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二章2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题第一节:中小学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学发展的含义(一)、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具有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岁)学前阶段4、童年期(6-12岁)小学阶段,相对平稳5、少年期(12-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6、青年期(15-25岁)高中阶段,身心逐步成熟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儿童期(童年期,这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时期),主要有如下特点: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言语从口头到书面;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其逻辑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2、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判道德行为3、在社会化方面,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对同伴的依从性或者同调倾向;4、在个性发展方面,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开始按照成人和同伴的评价来评价自我。
(二)、少年期特点1、从依赖期向独立期过渡(最显著特征)2、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3、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三)、青年初期1、智力发展显著(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并从一般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的利用理论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2、自我意识增强3、性意识发展三、中小学生心里发展的教育意义(阐述见教材)(一)、学习准备(二)、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
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一个时期。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教育一、小学生认知的一般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对时间的延缓反应困难、对事物清晰、本质、精确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二)、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在记忆上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由具体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但对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浅
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循序渐 进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不平衡性)。 • 如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出生后的第五
个月到第十个月之间,其后,脑的发展又经 历了两个显著的加速期,一个在五、六岁之 间,另一个在十三、十四岁之间。而在其它 时期,大脑的发育则相对平稳。可见,大脑 的发育是不平衡的。因此,依赖于大脑发育 程度的心理发展也具备了不平衡性。
完成了整个登梯动作。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也是有连续性的。 • 前后相邻的阶段有规律地更替着,前一阶
段的发展为后一阶段准备了条件,后一阶 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 • 抽象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前一阶段形象思维 的发展。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注重前
一阶段与后一阶段的衔接,既不要“拔苗 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 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
编辑ppt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编辑ppt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 一、发展及心理发展概述 • 1.何谓“发展”? • 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说,是指事物有规律
的运动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 又有质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 变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都有着从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 到高级、由封闭到开发、由旧质到新质、 由成长到衰亡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
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
编辑ppt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 1.遗传——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 提,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 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的作用: 1、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 2、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 内化学说
工具理论 语言符号系统
♦ 对教学的影响
1、学习者是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 者”。 2、学生的学习是受背景影响的。 3、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 支架。 4、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 Student:I throw it-box. ♦ Teacher:You threw the box? ♦ Student:No,I threw in the box. ♦ Teacher:What did you throw in the box? ♦ Student:My----I pait? ♦ Teacher:Your painting. ♦ Student:Painting? ♦ Teacher:You know----Painting. ♦ Student:Yes,Painting. ♦ Teacher:You threw your painting in the box? ♦ Student:Yes,I threw my painting in the box.
环境和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不断产主 和解决推动了个体的心理发展。 ♦ 2、在这一矛盾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 ♦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必须成为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时才能促进个体 心理的发展。 ♦ 4、这个矛盾在个体生存的整个时期内是一直 存在的,特别是在儿童时期更为活跃,成年以 后,由于心理发展已趋于成熟,其作用虽然存 在,但已相对减弱。
(二)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 人格发展的心理社会理论
教育心理学 第2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原创)
一、注意的概述
(二)注意的类型 1.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 意志努力的注意。 例:大家正在开讨论会,忽然一个人推门进 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看他
