学生基本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差,不能根据题意灵活地选择算法。

4、学生学习习惯不良,部分学生存在马虎、书写不工整、不认真审题、不认真检查等不良学习习惯。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做出如下改进的措施:1、注重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平时的做题不够认真,抄错数字、看错题目要求、计算粗心马虎,有的甚至不动脑算等是导致成绩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是长期不良习惯养成的后果,应当引起老师的高度重视。

2、加强对易错易混概念的辨析针对上述这些出现的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自己辨析、掌握。

3、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从上两年的教学情况来看,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成绩不够理想,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这些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及时给予补缺补漏,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多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和实际体验的活动机会。

5、继续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6、继续给学生加强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分析和应用。

学情分析报告

学情分析报告

把握学情因材施教——《平均数》一课学情分析的实践操作与思考《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因此,教师设计教学时,在解读教材的同时,更要解读学生,研究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能力水平,分析学生学习新知的心理特点等。

只有准确把握学情,才能理解学生学习新知的心理和能力特点,进而设计出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帮助学生顺利建构新知。

由此,我们开展了对《平均数》一课的“学情分析”。

从教学程序上来说,学情分析分三个阶段:学前、学中、学后。

从分析方法上来说,了解学情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比如问卷调查、课前访谈、课中提问、课后作业分析等。

平均数是一个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平均数”与学生过去学习的“平均分”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在方法层面,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可以通过平均分(即求和均分)的操作而求得。

在意义层面,平均数与平均分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平均分是为了实现“每份一样多”这一结果而进行的实际操作,其结果是真实存在的。

比如:把12块糖平均分给3个孩子,平均每人分得4块,这个“4块”是每个孩子实际分得的数。

而平均数则是统计学上的一个概念,它描述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值”,虽然接近真实值,但其实只是作为一种虚拟的数值而存在。

如果说3个孩子一共有12块糖,平均每个孩子有4块,这个“4块”就是平均数,因为不一定每个孩子都有4块糖。

也就是说平均数具有“虚拟性”。

据此,学生已有的经验一方面能为探索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会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形成干扰。

小学数学里所说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即用n个数的总和除以n,所得的商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

这种算法上的特点衍生出平均数的另外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平均数的区间性,即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总是介于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二是平均数的敏感性,因为每个数据都参与运算,所以任何一个数据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平均数。

对平均数这些特性的感悟,有助于学生丰富对平均数的认识,不断提高数据分析的水平。

学情分析三个方面怎么写

学情分析三个方面怎么写

学情分析三个方面怎么写学情分析是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从而有效地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本文将介绍学情分析的三个方面以及具体的写作方法。

1. 学生的学习表现分析学生的学习表现分析是学情分析中的重要一环,它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他们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在撰写学生的学习表现分析时,可以采用以下的写作方法:•详细描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包括学生的专注度、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比如,某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提问问题等。

•分析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作业完成情况:描述学生在课堂测验、考试和作业上的表现,并从中分析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掌握程度。

比如,某学生在数学课上的测验中取得了较高的分数,显示出良好的数学理解力。

•记录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困难: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遇到的困难,以便教师能够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支持。

比如,某学生在一开始遇到困难,但通过多次练习和辅导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2. 学生的学习风格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分析是学情分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关注学生喜欢并擅长的学习方式、学习偏好以及个体差异。

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

在进行学生的学习风格分析时,可以采用以下的写作方法:•描述学生对不同学习方式的偏好:分析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方式中更倾向于哪一种。

比如,某学生倾向于通过视觉方式学习,对图表、图像等可视化的学习材料更感兴趣。

•记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习惯: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策略和习惯,包括时间规划、记笔记、复习方法等。

比如,某学生习惯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来整理和巩固知识点。

•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特点:从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学科偏好等方面,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特点。

比如,某学生喜欢音乐,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元素融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论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的整合

论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的整合

论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的整合安桂清(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原载《当代教育科学》2013年第22期摘要:要超越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割裂的现状,实现二者的整合,不仅需要建构一个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聚焦学生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的学情分析行动系统,同时需要借助科学的学情分析方法保障该系统的科学运作。

