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重点
口腔组织病理学重点
![口腔组织病理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4e1742a25c52cc58bd6bee5.png)
口腔组织病理学题目整理(一)(考研题★★★,本科题★★,类似题★)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01、关于口腔颌面部发育的基本认识。
1)神经塉细胞发生间充质转化后,形成面部大多数结缔组织、包括釉质以外的牙体组织;2)鳃弓和咽囊将形成大部分颈部组织;3)面部、腭和舌的发育与胚胎期形成的颌面部突起融合或联合有关;4)颌骨及颞下颌关节的发育来自于间充质细胞的增生和分化;5)唾液腺的实质发育自口腔黏膜上皮向结缔组织内增生,然后分化为腺体组织;6)口腔颌面部的发育具有严格的时间、空间调控过程。
02、简述胚胎的三个发育阶段。
1)增殖期:自受孕至受孕后2周,此期包括受精、植入和三胚层胚盘的形成;2)胚胎期:受孕后3-8周,分化出不同类型的组织并构成器官、系统,胚胎出具人形,口腔颌面部发育基本在此期形成;3)胎儿期:自受孕后9周至出生,腭部的发育在此期的开始阶段完成。
03、简述三胚层将来分化成的组织。
1)内胚层:肠腔上皮、消化腺上皮——―内消呼肝胰‖;2)中胚层:骨骼、肌肉、血液、淋巴、结缔组织;3)外胚层:表皮、神经组织——―外表感神腺‖。
04、简述神经塉细胞分化成的组织。
1)神经系统组织;2)内分泌组织;3)结缔组织;4)皮肤组织。
05、试述颌面形成过程和列举一个以上发育缺陷。
★★1.面部的发育过程实质上是面突的分化、联合或融合过程。
1)胚胎第3周,发育中的前脑生长迅速,其下端出现了一个凸起称额鼻突。
此时由于迁移的神经塉细胞的增生,在额鼻突两侧的下方出现第1鳃弓,由此形成了最初的口腔即原口。
原口的上界为额突、下界为心脏膨大、两侧为第一鳃弓。
由于鳃弓向正中腹侧生长,取代了发育中的心脏作为原始口腔下界的位置。
2)胚胎第24天,第1鳃弓上出现另一个突起即上颌突。
此时的原口上界为额突、下界为第1鳃弓(下颌突)、两侧为上颌突。
原口的深部与前肠相接,两者之间有一薄膜即口咽膜相隔。
3)胚胎第4周,口咽膜破裂,口腔与前肠相相通。
4)胚胎第3周末,在口咽膜前方原口顶端正中出现一个囊样内陷,称拉特克囊。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重点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d0d07f3583d049649a665874.png)
口腔组织病理学一一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一般可将人出生前的发育分为三阶段:1 •增殖期:此期为自受孕至受孕后2周,包括受精、植入和三胚层胚盘的形成.2•胚胎期:指受孕后第3〜8周,此期分化出不同类型的组织并构成器官、系统,胚胎初具人形。
口腔颌面部发育基本在此期完成。
3•胎儿期:受孕后第9周至岀生•腭的发育在此期的开始阶段完成。
第一节神经嵴、鳃弓和咽囊一、神经嵴的分化胚胎发育的第3周,三胚层胚盘形成。
发育中的脊索和邻近的间充质诱导其表面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
其中轴处形成凹陷称神经沟,隆起的外缘称神经褶。
神经褶的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嵴。
第4周,两侧神经褶在背侧中线汇合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位于神经嵴处的神经外胚层细胞,未进入神经管壁,而是离开神经褶和外胚层进入中胚层,这部分细胞即神经嵴细胞。
神经嵴细胞位于神经管和表面外胚层之间,形成沿胚胎头尾走向的细胞带,以后分为两条细胞索,列于神经管背外侧。
胚胎第4周,神经嵴细胞发生广泛的迁移,演化成机体不同的细胞并形成许多重要组织成分。
1 •神经系统组织:包括施万细胞(Schwann),面神经的膝状节,舌咽神经的上节和迷走神经颈节,与V、叩、区、X各脑神经相联系的自主性神经节、神经节内神经元周围的卫星细胞,脑膜。
2内分泌组织:甲状腺的降钙素细胞、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细胞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细胞。
3 •软硬结缔组织:迁移至头面部的神经嵴细胞形成该区大部分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叶组织或外胚间充质。
包括面部的骨、软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牙周膜、血管周细胞、血管平滑肌。
横纹肌、腺体及皮肤脂肪组织的周围组织也来自神经嵴细胞。
4 •皮肤组织:皮肤及粘膜的黑色素细胞、真皮二、鳃弓及咽囊的发育鳃弓和咽囊的发育与面部及颈部发育关系密切。
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充质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称鳃弓。
它们由头至尾端依次发生。
相邻的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者称鳃沟;在咽侧者称咽囊。
(完整word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试重点
![(完整word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8a8cf6ab9d528ea80c779d4.png)
唇裂: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口凹 :在额鼻窦,上颌窦和下颌窦的中央,形成以个凹陷,称为口凹面裂;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将发生横面裂,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将形成斜面裂。
牙胚 :牙板向深层得结缔组织内伸延,在其最末端细胞增生,进一步发育成牙胚。
牙囊:包围成釉器和牙乳头边缘的外胚间叶细胞密集成一结缔组织层。
牙乳头:成釉器下方的球形细胞凝聚区域。
蕾状期:在胚胎的第八周,在牙板的 20 个定点上牙板最末端膨大,上皮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圆形或卵圆形的上皮芽,形状如花蕾,呈立方或矮柱状釉丛:起自釉牙本质界向牙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
游离龈:指牙龈边缘不与牙面附着的部分腭裂:为一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的结合蕾状期 :(增殖期)胚胎第 9—10 周,上皮芽继续向外胚间叶中生长,体积逐渐增大.釉板:是垂直压面的薄层板状结构。
结合上皮: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条带状上皮牙内陷:指有釉质覆盖的牙冠或牙根表面出现深凹陷,可分为牙冠内陷和牙根牙内陷畸形中央尖:也称牙外突,指在恒前磨牙,磨牙的中央沟或颊尖舌侧嵴上的牙尖样突起双生牙:为单个牙胚未完全分裂形成的牙有两个牙冠,但通常公用一个牙根和根管.Turner 牙 :是指与乳牙有关的感染或创伤去、引起继生恒牙成釉质细胞的损伤,导致继生恒牙釉质不全或矿化不全。
氟牙症:又称斑釉,氟斑牙。
在牙发育阶段,如果引用水中氟含量高于百万分之一,或经其他途径摄取过多的氟,氟离子可导致釉质形成不全和钙化不全,这种釉质的发育障碍即为氟牙症四环素牙:四环素牙和骨有亲和性,在发育期全身性应用四环素牙可导致药物在牙硬组织和骨组织中沉淀形成四环素牙。
