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_节日作文

合集下载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4篇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4篇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篇1今天,我仔细阅读了老舍先生写的《北京的春节》,从中积累了许多关于旧时春节的知识,同时也对春节有了更深的了解。

北京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腊八时,各家都会用各种米、豆、干果熬粥,这和我们现在比较相似。

街上会出现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货摊,那时的孩子们喜吃一种用各种干果与蜜饯和成的东西,叫杂拌儿。

我想:它应该是薯片、蔬果干之类的吧!老舍先生写道:孩子们还喜欢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这和我们现在的孩子特相同,过年就喜欢放鞭炮和烟花,这多热闹呀!那时的大人们,忙着给孩子们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每年妈妈都要给我买新衣服过年,我特喜欢。

老舍先生说:除夕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我们现在可没了这些规矩,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就急急忙忙地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春节联欢晚会了。

那时街上的店铺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初六才开张,这和我们现在大不相同了,我在正月初二时和爸爸妈妈逛街,各色商店、超市,还有肯德基、麦当劳,全都人满为患,大家都出来购物、消费,人人脸上喜气洋洋。

我最喜欢花灯了,老舍先生道:那时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

如今的花灯,除了保持原有的手工制作外,还增添了塑料、电动、声控等特色,越来越丰富多彩。

你看,北京的春节虽与我们现在有些不同,但那热闹的气氛始终没有改变,人们对迎接美好的明天都满怀着希望!新年快乐!《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篇2这两天,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的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节的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节的读书笔记读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就像跟着他老人家在北京城里过了个热闹年,那股子喜庆劲儿,真是从字里行间透出来,让人打心眼里觉得欢喜。

文中提到,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就悄悄冒头了。

这一天得熬腊八粥,各种各样的米,各种各样的豆,还有红枣、栗子、花生啥的,一股脑儿全放进锅里煮。

那煮出来的粥啊,稠乎乎的,甜滋滋的,光是闻着味儿,就能把人的馋虫勾出来。

家里的大人小孩,一人捧着一碗,呼呼地往嘴里送,那叫一个满足。

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可不得了,得送灶王爷上天。

大人们恭恭敬敬地在灶王爷像前摆上糖瓜,嘴里还念念有词:“灶王爷,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我那时候小啊,就瞅着那糖瓜,心里直犯嘀咕:这灶王爷真能吃上这么甜的糖瓜?别是都进了我们小孩儿的肚子吧!过了二十三,就得大扫除了。

全家老小齐上阵,把家里的边边角角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记得我当时被分配去擦玻璃,踩着凳子,手里拿着块抹布,左擦擦,右擦擦。

可那玻璃好像故意跟我作对似的,擦了半天还是花里胡哨的。

最后还是老妈出马,拿着报纸,蘸上点水,几下子就把玻璃擦得透亮,我在一旁看得是目瞪口呆。

紧接着,就得预备年货了。

什么鸡鸭鱼肉、蔬菜水果,还有各种零嘴儿,都得买齐喽。

去逛集市的时候,那才叫热闹呢!人挤人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卖春联的摊位前围满了人,大家都挑着自己喜欢的春联,盼着新的一年能有个好兆头。

我跟着大人在人群里钻来钻去,一会儿看看这边的玩具,一会儿瞅瞅那边的糖葫芦,心里甭提多美了。

到了除夕,那更是热闹非凡。

白天,大人们忙着贴春联、挂灯笼,把家里布置得红红火火的。

我呢,就在一旁捣乱,不是把春联贴歪了,就是把灯笼线缠成一团。

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那满桌子的菜啊,看得我眼睛都直了。

有香喷喷的红烧鱼,寓意着“年年有余”;有油亮亮的红烧肉,馋得我直流口水;还有那白白胖胖的饺子,咬一口,满满的都是幸福。

吃完年夜饭,就该守岁了。

我强撑着不让自己睡着,可眼皮子总是不听话,直往下耷拉。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充满京味的散文,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俗画卷,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与喜庆,也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百态。

文章开篇就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

这时候,人们忙着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为过年做着各种准备。

腊八粥那丰富的食材,让人光是想想就垂涎欲滴。

而腊八蒜那翠绿的颜色,更是为春节增添了一份独特的色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可是别有一番热闹。

孩子们买各种玩意儿,大人们忙着祭灶王。

从这一天开始,过年的气氛愈发浓厚。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

要大扫除,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还要预备年货,街上到处都是卖年货的摊贩,红彤彤的春联、五颜六色的年画、各式各样的吃食,让人目不暇接。

除夕是最热闹的一天。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春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店铺都关门了,人们都在家中休息,互相拜年。

这一天充满了祥和与温馨。

从初二开始,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这一天,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

