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主要名词概念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第三版牛翠娟

《基础生态学》(第三版)名词解释绪论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尺度(Scale):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频率。
3)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4)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科学。
(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区域,生态系统在景观中形成斑块(patch))5)全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研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与全球变化。
其主要理论为:地球表面温度和化学组成受地球所有生物总体的生命活动所主动调节,并保持动态平衡。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6)环境(environment):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生境或栖息地(habitat):指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所处的物理环境。
8)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9相互作用或交互作用(interaction):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0)反作用(counteraction):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表现在生物的影响改变了环境因子的状况。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the 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况的营养物质的量。
即: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不能生存。
如果该种营养物数量极微,就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12)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叫限制因子。
2021年自学考试《文学概论基础》复习指导:名词解释(2)

2021年自学考试《文学概论基础》复习指导:名词解释(2)2021年自学考试《文学概论基础》复习指导之名词解释(2)如下:1、创作动机: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2、艺术构思: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激起的创作冲动驱使下,对创作对象使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3、艺术概括: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选定的材料实行提炼加工的过程。
艺术综合、艺术简化。
4、艺术综合: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对各种材料实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5、艺术简化:创作中对所写的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勾勒特征,对无关细节完全省略。
6、艺术变形: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7、艺术传达:从艺术构思到语言的显现这个由内向外的活动和过程。
8、审美理想:在创作过程中自觉遵守的各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求。
追求艺术真实性、社会价值、形式完美。
9、艺术真实性:在文学作品中客观地反映生活实际,充分表情达意,从而给人合情、合理、合意之感的审美追求。
包括历史真实、情感真实、细节真实。
10、文学创作主体:已经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作家个体。
离开创作过程则不是。
11、文学消费:为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
12、文学生产:作家观点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家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
13、文学传播: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
14、文学接受:指审美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15、接受心境: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
16、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
“前理解”的心理状态。
17、预备情绪:接受者从现实注重向文学接受跃进的中间环节,受作品基本特质激发而产生的特殊情绪。
“前审美”心理。
《材料科学基础》名词解释

《材料科学基础》名词解释第一章材料结构的基本知识1、晶体材料的组织:指材料由几个相(或组织单元)组成,各个相的相对量、尺寸、形状及分布。
第二章材料的晶体结构1、空间点阵:将理想模型中每个原子或原子团抽象为纯几何点,无数几何点在三维空间规律排列的阵列2、同素异构:是指有些元素在温度和压力变化时,晶体结构发生变化的特性3、离子半径:从原子核中心到其最外层电子的平衡距离。
4、离子晶体配位数:在离子晶体中,与某一考察离子邻接的异号离子的数目称为该考察离子的配位数。
5、配位数:晶体结构中任一原子周围最近邻且等距离的原子数6、致密度:晶体结构中原子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数;第三章高分子材料的结构1、聚合度:高分子化合物的大分子链是出大量锥告连成的。
大分子链中链节的重复次数叫聚合度2、官能度:指在一个单体上能和别的单体发生键合的位置数目3、加聚反应:由一种或多种单体相互加成而连接成聚合物的反应;4、缩聚反应:由一种或多种单体相互混合而连接成聚合物,同时析出(缩去)某种低分子物质(如水、氨、醉、卤化氢等)的反应;5、共聚: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休参加聚合而形成聚合物的反应。
第四章晶体缺陷1、晶体缺陷:实际晶体中与理想的点阵结构发生偏差的区域;2、位错密度:晶体中位错的数量,是单位体积晶体中所包含的位错线总长度;3、晶界:同一种相的晶粒与晶粒的边界;4、晶界内吸附:少量杂质或合金元素在晶体内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它们常偏聚于晶界,称这种现象为晶界内吸附;第五章材料的相结构及相图1、固溶体:当合金相的晶体结构保持溶剂组元的晶体结构时,这种相就称为一次固溶体或端际固溶体,简称固溶体。
2、拓扑密堆积:如两种不同大小的原子堆积,利用拓扑学的配合规律,可得到全部或主要由四面体堆垛的复合相结构,形成空间利用率很高、配位数较大(12、14、15、16等)一类的中间相,称为拓扑密堆积。
3、电子浓度:固溶体中价电子数目e与原子数目之比。
4、间隙相:两组元间电负性相差大,且/1≤0.59具有简单的晶体结构的中间相5、间隙化合物:两组元间电负性相差大,且/≥0.59所形成化合物具有复杂的晶体结构。
专升本《法学基础》名词解释