龋病 :是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导致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菌斑: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淀物,有细菌,唾液糖蛋白和细菌细胞外多糖构成的菌斑基质组成,其中还含有少量脱落上皮细胞,白细胞,食物残渣等.获得性薄膜:也称唾液薄膜,是由唾液糖蛋白选择性地吸附于牙面而形成的生物膜.过度角化 :也称角化亢进,是指黏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棘层松解:是由于棘层细胞张力原纤维及黏合物质发生变性,断裂破坏,细胞间桥溶解,而使细胞间联系力松弛,断裂,严重时失去联系,解离,则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上皮异常增生:上皮总的混乱称为上皮异常增生.疱 :为黏膜或皮肤内储存的液体而成疱。
口腔组织病理学各章重点总结
![口腔组织病理学各章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edcbd95caaedd3382c4d357.png)
口腔组织病理学一、口腔颌面部发育1 •神经嵴细胞及形成的结构2 •颌面部的发育过程3 •颌面部常见发育畸形及形成的胚胎学背景4 •腭的发育过程5 •腭部常见发育畸形及形成的胚胎学背景6. 舌的发育过程7 •舌部常见发育畸形及形成的胚胎学背景8. 口腔颌面部发育的调控机制9. 名词解释融合,联合,外胚间叶,鳃弓,咽囊,联合突,麦克尔软骨二、牙的发育1. 牙发育的全过程;2. 牙胚的构成及形成的牙体组织;3. 钟状期成釉器的中间层细胞形态特点及功能;4. 牙胚发育异常形成的牙形态和数目的异常;5. 牙硬组织基质形成及矿化特点;6. 牙发育各阶段的基因调控特点;7. 名词解释釉索,釉结,诱导,上皮根鞘,Serres上皮剩余,Malassez上皮剩余三、牙体组织1. 釉柱的形态、走行方向及其意义;2. 釉质的超微结构特点;3. 釉质中有机物含量较多区域的形态功能特点4. 釉质中的有机物的种类及生理病理学意义;5. 牙髓神经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6. 牙骨质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7. 牙本质的超微结构特点;8. 牙本质细胞间质中非胶原有机成分的种类和功能;9. 名词解释球间牙本质,前期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继发性牙本质,管间牙本质,管周牙本质,罩牙本质,透明牙本质,(牙本质)透明层,托姆斯粒层,死区,中间牙骨质四、牙周组织1. 牙龈和牙周膜主纤维束及功能;2. 结合上皮的形态特点、同牙结合的方式及临床意义;3. 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意义;4. 牙周膜中的细胞种类及其功能;5 •龈谷的所在部位及其病理意义;6•名词解释沙比纤维,牙骨质小体,结合上皮五、口腔粘膜1 •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的种类、形态及排列特点;2 •口腔粘膜非角质形成细胞的种类、形态、来源及功能;3 •口腔粘膜与皮肤在组织学结构上的区别;4•口腔粘膜上皮的结构蛋白与口腔粘膜病的关系;5 •咀嚼黏膜和被覆黏膜形态结构的差异;6•名词解释味蕾,麦克尔细胞,细胞间桥,基底膜六、涎腺1. 涎腺腺泡的基本结构、腺泡的种类及分泌物的性质;2 •涎腺肌上皮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3. 涎腺导管系统的构成、形态及功能;4. 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组织学结构的差异;5. 名词解释闰管,纹管,蓝细胞七、龋病1. 早期釉质龋的发展过程及病理变化;2. 牙本质龋中透明层形成机制及意义;3. 龋病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4. 釉质龋和牙本质龋的超微结构特点。
口腔组织病理学重点研究
![口腔组织病理学重点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7f24c93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d.png)
口腔组织病理学重点研究口腔组织病理学是研究口腔领域相关疾病的组织学特点、发病机制以及诊断与治疗方法的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包括口腔黏膜、牙骨质、牙周组织等,这些组织的病变可能是炎症、肿瘤、假肿瘤、遗传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
以下是口腔组织病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口腔炎症性病变:1.慢性牙周炎:牙龈炎症可以扩散至牙周膜、牙周骨质,引起慢性牙周炎。
该病变常伴有齿石、龈退缩和牙周袋等病理改变。
2.牙颈部龈炎和龈下脓肿:牙齿周围的龈上和龈下炎症常由细菌感染引起,龈炎可发展为龈下脓肿。
3.牙周膜炎:牙周膜炎是牙周炎症的一种形式,可能导致牙齿移动和牙齿松动。
4.顽固性牙肉炎:一些情况下,慢性牙龈炎可能不容易治愈,这种情况下被称为顽固性牙肉炎。
二、口腔肿瘤:1.口腔癌:口腔癌是最常见的口腔肿瘤之一,通常发生在口腔黏膜上。
常见的类型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和鳞状上皮内瘤变等。
2.导管性乳头状瘤:这是一种良性的唾液腺肿瘤,通常发生在舌腺管和大唾液腺的导管上。
3.巨细胞瘤:巨细胞瘤是口腔骨质中发生的一种肿瘤,通常发生在下颌骨或上颌骨。
5.恶性淋巴瘤:这是一种恶性的免疫系统肿瘤,在口腔黏膜上发生并可能扩散至颈部淋巴结。
三、遗传性疾病:1.外胚层发育异常:口腔中的一些结构(如口唇、颚裂)的发育异常可能是外胚层缺陷的结果。
2.雀斑性牙釉质畸形:这是由牙釉质缺陷引起的一种遗传性疾病,牙齿表面出现黄褐色的斑点。
3.牙本质发育不良:牙本质发育不良可能导致牙齿的脆弱和易受损。
四、免疫性疾病:1.口腔扁平苔藓: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由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2.复发性口腔溃疡: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疾病,表现为口腔黏膜上的反复发生的溃疡,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口腔组织病理学2-6章重点
![口腔组织病理学2-6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ed2e841c850ad02de80417a.png)
第二章牙的发育第一节牙胚的发生和分化牙板的发生:在胚胎第5周,原口腔上皮局部增生形成原发性上皮带。
上皮带继续增生分裂,在唇(颊)侧形成前庭板,在舌侧形成牙板。
一、成釉器的发育(一)蕾状期:(二)帽状期:此时的成釉器分化成三层细胞:外釉上皮层;内釉上皮层和星网状层。
(三)钟状期:此期的成釉器分化为四层:外釉上皮层;内釉上皮层;星网状层;中间层。
1.外釉上皮层:是一层立方上皮,借牙板与口腔上皮相连。
外釉上皮与内釉上皮相连处称为颈环。
2.内釉上皮层: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排列在成釉器的凹面的基底膜上,与牙乳头相邻。
3.星网状层:位于内外釉上皮之间。
细胞呈星形,有较长的突起。
细胞间充满富含蛋白的粘液样液体,有营养保护作用。
4.中间层:在内釉上皮与星网状层之间的2~3层扁平细胞。
与釉质形成有关。
二、牙乳头牙乳头是决定牙形态的重要因素。
并形成牙髓和牙本质,也形成成牙本质细胞三、牙囊牙囊发育成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
第二节牙体组织的形成一、牙本质的形成在成釉细胞的诱导下,牙乳头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