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这是团圆的象征。

过了正月十五,春节就算结束了。

但老北京的人们似乎还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久久不能忘怀。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充满京味的散文,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和独特风情,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文章开篇就用“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句俗语,营造出了寒冷的氛围,也为后文春节的热闹做了铺垫。

从腊八开始,北京的春节就拉开了序幕,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忙得不亦乐乎。

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是春节的“彩排”。

孩子们买各种玩意儿,大人们则忙着祭灶王。

在这一天,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种喜庆的气息。

紧接着,重头戏来了。

除夕是最热闹的。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春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老舍先生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除夕的热闹和人们对新年的期待。

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店铺都关门了,人们都在家中拜年、接待客人。

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则在家中接待客人。

孩子们在这一天可以尽情地玩耍,因为这一天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

初六店铺开张,不过元宵之前,春节的高潮还没有真正到来。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

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过了元宵,春节就算结束了。

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生活。

老舍先生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俗画卷。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就像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俗风情画,把咱直接带进了那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里。

文中提到,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就悄悄从那一碗碗腊八粥里溢出来了。

各种米呀,豆呀,还有红枣、栗子,咕嘟咕嘟煮成一锅,那香味儿能飘出好几条街去。

家里的大人小孩,都眼巴巴盼着这锅粥出锅,喝上一口,心里头那叫一个甜,那叫一个暖,感觉整个冬天都不冷了。

到了腊月二十三,那可就更热闹啦!这一天是小年,要祭灶王。

我就记得小时候,跟着家里的长辈,在灶台前恭恭敬敬地摆上糖瓜,说是要把灶王爷的嘴给粘住,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那糖瓜可甜得要命,我总是忍不住偷偷掰下一块塞进嘴里,然后被大人发现,挨一顿数落。

可我心里还美滋滋的,想着灶王爷吃了这么甜的糖瓜,肯定会多给我们家说好话。

过了二十三,就得大扫除了。

全家老小齐上阵,把家里的角角落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小时候最不喜欢这活儿,觉得又累又麻烦。

可大人说,这是把一年的晦气都扫出去,来年才能顺顺利利的。

我也就只好跟着忙活,擦窗户的时候,够不着上面,还得搬个小板凳,站上去摇摇晃晃的,心里直打鼓,生怕摔下来。

紧接着就该准备年货啦。

那时候,跟着大人去集市,简直像进了一个花花绿绿的世界。

红彤彤的春联、福字,各种各样的鞭炮烟花,还有那花花绿绿的糖果、点心,看得我眼睛都直了。

大人们在前面挑挑拣拣,我就在后面这儿瞅瞅,那儿摸摸,心里盘算着自己能得到多少好吃的好玩的。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除夕。

这一天,从早上开始就忙得脚不沾地。

大人们忙着做年夜饭,厨房里飘出的香味儿直往鼻子里钻。

我呢,一会儿帮忙贴春联,一会儿又被派去给亲戚送东西,跑得气喘吁吁。

到了下午,年夜饭差不多准备好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那场面别提多温馨了。

满桌子的菜,有鱼有肉,还有我最爱吃的饺子。

吃饺子的时候,我总是小心翼翼地咬一口,盼着能吃到包在里面的硬币,据说吃到硬币的人来年有好运。

吃完年夜饭,就该守岁了。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读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就像跟着他老人家一起热热闹闹地过了个年。

那种扑面而来的年味儿,真叫人陶醉。

文章一开头,老舍先生就把咱直接拉进了春节前夕的北京。

说是腊月初八,就得熬腊八粥。

这腊八粥啊,那材料可真是丰富得让人咋舌!什么红枣、栗子、花生、杏仁、核桃,再加上各种米,凑成一锅五颜六色、香气四溢的粥。

光是想想,口水都要流出来啦。

家里的大人小孩,都眼巴巴地盼着这锅粥出锅,好像这粥一熬好,春节的欢乐就正式拉开了帷幕。

到了腊月二十三,那可不得了,这一天是小年,得送灶王爷上天。

我就特别好奇,这灶王爷到底长啥样?大人们说,灶王爷长得慈眉善目,看着就亲切。

在这天,得给他摆上甜甜的关东糖,希望他到了天上,能跟玉皇大帝多美言几句,保佑咱们这一家人来年顺顺利利的。

那关东糖,咬一口嘎嘣脆,甜得能把心都给化了。

我偷偷多吃了几块,还怕灶王爷怪罪我嘴馋呢。

过了二十三,家里就开始忙活着大扫除了。

大人们把家里的瓶瓶罐罐、桌椅板凳都搬出来,仔仔细细地擦洗一遍。

我也跟着凑热闹,拿着块小抹布,这儿擦擦,那儿抹抹,结果把自己弄得满脸都是灰,活像个小花猫。

妈妈看到了,笑骂着说:“你这小鬼,越帮越忙!”可我心里头乐呵呀,觉得自己为过年出了份力。

紧接着,就是预备年货的时候啦。

那街上可真是人山人海,挤都挤不动。

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爆竹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我跟着大人在人群里穿梭,眼睛都不够看了。

