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曾称臣突厥

合集下载

塞下曲六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六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六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文学其一首句言五月天,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物上的巨大反差,被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

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

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

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

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

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

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

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

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

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斩楼兰:据《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其二这首诗写战士们努力征战,不辞辛苦,希望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广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胁,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浅论贞观时期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浅论贞观时期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浅论贞观时期唐朝与突厥的关系摘要: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的时期。

而正是由于贞观时期唐朝对突厥的一系列战争和对它施行的一系列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时期的许多少数民族才与唐朝建立了友好交往。

本文主要通过唐太宗对突厥由防御到征战,再到实行羁縻政策,简要分析唐朝与突厥间交往对双方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唐朝东突厥民族政策影响唐朝初期,由于国家百废待兴,国家也无法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与突厥抗衡,于是唐高祖李渊臣服于东突厥,且对突厥和亲的政策来保证社会稳定,赢得对国内的反抗势力的征服。

在李世民即位后,开始考虑对突厥的反击。

突厥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匈奴的别支,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

以畜牧业为支柱产业,手工业为重要部门,以擅长铸铁著称。

6世纪以后,突厥势力逐渐强大。

552年,阿史拿土门率领其部下打败了柔然,摆脱了柔然的控制,自称伊利可汗,建立起了突厥汗国。

在木杆可汗时期,突厥势力达到顶峰。

《周书·突厥传》“东自辽海(辽河)以西,西至西海(里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贝加尔湖)五六千里。

”突厥汗国统一了我国西北地区和中亚各国,版图辽阔。

木杆建牙定都于都斤山(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

隋文帝采用了长孙晟的“远交近攻”策略,突厥并入了隋朝版图。

李渊在太原起兵后,由于无法与突厥骑兵相对抗,曾向突厥上表称臣,始毕可汗还送给他一千匹马,帮助他争夺中原。

唐初东突厥依仗武力强大,连年向唐朝勒索人口财物。

620年,颉利可汗即位,开始破坏与唐朝订立的盟约,屡次协同铁勒、薛延陀南下,袭击北方边城,严重威胁唐朝的稳定和北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武德七年(624年),颉利可汗亲率骑兵进攻并州,侵扰关中,掳获唐朝男女5000余口,并率骑兵10余万大锊朔州,进袭太原”。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12月地1版李渊迫于形势,打算迁都避难,多亏李世民坚决反对才罢休。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624—649)。

李渊

李渊
李渊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家庭,袭封唐国公。深得隋文帝和文献皇后垂爱 ,起家千牛备身,隋炀帝时累官至 卫尉少卿。炀帝东征时,他负责督运粮草,还曾奉命平毋端儿起义,率兵抵御突厥进攻。大业十三年(617年), 出任太原留守。同年趁隋末动乱之时起兵于晋阳,南下攻取长安,拥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 自领大丞相,加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得知炀帝遇弑后,逼杨侑禅位于己,建立唐朝,年号武德。称帝 后,李渊命其子李世民等统兵,击败陇西李轨、消灭西秦薛举父子、击退刘武周和宋金刚、擒获夏王窦建德,迫 降洛阳王世充,并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他晚年未能妥善处理皇位继承问题。武德九 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同年传位于李世民,退称太上皇。贞观九年(635 年),李渊病逝,享年七十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献陵。后定谥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
李渊半身像,取自1917年修《安徽黟县鹤山李氏宗谱》 隋朝时曾相继制定开皇律和大业律,但......
李渊七岁时,其父亲李昞去世,李渊袭封为唐国公。等到他成年后,为人洒脱,性格开朗,待人宽容,无论 贵贱之人都得其欢心。
清人绘李渊彩像 杨坚成为周静帝的大丞相之后,归还李渊本姓。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即 隋文帝。李渊入隋后,担任千牛备身(皇帝的禁卫武官)。由于独孤皇后、隋文帝的亲近器重,他在此期间历任 谯(今安徽亳州)、岐(今陕西凤翔)、陇(今陕西陇县)三州刺史。 隋炀帝杨广即位之初,李渊先后做了荥 阳(今河南荥阳)、楼烦(今山西静乐)两个郡的太守,后来又被征入朝任殿内少监。 在这段时期内李渊的具 体事迹,史书中并没有太多记载。
李渊为人“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见人一面,不论贵贱,即能十数年不忘。当时的山川冲要, 他也做到了“一览便忆”。此外,李渊也是一个胸有成竹,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他招 降纳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并授意长子李建成在河东“潜结英俊”。李世民也在晋阳暗中结交豪杰,招纳逃 亡之人,网罗各......

李世民为何会向突厥称臣纳贡

李世民为何会向突厥称臣纳贡

李世民为何会向突厥称臣纳贡:突厥是我国北方境内一个古老而又显赫的民族。

早在南北朝时期,突厥族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建立了人数多达数十万的军队。

到了隋朝初年,突厥族却因内讧和斗争,统治集团分裂为东西两部。

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则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

其中东突厥不久被隋朝军队打败,西突厥也因为内乱而一度衰落。

隋末天下大乱之际,东西两大突厥部落趁机迅速统一,重新振作,势力迅速发展,一跃成为雄居漠北、力控西域,甚至对中原地区也造成严重威胁的强大军事力量。

与此同时,隋末农民起义的风暴已逐渐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

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开始,全国各地先后兴起的反隋起义军大小不下100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其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农民革命队伍有三支:一支是河南李密、翟让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

起义军经过七年的浴血奋战,到了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的时侯,隋朝政权的崩溃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各路起义军也遭到了严重创伤。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一直在等待时机的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时机成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率军三万誓师,正式起兵,试图窃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

