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教育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教育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
一、稷下学宫:古代教育管理实践的典范
1、办学体制 2、教学管理形式 3、教师管理制度
二、《学记》: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
1、关于学制与学年的设想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 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此大学之道也。 2、关于教学管理的主张 3、关于教师管理
五、杜威的教育管理思想
教育理念: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 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等。
• 在学校管理方面,他主张学校的一切教育 和管理工作,都应以儿童为中心,促进儿 童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发展。
• 在课程设置和管理方面,认为儿童是起点 ,是中心,一切科目相对于儿童的生长来 说只处从属地位,即使教材也应紧密结合 儿童的经验,这样学习才成为一个主动发 展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
古典管理学派的基本主张是:
(1)把高效率地完成组织任务视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认为 “效率原则是衡量任何组织的基础”。
(2)分工和专业化,认为这是管理活动的最基本手段。 (3)统一指挥,即组织内部应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明确的权力 等级系统,每个成员都要严格服从上级的指挥。
(4)工作标准化,将工作细分成若干部分,从而使员工依标准 程序展开工作。
三、先秦诸子的教育管理思想
1、儒家私学的教育管理思想 2、墨家私学的教育管理思想 3、道家的教育管理思想 4、法家的教育管理思想 四、隋唐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管理
五、宋代胡瑗和朱熹的教育管理思想
1.胡瑗注重教育目的,培养“致天下之治”的人才;力纠社 会时弊,坚持体用为本;大胆改革教育,首创分科教学,他 设立经义(玄学)和治事(显学)二斋,依据学生的才能、 兴趣志向施教;推广普及教育,主张州县办学;探索办学新 路,严立规章,言传身教;注意体、美、音乐教育,全面提 高学生素质;提倡社会实践,开展游历考察活动;实行太学 “寄宿制”。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题第一节:中小学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学发展的含义(一)、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具有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岁)学前阶段4、童年期(6-12岁)小学阶段,相对平稳5、少年期(12-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6、青年期(15-25岁)高中阶段,身心逐步成熟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儿童期(童年期,这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时期),主要有如下特点: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言语从口头到书面;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其逻辑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2、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判道德行为3、在社会化方面,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对同伴的依从性或者同调倾向;4、在个性发展方面,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开始按照成人和同伴的评价来评价自我。

(二)、少年期特点1、从依赖期向独立期过渡(最显著特征)2、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3、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三)、青年初期1、智力发展显著(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并从一般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的利用理论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2、自我意识增强3、性意识发展三、中小学生心里发展的教育意义(阐述见教材)(一)、学习准备(二)、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

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一个时期。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教育一、小学生认知的一般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对时间的延缓反应困难、对事物清晰、本质、精确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二)、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在记忆上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由具体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但对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2、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五要素:教师(关键作用)、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社会环境。

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

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①帮助教师正确地了解问题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①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②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③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④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个方面。

7、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人的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2、心理发展包括方面: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3、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4、学习准备: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5、关键期: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教育启示:抓住关键期及时进行教育,事半功倍。

但不能认为儿童过了某个年龄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教师聘请《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知识梳理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复习提要本章要紧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关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进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要紧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妨碍学与教的过程。

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要紧范畴。

②教师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故意传递的要紧信息部分,普通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3.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模拟题和操纵的作用。

(1)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咨询题(2)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 帮助教师模拟题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举行研究5. 教育心理学的进展概况(1) 初创阶段(20 世纪20 年代往常)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 进展阶段(20 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 成熟阶段(20 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 完善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往后)布鲁纳在1994 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如今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高校教师《高等教育心理学》精编打印版

高校教师《高等教育心理学》精编打印版

1第一章 绪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包括以心理动力: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方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动力。

需要: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人有了需要就会产生求得满足需要的动力即动机。

兴趣:人对事物、世界好奇而进行探索认知的需要。

世界观:个体对客观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态度,决定人行为的基本方向。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认知过程:个体认识世界、获得并运用知识的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想)。

情绪过程:个体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对事物产生的态度(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

意志过程:即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学家在研究人内在的心理现象,也研究人外在的行为反应。