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整合的意义在于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教学、研究、评价,乃至教师专业发展四位一体的独特方法论。

关键词: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整合如何引导教师开展专业的学情分析,并将其与教学过程整合就成为教学变革的重要课题。

一、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割裂的现实图景(一)仅关注课前的学情分析,缺乏课中和课后的学情考察教学实施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原有预案进行调整和变动。

因此不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过程,都无法依照预案按部就班地执行。

以内容为例,既存在预期的学习内容(intended object of learning),亦存在课堂实践出来的学习内容(enacted object of learning)和学生最终体验到的学习内容(lived object of learning)。

[1]要考察教学内容的适切性,教师必须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层面的内容加以关联,综合分析。

(二)凭主观臆断估测学情,缺乏有力的证据证明在过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中,虽然通过与学生的长期接触,教师积累了关于学生的部分信息和经验,但由于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撑,学情分析只能是教师“想当然”的一些看法,无法反映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

这样的学情分析无法为定位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和界定教学重难点提供参考,因而也就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帮助。

由此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多数教师在备课时皆有“学情分析”的环节,但仔细考察则会发现这个单独的环节与整体教学设计和内容安排往往处于割裂状态。

(三)学情分析泛泛而论,缺乏与具体教学内容的匹配考察现有的学情分析,多数是从学生整体所处年龄阶段特点或学生学习能力的总体倾向角度进行概括,忽视与具体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技能储备的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情分析停留在抽象笼统的层面,无法辨别学生学习的特定起点能力。

学情分析中“学情”的理解

学情分析中“学情”的理解

学情分析中“学情”的理解2015年08月18日09:49 来源:《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2期作者:谢晨胡惠闵字号作者简介:谢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上海200062;胡惠闵,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上海200062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近十年国内学情分析研究对“学情的概念”的探讨,发现已有研究的主要追求是尽可能全面地列举、归纳“学情”所包含的内容。

然而,这些榜上有名的“学情”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究竟是否经过了科学论证?通过论证的学情,又是否有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弥补其造成的学业差异?本文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并提出新的学情准入标准。

关键词:学情学情分析概念研究标题注释: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与公告机制研究”(11JJD880010)研究成果。

以“学”定教是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时至今日,“学情分析”要分析的“学情”究竟指什么、具体包含哪些项目,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一线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通常也是凭着经验、感觉进行。

究其原因,是对“学情”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关键特征还没有认清、认全。

理解什么是学情有三个基本问题要回答:定义学情的方式有哪些?不同的定义方式对学情的理解有何异同?定义学情需要考虑哪些相关因素?要清晰、合理地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对目前关于学情概念的界定进行梳理,厘清学情概念的不同理解,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研究方法本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既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

鉴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在中文文献存储方面的权威性、全面性以及可获得性,本文以中国知网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的主要范围。

检索词的确定,是影响检索是否全面的关键。

在文献检索和阅读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同的研究者常常使用不同的名词来探讨“学情分析”这个领域。

为了更全面、完整地掌握既有研究的面貌,笔者在研究中不断挖掘、积累“学情分析”的同义词、近义词,并不断用新获得的关键词搜索文献。

高中生物各年级学情分析

高中生物各年级学情分析

高中生物各年级学情分析
引言
高中生物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将对高中生物各年级的学情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需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效果。

一年级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高中生物,他们对生物学科的了解相对较浅,但具有较强的研究兴趣和好奇心。

在研究上,他们需要建立坚实的基础,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年级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在一年级的基础上,对生物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应用知识和解决
实际问题方面仍有待提高。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他
们的实践能力。

三年级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较为扎实的生物学知识,具备较强的理
论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研究上,他们需要进一步提高知识的
深度和广度,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
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
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结论
高中生物各年级的学情分析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需求,教师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策
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效果。

同时,学生也应根据自己的
学情特点,合理安排研究计划,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困难,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素养。

5学情分析

5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①认知分析:在本节学习前学生对平均数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在第二学段已初步接触了这三个基本统计量。