据《旧唐书》记载,在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时,突厥军队趁机袭击晋阳,大肆掠夺一番而去。

突厥的袭击,使李渊、李世民父子意识到突厥不但是一支可怕的力量,而且也是他们争夺天下的后顾之忧,如果不与突厥搞好关系,自己刚刚形成的势力就会遭到灭顶之灾。

为了消除突厥的威胁,李渊、李世民父子与心腹刘文静商议,由唐公李渊亲自给突厥国始毕可汗写了一封卑辞修好,并许以“称臣纳贡”的书信,又带上一份厚礼,派刘文静前往突厥谈判。

刘文静到达突厥时,始毕可汗问:“唐公起事,今欲何为?”刘文静回答说:“皇帝废冢嫡,传位后主,致斯祸乱。

唐公国之懿戚,不忍坐观成败,故起义军,欲黜不当立者。

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

”始毕可汗听了大喜,立即派遣大将康鞘利率领二千骑兵,随刘文静前往太原,又献上马千匹表示友好。

浅析唐初民族政策演变及原因

浅析唐初民族政策演变及原因

浅析唐初民族政策演变及原因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对祖国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民族政策对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民族政策妥当,国家的统一就得到巩固,社会就能够发展,经济文化就得以繁荣。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时期,也是我国民族关系处理的比较好的时代,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

唐初统治者以历史条件和客观实际为依据,不断调整对各少数民族的政策,加速了国家的统一进程,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从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一、隋末唐初,唐高祖李渊称臣于突厥,取和于突厥。

隋末唐初,东突厥再度强盛,北据漠北,西控中亚诸国,兵锋甚盛。

因此唐对东突厥的政策就成为当时民族政策的主体。

李渊起兵太原,直接受到突厥的威胁,他不得不采取相应政策,向其称臣,不失和于突厥。

大业十三年,突厥柱国康稍利等人至太原,李渊“为貌恭,厚加飨贿”。

武德元年五月,始毕可汗谴使到长安,李渊“宴之于太极殿,奏九部乐本。

”武德二年六月,“突厥使来告始毕可汗之丧,上举哀于长乐门,废朝三日,又谴内史人郑德挺吊处罗可汗。

”李渊之所以称臣突厥,取和于突厥,是和他当时的处境分不开的。

当时突厥“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之有也”,且陈寅恪先生认为:隋末中国北部群雄并起,悉奉突厥为大君,李渊一人岂能例外?这是很有道理的。

显然当时李渊不臣服突厥是难以发展的,在强大的突厥面前,只有暂时屈从,取悦突厥,才不至于受到突厥的威胁。

当时唐面临的是统一中原问题,各地割据势力都想来完成统一大业,争夺之激烈可想而知,况且李渊并非当时群雄中的佼佼者,对付各股割据势力并非易事,因此必须稳住突厥,抽身与各股势力决斗,同时取和于突厥,防止其他割据势力与突厥联合共同对付唐。

唐对突厥的称臣求和,维护了与突厥间相对和平的局面,消除了突厥对各股割据势力的支持,从而削弱了割据势力的力量,对唐军的军事进攻十分有利。

唐取和于突厥,尽量避免与突厥交锋,也保护了中原生产力的发展,使广大人民免受战争之苦,从而使广大人民对唐有一种向心力,为唐战胜群雄奠定了群众基础。

从李唐王朝的建立过程入手,探析李渊功绩被贬低的原因

从李唐王朝的建立过程入手,探析李渊功绩被贬低的原因

从李唐王朝的建立过程入手,探析李渊功绩被贬低的原因展开全文和始皇嬴政、明太祖朱元璋这类富有传奇色彩众人耳熟能详的开国帝王不同,唐高祖李渊在后人眼里宛若一颗黯淡的星辰,掩盖在李世民的光辉下,人们熟知他,是因为他是唐太宗的父亲。

难道大唐的开国皇帝真的如此无能,是一个碌碌无为,毫无作用,靠着儿子打江山,才坐到帝位上的一个平庸老头吗?壁画里的大唐盛世图不,当然不是,仅从他是开国之君这点来看,便不可能是平庸之辈,李渊其实是很有野心的人,从他给自己的几个儿子取名上,我们就可以看到端倪,我们把他儿子的姓名相连,其野心昭然若揭。

长子李建成,之所以取名建成,其实是李渊希望自己可以建功立业,终获成功的意思。

李渊不是一个甘居人下的人,太原骑兵谋反,最后真正的主谋其实是李渊,从他进入军队开始,他膨胀的野心时刻没有停止过,正因如此,他才会将自己的宏图大志融到自己儿子的名字当中,隋朝大乱之际,李渊兵锋直指长安,这才有了繁荣昌盛的大唐王朝。

次子李世民,世民的意思就是济世安民。

夺得江山之后,自然要求的江山稳固,而济世安民,得民心就是第二步要做的事情。

那李元吉就更一步的表现出来,元就是代表第一,万本,同时也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吉”则有大吉大利的含义,在古代皇帝的朝服称之为元服,由此可见,李渊有君临天下的野心。

下边,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这位开国皇帝的雄才伟略。

引言《资治通鉴》记载:"众情己协,公意如何?”渊曰:“吾儿诚有此谋,事已如此,当复奈何,正须从之耳。

”关于李渊起兵的原因,《资治通鉴》中找到这样的记载,事实上李渊是一个实权皇帝,他的形象是因为政治原因被后人精心矮化了的。

唐高祖像这段故事的大意是李世民想要起兵,李渊不愿谋反,于是李世民和刘文静用了个计谋,他交好裴纪,裴纪用隋炀帝留在晋阳的宫女宴请李渊,李渊起初不知道,当他得知自己享用了皇帝的女人后大惊失色,裴纪趁机提出李世民想要拥立父亲起兵反隋,李渊不得已只好起兵造反。

