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酷爱中国文化
赫尔曼黑塞的中国情结

赫尔曼·黑塞的中国情结2010-07-18 18:22:18来自: 西西寇(生姜红糖胡椒水)赫尔曼·黑塞的中国情结陈壮鹰瑞士德语作家赫尔曼'黑寒(1877—1956)是德国后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黑塞在德国文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不仅因为他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及他个人鲜明的反法西斯立场,更是由于他对生活独特的体验和剖析,以及作品中所蕴涵的富有东方韵味的深刻哲理打动了无数读者,激起强烈的社会共鸣。
黑塞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
他的外祖父、父母曾在印度传教多年,对灿烂的印度宗教文化有着精深的研究。
黑塞从小耳濡目染,对奇彩绚丽、古老神秘的东方文明充满向往。
黑塞小时候家教甚严,他的父母有意将其培养成一位传教士,然而黑塞不久便逃出神学校,并曾经一度想开枪自杀以示抗议。
因为少年时期受到父母身上和神学校所体现的基督教的狭隘和专制的负面影响,他无法将基督教视为自己的精神寄托。
长大以后,年轻的黑塞一度沉湎于佛教、婆罗门教。
然而印度哲学所宣扬的视人生为痛苦主张、清心寡欲苦练修行以达忘我的人生观却无法得到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黑塞的认同。
国外许多读者和研究者以黑塞1911年的印度之行和中年时期的重要作品1923年出版的小说《锡达塔》为据,强调印度哲学在黑塞思想中的主导地位。
然而恰恰是这两者记载了黑塞抛弃印度的遁世哲学转向中国哲学的心理历程。
1911年,黑塞动身前往印度,试图从古老的文明中寻找心灵的归宿、精神的源泉。
然而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失去昔日辉煌,即将被富有侵略性的欧洲文明湮没的殖民地文化。
深深失望之余,黑塞把目光投向行程中给他留卞^ 刻印象的中国文化,0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他写到:11……印度人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他们来人一样孱弱和死气沉沉。
令人感到强大而富有朝气。
是中国人、英面人、荷兰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一个强大的民族!与之相一匕^它的亚洲民族只能箅可怜的小弟弟,即将被我们的欧洲乂明吞噬。
我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的作文

我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的作文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符合您需求的作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一刻,整个中国文学界都沸腾了!这可是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啊,那意义简直太重大了。
我还记得当时我正上高中,消息传来,学校里的老师、同学都在谈论这个事儿。
那段时间,莫言的书在学校图书馆里那叫一个抢手,去晚了根本借不到。
说起莫言的作品,那可真是有太多值得说道的地方。
就拿他的来说吧,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完全被震撼到了。
书里描写的那些乡村景象,那些人物的命运,就好像活生生地展现在我眼前。
那书里的姑姑,是个乡村医生,一辈子都在跟生育这件事儿打交道。
莫言把姑姑这个人物刻画得太细腻了,姑姑的坚定、纠结、无奈,每一种情绪都能让我感同身受。
比如说姑姑给人接生的那些场景,莫言写得那叫一个详细。
姑姑的手怎么动作,脸上的表情是咋样的,产妇的痛苦呼喊,周围人的焦急等待,全都活灵活现。
我读着那些文字,感觉自己就站在那个产房里,紧张得手心都出汗。
还有书里描写的乡村风光,那一片片稻田,一道道田埂,夏天的蛙声,秋天的稻香,简直让我这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对乡村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我仿佛能闻到那泥土的气息,能感受到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
莫言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让你不知不觉就沉浸在他所创造的那个世界里。
他不刻意去渲染什么,就是平平常常地讲述,却能让你心里头掀起波澜。
后来,我又读了他的,那更是让我大开眼界。
书里描写的那片红高粱地,风中摇曳的高粱穗子,还有那些敢爱敢恨的人物,都让我为之着迷。
特别是“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爱情故事,那叫一个轰轰烈烈。
在那片充满生命力的土地上,他们的爱情就像燃烧的火焰,炽热而奔放。
莫言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绝对不是偶然。
他对生活的观察太细致了,对人性的理解太深刻了。
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都是从生活中长出来的,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生命的力量。
我觉得,莫言的获奖,对于我们这些热爱文学的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倡导学习中国国学

1993年5月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与当代青少年教育国际研讨会"上,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到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财富。
它承载历史、传承文明、养育人类,是人类智慧之果,精神之花。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形成了自己璀璨的民族文化,如:诚实笃信、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修身之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崇高志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
经典是文化的载体,其价值历久弥新。
这么好的文化遗产,如果一代代的孩子不去了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拥有的正在失去呢?。
12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

12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迄今为止,诺贝尔文学奖已给予12名女作家,瑞典文学院对各位获奖者的授奖辞如下:1909年:西尔玛·拉格洛夫(瑞典):“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饶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
”1926年:格拉齐亚·黛莱达(意大利):“为了表扬她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以浑朴的透彻描绘了她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在洞察人类一般问题上,表现的深度与怜悯。
”1928年:西格里德·温塞特(挪威):“主要是由于她对中世纪北国生活的有力描绘。
”1938年:赛珍珠(美国):“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1945年: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智利):“她那由强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诗,已经使得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
