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课题2第一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第一单元第2课《学会宽容》第一课时《宽容让生活更美好》教案
8.宽容不是无限度地()和(),而是有限度、有原则的。
二、判断。
1.过年了,小明拿着火准备去燃放烟花,奶奶劝阻他,他还生气地说:“我又没放火,要你管。”()
2.别人怎样对待我们,我们就怎样对待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8.刘青嘲讽新转来的同学,我们也应该宽容他。(X)
从歌词中懂得宽容并导入新课。
静心泉——让内心平静安宁;包容镜、礼让亭——在保持内心平和的同时又能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系。
相关链接:说明宽容让生活健康愉快。
感受生活中的摩擦、冲突,引导学生学会用宽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摩擦、冲突。
一些行为,如果无限度地姑息纵容,不仅不会让社会更美好和谐,还会导致被纵容的人认识不到错误,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7.真实社会也有宽容城:
(1)卖菜老人刮伤豪车,车主大怒,拿出铁棍要动手,结局却让人意外。
(2)医生被扇耳光仍给患者缝伤口。
(3)司机送摔伤孩子回家被打,他说宽容他人善待自己。
【拥有一颗宽容心】
1.播放视频:社会镜头。
2.过渡语:在日常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人们忙于工作和生活,彼此之间难免产生摩擦、冲突。
3.小小分享会:
7.“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别人会犯错误,我们(同样)也会犯错误。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会(原谅)他人,其实也是(原谅)可能犯错误的自已。
8.宽容不是无限度地(纵容)和(姑息迁就),而是有限度、有原则的。
二、判断。
1.过年了,小明拿着火准备去燃放烟花,奶奶劝阻他,他还生气地说:“我又没放火,要你管。”(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祖父的园子》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祖父的园子》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父的园子。
2.通过课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关注。
3.帮助学生了解祖父对园子的感情,理解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祖父园子的理解。
2.学会尊重长辈,形成正确的孝敬观念。
三、教学难点1.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对祖父园子的感受。
2.理解并领会课文中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课文《祖父的园子》。
2.视频或图片辅助教学。
3.复印好课文及相关练习。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看一段园艺种植的视频画面,引导他们对祖父的园子有个初步的印象。
(二)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分段解释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
3.学生独立默读课文,理解课文整体内容。
(三)理解课文1.以“祖父的园子”为主题,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自己心目中祖父的园子。
2.小组间互相分享自己对祖父园子的描述,展示学生初步的表达能力。
(四)课文分析1.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回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祖父园子的理解,鼓励他们用心灵手巧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祖父的感慨。
(五)课堂练习1.小组互动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祖父园子的绘画或设计互相展示。
2.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写一篇关于自己对祖父园子的想象文章。
六、板书设计•祖父的园子•孝敬父母•用心灵手巧表达七、课堂总结通过集体备课,学生对祖父的园子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表达培养了语文表达及观察力。
下一步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互动和实践,加深对祖父的园子的理解与感悟,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写作能力。
以上是《祖父的园子》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的教学大纲,希望能够帮助到老师们更好地备课和教学。
第一 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导学案(第一课时)
寨河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导学案印前签字:班级:姓名:课题: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年级:九年级科目:化学设计者:马学军内容学习注解学习目标:知识: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技能:学习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重点: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难点:学习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新课预习: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_______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______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2._______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______越纯。
3.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成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美国华盛顿的教育场所有这样一幅标语:“听了,我知道;看了,我理解;做了,我记得。
”这段话生动地阐述了实验在学习中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三、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阅读】课本P11- P12内容,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由此可见实验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学好了化学实验,就为我们学好整个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一般思路1.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对实验以及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2.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现象与结论,。
现象与结论:⑴观察内容:①实验前:。
②实验中:。
③实验后:。
⑵描述现象时要注意:①。
②。
③。
内容学习注解(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步骤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小结:⑴蜡烛通常为色的固体,硬度较,密度比水,溶于水。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下第一单元第2课《说话要算数》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说话要算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说话要算数》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一个单元“同伴与交往”第二课的内容,本课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主题-“我的健康成长”第四条“理解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习做有诚信的人,本课通过让学生学生了解生活中以及历史中失信故事从而懂得失信于人所产生的的后果。
懂得说话算数是传统美德,认识到讲诚信在人际交往当中的重要性,了解关于诚信的故事和成语,学会向身边讲诚信的人学习,知道如何做好守信,《说话要算数》分两个课时,本课是第一课时,分两个板块,揭示失信行为造成的影响,以及探讨说话算数的人是如何守信的,以及人们对他们的尊重和敬佩。
学情分析本班大多数四年级的学生对守信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对于守信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还是浅显的,在个人体验上也不够完整和深入。
在生活中,学生会有失信的行为,很难做到自觉地,有意识地对他们和自己守信。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守信的意识。
