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高考一轮总复习复习:1.5《地球的运动——公转》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总复习_地球的运动——公转(共30张PPT)

高考地理总复习_地球的运动——公转(共30张PPT)
2
北(南)寒带的范围。
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太1.阳图直示射正点在午在太哪公阳个高半转度球。,过哪个程半球中昼长,夜短引,且起越向太该半阳球的直高纬射度地点区白在昼时南间越北长。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运动规律见下图。 (3)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3.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形成原因:昼__夜__长__短__和_正__午__太__阳__高__度_的时空变化导致 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
天文四季:把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最高 的季节定为夏季
(2)四季的划分 北温带国家四季: 3、4、5月为春季, 依次每3个月为一个季节
(3)五带的划分界 五线 带: :南回北归寒线带、和南极北圈温带、 热带
①A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从冬至→春分→ 夏至逐渐增大,夏至日达一年中最大。
②B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高度从夏至→秋分→ 冬至逐渐增大,冬至日达一年中最大。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角=90°-“两点”纬度差。 “两点”指观测点和太阳直射点。若“两点”同在北(南) 半球,“两点”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若“两点”分别属于 南北不同半球,“两点”纬度差为两点的纬度之和。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当地的 地方时是12时。
要点二
►原生态图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
►信息升华
晨昏线把与之相交的纬线分成两段,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 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 反之,则昼短夜长。
1.昼夜长短的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 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 越长。如下图所示:

高考一轮地理复习——地球的公转课件(共56张PPT)

高考一轮地理复习——地球的公转课件(共56张PPT)

温带:年变化幅度均相等,为46°52′
寒带:由极圈向极点逐渐减小, 从46°52′→23°26′↓
对点演练 (2016·周口模拟) 下图中a、b、c、d四条 曲线,分别表示甲、乙、 丙、丁四个地点正午太 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状况。 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丙、丁四个地 点按纬度,由低到高排列正 确的是( C ) A.丁、乙、丙、甲 B.乙、甲、丁、 丙 C.甲、丙、乙、丁 D.甲、乙、丙、 丁
2.6月22日,乙地看到太阳升落的视运动轨迹示意 D 图为( )
3月21日,我国某地某同学于北京时间9时测得太阳 高度为20°,北京时间10时测得太阳高度为30°。据 此回答3~4题。 C( 3.该地这天(3月21日)最大太阳高度为 ) A.30° B.50° C.60° D.90° 4.该地所处的经纬度是 ) A( A.30°N,105°E B.40°N,105°E C.30°N,135°E D.40°N,135°E
①移动周期约4万年 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④最低纬度为22.1°
第二课时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⑴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是指 。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是指 。
天顶
W S
逐渐增大
O

