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学大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095e9fd4afe04a1b071deef.png)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仅供教师指导学员复习考试使用,请勿外传)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 科学而全面地理解人类的心理现象2. 了解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1.掌握完整教学活动应当包含的过程。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3. 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1. 理解教师的多重社会角色。
2. 了解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
3. 全面、正确理解教师的能力素质。
4. 了解教师威信的含义。
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1. 了解学习的心理实质。
2. 能结合自己的专业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分类。
3. 掌握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4. 了解联结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5. 结合所教学科,运用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
第五章学习动机及其培养1. 了解学习动机的涵义。
2. 了解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3. 理解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4. 全面理解学习动机的理论观点。
5. 在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六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1. 了解学习迁移的含义及其分类。
2. 在实际教学中,促进学习的迁移。
第七章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会1. 理解教材直观的含义及类型。
2. 在教学中,有效组织教材直观以提高知识感知的效果。
3. 了解变式的含义。
第八章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1. 了解记忆的含义。
2. 理解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实质。
3. 根据信息编码的规律来提高知识实际的效果。
4. 理解知识遗忘及其过程、特点。
5. 了解遗忘的原因,掌握合理复习,防止遗忘的原则。
第九章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1. 理解知识的含义,知识的分类。
2. 理解认知策略的实质、了解元认知与元认知策略的含义。
3. 正确理解学习策略的性质。
4.能结合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与自己的专业,促进学生掌握几种认知策略。
第十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1. 了解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含义。
2. 理解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
3. 明确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中学教育心理学大纲
![中学教育心理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c2c013ff111f18583d05a98.png)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一)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二)(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
反过来,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
(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1.总论2.学生与学习心理3.教学与教师心理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e685aab0722192e4436f609.png)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心理学的教学在讲授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基本概念及其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着重使学生掌握青少年儿童的认识过程和情意过程的特点、青少年儿童的个体社会化、青少年儿童的个性、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等基本知识,全面地认识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一)使学生掌握从事普通教育工作所必须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培养科学的心理观;(二)培养学生热爱青少年儿童、热爱基础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三、课程目标本课程目标包括: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规律。
主要知识点包括:认知过程;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智力与创造力培养;动机与学习;人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学视角,自主地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热爱青少年儿童、热爱基础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促进学生自身心理发展,进一步完善心理素质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普通心理学,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教育学。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1、选用教材:泛珠三角地区九所师范大学联合编写(莫雷、刘学兰等),现代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2、推荐参考书:1)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2007年11月第3次印刷。
2)章志光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版。
3)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主编,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2006年7月第6次印刷。
4)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六、课程进度表表1 理论教学进程表七、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在讲授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基本概念及其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及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的运用。