教学目标1. 能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了解失信于人的行为以及伤害别人,失去信誉等后果,体会和理解守信的意义和价值。
2.要有守信意识,了解常见的失信行为与失信原因,在生活和实践中逐渐形成守信意识,做到对人和对己守信。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谁还相信他的话、那些说话算数的人课时目标1. 体会和理解守信的意义,了解失信的行为以及失信的后果,影响。
2. 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常见的失信行为和原因。
教学重难点重点:帮助学生如何守信。
难点:从自身经验出发,了解失信行为造成的影响和后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PPT,搜集视频资源,将学生分成小组。
2.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相关失信,守信的成语故事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资料展示,引出本课主题1. 课前检查预习: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关于失信的小故事,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2.学生分享课前收集到的故事预设:(小组成员推荐)奶奶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放羊娃,每天都要去山上放羊。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一单元第2课《宪法是根本法》第一课时教案
2019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人,多数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很感兴趣。
由于本班留守儿童较多,缺乏家庭教育,导致了少部分的学困生,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困生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教材编排分为四个单元: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二单元(我们是公民),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教材内容围绕法律、法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基本制度、国家机构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课文通过插图和典型事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自己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
三、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懂得生活离不开法律、法规,。
同时也要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利。
2.树立宪法意识,了解法律的作用,体会自己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
3.识记宪法、国家机构的含义、组织体系,设置。
4.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有权利也有义务的观念。
5.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乐于探究和热爱生活的儿童。
四、教学重难点:1.要求学生懂得生活中离不开法律、法规,要做守法的公民。
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便参与社会的能力。
3.让法治意识贯穿于学生的生活,切实做好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养成教育。
4.认知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宪法意识。
五、教学措施:1.让“四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转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观念。
2.课堂教学应体现对儿童的尊重,理解和关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道德与法治。
3.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交流中感悟,享受健康的学习生活。
4.用课件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1单元课题2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精品ppt课件
新课讲解
【实验探究】 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 (1)点燃蜡烛“前” 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硬度,闻一闻气味等。用小刀从 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于水,是浮在 水面上还是沉入水底,并判断石蜡的密度与水的相比是小还是大。
新课讲解
【实验现象】白色不透明的圆柱状固体,有轻微气味;易切, 浮于水面,不溶解;质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新课讲解
典例分析 例 教材中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 错误的是( D )
A.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B.图1实验可以用于比较蜡烛各层火焰温度的高低 C.图2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是为了验证燃烧后的某种产物 D.图3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一种新生成的可以燃烧的气体
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动画
【实验现象】蜡烛熄灭后,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用火柴
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火焰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结论: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汽,说明蜡烛燃烧时 先由固态变成液态,再蒸发成石蜡蒸汽,而后燃烧。
新课讲解
归纳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归纳总结
新课讲解
②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下烧 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向烧杯倒入澄清石灰 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产生。
点击画面 播放动画
新课讲解
(3)熄灭蜡烛“后”
观察蜡烛熄灭时有什么现象发生。用火
新课讲解
解析: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 是化学变化;图1实验中根据火柴颜色的变化可比较各层 火焰温度的高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是为了验 证蜡烛燃烧后有水生成;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石蜡蒸气 遇冷凝固的固体小颗粒。
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
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
围绕今天的探究实践,写一篇关于蜡烛的习作,体裁不限,题目自拟。
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根据自己的探究经历总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认真完成
△完善探究过程,有始有终。
△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明确化学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及方法
按要求整理。
组内学生讨论,信息反馈。补充填写实验报告。
各组畅所欲言说出遇到的疑问,大家讨论解决。
提出猜想、推理论证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让学生学会整理,养Biblioteka 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便于实验室的管理。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描写、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重
点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观察实验现象以及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难
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验探究的方法
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板书: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展示)两支蜡烛,一支完整的,一支燃烧后剩下的小段。
【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
【追问】它们有什么不同?
