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临界生备考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临界生备考策略
距离中考只剩下1个月左右的时候,初三毕业班的教室里纷纷挂出了倒计时牌。一般情况下,经历过波荡起伏的初二阶段,以及渐次落位的初三第一学期,这个时段的考生成绩已经基本“定型”,班级里的气氛反倒显得平常有序,家长、老师、学生经多方分析,慎重考虑,基本上已确立了自己的复习方向和迎考目标。于是,学习的心态渐趋平稳,大都能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的复习计划进行。这是整体趋势,毕竟三年的学习阶段已到末期,而且学习成绩的好差取决于平时的认真、努力程度,谁妄想在这最后的短时间内来个翻天覆地的变革,实在是不可能的。但是,许多带过初三毕业班的教师都知道,考试的偶然性还是存在的,考前的波动也是不可避免的,此时的学生成绩也并非是“波澜不惊”一层不变的。尤其是对于考生个体来说,变动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每一届初三毕业生在中考当中都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平时成绩很棒的、老师家长放心的某些考生,在中考时却走了“麦城”,而一些平时成绩忽上忽下,常弄得老师、家长内心七上八下打吊桶的考生,却在中考时发挥超常,一鸣惊人。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这仅仅归咎于考试的偶然性和考生的运气吗?当然也有其中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里面一定还有一些问题存在。我们暂且把这部分在中考中出现“意外”的学生称作“临界生”吧。
一、临界生备考策略研究的现实意义
中考临界生是初中阶段的一个较为特殊的考生群体,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某方面的困难学生。因为临界,他们在中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就很容易出状况。如何让这一群体稳定下来,让他们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达到一个最佳状态,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最强能力,考出最优成绩,其实际意义不仅仅在于每个考生本人,还关系到考生家庭,涉及考生所在学校的中考质量,体现新形势下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实施高质轻负的举措等,也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体现。
首先,临界生在中考中能否发挥出色,突破界限,是关系到他能否进入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关键一步。
其次,临界生能否进入理想的高中,也关系到家长的愿望,家庭的和谐。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的前途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父母的生活。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呢?
第三,临界生的转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临界生的转化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得到最优发展。
第四,注重加强临界生学法的指导,既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改进学习方法,也有利于找出一条解决中考临界生问题的新路子。对临界生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是积极响应了国家高质轻负的号召,是保证把高质轻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的具体表现。
二、临界生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关于“临界生”这个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广义上的“临界生”,特指在优秀、合格界线外徘徊,通过加强个体辅导和努力能使其达到要求的学生。中考复习阶段的临界生,成绩好的学生,可界定为向重点高中进军的临界生;成绩次一点的学生,可界定为考入普通高中的临界生。对每一个考生来说,学科内的知识点也有临界的考点,通过努力,临界生可以突破“界限”,更上一层楼。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他的“临界”成绩都带有自己的个性。通过多年的观察与研究,发现我们称之为临界生的学生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其一,考试成绩不稳定。一些临界生平时的测试成绩忽时高时低,波动性大。每次测试,不要说家长、老师,就是学生本人也没有把握自己能考多少分数。每次考完试,有时高估了自己,有时又低估了自己,总是弄得心神不宁。等到试卷发下来,往往抱怨考试时错看了题目什么的,又是后悔把原本答对的答案后来又改错了等等,总是在考前显得十分紧张,而考后又怨天尤人,后悔连连,不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平时的测试。
其二,学习情绪不稳定。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阶段性的,就是通常我们说的“三分钟热度”。有时热情超常,作业态度认真得让人感动,上课发言积极得令人振奋。但好景不长,在老师、同学们赞扬声还没有落地之时,他们的作业质量惨不忍睹,前后判若两人,上课的精神就像霜打的茄子,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其三,学习习惯不稳定。这些学生的天知比较聪慧,领悟能力比较强,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时,时不时还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思想火花闪现。也正是凭着这些“小聪明”,他们时常会受到老师的青睐,同学的赞叹。但这部分学生往往惰性较强,缺少良好的学习