专升本《法学基础》名词解释1.法学:又称法律学、法律科学,是指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行为规范体系。
3.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们的行为或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发生的影响。
泛指法对社会的影响。
根据法作用于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形式和内容,通常可以把法的作用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4.指引作用:指法通过授权性行为模式(权利)和义务性行为模式(禁止性行为和命令性行为)的规定,指引自己作出一定行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
5.评价作用:指法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和尺度,可以判断、衡量他人行为的是或非、善或恶的性质与积极或消极的效果,以影响人们的行为。
6.预测作用:指凭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预先估计到人们互相之间会如何行为。
法的预测作用的对象是人们之间的行为,包括公民之间、社会组织之间、国家、企事业单位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行为预测。
7. 法律规则:是指以一定的逻辑结构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一种法律规范。
8.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原理和价值准则的一种法律规范。
9.法律部门:也称部门法。
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按照法律规范自身的不同性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10.法律体系:也称部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
11.法的溯及力:也称法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
如果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没有溯及力。
12.法律关系:是指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13.权利能力:是指能够参与-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
14. 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的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语文基础知识》09.名词 -回复

《语文基础知识》09.名词-回复名词是语言中最常用的词类之一,它用来指代人、事、物、地方、抽象概念等。
在句子中,名词担任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等各种成分,起到承担意义和修饰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逐步解释名词的定义、分类、特点、用法以及相关的语法规则。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名词的定义。
名词是指代人、事、物、地方、抽象概念等的词语,它是一个广泛且重要的词类。
名词可以指示具体的实体,如人、动物、物体,也可以指示抽象的概念,如爱、幸福、友谊等。
名词可以单独构成一个词组或者句子的主要成分,起到提供实体意义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名词的分类。
名词按照词性可以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和代词。
普通名词指的是一般的事物,如动物、植物、器具等;专有名词是指特定的人、地点、品牌、机构等,如张三、北京市、苹果公司等;代词则是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词语,如我、他、这等。
除了按照词性分类,名词还可以按照名词性质进行划分。
名词可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
可数名词指的是可以用数字进行计量的名词,如书、桌子、苹果等;不可数名词则是无法精确计量的名词,如水、牛奶、时间等。
此外,还有复合名词、集体名词、抽象名词等具体的分类。
名词还具有一些特点和用法。
名词可以与冠词、形容词、代词等词类进行搭配和修饰,从而起到描述、限定、补充的作用。
名词可以用单数形式或者复数形式表示数量,还可以通过名词所有格来表达所属关系。
名词可以进行主动或被动的格转化,根据句子的需要担任不同的语法角色。
在名词的语法中也有一些规则需要遵守。
在使用单数名词时,一般要在名词前加上冠词、形容词或代词,以确保句子的正确性。
复数名词一般在词尾加-s或-es,但也有一些不规则的复数形式需要记忆。
另外,名词作为主语或宾语时要与谓语动词一致,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名词的单复数和谓语动词的形式。
总结一下,名词是语言中非常重要且常用的词类,它用来指代人、事、物、地点和抽象概念等,并在句子中承担着各种语法角色。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第三版牛翠娟

