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反思评课
《最大公因数》课例研究观课心得
观《最大公因数》一课心得体会姚岚红花学校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我们数学组也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
本学期储金坡老师执教了《最大公因数》一课,总共进行了三次修改和讲授。
接下来,我想谈一谈我的观课感受。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以因数这个知识点为基础进行教学,也是为后期约分等知识做铺垫。
储老师在上课前也做了前测,发现孩子们在找因数的时候就出现了遗漏,找不完全因数,那么就会影响最大公因数的准确性,课前老师和学生也进行了全面的复习.教材共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方式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方法一:(列举法)分别写出两个数的因数,再找最大公因数;方法二:(筛选法)先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看哪些因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最后从中找出最大的;方法三:(计算法)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这么多方法,教师应该向学生重点推荐哪种呢?教材中补充拓展的分解质因数方法学生是否都应掌握呢?短除法是否都应掌握呢?方法一与方法二相比,由于第一种方法便于观察比较,十分直观。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暗暗地就选择了它。
方法二与方法三相比,在数据偏大且因数较多时,如果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最大公因数不仅正确率高,而且速度也会大幅提高。
至于学生选用哪种策略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我并不强求。
从作业反馈情况来看,多数学生更喜欢方法一,但是我们要提醒学生养成先观察数据特点,然后再动笔的习惯。
如两个数正好成倍数关系或互质数关系时,许多学生仍旧按部就班地采用一般策略来解决,全班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够根据“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规律快速找到最大公因数。
在这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率先垂范,做好榜样。
在巩固练习过程中,也应加强训练,每次动笔练习之前补充一个环节——观察与思考。
使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策略方法外,还能灵活快捷地求出一些特例来。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应与教学目标一致,不能设计得内容过多,应精益求精;导学案的设计要做到由浅入深,语言准确,连贯性强;教师课堂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语言要多些,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5篇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是进一步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包括两种特殊情况。
这节课上的非常顺利,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和谐,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上课的第一环节,是复习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复述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而是让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说出了许多组数,找出了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对它们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择其四组板书在黑板上:4和5,5和6,5和7,7和9。
让学生观察,这四组数有什么特点。
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发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我发现两个数中只要有一个质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这是一个大胆的猜测,虽说是出乎意料,但更使课堂充满了生机。
我让学生判断他的观点是否正确。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这个观点不对,比如2和4,2是质数,但它俩的最大公因数不是1。
”又有学生提出3和6,5和10等。
我接着又让学生观察,这几组数又有什么特点。
通过通论观察,完成了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任务,发现了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另一种特殊情况,即两个数是倍数关系,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较小的数,学生发现了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几种情况,当两个数都是质数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当两个数是连续的自然数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这两个数可以是质数,也可以是合数,还可以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等等。
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通用15篇)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通用15篇)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篇1教学例3时先用边长6厘米和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教师选择正方形纸片铺长方形的活动教学公因数,是因为这一活动能吸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用同两张正方形纸片分别铺一个不同的长方形,面对出现的两种结果,会发现“为什么有时正好铺满、有时不能”,“什么时候正好铺满、什么时候不能”这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他们沿着长方形的边铺正方形纸片,就会想到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可能和边长有关,于是产生进一步研究长方形边长和正方形边长关系的愿望。
分析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联系铺的过程与结果,从长方形的长、宽除以正方形的边长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层面上,体会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
第二个层次根据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而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还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先找到这些正方形,把它们边长从小到大排列,知道这样的正方形的个数是有限的。
再用“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概括地描述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征。
显然,前一层次形象思维的成分较大,思考难度较小,对后一层次的抽象认识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反思:突出概念的内涵、外延,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我用“既是……又是……”的描述,让学生理解“公有”的意思。