李渊称臣突厥的“名实”之辩——基于历史语境的考察

李渊称臣突厥的“名实”之辩——基于历史语境的考察

第33卷第3期2020年5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anta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Edition)Vol.33 No.3May2020李渊称臣突厥的“名实”之辩———基于历史语境的考察 [收稿日期]2019-10-22[作者简介]孟献志(1991- ),男,河北河间人,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史。

①《资治通鉴》卷一八四,隋恭皇帝义宁元年六月己卯,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标点本,第12册,第5737页。

②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下篇《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

后又发表《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岭南学报》1951年第2期。

③李树桐:《唐高祖称臣于突厥考辨》,《大陆杂志》(台北)1963年第1期;《再辨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大陆杂志》(台北)1963年第2期;《三辨唐高祖称臣于突厥》,《大陆杂志》(台北)1980年第8期。

孟献志(清华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84) [摘 要]李渊称臣于突厥是史学界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以往研究都以后来者的身份审视此事,忽视了当事人对此事的认识。

李渊起兵旗号与旗帜的选择均体现了他扶持隋室、废掉炀帝的起事策略。

他在这种策略下,初期对突厥一直保持着谨慎小心的态度,通过输出财物的方式维持与突厥的关系。

之后始毕可汗去世,处罗可汗登基,针对突厥的政策发生了转变,李渊的势力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张,最终成功地取得北方中国的领导权。

在这一过程中,中原割据政权向异族妥协,并接受“可汗”称号,根源于游牧部落的政权组织形式,有时双方约为“兄弟之国”,有的则被表述为“称臣”,这在隋末到唐朝时只是外交形式,并无称臣之实。

五代以后,中原王朝向异族称臣已不仅仅是外交称呼,“奉表称臣”已屡见不鲜。

[关键词]突厥;李渊;割据政权;奉表称臣[中图分类号]K242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3194(2020)03 0109 12[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20.03.011 唐朝开国问题在学界已有诸多研究,其中,较有争议的话题是对李渊于起义过程中向突厥称臣的不同理解。

论唐朝处理突厥民族关系的方略

论唐朝处理突厥民族关系的方略

论唐朝处理突厥民族关系的方略摘要:唐朝是我国古代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是与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息息相关的。

本文对唐朝各君主对突厥的收买政策,征服政策,羁縻政策,和亲政策,互市政策的使用进行阐述。

并且分析这些政策对突厥的经济、文化以及汉族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唐代突厥民族政策影响突厥汗国兴起于阿尔泰南部,在六世纪中期形成以阿史那氏为为首的军事行政的联合。

木杆可汗时代的突厥汗国,“其地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

[1]至唐时,突厥已发展为我国北方最强大的少数民族之一。

唐代,我国的封建社会已处于比较高的发展阶段,汉族高度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各民族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对亚洲内陆的政治形式有相当大的影响。

因此对突厥的民族政策值得做专门系统的深入研究。

考察史料可总结出唐朝民族政策有以下四个特点:1.不强迫同化,顺其自然;2.不掠取俘虏分散奴婢;3.不使杂处通婚;4.不排斥各族之宗教,任其自由信奉。

唐太宗不把突厥南迁就是最好的例子。

唯如是,故汉文化之铺开,比较迟缓,最终不至因暴躁冒进而换取异俗之深根。

[2]而唐代对突厥的民族政策,则主要采取以下几种策略:一、收买政策。

即唐王朝赠送金银,丝绸等物质给突厥以换取短暂的和平;二、征服政策。

即唐王朝用兵征服突厥;三、羁縻政策。

即唐王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羁縻府州和都护府;四、和亲政策。

即唐王朝以公主外嫁,与突厥和亲;五、互市政策。

即唐王朝在边塞与突厥进行物质交换。

下面对这五种政策进行详细论述。

(一)收买政策收买政策主要运用于唐初高宗时期。

要说“吾民族武功之盛,莫过于唐汉”。

[3]然而唐高祖李渊却称臣于突厥,以取得军事上的支持。

东突厥依恃武力,曾连年向唐朝勒索,并时常南下侵扰,成为北方的严整威胁。

[4]而此时,唐高祖李渊将大部分时间都专注于国内事务和新王朝的建立工作。

李渊“称臣”

李渊“称臣”