二、釉质的形成釉质矿化分四期:I:基质含达矿化总量30%的矿物盐。
II:矿化从釉质表面开始,向深层扩散。
III:由最内层向表层矿化。
IV:外层釉质很快矿化,且矿化度最高。
釉质的矿化方式是:矿物盐沉积在基质中,同时水和蛋白从釉质中被吸收。
最后使釉质达到96%的矿化程度。
三、牙髓的形成当牙乳头周围有牙本质形成时,牙髓的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牙髓细胞。
四、牙根的形成五、牙周组织的形成(一)牙骨质的形成:原发性牙骨质是无细胞的,覆盖在牙根冠方2/3处。
继发性牙骨质是细胞牙骨质,覆盖在根尖侧的2/3区域。
(二)牙周膜的发育(三)牙槽骨的形成随牙周膜的形成,在骨隐窝壁上的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形成新骨。
第三章牙体组织第一节釉质覆盖于牙冠表面的一层硬组织,颜色为乳白色或淡黄色。
在切牙的切缘处厚约2mm,磨牙牙尖处厚约2.5mm。
口腔病理组织学重点
![口腔病理组织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ffca98c804d2b160a4ec0ad.png)
唇裂;多见于上唇,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腭裂:一侧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的结果釉柱:釉质的基本结构,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呈放射状贯穿釉质全层甚至牙表面釉梭:起始于釉牙本质界伸向釉质的纺锤状结构,形成于釉质发生的早期釉丛:起自釉牙本质界向牙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釉板:垂直于牙面的薄层板状结构。
(可贯穿整个釉质的厚度,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结构)横纹:釉柱上与釉柱的长轴相垂直的细线,透光性低绞釉:釉柱在近釉牙本质界内2/3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弯曲更为明显,可以增强釉质对咬合力的抵抗无釉柱釉质在近釉质牙本质界最先形成的釉质和多数乳牙及恒牙表层约30μm厚的釉质均看不到釉柱结构,高分辨电镜下可见晶体相互平行排列上皮根鞘内釉和外釉上皮细胞在颈环处增生,向未来的根尖孔方向生长,而星网状层和中间层细胞并不出现在上述增生的上皮中。
这些增生的上皮成双层,成为上皮根鞘上皮跟鞘继续生长,离开牙冠向牙髓方向呈约45角弯曲,形成一盘状结构。
弯曲的这一部分上皮称上皮隔缩余釉上皮: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与外釉细胞上皮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管周牙本质: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的呈环形透明带的的间质管间牙本质位于管周牙本质之间。
其内胶原纤维较多,基本上为I型胶原,围绕小管成网状交织排列,并与小管垂直,其矿化程度较管周牙本质低球间牙本质:牙本质主要是球形钙化,由很多钙质小球融合而成。
在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有些未被钙化的间质,称为球间牙本质,其中仍有牙本质小管通过,但没有管周牙本质结构修复性牙本质当釉质表面因磨损、酸蚀、龋病等而遭受破坏时,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受刺激后发生变性,牙髓深层的未分化细胞取代变性细胞而分化成为牙本质细胞,并与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共同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透明牙本质当牙本质在受到磨损和较缓慢发展的龋刺激后,除了形成上述修复性牙本质外,还可引起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发生变性,变性后有矿物盐沉着而矿化封闭小管,这样可阻止外界的刺激传入牙髓,同时,其管周的胶原纤维也可发生变性。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3032f50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74.png)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归纳引言口腔组织病理学是研究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到口腔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以及病理变化对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本文将从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常见疾病和诊断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一、基本概念1. 组织学组织学是研究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它是病理学的基础。
口腔组织学是组织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口腔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 组织学分类根据不同的组织学特点,可将口腔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3. 组织学变化组织学变化是指正常组织在病理状态下的改变,包括炎症、增生、萎缩、坏死等。
二、常见口腔组织疾病1. 牙齿疾病牙齿疾病是指影响牙齿健康的疾病,包括龋齿、牙周病、牙髓病等。
•龋齿是牙齿表面被酸蚀而形成的病变,主要由细菌引起。
•牙周病是指牙齿周围组织的炎症,常见的类型有牙龈炎、牙周炎、牙周脓肿等。
•牙髓病是指牙齿内部髓腔的炎症,常见的类型有髓炎、根尖周炎等。
2. 口腔黏膜疾病口腔黏膜疾病是指影响口腔黏膜健康的疾病,包括口疮、溃疡性口炎、白斑等。
•口疮是口腔黏膜表面的病变,常见的类型有阿弗他溃疡、单纯疱疹等。
•溃疡性口炎是指口腔黏膜出现溃疡的炎症,常见的类型有阿弗他溃疡、药物性溃疡等。
•白斑是指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块,常见的类型有白色苔藓、白色扁平苔藓等。
3. 口腔肿瘤口腔肿瘤是指口腔组织发生的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是指不具有侵袭性和转移能力的肿瘤,如口腔纤维瘤、口腔血管瘤等。
•恶性肿瘤是指具有侵袭性和转移能力的肿瘤,如口腔鳞状细胞癌、口腔腺癌等。
4. 口腔感染口腔感染是指口腔组织感染的疾病,常见的感染包括牙周脓肿、颌面部蜂窝组织炎等。
•牙周脓肿是由牙周病菌引起的牙周组织感染,常见的类型有根尖周脓肿、牙周脓肿等。
•颌面部蜂窝组织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颌面部软组织的炎症,常见的原因有牙源性和非牙源性感染。
三、口腔组织病理学的诊断方法1. 组织活检组织活检是通过取得患者口腔组织标本,经过特殊处理后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分析,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病理变化。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8de40a5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14.png)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①基本定义:口腔组织病理学就是研究口腔组织和器官的正常结构、发育过程以及病理状态下的各种变化的一门学问。