平 E

日落 0°
N
日变化:日出 正午 0° 最大 极点上无日变化,大小为直射点的纬度角

B
C
3、画图说明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春分四个时段,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闰年的算法:
非世纪年: 1闰/4年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5讲 地球的运动-公转课件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5讲 地球的运动-公转课件
日落时间-12 ×2
② 夜 长 时 数 = ( 日 出 时 间 - 0)×2 = (24 - 日 落 时 间)×2
(3)根据纬度的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 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 (昼长)相等。例如,40°N 的昼长等于 40°S 的夜长 。
答案:2.C 3.D
读部分月份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分布规律图,回答 4~5 题。
4.曲线 e 可能出现的月份是( ) A.5 月 B.8 月 C.11 月 D.12 月 5.图中三条昼夜长短分布曲线能够明确表达出的 规律是( ) A.冬至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全为极昼 B.赤道昼夜等分只出现在春秋分日 C.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D.纬度数相同的南北半球两地,一地昼长等于另 一地的夜长
答案:3.B 4.C
考点 2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材回顾 1.昼夜长短:反映了 日照时间 的长短。 2.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1) 夏 半 年 : 太 阳 直 射 北 半 球 , 北 半 球 各 纬 度 昼长大于夜长 ,纬度越高,昼 越长 ,夜 越短 。 (2) 冬 半 年 : 太 阳 直 射 南 半 球 , 北 半 球 各 纬 度 昼长小于夜长 ,纬度越高,昼 越短 ,夜 越长 。
答案:6.B 7.C
考点 3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材回顾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由 太阳直射点 所在纬线向南北 两侧递减。
(2)以四节气太阳直射点位置为参照,判断某时太阳 直射点位置与移动方向
①当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 DA 之间。
②地球公转由近日点到远日点期间,太阳直射点的 移动情况是先向 北 移动至 北回归线 (纬度)再向 南 移 动。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第二讲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课件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第二讲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课件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转动;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转动;
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为逆时 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为逆时 方向
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俯视,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俯视,
地球为顺时针方向转动
地球为顺时针方向转动
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
恒星年(365天6小时9分10秒) 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太阳入射光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作太阳高度角(实际上为我们抬
头看太阳的仰角),简称太阳高度。其范围是0°~90°。日出和日落的
太阳高度为0°。各地的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最大,此时的太阳高度
叫作正午太阳高度。
A.同一条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B.某地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该地所在纬度与太阳直射点
节气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 冬至(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
北半球 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 各地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
冬半年 高,昼越短,夜越长。南半 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球相反
极夜现象。南半球相反
春分日、春分为3月21日前后,秋分为9月23日前后,全球各地昼夜
秋分日 平分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1)2月7日,当恩克斯堡岛是正午时,北京时间约为( A ) A.2月7日9时 B.2月7日15时 C.2月7日17时 D.2月8日7时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迎风飘扬。推测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 向是( D )
A.东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北方向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高考一轮选考课件:第1章-第3讲-地球的运动(二)~公转

高考一轮选考课件:第1章-第3讲-地球的运动(二)~公转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学考+选考总复习 2.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分析
理解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最主要的是理解几个数据间的关系。如下图:
(1)α=黄赤交角=回归线的纬度数= 1/2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 1/2 热带范围。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学考+选考总复习
(2)β=90° -α=北(南)温带范围。 (3)μ=α=90° -极圈的纬度数=1/2 晨昏线移动的纬度范围=北(南)寒带的 范围。
2011 年 7 月 17 日,我国南极中山站(69° 22′S,76° 22′E)越冬科考队的队员 们迎来了极夜后的第一次日出。据材料回答 1~2 题。 1.当中山站“第一次日出”时,若在天津观测太阳,太阳位于观测者的 ( A.东北方向 C.西北方向 2.中山站极夜持续的时间是( A.30 天左右 C.70 天左右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学考+选考总复习
3.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 (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弧度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日落的地方时计算地方时正午 12 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 两份。 ①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②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学考+选考总复习
(3)根据纬度的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②南、 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 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 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 例如, 40° N 的昼长等于 40° S 的夜长。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第一轮复习《地球的公转》精品PPT课件

高三第一轮复习《地球的公转》精品PPT课件

2.帆船返回青岛港当日,青岛( )
A.日出东南方向
B.于地方时6时前日出
C.昼长较广州短
D.正午物影较春分日长
3.(2014·山东文综,10)右图为甲地 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 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 甲、乙两地经度相同。完成下题。 若该日甲、乙两地同时日出,则 甲地该日( ) A.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B.为冬至日 C.日落时区时为18时 D.昼夜等长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与应用
(2)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的应用
利用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推测极圈内任一 纬线的极昼、极夜天数。
极圈上极昼极夜天数为1天,极点出现极昼极夜 天数约为半年。
2.黄赤交角与五带的划分
3.与黄赤交角有关的一些数据关系
(1)α=黄赤交角=回归线度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的最高纬度)=热带的范围
400N
400S
夜弧A=昼弧B
昼弧A=夜弧B
④纬度越低昼夜变化幅度越小,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甚至出现极昼、极夜 现象。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下表所列的是2016年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 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1)~(2)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昼长 5小时30分 9小时09分 11小时25分 13小时56分
3.与黄赤交角有关的一些数据关系
(2)β=90°-α=极圈的纬度(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
3.与黄赤交角有关的一些数据关系
(3)μ=α=90°-β(极圈的纬度)=晨昏线移动的幅度 范围(极昼极夜的范围)= 寒带的范围。
4.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五带的影响
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0
66034′ 600