例3先联系用边长1、2、3、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的现象,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除以正方形边长都没有余数,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一方面概括了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点,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既是……又是……”的意思。
【精品】实验小学《最大公因数》公开课评课稿
实验小学《最大公因数》公开课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钟丽冈老师执教的《最大公因数》一课,感触颇深,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通过找公因数的过程,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语言有起有伏,富有感染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钟老师始终情绪饱满,带领着学生学习数学。
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发挥学生的主体,自主探究。
教学新知识时,钟老师并没有直接讲授内容,钟老师抛出问题后而是让学生独立探究。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了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找出了各种求“9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知识衔接紧密,流畅自然。
在教学中,钟老师首先从学过的因数、倍数谈话引入,然后让学生回忆因数的特征,接着通过一个找因数的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从刚才的同学站立情况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有的同学站立两次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从而引入新课。
3、重视联系实际,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
钟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问题、场景等的呈现更加直观,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起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的作用。
4、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习的过程。
钟老师及时的评价与肯定,都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钟老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真正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
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5、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
钟老师注重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体现教学设计的问题性和实效性,凸显出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在平实中让学生享受课堂的真实。
6、课堂结构完整,环节过渡流畅。
整个过程自然流畅。
最后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设计,辨析、填空、讲故事等,题型多样,层层递进,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氛围里巩固了新知,做到了寓教于乐。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精心设计一个童话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学讨论,帮助王叔叔选择地板砖。
再思考探索正方形地板砖的边长与长方形地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然后用问题的形式,通过复习16和12的因数,让学生再找两个数的因数、找两个数的公有的因数、找两个数公有的因数中最大的因数的过程中,发现用边长1厘米、2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都正好铺满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1、2、4这些数和16、12有什么关系,同时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总之,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复习巩固旧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新知。
而且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数学现实参与数学课堂,不断地利用原有的经验背景对新的问题做出解释。
此过程中我还注意了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重视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我从方法上作进一步指导,小组长帮助,生生互帮等。
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主。
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2《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商是三位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习除数是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因此要在引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切实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联系旧知,激发兴趣本节课我有意识的在一开始设计了抢答环节,让学生判断大屏幕上几道题目的商的位数,进而发现不同,激发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从效果上看,学生在判断的过程中比较感兴趣,并能初步感受与旧知的联系与不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放手学生,设置大问题本节课我在这方面做的不好。
在摆小棒理解算理环节,我领的比较多,学生和老师一问一答,比如:“先分什么?再分什么?每份是多少”等,虽然学生最后也弄明白了该如何分小棒,但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第一篇: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一、教学目标到位,教学重点突出、难点设置合理。
本节课主要目标是:驾驭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理解公因数中最大公因数是谁。
王老师通过地面铺砖的这种生活情景,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景中发觉问题,并提出怀疑,这样调动了学生爱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关系,还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本节课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难点是如何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
王老师这节课首先以列举法来引导学生找公因数,随后,又用集合图的方式反映12和16的公因数各有哪些,然后让学生视察发觉12和16的公因数中最大公因数是谁,通过一系列媒体资源的展示,逐一解决了每个问题,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印象。
他激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顺当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程序中,作到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得学问。
(1〕培育学生自主探究,形成概念。