简单说就是看口腔里正常和生病时组织是啥样、咋变的。
②重要程度:在口腔学里这可太重要了。
你要是不懂正常的,咋知道啥是不正常的呀?不管是当牙医看病,还是搞口腔研究,这都是基础。
③前置知识:得先有点生物学知识,知道细胞、组织这些基本东西咋回事。
就像盖房子,你得先知道砖头(细胞)咋砌成墙(组织),才能理解口腔里的事儿。
④应用价值:牙医在诊断疾病的时候,你看这人嘴里长个东西,是不是癌啊?靠啥判断?就靠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知识看这个东西的形态结构跟正常的有啥差别。
在治疗时也有用,比如补牙要知道牙齿结构,才能把材料补到合适地方。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它在口腔学科里就像树根一样重要。
很多其他的口腔知识都是从这个基础长出去的枝叶,像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啥的都跟它有关。
②关联知识:和口腔解剖学联系可紧密了,解剖学知道长啥样在那,病理学知道正常的坏了变成啥样。
还有生理学,知道正常功能,就能对比病理时功能受多大影响。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说实话有点难,很多微观结构和细胞的病变不太好理解。
比如说癌细胞在口腔组织里的变化,那些微观结构改变可小了,得用显微镜看,比较抽象。
- 关键点:把正常结构搞清楚是关键。
比如牙齿有牙釉质、牙本质等好几层,你要是弄不清正常的每层结构啥样,病变时就蒙圈了。
④考点分析:在口腔医学考试中占比很大。
考查方式有选择题,给你个病理描述让你选疾病;还有简答题,让你说说某种口腔疾病的组织病理特征之类。
三、详细讲解- 【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正常的口腔组织像牙齿、牙龈等都有各自正常结构。
牙齿外边是硬邦邦的牙釉质,这是人体最硬的组织,保护里边的牙本质等结构。
- 病理情况下可能出现龋齿,按我的经验,龋齿就是细菌把牙釉质、牙本质腐蚀了。
病理改变包括牙齿颜色改变、质地变软等,用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就能研究到底细菌对这些组织干了啥坏事。
口腔病理学重点
![口腔病理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5deecfde33d4b14e85246877.png)
一、绪论、活检1、活检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①长期、慢性不可自愈的溃疡②原因不明的结节和包块③切取和切除的组织④颜色的变化而无法确诊的部位⑤囊肿或肿瘤⑥颌骨病变⑦血管瘤禁忌症:①恶性黑色素瘤②鼻咽血管纤维瘤2、活检有哪些方法?各有何特点?、①穿刺抽吸活检:可用作超声、影像指导;无并发症;病变范围小。
②钳取活检:快、容易,可以检查病原体;不需要局麻。
③切取活检;④切除活检;⑤冰冻活检:快,可以30min内诊断;⑥脱落细胞涂片;⑦活体染色。
3、活检取材时应足以哪些问题?①在选择活检区域时,不要选取肿瘤中心,而是选择特殊区域,即应包括正常组织。
具有检查和鉴别的区域;②不要将有颜色消毒剂对选取组织消毒,避免造成颜色误差。
同时在麻醉时,尽量远离将切除组织,避免麻醉剂影响组织结构;③在标本切取时,最小应取1X0.6cm,深度至少2mm。
边缘切取时,应使用垂直切,勿用斜切;④通过一条缝合线对样本进行处理,避免遗失或勿将其他组织认为是样本,避免挤压标本以防变形;⑤较大范围的病变时,应该选取多个部位进行取材。
;⑥应将全部碎片放置在标本品中,贴好标签(包括姓名和相关既往史和现病史)避免弄混;⑦缝合伤口,控制伤口的出血;⑧在取样后,仔细观察患者,在必要时可给予止痛剂;⑨注意按时追踪报告结果,判断是否与诊断相符合;⑨对该病例进行讨论,必要时可再做活检。
⑩在活检时,应该注意判断禁忌症,避免在活检过程中出现意外。
4、固定液有几种?各有何特点?5、活检应注意的原则有哪些?①选择特殊区域,不要取肿瘤中心②不使用带颜色的消毒水③面积不能小于1X0.6cm,2mm深。
④应垂直切,但不能斜切⑤大病变可以多个部位取材,全部碎片都帮助检查 ⑥将标本放置标本瓶中,贴标签、ID 、部位和年龄 6、如何获得正确的病理诊断?①免疫荧光;②免疫组化;③分子生物学;④按照步骤检查(既往史、家庭情况、习惯、症状、检查、病理评估) 二、龋病1、发生龋病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四联因素:时间、宿主、食物、细菌2、致龋菌有哪些?最主要是什么菌?致龋菌特点? 变形链球菌(主):光滑面早期龋,特别是釉质龋 乳酸杆菌:在窝沟形成口腔放线菌:根颈部龋,老年人龋起主要作用 3、菌斑的定义、结构、成分,如何形成的?(1)定义:菌斑是未矿化的细菌沉积物,由细菌、唾液糖蛋白和细菌细胞外多糖(主要是葡聚糖、果聚糖)构成的菌斑基质组成,其中还含有少量脱落上皮细胞、白细胞、食物残渣等。
《口腔组织病理学》背诵重点
![《口腔组织病理学》背诵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0e3a3b84b73f242326c5f2b.png)
《口腔组织病理学》背诵重点(一)名词解释1、外胚间叶:头面部的的大部分结缔组织都来自于神经幡细胞,由于它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嶠细胞,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
2、鲤弓: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鲤弓。
3、咽囊:相邻的鲤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鲤沟,与之相对应的鲤弓的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鲤沟相对应的浅沟,称咽囊。
4、口凹:在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的凹陷,称为口凹或原口,即原始口腔。
5、口咽膜:口凹的深部与前肠相接,二者之间有_薄膜即口咽膜相隔,此膜来自于胚胎早期的索前板,由内外两胚层构成。
在胚胎第4周,口咽膜破裂。
6、融合:面部发育过程中.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此谓面突的融合。
7、联合:面部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此过程称为面突联合。
8、原腭:嗅窝下方.球状突在与对侧球状突及上颌突联合过程中,不断向口腔侧增生,形成的突起称前腭突。
前腭突将形成前颌骨和上颌切牙。
9、奇部:胚胎第4周时,在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个膨隆的突起。
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
奇结节以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
10、Meckel软骨:也称第]鲤弓软骨或下颌软骨。
分别为左右第]鲤弓中的条形软骨棒。
在发育中,下颌软骨的后端膨大形成锤软骨;下颌软骨耳前区部分还形成锤前韧带和碟下颌韧带,其余部分消失。
11、原发性上皮带:胚胎的第5周,在未来的牙槽突区,深层的外胚间叶组织诱导上皮增生,开始仅在上下颌弓的特定点上,上皮局部增生,很快增厚的上皮互相连接,依照颌骨的外形形成一马蹄形上皮带,称为原发性上皮带。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b9bf4157cd184254b3535a2.png)
3)舌下腺:位于口底粘膜和下颌舌骨肌之间,是一种混合腺,其中粘液性腺泡占主要部分,其颗粒基质明显少于腮腺和颌下腺,闰管及分泌管发育不良
?
49、根据腺泡的形态,结构和分泌物性质不同分为浆液性,粘液性,混合性
?