高考一轮复习-地球的运动——公转(公开课课件)

高考一轮复习-地球的运动——公转(公开课课件)
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思考:夏至时,正午太 阳高度角怎么变化的?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思考:冬至时,正午太 阳高度角怎么变化的?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思考:不同季节,南北半球正 夏至
午太阳高度角怎么变化的?
春秋分
冬至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纬度变化
90°
90°
60°
60°
30°
30°
0° 北极 北极圈
















请关注北回归线不同节气的昼长
夏至日
冬至日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用什么衡量昼夜长短?
夜弧
N
昼弧
晨昏线把每一条
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
两部分,昼夜长短用
昼弧和夜弧所占的比
S
例表示。
侧视图
看到昼弧和 夜弧的一半
◆注意不同图 表昼夜长短表 示方法的差异。
俯视图
思考:二分日(春分、 秋分)时,昼夜长短有 何特点?
B.地球的公转速度在减慢
C.南半球的昼长越来越短
D.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
7.每天清晨,有许多人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 如果天安门广场连续三天的升旗时间如下表所示。据此回答:
升旗时间
第一天
5:49
第二天
5:50
第三天
5:51
(2)这段时间里国东南沿海多台风活动 夏秋季节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
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总结: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公转)PPT课件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公转)PPT课件

练一练
下面节日,太阳直 射点的位置?此时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方向?公转速度快 慢? ①今天 ②元旦 ③儿童节
儿童节 今天
元旦
春秋分日照图
太 阳 光
夏至日日照图
0° 23°26′ 46°52′ 90° 66°34′ 43°08′ 0°
太 阳 光
冬至日日照图

43°08′ 66°34′ 0°
阳 光
思考:假如黄赤交角增大为30°,五带范围将如何变化?
66.50 寒带范围变大 温带范围变小 300 23.50 热带范围变大 23.50 300 600 温带范围变小
600
66.50
寒带范围变大
黄赤交角的本质:地球(地轴)倾斜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正午太阳 高度变化 昼夜长短 变化
四季更替
某中学(360N,1130E)一学生对太阳能 热水器进行改造如图所示,将热水器装 在一个大玻璃箱中,并将支架改造成活 动方式。据此回答:
当地楼房影子最长时,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调 节活动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为 A.23.50 B.59.50 C.66.50 D.360
解析: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夹角=|当地纬度±直射点 纬度(冬至日)| = |36+23.5°|=59.50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同一节气、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近的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夏至日 (6月22日)
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冬至日 (12月22日)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三)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PPT精品课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PPT精品课件

“北逆南顺”
地球在不停自转的同时也在不停公转
大家注意观 察地球公转 有什么特征
公转的重要特征: 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始终保持(23°26′)
地球公转的围绕中心:太阳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约365天
地球公转的结果: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正午影子的长短变化、昼夜 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差异、极昼极夜的产生等
• 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 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在不停的自转:
昼夜的交替 不同经度的地区的时间不同等等 一天中物体影子的长短的变化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试想:若地球不 自转,会不会有 上述现象的发生?
再来看地球的自 转方向问题: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是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地球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3 当我们放暑假时,澳大利亚的小朋友应该放假吗?若是,也是放 暑假吗?
4 儿童节时,地球公转的位置应位于图中的( ) A A附近 B B附近 C C附近 D D附近
5 国庆节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大约在() 线附近,这天北半球的白天时间比 夜晚时间()(长、短),并且这 天后白天时间会越来越()(长、 短)
太阳直射点 的移动方向
正午影子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将向北半球移
居中
向北移 最北点 向南移 将向南半球移 向南移 最南点 向北移
渐短 最短 渐长 居中 渐长 最长 渐短
全球而言:春分到秋分即夏半年中,白天时间由南向北逐渐增长、直至北极 圈内极昼现象,黑夜时间由北向南逐渐增长、直至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 观察下列地球光照图,
夏至
分析地球公转引起的太
阳直射点与全球各地昼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ppt课件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ppt课件