【继续延伸问题】一支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为什么会变短呢?烧掉的那一段蜡烛就这样无故的消失,还是变成了什么物质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第一单元 课题2(共16张PPT)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学习的特点。
课堂突破
知识考点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方法点拨
该实验的探究方法和需要掌握的知识归纳如下: (1)石蜡有可燃性。(2)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 三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 (3)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固 体小颗粒,说明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变成液态,再 蒸发成石蜡蒸气,而后燃烧。有时蜡烛燃烧产生黑 烟,是不充分燃烧时生成的炭黑。(4)探究生成物的 方法。石蜡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通常把一个 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通过观察烧杯内壁 是否有水雾生成来检验在燃烧过程中是否有水生成 ;涂加澄清石灰水,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 浊来检验燃烧过程中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
2.关注物质的变化时,要对物质在____变__化__前_____、 __变__化__中__和__变__化__后__的现象,进行系统地、细致地观察 和描述,经过比较和分析等思考过程,得出可靠的结论。
3.蜡烛的外观为___白_____色的___固_____体,用指甲能划 出划痕,说明它的硬度___小_____。把它放入水中,能浮 在上面,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___小_____。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1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思维导学
白
难
外焰 内焰 焰心
水雾
白烟
小
外焰
水 浑浊
焰心
二氧化碳 可燃
石蜡小 颗粒
Hale Waihona Puke 课前预习1.化学是一门以___实__验___为基础的科学。__实__验____ 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 现象的__观__察____、__记__录____和__分__析____等,可以发 现和验证__化__学____的原理,学习__科__学__探__究__的方法 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1课时(课件)八年级化学全一册(人教版五四学制2024)
化学实验室的演变
拉瓦锡纪念馆一角
拉瓦锡利用天平进行定量研究, 认识了物质燃烧的本质
化学实验室的演变
中学化学实验室
当我们走进化学实验室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
了解实验室的基本布局
关键时刻能保命!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物质 常见的状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实验室的试剂亦是如此!