心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心理学基础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33916284b73f242336c5f41.png)
《心理学基础》教学大纲层次:专科总学时:36 适用专业:高级护理教学基本内容一、绪论1.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的概念(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3)心理学的任务和性质(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5)学习心理学的意义2.心理的本质(1)心理是脑的功能(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学的发展(1)心理学发展简史(2)心理学的学派简介二、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1)感觉(2)知觉(3)记忆(4)思维(5)想象(6)注意2.情绪与情感(1)情绪与情感概述(2)情绪的外部表现和生理变化(3)情绪发生的有关理论(4)情绪对心身健康的影响3.意志过程(1)意志的基本概述(2)意志行动(3)意志与认识、情感、个性的关系(4)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5)意志的作用(6)意志的心理过程(7)意志的品质和培养三、个性1.个性的概述(1)个性的概念(2)个性的基本特征(3)个性的形成与发展2.个性心理特征(1)能力(2)气质(3)性格3.个性倾向性(1)需要(2)动机(3)兴趣4.个性与健康(1)个性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2)健康个性的培养与塑造四、心理发展与心理卫生1.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的特征(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3)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4)毕业心理发展2.心理卫生(1)心理卫生概述1,心理卫生概念2,心理卫生的目的与任务3,心理卫生的意义(2)心理健康的特征1,心理健康的概念2,心理健康的标准3.个体心理卫生(1)儿童心理卫生(2)青少年心理卫生(3)青年心理卫生(4)中年心理卫生(5)老年期心理特征及其心理卫生4.社区心理卫生(1)概述(2)不同群体的心理卫生五、心理防卫与心理应激1.挫折(1)挫折的基本概念(2)挫折产生的原因(3)影响挫折的因素(4)挫折引起的反应2.心理防卫机制(1)消极的心理防卫机制(2)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3.心理应激(1)心理应激的概念(2)应激过程(3)心理应激的应对六、心理评估1.心理评估的概念2.临床心理评估的目的3.心理测验及其基本特征(1)心理测验的类型(2)标准化测验的基本特征4.心理测验方法(1)智力测验(2)人格测验(3)临床症状量表七、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调查1.概述(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产生原因(3)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4)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2.常见的情绪困扰与调适(1)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2)不良情绪的自我调节3.常见的人格问题及矫正(1)偏执型人格(2)强迫型人格(3)依赖型人格4.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及调适(1)角色变化引起的心理问题及调适(2)大学生适应发展的途径5.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及调适(1)学习动机过弱、过强及调适(2)缺乏专业兴趣及其调适(3)考试焦虑及其调适6.竞争中的心理问题及克服(1)造成不良竞争心理的主要原因(2)健康的竞争心理的培养(3)竞争中的心理问题7.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与克服(1)人际交往的作用(2)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及调适8.爱情方面的心理问题及调适(1)恋爱问题及调适(2)性心理问题及调适9.择业中的心理问题及调适(1)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矛盾(2)大学生择业常见的心理误区(3)大学生择业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调查附录一:一、实验课1.自评抑郁量表(SDS)2.自评焦虑量表(SAS)3.症状自评量表(SCL-90)要求:运用SDS、SAS、SCL-90进行自我测量,并对测量结果作出分析和评价。
(完整版)心理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心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5ee492b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76.png)
(完整版)心理学教学大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是关于心理学的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心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深入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和研究心理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分支。
2. 掌握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理论流派。
3. 熟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
4. 培养学生的心理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和应用领域2. 行为主义心理学- 定义和基本原理- 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作用- 强化和惩罚的原理3. 认知心理学- 定义和基本原理- 认知发展和思维过程- 研究和记忆的认知过程4. 发展心理学- 定义和研究方法- 婴儿、儿童和青少年发展- 成年人发展和衰老5. 人格心理学- 定义和主要理论- 个体差异和人格特质- 人格心理学的应用6. 社会心理学- 定义和研究方法- 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 社会行为和群体心理7. 心理评估- 评估方法和工具- 个体和群体心理评估- 应用和限制8. 心理治疗- 主要治疗方法和理论- 心理治疗的应用范围- 心理治疗的效果评估四、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系统讲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框架。
2. 讨论:安排案例分析和主题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3. 实践:开展实验、观察和调研,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4. 小组项目:分组完成心理学课题研究或实践项目,体验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
五、课程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的表现。
2. 作业和报告:根据课程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和实践报告。