”1966年:奈莉·萨克斯(德国):“因为她杰出的抒情与戏剧作品,以感人的力量阐述出以色列的命运。
”1991年:纳丁·戈迪默(南非):“以强烈而直接的笔触,描写周围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其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裨益。
”1993年:托尼·莫里森(美国):“其作品想象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
”1996年:希姆博尔斯卡(波兰):“由于她在诗歌艺术中精辟精妙的反讽,挖掘出了人类一点一滴的现实生活背后历史更迭与生物演化的深意。
”2004年: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奥地利):“由于她小说的音乐般流畅和数据般准确的语态;由于她戏剧的杰出语言,热情地揭示了社会的极度荒谬以及使人屈从的奇异力量。
”(吉文)2007年:多丽丝•莱辛(英国):“女性经历的史诗作者,用怀疑主义、才华激情和预言的力量,来审视被割裂的文明”。
颁奖词还提到莱辛的小说《金色笔记本》,“在二十世纪那些描述男性女性关系的作品中,是开创性的”。
2009年,赫塔-米勒(德国),米勒的作品“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
中国人的诺贝尔文学情结高三作文1000字

中国人的诺贝尔文学情结高三作文1000字1909年,身为炸药发明者的诺贝尔,在北欧五国瑞典设立了诺贝尔文学奖。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奖项长久竟可以如此长久的存在。
自它设立以来,它强烈地牵动着每一位酷爱的人的心,更为牵动着远在千里之外的魂魄中国人的心。
但令人遗憾的是,夺得中国竟没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从该奖设立到现在,已经整整100年了,在这100年中,有着悠久文学历史的中国,有着璀璨的中国竟无一人获此殊荣,难道中国就算没有优秀的文学作品?实际上,中国作家也曾多次被提名,但由于种种原因,与该奖擦肩而过。
鲁迅先生曾被瑞典历史学家斯文·赫定看好,并在1927年被提名,但被他谢绝了,林语堂也曾四次被提名,但都落选了。
1968年,老舍先生凭借自己卓越的文学成就获得诺贝尔提名并入围。
在五位侯选人中,老舍先生高居榜首。
这无疑给垂头丧气的中国人一丝的生气,老舍先生也成成为最有希望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但天不随人愿,那时的老舍先生已经尽管与世长辞,不在人世了。
瑞典文学院只好把该奖授予南国了另一位东方作家,日本的川端康成。
老舍先生的中国逝世又一次使中国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万分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亚洲地区没有人获奖?为什么瑞典文学院不给中国人发奖?对此,许多专家并作了认真的分析,大多数专家认为中国作家未能获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
全球有一百多个国家,这一百多个国家又有一百多种语言,每个国家的语言都各有千秋,在这一百多种语言中,中国的语言无疑是政治史欧美最悠久,最具魅力,最难懂,最复杂的。
而在诺贝尔文学奖的18位评选院士中,仅在1913年出现了一位懂汉语的评选委员马悦然,在这之前,评选教授中没有一个懂汉语,而评选委员们所看到中国作家的作品,无非是那些被翻译的面目全非的译文,在这些译本中,作品本身所包含的作品汉语口语魅力不知被打了多少折扣。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一个不懂得中文,更说不上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怎么能够充分欣赏和体会作品本身的魅力较多和其内涵呢?也有人认为,中国作家未获奖与作者本身有亚洲莫大的关系。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课件

研读任务二 理清思路,把握观点 任务设计 3.《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点拨 作者在具体论述过程中,第一段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修养”。进而在 第二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 第三段告诉我们通过“爱的阅读”方式,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第四段则强 调个性和人格阅读是获得教养的客体前提;在此基础上,从第五段开始,文 章运用例证法,以作者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讲述了自己少年时期的阅读和 阅读“中国丛书”的经历,说明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个性阅读,可以不断 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
易错字 振 震 卷 券 敞 弊
词语 mèi力 体pò xiāo磨 xiāo售 点zhuì chuò泣
易错字 魅 魄 消 销 缀 啜
3.掌握词语 (1)归根到底:归结到根本上。 例句:全面落实疫情防控工作,归·根·到·底·要靠基层;加强条块结合、条块联 动,最终要靠块的落实。 (2)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 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例句:他本来想给儿子买辆童车作为生日礼物,但摸着自己干瘪的钱包,只 能望·洋·兴·叹·了。 (3)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例句:这部书从不追求一·劳·永·逸·,而是与日俱新,为了理解变化中的世界,去 不断寻找新的全球视角。
[文本研读] 研读任务一 透视内涵,理解句意 任务设计 1.阅读《读书:目的和前提》,回答问题。 (1)黑塞在文章开头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认为“教养也 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点拨 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 本领,也就是说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 完善。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 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高行健 诺贝尔

高行健诺贝尔高行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一,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写作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个人情感而著称。
本文将从他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等方面来介绍高行健的文学之路。
高行健出生于1950年2月25日,是中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及翻译家。
他出生在台湾,在大学期间曾加入过左翼文学团体。
1970年代,他的作品开始受到文坛关注,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但是,高行健的文学创作发展到80年代和90年代更是引人注目。
他的作品语言凝练、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不稳定与扭曲。
他尝试以小说形式展示真实的社会生活,并关注中下层人民的命运。
高行健的创作风格深受音乐和电影的影响。
他的小说多使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结构紧凑,语言简练,并注重对细节的描写。
他的作品常常将想象与现实相融合,意涵丰富而深远。
他的作品充满着对人性和人生的思考,展现出对命运的反思和对自我存在的质疑。
