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完全版)
最新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最新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单选、判断部分)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3.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4.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5.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只是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6.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7.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8.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度状态9.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10.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11.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12. 人的学习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13. 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14. 会区分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被动)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主动)P36—3815.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16.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17.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18.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19.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 Weiner)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坏境等成就动因的归因模式表P6220.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21.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22.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1.知识
知识: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储存于个体 内即为个体的知识,储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知识的本质是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
知识表征指知识在人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
2.信息加工心理学对知识的静态分 类
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大多同意把人类习得的知识分为两大类: 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 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
发现学习
维度一:学习进行的方式
2.学习分类
将学习发为认知、情感 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是通常的分类框架 不同分类系统的差异出现在知识与技能的划分上。
本书遵循这种分类法,在认知学习领域采用“知识”(陈述性知 识)、智慧技能(程序性知识)和认知策略(特殊性的程序性知 识)三分的形式。 并重新对知识和技能作了定义,广义的知识包括技能,狭义则只 涉及言语信息,而技能是程序性知识的运用。
(5)态度。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已的反应倾向。(情感)
2.学习分类
奥苏伯尔的两维学习分类
维度二: 学习材 料与原 有知识 的关系
意义 学习
机械 学习
澄清概念 之间关系
听演讲 或看教 材
记口诀
良好的视 听教学
学校实验 室实验
用公式 解题
科学 研究
理智产 生过程
尝试与错误 走迷宫
接受学习
指导发现学习
按照广义的知识观,智慧技能是 运用某种习得的规则或程序顺利完 成智力任务的能力,
2.动作技能的分类
按照动作技能开始与结束的特征
连续的动作技能&离散的动作技能
2.动作技能的学习条件
1.内部条件
两种学习任务:
局部技能:一套完整的动作技能可以分解成同时或按先后次序出现的局部 技能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大纲 (1)(2)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具体大纲绪论一.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运用这些规律进行自我调适和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教育的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1)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2)教师身心发展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3)在具体的互动讨论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心理活动规律(4)师生身心发展心理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三.教育心理学独立诞生的标志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一著作,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比较科学且又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著,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是指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2.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收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3.实验法(实验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第一章简答题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认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心理适应过程。
同化、顺应和平衡化推动着个体心理不断地发展。
皮亚杰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
皮亚杰对图式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通过同化、顺应及平衡化作用,图式不断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
皮亚杰将智慧的发展划分为四大阶段:1.感知运算阶段(出生后至一岁半、两岁)2.前运算阶段(2岁到六七岁)3.具体运算阶段(六七岁到十一二岁)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到十五岁)简答题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阐明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标志和原因人类心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第一章绪论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发展、任务与方法(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1.理论任务2.实践任务(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性原则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个案研究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二、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概述1。
心理发展的概念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章学习理论(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3.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决定论(2)环境决定论(3)二因素论(4)相互作用论4.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二)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发展观2.埃里克森的发展观3.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一、学习的一般概述(一)学习的概念(二)人类的学习(三)学生的学习二、学习的类型(一)我国传统的分类(二)苏联的分类(三)奥苏贝尔的分类(四)加涅的分类(五)布卢姆的分类三、国外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一)联结派学习理论1.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2.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二)认知派学习理论1.格式塔学派的完形学习理论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3.布鲁纳的结构—发现学习理论4.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三章认知领域的学习一、知识的学习(一)知识的概念(二)传统的关于知识学习与教学的观点1.概念的学习与教学(4)教学实际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三)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学习与教学的观点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1)什么是陈述性知识(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1)什么是程序性知识(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3)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二、学习策略(一)学习策略概述1.学习策略的定义2.学习策略的分类(二)认知策略1.理解和保持知识的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2)精力口工策略(3)组织策略2.思维与解决问题策略(1)表征问题阶段的思维策略(2)解答问题阶段的策略(3)思路总结阶段的策略(三)元认知策略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1)领会监控(2)策略监控(3)注意监控3.调节策略(四)学习策略的教学1.学习策略是可以教会的2.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1)要确定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学习策略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2)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3)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4)注重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策略三、学习的迁移(一)学习迁移概述1.学习迁移的定义2.学习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2)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4)一般性迁移与特殊性迁移3.迁移的测量(二)主要的学习迁移理论及其研究1.形式训练说2.共同要素说3.概括原理说4.关系转换说5.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6.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7.迁移的产生式理论(三)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2.合理安排教材与教学内容3.创造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4.传授与训练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四、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一)智力及其培养1.智力的定义2.关于智力结构的观点(1)二因素论(2)群因素论(3)智力的层次结构理论(4)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5)智力理论的新发展(6)我国学者关于智力结构的观点3.如何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1)提高认识,积极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2)通过教学活动发展个体的智力(3)创设智力发展的情境,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和课外(4)注意根据智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发展(二)创造力及其培养1.