3. 期中考试: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期末论文:根据学生选择的课题撰写一篇心理学研究报告。
312心理学大纲2024
![312心理学大纲2024](https://img.taocdn.com/s3/m/661e70bd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13.png)
心理学大纲2024目录1.导论2.发展心理学3.认知心理学4.社会心理学5.人格心理学6.心理测量与评估7.精神病理学8.心理治疗与干预1. 导论•心理学的定义和历史发展•研究方法和伦理负责•主要领域和应用2. 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成年发展心理学•老年发展心理学•跨文化发展心理学3. 认知心理学•注意与感知•学习与记忆•思维与推理•语言与沟通•决策与问题解决4. 社会心理学•自我与自我认知•人际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群体和集体行为•社会认知与认知偏差•社会影响与态度形成5. 人格心理学•人格理论与研究方法•人格心理的性格特质•人格与情绪•人格发展与变化•人格心理与心理健康6. 心理测量与评估•测量与测验•心理评估方法•阈值与准确性•积极心理学的测量•测量与评估工具的应用7. 精神病理学•精神障碍与症状•精神疾病的分类与诊断•精神病理学的治疗方法•精神病理学与社会•精神病理学的研究与实践8. 心理治疗与干预•治疗方法和治疗师的角色•心理治疗的流派和理论•心理治疗的技术和策略•心理治疗的效果评估•心理治疗与患者自我管理以上为《心理学大纲2024》的概要。
本大纲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了解心理学各主要领域的内容,并为未来深入学习该学科提供指导。
课程涵盖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各方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学生将通过学习本课程,了解到心理学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的重要性,并培养相关的研究和思考能力。
大学生心理学 教学大纲
![大学生心理学 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529ba6cb4daa58da0114a4b.png)
《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任务《大学生心理学》作为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以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健康心理学为基础,突显大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主线,辅以多样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大学生应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根据学生现实需要以模块方式进行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利用现有的实验、实习平台引导学生变客体为主体,注重心灵体验,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自我成长。
本课程通过教学以期达到以下目的:1、传授大学生心理学基础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机制、特点及规律,掌握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理论与方法。
2、赋予学生多视角探讨行为原因的心理学观点,使其学会观察、分析、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心理发展观,提升应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利用心理知识维护自我心理健康,提升幸福感。
二、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教学内容结构突出理论结合实践的特点,既注重知识传授,又强调能力提升,满足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学针对性需要。
具体内容包括九章,共40学时,其中理论学习22学时,实践课程16学时,考试考核2学时。
具体理论与实践课程及学时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心理学概述第二节大学生心理现状第三节大学生心理影响因素拓展项目(3学时)大学生心理学课程资源介绍经典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介绍第二章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2学时)第一节大学生生理发展特点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第三节大学生心理矛盾及调适实践项目(5学时)大学生心理答辩式研讨第三章大学生的自我探索(3学时)第一节自我概念概述第二节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第三节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矛盾及调适第四节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教育第四章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恋爱心理(2学时)第一节人际交往概述第二节大学生人际交往机制及影响因素第三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技巧与艺术第四节大学生恋爱心理实践项目(2学时)大学生人际沟通训练第五章大学生情绪管理(4学时)第一节情绪理论概述第二节大学生的情绪特点第三节大学生的情绪管理第六章大学生学习心理(2学时)第一节大学生的智力与学习特点第二节大学生学习常见心理问题分析第三节大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七章大学生和谐人格与塑造(3学时)第一节人格概述第二节不同人格理论视角看大学生人格第三节影响大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第四节大学生和谐人格塑造实践项目(4学时)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第八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2学时)第一节职业生涯概述第二节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第三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第四节大学生生涯规划误区心理分析第九章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识别与应对(2学时)第一节心理障碍概述第二节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识别与应对实践项目(2学时)大学生朋辈互助练习考试/考核(2学时)三、各章教学目标与任务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与任务传授大学生心理学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概念、西方心理学流派的各自主张以及现代心理学发展趋势,探讨大学生心理现状及影响因素,介绍经典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引导学生建立应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c334f92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f1.png)
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导论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