50、涎腺腺泡中浆液C的C特征是:合成,贮存和分泌蛋白质
?
51、各大涎腺的组织学特点:
1)腮腺:分深浅两叶,其间有面N穿过.腮腺全部由浆液性腺泡组成,属纯浆液腺,闰管长,分泌管多,染色浅.正常腮腺组织内尤其是近表面部分经常出现小的淋巴结,有时淋巴组织呈壳样包绕在腮腺叶外围,淋巴结出现在了腮腺.这也是涎腺发生良性淋巴上皮病变、腺淋巴瘤以至恶性淋巴瘤的组织学基础.腮腺导管中多出现晶样体
1、口腔颌面部发育基本在胚胎期完成;腭部发育在胎儿期的开始阶段完成。
?
2、神经嵴细胞迁移开始的标志是细胞间粘附分子N-钙粘蛋白结合部位转化为H-钙粘蛋白结合部位。
?
3、在模式发育中起主要作用的是:Hox基因。
?
4、面部的发育畸形主要发生在胚胎第6至第7周的面突联合期。
?
5、面部的发育畸形常见的有唇裂,面裂等。
2)牙乳头:起源于外胚间叶,形成牙髓和牙本质;
3)牙囊:起源于外胚间叶,形成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
?
12、成釉器的发育分三个时期:蕾状期(bud stage)、帽状期(cap stage)、钟状期(bell stage)。
?
13、牙本质的形成: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d0755f9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13.png)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归纳1.口腔黏膜病变:口腔黏膜是口腔内部覆盖的一层薄膜,其病变可分为炎症性和非炎症性。
炎症性病变包括口腔溃疡、慢性牙龈炎等,其特点是黏膜发红、肿胀、易出血等。
非炎症性病变包括扁平苔癣、白斑病等,其特点是黏膜发生色素沉着、溃疡、白色斑块等。
2.牙周病:牙周病是指发生在牙齿周围组织的一类慢性炎症性疾病。
其主要病变包括牙龈炎、牙周炎和牙周组织退行性病变。
牙龈炎是牙龈组织的炎症,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
牙周炎是指炎症蔓延到牙槽骨和牙周膜,导致牙龈下陷、牙齿松动等症状。
牙周组织退行性病变是指牙周组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导致牙齿周围骨质吸收、牙槽骨丧失。
3.口腔肿瘤:口腔肿瘤是指在口腔组织中形成的新生物。
常见的口腔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两种。
良性肿瘤包括口腔纤维瘤、口腔血管瘤等,其特点是生长缓慢、无侵袭性。
恶性肿瘤包括口腔鳞状细胞癌、口腔腺癌等,其特点是生长迅速、有侵袭性和转移性。
4.口腔感染性疾病:口腔感染性疾病是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的口腔组织感染。
常见的口腔感染性疾病包括牙髓炎、根尖周炎和口腔疱疹等。
牙髓炎是指牙髓组织的感染,常表现为牙痛、牙齿敏感等症状。
根尖周炎是指牙根尖周围组织的感染,常表现为根尖肿胀、根尖脓肿等症状。
口腔疱疹是一种由口腔疱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常表现为口腔溃疡、疼痛等症状。
5.口腔颌面畸形:口腔颌面畸形是指由于颌骨和牙齿的发育异常而导致的面部外形异常。
常见的口腔颌面畸形包括错颌、牙列不齐等。
错颌是指上下颌骨错位,常表现为上下颌前后关系不正常、咬合不良等症状。
牙列不齐是指牙齿排列不整齐,常表现为牙齿拥挤、错位等。
6.口腔癌前病变:口腔癌前病变指癌变前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有可能发展为口腔癌。
常见的口腔癌前病变包括白斑病、红斑病等。
白斑病是指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斑块,有可能发展为癌变。
红斑病是指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红斑,有可能发展为癌变。
以上是口腔组织病理学的一些常见知识点归纳。
口腔组织病理学(本科)重点
![口腔组织病理学(本科)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57c3f29e51e79b89680226b9.png)
颈环(cervial loop):内釉上皮和外釉上皮相连处称颈环。
终棒(terminal web):含有肌动蛋白的细丝由连接复合体进入细胞的胞浆中,在近中和远中形成终棒。
Serre上皮剩余:有时有些残留的牙板上皮,以上皮岛或上皮团的形式存在于颌骨或牙龈中,由于这些上皮类似于腺体,又称Serre上皮剩余。
缩余釉上皮(reduced enamel epithelium):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称为缩余釉上皮,当牙萌出后在牙颈部形成结合上皮。
磨损(abrasion, attrition):由于咀嚼、刷牙等机械性摩擦,造成牙本质组织的缺损楔状缺损(wedge shaped defect):因牙颈部的磨损呈楔形,故特称楔状缺损。
修复性牙本质(reparative dentin):也称为第三期牙本质(tertiary dentin)或反应性牙本质(reaction dentin),即牙齿受到生理或病理刺激时在与刺激相对应的髓腔壁上,会形成新的牙本质,以保护牙髓,这种新形成的牙本质,称为~骨样牙本质(osteodentin):当修复性牙本质形成很快时,成牙本质细胞被包埋在间质中,以后细胞变性,该处遗留一空隙,似骨组织,故有时又称之为骨样牙本质。
透明牙本质(transparent dentin):又称硬化牙本质(sclerotic dentin),当牙本质受磨损、缓慢龋刺激,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变性,矿物盐沉积而封闭小管,使小管和周围间质的折光率无明显差异,磨片上呈透明状而称之为透明牙本质。
意义:保护牙髓,不因外界刺激而损伤。
死区(dead tract):是牙因磨损、龋等较重刺激,使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所致。
在透射光显微镜下观察,呈黑色,称为死区。
多见于狭窄的髓角。
牙龈结合(dentogingival Junction):牙龈是口腔黏膜的一部分,由上皮层和固有层组成,无黏膜下层。
口腔组织病理学重点
![口腔组织病理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46b8c3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7.png)