上课时,老师停止声音。
•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 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 的原因也是密切联系的
感觉对比
•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官,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原理:两事物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相互诱导 作用,在对比中加深了印象,而单独出现 在大脑皮层中的事物,无诱导作用,显得 平淡而不易记忆。
• 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 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同样一个灰色 长方形,放在白色背景上就显得暗些,而放在黑色 背景上则显得亮些。
第二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第二节 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一、 感觉的概述 (一)感觉的概念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 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一、 感觉的概述
(二)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2.内部感觉
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觉)
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
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性:有关心理活动共同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
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多余的活动 被抑制。
第二节 注意
一、注意的概述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大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有限,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 分信息。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 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 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 各种刺激。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第一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1913年,他发表的论文《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他认为,除了极少数先天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即环境决定论发展观。
1.否认遗传的作用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二、华生的儿童教育观(多选、简答)1.教育标准要多样在教育儿童时,方法应该多样,且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确定教育的方法。
2.不体罚儿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不应有“体罚”一词。
用体罚来教育儿童,做法不科学且会对儿童造成伤害。
3.培养儿童各种习惯儿童的习惯有情绪习惯、发音习惯和身体动作习惯。
教育在培养儿童习惯时有重要作用,但需要注意儿童的年龄。
4.幼儿培养目标幼儿的培养目标是:让他们成为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诚恳、有创造力、勇敢和自信的人。
5.科学的性教育要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成长特点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性教育。
三、儿童情绪发展(单选)华生认为,初生的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应,即怕、怒和爱。
后来由于环境的作用,经过条件反射,促进怕、怒和爱的情绪不断发展。
(一)关于儿童的怕、怒和爱的研究1.怕初生婴儿就有惧怕的表现,如突然屏息、呼吸加快、闭眼、双手紧握或乱动、放声大哭等。
华生认为引起儿童天生惧怕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突然的噪声;二是失去支持。
其余的惧怕都是后天形成的。
2.怒最初的愤怒是一种对自己身体运动受到限制的天生的反应。
例如,一个婴儿被束缚,他就会挣扎、动手动脚、哭喊尖叫、脸色变青等,这是愤怒的最初表现。
后来由于成人对孩子的限制,只要与儿童最初的身体受限制联系起来,儿童就会被诱发出各种愤怒的情绪。
3.爱最初对儿童皮肤的抚摸、抓痒、轻拍,就会使儿童发出微笑,产生愉快的表情和行为。
这些就是天生的爱。
这种天生的爱的情绪与儿童所接触的人联系起来,就会激发儿童爱的情绪的发展。
(二)儿童情绪发展的实验华生以阿尔伯特(年龄为7个月)为被试,通过条件反射法,研究其惧怕情绪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一、解释下列术语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结构性知识:乔纳森划分的学习类型之一,指习得概念或命题的多样性而又相互关联的网络。
乔纳森的学习分类:乔纳森等人根据教育研究和教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将学习分为结构性知识、心理模型、情境性问题解决、延伸技能、自我知识、执行控制和动机形成等类别。
表现(performance):指学生外在的、可以观察的行为,如测验的得分、行为举止等。
加涅认为,内部的变化必须通过外在的表现变化反映出来,表现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是衡量学习是否发生的重要指标。
心理模型:指相互关联的言语或表象的命题集合,是人们作出推论和预测的深层知识基础。
智慧技能:加涅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之一,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
情境性问题解决:指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结构不良问题.认知策略: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延伸技能:延伸技能是能用于超越给定信息进行推理的技能,包括进行类比,作出解释,得出推论,建构论据。
突触:两个相邻神经元之间小的空隙被称为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冲动的重要结构.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或语言)表达的知识。
自我知识:指关于自我的知识或知道我们作为学习者“是什么人”的知识.自我知识包括学习方式、学习优缺点和知识水平的自我意识。
神经元: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又称神经细胞,由细胞体、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三部分组成.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执行控制策略:指以自我知识为基础的反省认知策略和理解监控.动机形成:指学习的愿望,作出的努力和学习的坚持性.这三个方面被称为意动方面,是动机和意志的结合。
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分类:奥苏伯尔根据学生是否理解所要学习的材料而对学习的一种分类.机械学习指学生不需要理解,只进行机械重复的学习;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与心理学教育过程是教育和培养人才的过程,既有培养者、教育者,也有被培养者、被教育者,他们共同努力、相互促进才能完成教与学这一双向活动。
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而心理学可以为整体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提供依据。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节课、第一单元、每一学科的教学目标。
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转化为行为目标。
第二,分析任务:根据教学目标,分析达到这些目标所需的从属概念、基本技能和主要策略。