1.2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会掌握心理学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教学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史、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第二部分:课程大纲2.1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理解心理学的定义和范畴- 了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2.2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 认知过程的基本原理- 认知发展和思维模式的研究2.3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成人和老年人的心理变化2.4 第四章:社会心理学- 个体与群体的相互关系- 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学现象的研究2.5 第五章: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维护方法- 常见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第三部分:教学方法3.1 教学策略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形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2 评估方式学生的评估将主要通过考试、作业、论文等形式完成,以检验学生对于心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提升。
第四部分:教学要求4.1 学习态度学生应认真对待本门课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并勤于思考、探讨。
4.2 知识要求学生应熟悉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理论,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学习效果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结语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心理学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更好的提升,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能够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感谢大家的参与和支持!。
《心理学》知识点大纲及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知识点大纲及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3651040a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f.png)
《心理学》知识点大纲及知识点汇总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情绪情感过程: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和情感体验。
意志过程:有意识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的行为表现,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
2、实验法:控制条件,主动引起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从而进行研究。
3、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了解被试的心理状况。
4、测验法:采用专门的心理测验工具对被试进行测量。
二、感觉与知觉(一)感觉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3、感觉的测量: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
(二)知觉1、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特性整体性: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为一个整体。
选择性:在众多刺激物中,选择出某些刺激物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刺激物作为背景。
理解性: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进行解释和理解。
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二)记忆的过程1、识记:通过反复感知,使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痕迹。
2、保持: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使其不遗忘。
3、回忆或再认:在一定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三)记忆的种类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形象记忆:对事物形象的记忆。
逻辑记忆:对概念、公式、规律等的记忆。
情绪记忆:对情绪体验的记忆。
动作记忆:对身体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瞬时记忆:保持时间极短,一般在 1 秒以内。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f5f2a61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14.png)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者)第一章心理学概论第一节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一、个体心理系统个体心理: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四个方面: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1.心理动力: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a) 动机: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2.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关系。
a)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b)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
c)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
3.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的时间是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4. 心理特征: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a) 能力: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b) 气质: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c) 性格: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d) 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这些心理,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二、个体心理与行为—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人的心理具有意识性。