创造力概述(1)创造力的定义(2)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3)创造力与个性的关系2.如何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1)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2)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3)鼓励个体进行独创,敢于标新立异(4)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5)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6)培养创造性的个性第四章品德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一、品德的形成(一)品德的概念1.品德的定义2.品德与道德的辨析(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三)品德形成过程的分析1.道德观念的形成(1)道德知识的获得(2)道德知识的内化与道德信念的形成(3)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2.道德情感的培育3.道德行为的发展二、西方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一)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三)新精神分析派的道德发展理论三、心理健康教育(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概念与标准1.心理健康的定义2.心理健康的标准(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策略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1)教育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平等尊重原则(4)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5)保密性原则(6)坚持性原则(7)面向全体学生原则(8)适应个别差异原则2.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1)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策略(2)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策略(3)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策略(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第五章影响学习的因素一、学习动机因素(一)学习动机的一般概念1.学习动机的定义2.学习动机的分类(二)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1.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1)对学习行为的启动作用(2)对学习行为的维持作用(3)对学习行为的监控作用2.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三)学习动机的构成1.认知的内驱力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3.附属的内驱力(四)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1.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2)设置适合的目标,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3)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兴趣(4)利用原有的内部学习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境发生迁移2.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2)提供清楚的、具体的、及时的学习结果反馈信息(3)合理运用外部奖赏(4)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5)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竞争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二、个性因素(一)认知方式1.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概念2.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对学习的影响(二)焦虑1.焦虑的概念2.焦虑对学习的影响(三)归因方式1。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 主动性研究b. 反思性研究c. 合作性研究d. 社会文化研究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反思过程(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B. 定向性与顺序性C. 不平衡性D. 差异性(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打印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完全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自身的(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 (1924年)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专业:045101教育管理、045116心理健康教育、045120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Ⅰ、考试性质本课程为教育学专业必修课程,其作用在于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针对当前的教育实际问题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促使学生从教育心理学视角理解、解释、分析与解决教育问题,丰富学生的教育理论知识,并且注意增强学生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科学思维方式促进他们对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探索Ⅱ、考查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得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基本研究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内涵,能举例说明和解释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内容;在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能针对当前教育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或者提出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Ⅲ、试卷结构说明一、考试分数及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内容结构1.名词解释: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2.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3.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IV 、考试内容第1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的方法二、研究的步骤三、研究的有效性第2章学生与教师心理第一节学生心理一、学生的认知发展二、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三、学生的个体差异第二节教师心理一、教师的角色与特征二、教师的专业品质三、师生互动四、教师的成长和培养第3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学习的实质二、学习的类型三、学生学习的特点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发射论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一、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三、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四、学习的信息加工论第四节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二、个人建构主义理论三、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4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二、学习动机的作用三、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四、学习动机的分类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一、强化论二、需要层次说三、自我效能感理论四、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五、控制点理论六、归因理论七、成就目标理论八、自我价值理论九、自我决定理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教学吸引二、兴趣激发三、反馈和评定四、奖励和惩罚五、合作与竞争六、归因指导第5章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一、知识及其涵义二、知识的分类三、知识的表征四、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第二节知识的理解一、知识的理解类型与过程二、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三、概念的学习第三节错误概念的转变一、错误概念及其性质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三、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条件四、为概念转变而教第四节知识学习与迁移一、迁移及其分类二、迁移的理论与研究三、为迁移而教第6章技能的学习第一节技能的概述一、技能及其特点二、技能与知识及习惯的关系三、技能的分类第二节动作技能一、动作技能的结构与类型二、动作技能的形成三、动作技能的培养第三节心智技能一、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二、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三、心智技能的培养第7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一、问题及其分类二、问题解决的界定第二节问题解决的过程一、问题解决的模式二、一般问题解决的过程三、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第三节问题解决的训练一、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第四节创造性思维一、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特点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第8章学习策略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一、学习策略的界定二、学习策略的分类三、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及元认知的关系四、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第二节认知策略一、复述策略二、精细加工策略三、组织策略第三节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一、元认知的结构二、元认知策略三、资源管理策略第四节学习策略的促进一、促进学习策略的原则二、常见的学习策略三、策略促进的方法第9章品德的形成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的基本界定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第二节道德发展的理论一、道德认知的发展二、道德情感的发展三、道德行为的发展第三节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一、品德的内化过程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三、品德的培养的方法第四节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第10章教学设计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一、设置教学目标的意义二、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三、教学目标的分类四、教学目标的设计第二节选择教学模式一、直接教学二、探究学习三、基于问题学习四、合作学习五、个别化教学第三节设置教学环境一、课堂空间二、教学组织三、教学媒体第11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一、课堂管理的相关概念二、课堂管理的阶段性三、课堂管理的目标第二节课堂管理过程一、课堂规则和程序的设计二、课堂规则和程序的建立三、课堂规则和程序的维持和完善第三节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二、行为矫正原则三、实用行为分析程序第12章学习评定第一节学习评定概述一、学习评定的相关概念二、学习评定的重要性三、学习评定的模式四、学习评定的方法五、教育决策与学习评定六、良好评定的指标第二节标准化测验一、标准化测验的类型二、标准化测验的优点与劣势三、测验的新进展第三节教师自编测验一、教师自编测验与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区别二、设计测验前的计划三、教师自编测验的具体形式四、编制测验的注意事项五、学习理论的启示参考书目: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2版、2010年6月第9次印刷。