《基础生态学》(第三版)名词解释绪论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尺度(Scale):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频率。
3)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4)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科学。
(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区域,生态系统在景观中形成斑块(patch))5)全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研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与全球变化。
其主要理论为:地球表面温度和化学组成受地球所有生物总体的生命活动所主动调节,并保持动态平衡。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6)环境(environment):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生境或栖息地(habitat):指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所处的物理环境。
8)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9相互作用或交互作用(interaction):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0)反作用(counteraction):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表现在生物的影响改变了环境因子的状况。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the 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况的营养物质的量。
即: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不能生存。
如果该种营养物数量极微,就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12)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叫限制因子。
2017《基础工程》名称解释、问答题答案

名词解释基本概念1、基础——指结构物底部与地基相接触的承重构件,它的作用是把上部结构的荷载传给地基。
2、基础埋深——基础埋深是指从基础底面至天然地面或局部冲刷线的垂直距离。
3、天然地基——自然状态下即可满足承担基础全部荷载要求,不需要人工处理的地基。
4、人工地基——天然地基的承载力不能承受基础传递的全部荷载,需经人工处理后作为地基的土体称为人工地基。
5、地基容许承载力——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能够保证地基不发生失稳破化,也不会产生建筑物所不容许的沉降时的最大地基压力。
6、地基系数——表示土体表面在平面压力作用下产生的可压缩性的大小。
7、弹性抗力——支护结构发生相向围岩方向的变形引起的围岩对支护结构的约束反力。
浅基础1、刚性基础——能够依靠基础材料本身强度抵抗所承受的应力,而不需要配置钢筋的一类基础。
2、刚性扩大基础——将基础平面尺寸扩大以满足地基强度要求的刚性基础。
3、刚性角——刚性基础的宽度大小应能使所产生的基础截面弯曲,拉应力和剪应力不超过基础材料的强度极值,从而得到墩台边缘处的垂线与基底边缘的连线间的最大夹角。
4、地下连续墙——在地面上用抓斗式或回转式等成槽机械,沿着开挖工程的周边,在泥浆护壁的情况下开挖成一条狭长的深槽,形成一个单元槽段后,在槽内放入预先在地面上制作好的钢筋笼,然后用导管法教主混凝土,完成一个单元的墙段,个单元段之间以特定的接头方式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地下连续墙壁。
5、围堰——围堰是指在基础工程建设中,为了防水而修建的临时性围护结构。
桩基础1、钻孔灌注桩——在工程现场通过机械钻孔、钢管挤土或人力挖掘等手段在地基土中形成桩孔,并在其内放置钢筋笼、灌注混凝土而做成的桩。
2、端承桩——是指在竖向极限荷载作用下,桩顶荷载全部或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桩侧阻力相对桩端阻力而言较小,或可忽略不计的桩。
3、嵌岩桩——桩的下段有一定长度浇筑于岩体中的钻孔灌注桩。
4、单桩承载力容许值——单桩在荷载作用下,地基土和桩本身的强度和稳定性均能得到保证,变形也在容许范围内,以保证结构物的正常使用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及简答题2

第九章 病人卧位与安全的护理
二、简答题
1.休克病人应采取什么卧位?为什么?(2019年)
答:休克病人应采取 卧位。因抬高头胸部 ,
有利于保持
通畅,改善 症状;抬高下
肢
,有利于
二、简答题
6.为各种特殊情况的病人翻身时应注意什么?
答:为各种特殊情况的病人翻身时应注意:
⑴为身上带有多种导管的病人翻身时,应先将导管安
置 再翻身,翻身后应检查导管有无脱落、移位、扭曲、
受压等,以保持
。
⑵为手术后病人翻身时,应先检查敷料有无脱落、浸
湿等,需要时先
后翻身。
⑶颅脑手术后的病人,头部转动过剧可引起 ,脑
⑴ 渗出液流入盆腔,减少炎症的
扩散和 的吸收(盆腔腹膜抗感染性较
强,吸收性较差),使感染
和减
轻 反应。
⑵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 脓肿。
第九章 病人卧位与安全的护理
二、简答题 5.简述头低足高位的适用范围。 答:头低足高位的适用范围有: ⑴肺部分泌物引流,使痰液易于排出。 ⑵十二指肠引流,有利于胆汁引流排
疝压迫脑干会导致病人突然死亡,故一般只能卧于 侧 或。
⑷进行骨牵引的病人,翻身时 放松牵引。
⑸石膏固定、伤口较大的病人,翻身后防止 受压。
《护理学基础》 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第九章 病人卧位与安全的护理
一、名词解释
1.主动卧位:是指病人身体活动自如, 自己采取的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
2.被动卧位:是指病人自身无变换卧 位的能力,躺在被安置的卧位。
3.被迫卧位:是指病人意识清醒,也 有更换卧位的能力,由于疾病或治疗的原 因而被迫采取的卧位。
《政治学基础》中的名词解释