1.下列仪器中,可以用酒精灯火焰直接加热的是 ①试管 ②集气瓶 ③量筒 ④烧杯 ⑤燃烧匙 ⑥陶土网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①⑤⑥ D.②③⑥
【答案】C
2.下列仪器磨砂的位置与其他不同的是 A.集气瓶 B.细口瓶 C.滴瓶 D.广口瓶
【答案】A
3.下列仪器名称正确的是 A.长劲漏斗 B.坩锅钳 C.镊子 D.量桶
灼烧固体
直接加热 上述仪器在加热完毕后,取下时要用到预热过的坩埚钳夹取, 放在陶土网上冷却。
常见的化学仪器
常用漏斗
卷边 瓶口 圆润 接头
普通漏斗
(过滤,固液分离)
材质 通透
长颈漏斗
磨砂 瓶口
玻璃 活塞
分液漏斗 (液液分离)
常见的化学仪器
精确 刻度
胶帽
胶头滴管
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其他仪器
注意事项
其他仪器
大头 药匙头
小头 药匙头
药匙
取粉末状或 小颗粒固体
透明 度高
棒头 圆润
玻璃棒
搅拌、引流 (过滤或转移)
常见的化学仪器
其他仪器
水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酒精灯
铁架台
常见的化学仪器
其他仪器
点滴板
研钵
三脚架
(圆底)烧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读懂课文《乡下人家》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并能流畅朗读。
3.能灵活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1.生词词汇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的朗读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词词汇。
2.通过课文表达对农村生活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1.课文《乡下人家》的课文内容。
2.PPT或黑板准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农村生活的主题,让学生对农村有初步了解。
二、学习课文1.首先,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中生词词汇的含义和读音。
2.逐段阅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内容。
3.教师解释课文中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思考。
三、语言点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语言点,例如一些习惯用语、成语等。
2.学生跟读并理解这些语言点在课文中的运用。
四、小组合作1.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农村生活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展示他们的想法。
五、课堂练习1.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问答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个别发言,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看法。
六、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思考,多表达自己的看法。
七、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中的生词词汇。
2.写一篇关于农村生活的小故事,并在下节课分享。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相信学生对于课文《乡下人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认识。
希望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在蜡烛火焰上 方罩一个冷而 干燥的烧杯, 将烧杯取下来 正放,迅速往
烧杯内壁有 水珠生成,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烧杯中倒入少
量澄清石灰水,
振荡
化学
实验结论
蜡烛燃烧有 水生成,蜡 烛燃烧有二 氧化碳生成
化学
你会了吗? 1. 如何检验产物中水蒸气? 2. 如何检验气体二氧化碳?
1.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如果烧杯内壁有小水珠,则生成水。
观察蜡烛的密度、水溶性。
组成: 石蜡和棉线 颜色:
状态:
固态
气性:
较小 难溶于水
白色 稍有气味 比水小
化学
物理性质
实验与探究
化学
2.点燃时
1)蜡烛燃烧发生了哪些变化? 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
2)火焰分几层,哪层最明亮,哪层最暗?
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最明亮,焰心最暗。 3)将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
火焰越大越有烟
黑烟是什么物质?
石蜡不完全燃 烧产生的炭黑 小颗粒。
化学
归纳与小结
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白色圆柱形固体,硬度小,略有气味,难溶 点燃前 于水 ,密度比水小
燃烧时
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火焰分为三层,外层 最明亮,里层最暗;生成无色的液滴和能使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熄灭后 结论
冒白烟,用火柴点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
烛会浮在水面上 。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小 。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
_外__焰___、 内焰 、 焰心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
火焰上(如右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在 a 处(
初中化学初三教案学案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蜡烛燃烧案例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初三教案学案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蜡烛燃烧案例初中化学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南京第三初级中学徐云飞教学设想1、教材分析案例章节:«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内容分析:蜡烛及其燃烧是初三化学教学中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学生第一次通过做实验来解决一些相关的化学咨询题,因此学生的学习爱好比较浓厚,其次,关于蜡烛的燃烧现象学生有所了解,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不复杂。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发觉咨询题、解决咨询题。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化学实验关于化学学习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
教学方法:咨询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实验探究2、教学思路与设计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学习,对化学充满好奇,对化学实验也充满了爱好。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化学时遇到的第一个实验,实验本身并不难,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做实验来学习如何观看实验,如何进行分析总结。
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四人一小组通过合作学习互相讨论研究,互相学习评判。
充分表达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实现了从以同意式学习为主的化学课向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化学课的转变。
一、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感受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认识蜡烛的物理性质、燃烧时的现象,并明白蜡烛燃烧的产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差不多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观看实验,表述实验现象,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史的介绍和探究实验,进展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