看到那红彤彤的春联,我心里就想着,等贴到家门上,一定喜庆极了。

还有那一张张精美的年画,什么胖娃娃抱着大鲤鱼,什么仙女在天上飘着,每一张都那么好看,让人忍不住想买回家。

好不容易到了除夕,这一天那才叫一个热闹。

一大早,大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年夜饭。

厨房里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那是在演奏美食的交响曲呢。

我呢,就被派去贴春联。

我站在凳子上,小心翼翼地把春联对齐,再用胶水粘好。

贴完春联,看着那红红的纸,黑黑的字,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

到了下午,年夜饭的香味就从厨房里飘出来了。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一文,以朴素自然、充满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俗画卷,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儿。

文章开篇就点明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但人们对春节的热情丝毫不受寒冷天气的影响,反而更加积极地准备起来。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里有各种各样的食材,如小米、红豆、枣、栗子、花生等,煮得黏黏糊糊的,香气扑鼻。

除了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醋里,封起来,过年时吃饺子用,那滋味,光是想想就让人垂涎欲滴。

过了腊八,人们就开始忙着采购年货。

街上的店铺生意兴隆,孩子们最喜欢逛的是卖鞭炮、风筝、空竹等玩意儿的铺子。

大人们则忙着准备新衣、新鞋,还要买各种肉类、蔬菜、水果等。

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要祭灶王,吃糖瓜。

据说,灶王爷会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人们希望他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所以用糖瓜来贿赂他。

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大扫除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要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一天也是送灶神的日子,人们在灶台前摆上供品,恭送灶神上天。

接下来的几天,人们更加忙碌了。

要蒸年糕、做馒头,还要贴春联、贴窗花。

春联是红色的,上面写着吉祥的话语,给人一种喜气洋洋的感觉。

窗花则是各种各样精美的图案,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贴在窗户上,格外好看。

除夕是最热闹的一天。

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顿饭十分丰盛,有鱼、有肉、有鸡、有鸭,还有各种蔬菜和点心。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吃完团圆饭,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拿着压岁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大人们则开始包饺子,等到半夜十二点,新旧年交替的时候,就煮饺子吃。

这时候,鞭炮声再次响起,震耳欲聋,整个北京城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读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我仿佛跟着他的文字,亲身体验了一把老北京过年的热闹与喜庆。

那浓郁的年味儿,就像一坛陈酿老酒,让人陶醉其中。

文中写道,一进腊月,北京就开始忙年了。

孩子们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杂拌儿可真是五花八门,什么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等,全都装在一个袋子里。

那时候的孩子们,能有这么一袋杂拌儿,简直能乐疯了。

我仿佛看到一群孩子,围在卖杂拌儿的小摊前,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五颜六色的袋子,手里紧紧攥着好不容易攒下来的零花钱,心里盘算着能买多少。

到了腊八,那就更热闹了。

家家都熬腊八粥,那粥里的食材丰富得不得了,有各种米,各种豆,还有红枣、桂圆等干果。

熬出来的粥又香又甜,整个屋子里都弥漫着那股香甜的味道。

记得小时候,每到腊八,我都会早早地守在厨房门口,等着妈妈把熬好的腊八粥端出来。

我总是迫不及待地盛上一碗,呼呼地吹着热气,然后大口大口地往嘴里送,那香甜的味道瞬间充满了整个口腔,一直甜到心里。

过了腊八,就得准备年货了。

大人们忙着买各种吃的、用的、穿的,孩子们则盼着能有一件新衣服。

那时候的商场里,人挤人,每个人手里都提着大包小包。

我记得有一年,我跟着妈妈去买年货,在人群中被挤得东倒西歪,差点和妈妈走散。

好不容易买到了心仪的新衣服,我一路上都紧紧地抱着,生怕被别人碰坏了。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要祭灶王。

据说,灶王爷要上天汇报这家人一年的情况,所以人们要给他准备好吃的,让他在玉帝面前多说些好话。

我小时候可好奇了,总是盯着灶王爷的画像看,心里想着他到底会不会真的把我们家的情况告诉玉帝呢?接下来的日子,就更忙了。

大扫除、贴春联、挂灯笼,到处都是一片红红火火的景象。

贴春联可是个技术活,得先把旧春联撕下来,然后把墙面清理干净,再小心翼翼地贴上新春联。

我还记得有一次,爸爸站在梯子上贴春联,我在下面给他递胶水和刷子,不小心把胶水弄洒了,洒了爸爸一身,把我们俩都逗得哈哈大笑。

除夕是最热闹的一天。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通用18篇)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通用18篇)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北京的春节》读后感(通用18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篇1今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阅读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作者用充满京味的语言来描述了一幅北京春节热闹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北京过春节习俗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而隆重的。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