【差序格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使用的术语。指“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在这种权力格局中,礼与德是权力运行的主要规则。
【政治领导】作为政治管理方式的政治领导是指,政府、政党、政治集团以及政治领袖等政治管理主体运用权力和权威,通过对政治管理客体施加政治影响力,确立社会政治生活的性质和目的,实现与政治统治相关的原则和方向的过程。政治领导在政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形式上表现为政治领导人的活动。从政治领导行为的角度讲,政治管理可以被看作是国家政权对社会公众政治生活的根本性问题的权威指导过程。
【政治统治】实质上是阶级统治。是指经济上最强大的、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与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全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
【政治权威】权威的一种。通常政治权威概念对应的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某种机构、职务或个人。政治权威由于其具有的传统基础或魅力基础或法理基础,而获得政治体系中的被统治者的服从。
【政治制度】指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活动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它既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及其构成原则(即政治制度),又包括具体政治制度及其构成原则(即政治体制)。政治制度一般具有特定范围内的法定性和规约性,相对严密和稳定。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组织。恩格斯对国家有过经典的论述:“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汉语基础名词解释

作业一一、名词解释音节:语音里最自然、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单位叫音节。
音素:语音的最小单位叫音素。
声母:声母一般是指汉字字音中开头的辅音音素。
韵母:韵母指汉字字音中声母后面的音素。
声调:声调指读一个汉字时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
调值:调值是指某一种声调高低升降变化的具体读法。
调类:调类是指在一种语言或方言里,把调值相同的字归在一起所建立的声调类别。
四呼:四呼是韵母按韵头情况分出的类型,包括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二、填空1.语音具有物理性质、生理性质和社会性质三个属性,其物理性质、生理性质是语音的自然属性,社会性质是本质属性。
2.从物理性质看,语音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一样,也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个要素,如 yē和yě的不同是音高的不同。
3.人体发音器官可分肺和气管、声带、口腔和鼻腔三大部分。
4.根据发音特点,音素可分为元音、辅音两大类。
如b、p是辅音,a 、o 是元音。
5.汉语音韵学把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6.普通话中辅音共22个,其中n既能作声母又能作韵尾,ng则只能作韵尾不能作声母。
7.声母的发音特点是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
8.从发音部位看,b 是双唇音,k是舌根音,zh 是舌尖后音;从发音方法看,s是擦音,j 是塞擦音,l是边音;从送气与否看, p 、t、k、z只有z不是送气音。
9.韵母由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构成,每个韵母都必须有韵腹。
10.从结构成分分类,an、iong是鼻韵母,iao、uei是复韵母,a、i是单韵母。
11.从韵头情况看,iong是撮口呼韵母,音节 zhi中的i是开口呼韵母,yuan中的韵母是撮口呼韵母,wang中的韵母是合口呼。
12.普通话声调由音高变化形成,可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
13.ü行韵母同j、q、x相拼时,省略ǖ上两点;同零声母相拼时,写成yu。
14.舌根音声母只能同四呼中的开口呼韵母、合口呼韵母相拼。
三、判断(如有错误,请予以改正)1.凡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都是语音。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及简答题3