进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摸索、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提出咨询题——通过我国四大发明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学习化学的意义。
接着通过一组漂亮的蜡烛图片直入学习的主题,教师记录下学生所提的咨询题,围绕这些咨询题展开讨论。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
学情分析
通过序言和课题1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知道了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本课教学以此为基础,展开讨论。
【播放视频】蜡烛熄灭后,不点烛芯,只点白烟,蜡烛重新燃烧
ppt提示
【板书】:熄灭后--分析现象
冒白烟
参照教师给出的提示,点燃白烟
成功点燃白烟的小组分享秘诀
再次尝试
激发兴趣,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3分钟
课堂小结
自我汇报
镁带燃烧
演示实验
认真观察
准确描述
迁移运用,
能力提升
5分钟
课后作业
作业及解析见大连五中知校——作业布置栏目,二维码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一、基本信息
课题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课 型
新授
二、教学分析
课题与课标、教材的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教材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课题1介绍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对物质的变化及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的过程。我认为学生进入化学学科学习,在实验的感受过程中是一直在逐步递进:从绪言开始,先简单感受物理、化学变化实验,进入第二单元,再进入具体物质的学习,逐步进行实验探究,学知识学方法。蜡烛这节课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蜡烛及其燃烧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但却从未对其细节进行过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在40分钟内对变化及其现象的系统、全面、细致的观察,完成对观察结果进行客观、准确、完整的记录,在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顺利过渡,并在感受的基础上学会描述,了解探究的过程,提炼实验的方法,会使学生感觉到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习化学可以从身边的化学现象开始进行探究。
第一单元 课题2 第1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科学探究活动中观察现象是指() A.随意观察B.观察变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C.观察变化后所存在的现象D.应从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三方面进行观察2.蜡烛的成分是石蜡,石蜡燃烧时的实验现象或结论描述错误的是() A.蜡烛火焰分为三层B.罩在火焰上方的冷而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C.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D.石蜡燃烧只生成水3.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
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4.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燃烧中蜡烛熔化B.产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C.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蜡烛熄灭产生的白烟在空气中扩散5.某同学对蜡烛的性质进行如下探究。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上,由此说明蜡烛常温下为固体,还可说明蜡烛的其他物理性质有__ __等。
(2)点燃蜡烛,观察其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将一火柴梗放在蜡烛火焰中(如图1-2-3所示),约2 s后取出,看到火柴梗的____(填“a”、“b”或“c”)处最先炭化,由此说明,蜡烛具有可燃性,且火焰的____部分温度最高。
图1-2-3(3)取一根10 cm长的玻璃管,用试管夹夹住,将玻璃管插入蜡烛火焰中,看到管口有白烟冒出,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看到的现象是__ __,白烟的成分可能为__ __。
6.以下可以影响到蜡烛火焰强弱的是()①蜡烛的颜色②烛芯的长短③蜡烛的长短④蜡烛的粗细A.②④B.①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7.在下列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对有关实验现象和要点描述错误的是()图1-2-4A.实验1中蜡烛火焰逐渐变小直至熄灭B.实验2中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C.实验3中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炭化D.实验4成功的关键是导管不宜过长8.在点燃蜡烛时,小红发现有一根沾有食盐的蜡烛比普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一些。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课题2 第1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导学案 新人教版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一、学习目标: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能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课前预习】1.化学是一门以____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____,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____、____和____等,可以____,学习____的方法并获得____。
2.蜡烛是由____和____组成的,是____色,____味,____体(填“液”或“固”),____溶于水(能或不能),质(硬或软),切下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会____(漂浮或沉入),说明石蜡的密度____水(大于或小于)。
3.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____,而且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____越多。
氧气可以使燃烧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的含量____。
4.人体的呼吸作用通常是将空气中____吸入体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____和____。
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做灭火器,说明二氧化碳____支持燃烧(能或不能)。
5.查阅有关资料,实验探究有哪些步骤?【情境导入】探究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姓名____合作者____________班级____日期____探究活动(或实验)名称探究活动(或实验)目的用品(如仪器、药品等)探究步骤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燃烧时:观察燃烧时现象并进行图1-10,1-11实验熄灭时:观察有什么现象?用火柴去点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结论问题和建议【交流与思考】1.通过实验,比较蜡烛各层火焰的温度高低。