1.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察觉的心理活动。
2.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就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
人清醒的时候,也有无意识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并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得作用。
3.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心理学大纲(考核要求整理版)
![心理学大纲(考核要求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7da0c835c281e53a5902ff1f.png)
第一章概论1,识记:心理学的概念2,领会:心理学的基本性质3,领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4,领会:心理学各种方法的主要特点5,应用: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第二章意识与注意1,识记:意识,无意识2,领会: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注意与意识状态的关系3,识记:生物节律,日节律4,领会:生物节律与睡眠5,领会:脑电波与睡眠的阶段,失眠的种类第三章感觉与知觉1,识记:感觉的基本概念2,领会:感觉性和感觉阀限3,识记:视觉适应,颜色的特性4,领会:视觉产生的机制,色觉理论5,领会:听觉产生的机制,基本的听觉现象6,识记: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特性7,领会:知觉的机制8,简单应用:感觉的整合——知觉的形成9,识记:社会知觉的一半概念,社会知觉的特性10,领会:社会知觉的基本过程第四章记忆与学习1,识记:记忆2,领会:记忆的过程,记忆的类型3,识记: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4,领会: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征与区别,记忆系统间隔成分的关系5,应用:说明短时记忆像长时以及装换的条件,长时记忆储存于建构的特征6,识记:遗忘7,领会:遗忘曲线,遗忘的原因,有意遗忘的作用8,应用:如何提高记忆能力9,识记:学习10,领会: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分类,学习与记忆的关系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1,识记:思维的概念,思维的特征2,领会:思维的机制3,识记:概念的性质和分类,概念的功能4,领会: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条件5,识记:推理的概念,问题解决的概念6,领会:推理的一半过程,问题的一半过程,问题解决的理论模式和方法步骤7,识记:想象的概念,创造性的概念8,领会:创造性的测量和鉴别第六章智力1,识记:智商,比率智商,离差智商,2,领会:智力的类型,智力的发展特征,智力与能力的关系3,应用:如何看待智力差异4,识记:常模,信度,效度5,领会:智力检测的性质与类型,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成就测验的区别6,识记:遗传因素7,领会:智力的影响因素8,应用:如何发挥教育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1,识记:动机、需求、诱因2,领会:动机的基本特征,动机的功能、需要、诱因与动机产生的关系,动机的种类3,应用:说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4,识记: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工作动机5,领会:成就动机的成分,工作动机理论6,应用:影响成就动机高低的因素,社会性动机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7,识记:本能理论、匮乏动机、成长动机、认知与期待理论8,领会:马斯洛的需要层次9,应用:用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认知与期待理论解释人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现象10,识记:情绪情感,心境。
心理学大纲
![心理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d0dbcc605087632311212c7.png)
心理学大纲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研究范围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作为心理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正常人的心理。
基础心理学研究的心理现象包括以下内容: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心理活动的动力(情绪、需要、动机、意志);心理活动的个别差异(能力、人格)。
心理学科的性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理论任务,实践任务。
心理学的学科范围:心理学科的研究由各分支学科来承担,理论任务由基础心理学科承担,实践任务由应用学科承担。
基础学科有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应用学科有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传统心理学常用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调查法,个案法、作品分析等;新的研究方法有反应时法、信号检测论、间接测量法等。
三、心理学简史及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说科学心理学的起源,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多学科交叉整合,应用心理发展快,重大问题提上日程;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认知过程的机制、认知神经科学、智力与脑的关系、意识与无意识问题、儿童认知发展、学习过程、人力资源管理、认知工程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
四、科学的心理观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活动对脑的依存性,种族进化中心理发展水平对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的依赖性,个体心理发展中心理发展水平对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的依赖性。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最高反映形式,心理反映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主观的、积极能动的,心理反映受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一、脑机能定位的研究手段传统的研究手段:电刺激、切除等;新的研究手段:正电子发射扫描图技术(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术(FMRI)高分辨率脑电图(EEG),高分辨率脑磁图(MEG)二、人的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细胞的结构、功能;神经的兴奋(神经冲动)与传导;突触传导三、神经系统的构造与机能神经系统的构造,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四、大脑皮层的分区与机能大脑的结构;机能分布,三类机能区一皮层感觉区、皮层运动区、皮层联合区。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b53ae9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4c.png)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心理学》课程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行为和心理过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研究对象。