心理学有时也叫行为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测量和分析来揭示人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心理学除了研究人的意识外,还研究人的无意识。

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2 :①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②研由联想,分析梦境。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他们以无意识得形式:①创始人:华生;后期是斯金纳;②研观测的行为,研究外在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联系(S-R )。

对教育的影响:开发了行为矫正技术,并提出了程序教学的思想,对今天的教学改①奈塞尔1967发表《认知心理学》标志诞生;②采用与人类在某种活动上的操作模式在功能上相同,那么计算机的程序就能很好的解释人类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2章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2章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圣才出品】

第2章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选择题1.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是()。

A.斯金纳B.巴甫洛夫C.桑代克D.班杜拉【答案】B2.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

A.尝试——错误说B.认知——发现理论C.联结——认知理论D.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答案】A3.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分别是()。

A.学习行为和操作性为B.刺激行为和反应行为C.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D.操作性为和反应性为【答案】C4.个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这就是()。

A.刺激分化B.刺激泛化C.刺激混淆D.刺激类同【答案】B5.在一定反应后呈现厌恶刺激可以使有机体反应概率降低或终止,这是()。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恐惧性条件作用【答案】C6.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会对那个中性刺激作出反应,这就是()。

A.操作条件反射B.无条件反射C.条件反射D.经典条件反射【答案】D7.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是()。

A.分配律B.准备律C.练习律D.效果律【答案】C8.奥苏伯尔认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是()。

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C.含义学习D.机械学习【答案】B9.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

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C.有意义接受学习D.内化学习【答案】A10.提出先行组织策略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B.布鲁纳C.维果斯基D.奥苏伯尔【答案】D二、概念题1.UCS and UCR,CS and CR(华中师大2004研)答:即无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刺激是指在无条件反射过程中引起恒定反应的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

如,狗看到食物就会分泌唾液,这里的食物就是无条件刺激,因为其在狗身上的功能是固有的。

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就称为无条件反应。

条件刺激是指本来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射,但在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同时或先后呈现后也引起反应的中性刺激。

教育心理学 各章知识汇总

教育心理学 各章知识汇总
15.试述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措施:精选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1.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所谓感性知识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理性知识,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11.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强化可分为两种形式:正强化与负强化。负强化指通过警告或移去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加强某一行为的过程。正强化即跟随某一行为后并能增强该行为反应的发生。——理解记忆
12.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直接影响下,"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风靡全球,成为20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
13.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中可以看到,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
4.少年期儿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了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
5.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6.学习准备: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7.关键期: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2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在个体发展中,初中阶段(11、12岁—14、15岁)正好处于少年期,高中阶段(14、15—17、18岁)正好处于青年初期。
29.依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根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将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精品课件
• 5、桑代克的试误说对教育的意义

中小学生的学习特别强调“做中学”,即在实
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
略。
• (1)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进行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学
生才会是终生不忘的。
• (2)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 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或 得到消极后果。
•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 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 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 就会削弱。
• (2)练习律
•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 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 用,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
• (3)准备律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 一、学习的实质
• (一)学习的定义:
• 广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 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 变化。
• 狭义:指人类的学习。学习是在社会生活
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
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
的过程。
精品课件
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 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 择倾向。
精品课件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学习结果的分类
一、智慧技能 1.辨别 2.具体概念 3.定义性概念 4.规则 5.高级规则(问题解决) 二、认知策略 三、言语信息 四、动作技能 五、态度
例子
辨别己、已和巳的区别 从不同颜色的立体图形中识别圆柱体 根据定义进行分类 解答例题,演示先乘除后加减 运用规则生成复杂问题的解法 采用复述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练习 陈述新中国成立的时间 手写(执行)26个字母 志愿(选择)参加公益活动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执笔:黄煌审核:审定: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英文名称: Educational Psychology课程代码:课程类别:师范类职业课程总学时: 32其中,理论学时: 32实践(实验)学时: 0课程学分: 2先修课程:适用专业:师范类专业一、课程地位、目标和任务教育心理学是师范类学生必修的职业课程之一。

该课程主要阐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及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该课程着眼于提高师范类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第一,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索学校教育的心理规律,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学生今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第二,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素养,形成现代教育心理观念,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三、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并结合讨论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式教学。