他的作品也常常涉及到政治和历史的议题,展现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
高行健的作品充满了独创性和创新性,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行健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他的长篇小说《伴我同行》。
这部小说被认为是他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赢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说以一个家族为背景,讲述了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变革与命运。
小说细腻的描绘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中国社会的动荡,揭示了中国社会和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小说通过多个人物的故事串联起来,展现了个人与命运的抗争,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浮躁和个体的痛苦。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邃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并使高行健成为备受关注的文学人物。
除了《伴我同行》,高行健的作品中也有其他很多重要的作品,如《伤逝》、《灵山》等。
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高行健的文学世界,展现了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追求。
他的作品不仅深入探讨了个人命运和社会变革,也表达了对人类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高考作文素材: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高考作文素材: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为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籍作家【核心提示】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contemporary。
)莫言成为首个获此奖的中国人。
莫言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着怀乡怨乡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刚刚揭晓,我国作家莫言获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1981年开始创作,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等,其中《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11日讯中国经济网记者从诺贝尔官网了解到,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了莫言。
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
莫言由此成为首个斩获此奖的中国人。
据环球网报道:备受的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10月11日揭晓。
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摘获这一奖项。
评委会称,莫言的作品是幻觉现实主义融合了民俗传奇、历史与当代性,他本人也是当代第一流作家之一。
通过幻想与现实、历史视角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结合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与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aMrquez)作品中的因素,创造了一种世界性怀旧,与此同时,也找到了旧式中国文学与语言传统的新出发点。
瑞典文学院评委会称,他的作品是幻觉现实主义融合民俗传奇、历史与当代性。
莫言曾出版了多部小说、短篇故事和散文,题材十分多样。
2015年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历年真题含答案和详细解析

1.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主埃利斯?卡内提的杰作《群众与权力》是一部分析不同族群特征的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该著作从不同角度解剖群众的形象, 首先是按国别、地缘、族群来展开, 并去分析每个国家特殊的文化背景。
由于作者没有从经济层面展开分析, 在国别分析中范围仅限于欧洲, 因此, 本文尝试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A. 从经济层面来谈谈欧洲族群特征研究对我国的启示B. 从文化层面来谈谈特殊文化背景对欧洲族群的影响C. 从文化层面来谈谈欧洲文化背景对日本族群的影响D. 从经济层面来谈谈中国和日本的族群特征及其启示2.对很多作家来说, 最_________的文字, 几乎都是源自早年的乡土经验。
因为一进入旧时的场景, 就温暖, 就自在, 就身边通泰, _________, 有如神助。
相反, 那些凭空想象的创作, 虽然_________, 用尽心力, 还是拘涩凝滞, 不能自由伸展。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 成功洋洋洒洒精雕细琢B. 珍贵妙语连珠费尽心机C. 原创文思泉涌处心积虑D. 得意下笔成章绞尽脑汁3.“甲写字楼位于火车站的北侧”表示的是甲写字楼的( )。
A. 环境B. 方位C. 距离D. 朝向标准答案: B解析: 考察方位的概念。
方位是指方向和位置, 例如, 某写字楼位于火车站东南侧。
4.收入分配是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及其相关制度的结果, 因此, 改革收入分配, 其实质就是改革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及其相关制度。
收入分配改革, 从严格意义而言, 并非是“均贫富”的改革, 而是使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更加靠近公平、公正和正义的改革, 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平等发展机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A. 收入分配改革的实质B. 收入分配改革的背景C. 什么是真正的社会正D. 什么是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5.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的核心内容是( )。
诺贝尔文学奖新得主石黑一雄如此看中国人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
石黑一雄是一个主流作家(与去年的鲍勃·迪伦比),不过有著名作家萨尔曼·拉什迪“揭
发”“石黑一雄会弹吉他、作曲,碾压鲍勃·迪伦。
”(搞不清“活死人”拉什迪是不是在故意抬高石黑一雄而贬损鲍勃·迪伦)
石黑一雄1954年11月8日出生在日本长崎(没错,就是1945年挨原子弹的那个长崎),5岁时随家人移居英国(应该是没有日本右翼思想),20世纪70年代末,毕业于肯特大学英
语和哲学专业(提起kent,就想起这个牌子的香烟),之后在东英吉利大学学习创意写作(好像现在中国也有地方培训创意写作,只是大学里一向说“不培养作家”)。
在2008年,石黑一雄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介绍自己的父母,他说自己的母亲很日本,但是他的父亲不是典型的日本人,因为是在上海长大的,有一种中国人的特征。
“当遇到麻烦时,他会微笑。
”石黑一雄如此评价他受中国人影响的父亲,进而评价中国人。
对于这一句话,我一直不太明白,是说中国人遇到“麻烦”时,是点头哈腰、面带谄媚的微
笑呢,还是坦然面对、直面人生呢?