6.22 3.21 9.23
23.5°N 3.21 0°
12.22
23.5°S
从6.22-12.22日,北半球 渐长,
渐短
(1)在图上标注我国国庆节这一天的大致位置。
(2)该日,太阳直射点在
( 南 )半球,我的季节是 国庆节 ( 秋季 )。
(3)该日上海昼夜长短情况是昼( 短 )夜( 长 ),以 后昼渐( 短 )夜渐( 长 );再过三个月,上海昼夜长短情 况是昼(短 )夜(长),以后昼渐( 长 )夜渐( 短 )。
南极圈出现 极昼 现象
S
12.22(冬至)
1.2018年10月1日,我国南极科考队越冬队员在南
极中山站升起国旗.此时,地球运行在图中的
(B )

A. ①~②段
B. ②~③段
C. ③~④段


D. ④~①段

地球公转
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周期是 ,
产生1年了
和季节变化长短变昼化夜。 2.春
1.下列现象中,主要与地球公转有关的是 (A.A一年)中,学校操场上的旗杆正午影子的 长短有季节变化 B.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C.“坐地日行八万里”
2.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升得最高,白昼时
间A.最3月长2,1黑日夜前时后间最短的一天B.是6在月(22日B前后)
C. 9月23日前后
D. 12月22日前后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地球自转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自西向东 。周期是 1天 /24小时。
2.从南极上空看,呈 顺 时针转,从北极上 空看,呈 逆 时针转。 3.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不同经 度地区 地方时 不同。越靠近东 边越早见到 日出。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第一章 第5讲 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共58张PPT)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第一章 第5讲 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共58张PPT)

思维导图
考点一
地球的公转
[知 识 整 合 ]
1.公转规律
焦点上。 椭圆 ,太阳位于它的一个____ (1)轨道:近似正圆的_____
(2)方向:自西向东 ________。
9 分。 (3)周期:____ 365 日__ 6 时__
(4)速度
近日点,公转速度____ 较快 1月初,地球公转至 A______ 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____ 7月初,地球公转至B______
解析
第(1)题,由图示知地球公转到乙位置时北极圈及
其以内为极夜,为北半球的冬至,根据地球绕日公转方
向知甲位置时,北半球为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
动。第(2)题,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过程中,太阳直射 点从赤道移至南回归线,移动过的纬度数为23°26′。 答案 (1)B (2)A
2.(2012· 上海地理,43)阅读“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轨
第5讲 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考纲定位 最新考纲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考纲解读 1.识记地球公转的轨 道、方向、周期和 速度。 2.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 及影响。 3.在“二分二至光照图 ”上,会判读晨昏 线,分析南北半球昼 夜长短状况和极地地 区极昼极夜的状况。 4.能进行昼夜长短的计 算和正午太阳高度的 计算。
②五带的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把地球
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5个温
度带,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 -黄赤交角的度数。如下图所示:
(2)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题 组 递 进 ]
1.(2014· 山东实验中学诊断一)下图甲、乙表示地球公转轨
的纬度变化规律)
递减 ;离直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_____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课件(共54张PPT).ppt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课件(共54张PPT).ppt
(12月22日前后)
远日点(7月初)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2) 若图: 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焦点;
先判断近日点和远日点,然后根据地球公转的方向,判断春分和秋分 点的位置。夏至和冬至的位置可根据远日点和近日点的时间并结合地球的 公转方向判断。
u
夏至日
冬至日
u
活动
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按如下步骤画示意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1.在图上绘制三条平行且等距的直线,分别表示赤道、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2.在三条直线的适当位置标注四个点,分别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的直射点; 3.结合课文关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描述,画一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根据等值线变动,确定地势的高低
• 等自转线速度线凸向数值小处(B),说明线速度较大,地势较高,为 山脊
• 等自转线速度线凸向数值大处(A),说明该地线速度较小,地势较低, 为谷地
下图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分布示意图”,R、T在同一纬线上。据此 完成1~2题。
1.该区域所在的位置是 A.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在北半球的冬半年,地 球公转速度较快,公转 所需要的时间较短; 在北半球的夏半年,地 球公转速度较慢,公转 所需要的时间较长。
03
黄赤交角 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的相关概念
一轴、两面、三角度、三个基本不变
一轴:地轴 两面: 指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
66°34′ 66°34′
三角度: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 23°26′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 66°34′ 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 90°
夏至(6月22日)
春分(3月21日)
秋分(9月23日)
北回归线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课件 新人教版