②能力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③情感分析: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探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基于以上分析,在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困难有:本节课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容易理解,但在求中位数时容易出错,在教学中需强调两点:(1)先将一组数据按小到大(或大到小)的顺序排列;(2)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要求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出现的频数一样,求这组数据的众数时,是学生易出错点,有学生会认为这组数据的众数是每个数据都是众数,只要特别注意抓住概念中“最多”这个关键词,则可消除学生的误解。

教学中通过7组数据分别代表几种不同情形,巩固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在教学中最大的难点是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选取适当的数据的代表解决问题。

由于没有什么标准,很难总结规律,学生会从自己的认知出发,感性分析问题。

如在讨论问题情境中的问题——你认为用哪个数据的代表反映这家公司员工的一般工资水平,更合适?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可能有用1100元(众数)或中等水平工资1200元(中位数),来回答,这样的选择都算比较合理,但也有同学还是认为2000元(平均数),应引导学生考虑实际背景,通过对这组数据的分析,结合实际背景,公司中只有两个员工的工资是在2000元以上,所以用平均数2000元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是不合适的。

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这3个基本的统计量不能剥离了实际背景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这三个基本统计量的实际意义。

在“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环节的学习中,如何利用样本的中位数估计总体的中位数的问题,从而评价成绩为142分的选手的成绩,由于这名选手的成绩不在样本数据当中,学生可能不易理解,只是知其然,道不出所以然。

学情分析方法

学情分析方法

学情分析方法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

而班级学情的分析则是管理好一个班级的必要前提,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特点对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

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起点水平、研究兴趣和研究风格等。

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应该把握好个性与共性的结合,动态与静态的统一。

观察法是一种获得学情信息的方法,教师的观察可以分为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阶段。

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预新课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寻找大部分学生在本节课上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

在课上,教师要全面观察学生的研究状态、研究热情、研究心理以及研究风格等学情信息,并适当地做出调整。

在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研究效果,对学情信息进行分析,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调整。

访谈法是另一种获得学情信息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访谈对话”的方式获取学情信息,可以与其他科任老师、家长以及同学朋友进行谈话,了解学生的起点水平以及研究兴趣等。

教师要了解班级的学情,可选取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几个学生进行访谈,也可以采取班级选取6-8个人进行集体访谈,在访谈过程中互相启发影响,从而获取学情信息。

问卷法是一种广泛获得学情信息的方法。

教师可以自主设计调查问卷,对全班同学的生活经验、研究兴趣、知识储备与能力水平、认知水平等信息进行采集,结合教师的心理学知识以及敏锐的观察力了解学情信息。

这种方法能够让教师更广泛、更真实地了解学情信息。

文献调研法(资料法)是另一种获得学情信息的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已有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分析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心理特点和研究特点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研究动机。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日记、成绩手册以及个人档案等资料对学生目前的知识与技能水平、背景经验、可能存在的困难有所了解。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我在确定班级学情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观察法、访谈法和资料法。

通过观察学生的研究活动,以及各种谈话加上自己的已有知识,我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自己的学生共同进步。

论学情分析的三个阶段

论学情分析的三个阶段

论学情分析的三个阶段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关注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逐渐深入教
师的教育理念,学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学生在学校参与
的主要教学活动就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关注学生须贴近学情,注重学情
分析的三个阶段:课前学情分析、课中学情分析和课后学情分析,做到“以学定教”“顺
学导教”,把“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教师;课前学情分析;课中学情分析;课后学情分析案例这是一堂准备参加
全国赛课的数学课,老师讲授的内容是百分数,课堂教学中的细节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是老师在课前准备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标示了百分数的小物件如饮料瓶、衣服标签、小
食品包装袋等作为教学用具。

当老师要求学生展示自己准备好的和生活中的百分数有关实
物(前一天老师已布置学生收集)时,有学生表示将其落在家中,老师于是把自己准备的
材料分给学生。

二是老师从篮球比赛中常见的罚球导入,分别以不同队员的罚中次数、罚
球个数和罚中次数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引出了罚球的命中率,进而自动地引入到本堂课
的教学内容。

三是设置了三层梯度的课堂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相应的学习
内容。

案例分析课堂教学就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筑而变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得课
堂教学正不懈努力从教师中心、科学知识中心向高度关注学生转回。