2、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
3、分析人类心理现象和行为,包括认知、情感、动机、人际关系等方面。
4、理解心理学在日常生活、教育、工作等领域的应用。
5、培养学生的心理学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三、课程内容1、心理学导论:介绍心理学的定义、历史、研究范围和方法。
2、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介绍神经元、大脑结构和功能,以及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3、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4、情感与动机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情感、动机和情绪,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和情感调节等。
5、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差异和社会行为,包括人格理论、群体行为和人际关系等。
6、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包括胎儿期到老年的心理发展。
7、心理病理学:介绍心理疾病的分类、诊断和治疗,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
8、心理学应用:介绍心理学在教育、工作、咨询等领域的应用。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总计36学时,分为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
理论授课部分每周安排两次,每次2学时;实践操作部分每周安排一次,每次2学时。
具体安排如下:1、心理学导论(4学时)2、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4学时)3、认知心理学(6学时)4、情感与动机心理学(6学时)5、人格与社会心理学(6学时)6、发展心理学(4学时)7、心理病理学(4学时)8、心理学应用(4学时)五、考核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两个部分。
平时作业包括课堂讨论、阅读论文和完成课后习题等,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
具体考核标准如下:1、平时作业: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讨论表现和阅读论文质量进行评价。
2024 心理学大纲
![2024 心理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2d49e1b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56.png)
2024 心理学大纲一、导论 -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二、认知心理学 1. 信息加工理论 - 感知和知觉的基本过程 - 记忆的形成、存储和检索 - 思维和推理的过程2.学习与记忆–古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记忆的类型和特点–遗忘的原因和防范策略3.语言与沟通–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语言的组织和理解–言语和非言语沟通的比较三、发展心理学 1. 儿童发展 - 儿童认知和感知的发展 - 社会和情感发展 - 性别认同和角色形成2.青少年发展–青少年身体和性别发育–青少年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青少年问题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3.成人发展–中年危机和生涯发展–老年人认知和情感变化–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四、社会心理学 1. 人际关系和亲社会行为 - 社会认知和情感的作用 -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 社会支持和人际冲突解决2.领导与影响–领导理论和风格–影响和说服的机制–领导力的发展和培养3.集体行为和群体心理–群体行为的原因和动力–群体决策和合作–群体行为的影响和后果五、心理健康与应用心理学 1. 精神障碍和心理治疗 - 常见精神障碍和病因分析- 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效果评估 - 心理健康促进和干预措施2.应激与适应–应激的类型和反应–应对和适应的方式–应激管理和心理韧性的培养3.工作与组织心理学–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组织文化和领导行为–职业发展和职业倦怠的预防六、实验与研究方法 1. 实验研究设计 - 实验的基本要素和设计原则 - 随机分组和双盲实验 - 实验研究的局限性和伦理问题2.调查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和样本选择–量表的设计和信效度检验–调查研究的数据分析和解读3.观察和个案研究–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的特点–个案研究的设计和分析–观察研究的可靠性和效度综上所述,本文档概括介绍了2024年心理学的大纲内容,涵盖了心理学的导论、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应用心理学以及实验与研究方法等多个领域。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4d47c3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fe.png)
《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它试图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来揭示人类心理的本质和规律。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培养学生对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心理学及相关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理论和研究方法。
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动机等。
熟悉心理学在不同领域(如教育、临床、工业等)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人类心理和行为现象的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对他人心理和情感的尊重和理解,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发展。
三、课程内容1、心理学的历史与流派介绍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结构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主要流派的观点和贡献。