为此,教师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将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中的心理万分一一加以分解并显示出来,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三,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运用心理学的各种测量工具,评定学生受教育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的水平。
这是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出发点。
第四,设计课程: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法,以便教授在任务分析中所确定的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
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的研究,能帮助教师实现这一步骤.第五,实施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了教学。
教师要运用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授活动。
一般的模式是:呈现教材、学生反应、强化和校正反馈.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六,评定学绩:按照教学目标来确定教与学的效果。
心理学可以提供各种常模和测量工具,使评定在效度和信度上得到适当的保证.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教学活动各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可以协调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教学系统进行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要想把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就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一门着重研究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的学科,它不同于纯自然学科,更为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社会交往,但也强调数量化的客观科学研究,因而属于自然性社会科学;它也不同于纯理论学科,它最为关注的是与教育教学过程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事情,但也重视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因而属于理论性应用科学。
教育心理学2-学生心理课件
情绪调节
学生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掌握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
情绪表达
学生应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 情绪,以促进情感交流和沟通
。
情绪教育
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发展 ,提供适当的情绪教育,帮助 学生建立健康的情绪状态。
自我意识
自我认知
学生应了解自己的优点 和不足,形成正确的自
我评价。
自我调节
学生应学会自我调节, 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教育心理学2-学生心理课件
目录
• 学生心理概述 • 学生认知发展 • 学生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 学生个体差异 • 学生心理问题与干预
01 学生心理概述
学生心理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学生心理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成长 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 行为方式。
特点
学生心理具有多样性、发展性和 差异性等特点,不同的年龄阶段 和个体差异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 表现。
学生心理的重要性
01
02
03
促进学习效果
了解学生心理有助于教师 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 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培养健全人格
关注学生心理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自信心、积极心态 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质。
预防心理问题
了解学生心理有助于及时 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 题,预防心理障碍和行为 问题的发生。
学生在某些领域可能拥有特别的才能 或技能,这有助于提高他们在这些领 域的学习效果。
性别与文化背景差异
性别特征
男性和女性在学习方式和兴趣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与生理和心理特征有 关。
文化背景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可能在学习方式和观念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影响他 们的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 5、桑代克的试误说对教育的意义
•
中小学生的学习特别强调“做中学”,即在实
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
略。
• (1)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进行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学
生才会是终生不忘的。
• (2)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 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或 得到消极后果。
•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 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 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 就会削弱。
• (2)练习律
•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 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 用,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
• (3)准备律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 一、学习的实质
• (一)学习的定义:
• 广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 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 变化。
• 狭义:指人类的学习。学习是在社会生活
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
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
的过程。
精品课件
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 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 择倾向。
精品课件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学习结果的分类
一、智慧技能 1.辨别 2.具体概念 3.定义性概念 4.规则 5.高级规则(问题解决) 二、认知策略 三、言语信息 四、动作技能 五、态度
例子
辨别己、已和巳的区别 从不同颜色的立体图形中识别圆柱体 根据定义进行分类 解答例题,演示先乘除后加减 运用规则生成复杂问题的解法 采用复述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练习 陈述新中国成立的时间 手写(执行)26个字母 志愿(选择)参加公益活动
教师资格证考试易混易错 — 教育心理学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易混易错1: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这是指学生心理发展的()。