(4)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根据某地某日 (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高低。 (5)确定楼距、楼高: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 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以我国为例,见下图, 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 间距为L,L=hcotH。
年变化幅度增大(减小)
年变化幅度增大(减小) (赤道与寒带除外)
变化明显(不明显)
针对训练
1.若图中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
为地轴,读图完成(1)~(2)题。
(1)结合题意请在图中标出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的度数为________。
(2)当黄赤交角为上题中的数值时,
下列变化可信的是
( )。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
4.一定要抓住昼夜的实质,充分理解昼夜出现的原因,能 够灵活通过昼弧和夜弧所跨的经度来计算昼夜长短。
5.在利用昼弧和夜弧所跨经度计算昼夜长短时,一定要注 意相邻两条经线之间的经度间隔是多少,而不能习惯性 地以为是30°或者45°。
6.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不代表昼长最长。
误区警示
近、远日点与冬、夏至日的区别
解析 第(1)题,甲处在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北极点周 围出现极昼,应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第(2)题,地球公转到 甲处时,太阳直射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地球公转由甲 到乙处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开普敦昼变长夜 变短,而北京则昼变短夜变长。第(3)题,读图可判断出C 点的昼长为8小时,日出时间为8时,日落时间为16时。第 (4)题,读图可推算出A点昼长为14小时,B点昼长为12小 时。 答案 (1)画图略。(逆时针方向画箭头) (2)①④③② 昼变长夜变短 昼变短夜变长 (3)8:00 16:00 (4)14小时 12小时

高三一轮复习人教版地理必修一1.3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共36张PPT)

高三一轮复习人教版地理必修一1.3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共36张PPT)