25.《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专业: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教育/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04020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45115 小学教育【专业学位】I考试目标及要求教育心理学既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学习、教学规律的理论性学科,同时也是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指导教师进行教育的一门应用学科。
考试目标: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成果。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内容体系;教育心理学的定量与质性研究方法;2.理解和掌握学习的科学定义、学习活动的本质、学习活动的心理机制等学习的基本问题,了解学习的行为、认知、建构、人本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能用不同的学习理论观点、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和解释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3.掌握动机激发、知识建构、品德学习等具体学习领域的学习过程和规律,了解不同领域的学习有各自不同特点和规律,运用有关学习规律自觉改进自己的学习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兴趣;4.了解教学设计、课堂测评、课堂管理和教师心理的基本策略与方法,能明确这些策略和方法的学习理论与学习规律,初步设计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教学研究方案,提高教学的科学性。
考试要求:主要考查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应用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具体要求如下:1.识记:记住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2.理解:准确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能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学习与教学的基本规律,举例加以说明。
3.应用:能够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并综合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方案。
II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范围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考试内容与要求】1.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概念2.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与邻近学科的关系3.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4.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考核知识点】第一节教育心理的对象、性质和作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二、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第三节教育心理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考试内容与要求】1.理解主要的几种认知发展理论2.理解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考核知识点】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与教育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第二节学生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尊三、社会化:家庭、同伴和教师第三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考试内容与要求】1.理解行为主义学习各个理论的主要观点、实验过程、心理规律2.掌握行为主义学习各个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考核知识点】第一节学习及其理论发展一、学习的界定二、学习的分类第二节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观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二、华生的行为主义第三节操作条件作用的学习观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二、观察学习及应用第四章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考试内容与要求】1.了解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代表人物2.理解各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心理规律3.掌握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师的启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考核知识点】第一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一、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二、促进知识的保持第二节知识的组织结构一、认知结构二、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第五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考试内容与要求】1.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2.理解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3.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的启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考核知识点】第一节建构主义概述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二、个体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第二节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一、生成性学习二、认知灵活性理论与知识的深化第三节学习的社会建构过程一、认知学徒制与情境性学习二、知识建构共同体第六章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考试内容与要求】1.了解人本主义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2.理解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考核知识点】第一节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内容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第二节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应用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二、人本主义教育实例第七章学习动机【考试内容与要求】1.了解学习动机的分类。
《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大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法定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
我国于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为了贯彻落实《教师法》,199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
1996年,根据《教师法》的授权,原国家教委颁布《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至1997年底,完成了1993年12月31日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教师资格过渡工作。
2000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至此,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
2001年元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师资格实施工作会议,标志着教师资格制度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制度创新,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有利于严把教师入口关,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教,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职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使教师队伍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后,凡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国公民必须具备教师资格。
第一章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2、三过程五要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三过程*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心理学概论(小题,最多两分)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也叫行为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个体心理分为几个方面: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3、心理动力系统包括哪些成分?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4、人的活动的动机就是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5、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6、人的心理过程包括哪些过程?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7、认知过程包括哪些方面?是个体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8、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主观原因。
9、心理学把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10、意志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11、人的心理活动处于什么状态?处于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不同心理状态体现着人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
12、心理特征的内涵和内容。
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固定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3、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
①心理动力与心理过程是互相作用的。
心理过程在心理动力的推动下进行,人的需要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心理过程。
②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③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密切联系。
14、人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学前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内容(完整版)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识记(名次解释、选择)(一)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理论性、应用性(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四)教育心理学独立的年代与标志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的是桑代克,独立的标志:桑代克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五)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六)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偏向社会科学,偏重应用性的综合科学(七)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八)实验法:是研究这个局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九)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十)测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揭示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二、领会(选择、简答)(一)教育心理学的的创建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以普通心理学解释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没有自成体系。