龙源期刊网 李渊“称臣”作者:冬鸿来源:《闽南风》2009年第02期公元616年,李渊任太原太守时候,突厥兵经常来侵扰。

突厥兵强悍好战,让李渊吃了不少败仗。

李渊心中忍辱负重,总希望和突厥决一死战。

一次,突厥兵大放其辞,说要么臣服李渊,要么消灭李渊。

部下以为李渊会借机举全军之力和突厥兵决战,扬我汉人军威。

平素要和突厥兵小打小闹,李渊倒是有战必迎。

可是,如今,隋朝腐败不堪,李渊想推翻隋炀帝暴政,建立自己的功名,这恰恰是天赐良机。

尽管太原自古是战略要地,可是要统一天下还不行。

李渊明白要一统天下,必须另择要地。

但是自己一旦离开留下孤零零的太原,自然是把食物送到眈眈虎视的突厥人。

李渊力排众议,作出了令将士们目瞪口呆的决定,写求和书,向突厥人称臣。

李渊派文静为使臣,送去求和书。

始毕可汗看到不费一兵一卒就降伏了李渊,而且还能得到李渊的进贡,特别是李渊如果成功推翻了隋朝,那么自己就可以控制整个原来的隋朝江山了。

因此,他接受了李渊的妥协,而且还送了不少兵马给李渊,希望李渊早日攻破隋朝。

于是李渊一面带兵反隋炀帝,一面只留他的第三个儿子李元吉留守太原。

李渊没有了后顾之忧,反而有太原源源不断的人力和财力的支持,他势如破竹,迅速攻占了长安,并于公元618年开始了他所统治的唐朝。

随着唐朝实力的强大,突厥已经不再和以前那样嚣张了,还臣服于唐朝;到后面唐太宗时打败突厥族,建立北庭与安西都护府,对其进行管辖。

李渊的成功就是他懂得审时度势,在正确的时机,选择了让步,哪怕是为众将士不可理解的俯首称臣。

他这一让步、这一暂时失去的面子让他消除了突厥兵的侵略,甚至还得到了敌方的帮助,为其创造帝业奠定了最重要的和平稳定的后方环境,当然最终的赢家也非他莫属了。

中秋节的来历传说故事

中秋节的来历传说故事

中秋节的来历传说故事篇一: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关于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传说:唐高祖与“祝捷饼”中秋节的第一主角是月饼。

关于月饼的来历,传说很多,较流行的观点是出现在唐朝。

唐初,东突厥势力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

唐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朝分庭抗礼。

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

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渊委任当时著名将领李靖为北征总指挥(行军总管),反击突厥,最终得胜。

李靖凯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当晚有吐鲁番人向李渊献饼祝捷。

李渊其时正与群臣分享李靖胜利的喜讯,看到圆圆的祝捷饼十分高兴,笑对当空,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应该邀请月亮之神下凡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可口的胡饼。

李渊遂将胡饼分给群臣,君臣一道品尝,赏月。

据说,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由此而来,并由宫中传到民间。

其实,这个传说并不能作为月饼起源的依据。

上古时,中国古人对日、月、星辰等天体十分崇拜,便有“春祭日,秋拜月,夜占星”的风俗,在拜月时,都会供上一种圆圆的小饼子,这个小饼子才是月饼的雏形。

中秋节传说:杨贵妃为“月饼”起名说了月饼来历的传说,再说月饼这个名字的故事。

在早期,人们并不把月饼叫“月饼”,其叫法很多,如李渊说的“胡饼”,还有“小饼”、“月团”、“宫饼”、“金饼”(宋代)、“月糕”(元代)等叫法。

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饼。

过去,汉人把生活在中国北方、西方的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统称为“胡人”。

胡人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饼,被汉人称为“胡饼”。

这种饼圆圆的,糖馅、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么,胡饼又是如何改称月饼的?这便与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杨贵妃有关了。

杨玉环,原名杨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妃子。

杨美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姿色出众,真若出水芙蓉,男人见了没有不动心的。

塞下曲六首 翻译、解析

塞下曲六首  翻译、解析

塞下曲六首唐代: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译文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拂晓时分随着号令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露宿入眠。

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

我们全副武装离开京城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

敌人的队伍被瓦解,边境的危机被解除,敌军的营寨已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了。

成就大功而画像麒麟阁的,只有霍去病一人。

白色的骏马,多沙的边塞,细碎的石粒,这一切都是因你而梦魂牵绕的。

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远远地思念戍守边疆的你。

秋天萤火虫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我的闺房前久不离去。

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心感萧条。

常常独自吟唱着《独不见》,虽然流下了许多伤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匈奴为掠夺秋季丰收的粮食而悍然入侵,朝廷派出军队抗击。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塞下曲六首》意思-赏析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塞下曲六首》意思-赏析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塞下曲六首》意思|赏析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拂晓时分随着号令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露宿入眠。

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

我们全副武装离开京城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

敌人的队伍被瓦解,边境的危机被解除,敌军的营寨已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了。

成就大功而画像麒麟阁的,只有霍去病一人。

白色的骏马,多沙的边塞,细碎的石粒,这一切都是因你而梦魂牵绕的。

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远远地思念戍守边疆的你。

秋天萤火虫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我的闺房前久不离去。

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心感萧条。

常常独自吟唱着《独不见》,虽然流下了许多伤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匈奴为掠夺秋季丰收的粮食而悍然入侵,朝廷派出军队抗击。

将军受命出兵,战士们行军到塞外,在龙沙一带暂时安营扎寨。

边塞的月光伴着弓影,胡地的雪霜拂过剑锋。

战士们还远没有进入玉门关,少妇们不要长声感叹。

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连绵直到甘泉宫,照亮了甘泉宫上空的云层。

汉武帝握剑拍案而起,回头召来李广将军。

战斗的气氛弥漫着天空,震天的鼓声,连山坡底下都可清晰听闻。

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在将士们的奋勇拼杀下,一仗就消灭了敌人。

作者:佚名李白有《塞下曲》六首。

元人萧士赟云:此《从军乐》体也。

这一组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一样,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其一】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塞下曲古诗词 塞下曲古诗词的注释

塞下曲古诗词 塞下曲古诗词的注释

塞下曲古诗词塞下曲古诗词的注释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作品赏析【注释】塞下曲古诗词:蝥弧:旗名。

【简析】:《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原诗六首,是一个组诗,这里选了四首。

通过写将军从发令出征、夜巡射虎、雪夜敌逃、庆功宴舞,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性格,气势雄阔。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

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

“月黑”,无光也。

“雁飞高”,无声也。

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

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

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

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

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

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

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

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

古诗塞下曲·骏马似风飙翻译赏析

古诗塞下曲·骏马似风飙翻译赏析

古诗塞下曲·骏马似风飙翻译赏析《塞下曲·骏马似风飙》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前言】《塞下曲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六首诗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主要叙述了汉武帝平定匈奴侵扰的史实,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诗中有对战士金戈铁马、奋勇战斗的歌颂,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极为丰富,风格疏宕放逸,豪气充溢,表达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注释】⑻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