不过,听石黑一雄的意思,不像是讽刺,也许是夸奖吧。
虽说没必要在乎外人的评价,但是明白石黑一雄的评价到底是啥意思,有利于理解他的作品。
当然,一般来说,日本右翼、日本政客、日本右翼政客,是可恨的。
而日本现代作家,如
大江健三郎、春上春树等,还是不错的。
石黑一雄有一部作品叫《上海孤儿》,说明他对于他
爹生活过的中国,还是有所了解的。
最重要的,他是一位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公民,与日本右翼估计没有共同语言,让我们祝贺他获奖吧。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 莫言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4)莫言★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
莫言成为首个获此奖的中国人。
从1981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至今,莫言共发表了80多篇短篇小说、30部中篇小说、11部长篇小说,出版过5部散文集、一套散文全集、9部影视文学剧本,以及两部话剧作品。
他的作品还被广泛地翻译成英语。
★杂说莫言酷爱阅读。
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
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
为了换取别人的书看,莫言给别人家推磨,只要能捧着书回来,他都是满脸春风§书架上只剩经典。
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读经典。
“我这两年一直在书房里做减法,每年会清理出一批书来送给一些学校,现在把书架清理得就剩100多本书,都是经典。
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
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
”面向苍生背对文坛。
莫言曾说:“背对文坛是我对自己精神上的一种提醒。
不要被这些文坛上的名和利控制了自己、左右了自己。
应该知道作家最神圣的东西是什么?作家应该追求的是什么?这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醒,并不代表一种行为。
”也许正是背对文坛的“莫言姿态”,让他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和更自由的空间沉浸到自己的文学世界中去。
媒体上很少露面。
2011年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名单出来,其他获奖者接受采访的时候,莫言正悄悄地待在山东高密老家的村子里,记者们几乎找不到他。
他说自己不是低调,也不是不看重茅盾文学奖,只是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对作家来说,写作是最难的,但也是可控的,写完了之后读者买不买,能不能得奖,就不是作家能决定的了。
”当今为何没伟大作品?莫言:作家应从自身找原因。
高考语文(冬季第四辑)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打开世界了解中国文学的窗口作文精品素材

高考语文(冬季第四辑)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打开世界了解中国文学的窗口作文精品素材高考语文(冬季第四辑)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打开世界了解中国文学的窗口作文精品素材10月11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近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这是一个见证历史的时刻,莫言的获奖意味着世界更加注视中国,并对中国文学给予认可。
这一认可,对于中国文学确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在各界熙熙攘攘的声音中,祝贺、欣喜声居多,毕竟莫言的获奖了了中国人一桩多年的夙愿。
而高兴之余,我们更需要理性的思考:文学是一种纯粹个人化创作,莫言作品也只能代表他个人的水平.一个人获奖并不必然代表中国文学登上世界文学之巅,而中国当代文学缺少现实主义力作的遗憾,仍客观存在着。
因此,莫言获奖固是好事,但更需要人们以平和心态来看待,就连莫言本人在得知获奖后也坦言“并不是特别兴奋〞,反而“压力很大,忧虑重重〞。
夙愿终了:中国人的“诺奖情结〞诺贝尔奖自1901年设立以来,已走过整整一个世纪,全世界共有近800人获得过该奖。
但是在整个20世纪,中国与此奖项无缘。
进入,虽然有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作家和科学家预测中国不久在文学和物理学等方面会有人摘得诺奖,然10年又过去,中国本土科学家和作家还是未能出现在这个获奖名单上,这不免让人有些五味杂陈,情何以堪.若说过去中国经济落后,科学技术不发达,学术研究不受重视,文学也不繁荣,对诺奖不敢奢望,或者即使奢望也难以获得,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么,从本世纪开始,中国的国力和科学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奥运也举办了,航天员也在太空行走了,“嫦娥奔月〞梦想也实现了,经济实力也已跻身世界第二了,唯独在科学和文学竞赛中,没有一个中国人以中国的名义获得诺奖.难道诺奖对中国的作家和科学家格外吝啬?这对自诩文化历史悠久,人口又众多的中国人来说,确实尴尬无比.因此,国人有诺奖情结,为诺奖纠结、耿耿于怀甚至魂牵梦萦,都可以理解。
《莫言: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阅读答案

莫言: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7时,全球文学爱好者的目光聚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文学院会议厅,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由此,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也打破了过去10年间这一奖项一直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