四、学时分配五、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教学内容: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学要求:重点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发展历史,难点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二章学习理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概念和分类,以及各心理学流派的学习理论。

教学内容:学习概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教学要求:重点是学习的概念、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难点是认知学习理论。

第三章学习动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学习动机概述、掌握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激发和培养。

教学内容: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激发和培养。

教学要求:重点是学习动机的分类、冲突、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和培养,难点是学习动机理论。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2.保持过程 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 象和言语进行表征。
3.复制过程 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将 符号表征转换适当行为,包括选择和组织 反应要素,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
4.动机过程 因表现所观察的行为而受到激励,包括 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和外部强化
(三)观察学习的特点
首先,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 响相互作用的产物。
“潜伏学习”实验 学习是有目的的,学习 就是期待的获得,没有外在强化也会出现学习。
“潜伏学习”实验
三、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一)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就是指由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 行感知概括(即归类)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 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 织,并形成一个模式,它的主要成分是“一套感 知的类别”。
一、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这个词也有人 翻译成“完形”,但它除了完形的意思以外,还 有格式、结构、整体性以及动力性等内含。
惠太海默
(1880 ~ 1943)
苛勒
(1 88 7 ~ 1 9 6 7)
考夫卡
(1886 ~ 1941)
(一)学习的完形说
“心物同型说”,认为人的内心存在着许 多与外界事物相应的同型物,这就是格式塔, 即完形。 学习过程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进行 知觉认知重组,从而形成完形的过程。
情感领域的目标 (克拉斯沃尔:态度、兴趣、理想、 欣赏、适应方式) 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辛普逊:知觉、心向、引导的反应、 机械练习、复杂的反应、适应、创作)
(三)根据学习的结果的不同进行分类
加涅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1认知策略
即学习关于“是什么”的知识 即学习“做什么” 个体通过学习掌握支配自己学习、记 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忆和思维的技能。(普通认知策略、 特殊认知策略、反省认知策略) 4.动作技能 学习者学习促使身体灵活运动的能力 5.态度 学习者学习行为趋向的内部状态,它使 学习者的行为具有某种特定的倾向性。

《教育心理学》(莫雷版)教学课件

《教育心理学》(莫雷版)教学课件
(5)研究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
(6)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 )
(7)教育心理学通常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与教的科学。 (《美国教育百科全书》)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续)
• (二)通过评说各种观点,并结合我国教育心理 学的发展现状和具体情况,把教育心理学定义为: “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种种心理现象的科学”。
关键词:
学与教的规律 主要是学的规律 心理规律 基本规律 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内容与体系
(一)主要内容
1.学习的基本问题(学习心理学); 2.认知领域学习心理; 3.运动技能领域学习心理 4.品德心理; 5.学习的测量与评价; 6.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此外,科学趋向的教学论进入教育心理学也成为一种趋 向。关于在教育心理学中应否列入教师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等方面内容还存在不同意见。
第二章 学习理论
• 本章知识要点 • 1、掌握学习的概念,并能正确判断各种学习
事例; • 2、了解学习的不同标准的分类; • 3、掌握与熟悉各种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 4、了解元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 重点 学习理论 • 难点 元学习理论 •
进入
第二章 学习理论
• 第一节 学习概论 • 第二节 学习理论 • 第三节 元学习理论 • 本章复习思考题
– 中国:
•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 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荀子:“教学相长”
– 西方:
• 夸美纽斯:“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 赫尔巴特:教学过程分明了、联想、系统、
方法四阶段