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

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

”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

”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

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

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北京的元宵节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

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

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

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过年时喜欢做的。

我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

那丰富多彩的名风名俗,写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传统。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篇2这两天,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

学完后,我的人似乎也被带入了那个喜庆红火、喜迎新春的老北京。

文章的开头,以老北京春节的开始一一腊月初旬为时间的起点,向我们展示了北京人是怎样过腊八节的。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3篇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3篇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3篇《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作者用充满京味的语言来描述了一幅北京春节热闹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北京过春节习俗的喜爱之情。

大家读了之后会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小编来看看北京的春节读后感吧!北京的春节读后感篇一:今天,我仔细阅读了老舍先生写的《北京的春节》,从中积累了许多关于旧时春节的知识,同时也对春节有了更深的了解。

北京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腊八时,各家都会用各种米、豆、干果熬粥,这和我们现在比较相似。

街上会出现卖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货摊,那时的孩子们喜吃一种用各种干果与蜜饯和成的东西,叫杂拌儿。

我想:它应该是薯片、蔬果干之类的吧!老舍先生写道:孩子们还喜欢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这和我们现在的孩子特相同,过年就喜欢放鞭炮和烟花,这多热闹呀!那时的大人们,忙着给孩子们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每年妈妈都要给我买新衣服过年,我特喜欢。

老舍先生说:除夕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门外贴好红红的,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我们现在可没了这些规矩,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就急急忙忙地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春节联欢晚会了。

那时街上的店铺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初六才开张,这和我们现在大不相同了,我在正月初二时和爸爸妈妈逛街,各色商店、超市,还有肯德基、麦当劳,全都人满为患,大家都出来购物、消费,人人脸上喜气洋洋。

我最喜欢花灯了,老舍先生道:那时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

如今的花灯,除了保持原有的手工制作外,还增添了塑料、电动、声控等特色,越来越丰富多彩。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精选5篇)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精选5篇)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精选5篇)《北京的春节》读后感1今天,我仔细阅读了老舍先生写的《北京的春节》,从中积累了许多关于旧时春节的知识,同时也对春节有了更深的了解。

北京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腊八时,各家都会用各种米、豆、干果熬粥,这和我们现在比较相似。

街上会出现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货摊,那时的孩子们喜吃一种用各种干果与蜜饯和成的东西,叫杂拌儿。

我想:它应该是薯片、蔬果干之类的吧!老舍先生写道:孩子们还喜欢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这和我们现在的孩子特相同,过年就喜欢放鞭炮和烟花,这多热闹呀!那时的大人们,忙着给孩子们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每年妈妈都要给我买新衣服过年,我特喜欢。

老舍先生说:除夕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我们现在可没了这些规矩,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就急急忙忙地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春节联欢晚会了。

那时街上的店铺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初六才开张,这和我们现在大不相同了,我在正月初二时和爸爸妈妈逛街,各色商店、超市,还有肯德基、麦当劳,全都人满为患,大家都出来购物、消费,人人脸上喜气洋洋。

我最喜欢花灯了,老舍先生道:那时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

如今的花灯,除了保持原有的手工制作外,还增添了塑料、电动、声控等特色,越来越丰富多彩。

你看,北京的春节虽与我们现在有些不同,但那热闹的气氛始终没有改变,人们对迎接美好的明天都满怀着希望!新年快乐!《北京的春节》读后感2谁家的屋顶上燕子又做了新房,谁家墙角又开放了一朵蔷薇,谁家又幸幸福福迎来了那个他(她)。

北京的春节的读后感

北京的春节的读后感

北京的春节的读后感《北京的春节读后感篇一》读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我就像跟着老舍先生来了一场老北京春节的奇妙之旅,那感觉,倍儿爽!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有了年味儿。

这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嘿,这时候就像一场春节的前奏曲,人们开始忙活着熬腊八粥。

我仿佛能看到那锅里咕噜咕噜冒着泡的粥,各种豆子、米在锅里翻滚,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在开派对。

这腊八粥啊,可不仅仅是一碗粥,那是人们对新年的一种期待,是把一年的丰收都熬进了这锅里。

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一到,那可就更热闹了。

灶王爷要上天汇报工作了,人们都得给他供上糖瓜。

我就寻思着,这灶王爷吃了糖瓜,嘴甜了,是不是真就只会说好事儿呢?也许这就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吧。