“并非一个艰难的决定”评委会介绍,“借助魔幻与现实以及历史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创造了一个世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福克纳是美国推理小说作家,代表作之一是《喧哗与骚动》,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之一是《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奖。
恩格隆表示,一周前审议委员会决定选择莫言,“并非一个艰难的决定”。
“今年的获奖者(莫言)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来自一个我们大部分人都接触不到的世界,他生长在农村,出生在农民家庭,他12岁以前都在地里干活。
”对于那些不熟悉莫言的读者而言,恩格隆推荐大家从1993年出版的《天堂蒜薹之歌》开始。
“当你准备好,去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的时候——那里居住着许多你从未遇过的人,那儿能让你用新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
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莫言的颁奖词说道:“(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
“魔幻现实主义”成为诺贝尔赋予莫言的一个标签。
立足于东方古老的民族,对魔幻现实主义地借鉴拓宽了中国文学作品在描绘现实时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内容,这也许正是本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的真正意义所在。
几百万字的作品,短短的两句话是显然不够的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所授予自己的这一评价,莫言认为这基本表述出了自己在创作中的一些特质,也可能与自己所讲述的中国民间故事有关,但如果把自己几百万字的作品全面概括出来,短短的两句话是显然不够的。
批评家严锋称其作品“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都有强烈的关怀,挖掘很深,很有现代性,堪称世界级”。
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 (Борис Леонидович Пастернек)(1890 Борис Пастернек 1890 1960),苏联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 《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 妹》等。他因发表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 于195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Mikhail Aleksandrovich Sholokhov)(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 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也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且至今仍给予特殊关注 的作家。这不仅仅因为他给世界人民留下了 《静静的顿河》、《新垦地》(旧译《被开垦 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等珍贵的文 学遗产,还因为他一生的创作和文学活动与我 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始终存在着或直接或间接的 联系,并产生了一定影响。
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Brodsky,1940~1996)苏 裔美籍诗人。生于列宁格勒一个犹太家庭,因不满 学校的刻板教育,15岁便退学进入社会。他先后当 过火车司炉工、板金工、医院陈尸房工人、地质勘 探队的杂务工等。业余时间坚持写诗,译诗。 1987 年,由于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 及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和浓 郁的诗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悼约翰·邓》、《韵文与诗》、《山丘和其 他》、《诗集》、《诗选》、《言语的一部分》、 《小于一》、《论悲伤与理智》等
伊凡·布宁(1870年10月22日-1953年11月8日) 俄罗斯人。中短篇小说的高手, 他的小说 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 物性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 和谐,富于节奏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 优秀的文体家”。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 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 到继承”,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 作品: 《冬苹果》、《兄弟》
《莫言: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阅读答案

《莫言: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阅读答案莫言: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7时,全球文学爱好者的目光聚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文学院会议厅,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由此,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也打破了过去10年间这一奖项一直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