(完整版)学情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完整版)学情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完满版)学情解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学情解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学生年龄特点解析包括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善于形象思想还是抽象思想;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怯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抗争老师;不同样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长远性也不同样。

这些特点能够经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解析,也能够依赖经验和观察来灵便掌握。

还有不同样年龄学生的感兴趣特的话题不同样,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睁开授课,又要适当引导不能够一味屈尊也许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解析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授课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解析学生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

能够经过单元测试、摸底观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能够采用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

若是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能够采用必要的拯救措施,另一方面能够合适调整授课难度和授课方法。

3、学生学习能力解析解析不同样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术的能力如何。

据此设计授课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

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老师还可以够进一步解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用变通灵便的授课策略。

4、学生学习风格解析班级整体学习风格:一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经常思想深度不够、正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愁闷,但可能拥有必然的思想深度。

不同样的学生个体也是这样,教师应该结合授课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经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自然,切忌单纯为了学情解析而去解析学生也许将学情解析孤立于授课设计之外,学情解析是系统授课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授课方案的其他部分存在极为亲密的互动关系。

1 / 1。

学情分析的五个层级

学情分析的五个层级

学情分析的五个层级作者:陈智敏刘美凤来源:《学周刊·上旬刊》2016年第02期摘要:学情分析能够为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策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等提供参考依据,具体包括学期、单元、课前、课中、课后五个层级,覆盖了教学设计环节、实施以及评价环节,其中,不同层级的学情分析对应不同的宏观—中观—微观层次且具有各自的关注点。

关键词:学习者分析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层级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43当前,关注学习者,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学生的回归”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

”同时,国内目前所盛行的一些教育理念,包括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等,其核心思想所体现出的也是对学习者个性差异的尊重。

事实上,学习者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展学习的,基于学习者的发展,关注学习者的发展,为了学习者的发展也理应成为教育教学一切要素的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若想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作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开展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为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策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等提供依据。

《教育大辞典》中对“学情分析”(Learner analysis)一词是这样界定的[1]:“‘学情分析’亦称‘教学对象分析’,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包括学习者一般特征和学习者初始能力)及学习风格的分析工作。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方式,针对教师实施学情分析的现状开展了调查和研究。

其中大部分研究者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或者访谈的形式,少部分则是采用分析教案或者观察课堂的方式进行。

研究发现:教师在开展学情分析时普遍存在缺乏意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展分析或忽略学期以及单元层级的学习者分析、分析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分析方法缺乏科学性、分析结果利用不足等问题。

学情分析三个方面

学情分析三个方面

学情分析三个方面引言学情分析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支持。

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本文将从学习行为分析、认知情感分析和学习结果分析三个方面介绍学情分析。

学习行为分析学习行为分析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以便为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和策略。

学习行为分析可以通过跟踪学生的学习路径和时间来实现。

例如,通过学生的学习记录,可以分析学生使用在线学习平台的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中花费的时间和注意力分配情况,从而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

另外,学习行为分析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互动行为来实现。

例如,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可以判断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通过分析学生在线讨论的内容和交流方式,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和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认知情感分析认知情感分析关注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感体验。

认知情感分析旨在了解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力、思考能力和情感反应,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

认知情感分析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反馈进行分析来实现。

例如,通过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的答题情况,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解题能力。

通过对学生的思考过程和答题途径的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认知情感分析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情感反馈来实现。

例如,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心理测试和情感表达,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奋、压力和满意程度,从而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学习结果分析学习结果分析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进步,可以总结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学习结果分析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评价进行统计和比较来实现。

小学美术学情分析分三个学段

小学美术学情分析分三个学段

小学美术学情分析第一学段:低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与材料,对不同的材料与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与色块来,大胆地、自由地表现她们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但就是动手能力比较差。

造型表现:低年级阶段,一般意义上美术学科分类界限非常模糊,造型活动均就是瞧瞧、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强调体验与游戏性,丰富学生的感受。

设计应用:低段年级的学生,通过感官体验各种媒材、工具的特性,运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尝试简单的组合与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欣赏评述:在1-2年级中,能从对事物的形与色有一定的了解,从培养她们对欣赏活动中的兴趣入手,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简短的话语表现自己的感受受。