发展期(20世纪20-50年代):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体系繁杂,内容各异,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理论体系学科。
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末):内容日趋集中,形成共识,独立体系学科正在形成。
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注重与教学时间结合,发展。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 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2 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3 关注实际教学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4 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育个别教学研究(四)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结构性整合、结构性分化(五)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研究内容多元化和本土化、研究手段现代化、研究程序规范化、三、简单应用(简述、选择、简答)(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阶段幼儿教育心理思想研究:儿童独立的人格、尊重儿童,卢梭。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范本模板】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1。
学生:主体因素。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2。
教师:关键。
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3。
教学内容: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
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5。
教学环境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社会环境: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1。
学习过程:核心内容。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2.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在实际应用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教学提供料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敦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奠定了基础.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年代后,西方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内容日趋集中,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教育心理学提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提纲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
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教师。
在教与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3.教学内容。
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料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敦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认为在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这三个教育学基础中,心理学应放在首位,他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三、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成人高等教育应用心理学专业学士学位考试的科目之一。
本科目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掌握水平,以及运用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育现象,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以检验考生是否具有相关理论知识和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技能。
二、考试要求 本科目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把握、理解、应用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具体要求如下: 1.识记:要求记住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2.理解:要求准确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能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学习与教学的基本规律,或举例加以说明。
3.应用:要求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并综合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方案。
三、试卷结构 【考试方式】开卷 【考试用时】120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试卷题型】 1.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例如:形式训练说 2.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例如:简述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标准和条件。
3.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例如: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4.案例分析题(1小题,15分) 例如:《文汇报》(1984年3月9日)曾报道了美籍华裔物理学家钱致榕谈到的一段经历。
钱先生上中学时正处战乱时期,社会风气不好,学生也不学习。
当时,学校从三百名学生中挑选了六十名,组成了一个"荣誉班",钱先生即为其中的一人,教师告诉这些学生之所以挑选他们是因为他们有前途。
后来,这个班的学生大多数成了才。
但是,直到八十年代,钱先生才从当年的教师口中了解到,这六十名学生当时是学校通过抽签决定的。
请运用所学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对教育的启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自身的(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一)学习准备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动态)(二)关键期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2、定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1、代表人物:皮亚杰2、内容: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③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㈠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㈡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
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㈣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③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于最近发展区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意义: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一)人格的发展1、定义: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见书P20-21)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①家庭教养模式;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二)自我意识的发展1、定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3、发展阶段:①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岁左右基本成熟)②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年期成熟)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一)认知方式差异:1、定义: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认知差异表现:①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者:威特金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②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
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③辐合型与发散型:提出者:吉尔福德(美国)(二)智力差异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2、智商呈常态分布,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3、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4、差异表现:(见书P27)个体差异群体差异(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P27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定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差异表现①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②性格类型差异(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3、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一)学习的心理实质1、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这一定义说明: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1、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①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②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③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我国心理学家对人的学习的定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变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①定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②学习内容: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P32-33)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①智力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3、我国: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的学习;③行为规范的学习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P34-43)一、理论要点: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2、强化起重要作用;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4、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二、代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1、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2、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3、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①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