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诗意地栖居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诗意的栖息地——生命化教育

语文教学诗意的栖息地——生命化教育

语文 教 学的 应然 状态 是 诗意 的 ,蕴 藏着 富有 生命 气
文 精 神 成 为 中学 语 文 教 学 富 有 魅 力 , 但 践 行 过 程 中 困 难 重 息 的 个 体 发 展 需 要 的 资 源 ,通 过 创 设 情 境 唤 醒 学 生 意 会 , 重 的 一 项 重 要 使 命 , 这 样 的教 育 探 索 永 无 止 境 ,在 理 论 和 在 朦 朦 胧 胧 、似 知 非 知 的境 界 中 让 学 生 感 悟 生命 的 价 值 , 实 践 领 域 不 断 生成 新 质 ,从 而 超 越 原 有 的 基 点 ,它 的 本 质 进 而 形 成 个 性 心 理 特 征 。 比如 在 《 脊 轩 志 》 的 教 学 中 , 项
材 创 设 情 境 ,形 成 海 德 格 尔 所 谓 的 “ 诗 意 地 栖 居 在 大 地 强调学生 自己的 “ 人 得意 ”、 “ 会意 ”和 “ 悟性 ”,反对教
上 ”这 样的场域 。诗意的栖息地 ,充 分的考虑每 一个人的 师 一 言 堂 。无 论是 阅 读 教 学 ,还 是 写 作 教 学 ,都 要 强 调 个
教 育 的 基 本途 径 。 也 才 能 靠近 诗 意 的栖 息地 。 语 文 教 育 同其 他 学科 相 比 ,培 养 受 教 育 者 人 文 素 养 有
著 名 学者 张 文质 指 出,教 育 从来 都存 在三 个 向度 ,
传 授 知 识 、开 启 智 慧 、 点 化 或 者 润 泽 生 命 ,往 往 学校 教 育 着 较 大 优 势 ,整 个 教 育 过 程 对 人 的 发 展 起 着 主 导 性 和 基 础 中 重 视 了前 两 者 , 而 忽 视 了最 为 重 要 的 第 三 方 面 ,然 而 ,
适 宜的栖息地本质 上是 “自由的境界 ”,这样 的场域 中,没有压迫 者,生命的形态 是 自由的 、 自主 的,每一个

诗意栖居的教育情怀

诗意栖居的教育情怀
师路 心 语
SHENGHUOl唧
轰柩.)后 幻 赦 秀 情 怀
■ 北 京师 范 大学 长春 附属 学 校 葛立 国
德 国诗人 荷 尔德 林说 : “劬 劳功烈 ,然 而诗 意 锐 气。教 育 中 ,每 个 学生都是 独立 的个体 ,他 们有
地 ,人栖居在 大地上 。”言简意深 ,它充盈着崇敬 、 着各 自不 同的发展 优 势和极 大的 可塑性 。 因此 ,在
血 液 ,涵养 家 国情 怀 ,传承 民族品格 ,为 学生创造 今 天 ,教 育无 论 怎 么 改革 ,都 离不 开 仁 与 爱 。 仁
和 实现人生价值 而奠基 !
爱 的教 育 ,充满 温情 、 崇尚真 实 ,它不屑 于形式 的
扎根—— 助力教育的厚度
夸 张 ,拒 绝 浮躁 的推介 与 包装 ,从 容 地 弥散在 学生
响 学生 未来发展 的 关键所在 。 “顺木 之 天 ,以致其
传 承——成就教 育的高度
性 ” ,在 学校教 育 中,只大 古 文 明 ,为何 只有 中华 文 重 学生独特 个性 ,通 过 “以生 为本 ”的课 程体 系、
明延 续 至 今 不 曾 中 断 ,历 经蹉 跎 不掩 辉 煌 ? 它依 不断 更新评 价机 制 、创新教 学方法 ,才 能发掘 每 个
靠 的正是 教 育情 怀 的传 承 、道 贯 古今 的师者 以及化 学 生的优 长和 闪光点 ,为每 个 学 生的发展搭 建 更 为
育天 下 的精神 。几 千年 来 ,教 育一 直肩 负着 “兴 学 广 阔的平 台和发挥 空 间。 苏霍姆 林斯 基说 : “一个
强 国” 的使命 ,承 载 着我 国无数 教 育 家 “修 身 、齐 无任 何 特 色的教 师 ,他 教 育 的 学 生 不会 有 任 何 特

教育,要让孩子诗意的栖居

教育,要让孩子诗意的栖居

龙源期刊网 教育,要让孩子诗意的栖居作者:刘本明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19年第12期编者按:当今的小学教育,成人化倾向严重,教师和学生都深陷分数和升学的“樊篱”,不能自拔。

教师对儿童的内心思想缺乏关注与了解,学生也被繁重的课业压迫,享受不到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

如何让小学教育跳出分数与升学的窠臼,已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深思考的问题。

在北京市大兴区第八小学校长李曙东看来,“学校要为孩子的人生奠基,让他们能在校园中诗意的栖居”。

基于这一理念,他探寻学校的文化脉络与办学思想,结合自身对教育的理解与追求,以师资建设、教学改革为教育契机,依托科技、艺术等特色教育,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幸福,得到成长。