综合探索:在低年级,综合探索的内容就是以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通过过造型游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像、创作、表演与展示。

第二学段:小学三四年级在造型方面较低年级有一定的发展,随着知识的增长与认识能力的发展,她们在绘画方面有了初步的写实倾向,也称之为“萌芽写实阶段”。

造型表现:三四年级的学生的造型游戏的活动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也增加了包含构成意识的造型游戏。

设计应用:学生开始引入一些知识系统的学习,如果“对比与与谐”、“对称与均稀”等组合原理,并进行一些简单的创意与设计,旨在感受设计制作与其她美术活动的区别。

欣赏评述:3-4年级的学生,应逐步要求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从对形色的认识,扩大到质感的认识,表达自己的感受。

综合探索:进行造型游戏活动,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自己创作意图。

第三学段: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随着年龄与经验的增长,身心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思维形式由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心理活动的随意性与自觉性也在增强,她们力求表现更真实、更深刻,表现能力有所加强。

能运用一些造型方式,表现自己的所观察到的对象,有的学生对材料进一步的拓展,寻求技法与表现方法的创新,也有的学生眼高手低,对表现缺乏信心。

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对学习者进行全面、科学、精细化的分析,通过收集学习
者的各种数据信息,如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等,从中提取有效的、有意义的信息,进而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针对性的学习支持与改进方案。

本文将从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三个方面介绍如何进行学情
分析。

一、数据收集
1.定义需求:在进行学情分析之前,需要明确学习者或教师的需求,
例如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理解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评估学习者的学习
成果等。

2.设计测量工具:根据需求设计合适的数据收集工具,例如问卷调查、观察记录、学习行为追踪软件、学习管理系统等。

3.收集数据:根据设计好的测量工具,采集学习者的数据信息,保证
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数据分析
1.数据清理与预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删除无效数据和异
常值,并对缺失值进行处理。

同时,对数据进行转换和标准化,以便进行
后续的分析。

2.探索性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分析,例如频数分析、相关性分析等,以了解数据的整体情况和潜在的关联性。

3.建立模型: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型对数据进行建模分析。

常用的模型包括决策树、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

通过分析拟合模型,得出学习者的特征和规律。

4.数据挖掘:应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从大量数据中挖掘隐含的知识和规律,以帮助预测学习者的行为和结果。

三、数据应用
1.反馈学习者: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学习者,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通过定制化的学习建议和指导,引导学习者更高效地学习。

小学美术各学段的学情分析

小学美术各学段的学情分析

小学美术各学段的学情分析引言美术教育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创造力和美术技能的重要课程。

为了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我们需要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以便制定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学计划和策略。

一、小学低年级学段(1-2年级)学生特点- 认知发展: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美术,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较弱。

他们主要以直观感受和形象思维为主。

- 兴趣和动机:学生对美术充满好奇心和兴趣,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

- 技能水平:学生的美术技能和手工制作能力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实践和指导。

教学策略- 直观教学:通过实物、图片、范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对美术的基本概念。

- 游戏化教学:将游戏融入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 重复练习:通过重复的实践活动,巩固学生的美术技能。

二、小学中年级学段(3-4年级)学生特点- 认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渐提升,能够理解更复杂的美术概念和技能。

- 兴趣和动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有所减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和激励措施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 技能水平: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创造力有所提高,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美术创作和设计。

教学策略- 情境创设: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 项目式学习:通过完成具体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

三、小学高年级学段(5-6年级)学生特点- 认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提升,能够理解和掌握较为复杂的美术知识和技能。

- 兴趣和动机: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稳定,对美术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 技能水平: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创造力有明显提高,可以进行一些较为复杂的美术创作和设计。

教学策略- 批判性思维培养:引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 多元化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教案的学情分析

教案的学情分析

教案的学情分析教案的学情分析一、学生背景分析:1. 学生的年龄、性别、年级等基本信息。

2.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包括智力、兴趣、动手能力等。

3. 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成绩,了解他们在该学科或该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

二、学生需求分析:1. 学生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

2.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了解他们对该学科或该领域的喜好程度和动力来源。

3. 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分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和挑战。