(单选)A.连续性和阶段性B.定向性与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定向性与顺序性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不可逆、不能逾越。
可知B项正确。
易混易错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2)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3)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4)具有可逆性和补偿性。
(5)思维具有灵活性。
1.按照皮亚杰个体智力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初中阶段属于形式运算阶段。
下列不符合初中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是()。
(单选)A.运用假设B.运用逻辑法则C.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D.去自我中心性【答案】D【解析】皮亚杰认为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征表现在以下几点: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可逆性与补偿性;思维具有灵活性。
“去自我中心”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故答案选D。
2.关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多选)A.感知运动阶段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B.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C.去集中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D.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只能凭借具体事物进行逻辑思维【答案】ABC【解析】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思维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开始出现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开始萌芽;获得“客体永久性”(物体恒存)概念。
可知A项正确。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早期的符号功能;自我中心性;思维的片面性;泛灵论;不能进行可逆运算;守恒概念没有形成;集体独白。
可知B项正确。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概念的形成;形成可逆思维;去自我中心化;思维开始逐渐去集中化(该阶段最大的特征);出现具体逻辑思维。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2.保持过程 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 象和言语进行表征。
3.复制过程 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将 符号表征转换适当行为,包括选择和组织 反应要素,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
4.动机过程 因表现所观察的行为而受到激励,包括 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和外部强化
(三)观察学习的特点
首先,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 响相互作用的产物。
“潜伏学习”实验 学习是有目的的,学习 就是期待的获得,没有外在强化也会出现学习。
“潜伏学习”实验
三、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一)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就是指由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 行感知概括(即归类)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 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 织,并形成一个模式,它的主要成分是“一套感 知的类别”。
一、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这个词也有人 翻译成“完形”,但它除了完形的意思以外,还 有格式、结构、整体性以及动力性等内含。
惠太海默
(1880 ~ 1943)
苛勒
(1 88 7 ~ 1 9 6 7)
考夫卡
(1886 ~ 1941)
(一)学习的完形说
“心物同型说”,认为人的内心存在着许 多与外界事物相应的同型物,这就是格式塔, 即完形。 学习过程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进行 知觉认知重组,从而形成完形的过程。
情感领域的目标 (克拉斯沃尔:态度、兴趣、理想、 欣赏、适应方式) 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辛普逊:知觉、心向、引导的反应、 机械练习、复杂的反应、适应、创作)
(三)根据学习的结果的不同进行分类
加涅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1认知策略
即学习关于“是什么”的知识 即学习“做什么” 个体通过学习掌握支配自己学习、记 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忆和思维的技能。(普通认知策略、 特殊认知策略、反省认知策略) 4.动作技能 学习者学习促使身体灵活运动的能力 5.态度 学习者学习行为趋向的内部状态,它使 学习者的行为具有某种特定的倾向性。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幼儿的认知发展》一、引言幼儿的认知发展是幼儿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到幼儿如何感知、理解和思考周围的世界。
在第二章中,我们将探讨幼儿认知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
通过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感知觉的发展(一)视觉的发展 幼儿的视觉发展是其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幼儿的视力逐渐提高,能够看清周围的物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视觉辨别能力也不断提高,能够区分不同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二)听觉的发展 幼儿的听觉发展也非常重要。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幼儿能够听到声音,并对声音做出反应。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听觉辨别能力不断提高,能够区分不同的声音。
(三)触觉的发展 幼儿的触觉发展对于其认知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触摸物体,幼儿能够感知物体的质地、温度和形状等特征。
触觉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的发展。
(四)味觉和嗅觉的发展 幼儿的味觉和嗅觉发展也比较早。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幼儿能够区分不同的味道和气味。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味觉和嗅觉辨别能力不断提高。
三、注意力的发展(一)无意注意的发展 幼儿的无意注意发展比较早,他们容易被周围的新鲜事物所吸引。
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幼儿逐渐发展出有意注意,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二)注意的稳定性和分配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注意稳定性和分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在幼儿期,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注意力稳定性和分配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完成复杂的任务。
四、记忆力的发展(一)无意记忆的发展 幼儿的无意记忆发展比较早,他们能够记住一些简单的事物和经历。
在无意记忆的基础上,幼儿逐渐发展出有意记忆,能够有意识地记住一些重要的信息。
(二)记忆的准确性和持久性的发展 幼儿的记忆准确性和持久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述(2)
唉,因为脸上 有小痘痘,同 学们都叫我 “美丽豆”!