那糖瓜儿啊,我想象着肯定是甜甜的、粘粘的,就像人们对新年的那种眷恋,舍不得旧年过去,又盼着新年赶紧到来。

接着就到了除夕,这可是重头戏啊!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门外贴上红红的对联。

这时候的北京,就像一个盛装打扮的大姑娘,喜气洋洋的。

我想着那时候的人们,脸上肯定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那场景,可真是温馨。

我就想啊,要是我能穿越到那个时候,坐在那样的饭桌上,听着长辈们唠家常,那得多有趣。

守岁的时候,人们肯定都带着对新年的憧憬,虽然困得眼皮直打架,但还是强撑着,也许心里想着,熬过这一晚,新的一年就会有好运呢。

大年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

这拜年可讲究了,互相说着吉祥话。

我就想,要是我在那个时候,估计嘴笨得都不知道该说啥好,还不得被长辈们笑话。

不过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人们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彼此的祝福。

元宵节呢,又是一个高潮。

那满大街的花灯,就像天上的星星掉到了人间。

有走百病的习俗,女人们结伴而行,我猜她们一边走一边说着悄悄话,也许在分享着自己过年的趣事呢。

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春节,是那么的丰富多彩,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底蕴。

可是我又想啊,现在我们的春节,虽然也热闹,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读《北京的春节》有感作文(精选10篇)

读《北京的春节》有感作文(精选10篇)

读《北京的春节》有感作文(精选10篇)读《北京的春节》有感作文(精选10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北京的春节》有感作文(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北京的春节》有感作文1今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阅读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作者用充满京味的语言来描述了一幅北京春节热闹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北京过春节习俗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而隆重的。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

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

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

”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

”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

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

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北京的元宵节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

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

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

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过年时喜欢做的。

我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

那丰富多彩的名风名俗,写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传统。

读《北京的春节》有感作文2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

2024年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2024年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春节,一个喜庆的节日,给中国添加了许多的色彩,让传统的中国更红,更绚丽!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6
读完《北京的春节》这本书充分的让我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而做完这本书的思维导图更是让我觉得收获多多!刚打开这本书,我首先被书中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吸引住了,看的不亦乐乎,同时我又仔细阅读了书中的文字部分。
首先,思维导图的画图部分要和这本书主题相符,必须要有春节的元素,比如爆竹、烟花、福字等,中间总干的画图完成后,支叉的文字部分首先我对作者做个简介,我觉得不管看什么书,我们都要了解一下作者,这也是知识的积累,然后通过阅读全文发现整个文章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我就归纳了几个重要节日时间点,总结完后,我又根据每个时间点简要的概括了一下每个节日的风俗和人们的具体活动,读到最后,看到文章中那些民俗的老物件很有意义,我也总结到了思维导图上,这样,我的'思维导图就完成了。如果你没看过这本书,最先看到我的思维导图,或许你对这本书的内容就有了大概了解,这也是思维导图的收获所在吧!读书的过程中还需要有一个好习惯,就是把好词好句好的段落用红笔勾挑出来,这样,等再看的时候印象会更深一点。妈妈总是教育我要把好词好句背下来,这样积累下去,就变成自己的知识财富了。读每一本书,我们都要对知识有所收获和积累,这才是读书的意义!
可现在呢?没有一点节日气氛,而且还不许玩,唉。现在人们过年的方式和习惯一点都已经找不到像老舍先生眼中的样子了。腊八粥、麻糖、饺子,我很少吃,甚至没吃过,过去过年吃的,应该很好吃吧,可没有了。现在我吃的是汉堡、薯条、可乐,当然,味道也不错。
真想回到过去,大吃一顿,痛痛快快的玩,过去春节可要放一个月啊!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7
《北京的春节》这是一篇非常平实的文章,记叙了北京过春节期间的一些日子一些习俗一些事情,反映了作者对于现代生活的一些看法。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读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我仿佛被拉进了那个充满浓浓年味儿的北京城,亲身经历了一场热热闹闹的春节盛宴。

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有了动静。

那时候,孩子们最爱吃的腊八粥,可真是丰富多样啊!各种米,各种豆,还有各种干果,掺和在一起,在锅里煮得咕嘟咕嘟冒泡儿,那香甜的味道,能从胡同这头飘到那头。

大人们忙着采购年货,街上到处都是人,挤得水泄不通。

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风筝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让人感觉心里都跟着热乎起来。

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啦!这一天,可不得了,要祭灶王。

我仿佛看到了那一家老小,恭恭敬敬地在灶王爷像前摆上糖瓜,希望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据说,要是灶王爷吃了糖瓜,嘴巴就甜了,到了天上就只会说这家人的好话。

那糖瓜,咬一口,嘎嘣脆,甜滋滋的,我都想尝尝呢!紧接着,就是大扫除的日子。

全家老少齐动手,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大人们爬上爬下,擦窗户、扫屋顶;孩子们也不闲着,帮忙递抹布、搬凳子。