“并非一个艰难的决定”评委会介绍,“借助魔幻与现实以及历史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创造了一个世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福克纳是美国推理小说作家,代表作之一是《喧哗与骚动》,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之一是《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奖。
恩格隆表示,一周前审议委员会决定选择莫言,“并非一个艰难的决定”。
“今年的获奖者(莫言)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来自一个我们大部分人都接触不到的世界,他生长在农村,出生在农民家庭,他12岁以前都在地里干活。
”对于那些不熟悉莫言的读者而言,恩格隆推荐大家从1993年出版的《天堂蒜薹之歌》开始。
“当你准备好,去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的时候——那里居住着许多你从未遇过的人,那儿能让你用新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
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莫言的颁奖词说道:“(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
“魔幻现实主义”成为诺贝尔赋予莫言的一个标签。
立足于东方古老的民族,对魔幻现实主义地借鉴拓宽了中国文学作品在描绘现实时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内容,这也许正是本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的真正意义所在。
几百万字的作品,短短的两句话是显然不够的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所授予自己的这一评价,莫言认为这基本表述出了自己在创作中的一些特质,也可能与自己所讲述的中国民间故事有关,但如果把自己几百万字的作品全面概括出来,短短的两句话是显然不够的。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七)】1975年文学奖得主蒙塔莱1

文学奖意大利作家蒙塔莱因其“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阐明了人的价值”获诺贝尔文学奖。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1896~1981),Montale,Eugenio,意大利诗人。
1896年10月10日生于热那亚,1981年9月12日卒于米兰。
少年时学习声乐,酷爱文学。
1917年被征召入伍。
战争结束后开始诗歌创作。
第一部诗集《乌贼骨》,使诗人声誉鹊起。
它从大千世界中精心选取一系列富于象征意义的艺术场景,着力刻画人的内心世界瞬息间的细微感情。
1938年,因拒绝加入法西斯党,被解除佛罗伦萨文学馆馆长之职。
人物简介蒙塔莱(1896~1981)Montale,Eugenio意大利诗人。
1896年10月10日生于热那亚,1981年9月12日卒于米兰。
少年时学习声乐,酷爱文学。
1917年被征召入伍。
战争结束后开始诗歌创作。
第一部诗集《乌贼骨》,使诗人声誉鹊起。
它从大千世界中精心选取一系列富于象征意义的艺术场景,着力刻画人的内心世界瞬息间的细微感情。
1938年,因拒绝加入法西斯党,被解除佛罗伦萨文学馆馆长之职。
1945年投身反法西斯抵抗运动,任运动最高领导机构所属文化委员会成员。
诗集《境遇》、《暴风雨和其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同《乌贼骨》一脉相承,但有一些诗用曲折的文笔抨击法西斯主义,斥责“黑暗中狂舞的群魔”,期待“黎明把曙光洒向所有的人”。
后期写作的许多诗章,或记叙日常的生活,或献给他生活中的忠实伴侣——亡妻,如《萨图拉》,或对人生作冷峻的、哲理的思索,如《1971~1972年诗作》。
其他作品还有诗集《赠辞》、文艺论集《在我们的时代》,并翻译了美国、英国和西班牙的小说和戏剧。
蒙塔莱在诗歌中全神贯注于自我,刻画人的个性的危机,表现他在人生道路上的徘徊、苦闷。
他的抒情诗表达了同时代人对法西斯统治和社会现实的厌恶、失望和忧虑的体验和情绪,反映了他们在“生活之恶”的重压下竭力维护人的价值的强烈意识。
在艺术上具有隐秘派的鲜明特点,注重艺术形象的提炼,突出内心世界的细微感情,常常借助象征和隐喻的手法。
马悦然:诗歌是中国人的灵魂因为林语堂而学中文

马悦然:诗歌是中国人的灵魂因为林语堂而学中文马悦然,生于1924年。
瑞典汉学家,斯德哥尔摩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瑞典学院、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皇家人文科学院院士与欧洲学院创办院士。
中文著作有《俳句一百首》、《另一种乡愁》。
图为他与妻子陈文芬。
10月21日下午,一位白发老人牵着年轻妻子的手,走进上海市南京西路1025弄。
这个名为静安别墅的居民区,并不像名字听上去那么奢华,三两个居民坐在巷子边上闲聊,卖奶茶的铺子前年轻人排着长队。
这对夫妇也不惹眼,很自然地融入这幅闹中取静的生活场景,没人认出来他们是谁。
他们走到一栋楼前,停下脚步,仰望三楼水泥台上盆栽的一棵橘子树。
“呦,你看!”“长在那里,竟还结了这么多果子!”记者循声望去,才发现这就是马悦然和陈文芬——没有盛装,不在乎前呼后拥的排场,倒是格外留心收集散落于平常的点滴触动。
他们在生活中如此,对中国文学的态度亦是如此。
当天下午,从这里的一间小书屋开始,马悦然开始了他在中国“谈诗论译”的行程。
莫言与特翁仅一点相同“文学的欣赏是出于主观想法的。
”马悦然说。
23日下午,马悦然在复旦大学演讲。
因为观众人气爆棚,活动前一天,地点临时调整到能容纳600余人的蔡冠深人文馆。
马悦然喜欢莫言,也喜欢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面对听众,他直言,这种喜欢就好比喜欢四川菜中的麻婆豆腐。