王老师这节课通过铺地砖的事例要求学生驾驭抽象的数学结论,引导学生参加探讨学问形成过程,尽可能的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探讨,沟通努力出解决问题,形成概念。
〔2〕让学生发觉问题,探究出方法。
王老师整节课是通过课件演示,采纳了列举法,集合法,这两种方式教学12和16的公因数有哪些,其中最大公因数是几,利用这种方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视察,去发觉,为学生自主探究,发觉,创新增加了活力。
〔3〕练习层次分明,巩固新知练习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
尤其是通过嬉戏巩固了学习学问,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爱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公因数的联系和区分。
巩固练习做到了好玩、有益、有层、有度。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多媒体课件运用敏捷1、导入设计奇妙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载体,也是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2023年《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通用篇)
2023年《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通用篇)《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篇1对于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须要解决和相识。
1、复习找寻因数的方法。
2、联系实际体会学习找寻公因数的必要性。
3、探究找寻2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结合集合方法直观显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5、理解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以及应用。
6、结合短除法找寻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这个在人教版中作为了解,在本课中,我向孩子们了解介绍,但未做要求)在课上,我以为长16dm宽12dm的客厅铺上正方形方砖,刚好铺满,能选用集中方砖,这在无形中蕴含这找寻16和12的因数,这样能够孩子们体会找寻公因数的必要性,引起探究欲望。
孩子们有不同的方法和方式去表示公因数的方式,在最终介绍集合方式,在交集中更直观现实公因数,这样更直观的显示,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学习短除法也为后面教学约分做好先知铺垫,也为孩子们介绍一种找寻最大公因数的简便方法,满意不同水平学生学习的须要。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篇2《最大公因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驾驭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约分做打算。
《最大公因数》被支配在分数的意义这一单元内,与以前的老教材有很大的区分。
一、借助操作活动,经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往教学公因数的概念,通常是干脆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因数,然后让学生发觉哪些因数是两个自然数公有的,从而去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而新教材留意以直观的操作活动为主,主题图中出现的是一幅铺地砖的画面,从而去创设给贮藏室地面铺地砖的情境。
这样支配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沟通经验学习过程。
在这节课上,让学生按要求自主操作,通过小组合作,去铺格子图,发觉用边长1厘米、2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但是用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能把宽12厘米铺完,但是不能正好铺完长16厘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索正方形的边长既要是长方形长的因数,也要是宽的因数。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进行了《最大公因数》这一课,虽然在之前听过优秀教师示范本节课,在课前教学设计中也做了大量准备,但是通过大家的指点和我自己的反思认识到了自身在教学设计和讲课中的一些不足:
1、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各环节的设计,但是有些环节设计的不够好,例2的学习应该让学习较差的学生展示问题,这样会更好。
2、对学情分析不够透彻,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导致本节课没有进行完。
展示例2时讲解太多,语言不够简洁精准。
3、虽然课堂有强调做题的规范性,但是力度还不够,有待加强。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这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克服这些不足,争取做到最好!。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与课堂改进教案分享
我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教授最大公因数这一课程中的心得体会和教学反思。
我还会详细介绍我如何改进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够给其他的老师和学生们带来一些有用的启示和帮助。
一、教学反思作为一门重要的高中数学课程,最大公因数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但是,我深刻认识到,教授这个知识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发现学生会遇到很多困惑和误解,无法完全理解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对此,我进行了深入反思,总结了以下几点。
1.不够注重基础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是一个由基础构成的学科,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在前面一些更基础的内容之上逐渐形成的。
在教授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学生逐渐明白什么是整数,怎样计算最大公约数等基础知识。
2.应该注重课堂互动教学是一个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才能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知识点。
我需要更多地利用互动教学的方法,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对话,启发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应该加强练习最大公因数是一个需要多加练习才能掌握的知识点,但是,在教学中我纠结于讲解理论,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充分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概念,我需要更多地利用练习题,帮助学生进行重复练习和巩固。
二、课堂改进基于我对教学反思的深入分析,我在课堂上采取了以下改进措施:1.注重基础教学我把握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从最基础的数字讲起,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整数,并且加强了对因数和倍数的掌握,为掌握最大公因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互动教学在课堂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环节中,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课堂互动效率和学习效果。
我采用“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掌握最大公因数。
