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习题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西晋时期内迁的“五胡”中,不包括()A.匈奴B.鲜卑C.羯D.回鹘2.三国时期是中国的一个分裂时期,涌现了一批在历史和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人物。

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A.孙权B.诸葛亮C.曹操D.刘备3.淝水之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争,也是决定南北割据局面的关键战争。

这场战争()A.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B.维持了南北对峙格局C.结束了国家分裂的局面D.少数民族取得了胜利4.下列描述与地图中三国时期相符合的是()A.①曹操(魏)②刘备(蜀)③孙权(吴)B.①曹丕(魏)②刘备(蜀)③孙权(吴)C.①刘备(蜀)②孙权(吴)③曹丕(魏)D.①刘备(蜀)②孙权(吴)③曹操(魏)5.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孝文帝改革,农业生产领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有了很大改进。

同时,水利事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游牧民族的进入,北方畜牧业也有所发展。

以至于呈现出“百姓殷阜,年登俗乐”的繁荣景象。

此种变化()A.延缓了北方政权的频繁更替B.说明了游牧民族具有先进性C.违背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D.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6.《木兰辞》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颗明珠。

主人公身上兼具英雄气概与女性特点,诗歌既具有鲜明的北方民族特色,又反映了耕织生产、礼乐文明和家国情怀。

这说明()A.商品经济为市民文化增添色彩B.北方游牧民族女性的英雄气概C.民族融合为文化发展注入活力D.封建化改革深刻影响北方民族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境内分立许多政权,也出现了短暂统一的局面。

短暂统一的局面出现于()A.西晋B.东晋C.北魏D.南朝8.北魏孝文帝时期,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并颁布《考课法》,规定: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必须接受三年一度的考核,根据结果决定官员升迁罢免,力图“愚滞无妨于贤者,才能不壅(堵塞)于下位”。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题(含答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总结(标准版)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题(含答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总结(标准版)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

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

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

”不同地域交换手段的不同反映了南朝时()A.政治混乱,货币不一B.江南经济发展不平衡C.中国白银大量外流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2.隋文帝的下列措施,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A.建隋朝取代北周B.结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C.在长安、洛阳广设仓库D.定都长安3.隋文帝是隋朝开国国君,下列属于他的功绩的有()①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②开通大运河③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④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加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4.武则天当权期间曾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开垦土地),家有余粮”者升官。

这主要体现了武则天()A.重视发展农业生产B.重视人才,扩大科举C.严厉惩治贪官污吏D.妄用佞臣,扰乱朝纲5.北魏建立代国后,被少数民族政权吞并。

该政权是()A.东晋B.前秦C.西晋D.南朝6.关于十六国与北朝的历史状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十六国均由少数民族建立B.淝水之战加剧了民族矛盾的激化C.六朝古都是其重要的政治中心D.政治权力主要由士族掌控7.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带去了手工艺品、技术和医药书籍等②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安西都护府③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④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8.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纷争不断,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如图序号对应人物正确的是()A.①孙权②曹操③刘备B.①孙权②曹丕③刘备C.①孙权②袁绍③曹操D.①孙权②司马炎③刘禅9.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后,有几位同学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你认为其中最为准确的是()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C.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D.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10.隋唐文化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且处在世界发展的前列。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测试题(及答案)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测试题(及答案)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测试题(测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填空题1.西晋统治集团争权夺利,最终爆发了持续16年的“”,晋朝国力大大削弱。

2.“八王之乱”时,内迁的匈奴人在汾河流域起兵,先后攻破洛阳和长安,西晋于年灭亡。

皇族在江南重建晋朝,定都,史称东晋。

东晋大权主要掌握在、等世家大族手中。

3.在北方,内迁并起兵反晋的主要有5个民族,就是、、、、,史称“五胡”。

西晋灭亡之后,这些民族互相争夺,各立政权,其中比较重要的国家有16个,史称“”。

4.420年,东晋的权臣自立为皇帝,建国号为,东晋亡。

此后, 、、、四朝,都城都是在建康,合称“南朝”。

5.4世纪后期,北方鲜卑族的拓跋部强大起来,建立,史称,以为国都。

年,北魏继前秦之后,再次统一了。

后来, 和将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他们的儿子各自即位后,分别改国号为、,史称北齐、北周。