“为什么喜欢呢?因为好吃。
有什么好吃呢?很辣。
怕辣的人肯定不会欣赏,不怕辣的人肯定会欣赏。
”这场讲座,以一番看似荒谬的言论开场,以此象征文学欣赏的主观性。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是瑞典著名诗人,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马悦然称其为特翁。
此行来到中国,马悦然受世纪文景出版社邀请,参加“见证·2666”文景十年分享会,他翻译的特翁作品《记忆看见我》和《巨大的谜语》也于此时面市。
马悦然不仅热衷于把中国文学介绍到瑞典,同样想把瑞典文学翻译成中文,被更多中国读者所了解。
“诗人(特翁)是一个很温柔的人,我们是非常好的朋友。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是一位著名的德国作家,他以其深情的散文和小说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融汇了哲学、心理学和宗教思想,对人类思考、追求自我和探索内心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凭借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赫尔曼·黑塞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一、生平概况赫尔曼·黑塞于1877年生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市。
在他的童年时期,他所居住的社区注重艺术和文化的培养,这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黑塞的父亲期望他成为一名牧师,然而,由于黑塞对学术并不感兴趣,父亲的期望未能实现。
黑塞青少年时期酷爱音乐,并决定成为一名音乐家。
然而,由于手部骨折和音乐学院的拒绝,他的音乐梦破灭了。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黑塞经历了一段困难的时期,但他的文学天赋逐渐显现。
二、主要作品1.《步履》《步履》是黑塞的一部重要小说,出版于1905年。
它以自传体的形式讲述了主人公华格纳的内心困境和对社会价值观的质疑。
这部作品深入探讨了个人自由、自我认同和追求幸福的主题,表达了黑塞对社会规范的反思。
2.《德米安》《德米安》是黑塞于1919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故事主要围绕着主人公德米安的成长,揭示了他对成人世界的挑战和自我发现的旅程。
这部作品以其清晰的心理画面和对矛盾心灵的描绘而著名,对读者思考个人意义与目标具有深远的影响。
3.《山谷逸事》《山谷逸事》是黑塞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出版于1920年。
这部作品以自然场景和不同角色的视角为特色,探讨了人类内心的深处和对内心冲突的解决。
黑塞通过精湛的叙事技巧和哲学思考,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富有启示和教育性的作品。
三、荣誉与影响赫尔曼·黑塞的文学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1928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对人类心理和精神生活的深入洞察。
黑塞的作品对20世纪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在世界范围内畅销。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广泛阅读和研究。
红高粱酿造出诺贝尔文学奖

红高粱酿造出诺贝尔文学奖作者:侯文栋来源:《慈善》2013年第01期北京时间2012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
中国作家莫言在诺贝尔委员会颁奖词的引领下,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证书。
自古山东有“一山,一水,一圣贤”之美誉。
而今又出一文豪。
莫言同泰山、黄河、孔子一样有名,载入史册。
这是从红高粱地里走出来的世界鼎级的文学巨匠,是中国人首次获得的诺贝尔奖。
这是红高粱酿出文学巨奖。
莫言对于故乡东北乡有着特殊的感情,那里有故乡的水,肥沃的土地,亲人的怀念,火红的高粱,古老的风土人情,创作灵感,说不完的故事,引人入胜。
当我再一次畅饮高粱红,似乎品出红高粱的真正品味。
淳朴、甘甜散发出浓郁的乡土芳香。
使我联想起电影《红高粱》中东北乡红高粱起伏跌宕的波澜壮阔的场面。
自此红高粱进入我的灵魂深处,久久不忘。
当我回想走进银川“西部影视基地”《红高粱》的拍摄场景地时,虽然那里没有红高粱,看着莫言同张艺谋、姜文的赤身裸膊的合影照,似乎亲身感受到红高粱火热感人的气息,红高粱酿造出张艺谋、巩俐、姜文、莫言等巨星。
在初冬的艳阳中我走进红高粱的故乡——高密市莫言笔下的东北乡。
所谓的东北乡那是留在莫言记忆中的故乡的过去,现在已改名大栏镇平安村。
这里距青岛约60公里,离高密城约20公里。
胶河静静在村边流过,那里留下莫言童年的美好记忆。
破落的旧居老宅现已返修,是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自己出钱修缮的。
坐北朝南5间平房约60余平方米。
黄泥涂成泥墙铭记着古老的故事。
低矮的土围院墙,高高的门楼,黑漆木板门上写有“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对联。
宽阔的院落上胡萝卜地已平整,只有屋墙上大理石“莫言旧居”的红色大字才证明这里是大名鼎鼎的诺贝尔获得者莫言的家。
莫言的父亲管贻范现年90岁,现在与二儿管谟欣住在村西的8间大瓦房里。
他身体健康,眼不花,耳不聋。
高高的身板,红润的脸庞。
当提到儿子获奖时脸上洋溢出幸福的微笑。
“莫言是农民的儿子,得奖前是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后仍然是农民的儿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酷爱中国文化
厦门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部打印本页来源:科学网/科学时报发布时间:
2008-10-13
昨晚(10月9日)7点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