探讨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和当代心理学的研究热点。
2、研究方法讲解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
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心理学研究的能力,包括提出研究问题、制定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等。
3、感觉与知觉阐述感觉的生理机制和基本特性,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分析知觉的组织原则和影响因素,以及知觉与错觉的关系。
4、意识与注意探讨意识的层次和状态,如清醒意识、睡眠与梦、催眠等。
介绍注意的种类、特征和影响因素,以及注意在信息加工中的作用。
5、学习与记忆讲解学习的基本理论,如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认知学习理论等。
分析记忆的过程、类型和遗忘规律,以及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6、思维与语言探讨思维的形式、过程和策略,如概念形成、推理、问题解决等。
研究语言的结构、发展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7、动机与情绪分析动机的产生机制和类型,如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6058]学校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二○○二年一月指定用书:《学校心理学》,林崇德、辛涛、邹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参考书:1.邓明昱、郭念峰:《咨询心理学》,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2.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刘翔平:《学校心理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Ⅰ.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学校心理学》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的考试课程,目的在于帮助考生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检验考生对学校心理学主要内容的掌握水平及应用能力。
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青少年学生的具体表现。
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学校心理学是顺应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而设置的。
本课程强调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注重对考生在基本理论、方法和能力上的培养。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使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掌握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技术,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常见问题,了解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以及行为矫正和训练的方法。
Ⅱ.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要求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本章应理解学校心理学的实质,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了解学校心理学的缘起以及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理解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难点是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一)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性质(二)学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第二节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缘起(一)社会问题(二)科技发达、生活优越且教育管理不严(三)学校咨询事业的发展(四)危机期问题的讨论第三节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一)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二)学校心理学在学校里所扮演的角色第四节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一)普通心理学是学校心理学的基础(二)与儿童心理学一起研究儿童发展的规律(三)一门应用性的教育心理学(四)心理测量学和咨询心理学为学校心理学提供工作手段三、考核知识点(一)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1.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2.学校心理学的性质(二) 学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1.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2.心理咨询3.诊断性评价4.行为矫正5.学习指导6.职业指导(三) 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缘起1.学校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原因2.科技发达、生活优越且教育管理不严3.学校咨询事业的发展4.危机期问题的讨论(四)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课题1.儿童多动症矫治的研究2.离异子女心理特点及其良好适应性的研究3.问题儿童临床心理学的研究4.青少年抽烟问题的探究(五)学校心理学家在学校里所扮演的角色1.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者2.德育工作的辅导者3.学生学习的辅导者4.学生选择职业的指导者(六)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1.普通心理学是学校心理学的基础2.与儿童心理学一起研究儿童发展的规律3.一门应用性的教育心理学4.心理测量学和咨询心理学为学校心理学提供工作手段四、考核要求(一) 识记1.心理预防的含义2.心理咨询的含义3.行为矫正的含义4. 学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1)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2)心理咨询(3)诊断性评价(4)行为矫正(5)学习指导(6)职业指导(二) 领会1.学校心理学的性质与对象2. 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缘起(1)学校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原因(2)科技发达、生活优越且教育管理不严(3)学校咨询事业的发展(4)危机期问题的讨论3. 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1)普通心理学是学校心理学的基础(2)与儿童心理学一起研究儿童发展的规律(3)一门应用性的教育心理学(4)心理测量学和咨询心理学为学校心理学提供工作手段(三) 应用1.举例说明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课题2. 说明学校心理学家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二章学校心理学发展的历程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本章的目的是了解学校心理学产生的原因,了解学校心理发展的历程。