《教育心理学》(第2版)张大均 重难点笔记及课后习题解析

《教育心理学》(第2版)张大均 重难点笔记及课后习题解析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目录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1.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2章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2.1复习笔记2.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3章学习动机3.1复习笔记3.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4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4.1复习笔记4.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5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5.1复习笔记5.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6章问题解决及其教学6.1复习笔记6.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7章创造力及其培养7.1复习笔记7.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8章学习策略8.1复习笔记8.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9章品德及其形成9.1复习笔记9.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0章心理健康教育10.1复习笔记10.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1章美育心理11.1复习笔记11.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2章教师心理12.1复习笔记12.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3章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13.1复习笔记13.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4章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14.1复习笔记14.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5章班级中的人际关系15.1复习笔记15.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6章教学交往与课堂互动16.1复习笔记16.2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含三层意思:①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心理现象;②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③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从学科作用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从学科发展来看,教育心理学还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交叉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且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征。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研究对象是如何学、如何教、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与学的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教与学三过程:学习、教学、评价或反思过程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三、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二、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人的感受是相同的,思维不可逆,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掌握守恒4、形式运算阶段(11—15):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用假设-演绎推理方式解决问题三、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认知的发展四、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定义: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意义及对教育的启发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要指向“最近发展区"。

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五、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六、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七、自我意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形成与发展)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学生学习的内容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我国学者对学习的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二、认知学习理论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1)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既包括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知识,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已发现的知识。

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

二、学习的分类


(1)冯忠良的学习主体分类。 (2)奥苏贝尔的学习性质分类。 (3)布卢姆的学习目标分类。 (4)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5)冯忠良的学习内容分类。 (6)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7)乔纳森等人的学习分类系统。
1、学习主体分类*

学习主体分类即学习者的不同,一般将 学习分为动物的学习、人类的学习和机 器的学习三种。
动作技能
心因动作
布卢姆分类特点



(1)用学生外显的行为来陈述目标,具体、客观, 易于评价; (2)目标是有层次结构的。例如,认知类目标包括 六个层次,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及评 价;情感类包括五个层次,即接受、反应、价值评 估、组织和性格化;动作技能类包括整体动作、协 调细致动作和言语行为等层次; (3)目标分类是超越学科内容的,它提供的是分类 框架,不受学科、年龄和年级的影响,加入内容就 可以形成教学目标体系; (4)目标分类是为教学评价提供测量的手段,不是 目的。
定时距式 变时距式
连续式 间隔式
即时强化 延缓强化
时间式 比率式
定比率式
变比率式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人类的社会行为是通过对示范行为的 观察学习得以形成和改变的。 (2)观察学习是通过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 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包括注意过程、保 持过程、复制过程和动机过程四个阶段。 (3)强化是促进学习的因素,但不是影响 的原因。强化包括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 和自我强化。
四、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派的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派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不同学习理论的简介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1至8章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1至8章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1至8章)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简答)(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学生这一要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一是群体差异,二是个体差异。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其中社会环境作用大)(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论述)即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1)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3)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4)教育心理学可以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了解)(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经典著作《梦的解析》(了解)(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而且影响深刻。

我国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此后,又出现了几本翻译介绍和我国编写的教育心理学书。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重点)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二章 第二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二章  第二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基本思想
●2.有意义学习
Ø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及个性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这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生 活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 如:烫
基本思想
●3.自由学习
Ø罗杰斯倡导的学习原则的核心是让学生自由学习。他认为只 要教师信任学生的学习潜能,并愿意让学生自由学习,就会使学 生在交往中形成适应自己风格的、促进学习的最佳方法。
●教师过多的干预与指导,反而会限制幼儿想象创造力的发挥。 ●幼儿的学习应该依靠幼儿与生俱来的成长潜能促进其自身主动
地学习。 ●教师要相信幼儿可以教育自己,不能强制幼儿的学习,学习的
活动可以由幼儿自己选择和决定。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1.满足幼儿基本需要
Ø人本主义强调幼儿需求的层次性。幼儿教师要关注幼儿的生理需求和安全 需求,更要尊重幼儿自我实现与成就感的需求,同时兼顾幼儿游戏的需求。
案例:孩子有自己学习的节奏
● 又一次游戏活动,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嘱这几个搭建公园的孩子:“一定 要搭出来,要和上次一样漂亮!”孩子们开始动工了,这一次,教师对他们的工 作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每看到幼儿停在那儿,或是搭得不合老师的意,教师就 催促、干涉甚至让幼儿重来。活动结束了,公园还没有搭成功。
性中解决自身问题的动机和能力。 Ø教育应该是一种非指导性的教育,而师生关系是一种帮助关系,教师的
角色是辅导者。 Ø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学习促进者与学习
主体的关系,相互理解、真诚、信赖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其应有的状态。
● 教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呢?
Ø 真诚 意味着教师,而是以一种真面目、真感受与学生交流,而不使用防御机制, 这样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Ø 无条件积极关注 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接纳、关注、尊重并不依赖于学生的某个特点。 Ø 同理心 教师能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学生的感受和观点。