1.神经嵴(neuralcrest)神经褶的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嵴。
2.腮弓(branchialarch)原始咽部的间充质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
3.腮沟(branchialgroove)相邻的腮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腮沟。
4.成牙本质细胞(odontoblast)在内釉上皮的诱导下,牙乳头外层细胞分化为高柱状的成牙本质细胞。
这些细胞在切缘或牙尖部为柱状,在牙颈部细胞尚未分化成熟,为立方状。
5.缩余上皮剩余(Serre上皮剩余)残留的牙板上皮细胞团未能正常退化,以上皮岛或上皮团的形式存在于颌骨或牙龈中。
6.釉梭(enamelspindle)起始于釉牙本质界突入釉质内的纺锤状结构,牙磨片中,釉梭的有机物分解代之以空气呈黑色。
7.釉板(enamellamellae)是片状、贯穿整个釉质厚度的结构缺陷,自釉质表面延伸至釉质不同的深度,可达釉牙本质界。
&釉丛(enameltufts)在磨片上近釉牙本质界内1/3的釉质中,类似于草丛的结构。
9.横纹(crossstriations)是釉柱上与釉柱的长轴相垂直的细线,透光性低。
横纹在釉柱上呈规律性重复分布,间隔2〜6ym。
10.生长线(incrementallines)又名芮氏线,是釉质周期性的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间歇线,其宽度和间距因发育状况变化而不等,较横纹的间距大的多,约代表5〜10天釉质沉积的厚度。
11.绞釉(gnarledenamel)釉质内2/3弯曲,牙切缘及牙尖处弯曲更明显,增强釉质对咬合力的抵抗。
12牙本质小管(dentinaltubule)贯通于牙本质全层管状空间,充满了组织液和一定量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13.牙本质生长线:原发性牙本质基质的节律性沉积形成的线条。
如发育期间受到障碍,则形成加重的生长线,称为欧文线。
在乳牙和第一恒磨牙,其牙本质因部分形成于出生前部分形成于出生后,两者之间有一条明显的生长线,即新生线。
口腔组织病理学必背精华考点
![口腔组织病理学必背精华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1fe70ff3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b.png)
口腔组织病理学必背精华考点1. 胚胎第7~8 周,面部各突起已完成联合,颜面各部分初具人的面形。
2. 舌的发育在胚胎第4 周开始。
胚胎第6 周时,两个侧舌隆突迅速生长,互相联合,并与奇结节联合发育成舌体。
第2、3、4 鳃弓形成舌根。
3. 胎儿在14 周时味蕾开始发育。
4. 上、下颌骨的发育:下颌骨发育自第1 鳃弓,第10 周时下颌骨发育基本完成。
下颌软骨对下颌骨发育几乎无贡献,只是作为下颌骨发育的一个支架。
5. 牙胚是牙发育的始基,由成釉器、牙乳头及牙囊三部分组成。
6. 成釉器来源于口腔外胚层,形成牙釉质,牙乳头形成牙本质和牙髓,牙囊形成牙骨质、牙周膜、部分牙槽骨。
7. 成釉器可分为三个时期:蕾状期、帽状期和钟状期。
8. 罩牙本质:最早的牙本质基质。
牙本质的矿化形式是以球形矿化为主。
9. 牙釉质中无机物占总重量的96%~97%,有机物占1%,主要由蛋白质和脂类所组成。
基质蛋白主要有釉原蛋白、非釉原蛋白和蛋白酶三大类。
10. 釉柱直径为4~6 μm,近牙本质一端较细,近牙体表面一端较粗。
11. 牙本质:冠部最外侧叫罩牙本质,根部最外侧叫透明层。
12. 牙本质硬度比牙釉质低,比骨高。
无机物含量占总重量的70%,有机物占20%,水占10%,按照体积计算,分别为50%、30%、20%,无机物为羟基磷灰石。
有机物中胶原蛋白占18%,主要为Ⅰ型胶原蛋白。
13. 牙髓中成纤维细胞又称为牙髓细胞,呈星形或梭形,在创伤修复机制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14. 牙髓细胞层次(由外向内):成牙本质细胞层、乏细胞层(Weil 层)、多细胞层、固有牙髓(髓核)。
15. 牙骨质和密质骨的区别:牙骨质无哈佛管,也无血管和神经。
16. 牙釉质与牙骨质相接的方式(1)约60%是少量牙骨质覆盖在牙釉质表面。
(2)约30%是牙釉质与牙骨质端端相接。
(3)约10%是牙釉质和牙骨质分离。
17.结合上皮随年龄增长而向根尖方向移动,从而使牙龈向根尖方向退缩,牙本质和牙骨质暴露,易发生楔状缺损和根部龋。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重点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370df32aaea998fcc220eb9.png)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重点1、牙釉质的特殊结构(有机物集中处):釉板、釉丛、釉梭、釉质生长线。
2、牙本质主要由牙本质小管、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细胞间质组成。
3、继发性牙本质:是指牙根发育完成后,在生理情况下,由成牙本质细胞继续形成的牙本质。
4、修复性牙本质:是指在病理情况下,成牙本质细胞防御性产生的牙本质。
5、死区:是牙因磨损、酸蚀或龋等刺激,引起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所致。
在透射光显微镜下观察时,这部分牙本质呈黑色,故称为死区。
6、釉牙骨质界三种不同情况:约60%是少量牙骨质覆盖在釉质表面,约30%是釉质和牙骨质端端相接,约10%左右是二者分离。
7、牙龈组织学结构:(1)上皮层:牙龈上皮、龈沟上皮、结合上皮、龈谷上皮。
(2)固有层:龈牙组、牙槽龈组、环形组、牙骨膜组、越隔组。
8、牙周膜组织学结构:牙槽嵴组、水平组、斜行组、根尖组、根间组。
9、口腔黏膜上皮:从深部至表面依次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角化层。
(基底层和棘层又叫生发层)10、口腔粘膜根据所在的部位和功能可分为三类,即咀嚼粘膜、被覆粘膜和特殊粘膜。
11、特殊粘膜即舌背粘膜:丝状乳头(无味蕾)、菌状乳头(有味蕾)、轮廓乳头(有味蕾)、叶状乳头(有味蕾)。
12、牙肧由三部分组成:成釉器、牙乳头、牙囊。