那场面,真是热火朝天。

这时候,你要是走进胡同,准能听到各家各户传来的欢笑声和扫帚与地面摩擦的沙沙声。

一转眼,就到了除夕。

这一天,是最热闹的!早上,大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年夜饭。

厨房里,叮叮当当,锅碗瓢盆碰撞出一曲欢快的交响曲。

孩子们呢,在院子里放鞭炮,噼里啪啦,吓得鸡飞狗跳。

到了下午,年夜饭的香味儿就飘出来了,馋得人直流口水。

等到太阳落山,一家老小围坐在桌前,年夜饭就正式开始啦!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菜,有红烧鱼,寓意着年年有余;有饺子,象征着团团圆圆;还有那香喷喷的烤鸭,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大快朵颐。

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天,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

吃过年夜饭,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服,拿着长辈给的压岁钱,跑到大街上放烟花。

那烟花,五颜六色,照亮了整个夜空,把北京的春节装点得更加美丽。

大年初一,可不能睡懒觉。

人们早早地起来,穿上新衣,出门拜年。

一路上,遇到熟人,都要互相道一声“新年好”。

北京的春节的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节的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节的读书笔记《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充满京味儿的散文,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节日画卷。

文章开篇就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

腊月初八,人们会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为过年做准备。

这腊八粥,是用各种米、豆、干果熬成的,喝起来那叫一个香甜可口。

而那腊八蒜,通体碧绿,到了过年的时候,就着饺子吃,别有一番风味。

过了腊八,孩子们就开始准备过年的玩意儿了。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们虽然忙碌,可脸上也洋溢着喜气。

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可热闹了,要祭灶王,吃糖瓜,据说这糖瓜是为了黏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

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大扫除就开始了。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到了腊月二十九,各种年货都要准备齐全了,春联、年画、鞭炮等等。

除夕是最热闹的。

这一天,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春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顿饭,吃得格外丰盛,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吃过年夜饭,小孩子们开始放鞭炮,大人们则在一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店铺都关门休息,人们都在家中拜年、接待客人。

男人们出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孩子们虽然不上学,可也不能睡懒觉,要早早地起来,穿上新衣,给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则会给孩子们发压岁钱。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一个高潮。

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面还有叮咚作响的小铃铛呢。

这一天,大家还要吃元宵,元宵有各种口味,有芝麻的、花生的、豆沙的,吃起来软糯香甜。

过了正月十五,春节就算是过完了,大人们开始上班,孩子们开始上学,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500字作文老舍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500字作文老舍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500字作文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一)读完老舍先生写的《北京的春节》,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次北京的春节。

文中描述的春节可真是热闹非凡!从腊月初八开始,人们就为春节忙碌起来。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那滋味光想想就让人流口水。

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更是别有一番风趣,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好让他上天言好事。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除夕了。

这一天,家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那种温馨的场面真让人羡慕。

我想起去年除夕,我们一家人也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看着春晚,欢声笑语不断。

大年初一就更热闹啦,男人们都出去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孩子们则穿着新衣,在街上放鞭炮,开心极了!北京的春节真是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让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真希望我们这儿的春节也能像北京的春节那样热闹、有趣!《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二)读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我被深深吸引住了。

这篇文章把北京春节的习俗写得活灵活现,让我好像亲眼看到了一样。

比如说,买杂拌儿,孩子们可喜欢啦,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好吃的。

还有逛庙会,那真是人山人海,有卖吃的,有卖玩的,还有表演节目的,热闹极了!我特别喜欢老舍先生写的正月十五元宵节。

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还有那些花灯,有的像兔子,有的像老虎,好看得很。

我记得有一次元宵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花灯,我兴奋得跑来跑去,都不想回家啦。

北京的春节真有意思,我真想穿越到书里去,好好体验一下。

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这些传统节日好好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它们的魅力。

草原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摘抄

草原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摘抄

草原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摘抄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作文,希望能满足您的需求:读老舍先生笔下的,那热闹、喜庆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展开。

字里行间,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让我沉醉其中。

文中提到,从腊月初八开始,北京就逐渐有了过年的气氛。

这一天,人们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那腊八粥呀,真是丰富极了!各种米、各种豆,还有红枣、栗子等干果,煮在一起,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满屋子都是香甜的味道。

光是想想,口水就忍不住流下来了。

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可不得了,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大人们忙着给灶王爷准备糖瓜,希望他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几句。