北齐的都城在,北周的都城在。

577年, 被吞灭。

581年, 又被杨坚建立的隋朝取代。

北魏、东魏、西魏和北齐、北周这五个朝代,合称为“”。

6.西晋灭亡前后,北方战乱不断,人们往往以、为单位结伴而行,逃到长江下游或中游,即今天地区及、一带。

这样的人口大迁徙主要集中在西晋末的年间。

7.东晋末至南朝初,统治者整顿制度,削弱、势力,清整户口。

南来人口利用自己的和,还有带来的先进等,大开旱地、湖田,兴修水利,改进育种施肥,推广铁制农具。

江南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江南的手工业也有很大进步,主要手工业有冶铁、纺织、造船和制造业等。

8.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逐渐放弃原先的生活,学会了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始过定居的生活。

汉族原来通行和。

到了北朝,高坐的和、逐渐取代了汉族原有的坐具。

9.北魏孝文帝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史称“”。

前期改革的重点有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制度,实行等。

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偏僻的迁到中原的。

之后,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

如规定官员在朝廷上要讲,官员改穿,改鲜卑姓氏为,提倡等。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习题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习题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篇巩固提升一、选择题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曹丕定都洛阳,刘备定都成都,孙权定都建业(今南京),由此可以判断D项正确。

2.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面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 )A.三国鼎立B.西晋统一C.前秦统一北方D.隋朝建立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故B项正确。

3.《宋书》载:“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百郡千城,流寓比室。

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

”这主要是说( )A.少数民族内迁B.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C.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北迁D.江南开发,经济逐步发展“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反映的是北方人民南迁的史实,故选B项。

4.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地区时期 全国所辖郡数秦岭淮水以北郡数秦岭淮水以南郡数西汉1037429西晋1628676A.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C.西汉时期的疆域比西晋小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南方郡的数量增长速度比北方增长得快,且已经非常接近北方,说明南北经济差距在缩小,故A项正确。

5.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说明( )A.王氏家族人才辈出,被国家重用B.高门士族控制朝政C.庶族地主崛起,平等意识增强D.东晋皇帝昏庸无能,长期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支柱,东晋的皇帝司马睿并不昏庸,重用王氏家族实乃无奈之举,故B项正确。

6.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希”,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主要原因是北方人民因逃避战乱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故C项正确。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题及答案-统编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题及答案-统编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题及答案-统编版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获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南方社会相当安定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D.南方生产技术先进2.西魏文帝大统七年(541年)颁布了由汉族士人苏绰起草的“六条诏书”——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要求官吏对照执行;军事方面以六镇鲜卑人为骨干,收编关陇豪强的乡兵部曲,建立起一套称为“府兵”的军队系统,管理采取早期鲜卑部落兵制的形式。

这些举措()A.强化了官僚机构的行政职能B.明显倚重士人和地方豪强地主C.有利于民族交融和文化传承D.加强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3.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这是因为这次改革()A.结束了分裂状态B.为民主制的发展奠基C.促进了民族融合D.改变了国贫现象4.魏晋以来,源自汉代乐府的清乐发展开来。

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

清乐的发展说明()A.中原文化的消亡B.民族文化的互动C.礼乐制度的强化D.西域文化的发展5.北魏一直盛行公卿集议制,规定每月朔望(初一和十五)两天;中午前公卿自己讨论政事,中午后皇帝与公卿“共议可否”,“参论国治,经纶王道,以为常式”。