13、成釉器的钟状期细胞分化为四层(由内向外);内釉上皮层、中间层、星网状层、外釉上皮层。
14、牙尖进入口腔后,牙根的一半或3/4都已形成。
15、乳牙滞留常见于上颌尖牙。
16、牙阻生是指超过了正常萌出时间,牙任在颌骨内未萌出,常呈对称性。
恒牙多发于第三磨牙、下颌前磨牙和上颌尖牙,乳牙列罕见。
17、融合牙----牙本质融合18、结合牙----牙骨质结合19、畸形中央尖常见于下颌第二前磨牙(下五)20、牙内陷常见的畸形包括畸形舌侧窝、畸形舌侧尖、牙中牙。
21、釉质龋的平滑面龋由里向外分为: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表层。
22、牙本质龋由里向外分为:透明层、脱矿层(可加以保留)、细菌侵入层、坏死崩解层。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重点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3edc244b84ae45c3a358c20.png)
问答题1.面部由哪几个突起联合或融合形成?人中、上唇、面颊由那些突起形成?唇裂和面裂的发生与那些突起有关?2.叙述牙胚的组成(哪几部分),各形成哪种牙体组织?3.钟状期成釉器的由哪四层细胞构成?4.简述釉质、牙本质、牙髓的组织结构。
5.牙髓的功能如何?6.简述牙周膜主纤维的分组,牙周膜数量最多的主纤维是哪组?7.简述牙槽骨的组织结构?其生物学特性如何?8.叙述釉质早期平滑面龋的病变(病损形态?病变分层?)9.叙述成洞后牙本质龋的病变(病损形态?病变分层?)10.简述牙髓炎的分类及各类牙髓炎的病理变化?11.为何急性牙髓炎病人有剧烈疼痛?请从牙髓的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角度解释。
12.龋病发展到根尖周囊肿经历了那些可预测的病理过程?13.简述根尖周炎的病变特点。
14.牙周炎的发展过程有那几期?活动期牙周炎的病理变化如何?15.牙周袋有那几种?每一种牙周袋有何特点16.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有哪些?口腔粘膜白斑、扁平苔藓各有何病变特点?17.涎腺多型性腺瘤、腺样囊腺癌的病理学特点(肉眼、镜下)及生物学特点如何?18.简述口腔囊肿的一般组织学特征以及含牙囊肿、牙源性角化囊性瘤、鼻腭管(切牙管)囊肿、粘液囊肿、甲状舌管囊肿的病变特点。
19.什么是成釉细胞瘤的基本组织学类型?实性/多囊型在此基础上可能有哪些变异?成釉细胞瘤生物学特点有那些?20.简述牙龈瘤的分类。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牙发育1、口腔颌面部发育是胚胎发育的一部分,出生前发育分为三个阶段:增殖期、胚胎期、胎儿期,口腔颌面部发育基本在胚胎期完成。
2、神经嵴细胞是指进入中胚层的位于神经褶的神经外胚层细胞。
3、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是迁移至部的神经嵴细胞形成该区的大部分组织。
4、面部的发育,包括面突的分化及面突的联合、融合。
5、口凹是1个额鼻突、2个上颌突、2个下颌突的中央形成的凹陷。
6、面部的发育来自于第1鳃弓和额鼻突衍化出的面突,它们分别是额鼻突衍化的一个中鼻突(包括二个球状突),二个侧鼻突;两个下颌颌突及其衍化出来的两个上颌颌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帽状期,在成釉器增生上皮的影响下,内釉上皮凹陷部包围的外胚间充质细胞增生,密度增加而形成牙乳头。
○至钟状期,牙乳头的体积变大,但大部分被成釉器凹陷部包围,在内釉上皮产生釉质之前,牙乳头外层的细胞在内釉上皮的影响下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
○至帽状后期,包围成釉器、牙乳头外周的外胚间充质密度增加,逐渐形成一层致密的纤维组织层,呈环行排列,其中含有丰富的血管,这就是牙囊。
○牙本质基质的矿化:当牙本质形成时,立即进行矿化,基质形成一层,矿化一层。成牙本质细胞一边分泌基质,一边就有羟磷灰石结晶沉积在基质中,之后结晶长大并相互融合在一起,使牙本质基质矿化。
○釉质基质的矿化:新分泌的釉质基质中就含有矿物盐,这些矿物盐的含量仅占釉质矿化总量的25-30%。当釉质形成至牙冠应有的厚度时,从生长中心开始,沿着牙尖和切缘向牙颈方向,矿物盐逐渐输入,釉质全层矿化,终使釉质成为身体中矿化程度最高的组织。
第三章、牙体组织
一、牙釉质(enamel):全身唯一无细胞,由上皮细胞分泌继而矿化的组织,基质由唯一蛋白质构成不含胶原。
(一)理化特性:
1、切牙切缘釉质厚约2mm,磨牙牙尖处厚约2。5mm
2、釉质是人体中最硬的组织,洛式硬度值*340
3、成熟釉质重量96%-97%为无机物,其余为有机物和水。
○在乳牙板的远中端,细胞继续增生伸展,分别形成两个牙板,称为增加牙板,在每个增加牙板上将来形成3个恒磨牙,不替换任何乳牙。
二、牙胚的发生与分化
○牙板形成后,其末端的细胞加速增生形成的圆形隆起称为牙蕾。牙蕾的出现标志着牙胚的发生开始了。
1、牙胚的组成
○成釉器--→牙釉质。
○牙乳头--→牙本质、牙髓。
○牙囊--→牙骨质、牙周膜、固有牙槽骨。
2、牙胚的分化
○蕾状期 ○帽状期 ○钟状期
1)成釉器
①蕾状期成釉器
○牙蕾就是成釉器的最早阶段,它的形状似花蕾,故称为蕾状期成釉器。
○结构特点:
A.此期成釉器尚未出现细胞的分化,为一团未分化的密集的上皮细胞团。
B.其周边细胞增生迅速,底部中央相对较慢。随着发育,底部中央形成凹陷,成釉器进入帽状期。
②帽状期成釉器
○此期成釉器因中央底部凹陷,形状似帽子,故称为帽状期成釉器。
○结构特点:
A.外釉上皮层:为整齐排列在帽突面的一层立方状的上皮细胞。
B.星网状层:位于内外釉上皮之间,为星形多突的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充满富含蛋白质的粘液样液体。此层可以保护成釉器免受损害。
C.内釉上皮层:为整齐排列在帽凹面的一层矮柱状的细胞。
○牙齿暴露于口腔后,缩余釉上皮自釉质表面剥离,牙冠尚未暴露的部分缩余釉上皮仍然附着在上面,待牙齿完全萌出后,仅在牙颈部形成结合上皮包绕着牙齿。
三、萌出后期
○牙齿萌出到咬合建立后,一生中牙齿颌面不断地被磨损,这时可由牙齿轻微的颌向运动来补偿;此外为了适应功能的改变,牙齿也有轻微的侧向移动。
○此外,当牙根形成时,由于牙胚的上皮隔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牙冠逐渐向口腔粘膜方向移动,同时牙槽骨的高度也增加。通过上述牙胚的移动,为牙齿萌出作好准备。
二、萌出期