我就好奇了,这灶王爷真能听见人们的心愿吗?但不管怎样,大家的那份虔诚和期待,让人心里暖暖的。

接着,就该准备年货啦!那场景,简直是人挤人,货挨货。

孩子们跟着大人,在集市上东瞅瞅西看看,眼睛都不够用了。

卖春联的摊位前,红彤彤的一片,各种吉祥话写在上面,让人看了心里就高兴。

还有卖鞭炮的,那噼里啪啦的响声,仿佛在提前庆祝新年的到来。

到了除夕,这是最热闹的一天。

家家灯火通明,门外贴上了红红的春联,屋里挂起了漂亮的年画。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有说有笑。

那一道道菜肴,都是家人用心准备的,每一口都充满了爱的味道。

到了晚上,大家守岁,谁都不愿意早睡,都想多沾沾新年的喜气。

大年初一,孩子们穿上新衣,给长辈们拜年,然后就能拿到压岁钱啦!那一张张笑脸,比春天的花朵还要灿烂。

男人们出门访友,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一个高潮。

街上到处都是花灯,有兔子灯、老虎灯,还有各种造型奇特的灯,让人眼花缭乱。

这一天,大家还要吃元宵,那白白胖胖的元宵,咬一口,甜甜的馅儿流出来,真是美味极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仿佛亲身经历了北京的春节,感受到了那种浓浓的传统氛围和亲情的温暖。

想想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但是有些传统的东西却在慢慢消失。

真希望我们能把这些美好的传统一直传承下去,让每一个春节都充满欢乐和温馨。

最新《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五篇

最新《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五篇

【篇一】《北京的春节》读后感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

语言大师老舍,用他的大笔、风格、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无不感受到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不仅仅是北京有隆重的春节,还有我们全国各地的春节,也称得上是热闹啊!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

人们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寒冬,早盼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们素有的传统习惯,也是全国人民素有的习惯。

打扫完,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日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采购,年货包括鸡鸭鱼肉、油盐酱醋、瓜果蔬菜,都要买齐全,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拜访亲戚朋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新衣服,准备过年时穿。

春节是个欢乐和祥的日子,愿每个人都新春快乐,恭喜发财!【篇二】《北京的春节》读后感这两天,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

学完后,我的人似乎也被带入了那个喜庆红火、喜迎新春的老北京。

文章的开头,以老北京春节的开始一一腊月初旬为时间的起点,向我们展示了北京人是怎样过腊八节的。

在腊八这天,北京人是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的。

腊八粥用各种米、豆、干果熬制而成。

我虽然没吃过腊八粥,却能从文章的词句中感到其用料之丰盛,营养之丰富,令人浮想联翩,若是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添上一碗,一定是喝得心里都暖和起来。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一文,以朴素自然、充满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俗画卷,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与喜庆,也让我对这座古老城市的传统习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文章开篇就通过对比,凸显了北京春节的“忙乱”。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这样寒冷的日子里,人们却怀着满满的热情为春节做准备,这种反差让我感受到了春节对于北京人的重要性。

紧接着,老舍先生详细地描述了腊八节的习俗。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让人仿佛能闻到那浓郁的粥香和蒜香。

“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如此生动形象的比喻,将腊八粥的丰富食材展现得淋漓尽致。

过了腊八,人们就开始为过年忙碌起来。

孩子们买杂拌儿、爆竹、各种玩意儿;大人们则忙着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

“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热闹的胡同之中,听到了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

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更是别有一番热闹。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糖瓜祭灶,寓意着人们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期盼。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味儿越来越浓。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大扫除、备年货,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忙碌而喜悦的氛围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节课文,写出了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那我们的笔记该怎么做?来看看橙子精心为你整理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希望你有所收获。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篇一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

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

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

”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

”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篇二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用他的大笔、风格、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无不感受到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先从春节我们要吃的“腊八粥”、“腊八蒜”写起,给文章添加了许多乐趣,把食物描写的非常的到位。

还把春节孩子们要干什么事写了出来。

放鞭炮是男孩子们最大的乐趣。

春节前几天,大人们都很忙,因为店铺很快就关门,所以必须在春节前把食物准备好,每1 / 5
到除夕的那一天,大家们更忙了,晚上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门上贴上了对联,家家户户都飘着酒肉菜的诱人香味,鞭炮声不断的响起。

家家户户的灯到晚上都是亮的,除了很小的小孩子在睡觉,大家都很愿意等新年的钟声响起,等待凌晨烟花的升起。

家家户户的喜庆,给春节添加了积分绚丽的色彩,让春节更有气氛。

过年了,孩子们肯定都是拜年去了,大人们给红包,孩子们还玩鞭炮,这样的喜庆一直持续到春节结束。

春节,一个喜庆的节日,给中国添加了许多的色彩,让传统的中国更红,更绚丽!
拓展阅读:春节随笔这个春节过得比较舒心安逸,心态坦然,宠辱不惊,整日足不出户,闭门读书,一偿多年之夙愿。