教育心理学
②高中生的价值观初步确立
• 对理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热衷于哲学探讨。 • 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 • 在高中生的价值观中,反映其个性色彩。 • 高中生的价值观尚缺乏稳定性
教育心理学
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文分解
(1)认知活动的发展特点 ①感知活动的精确性、概括性有了明显的发展; ②意义识记开始占优势;
③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初中二年级是个体 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④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发展
教育心理学
(2)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①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②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③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 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的开始
教育心理学
(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 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 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 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教育心理学
高中生的生理发育特点 ①身体的迅速变化与成熟:身 体发育增速减慢,体态体型发
生较大变化;
②体内器官的成熟与机能的发 育: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发
育基本成熟;
③性生理成熟
教育心理学
(三)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认知活动的发展特点 • 认识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 • 认知活动的直接性明显增强 • 认知与情感、意志和个性因素 协同发展
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不平衡性: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 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 后于生理的发展。 • 动荡性:高中生身心发展的不平 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 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 的不平衡性,造成了高中生心理 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 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第二节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演示文稿
4岁的汤姆和他的母亲一起玩拼图:
汤姆:这个我放不进去。 (试着将一块拼图放在一个错误的地方) 母亲:哪一块可以放在这儿? (指着拼图)
汤姆:他的鞋子。
(寻找与小丑鞋子相似的一块,但是尝试错误) 母亲:好,哪一块看起来像这个形状?
(再一次指向拼图)
汤姆:棕色的那块。
(试一下,正好,然后试另一块,并看着他的母亲)
第13页,共47页。
最近发展区
ZPD的特性
接受帮助能表现的水平
工
工 作
作
的
的
ZPD
难
难
度
度
独立表现的水平
ZPD的动态本质
接受帮助能表现的水平
ZPD
独立表现的水平 接受帮助能表现的水平
ZPD
独立表现得水平
时间
第14页,共47页。
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 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即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完 成,但可以在成人或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完成的任务范 围。
获得知识
认知
言 语
认识世界
控制、反映思维
第6页,共47页。
自我中心语言
关于自言自语
皮亚杰认为 “自言自语”是 儿童不能进行观 点采择的结果。
维果斯基认为 “自言自语”有 助于个体将共享 的知识变成个人 的知识,是复杂 认知能力的基础 。
第7页,共47页。
(二)认知发展的社会起源
认知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 ,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 过程。
第38页,共47页。
3 .提供问题支架,让学生自主探索 A.请问各组内函数图像有何共同特征? B.第一组的函数中f(2)与f(-2)相等吗? f(3)与f(-3)呢? f(4)与f (-
2015年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点2.2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内容目录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重点)第三节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重点)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三节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知识点一、人格的发展(一)人格的含义(二)人格的发展阶段【高频考点1】(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重点】(一)人格的含义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也就是说,人格主要是与他人相区别的个人特征。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二)人格的发展阶段【高频考点1】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
2.自主感对羞耻感(1.5~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4.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该阶段影响儿童活动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教师在培养勤奋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
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或者他们根本无法在其中作出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二)人格的发展阶段【高频考点1】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不定项选择题1.()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2.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4.根据Piaget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5.下列情形中没有使用支架的是()。
A.教师给学生做示范B.优秀生给差生讲解应用题C.教师告诉学生,物理很难学D.计算机提示学生如何解题6.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7.Piaget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B.可以跳跃的C.因人而异的D.可人为改变的8.有些中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时,仍需具体经验支持,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这是因为()。
A.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B.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C.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D.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9.Vygotsky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10.运用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意味着()。
A.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B.了解学习的认知发展准备C.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D.以上都对11.个体认为别人总是无理由的取笑自己是()阶段危机没有解决的表现。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注意力发展
幼儿的注意力逐渐从无意注意向 有意注意发展,能够有目的地集
中注意力和进行选择性注意。
记忆力发展
幼儿的记忆力逐渐从机械记忆向 理解记忆发展,能够通过联想、 分类、复述等方式提高记忆效果。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依恋关系
幼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形成强烈 的情感纽带,这种依恋关系对幼 儿的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