习惯,如,作业、书写、解题等不规范,学习时间不保证,缺乏刻苦学习深入探究的精神。做事、学习缺少自觉性、主动性。老师推一把,向前走一步,老师不推,原地不动。
其四,学习方式太稳定。有些临界生从小到大都有很好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认真,听话,作业一丝不苟,课堂专注认真,复习应考高度重视。但学习、思考问题的方式太稳定,致使思考的方面过于狭窄,思维的路线过于单一,解题的应变能力缺乏变化。这部分成绩不错但不冒尖的临界生,大多是班级里学习成绩较稳定而且循规蹈矩的女生。
基于临界生的这些特点,究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也许不能达到全面探究,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成因:一是恐考型。这些学生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思维能力、理解运用能力都是让人放心的,应该说,他们在考前的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按理参加中考应该能够正常发挥自己的真正水平,获得预想的成绩。但就是这些本应考出好成绩的学生却考得让人大跌眼镜。回想他们在平时的大考中也发生过类似情形。他们往往性格比较急躁,追求好成绩心切,心理压力过大,考试当中心情紧张,思维一下子凝固了。就像有的同学说的,有些平时已经非常熟练的问题,一到了考场内就什么也记不起来了,急得手心直冒汗,脑子好像被白蚁蛀光了,一片空白。可当考试结束的铃声一响,脚步一跨出考场,思维却很快复活,什么都想起来了。这种考场发挥的失败,严重影响了以后的参考自信心,给自身的心理压力加重,往往就产生了恐考症。所以造成这种“临界”成绩的主要因素是缘于心理因素。
那些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平时的情绪波动频繁,学习热情高时,成绩就理想一些。而当情绪低落时,成绩就下降。而这种波动,也在很大程度上给他的心理造成了压力,往往对考试有害怕、拒绝的心理。越是害怕拒绝,越是不稳定,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正因为缺乏坚定、顽强、持之以恒的心理素质,造成他们考试成绩的不稳定和学习情绪的不稳定,失去了考出自己真实水平的机会,致使他们成了中考当中的临界生。
二是失衡型。这是临界生队伍的主流。他们的情型雷同,基本上是都有一项学习成绩薄弱的学科。学科成绩的不平衡造成他们的总分成绩上不去,因为总有一项薄弱学科的成绩在拉后腿。若是追根溯源起来,这些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有偏科现象,到了初中则更加明显。因为他们不甚明了基础教育学习的真正目的,只把学习当作他们玩玩具一样,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也不明白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是需要培养的。其实,中小学教育阶段都是基础教育过程,所学习的内容都是本阶段需要了解、掌握的基础知识范畴,并没有到达需要分学科分专业学习的时机。就是到了大学阶段,也需要进修相关学科及其它公共学科。所以,无论是长远意义还是近期目标,学科平衡都是十分需要的。
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导致学生仅凭狭隘的学习兴趣学习,结果是某学科基础较弱,成绩不理想。到后来,这些不理想的成绩愈加使人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最终凭借强项学科的高分,勉强济身于临界生的行列。
三是惰性型。这类临界生大多是男生的专利。造成惰性和忽视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首要成因是自恃聪明。因为觉得比别人聪明,就以为可以不必像别人那样认真努力,那样勤奋刻苦。可以比别人轻松就拿到好成绩。即使与别人拉下了一段距离,也认为可以轻易赶上;其次是老师家长的迁就。肯定他们聪明已成为大家的定向思维,所以对其要求不知不觉放宽了,特别是一些细节上,放松了规范要求。这些“自恃”和“迁就”的后果就是养成了他们懒惰、不自觉、习惯差的习惯,正应验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说法。
四是桎梏型。相对于惰性型的男生,这类临界生大多是女生。乖女孩谁不喜欢呢,清纯、漂亮、文静,做事认真,学习勤奋,从小就是家长老师的最爱。但这个“乖”字若放在思维的前面,那一定得加一个“巧”字。只有“乖”(认真勤奋)与“巧”(灵巧机敏)相结合,才能摆脱思维的桎梏,百尺竿头更进一尺。
这部分临界生成为临界的主要原因是将行为习惯的遵规守纪延续到了学习和思考上,这就桎梏了思维的角度、广度、深度,也限制了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创造性。
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临界生的现象都是不可避免的。学校、教师历来重视临界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但大多采用给临界生开小灶,加班加点的老方法,这无疑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近几年来,虽然中共中央一直强调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一直很难减轻,且成为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一种顽症:“减负”风一吹,遏制明显;风潮一过,便强劲反弹。社会舆论对“减负”普遍持欢迎态度,然而往往具体到个人、家长、校长、教师甚至学生,基于对“质量”把握的忧虑,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回归“重负”的题海。这显然是有悖于“高质轻负”的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理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