不可暴露在空气中。 ⑶无菌容器或无菌包外应注明物品的名称、灭
菌日期、粘贴化学指示胶带,放置在清洁、干燥、 固定的地方,并按灭菌日期先后顺序存放。
⑷无菌包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有效期为7天, 过期或包布受潮应重新灭菌。
第十章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二、简答题
第十章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一、名词解释
10.隔离:是将传染源传播者和高度易 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和特殊环境中,暂 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对前者采取传染 源隔离,防止传染病病原体向外传播,对 后者采取保护性隔离,保护高度易感人群 免受感染。
11.清洁区:凡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 区域称为清洁区。
第十章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十章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二、简答题
8.简述一般消毒隔离原则中,工作人员进出隔离室的要 求。
答:一般消毒隔离原则中,工作人员进出隔离室的要求 如下:
⑴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室应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穿
隔离衣后,只能在规定范围内活动,不得进入 区,并
且不同病种
一件隔离衣。
⑵在穿隔离衣前,须
,备齐所用物品,并尽量
二、简答题
9.简述一般消毒隔离原则中,隔离室内物品分类处置的 方法。
答:一般消毒隔离原则中,隔离室内物品分类处置的方 法如下:
⑴污染物品不得带入 区内,任何污染物品必须先经 过 后再处理。
⑵病人接触过的用物,须经过
后方可递交,如
病人的衣物、信件、票证、书籍等须经 处理后才能交
家属带回。
一、名词解释
10.隔离:是将传染源 和高度( )
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和特殊环境中,暂时
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对前者采取传染源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及简答题6

第十三章 病人饮食的护理
二、简答题
6.简述每日摄入量和排出量的内容。
答:每日摄入量和排出量的内容包
2.低盐饮食适用于哪些病人?每日的食盐 供给量是多少?
答:低盐饮食适用于限制食盐摄入者,如 急慢性肾炎、心脏病、肝硬化伴腹水,重度 高血压等,但水肿较轻的病人。成人每日摄 入食盐<2g(含钠0.8g)。
第十三章 病人饮食的护理
二、简答题
1.低蛋白饮食适用于哪些病人?每日的蛋 白质供给量是多少?
答:低蛋白饮食适用于限制
第十三章 病人饮食的护理
一、名词解释
1.基本饮食:是对营养素的 、摄入
量 限制性调整的一种饮食,适合于一 般病人的饮食需要。
2.治疗饮食:是在基本饮食的基础上,
根据病情需要,适当调整 和某些营养 素,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3.试验饮食:亦称
饮食,指在特
定 内,通过对饮食 进行调整,以
协助疾病的诊断和提高实验检查的 。
5.证实胃管在胃内的方法有哪些?
答:证实胃管在胃内的方法有3种: ①将胃管末端接无菌注射器 ,有胃 液抽出。②将胃管末端放入盛水容器
中,
溢出。如有大量气泡,证
明已误入气管。③将听诊器置于病人
胃部,用无菌注射器快速注入10ml空
气,能听到
。
第十三章 病人饮食的护理
二、简答题
6.简述每日摄入量和排出量的内容。
第十三章 病人饮食的护理
一、名词解释
4.要素饮食:是一种化学精制的无 渣饮食,由人工配制,含有人体需要 的全部营养成分。其特点是无须经过 消化过程即可直接被肠道吸收。
《基础写作》名词解释