该制度()A.体现了权力制衡B.削弱了中央集权C.促进了民族交融D.保障决策合理性6.东晋南朝时,南方的水稻产量有明显提高,三国时上等良田才能达到的亩产十石在此时已成为普遍的产量水平。

这主要得益于()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B.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C.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D.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7.4世纪时,大量汉族人口南迁,但其原先居住的中原地区人口仍增加了两倍有余。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B.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政策C.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民族融合D.西晋统治阶级的开明政策8.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 第19课 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 第19课 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

晋武帝司马炎
公元263年,魏国灭掉 蜀国。公元265年,司马炎 篡夺了皇位,建立晋朝, 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 全国。
西晋时 期全图
晋惠帝司马哀
西晋第二代皇帝,晋 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国。 西晋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 位,混战十几年,耗竭了 西晋国力。史称“八王之 乱”。
2.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主要
原因是( C )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方统治者革除弊政,注意发展生产
由促进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你得到了哪些 启示?假如你身为老百姓的父母官你将会怎样做?
提示: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 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统治者采取的措施 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的: 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内容: 迁都洛阳。 汉化政策: 穿汉服,用汉姓,学汉话, 通汉婚,用汉制,行汉礼。
作用: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
课后练习
知识巩固 能力拓展 延伸探究
1.东晋的建立者是( B )
A.司马懿 B.司马睿 C.司马昭 D.司马炎
重点
1、江南的开发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本课 的重点。
2、关于江南的开发,应注意引导学生从江 南开发的原因、表现、意义 三个方面理解课文 主体内容。
3、关于孝文帝改革,应注意引导学生从改 革的时代背景、改革的主要 内容、改革的意义 等方面理解与记忆课文主体内容。
难点
1、关于江南开发的原因。江南,经济发 达、人口密度高。南方气候、物产、水源都优越于 北方,两晋南北朝以前经济发展程度却低于北方。 这一时期以前,人们所掌握的生产力水平,更容易 在黄河流域发展早期农业,南方水乡、山地的开发, 需要足够的人力与更为进步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 江南的开发,不只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社会与 文化进步,体现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在人们心理 上的认同。

第一节三国两晋南朝的更替习题

第一节三国两晋南朝的更替习题

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一、单项选择题1.公元230年,孙权曾派大将卫温、诸葛直率军浮海至夷洲,这是古代文献中关于大陆人大规模到达夷洲的最早记录。

其中,“夷洲”即今天的A.新疆B.西藏 C. 云南D.台湾2.曾有六个政权在此定都,史称“六朝古都”的是南朝时的A.建康B.洛阳C.长安D.许昌3.下列战役,发生在黄河流域的是A.垓下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包括①曹魏②北魏③北周④前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5.下列各项,不属于北周武帝改革内容的是A.整顿吏治B.释放奴婢C.僧尼还俗D.减免赋税6.东晋南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是A.刘宋B.齐朝C.萧梁D.陈朝二、材料解析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毛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太祖敬纳其言。

──《三国志》材料2:沮授说绍云:“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弗能用。

──《三国志》请回答:材料1中的“太祖”是谁?根据以上材料,“太祖”为什么能建立“霸王之业”?三、问答题8.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 2.A 3.B 4.C 5.D 6.A二、材料解析题7.曹操。

原因:曹操采纳贤士的建议,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保证军粮的供应。

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谋士的正确意见。

官渡一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

三、问答题8.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不断。

公元200年,曹操大败袁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之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②208年,曹操南征,与孙刘联军决战于赤壁,曹军大败,退回北方。

赤壁之战促成三国鼎立初步格局的形成。

③此后十多年间,曹操向西北扩大了统治区域;刘备入蜀,占领益州,控制了西南的一些地区;孙权占据岭南,在东南扩展了统治范围。

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含解析版)

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含解析版)