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⑼天骄:指匈奴⑽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⑾麟阁:即麒麟阁。

霍嫖姚:即霍去病【翻译】骏马像一阵旋风驰骋,战士们鸣鞭纵马出了渭桥。

背着弓箭辞别了汉地的明月,在战场上弯弓射箭打败了胡人。

战争结束后天上的客星也为之暗淡,军营渐空,海雾已消。

功成之后,在麒麟阁的功臣像上,却只有霍嫖姚的画像。

【鉴赏】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

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

在唐代前期,胡马南侵是常有的,唐高祖李渊甚至一度被迫“称臣于突厥”(《旧唐书·李靖传》)。

因此,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

“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路线。

“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

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

从“辞汉月”到“破天骄”,即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是一个极大的转折。

“插羽”,鞍上箭。

“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这里泛指敌人。

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省掉了多少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足见布局的简洁,笔法的洗炼。

然而这又是十分自然的、可信的。

既然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自然就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唐朝前期死得最诡异的功臣,竟然免死了,为什么还得死

唐朝前期死得最诡异的功臣,竟然免死了,为什么还得死

唐朝前期死得最诡异的功臣,竟然免死了,为什么还得死本文导读:刘文静在李渊起兵之初还干了一件大事,他曾经代表李渊去面见东突厥始毕可汗,呈上了李渊称臣的文书。

东突厥在隋朝末年非常强大,“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遂“有轻中夏之志”。

李渊大业十一年(615)八月,突厥大军的雁门之围,差一点生擒了隋炀帝杨广。

隋末大乱之中,几乎没有哪一个北方枭雄能够忽视突厥的强大,很多人都曾称臣于突厥。

李渊也曾说过,“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

我今来斯,是为天与。

与而不取,祸将斯及。

然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

”刘文静代表李渊与突厥结盟,足见其人在李渊集团的重要地位。

刘文静出使使命完成之后,返回大本营,追随李世民,参加了一系列重大战役。

李渊称帝建唐之后,刘文静被封为鲁国公,“陕东道行台仆射,从秦王镇长春宫”。

这么看来,刘文静的地位也不低了,但是他并不满意,反而有很多怨气。

为什么呢?因为当年的同事裴寂比他得宠,地位也高于他。

刘文静自以为才干、军功均在裴寂之上,而地位反在其下,当然不能服气。

东突厥很强大有一次,刘文静与弟弟刘文起喝酒,喝多了之后,放出一句话:“必当斩裴寂耳!”这件事很快被家中仆人传了出去,传到裴寂那里。

此外,刘文起在家搞巫术的事情被人揭发了。

两件事搞在一起,刘氏兄弟都被抓进了大牢。

裴寂和太子李建成一帮人都想搞死刘文静,而秦王李世民是刘文静一党,所以拼命上疏营救。

最后,李渊决定杀了刘文静,武德二年(619年),天下尚未平定,功臣刘文静就被杀死,时年52岁。

李世民刘文静为何一定要死?如果单纯从揭发出来的两件事看,罪不至死,其中还有酒后失言的因素。

但是,对于李渊而言,刘文静必须死,只是需要一个理由而已。

很多史书,譬如两唐书等都认为刘文静是因裴寂而死。

但是,刘文静被杀前后,裴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征讨刘武周,人并不在长安。

真正要杀刘文静的恰恰是李渊自己!李渊史书记载,武德元年八月,李渊“论太原首功,诏尚书令秦王、尚书左仆射裴寂、纳言刘文静,恕二死”。

李白《塞下曲》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全诗注释翻译赏析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注释翻译赏析《塞下曲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六首诗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主要叙述了汉武帝平定匈奴侵扰的史实,诗中有对战士金戈铁马、奋勇战斗的歌颂,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极为丰富,风格疏宕放逸,豪气充溢,表达了诗人高尚的国情操。

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⑴,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⑵,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⑶,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其二】天兵下北荒⑷,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⑸。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⑹。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⑺。

【其三】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⑻。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⑼。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⑽。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⑾。

【其四】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⑿。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⒀。

无时独不见⒁,流泪空自知。

【其五】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⒂。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⒃。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⒄。

【其六】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⒅。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⒆。

横行负,一战净妖氛⒇。

注释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⑷天兵:指汉朝军队。

⑸衔恩:受恩。

甚:多。

⑹海:瀚海,大沙漠。

陇头:田野。

⑺高枕:高枕无忧。

⑻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

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⑼天骄:指匈奴。

⑽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的气氛。

⑾麟阁:即麒麟阁。

霍嫖姚:即霍去病。

⑿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⒀沙棠:名,果味像李子。

⒁独不见:《独不见》是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⒂虎竹:兵符。

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⒃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⒄殊:远。

嗟:感叹。

⒅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⒆合:满。

陇底:山坡下。

⒇负:凭借。

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阅读附答案

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阅读附答案

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阅读附答案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①。

阵解星芒②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③。

【注释】:①“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②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

③麟阁:即麒麟阁。

在未央宫中。

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

霍嫖姚:即霍去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BA.骏马飞奔,如风驰电掣,战士们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