三、学习环境分析:1. 教学资源的情况,包括教材、教具、实验设备等。

2. 学习条件的限制,如教室大小、设施设备、时间安排等。

3. 学生的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了解他们在学习之外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目标的制定:根据学生的背景和需求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确保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五、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

七、教学手段和教具的准备: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准备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具,如教案、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确保教学手段和教具能够有效地支持学生的学习。

八、教学评价的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

可以采用测试、作业、项目等形式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九、教学反思和调整:根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和学生的反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上是教案的学情分析的一般步骤和内容,具体的教案撰写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学科和教学阶段进行调整和完善。

在撰写教案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背景、需求和环境,以及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因素,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学情分析的三个阶段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关注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逐渐深入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学生在学校参与的主要教学活动就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关注学生须贴近学情,注重学情分析的三个阶段:课前学情分析、课中学情分析和课后学情分析,做到“以学定教”“顺学导教”,把“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教师;课前学情分析;课中学情分析;课后学情分析案例这是一堂准备参加全国赛课的数学课,老师讲授的内容是百分数,课堂教学中的细节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是老师在课前准备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标示了百分数的小物件如饮料瓶、衣服标签、小食品包装袋等作为教学用具。

当老师要求学生展示自己准备好的和生活中的百分数有关实物(前一天老师已布置学生收集)时,有学生表示将其落在家中,老师于是把自己准备的材料分给学生。

二是老师从篮球比赛中常见的罚球导入,分别以不同队员的罚中次数、罚球个数和罚中次数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引出了罚球的命中率,进而自动地引入到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三是设置了三层梯度的课堂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

案例分析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建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使课堂教学正努力从教师中心、知识中心向关注学生转变,课堂教学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而“当前的课堂教学效益不高……教师过于关注自己要讲的课文、事件、公式、定理等,却忽视了这些内容的教学最终是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的。

离开了对学生学情的研究和关注,教学中又不能根据学情的变化顺势调整,犹如无的放矢,效益自然无从谈起”[1]。

因此,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不让关注学生成为一句空口号,教师对学情的课前分析、课中分析和课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中,该教师在课前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仅是标示了百分数的小物件,更为重要的是她关注学生,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抓住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兴趣点导入新授课内容,并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课后用梯度练习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总结教学经验,最终使这堂课在全国读讲精练教学法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的小学数学竞赛研讨课中,取得了特等奖的好成绩。

1学情分析目前学术界对于学情分析尚无一致定义。

有研究者认为,“学情分析是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心理状态、理解能力、学习兴趣等进行分析。

”[2]“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时分析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差异、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熟悉程度等;教学实施时主要分析学生的疑惑、学生的偶发状况等。

”[3]也有研究者认为,“学情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情况,一个是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一种解读方式包括学生成长、发展的方方面面,如身体、心理、智力情感态度等;第二种解读方式只关注与学习某一些知识和技能相关的学生情况……第一种解读方式更适合于学期学情分析和班主任工作的学情分析,第二种解读方式则更适合科任教师对课时学情、单元学情的分析。

”[4]概括地说,它包含两个方面,即对影响课堂学习的学生自身内部因素和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外部因素进行分析。

学情分析主要关注学生,就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了解,但在不同的教学工作环节,学情分析的内容应各有侧重。

2学情分析的三个阶段2.1课前学情分析20世纪8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Lee Shulman)提出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对学生的理解。

“实际上,缺少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缺少对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的设计,无论如何都是失败的。

”[5]学生在走进课堂前,已经在以往的学习、生活和交往中形成了对某些知识的了解和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且能够利用现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推论和判断,学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6]。

为构建以学生为教学资源的课堂,课前学情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分析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奥苏贝尔(David Pawl Ausubel)认为原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固着点”,新知识是通过与起固定作用的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相互作用而获得。

摸清楚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知识经验储备,明确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是否存在或者存在哪些“固着点”;了解学生是否已经了解或掌握学习内容,存在哪些已知、半知和未知内容;哪些能够通过自学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详解,等等。

本案例中,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罚球次数、罚中个数引出罚中个数占罚球次数的几分之几,进而引出用百分数表示的命中率,一步步引导学生用已知来吸收消化半知和未知。