第6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描绘的景象所反映的年代是()A.东汉末期B.三国末期C.十六国时期D.北朝时期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他们的共同理想是()A.发展经济B.争权夺利C.打败孙权D.统一中国3如图所示建筑位于蜀汉故都,是纪念诸葛亮的祠堂。

该建筑位于今天的()A.北京B.成都C.杭州D.南京4、东汉末年,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

三国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是()A.魏蜀吴B.魏吴蜀C.蜀魏吴D.蜀吴魏5.如图是某一时期政权更迭图的部分截图,其中③代表的政权是()A.西晋B.东汉C.北魏D.东晋6.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A.匈奴、羯、氐、羌、鲜卑B.鲜卑、羯、氐、羌、蒙古C.羯、氐、羌、蒙古、犬戎D.羌、蒙古、犬戎、匈奴、鲜卑7.我国古代史上曾建立一个政权,提示语有三个关键词:司马炎、结束分裂、八王之乱。

据此判断,这个政权是()A.东汉B.东晋C.西晋D.前秦8.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下面空格中应填入()A.北魏B.北齐C.南齐D.隋9.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士族专权B.民族矛盾尖锐C.北民南迁D.政权频繁更迭10.南朝《宋书》记载:扬州三吴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州“田土肥美”,地跨“南楚之富”;广州粮食交易“多万箱之咏”。

据此可知当时()A.江南经济发展超越北方B.吴蜀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C.南方经济作物种植广泛D.南方农业取得了长足进步1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包括()①自然条件优越②北人南迁③社会安定④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2.社会生活状况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魏晋时期人们的饮食文化不断丰富,“胡饼”“馒头”等新事物逐渐进入汉人的生活圈。

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生产生活比较稳定C.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D.为后来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2.下图《民族交融示意图》反映了五世纪末的一次重大改革,推行这一改革的少数民族是()A.氐族B.鲜卑族C.匈奴族D.羌族3.《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

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

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A.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B.巩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C.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D.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4.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曾经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出现这一后果的最重要原因是()A.东晋力量强大,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B.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D.江南发展迅速,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5.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

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A.江南开发B.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D.经济重心南移6.东晋初年,祖逖率宗族子弟渡江北伐,收复黄河以南,使北方势力“不敢窥兵河南”;后因王敦之乱行将爆发,朝廷任命南方士族戴渊为征西将军,祖逖军队也受其节制,以防御王敦。

祖逖的北伐事业也就此告终。

这说明了()A.北方势力未对东晋政权构成威胁B.东晋君主能够有效控制士族势力C.士族门阀成为东晋政权统治基础D.南北士族能较好地合作服务政权7.《资治通鉴》记载“魏主(指孝文帝)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

其根本目的在于()A.密切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B.稳定鲜卑社会C.巩固北魏统治D.促进民族融合8.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2016年秋季版)《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习题