家长和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幼儿年龄和 发展阶段的玩具,并引导幼儿正确使 用玩具,以发挥其最大教育价值。
多媒体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为幼儿教育提供了 丰富的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
式。
通过动画片、儿童电视节目、 教育游戏等多媒体形式,幼儿 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幼儿的学 习兴趣,提高其注意力和参与 度。
然而,家长和教师需要注意控 制幼儿使用多媒体的时间,并 选择适合的内容,以避免过度 刺激和不良影响。
早期干预和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支持
01 02 03 04
早期干预是指对有发展障碍或困难的幼儿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早期干预,可以帮助幼儿克服障碍,提高其认知、语言和社交能 力。
对于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如自闭症、多动症等,需要制定个性化 的教育计划,并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影响。
自我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开始意识到 自己的存在和自我价值,开始有自 己的想法和意愿,不再完全依赖他 人。
社交技能
幼儿逐渐对社交产生兴趣,与同伴 和成人建立关系,愿意分享自己的 玩具和经验,也愿意帮助别人。
语言和沟通发展
01
02
03
语言理解
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迅速 发展,能够理解更复杂的 指令和要求,也能够理解 一些抽象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名词释义(2021年)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讨论影响个性发展的社会因素。
【要点解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以下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三个方面:(1)家庭教养模式。
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发现,专制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依赖、服从、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放纵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这样的儿童最不成熟,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
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自尊、蛮横胡闹等。
民主型教养模式下,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
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活泼、快乐、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自立、彬彬有礼、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富于合作、自我肯定。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因而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
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
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可以说,教师以其全部行为和整个人格影响学生的社会化人格的发展。
(3)同辈群体。
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沟通,培养人际敏感度,为孩子未来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义记忆
语义记忆是个人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 忆。有的心理学教材把它称为语意逻辑记忆。这 种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 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 容的记忆。引起情绪和情感的事件已经过去,但 对该事件的体验则何在记忆中,在一定的条件下, 这种情绪情感又会重新被体验。
电影正是运用了感觉后象的心理学原理。
2.感觉的适应
(1)定义:
感觉的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 所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2)感觉适应的表现:
适应现象表现在所有的感觉中。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3)
感觉适应的意义
利:有利于减少身心负担;对于我们感知外 界事物、调节自己的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象和背景转换双关图
是一个年轻的少女还是一个老妇人?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因素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选择(差别较大、 活动的、新颖的等); 人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者的知觉目的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到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 知觉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 性。 知觉恒常性现象在视知觉中表现得很明显,视知觉 的恒常包括大小、形状、亮度、颜色恒常性等。
机械记忆
机械记忆是指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 采用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机械记忆特点 基本上不去理解材料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 系,只是按照材料呈现的空间顺序进行逐字逐句 地进行识记。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 度的知觉。 通过运动知觉,我们可以分辨物体的静止 和运动状态以及运动速度的快慢。 一般按照人所知觉到的各种运动现象的形 成条件,将运动知觉分成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两 大类。
返回
似动知觉
2.社会知觉
以社会生活过程中的人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叫社会 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 和角色知觉。
甜蜜的嗓音、沉重的乐曲、明快的曲调„„
二、知觉的含义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 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二)知觉的种类
按照知觉所反映对象的特点,可以将知觉 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按照知觉所凭借的感觉信息的来源不同, 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 觉、触知觉。 知觉印象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情况称作
1.信息的编码
信息的编码是记忆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又可 称为识记。
2.信息的贮存
信息的贮存是记忆的中间环节,通常也称为保持。 与保持相对而言的就是遗忘。
3.信息的提取
信息的提取是记忆的最后一个环节。信息的提取 有两形式,即再认和回忆。再认就是以前记忆的 内容重新出现时,能够将它们辨认出来。回忆是 在大脑中把所记忆的内容再现出来。 “舌尖现象”
线条弯曲错觉
左氏错觉
在这幅图像中, 一个大个子正在追 赶一个小个子,对 不对? 其实,这两 个人完全是一模一 样的!这是因为, 在水平面上,随着 物体往后退, 不仅 视角变小了,而且 它们在视野中相对 于水平线的位置也 升高了。
栅格火花错觉
(三)知觉的特征
知觉的意义性(理解性)
知觉的完整性(整体性)
(2)感觉对比的种类: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图1:灰色方块放在黑色背景上比放在白色背景上, 显得更加明亮一些。 图2:如果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绿色的背景上, 看起来小方块显得带红色,放在红色的背景上则 显得带绿色。
请注意:两个灰色方块具有均匀的亮度。
4. 感觉的相互作用
(1)定义:
感觉的相互作用,指的是一种感觉的感受性 会由于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恒常性
1.知觉的意义性(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赋予知觉对象一定 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意义性(又称理解性)。 过去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的内容。 在知觉过程中,思维和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
达尔马提亚狗
这是什么?