B.“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出边塞。

“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

C.汉地拉弓,匈奴地搭箭,表示射箭动作持续时间长。

拉开弓能持续这么长时间,说明战士们臂力很强。

D.用“星芒尽”“海雾消”,用星芒已尽,茫茫大海上雾气也已经消散,既写出了北地的自然景象,又象征战争的结束。

E.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写破敌时的艰难。

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

(2)清人王琦云:“末言功成奏凯,图形麟阁者,止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

太白用一‘独’字,盖有感于其中欤”。

你觉得太白用“独”字,表达“有感”,有哪些思想感情呢?试结合原诗分析。

【考点】58:边塞诗.【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诗歌中的重要诗句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描绘的核心内容进行思考,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C、不是表示拉弓时间长,臂力强,而是表示战争持续时间短,写出了将领指挥得当,这次战役完全符合“兵贵神速”的兵法要求;D、“茫茫大海上雾气也已经消散”错,这里用的是比喻,其实是大漠,胡地哪来的“海雾”呢?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E、“破敌艰难”在诗中没有表现.诗中恰恰相反,表现的是破敌之速也.(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诗歌的情节进行具体分析,再就是要把握诗人的生平.太白用“独”抒发的情感是令人震撼的,尤其是诗人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独有霍嫖姚”表现出的是一种英雄主义气概,彰显的是民族情怀,“功成画麟阁”则是对其建立功勋的肯定与赞赏,“独”却极为巧妙突出其贡献的伟大.答案:(1)AB(2)①心中不平之情.一将功成万骨枯,能上“麒麟阁”的“只有”上将,而更多的士卒只能默默无闻;②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或自豪和满足之情).战士们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战士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③对建立功业将领的赞美之情.虽然战将如云,却“独”有少数上麟阁,可见此将领的指挥艺术的高超.(每点3分,答对任意两点6分)赏析: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在唐代前期,胡马南侵是常有的,唐高祖李渊甚至一度被迫“称臣于突厥”(《旧唐书•李靖传》).因此,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路线.“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从“辞汉月”到“破天骄”,即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是一个极大的转折.“插羽”,安上箭.“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这里泛指敌人.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省掉了多少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足见布局的简洁,笔法的洗炼.然而这又是十分自然的、可信的.既然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自然就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天兵所向,势如拉枯摧朽.这是符合逻辑和顺理成章的.也暗示将领指挥得当,这次战役完全符合“兵贵神速”的兵法要求.五、六句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星芒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任“嫖姚校尉”.清人王琦云:“末言功成奏凯,图形麟阁者,止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太白用一‘独’字,盖有感于其中欤.然其言又何婉而多风也.”(《李太白全集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句确实或有讽刺之意.同时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战士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诗人为“济苍生,安社稷”,是“愿为辅弼”的.但他一直希望功成身退,归隐林泉.他多次表示要“功成身不居”(《商山四皓》),“功成谢人间”(《翰林读书言怀》).从中可以窥见诗人的素志和生活情趣.这首诗前六句为总的铺叙以引出结尾两句的感慨.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妆摹破敌时的英威.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篇幅布局,独具匠心.【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阅读附答案】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唐高祖为何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始毕可汗到底有多厉害?

唐高祖为何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始毕可汗到底有多厉害?

唐高祖为何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始毕可汗到底有多厉害?
东突厥的始毕可汗在位时期,是东突厥最为强盛的时期,和汉朝、唐朝相比也毫不逊色!那时的东突厥有多强盛呢?这么说吧,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等国都是其附属国,中原地区称霸各方的割据势力的大佬们也都纷纷向其称臣!
隋朝大臣裴矩向隋炀帝建议必须分散始毕可汗的势力了,否则后患无穷,于是请求让隋朝宗室女与始毕可汗之弟叱吉设和亲,并封其为南面可汗。

谁知叱吉设根本不敢接受册封,始毕可汗得知事情始末以后,怨恨炀帝,就再也不来隋朝朝见,相当于与隋朝绝交了。

同年,隋炀帝巡狩北塞,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骑兵南下,准备袭击炀帝。

虽然义成公主提前将消息传给了炀帝,但炀帝还是被射在跟前的箭矢吓得眼睛都哭肿了!最后,炀帝不得不向义成公主求救,义成公主冒死派人告诉始毕可汗北部边境告急,才使得始毕可汗退兵,否则炀帝当场就能被杀了!
臣。