3.加强练习练习是学习最大公因数的关键,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充分而有效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者小组互相交流,反复进行练习和实践。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哎呀呀,最近我们学了最大公因数这个知识,可把我给折腾得够呛!不过,通过学习和老师的讲解,我也有了不少的收获和想法。
刚开始学最大公因数的时候,我真的是一头雾水,心里直犯嘀咕:“这都是啥呀?怎么这么复杂!”老师在黑板上写的那些数字,它们之间的关系我怎么也搞不明白。
比如说,什么是公因数?什么又是最大公因数?为什么要找最大公因数?这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袋里像一群小蜜蜂一样嗡嗡嗡地转个不停。
老师为了让我们明白,给我们举了好多例子。
就像我们分糖果,一堆糖果要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而且要没有剩余,这时候就得找出能同时整除这堆糖果数量的最大的那个数,这不就是找最大公因数嘛!这就好比我们组队做游戏,要把大家分成人数相同的小组,那每组人数就是最大公因数。
想到这里,我好像有点开窍了。
课堂上,老师还让我们小组讨论。
我和同桌还有前后桌的小伙伴们凑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想法。
我着急地说:“哎呀,我还是不太懂,你们快给我讲讲!”同桌拍拍我的肩膀说:“别着急,我觉得呀,就像找两个数字的共同朋友一样,那些能同时整除它们的数就是朋友,最大的那个朋友就是最大公因数。
”听他这么一说,我好像明白了一点。
后来做练习题的时候,我又遇到难题了。
那道题是让找出18 和24 的最大公因数,我算了半天也没算对。
我心里那个着急呀,都快哭出来了。
这时候,旁边的学霸看到了,他耐心地给我讲解:“你看,先分别列出18 和24 的因数,18 的因数有1、2、3、6、9、18,24 的因数有1、2、3、4、6、8、12、24,然后再找出它们相同的因数,最大的那个不就是6 嘛!”听了他的讲解,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么简单呀!经过这一番学习和折腾,我终于对最大公因数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我发现,数学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多和同学们交流,还是能学好的。
我觉得呀,学习最大公因数就像是一场冒险,一开始充满了迷雾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勇敢地探索,总会找到出路,看到光明。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在教授《最大公因数》这个概念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程度并不一致。
有些学生理解得比较快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而有些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掌握和运用这个概念。
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在教学中没有给予足够的示范和练习机会。
对于一些概念和运算,只有理解是不够的,还需要反复练习和应用才能够真正掌握。
在教学中,我应该增加更多的练习环节,让学生进行刻意练习,以提高他们的熟练度。
另外,我还发现一部分学生在理解上的困难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于数学概念和符号的理解还比较浅薄。
在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对于基本数学概念和符号的讲解和引导,以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扎实的数学基础。
此外,在教学中,我可以使用一些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游戏、实例等方式来引入和讲解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概念。
总体来说,教授《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基本概念和符号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最大公因数》这个概念。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_0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4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一课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研究学习”、“自主探索”,学生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概念形成的过程。
应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可能挖掘学生潜能,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形成概念。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帮助王叔叔铺地装,将学生自然地带入求知的情境中去,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交流、探索。
“哪一个正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为什么?”这样更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为什么边长是1厘米、2厘米、4厘米的地砖可以正好铺满?而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地砖不能正好铺满?”让学生在反复地思考和交流中加深对公因数这一概念的理解。
教师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探究。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了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找出“16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在这个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建构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是真正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充分的发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思考:1.增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凑,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的轻松、扎实。
今后的教学中,在这一点上要都多下功夫。
本课时的教学中,在组织学生交流找“16和12的公因数”的方法时,指名回答的形式过于单调,有的同学没有选着摆一摆的方法,而是直接用边长去除以小正方形边长来判断,我没有很好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局限学生的思维发展。
最大公因数反思
最大公因数反思
有关最大公因数反思
今天是周一,我们学校校优质课的最后一天。
王**老师和我带着我们五四班的孩子前两节课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第一节是王**老师的语文课《梦想的力量》,第二节课是我的数学课《最大公因数》。
今天这节课我上得比较轻松,围绕着解决实际问题来探索研究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以学生的探索和知识建构为主要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成,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在备课的时候就有几点疑问,在教学中也出现了质疑的地方。
比如:一节概念的探索总结课,学生的练习量该有多大,练习的层次应该有多深,这是备课时一直没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到上课前还在犹豫可以做多少练习。
最后决定以学生的探索生成公因数的概念为主,后面的练习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正是因为这点犹豫,在教学中出现了两个质疑的点:
一是4和8,12和36,5和7,8和9的最大公因数时,学生已经发现前两组数是倍数关系,但是其余的就没敢让学生继续探索,不敢继续深入。
二是走进生活的练习,题目的设置贴近生活,但教师的引导不太到位,学生的理解不够透彻,这是本节课的一点遗憾吧!