1.写作客体:写作客体,即与写作主体发生对应关系、写作主体认识视野中的一切认识对象。
它包括一切被写作主体认识、描摹、评价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外部世界与主观世界。
从山川草木到社会生活、从事物外貌到内在结构、从他人言语到自我内心,都可以作为写作客体。
写作客体近似于人们说的“社会生活”,但又与它不尽相同。
存在于写作主体之外的社会生活,在与写作主体发生对应关系之前,只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只有进入写作主体的认识视野,成为写作活动对象的社会生活才是写作客体。
因此,写作客体相对于社会生活的概念,其外延比较狭窄,是“对象化了的社会生活”。
2.主题对象化:3.白描:是中国文学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描写手法。
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要求作家准确地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
鲁迅的小说是白描的典范作品。
鲁迅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
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作文秘诀》)。
不仅可以运用于小说的描写中,还可以运用于散文、诗词的创作中。
使用这种手法刻画人物时,要求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在作品中,作者有时用白描勾勒人物肖像。
4.灵感:指文艺、科技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
不用平常的感觉器官而能使精神互相交通,亦称远隔知觉。
或指无意识中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
或指作家因情绪或景物所引起的创作情状。
5.意化:6.象征: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
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7.意义段:8.主题:9.叙述人称:10.主体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
自主意识和自由意识是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自主意识是指,人意识到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在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中,人居于主导和主动方面;同时,人意识到自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有独立自主的人格。
《管理学基础》名词

《管理学基础》名词1.管理: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在特定的时空中,对组织成员在目标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协调的过程。
2.管理者:指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贡献责任的人。
3.管理的创新职能:管理者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创新,他包括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和结构创新以及环境创新。
计划职能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对工作所进行的筹划活动。
组织职能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组织结构并推进组织协调运行的活动。
领导职能是指管理者指挥、激励下级,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
控制职能是指管理者为保证实际工作与目标一致而进行的活动。
4.管理方法: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组织和协调管理要素的工作方式、途径或手段。
5.例行问题: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管理问题,如管理者日常遇到的产品质量、设备故障,现金短缺等。
例外问题:指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和结构不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
管理问题:指管理实际与预期标准之间的差异。
6.发散型思维:指为解决某一问题而最大限度地放开思路,从多观点、多方向、多途径寻求解决方法的一种开放性思维方式。
7.确定型决策:即决策事件未来的自然状态明确,每种备选方案只有一种确定结果的决策。
风险型决策:指决策事件未来的各种自然状态虽不能预先肯定,但可以测出各种状态出现的概率的决策。
不确定型决策:指决策事件未来的各种自然状态完全未知,各种状态出现的概率也无法估计,只能凭决策者主观经验做出的决策。
程序化决策:即按既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指对不经常发生的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没有决策规范所遵循的决策。
8.计划:指管理者事先对未来应采取的行动所作的谋划和安排。
9.战略计划: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战术计划: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
《基础会计学》常用名词解释、解答题

会计要素:是指对企业会计对象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即在数量上,所有者权益=资产- 负债公司所有者权益又称股东权益。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会计六要素,按其内部性质和经济管理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分类的具体项目。
会计账户:简称账户,它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用来分门别类地记录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情况,以及由此引起的会计科目内容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及结果,具有一定结构的账页,是对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核算的工具。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企业应该入账的每一笔交易或者事项,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账户中进行记录的一种专门记账方法。
会计凭证:简称凭证,是指记录交易或者事项,明确经济责任或者确定会计分录,作为登记账簿间接或者直接依据的书面凭据和证明。
原始凭证:亦称单据,是在交易或者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编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
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的,用来确定交易或者事项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和金额,作为登记账簿直接依据的会计凭证。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总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
什么是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包括哪些内容?答:会计核算方法是进行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所采用的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方法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也是会计管理方法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叫做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1)辨证: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病史和症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2)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和方药,以及采用其他相应的治疗手段。
3. 证、病、症: (1)证:即证候,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生理反应状态的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病变趋势及转归等本质。
(2)症:即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是病人主观感觉或医生检查所获得的结果。
(3)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
4.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5. 五行生克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维持着事物之间平衡协调的变化与发展。
6.肝主疏泄:是指肝对于全身气机、血液和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功能。
7.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8.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消化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将其吸收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
9. 肺主宣发肃降: 宣发,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运动特性; 肃降,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运动特性。
10.肾主纳气: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11.水火既济:又称“心肾相交”根据阴阳水火升降互济理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资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资助心阴,使心阳不亢,从而维持着心肾两脏生理功能协调平衡的关系。
12.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互化,故称“肝肾同源”。
13. 体质:是个体在形态结构、代谢和生理机能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性。
14. 痰饮: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心理学基础》练习题答案(六)