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学习的基本理论【内容摘要】本章是全书的基本理论部分,为随后的章节提供了理论铺垫。

本章在阐述学习的概念、实质、类型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以及最新的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理论。

勾画了教育心理学从过去的研究到今天的发展的基本线索,尤其是关于学习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为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和准确地理解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

【学习目标】1、说出学习的含义即其基本意义。

2、比较各种学习分类的依据,记住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和学习结果的分类。

3、理解联结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说出尝试错误说、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含义。

4、理解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说出顿悟学习、信息加工模式的基本含义。

5、能运用认知结构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6、理解建构主义的发展及基本含义,运用其理论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从低级的知觉学习到以思维为核心的高级学习,都有着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学习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较发达的一个领域,许多心理学家从各自不同心理学立场、观点出发,对什么是学习、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及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一)学习的实质学习是一种普遍发生的现象,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心理学立场和研究的层面出发,对学习、学习的实质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和解释。

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概念把学习看成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现象。

人有学习,动物也需要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手段。

比如,当动物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要想适应变化的环境,只靠先天遗传的、本能的反应就不可能了,只有通过习得一些新的反应才能维持生存,这便是学习。

对人类来说也是一样。

依据巴甫洛夫的观点,凡是能建立条件反射的有机体,就有学习行为,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

所以,在早期的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中,尤其是行为主义的研究,往往是通过对动物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实验研究来说明学习问题,甚至以此来解释人类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一、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发展。

2. 教学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

3. 教学活动:引入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中的心理现象。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小组讨论,探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二、第二章:学习理论1. 教学目标:了解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理解不同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应用。

掌握学习的分类和教学策略。

2. 教学内容: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行为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学习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桑代克的试误说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等。

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或案例,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小组讨论,比较不同学习理论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境。

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运用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三、第三章:发展心理学1. 教学目标:了解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心理发展过程。

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心理需求。

掌握发展的心理理论和教育策略。

2. 教学内容: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心理发展过程: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等。

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心理需求: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等。

心理理论的发展和教育的关联:认知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等。

3. 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婴儿或幼儿的行为,让学生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需求和教育策略。

设计教学活动,考虑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教育支持。

四、第四章:个体差异与特殊教育1. 教学目标:了解个体差异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理解特殊教育的定义和目标。