3、地球的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 :15 °/小时(除南北极点 线速度 外)
思考:
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多大?
2、由赤道至两极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变 化规律?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 线速度相同。
3、比较60°纬度与赤道自转线速度的 差异?
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4、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 少?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2、地球自转的周期 • 遥远恒星为参考点 恒星日 23小时56分4秒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 太阳为参考点 太阳日 24小时 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62021/9/62021/9/62021/9/69/6/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6日星期一2021/9/62021/9/62021/9/6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62021/9/62021/9/69/6/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62021/9/6September 6,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62021/9/62021/9/62021/9/6
公转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第 3 题,当黄赤交角为 24.24°时,即黄赤交角变大 时,回归线度数增大,极圈度数减小,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温 带地区)范围缩小;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地区)范围扩大;极 圈与极点之间(寒带地区)范围扩大;地球上存在极昼和极夜的 范围扩大。第 4 题,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同时也影 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随季节 变化而变化,呈现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规律,②③ 正确;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4 万年是黄赤交 角的变动周期;太阳直射点最低的纬度应是赤道,即 0°。
(2)以四节气太阳直射点位置为参照,判断某时太阳 直射点位置与移动方向
①当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 DA 之间。
②地球公转由近日点到远日点期间,太阳直射点的 移动情况是先向 北 移动至 北回归线 (纬度)再向 南 移 动。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名师点拨要点) 1.黄赤交角的数据关系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答案:3.B 4.C
考点 2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材回顾 1.昼夜长短:反映了 日照时间 的长短。 2.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1) 夏 半 年 : 太 阳 直 射 北 半 球 , 北 半 球 各 纬 度 昼长大于夜长 ,纬度越高,昼 越长 ,夜 越短 。 (2) 冬 半 年 : 太 阳 直 射 南 半 球 , 北 半 球 各 纬 度 昼长小于夜长 ,纬度越高,昼 越短 ,夜 越长 。
①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地球公转位置是 B ,对 应节气是 夏至日 。
②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地球公转位置是 E ,对 应节气是 冬至日 。
③春分日时,太阳直射 赤道 ,地球公转位置是 A 。 ④秋分日时,地球公转位置是 D 。 (2)根据近日点和远日点判断地球公转速度 ①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位置是 E ,此时公转速 度 最快 。 ②地球公转到远日点时,位置是 C ,此时公转速 度 最慢 。
第 5 讲 地球的运动——公转
考纲点击: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考点 1 地球公转的特点
教材回顾 1.方向:自西向东。 2.轨道形态:近似正圆的 椭圆形 。 3.周期:1 恒星年(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 )。
4.地球公转位置和速度
(1)根据太阳直射的半球与四季更替顺序确定节气 (北半球)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
3.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比较内容
黄赤交角变化产生的影响
变大
变小
太阳直射范围(即回归线 纬度、热带范围)
变大
变小
极昼极夜范围
变大(极圈纬度变 变小(极圈纬度变
(即极圈纬度、寒带范围)
读图忆知
图1
图2
图3
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示意图
(1)看昼夜特点,区分不同节气 ①图 1 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________现象,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________现象,此时北半球节 气是________。 ②图 2 中,全球昼夜现象的特点是________,此时 北半球节气是________。
答案:1.B 2.A
(2016·长沙五校联考)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 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现在约为 23.5°,最大时可达 24.24°,最小时为 22.1°,变动周期约 4 万年。读黄赤交 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回答 3~4 题。
3.黄赤交角为 24.24°时( ) A.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B.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D.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 4.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 ( ) ①移动周期约 4 万年 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④最低纬度为 22.1°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看动态变化,分析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北半球昼长夜短的时段是____________;北半球昼 增长夜减短的时段是____________。
答案:(1)①极昼 极夜 夏至日 ②全球昼夜平分 春分日或秋分日 ③极夜 极昼 冬至日
(2)①昼长夜短 昼越长夜越短 昼短夜长 昼越 短夜越长 ②昼短夜长 昼越短夜越长 昼长夜短 昼越长夜越短
C.30°
D.66°34′
2.地球越过 P 点后的一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
() A.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B.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C.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D.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解析:第 1 题,读图可以看到,PQ 连线是黄道平 面,图中字母 L 和 S 代表的角的度数与黄赤交角相同, 即 23°26′。第 2 题,地球越过 P 点时,太阳直射北回 归线,该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此后的一段时间内,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小)
大)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变化幅度增大 变化幅度减小
昼夜长短的年变化
变化幅度增大 变化幅度减小
季节的更替
更加明显
趋于不明显
对点演练 (2016·成都模拟)下图中 PQ 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 两个特殊点。读图完成 1~2 题。
1.图中字母 L 和 S 代表的角的度数为( )
A.20°
B.23°26′
(3)春分→夏至→秋分 冬至→春分→夏至
5.黄赤交角 引起太阳直射点在 南北回归线 之间往返运动。
(1)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判断节气 ①当太阳直射点位于 A 时,北半球节气是 春分日 。 ②当太阳直射点位于 C 时,北半球节气是 秋分日 。
③北半球夏至日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 B ;北 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 D 。
③图 3 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________现象,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________现象,此时北半球节 气为________。
(2)看不同纬度,确定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①图 1,北半球________,纬度越高,________; 南半球________,纬度越高,________。
②图 3,北半球________,纬度越高,________; 南半球________,纬度越高,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