本章的重点是学校心理学发展的历程。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学校心理学的萌芽期(一)学校心理学产生的动因(二)学校心理学的萌芽期第二节学校心理学的产生期(一)培训与证书颁发(二)文献(三)作用、职责和就业机会(四)组织的发展第三节学校心理学的发展期(一)文献(二)会议(三)职业的发展(四)组织的发展第四节学校心理学的繁荣期(一)学校心理学组织的发展(二)学术文献(三)学校心理学家的作用和职责三、知识考核点(一) 学校心理学产生的动因1.义务教育的实施2.身体缺陷和心理缺陷儿童的大量存在3.特殊教育的出现(二) 学校心理学的萌芽期1.学校心理学服务的出现2.诊所和教育心理学测验的兴起3.早期学校心理学家的作用和职责4.早期的组织和培训5.重要的贡献者(三) 学校心理学的产生期1.培训和证书颁发2.文献的涌现3. 学校心理学家的作用、职责和就业机会4. 组织的发展(四) 学校心理学的发展期1.学术文献的不断增多2.会议的增多3.职业的发展4.组织的发展(五) 学校心理学的繁荣期1.组织的发展2.学术文献的增多3.学校心理学家的作用和职责的变化四、考核要求(一) 识记1.学校心理学在历史上的服务范围体系2. 七十年代以来学校心理学从业者的作用和职责的主要变化(二) 领会1. 学校心理学产生的动因(1)义务教育的实施(2)身体缺陷和心理缺陷儿童的大量存在(3)特殊教育的出现2. 学校心理学的萌芽期(1)学校心理学服务的出现(2)诊所和教育心理学测验的兴起(3)早期学校心理学家的作用和职责(4)早期的组织和培训(5)重要的贡献者(三) 学校心理学的产生期(1)培训和证书颁发(2)文献的涌现(3)学校心理学家的作用、职责和就业机会(4)组织的发展3. 学校心理学的发展期(1)学术文献的不断增多(2)会议的增多(3)职业的发展(4)组织的发展4. 学校心理学的繁荣期(1)组织的发展(2)学术文献的增多(3)学校心理学家的作用和职责的变化(四) 应用1. 阐述在职业能力和职业责任方面学校心理学家应达到的要求。
2. 说明学校心理学家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方面应遵循的职业道德。
第三章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本章应理解学校心理学中的发展观和系统观,了解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类型,了解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类型和数据收集方法,难点是学校心理学中的发展观和系统观。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学校心理学中的发展观与系统观(一)学校心理学中的发展观(二)学校心理学中的系统观第二节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类型(一)纵向研究(二)横断研究(三)时间序列研究第三节数据收集方法(一)观察法(二)访谈法(三)问卷法(四)测验法第四节研究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一)研究数据的定性分析(二)数据结果的定量分析三、知识考核点(一) 学校心理学中的发展观1.发展的含义2. 个体发展的动因(1)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2)个体心理发展的外因和内因(3)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发展理论对学校心理学的意义(二) 学校心理学中的系统观1.系统与系统方法2.发展性系统理论3.家庭系统4.学校系统(三) 学校心理学研究类型1.纵向研究及其特点2.横断研究及其特点3.时间序列研究及其最常见的几种变式(四) 数据收集方法1. 观察法(1)观察的类型(2)观察的设计(3)观察法的注意事项2. 访谈法(1)访谈法的类型(2)访谈法的设计(3)访谈法的注意事项3. 问卷法(1)问卷的设计(2)常见的问卷类型(3)问卷法的注意事项4. 测验法(1)心理测验的类型(2)测验法的实施(3)我国常见的测量工具(五)研究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一) 研究数据的定性分析及其特点1.定性资料的整理与编码2.定性分析的步骤(二) 数据结果的定量分析1.多元回归2.典型相关3.判别分析4.路径分析四、考核要求(一) 识记1.发展的含义2.个体发展的动因3.心理动力理论4.认知理论5.系统与系统方法6.心理测验的种类7.我国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二) 领会1.发展理论对学校心理学的意义2.发展性系统理论3.纵向研究及其特点4.横断研究及其特点5. 时间序列研究及其最常见的几种变式(1)准实验设计(2)多因素设计6. 观察法及其特点(1)观察的类型(2)观察的设计(3)观察法的注意事项6. 访谈法及其特点(1)访谈法的类型(2)访谈法的设计(3)访谈法的注意事项7. 问卷法及其特点(1)问卷的设计(2)常见的问卷类型(3)问卷法的注意事项8.测验法及其特点(三) 应用1.举例说明研究数据的分析与处理2.举例说明数据结果的定量分析第四章学校心理学中的测量与评估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本章的目的是理解心理测量的特性,了解心理测量的种类、心理测量工具的选择以及心理评估的模式与原则,了解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和行为评估技术。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心理测量的特性、心理测量的种类,心理测量工具的选择以及心理评估的模式与原则。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心理测量与评估概述(一)心理测量的特性与种类(二)心理测量工具的选择(三)心理评估的模式和原则第二节智力测验(一)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三)瑞文推理能力测验第三节人格测验(一)艾森克人格问卷(二)儿童人格调查表(三)青年人格调查表(四)NEO人格问卷(五)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第四节行为评估(一)儿童行为核查表(二)儿童行为评价系统三、知识考核要点(一) 心理测量的特性与种类1.心理测量的特性2.心理测量的种类(二) 心理测量工具的选择1.标准化测验2.信度3.效度4.常模(三) 心理评估的模式和原则1.心理评估的三种模式2.心理评估的原则(四) 智力测验1.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2.韦氏儿童智力量表3.瑞文推理能力测验(五) 人格测验1.艾森克人格问卷2.儿童人格调查表3.青年人格调查表4.NEO人格问卷5.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六) 行为评估1.行为评估常用的方法2. 行为评估所使用的测量工具(1)儿童行为核查表(2)儿童行为评价系统四、考核要求(一)识记1.心理测量2.选择心理测量工具应考虑的要素(1)标准化测验(2)信度(3)效度(4)常模3.心理评估的模式(1)医学模式(2)多元模式(3)整合模式4.智力的含义(二)领会1.适用于中小学生的代表性智力测验(1)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2)韦氏儿童智力量表(3)瑞文推理能力测验2.人格测验(1)艾森克人格问卷(2)儿童人格调查表(3)青年人格调查表(4)NEO人格问卷(5)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3.行为评估常用的方法4.儿童行为核查表5.儿童行为评价系统(1)自我报告量表(2)父母评价量表(3)教师评定量表(4)学生观察系统(三)应用1.阐述心理评估应遵循的原则2.举例说明心理评价系统的应用第五章行为分析与矫正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本章的目的是理解行为矫正的理论假设,了解行为矫正的程序与原则,了解行为改变的测量与分析以及行为矫正的主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