(2016年秋季版)《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习题

第16课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一、单项选择题:1、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统一全国的是()A、魏国B、西晋C、东晋D、蜀国2、东晋的都城是()A.建康B、洛阳C、长安D、成都3、下面关于南朝经济发展最突出特点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A、围湖造田对后世影响深远B、引进了农作物新品种C、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D、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4、西晋时期能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各民族的迁徙和交流C、南方地区的初步开发D、特权地主势力的衰落5、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A、西晋灭蜀B、西晋灭吴C、东晋建立D、司马炎称帝6、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民族融合加强B、北方政权力量弱小C、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D、西晋短期统一的作用7、东晋南朝时期,南方海外贸易的中心是()A、建康B、番禺C、扬州D、江州8、下列关于东晋南朝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②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③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④发明了灌钢法A、①②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9、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在()A、3世纪B、4世纪C、5世纪D、6世纪10、北魏最初的都城是()A、长安B、洛阳C、项城D、平城11、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A、鲜卑B、匈奴C、羯D、氐12、北朝最后一个王朝是()A、北齐B、北周C、东魏D、氐13、孝文帝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把姓独孤改为姓()A、贺B、元C、刘D、穆斯林14、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A、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农民B、迁都洛阳C、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D、说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15、下列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朝代是()(1)曹魏(2)南朝(3)西晋(4)北魏(5)北朝A、(1)(2)(5)B、(2)(4)(5)C、(1)(3)(4)D、(2)(3)(4)16、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逐步成为黄河流域南北各族流行的服装,这个历史现象反映出南北()A、生产技术相互影响B、生活习俗相互影响C、生活、饮食习惯相互影响D、民族融合成为趋势17、以下哪件事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B、北魏迁都洛阳C、北魏孝文帝改革D、北魏与汉族通婚18、下列不是北魏孝文帝迁都原因的是()A、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B、孝文帝羡慕洛阳的繁华C、迁都洛阳有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D、迁都洛阳有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二、非选择题:19、东汉到东晋,北方人口南迁出现了三次高潮。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为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孝文帝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尊儒崇经,兴办学校B.恢复汉族礼乐制度C.模仿汉族官制D.推崇法家思想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多民族国家政权并立,更替频繁。

以下对如图朝代填写正确的是A.①东晋②前秦③梁④北周B.①西晋②前秦③吴④北周C.①东晋②北魏③吴④北汉D.①西晋②北魏③梁④北周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不包括A.平城地处偏远,自然环境差B.少数民族柔然威胁北魏政权C.创造征伐南齐的有利条件D.洛阳地区农业文明发达4.中国古代,“衣服有制”。

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志。

下列哪一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以体现这一特点A.秦始皇B.汉武帝C.北魏孝文帝D.隋文帝5.如图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政权重视农业6.下列三幅图为嘉峪关魏晋墓葬出土的壁画,画面人物有鲜卑人的特征。

这可以印证当时鲜卑族A.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B.开始了民族交融的历程C.出现了生产方式农耕化D.实现了农业生产专业化7.有学者称,南朝的四个短命朝代均为军阀所建,他们渴望建立皇朝,却无法集中权力。

这四个朝代皆定都于A.洛阳B.长安C.建康D.汴梁8.历史地图蕴含了丰富的信息。

下列信息不能从如图中提取到的是A.北魏统一了北方的黄河流域B.迁都时在位的是北魏孝文帝C.北魏都城由平城(大同)迁到洛阳D.与北魏对峙的南方政权是齐9.中国古代从语言、姓氏等方面推动本民族与汉民族融合的统治者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B.松赞干布C.忽必烈D.努尔哈赤10.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

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体现了A.对中原文化的认同B.获得了汉臣认可C.意在结束分裂割据D.深厚的文化修养11.《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卷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卷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A.刘备B.孙权C.诸葛亮D.曹操2.“(北朝)裴侠在世时……将自己的清廉归功于‘祖宗功业’。

这种攀附祖先、恨不得将自己的‘优秀基因’归功于‘家族遗传’的逻辑,是和当时盛行的士族血统论一脉相承的。

”当时“士族血统论”的盛行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郡国并行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

这反映了()A.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B.士族门阀势力强大,威胁皇权C.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的强大D.东晋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倾向4.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盛景。

据此可推知()A.当时人们的生活富裕安逸B.作品具有现实主义创作风格C.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D.作者所处时代小农经济繁荣5.魏晋时期南方城市迅速崛起:会稽被誉为“晋之关中”,建康的繁华可与长安、洛阳媲美,番禺(今广州)成为进出口商人云集的大都市。

这一时期南方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B.对外贸易迅速发展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D.政治中心逐步南移6.制作年代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面年代尺空白处应填写()A.三国鼎立B.西晋统一C.淝水之战D.刘裕建宋7.公元317年,司马睿(晋元帝)在名门望族琅邪王氏兄弟辅助下,平定叛乱,建立东晋政权。