It was found that the*eel was on the axle. (*eel被听成 wheel). It was found that the*eel was on the shoe. (*eel被听成 heel). It was found that the*eel was on the orange. (*eel被听成 peel). It was found that*eel was on the table. (*eel被听成 meal).
错觉。
1.物体知觉
以物质或物质现象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即物体知觉。 依据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可分为空间知觉、时 间知觉、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对事物的空间特性与关系的认
识。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 觉以及方位知觉等。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 性的反映。
弊:使人丧失警觉性。
(4)感觉适应的一般规律
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
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3.感觉的对比
(1)定义:
感觉的对比是同一感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 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你看到了几种颜色?
图中只有三种颜色,分别是:白、绿及粉红。但是看起 来却像是有两种不同的粉红色,其实是同一个颜色喔!
形状恒常性示意图
三、感知规律与教学(自学)
(一)感知规律
(二)运用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Leabharlann 四、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 (二)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第四节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
二、记忆规律与教学
三、学生记忆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记忆的含义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 的认知加工过程。
(二)记忆的分类
1.依据记忆内容分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来分,可以把记分为形象 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 记忆。
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是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 记忆。这种记忆保持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具有直 观性。
情景记忆忆
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 和地点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情景记忆 接受和储存的信息和个人生活中的特定事件与某 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相关,并以个人的经历为参 照的。
2.依据记忆的目的性分类
根据提取记忆过程中有无明确的目的,可以把记 忆分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有意记忆
有意记忆,又称外显记忆,是指个体在需要有意 识地或是主动地收信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 进所表现出来的记忆,这种记忆行为影响是个体 能够意识到的。
无意记忆
无意记忆,又称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参 与的情况下,个体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 而表现出来的记忆,由于这种记忆对行为的影响 是自动发生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这 种记忆在实际应用中不需要很大的意志努力便可 以达到。
• 唐代诗人李白酒后作的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 “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来成碧颜始红”,即把红 色看成绿色了。 • 梁代王僧孺在一诗中也有两句“谁知心眼乱,看 来忽成碧”,这也是将红色看成绿色了。
(3)感觉后象的应用:
感觉后象可以使我们对断续出现的刺激产生 连续的感觉。当然,这种断续刺激的出现必须达 到一定的频率。
3.根据记忆的方式分类
根据个体在记忆过程所采取的方式,可以把记忆 分为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
理解记忆
理解记忆是指通过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新知 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以把握材料的意义并将 该知识加以永久保持的记忆。这种记忆是建立在 一定智力水平上的记忆,其基本条件是要求记忆 者对记忆材料的整体理解和思维加工。比如,一 些科学概念、范畴、定理、公式、规律、历史事 件和文艺作品等等是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材料,用 这种记忆比较有效。
3.错觉
(1)定义: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
会产生的某种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
(2)错觉与幻觉
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是对客观 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幻觉却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 虚幻知觉。
(3)错觉的种类
几何图形错觉
形重错觉
方位错觉 时间错觉
典 型 的 几 何 图 形 错 觉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 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3)联觉
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 觉和表象的现象称为联觉。
(3)联觉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 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 《荷塘月色》
2.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 象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尽管这些点没有用线段连接起 来,但仍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 长方形。
知觉接近律
知觉相似律
封闭性原则
3.知觉的选择性
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体时,常常优先知觉 部分客体,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 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