○当牙齿向颌面方向移动时,覆盖在牙齿上的组织,首先是牙囊发生变性和溶解,然后覆盖在牙胚上的骨隐窝发生吸收,萌出通道开始形成 。
○牙齿进入口腔前,牙冠表面被缩余釉上皮覆盖,当萌出牙齿的切缘或牙尖到达口腔粘膜时,缩余釉上皮与口腔上皮融合。随着牙齿的萌出,融合期的上皮蜕变,牙尖穿过最后的屏障进入口腔。
第一节 牙胚的发生和分化
一、牙板的发生
○原发性上皮带的发生
○乳牙板的发生
○恒牙板的发生
○胚胎第五周时原始口腔粘膜上皮表面为一层扁平的细胞,深部为一层柱状的基底细胞;在口腔粘膜上皮下有外胚间充质。
○柱状基底细胞受到下方外胚间充质的诱导,在未来的上下颌牙弓处向着深部的结缔组织内增生,上皮局部变厚,相互连接,形成一马蹄形的板状结构,称为原发性上皮带。
第三节 牙的萌出和替换
○牙齿的萌出是指牙齿突破口腔粘膜的现象。但实际上,从牙冠形成后向颌平面移动,穿过骨隐窝和口腔粘膜,达到功能咬颌位置都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萌出运动。
一、萌出前期
○该期的主要变化是牙根形成时,牙胚在牙槽骨中的移动。包括一系列侧向运动和颌向运动。
○牙胚的发育与颌骨生长同时进行,当上下颌骨向中线和后端增长时,前牙牙胚向近中,后牙牙胚向远中移动,以使牙齿与发育的颌骨保持正常的位置。
○上皮根鞘的内侧面包围着牙乳头的细胞。上皮根鞘诱导邻近它的牙乳头外层的细胞分化为造牙本质细胞,造牙本质细胞在根鞘内侧面形成第一层根部牙本质。当第一层根部牙本质形成后,上皮根鞘及断裂,并与牙本质表面分离。这些断裂的上皮根鞘细胞残留在牙周膜内称为马拉塞氏上皮剩余。上皮根鞘断裂后,根部已形成的牙本质诱导周围牙囊的细胞分化为造牙骨质细胞,在牙本质表面形成一层牙骨质。根部牙本质和牙骨质就这样层层堆积至应有的厚度。
釉质周期性生长相关结构
5、横纹(cross striations)是釉柱上与釉柱长轴垂直的细线,透光性低。与成釉细胞每天周期性形成釉质有关。
6、生长线(incremental):又名芮氏线(line of retzius)低倍镜下看釉质横断膜片,此线深褐色同心环排列,类似树年轮。纵磨片为斜行线。是釉质周期性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间歇线。
第二节 牙体组织的形成
一、冠部牙体组织的形成
○冠部牙体组织的形成是从生长中心开始的。前牙的生长中心位于切缘和舌侧隆突处,磨牙的生长中心位于牙尖处。
○在生长中心处,牙乳头周边的细胞在内釉上皮的诱导下,分化出成牙本质细胞。成牙本质细胞首先在内釉上皮下方分泌一层牙本质基质。当牙本质基质一形成,成牙本质细胞即离开基底膜,向牙乳头中心移动,同时伸出短粗的胞浆突起,这些突起被埋在基质中,成为牙本质结构的一部份。先形成的这一层牙本质反过来诱导内釉上皮细胞分化成熟,成为成釉细胞。成釉细胞在接近基底膜的一端,胞浆形成短的圆锥形突起,称托姆斯(Tomes)突,内含分泌颗粒。成釉细胞就在先形成的牙本质表面分泌一层釉质基质,两者间有基底膜相隔,日后基底膜钙化成为釉牙本质界。紧接着成牙本质细胞又形成一层牙本质基质,成釉细胞又分泌一层釉质基质,如此交叉进行,层层堆积,直至达到牙冠的厚度。
在乳牙和第一恒磨牙膜片上可以见一条加重的生长线。是由于他们的釉质一部分发生在胎儿期,一部分在出生后。出生后环境营养变化,釉质发育受到干扰,特称为新生线(neonatal line)
○当牙根开始形成时,牙囊中的细胞分化出成牙骨质细胞、成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
3、牙板的结局
○牙胚早期,牙板与成釉器相连。至钟状晚期,牙板被间充质侵入而断裂,并逐渐退化和消失,成釉器与口腔上皮失去联系。
○牙板断裂后以上皮岛或角化上皮珠的形式存在于颌骨或牙龈内。
○残余的牙板上皮可成为牙源性上皮肿瘤或囊肿的起源。
4、无机物主要为羟基磷灰石晶体。
5、有机物主要为蛋白质和脂类,蛋白质主要来自成釉细胞:釉原蛋白,非釉原蛋白,蛋白酶。
4、釉原蛋白的基因定位于性染色体
5、非釉原蛋白性质作用目前不明的硫酸化酸性糖蛋白包括釉蛋白,成釉蛋白,釉丛蛋白,基因定位与常染色体
6、釉基质蛋白酶包括釉质溶解蛋白,丝氨酸蛋白酶
第一章 口腔颌面部发育
第一节 神经嵴、鳃弓和咽囊
一、神经嵴的分化
胚胎第四周,神经嵴细胞发生广泛迁移,演化成机体不同的细胞并形成许多重要组织成份。
▽神经系统组织 ▽内分泌组织 ▽软硬结缔组织 ▽皮肤组织
二、鳃弓及咽囊的发育
第二节 面部的发育
一、面部发育过程
1、面突的分化
D.内釉上皮层:钟状晚期,内釉上皮细胞最终发育成为成釉细胞。
○内釉上皮到成釉细胞的变化:
A.细胞变得长而高,直径4-5μm,高40μm;
B.细胞核由基底端移向了游离端;
C.细胞内出现了丰富的细胞器,如粗面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等;
D.分泌前期在细胞基底端长出短小的突起,称为托姆斯突,其中有很多分泌颗粒,内含釉质基质。
▽一个宽大的额鼻突
▽一对下颌突
胚胎第三周
▽▽一个宽大的额鼻突
▽▽一对下颌突
胚胎第四周
▽▽上颌突分化
▽▽嗅板、嗅窝
▽▽中鼻突与侧鼻突分化
胚胎第五周
▽▽球状突分化
2、面突的联合、融合
▽面部突起之间的沟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为面突的联合。
▽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继而达到面突的融合。
○原发性上皮带继续向深层生长,并分裂为两个:前庭板与乳牙板。
○乳牙板形成后,每隔一定的距离,其末端的上皮细胞继续加速增生,每个乳牙板上形成10个圆形的隆起,称牙蕾,将来形成10颗乳牙。
○在胚胎第四个月时,逐渐在每个乳牙牙胚的舌(腭)侧,分别形成10个短小的恒牙板,发育形成10颗恒牙,替换相应的10颗乳牙,又称为继承牙板。
(二)组织结构:
釉牙本质界相关结构
1、釉柱(enamel rod):是釉质基本结构,细长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到牙表面。其走行方向反应了成釉细胞形成釉质时后退的路线。
2、釉质牙本质界(enamel-dentinal junction ;edj):代表来自上皮和外间充质两种不同矿化组织的交界面。外形为贝壳状,凸面向牙本质,这种连接增大了两者接触面,更牢固。
2、多根牙牙Biblioteka 的形成 ○多根牙牙根形成时,由上皮隔长出舌状突起,并向中心生长,相遇后互相吻合,把原来的一个开口分隔成两个或多个,将来形成双根或三根。
3、上皮根鞘发育异常
○上皮根鞘在根部牙本质形成前就断裂,或在根分叉处融合不全,则该处不能诱导牙本质形成,使牙髓与牙周膜相通,形成侧枝根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