当时,政治由王导主持,军事由王敦控制,晋元帝对王敦甚至有“请避贤路”的表示。

东晋政治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谓。

该历史现象体现了东晋政治的显著特点是()A.君权强化B.士族专权C.文官政治D.藩镇割据8.南北朝时期,寺院占据了大量的土地、人口,甚至藏纳武器。

民众投靠僧寺,政府不再进行管治。

历史:31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测试1旧人教高三

历史:31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测试1旧人教高三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测试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哪一条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政策C.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D.颁布均田制2.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北方统一的实现B.封建化的完成C.阶级矛盾的激化D.北方民族的融合3.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许多“汉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行的直接原因是()A.改革由皇帝主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B.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吸引C.孝文帝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D.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以稳定统治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以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C.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以扩大统治区域D.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5.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政治制度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7.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 )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C.各民族互相学习,补短扬长,共同发展D.各族人民共同进行压迫斗争8.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实质上是少数民族()A.内迁的过程B.汉化的过程C.农业化的过程D.封建化的过程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①民族迁徙②联合斗争③友好交往④统治者的改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二、问答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何历史意义?参考答案:一、1.A 2.D 3.A 4.D 5.A 6.A 7.C 8.A 9.D二、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①整顿吏治。

北魏制定了俸禄制度,禁止官吏贪赃枉法。

高三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同步练习 旧人教

高三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同步练习 旧人教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似作用是A.维持了南方相对安定的局面B.实现了黄河流域的局部统一C.对政治格局的演变起了重要作用D.使北方重新陷入了分裂割据状态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再认再现能力和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

官渡之战发生在北方,并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条件,所以应排除A、D两项。

赤壁之战发生时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故应排除B项。

答案:C2.公元216年,曹操的部下要他称帝时,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此话表明曹操A.准备顺应民意,登基做皇帝B.满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现状C.非常感激部下对他的尊崇D.暗示由他的儿子最后完成改朝换代的任务答案:D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吴、蜀分别有长江之险和崇山之阻B.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发展呈均势C.赤壁之战使曹魏元气大伤D.曹操、X备、孙权都善于用兵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题目所给四个选项中,C项叙述有误,A、B、D三项都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但根本原因应是B项,因为政治、军事实力取决于经济实力,孙、X在江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开发,使其经济实力与曹操趋于均衡,为其对抗曹操提供了物质基础。

答案:B4.三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想打破当时的均衡局面,这表明A.统一仍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B.统治者竭尽全力维护割据局面C.各国内部混乱,无法完成统一D.当时南方的力量正在超过北方答案:A5.下列对三国鼎立的评价中,最恰当的是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发展B.封建国家分裂,不利于统一C.战乱破坏了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末年形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三国鼎立则是在此背景下的局部统一,三个政权的统治都为实现统一致力于发展生产,为实现全国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含答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含答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 (2024扬州学测模拟)下表所示为两部文献中关于江南地区人物传中部分内容摘录,这些内容反映了()A. 东晋时期吏治清明B. 南方水利设施完备C. 江南得到一定的开发D.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2. (2024无锡期末)据《晋书·刘元海载记》记载,刘渊的祖先冒顿单于迎娶了汉朝公主,并与汉高祖刘邦约为兄弟,故其子孙改姓刘氏。

匈奴人刘渊自称汉家外甥,建立的政权名为“汉”。

该现象说明()A. 门第观念影响广泛B. 正统观念影响少数民族C.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D. 民族交融交流趋势出现3. (2024南通如皋学测模拟)从200年到500年之间,由于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草原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

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

这一变化是在()A. 魏晋南北朝时期B. 隋唐时期C. 辽宋夏金元时期D. 明清时期4. (2023盐城射阳中学合格考模拟)下图所示的内容为《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的目录(部分)。

这反映出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是()A. 思想解放B. 文化东传C. 推行汉化D. 政治变革5. (2023泰州泰兴、兴化期中)魏晋以后,全国各地州县学里均设立孔庙,孔庙成为祭祀孔子与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