我一直相信自己是个从善如流的人,读书会上瘾,会入迷,尤其是遇到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更是可用“废寝忘食”来形容我的阅读状态。

这几年,由于种种原因,我的阅读被搁置起了,很难静下心来认真翻阅一本书,因此阅读《典型文坛》可看作是阅读过程中的一次有力前行。

书中披露出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坛细节,足够读者去深刻琢磨的,它所涵盖的关于文艺与政治、时代的关系,是数千年来亘古不变的命题,在不动声色的表述中,作者的文艺史观纤毫毕现。

文学史写作一直以来只满足于架构“宏大叙述”,追求线条式叙述,不屑于“纠缠”细枝末节,殊不知,正是细节孕育着改变历史走向的力量。

正如小说写作需要丰盈的细节来支撑其逻辑性一样,细小2 / 5
的细节失真会导致作品在艺术格调上走向大面积滑坡,真实且丰盈的细节也是文学史写作的价值所在,若流于枯燥且空疏的框架梳理,则“史”的真实性、可信度将大打折扣。

我钦佩作者的学术良知,敢于碰触研究的禁区,在现行的主流话语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一名学者的独立性与自由精神,将研究尽力地向着还原历史真相挺进。

文坛从来都是名利场,“文坛”与“政坛”在争名逐利方面并无二致,尤其在大变革的历史时代,文化界的一幕幕斗争,映现着幕后的政治纷争,上演着血与火的惨象,令生活在和谐安宁环境中自由写作的我们,常常感到不寒而栗。

当历史的脚步渐行渐远,给当代研究者以一个相对隔离的历史空间的时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层层面纱终于得以渐次揭开,那些纠缠着人物命运的细节在人们的逼视中慢慢浮出水面,走进更广阔的读者大众的视野。

作者对历史真相的探究精神是执着的,冷峻的,考据颇为详实,发问不乏尖锐。

透过书中一位位主人公的人生命运沉浮,反思中国六十余年来在文艺层面的得失与经验教训。

其中涉及最高层的文艺指示时,并没有回避矛盾,而是直陈利弊,以犀利的“春秋笔法”体现了可贵的学术良知。

若将时光回溯五年或十年,部分文字即使写得出来,也未必能够公开出版,由此可见整个国家层面上的思想解放,已经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知识分子自由发表见解的权利。

读王开岭的《古典之殇》,再次引发了我对散文创作的若干思考。

王开岭初入文坛时,作品以思想性见长,斯时的他还在一所中学任教,3 / 5
据云那些作品是他在阴暗的阁楼里写出来的,颇有点“抽屉文学”的意味,其精神的锋芒和锐气,为学界称赞。

从这本书的勒口介绍中得知,他现在已到北京,为央视某栏目指导,从山东一隅的小城到首善之区北京,进入信息中心中央电视台,他的跨越不可谓不大,这为他精神视野的开拓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有思想有才情的人,不应该呆在小地方从事琐细的事情,应该走出去。

他的选择是对的。

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介绍,副标题是“纪念原配的世界”,很新颖的提法。

而让我产生购买的想法,是因为早在几年前,就曾读过他的与书中思想内容类似的几篇作品,写那些在中小学教科书中消逝的风景,那些属于古典的物与象,在现代社会已经荡然无存,现代人,尤其是现在的孩子,捧读课本的时候,很难与古人的描述和老师的讲解产生心灵共鸣,因为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机会与那些事物晤面。

作者的精神指向不言而喻。

所以这本书又有个内容定位“自然美学卷”。

哀悼自然,追逝往事历来是文学写作的永恒母题,这方面的作品可谓是汗牛充栋,但在当代文坛,以此为专门题材创作的,似乎还很少见。

此外,这本书启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即散文写作的范式问题,散文是自由的,散漫的,无程式可循,一切表露真情,弘扬善美的作品都是好的散文。

但回观我自己的作品,应该要有所助益,一直以来,我在写作中追求严谨的叙事结构,力戒拖沓的文风和柔弱的思想底子,这在保持叙事紧凑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某种压抑感,甚至会感觉僵涩,不顺溜。

散文应该有舒畅的感觉,舒缓有致,张弛有度,大开4 / 5
大合,让人读来既有思想的洗礼,又有兴会淋漓之感。

所以我以后的散文既要继续保持严谨性,不发空疏议论,不打诳语,又要开合有度,寻求舒缓的叙述语调。

从师承上讲,要充分吸纳余秋雨、王充闾散文对内在思想的深度把握,也要将周涛散文的纵横捭阖引入文中,力求从内容到形式都焕然一新,增强形式上的美感和可读性。

除此之外,陈思和、洪子诚关于当代文学研究的着作也让我大快朵颐,只是其中内涵较深,我胃口太小,得慢慢消化,才能有所补益。

5 /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