掌握个体差异的教育策略和特殊教育的教学方法。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信息。
注意力发展
幼儿的注意力逐渐从无意注意向 有意注意发展,能够有目的地集
中注意力和进行选择性注意。
记忆力发展
幼儿的记忆力逐渐从机械记忆向 理解记忆发展,能够通过联想、 分类、复述等方式提高记忆效果。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依恋关系
幼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形成强烈 的情感纽带,这种依恋关系对幼 儿的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
家长和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幼儿年龄和 发展阶段的玩具,并引导幼儿正确使 用玩具,以发挥其最大教育价值。
多媒体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为幼儿教育提供了 丰富的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
式。
通过动画片、儿童电视节目、 教育游戏等多媒体形式,幼儿 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幼儿的学 习兴趣,提高其注意力和参与 度。
然而,家长和教师需要注意控 制幼儿使用多媒体的时间,并 选择适合的内容,以避免过度 刺激和不良影响。
早期干预和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支持
01 02 03 04
早期干预是指对有发展障碍或困难的幼儿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早期干预,可以帮助幼儿克服障碍,提高其认知、语言和社交能 力。
对于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如自闭症、多动症等,需要制定个性化 的教育计划,并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影响。
自我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开始意识到 自己的存在和自我价值,开始有自 己的想法和意愿,不再完全依赖他 人。
社交技能
幼儿逐渐对社交产生兴趣,与同伴 和成人建立关系,愿意分享自己的 玩具和经验,也愿意帮助别人。
语言和沟通发展
01
02
03
语言理解
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迅速 发展,能够理解更复杂的 指令和要求,也能够理解 一些抽象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 根据学习情境有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 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8类:
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 ⑤辨别学习 ①信号学习 对每种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 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 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 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 的刺激 —反应动作,以形 ⑥概念学习 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 ②刺激—反应学习 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 作出一般性和弥漫性的 成一系列刺激 —反应动作 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 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 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系。 结。言语连锁化。 ⑦规则或原理学习 联结。 反应。经典条件反射。 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 ③连锁学习 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 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构。 动作技能的形成。 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 征作出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 ⑧解决问题学习 ④言语联结学习 最终的目的。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 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 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 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 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 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 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 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 成的。因此,学习,不是象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 激—反应”那样。
•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 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 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 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 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 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 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 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 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3、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 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 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 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条件反射形成后, 如果条件刺激(如铃声)多次重复出现, 但没有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伴随,使 条件刺激失去信号意义的过程。(抑制 性消退)
•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 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 个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 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 率增加。 • 如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碰到烫的东西, 赶紧缩回手来 • 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 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 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的出现, 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如过马路时听到汽车喇叭声后迅速躲避,违章骑 车时遇到警察时赶快下车等。
• (1)强化 • 强化是采用适当的强化物而使有机体反应频率、 速度和强度增加的过程。 • 强化分为正强化(实施奖励)和负强化(撤销惩 罚) • 强化物:凡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 化物。 • 正强化物: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 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 • 负强化物:当某种刺激在环境中消失时,有机体 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负强化物。
• (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 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 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 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 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 (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 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 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 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 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 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 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 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 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4、对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的总体评价
贡献:
• 经典条件反射揭示了学习活动最基本 的生理机制
局限:
• 只能解释较简单的低级学习,不适用 于复杂的学习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 1、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小白鼠学习实验
斯 金 纳 箱
•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 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 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 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行为是有 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操作性行为主要 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 4、对尝试——错误说的评价
• 桑代克的尝试——试误说是教育心理 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它对 于教育心理学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 与教育学中分出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具有 促进意义的,有利于确定学习在教育心理 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但其本身仍存 在很大的局限性。他以本能作为学习的基 础,没有科学地揭示学习的实质;以试误 概括所有的学习过程,而忽视了认知、观 念或理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 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狗分泌唾液实 验
• 2、基本观点: • 人和动物的一切智慧行为和随意运动都是 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程序: 建立前: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 (食物) (唾液分泌) 建立中: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 (铃声)(食物) (唾液分泌) 建立后:条件刺激条件反应 (铃声) (唾液分泌)
(2)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 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 “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 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 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 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 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 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 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 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 • • • •
联结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学说: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 1、桑代克的经典实验——饿猫开迷箱的实验
2、基本观点
• (1)认为学习即试误,是形成刺激与反应 的联结。 • (2)认为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 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 得的。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理论要点:知识和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 存在的,而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 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而是人 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所建构的自己对 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 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 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 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 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2)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在具 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 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 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 • • • • 1、智慧技能 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 5、态度
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 的能பைடு நூலகம்。 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 表现为调节和控制自己 能力。 的注意、学习、记忆、 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 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 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 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力。
• 3、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 (1)效果律 •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 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 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 就会削弱。 • (2)练习律 •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 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 用,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 • (3)准备律 •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 前有一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 恼;反之,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
• (3)消退 • 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 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 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 (4)惩罚 • 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 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称作惩罚。 • 惩罚与负强化的区别: • 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 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欲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 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2)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 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 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 反应。(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 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 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当儿童从一大堆三角形中分辨出那是等腰 三角形、那是等边三角形,那是直角三角 形……,这一过程叫分化。) 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 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 的差异的反应。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 • •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 (一)学习的定义: 广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 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 变化。 狭义:指人类的学习。学习是在社会生活 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 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 的过程。
• 5、桑代克的试误说对教育的意义 • 中小学生的学习特别强调“做中学”,即在实 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 略。 • (1)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进行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学 生才会是终生不忘的。 • (2)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 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或 得到消极后果。 • (3)应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 意在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 • (4)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 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