第六章思维一、名词解释1.思维、言语、想象思维: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言语: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个体运用语言规则表达个人思想,从而实现与他人沟通的目标的过程。
想象: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为新形象的过程。
2.概念、博弈性聚焦和保守性聚焦、推理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
博弈性聚焦和保守性聚焦:这种策略将首次获得的肯定例证中的部分属性作为初始假设,然后经过验证剔除无关的属性,逐步聚焦到关键属性。
若每次验证仅选一种属性,则称为保守性聚焦;若每次验证选两种或以上属性,则称为博弈性聚焦。
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结论的过程,它是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3.问题表征、迁移、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问题表征:就是对问题信息的搜索、提取和理解、内化的过程,是对觉察到的问题的各种条件和规则的解释。
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或经验而造成的一种预先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常见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上。
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启发。
4.手段—目的分析、逆向工作法手段——目的分析法:就是将问题的目标状态分解为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目标状态。
逆向工作法:是指从目标状态出发,然后返回起始状态,进而解决问题。
二、填空题1.表象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桥梁。
2.概括性、间接性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
3.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助物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三类;根据思维时是否具有明确的逻辑规则,思维又分为形式逻辑思维和非形式逻辑思维;根据思维的指向性不同,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4.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是问题表征,选择算子,应用算子,评价当前状态。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第三版牛翠娟

的小群,自然选择可在小群间发生,称为群体选择。 53)性选择 (sexual selection): 动物在繁殖期经常为获得交配权而通过某些表型性
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这个发育阶
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常数,称为有效积温。 27)春化作用 (Vernalization effect):低温作为一种刺激物起作用,诱导或促进植物
的发育和开花。这种经过低温诱导的植物的发育或繁殖,称为春化作用。 28)异温动物(heterothermy ):常温动物中具有休眠习性,在冬眠过程中体温降低的动
状或行为进行竞争,如雄鸟、雄鱼具有美丽的色彩,雄鹿有发达的角等。 54)基因流(gene flow):基因在种群内通过相互杂交、扩散和迁移进行的运动。 55)适应辐射(adaptive radiation):由一个共同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
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的现象。 56)生活史(life history):指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生活史的关键组
频率 46)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 :在种群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例,即为基因频率 47)哈代-魏伯格定律(Hardy-Weinberg law):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
机、没有其它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
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这种状态称为种群的遗传平衡状态。 48)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 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 ,既指基因频率在小的种群里随
63)利他行为(altruism):指生物个体通过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 益的行为。
《机械设计基础》名词解释