汗准备起事,无奈还没开始他就病逝了。

史称始毕可汗在位时期的东突厥是戎狄炽强,古未有也!不管李渊有没有向始毕可汗称臣,始毕可汗将东突厥发展到了极致这是无法抹灭的,称其为隋唐初的最强霸主也不为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六记:
乃命司马刘文静报使,并取其兵,静辞,帝私诫之曰,胡兵相送,天所遣来,数百之外,无所用之,所防之者,恐刘武周引为边患,取其声势,以怀远人,公宜体之,不须多也。
这里有几点疑问:李渊与李世民谁更了解刘文静?在李渊晋阳起事的领导班子里刘文静究竟处在什么位置?李渊与李世民谁是刘文静的真正主人?
李渊深知兵进长安,如果师出无名,将是前功尽弃,而称臣突厥的仪式已举行,天下已共知了。因此如何执行既定战略成为起兵重要一环,他折中满足突厥要求反隋的立场,提出废“皇帝(炀帝)立代王”,就是以反炀帝不反隋蒙混过关。他巧妙地在起事旗帜上做文章,因为隋的旗帜是绛赤色,突厥的旗帜是白色[3],李渊就在进军的旗帜上半白半绛,这样即说服突厥,又为承继隋的正统地位埋下伏笔。他的折中策略获得巨大成功,取得突厥的援助,牵制了刘武周对晋阳的威胁。同时他出师有名,迅速攻占长安,扶代王为帝,四方隋的旧部迅速归心长安,推动了李渊的迅速崛起,使他成为关陇集团新的轴心人物。这是李渊借当时突厥和隋两张最大势力牌,举重若轻地建立了大唐开国基业,也体现了李渊高超的政治谋略。
当时的形势是东突厥已经取代隋成为东亚霸主,华夏北方诸种集团势力都北面称臣。李渊虽有图霸的野心,但时势所然,称臣是他势力发展壮大的前提。如果去掉这个前提,他所辖区域迎来的将是敌对势力的进攻。李渊的战略经营意识高于其他人的,当时能与之媲美是李密。具体体现就是他们俩都认识到谁先入主关中,谁将成为未来天下的主人。前面所引史料说明当时各方势力应对的措施。李渊身处的晋阳本是突厥南下攻掠的重镇,他起兵时虽有五郡兵马及扩招的新兵,但实力还不足以与强大的突厥为敌。再则李渊起兵的军事目标指向是长安,他要解决后顾之忧,称臣稳住突厥是他必须的选择。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五《突厥传》上:
隋大业之乱,始毕可汗咄吉嗣立,华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崛起虎视,悉臣尊之。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高祖起太原,遣府司马刘文静往聘,与连和,始毕使特勒康稍利献马二千、兵五百来会。
时太宗在藩,受诏讨刘武周,师次太原,处罗遣其弟步利设率二千骑与官军会。六月,处罗至并州,总管李仲文出迎劳之。留三日,城中美妇人多为所掠,仲文不能制。俄而,处罗卒,义成公主以其子奥射设丑弱,废不立之,遂立处罗之弟咄苾,是为颉利可汗。
始毕可汗初与刘文静定约,唐高祖臣服突厥,以此依靠突厥的裁判角色制约刘武周侵袭太原。但唐入关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向西南收巴蜀,开通了关中与巴蜀的联系,向南将关中与江汉平原联为一体,东向击败隋屈突通军团、招降李密旧部,占领河南北部及河北部分地区,西向灭掉西秦及收复李轨,势力已达河西。到武德二年(619)初,李唐已经显露出建立统一王朝的恢宏气象。这已经打破了始毕可汗认可的割据政权称臣突厥的局面,作为当时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他开始撕毁条约,支持刘武周向唐军进攻。但天绝始毕可汗,让他没有亲见后面的结局,此年二月他就去世了。在突厥内部政权交替的过程中,处罗上台,他没有继续执行始毕可汗的政策,而是为了稳定刚刚接手的突厥中央政局,与唐结盟,派兵与唐军共讨刘武周。吴玉贵、李方两位先生认为处罗政策的转变,是突厥扶植杨隋傀儡政权的产物。当时这种形势决定了突厥态度的转变,陈先生归因于太宗与突厥之特别关系是不妥的。
另一个问题,太宗果真是称臣突厥的谋主吗?大业十三年(617),李世民十九岁,此前没有从政经历。虽然以前参加过救援炀帝的燕门关战役,但那只是作为世家子弟的参军历练而已,与晋阳起兵的战略大局谋划没有太大的关系,史书褒美太宗过甚,似乎不经过锤炼,他天生就是战略家。我们从刘文静这位与称臣突厥有重大关联的人物入手,就可以解开称臣谋主之谜:
三、割地连突策略与刘武周兴灭
唐劲敌刘武周部的兴灭关键是李渊割地连突的外交策略:
《旧唐书》一九四上《突厥传》记:
(武德二年)授马邑贼帅刘武周兵五百余骑,遣入句注,又追兵大集,欲侵太原。是月,始毕卒,其子什钵苾以年幼不堪嗣位,立为泥步设,使居东偏,直幽州之北。立其弟俟利弗设,是为处罗可汗。
兴国寺兵可以说是李渊精心谋划招募的部队,他所派募兵将领有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都是他信得过的人。“帝遣长孙顺德、赵文恪等率兴国寺所集兵五百人总取秦王部分。”可以看出兴国寺兵名义上属于李世民右统军都督统辖。但陈先生说兴国寺兵在世民统领下胁迫高祖决策叛杨隋而臣突厥,恐怕值得推敲。在他组建的领导班子里还没有谁有实力敢于胁迫他,其他人的威望和地位也胁迫不了。那如何理解兴国寺兵的“公若不从突厥,我亦不能从公”的呼声呢?根据当时形势,李渊的既定战略是尊杨隋连突厥。突厥作为当时东亚霸主,对北方割据势力的普遍政策是:要臣属突厥得到支持,必须接受突厥的册封,并在政治上保持反隋的立场,如刘武周、梁师都、李轨、薛举等。而反隋是和李渊既定战略相背离的,因为起兵最好的借口是扶杨隋,否则入主关中将师出无名,也会被隋朝旧部视为反隋的割据势力,那就没有政治舆论优势了。因此李渊要在两难选择之中寻求平衡,而他的得力支持者刘文静、裴寂等给他制造借口,说兴国寺兵支持他连和突厥,这是民意不可违,这样在领导集团内部达成一致意见,接受突厥的册封就顺理成章了,也保住了李渊“为人臣需尽节”的名誉,尽可能少地减损他的政治威望,胁迫之语只不过下属给主子的处境提供一个台阶下而已,不可当真。从结果看,他的战略并没有受损,不但举行了接受突厥册封仪式,还在金帛财物方面满足了突厥的需求,暂时稳住了突厥势力。对内宣称还是尊隋立场,这可在他张举起事的旗帜上看出他暗含的玄机,实际是实施了瞒天过海之计,骗过突厥,也达到收买隋旧部的人心之功效。李树桐先生侧重论述太宗将“渭水之耻”归于高祖称臣之过[2],[72]有其偏颇。政治家的政策抉择是由客观形势决定的,李渊派刘文静出使突厥即使不是真正称臣于突厥,也是名义上认可突厥的霸主地位,这种策略他对李密也使用过,主要目的是稳住强大的对手,为自己发展赢得时间。这在他进军关中所张旗帜上也可以看出此种倾向:
刘文静曾是晋阳令,他和李渊是上下级关系,二人有一起共事的经历。人与人的理解是相互的,正如刘文静了解李渊一样,李渊也应非常了解刘文静。文中所指太宗认为刘文静可以一起起事的观点,应当来自于他富有深谋父亲的判断。那么世民到监狱去访刘文静,也可以换角度理解为世民秉承父亲的意思,去了解刘文静的政治倾向,以便拉拢。刘文静这位阶下囚,要想改变命运,自然没有放过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李渊对自己的呼召。而李渊对这位有谋略的前晋阳令也深加重用,在他架构的领导班子里,刘文静占有一席之地。
《旧唐书》五十七《刘文静传》:
刘文静,字肇仁,自云彭城人,代居京兆之武功。祖懿用,石州刺史。父韶,隋时战没,赠上仪同三司。少以其父身死王事,袭父仪同三司。伟姿仪,有器干,倜傥多权略。隋末,为晋阳令,遇裴寂为晋阳宫监,因而结友。
及高祖镇守太原,文静察高祖存四方之志,深自结托。
裴寂等乃因太子秦王等入启:“请依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故事,废皇帝而立代王,兴义兵以檄郡县,改旗帜以示突厥,师出有名,以辑夷夏。”于是遣使以众议驰报突厥,始毕依旨,即遣其柱国康鞘利级失热寒特勤达官等送马千匹来太原交市,仍许遣兵送帝往西京,多少惟命。康鞘利将至,军司以兵起甲子之日,又符谶尚白,请建武王所执白旗以示突厥。帝曰:“诛纣之旗牧野临时所仗,未入西郊,无戎预执,宜兼绛杂半续之。”
始毕得书大喜,谓其部达官等曰:“天将以太原与唐公,必当平定天下,不如从之以求宝物,但唐公欲迎隋主,共我和好,此语不好,我不能从。唐公自作天子,我则从行,觅大勋赏。”不避时热,当日即以此意做书报帝。帝开书叹息久之,曰:“孤为人臣需尽节,本虑兵行以后,突厥难侵,屈节连和,以安居者,不谓今日所报,更相要逼,乍可绝好藩夷。”突厥之报帝书也,谓使人曰:“唐公若从我语,即宜急报我。遣大达官往取进止。”官僚等以帝辞色懔然,莫敢咨谏。兴国寺兵知帝未从突厥所请,往往偶语曰:“公若、从突厥,我亦不能从公。”裴寂、刘文静等知此议,以状启闻。
二、从兴国寺兵向背看李渊的战略推进
《册府元龟》卷七《帝王部创业门》记:
高祖乃命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及门下客长孙顺德、刘弘基等各募兵,旬日之间,众且一万,文静屯于兴国寺,顺德屯于阿育王寺。[56]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五记:
帝遣长孙顺德、赵文恪等率兴国寺所集兵五百人总取秦王部分。
文静坐与李密连婚,炀帝令系于郡狱。太宗以文静可与谋议,入禁所视之。
高祖开大将军府,以文静为军司马。文静劝改旗帜以彰义举,又请连突厥以益兵威,高祖并从之。因遣文静使于始毕可汗,始毕曰:“唐公起事,今欲何为?”文静曰:“皇帝废冢嫡,传位后主,致斯祸乱。唐公国之懿戚,不忍坐观成败,故起义军,欲黜不当立者。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始毕大喜,即遣将康鞘利领骑二千,随文静而至,又献马千匹。
《隋书》卷一《高祖纪》:
开皇元年六月,诏以初受天命,赤雀降祥,五德相生,赤为火色。其郊及社庙,依服冕之仪,而朝会之服,旗帜牺牲,尽令尚赤。
《资治通鉴》十八隋纪义宁元年六月:
隋色尚赤,今用绛而杂之以白,示若不纯于隋。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五:
《旧唐书》卷五十七《裴寂传》:
“及隋恭帝逊位,高祖固让不受,寂劝进,又不答。寂请见曰:“桀、纣之亡,亦各有子,未闻汤、武臣辅之,可为龟镜,无所疑也。寂之茅土、大位,皆受之于唐,陛下不为唐帝,臣当去官耳。”又陈符命十余事,高祖乃从之。寂出,命太常具礼仪,择吉日。高祖既受禅,谓寂曰:“使我至此,公之力也。”拜尚书右仆射,赐以服玩不可胜纪,仍诏尚食奉御,每日赐寂御膳。高祖视朝,必引与同坐,入阁则延之卧内,言无不从,呼为裴监而不名。当朝贵戚,亲礼莫与为比。”
《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
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左统军隶焉;太宗右统军都督,右统军隶焉。裴寂为大将军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石艾县长殷开山为掾,刘正会为属,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等分为左右统军。
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静这位有能力的囚犯,受重用后,确实成为了李渊创业初期的得力干将。同时,我们从上面介绍的领导班子看,李渊用人策略很高明,当时他的儿子建成二十七岁、世民十九岁,让他们为左右统军都督,事实也就将兵权通过儿子们的监督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也给没有军政经验的两个儿子提供锻炼的机会,这时的世民还不是李渊真正的左右手,只能算作左右手的影子。而李渊真正的左右手是有丰富政治经验的裴寂、刘文静。裴寂工作侧重内部,最能说明他作用的就是他带头推送李渊称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