2.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什么?3.蜡烛燃烧后生成物是什么?【展示提升】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你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哪些特点?(1)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我的收获】三、自我测评【课堂练习】1.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A、空气B、水蒸气C、氧气D、二氧化碳2.点燃蜡烛,可以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____层,____最亮,____最暗。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二课《让我们的家更美好》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让我们的家更美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让我们的家更美好》教材分析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家的含义。
通过家庭责任单、多元评价表、家庭变化三方面让学生懂得每个家庭良性运转所需的必要条件和每个家庭成员对家庭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通过故事阅读、表达关爱、情境模拟三个角度让学生增加对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注,能够并乐于分担和处理家庭问题,提升学生家庭主人翁意识。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儿童正处于由童年向少年过渡的阶段,生理发育加速,逐渐步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这个阶段的儿童情绪变化大,易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和情感疏离,发生逆反、阻抗等不良的情绪及行为。
加之,现在的孩子由于受到家长的“以学习为主”的思想影响,多数学生不懂得自己在家庭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而且对于家庭中发生的一些突发情况,面对和处理的能力也相对欠缺。
教学目标1.知道每个家庭成员都承担着一定的家庭责任,做到自强自立,懂得为家庭分担责任的重要性。
2.学习为家人排忧解难、家庭民主商议的方法,提升观察、换位思考、沟通交流、分析辨析的能力。
3.爱自己的家,愿意主动为家庭付出,增强家庭责任意识和民主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担当家庭责任”课时目标1.懂得每个家庭良性运转所需的必要条件和每个家庭成员对家庭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了解并主动承担自己的家庭责任,能够用积极的心态和方式面对家庭的变化。
2.提升观察、换位思考、分析辨析的能力。
3.爱自己的家,愿意主动为家庭付出,提升家庭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自己的家庭责任并愿意承担,做到自强自立。
难点:面对家庭的变化,能用积极的心态面对。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交流探究,了解“我”的家庭责任1.谈话导入(1)介绍“我的家庭”,说清家里共有几口人,都有谁?(2)你认为在你的家庭中,谁最重要,她(他)的重要性表现在什么地方?2.揭题(1)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对于我们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很重要的,缺一不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学习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能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
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课前预习】
1、化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和等,可以,学习的方法并获得。
2、蜡烛是由____和____组成的,是____色,____味,____体(填“液”或“固”),____溶于水(能或不能),质(硬或软),切下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会____(漂浮或沉入),说明石蜡的密度____水(大于或小于)。
3、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____,而且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____越多。
氧气可以使燃烧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的含量____。
4、人体的呼吸作用通常是将空气中____吸入体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____和____。
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做灭火器,说明二氧化碳____支持燃烧(能或不能)。
5、查阅有关资料,实验探究有哪些步骤?
【课堂探究】
探究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13-15,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方法和步骤,然后分组实验完成下表。
【交流与思考】
1、通过实验,比较蜡烛各层火焰的温度高低。
2、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什么?
3、蜡烛燃烧后生成物是什么?
【展示提升】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你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哪些特点?
(1)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有效训练】
1、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A、空气
B、水蒸气
C、氧气
D、二氧化碳
A、二氧化碳
B、氮气
C、水蒸气
D、氧气
2、点燃蜡烛,可以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____层,____最亮,____最暗。
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观察并比较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____部分被烧得最焦,说明火焰____温度最高,____温度最低。
3、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可观察到____________;片刻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到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可观察到____________。
由此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______和______。
4、蜡烛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焰心主要是石蜡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火焰最明亮
B、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碳化变黑。
C、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燃烧后只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5、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
C、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色火焰,放热并产生白烟。
课后提升
1、蜡烛燃烧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以下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整齐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填序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_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出现,说明白烟不是____,假设_____不成立。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是为假设_____提供了证据。
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强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C、询问老师和同学,讨论黑色物质的成因。
D、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