《机械设计基础》名词解释1.机械:机器、机械设备和机械工具的统称。
2.机器:是执行机械运动,变换机械运动方式或传递能量的装置。
3.机构:由若干零件组成,可在机械中转变并传递特定的机械运动。
4.构件:由若干零件组成,能独立完成某种运动的单元5.零件:构成机械的最小单元,也是制造的最小单元。
6.标准件:是按国家标准(或部标准等) 大批量制造的常用零件。
7.自由构件的自由度数:自由构件在平面内运动,具有三个自由度。
8.约束:起限制作用的物体,称为约束物体,简称约束。
9.运动副:构件之间的接触和约束,称为运动副。
10.低副:两个构件之间为面接触形成的运动副。
11.高副:两个构件之间以点或线接触形成的运动副。
12.平衡: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13.屈服极限:材料在屈服阶段,应力波动最低点对应的应力值,以σs表示。
14.强度极限:材料σ-ε曲线最高点对应的应力,也是试件断裂前的最大应力。
15.弹性变形:随着外力被撤消后而完全消失的变形。
16.塑性变形:外力被撤消后不能消失而残留下来的变形。
17.延伸率:δ=(l1-l)/l×100%,l为原标距长度,l1为断裂后标距长度。
18.断面收缩率:Ψ=(A-A1)/ A×100%,A为试件原面积,A1为试件断口处面积。
19.工作应力:杆件在载荷作用下的实际应力。
20.许用应力:各种材料本身所能安全承受的最大应力。
21.安全系数:材料的机限应力与许用应力之比。
22.正应力:沿杆的轴线方向,即轴向应力。
23.剪应力:剪切面上单位面积的内力,方向沿着剪切面。
24.挤压应力:挤压力在局部接触面上引起的压应力。
25.力矩:力与力臂的乘积称为力对点之矩,简称力矩。
26.力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互相平行的一对力,称为力偶27.内力:杆件受外力后,构件内部所引起的此部分与彼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8.轴力:横截面上的内力,其作用线沿杆件轴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名词概念(名词概念后面的数字是教材页码)绪论自主学习4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学习。
它要求同学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自觉适应专业要求和社会需要,积极主动地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勤奋 5就是要发奋努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永不懈怠。
严谨5就是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做到严肃、严格、严密。
求实6就是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轻信,不弄虚作假,不贪图虚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创新6就是要不拘陈规,敢为人先,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
使命6所谓使命,古指使者奉命出行,后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要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人生任务。
其中,人们担负的重大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是历史使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2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体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把我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地整合在一起,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13—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是: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各自以其特有的含义和实践要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16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道德素质16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一种特殊的素养,是人们在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定品质。
在人的各种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法律素质16法律素质是指人们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
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必需的法律观念,拥有必要的用法、护法能力,构成了法律素质的基本要素。
良好的法律素质对于保证人们的合法地实施行为,依法维护各种正当的权益,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理想21在一定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22—23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使人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
信仰23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信仰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崇拜;另一种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
后者就是我们所主张的信仰。
第二章爱国主义40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49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时代精神52我们所强调的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国防59国防是国家为抵御外来侵略与颠覆,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而进行的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
国防观念59国防观念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国防建设的目的、内容、途径和重要性等问题的认识,它主要包括国防忧患意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价值意识、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和国防献身意识等。
在我国,国防观念鲜明地反映了全国人民对防御外来侵略、捍卫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和国家根本利益的自觉关注。
第三章人生观63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目的65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生态度66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价值观72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
思考价值问题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是人们使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达到自觉的重要标志。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72—73任何一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会形成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主导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即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根本表达,体现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不仅仅作用于经济、组织、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人生价值73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目的,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如何处理生命历程中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付出与收获、身与心、生与死等一系列矛盾,人们总是有所取舍、有所好恶,对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认同什么抵制什么,总会有一定的标准。
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75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越大,他在社会中获得的人生价值的评价就越高。
劳动和贡献的尺度作为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正是对人生价值评价根本尺度的一种具体化。
第四章道德90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社会主义道德100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的传承与升华,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集体主义原则(105—106)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思想,就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同时还要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荣辱观108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体现和表达。
荣辱观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利益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
荣辱观对个人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动力、导向和调节作用。
正确的荣辱观,可以引导人们明是非、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产生正确的价值激励,推进自身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荣辱观109•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提倡和赞扬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善恶、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社会风尚110社会风尚主要指一个时期、一定范围内,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的价值取向、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
公民道德112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诚信114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
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
就个人而言,诚实守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诚实守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实守信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诚实守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个人品德116个人品德是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的强烈认同,对道德情感的充分表达,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执着践履。
道德修养116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被称为道德修养。
慎独自律117慎独自律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即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恣意妄为。
第五章公共生活120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公共秩序122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在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社会公德126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