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让·马瑞尔·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JeanMarieGustaveLeClezio)。
这位被法国誉为“在世的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的文坛元老不仅三次来过中国,还是老舍的“粉丝”。
在颁奖词中,诺贝尔奖委员会称克莱齐奥是“文学新领域的开拓者,他的作品具有诗意般的神秘,它是旧习俗的死亡,新生命的诞生,探索着在当代文明掩盖下的人性,他的作品标志着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交融。
”在今年这场美国作家和欧洲作家的交锋上,欧洲作家再次胜出,而美国人自从1993年托尼·莫里森获奖后,已远离诺贝尔奖15年。
克莱齐奥1940年生于法国尼斯,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
1963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诉讼笔录》,凭借这部处女作他年仅23岁就获得了勒诺多文学奖。
此后他相继出版了三十余部作品,这些作品多以漂泊不定的边缘人物为主角,都反映出他对原始部落、消逝的古老文化的关注,尤其是对美洲印第安人世界的向往。
1994年,他在法国《读书》杂志做的一次读者调查中,被评选为在世的最伟大的法语作家之一,是当今法国文学的核心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
就在今年1月28日,克莱齐奥凭借《乌拉尼亚》被人民文学出版社授予2006年度最佳外国作家奖,他亲自来到了北京领取奖项。
克莱齐奥对中国有着极浓的热情,1967年当中法两国刚刚恢复外交关系时,他就申请加入由法国派往中国的第一批年轻人的队伍。
但不知道为什么,他当时的申请没有获得批准。
不过克莱齐奥却一直保留着学习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兴趣,他尤其喜欢老舍的作品。
“阅读中国的古典文学,鉴赏中国的京戏和国画对我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我尤其喜欢中国现代小说,比如鲁迅和巴金的小说,特别是北京小说家老舍的小说。
我发现老舍的小说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国界的。
”克莱齐奥当时这样说。
按照惯例,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将于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克莱齐奥
将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奖金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连线克莱齐奥的中国朋友余中先
“一点也不意外,诺贝尔评委会那帮老头儿如果想把奖给法国人,那就一定是他了!他们果然是这么想的。
”
昨晚,法国作家克莱齐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来后,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上了中国最权威的法语文学专家、《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
余中先自己显然也很兴奋,因为就在今年1月,他还和克莱齐奥在中国见过面,为他颁了奖,两个人成了朋友,“该祝贺一下克莱齐奥!”
他完全够得诺贝尔奖
事实就是这样的,中国人对克莱齐奥的嘉奖赶在了诺贝尔奖之前。
给勒克莱齐奥颁奖的起因是,他的《乌拉尼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中译本,卖得不错,也获得了好评,所以包括余中先在内的中国法语文学权威们,就决定将当年的“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颁给他。
“克莱齐奥写得太棒了!”余中先昨天对本报记者说。
他读过克莱齐奥几乎所有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诉讼笔录》和《战争》。
他由衷地钦佩这个1940年代出生,1960年代就成名的法国作家对世界过人的洞察力。
“克莱齐奥善于描写那些与主流世界格格不入,处于边缘的人群。
这些人往往是未开化的,他们崇尚自由和自然,同时又保持了淳朴。
”
余中先觉得,克莱齐奥对边缘人群的关注,与作家的自身经历有关,虽然他出生于法国,却在英国受了良好教育,并且在非洲,在韩国生活过,他的世界主义的立场,使他总是能抛弃固有的成见,而对角落里的人们格外关注。
“他得诺贝尔奖不是意外,他完全够得上这个奖项。
”
今年1月来华他穿凉鞋
于是今年1月28日,余中先在北京华侨饭店“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颁奖现场见到了克莱齐奥。
余中先还为他做现场中文翻译。
很人高马大的一个人,余中先注意到,尽管天气酷寒,但克莱齐奥却穿了凉鞋(当然是穿着袜子的)。
看到克莱齐奥这种颇为标新立异的穿着,余中先就猜想,穿凉鞋可能是作家长期在非洲热带生活养成的习惯吧。
包括1月的北京之行,克莱齐奥共来过中国3次,第一次大约在1990年,第二次
基本在南方。
克莱齐奥对中国保持一贯的兴趣和好感,在北京,他就曾对余中先说,“1967年,我申请加入在中法两国交流合作协议框架下的由法国派往中国的第一批年轻人的队伍。
我现在还能回忆起我当时的急切心情,我在等待法国外交部的决定。
我的家乡尼斯的天空在我的眼里看来好像也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就如同我看过的曹雪芹写的《红楼梦》里插的古老的版画一样!”
可是克莱齐奥那次努力显然没有成功,他是1990年才第一次来中国的。
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他阅读中国的古典文学,鉴赏中国的京戏和国画,“我尤其喜欢中国现代小说,比如鲁迅和巴金的小说,特别是北京小说家老舍的小说。
我发现老舍的小说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国界的。
”(作者:瞿婧宇郦亮)
原样浏览关闭窗口
关键词:人物资料、诺贝尔文学奖、克莱齐奥、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