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成为掌握另一些知识的工具”[7]。

二是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不仅要研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要考虑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联系,促成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起积极意义的渠道。

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朝着学习目标前进,并为达到目标而不懈努力。

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学生也不是知识的“仓库”,教学活动不是把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内容“搬”给学生,其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课前的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关注学生关注的人、事、物,如本堂课上的饮料瓶、零食袋,将其直接或间接引入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教学环境下“想学”和“享学”。

三是分析学生的学习策略。

班级授课制将一群年龄相近、认知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级,由教师按照既定的课程安排和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授课。

从教学效果已有的反馈方式来看,学生之间的学习效果存在差异,学习策略存在差异。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威尔伯特·麦基奇(Wilbert James Mckeachie)将学习分成三大类: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精加工和组织),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监视和调节),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努力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和社会支持管理)。

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是“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人以渔”。

对于学习效果好的学生,课前学情分析应着重研究这些学生采用了哪些学习策略,为维持和强化这些学习策略的效果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于学习效果差的学生,同样着重研究学生的学习策略,分析学习策略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学习效果不佳,引导学生针对偏差,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2.2课中学情分析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引导学生,期待学生按教案预设做出回答,学生配合老师,直至得到“标准答案”,于是,“我们就见到这样的场景: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8]课堂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单线知识传输过程,实则是人与人——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互动过程。

这种过程意味着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以学生的动态变化实时调整教学行为。

一是分析学生的课堂进入状态。

学生的课堂进入状态关系到整堂课学习效果的高低,其主要包括学生心理状态和学习用品的准备。

心理状态分析学生是否已经从课间十分钟里的轻松、愉快、苦恼、生气等心理状态,转换到即将准备上课学习的心理状态。

本堂课前,教师组织学生静趴在课桌上,时间为1~2分钟,这就很好地让学生的心沉静下来,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

学习用品准备分析学生是否准备好了如自制的相关背景资料卡片、工具书、三角板、圆规等学习用品。

二是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状态。

课堂教学是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来实现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着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导向的思路设计。

学生的课堂表现状态存在巨大差异,其是否符合预定的思路设计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

有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积极思考,举手回答问题,表现状态沿着预定的思路设计推进,甚至向前超越;有的学生能做到认真听讲,不讲小话、不做小动作、不开小差,却不善于思考,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表现状态沿着预定的思路设计中规中矩地推进,甚至稍稍滞后;还有的学生虽然身处课堂,却注意力分散,做一些和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表现状态和预定的思路设计偏离,甚至背道而驰。

除此之外,“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6]教师根据这些教学资源不断地调整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经验,再将总结的教学经验运用到课中学情分析和课堂教学中,形成课堂教学“分析→实践→总结→再分析→再实践→再总结”的良性循环,一步步走向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

2.3课后学情分析课后学情分析主要是分析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具体体现在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与技能方面。

知识与技能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定义、原理、规律等,分为三层目标水平:第一层是了解,能够回忆和再认先前学习的知识;第二层是理解,能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第三层是运用,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基本技能一般包括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是对知识和动作掌握的熟练程度,分为三层目标水平:第一层是模仿,对原型示范动作的再现或者按提示做出的动作;第二层是独立操作,能够独立完成、调整操作,并能与已有技能相联系;第三层是迁移,能够在新的环境下应用已有的技能。

二是过程与方法方面。

它是指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和所用的方法。

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过程和方法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是否仍旧是灌输式的过程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法,是否达到了“使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是否培养了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行为。

本堂课上,学生们就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和写法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以及讨论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在这些过程中,学生轻松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甚至已经说出了其中的关键点,同时对别人不同的看法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在观点的碰撞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的意识取向性,分为三层目标水平:第一层是经历,愿意从事或者合作参与某种活动,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第二层是反应,对某种特殊的活动、现象或刺激进行价值判断,形成正面的肯定态度或者反面的否定态度;第三层是内化,有选择地将不同的价值观念组合,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并指导个体表现出相对稳定、持续的行为。

3结语根据不同的实践主体和学习内容,三个阶段的学情分析内容会存在差异,甚至细化为更多的阶段和内容,如何更好地进行学情分析将有待实践的深入去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