1/ 1。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反思评课稿.doc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反思评课稿【心得体会】《最大公因数》这一课,新教材要求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导出最大公因数这一概念,使得学生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亲密关系,同时为后面的约分、通分作铺垫,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葛老师在本节课中,努力将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习的乐园,不乏是一节成功的代表课。
本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去学习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使学生乐学。
以帮助王叔叔家解决铺地砖的问题,引入课题,设计巧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去学习新知。
二、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新知,使学生能学。
葛老师通过让学生在一张纸上“铺地砖”来让学生尽情摆一摆,观察、分析、思考,找到规律,必须是两数的共同因数才满足王叔叔的要求,得出公因数概念,选择哪种地砖铺的最快,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充分的动手中获得新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新知。
总之,教师能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能变重视结论的记忆力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时的体验和感悟;能变模仿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以小组合作式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参与面广,教学效果非常好。
《左手沉思录右手智慧书》1200字读书心得体会【读书心得】刚开始拿到《左手沉思录右手智慧书》这本书,以为又是一本枯燥的说教书。
当我走马观花似地阅读这本书时,却意外地被书中朴实无华的语言、生动有趣的事例、意味深长的哲理吸引住了,禁不住拿起红笔在上面作起了记号,“我们曾经拥有过去,我们也会拥有将来,但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现在”、“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只要你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绝不可优柔寡断,必须马上付诸行动”等经典话语,被我作上了重重的记号。
《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
《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1、《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商是三位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习除数是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因此要在引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切实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联系旧知,激发兴趣本节课我有意识的在一开始设计了抢答环节,让学生判断大屏幕上几道题目的商的位数,进而发现不同,激发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从效果上看,学生在判断的'过程中比较感兴趣,并能初步感受与旧知的联系与不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放手学生,设置大问题本节课我在这方面做的不好。
在摆小棒理解算理环节,我领的比较多,学生和老师一问一答,比如:“先分什么?再分什么?每份是多少”等,虽然学生最后也弄明白了该如何分小棒,但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在于老师的建议下,在重建设计中,我会注意放手,设置大问题。
比如:“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上的小棒,想一想应该怎样分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一下。
”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在思考中考虑摆小棒的全过程,而不是想一开始那样,思路被割裂开了。
之后再全班交流,教师也可适当引领点拨,但这和我之前的设计感觉就不一样了,后者更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这方面,我今后还应提高意识,不断实践。
3、设计新颖的练习题,增多练习内容。
计算教学,单纯的让学生计算势必会使学生产生厌倦。
我联系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设计出多种多样的练习题,比如:计算之后让学生思考问题“想一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什么时候商是三位数,什么时候商是两位数?”或让学生“火眼金睛”辨别对错,或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环节,将思路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或在最后让学生根据所学再来一组比赛等,结合学生不同的计算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形式,使单调枯燥的计算练习变得生动有趣,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将以本次讲课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用本次活动学到的知识,加以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_6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倍数、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第一节课,根据教材是以铺地砖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要铺整分米数的地砖而且要求要整数块,引入了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必要性。
教材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先分别求出两个数的因数,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出来,从而找出两个数的公有因数,称为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通过例1的教学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求两数的公因数以及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练习时发现部分学生还是容易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有疏漏,导致求出来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出错。
第二节课,我引入了求最大公因数的另一种方法,分解质因数法,介绍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这种方法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但也发现部分学生没有除尽,最后的商不是互质数,导致找错最大公因数。
不过相对于第一钟方法,第二种方法在书写上更简便,学生解题时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写起来也比较简洁,大部分学生在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还会选择第二种方法。
当然,我还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关键是能理解,懂应用。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2教材共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方式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方法一:分别写出两个数的因数,再找最大公因数;方法二:先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看哪些因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最后从中找出最大的;方法三: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我还给学生补充了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