北魏从南齐夺得孔子故里后,献文帝立即派四朝元老汉臣高允代表皇帝到孔庙祭祀。

北魏重视祭孔的主要原因是()A. 推动儒学发展B. 巩固统治的需要C. 发扬传统文化D. 民族认同的结果6. (2022南通海门中学期末)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鄂伦春嘎仙洞的石壁上发现了北魏皇帝的祭祖祝文,文字内容与《魏书》相关记载相同。

据此可知()A. 据实物史料即可得历史真相B. 石壁祭祖祝文属于二手史料C. 实物史料能与文献记载互证D. 石壁文字是孝文帝的祭祖文7. (2023南通如皋期末)“(北朝)很快便建立起一个统一政府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一、单项选择题:
1、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统一全国的是()
A、魏国
B、西晋
C、东晋
D、蜀国
2、东晋的都城是()
A.建康B、洛阳C、长安D、成都
3、下面关于南朝经济发展最突出特点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围湖造田对后世影响深远
B、引进了农作物新品种
C、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D、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4、西晋时期能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各民族的迁徙和交流
C、南方地区的初步开发
D、特权地主势力的衰落
5、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A、西晋灭蜀
B、西晋灭吴
C、东晋建立
D、司马炎称帝
6、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融合加强
B、北方政权力量弱小
C、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D、西晋短期统一的作用
7、东晋南朝时期,南方海外贸易的中心是()
A、建康
B、番禺
C、扬州
D、江州
8、下列关于东晋南朝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②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③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
④发明了灌钢法
A、①②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在()
A、3世纪
B、4世纪
C、5世纪
D、6世纪
10、北魏最初的都城是()
A、长安
B、洛阳
C、项城
D、平城
11、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A、鲜卑
B、匈奴
C、羯
D、氐
12、北朝最后一个王朝是()
A、北齐
B、北周
C、东魏
D、氐
13、孝文帝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把姓独孤改为姓()
A、贺
B、元
C、刘
D、穆斯林
14、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A、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B、迁都洛阳
C、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
D、说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
15、下列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朝代是()
(1)曹魏(2)南朝(3)西晋(4)北魏(5)北朝
A、(1)(2)(5)
B、(2)(4)(5)
C、(1)(3)(4)
D、(2)(3)(4)
16、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逐步成为黄河流域南北各族流行的服装,这个历史现象反映出南北()
A、生产技术相互影响
B、生活习俗相互影响
C、生活、饮食习惯相互影响
D、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17、以下哪件事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B、北魏迁都洛阳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北魏与汉族通婚
18、下列不是北魏孝文帝迁都原因的是()
A、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B、孝文帝羡慕洛阳的繁华
C、迁都洛阳有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D、迁都洛阳有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二、非选择题:
19、东汉到东晋,北方人口南迁出现了三次高潮。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高潮是什么时候?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2)第二次高潮是什么时候?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3)第三次高潮是什么时候?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4)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下列材料题:
20、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回答:
(1)江南地区出现“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的原因是什么?
(2)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1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魏主指谁?
(2)本诏提出了什么改革?是以什么为依据的?
(3)改姓前后他的名字有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A
5、B
6、C
7、B
8、D、
9、C 10、D 11、A 12、
B 13、
C 14、B 15、C 16、B 17、B 18、B
二、非选择题:
19、(1)东汉末年。

原因:中原地区连年战争,许多人为躲避战争,迁移到南方。

(2)西晋末年。

原因:国家动荡,内乱不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3)西晋灭亡后,各民族在北方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

(4)北方人南迁到南方,不仅补充了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良种。

三、材料题:
20、(1)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南方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劳动。

(2)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21、(1)指北魏孝文帝
(2)本诏提出改姓。

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
(3)改姓前为拓跋宏,改姓后为元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