这么多方法,教师应该向学生重点推荐哪种呢?教材中补充拓展的分解质因数方法学生是否都应掌握呢?短除法是否都应掌握呢?方法一与方法二相比,由于第一种方法便于观察比较,十分直观。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暗暗地就选择了它。
方法二与方法三相比,在数据偏大且因数较多时,如果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最大公因数不仅正确率高,而且速度也会大幅提高。
最大公因数课后反思
《最大公因数》课后反思在课的开始复习了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通过小活动唤醒学生的旧知,以便于更好地过度和接受新的知识。
接下来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精心设计一个铺地砖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王叔叔选择地板砖。
让学生在获取新知的同时,切实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自主学习中,我单刀直入,让学生完成课本里12和18的因数,,然后填进圆圈里,重要的是当两个圆圈交在一起时,学生无法理解圆圈的意思,这个步骤,得引导学生说出:交叉在一起的圆圈是共有的数字(也就是公因数),外面部分是填上独有的数字,当共有的数字写完后,不要再把共有的写在外面。
在展示互动和反馈练习的环节中,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找两个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对找有特征的数字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注意三种情况:1、两个数具有倍数关系2、两个数为相邻的自然数(0除外)3、两个不同的质数,虽然没办法让学生直接归纳,但也必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但不要归纳成固定的特征让学生去记忆。
对于找公因数有困难的学生,从方法上作进一步指导,小组长帮助,生生互帮等。
教材没有出现短除法,但我觉得短除法相对简单,所以例举法完成后,我还是把短除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最佳的找最大公因数的途径吧!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面各式中,( )是方程。
A.3x -15B.15×3C.3x -15>9D.3x +9=152.下图中,平底的面积和锥形杯口的面积相等,将瓶子中的液体倒入锥形杯子里,能倒满( )杯。
A .2B .6C .3D .93.做一个棱长0.5米的正方体油箱,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这个油箱能贮油多少升.( )A .2.5,100B .0.125,115C .1.5, 125D .0.25, 254.晓晓坐在教室的第3列第5行,用(3,5)表示;点点坐在晓晓正后方且与晓晓相邻的位置,则点点的位置可表示为( )。
2023年《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2023年《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2023年《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一课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研究学习”、“自主探索”,学生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概念形成的过程。
应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可能挖掘学生潜能,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形成概念。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帮助王叔叔铺地装,将学生自然地带入求知的情境中去,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交流、探索。
“哪一个正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为什么?”这样更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为什么边长是1厘米、2厘米、4厘米的地砖可以正好铺满?而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地砖不能正好铺满?”让学生在反复地思考和交流中加深对公因数这一概念的理解。
教师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探究。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了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找出“16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在这个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建构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是真正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充分的发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思考:1.增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凑,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的轻松、扎实。
今后的教学中,在这一点上要都多下功夫。
本课时的教学中,在组织学生交流找“16和12的公因数”的方法时,指名回答的形式过于单调,有的同学没有选着摆一摆的方法,而是直接用边长去除以小正方形边长来判断,我没有很好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局限学生的思维发展。
2.方法多样化和方法优化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有层次地介绍各种不同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反思评课稿
【心得体会】
《最大公因数》这一课,新教材要求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导出最大公因数这一概念,使得学生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亲密关系,同时为后面的约分、通分作铺垫,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葛老师在本节课中,努力将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习的乐园,不乏是一节成功的代表课。
本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去学习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使学生乐学。
以帮助王叔叔家解决铺地砖的问题,引入课题,设计巧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去学习新知。
二、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新知,使学生能学。
葛老师通过让学生在一张纸上“铺地砖”来让学生尽情摆一摆,观察、分析、思考,找到规律,必须是两数的共同因数才满足王叔叔的要求,得出公因数概念,选择哪种地砖铺的最快,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充分的动手中获得新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
新知。
总之,教师能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能变重视结论的记忆力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时的体验和感悟;能变模仿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以小组合作式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参与面广,教学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