如今的大兴八小,已解开困扰教育工作者许久的难题——小学教育成人化,教育春风如“贵客”,一到校园便“繁华”,校园教育为学生的童年涂抹出绚丽底色,浸润童心,圆梦童年!大兴,地处北京南部,历史悠久,自先秦建县以来有2400余年,为中国最早的建制县之一,元明清三代为“天下首邑”。

在这片钟灵毓秀、崇文重教的教育热土之上,大兴第八小学怡然静卧。

该校始建于1989年,现有31个教学班,1156名学生,在职教职工96名。

跟随李曙东校长一起漫步于大兴八小精致的校园,书声琅琅,鸟语花香,浓郁的文化气息沁人心脾。

在移步换景中,我们随处可见木质的标语牌,不论是文采斐然的古人佳句,还是富含哲理的人生名言,都在润物无声地传达着学校的育人理念;三三两两的孩子,或在操场上挥汗如雨,或于教室内掩卷沉思……见到我们的时候,都会大方响亮地问好,这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为这些阳光向上的优秀学子感到骄傲!李校长热情地向我们讲述着学校的过去和现在,言谈举止间充满了对师生的关爱。

在校园漫步中,李校长详细地对我们讲述了学校的发展脉络,让我们对这所精品校园有了新的认识。

师资篇:搭建平台,追寻教育自觉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诗意地栖居——论小学语文诗化课堂的回归

诗意地栖居——论小学语文诗化课堂的回归

JI JIAO JING WEI/基教经纬诗意地栖居——论小学语文诗化课堂的回归石雅荣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小学生眼中与内心无不是美好的,世界也充满浓浓诗意,教师应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诗意环境,以此使学生诗意潜能得到有效激发。

诗化课堂以学生当做主体,灵活性较强,同时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均体现出浓浓诗意意境。

成功高效的语文课堂本该如诗一般,诗意境界使人感受到轻松愉悦,小学生处于此种环境进行学习,不但可以对语文知识做出充分学习,还可以得到诗意美丽的感染与熏陶。

基于此,小学语文诗化课堂也成为教育工作者务必深入研究的焦点课题。

一、展开诗意阅读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应使美的课文贯穿于课堂之中,展开诗意阅读,构建出诗意浓浓的诗化课堂。

比如,学习《慈母情深》一文,教师应重视构建诗化课堂。

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母爱可以感染触动每个人的心,自古至今关于母亲的课文与诗歌更是层出不穷,“慈母情深”一文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浓浓的爱与深情。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游子吟”一诗展开诗意阅读,还能够对知识做出提前预习。

“游子吟”一诗能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同样也是对母爱的赞颂,无不体现出诗人对母亲的尊重。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学生若想加深对课文的充分学习与深入理解,教师则需对诗中运用的比喻手法做出有效提炼,并向学生做出展示:母亲对孩子的爱--三春晖;孩子对母亲的爱--寸草心。

使学生学习了解到诗意之后,教师则可引导学生以合作讨论的方式开展自由交流探讨,主题设为“母爱”。

作者由于内心无时无刻铭刻母亲的恩情,因此创作出经典的佳作“游子吟”,而诗人尽管运用如此美妙的诗句对母爱做出表达,不过我们是否可以模仿诗人对母亲进行歌颂?通过主题的带动与影响,学生便可以以诗人的情感做出阅读,如“母爱就是烈热下,为我遮挡阳光的雨伞”、“母爱就是甜甜的果汁,每天都为我摆上餐桌”等,如此使课堂更加诗意,小学生尽管通过稚嫩清脆的声音读出如此简单普通的诗句,不过同样表达出对母亲深深的爱。

诗意的栖居作文800字安得广厦千万间

诗意的栖居作文800字安得广厦千万间

诗意的栖居作文800字安得广厦千万间示例文章篇一:《诗意的栖居》我呀,常常会想,人活着到底是为啥呢?每天上学、放学,做功课,好像很忙碌,可有时候又觉得缺了点啥。

直到我听到了“诗意的栖居”这句话,就像有一道光照进了我的小脑袋瓜。

我家住在一个小小的巷子里,房子不大,周围呢,有好多邻居。

有个老爷爷,他可有趣啦。

他的房子前面有个小小的院子,里面种满了花花草草。

有一次我问他:“爷爷,您为啥种这么多花呀?看着多费劲。

”爷爷笑了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说:“小娃娃,你不懂。

这花呀,就像一个个小仙子,每天看着它们,我的心就像在云朵里飘呢。

”我当时不太明白,花就是花嘛,怎么就像小仙子啦?后来有一天,我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心里特别难受,就像有块大石头压着。

回到家路过爷爷的院子,那些花儿在风里轻轻地摇着,五颜六色的,好像在跟我招手。

我突然就觉得心里的石头好像轻了一点。

我站在那儿看了好久,爷爷出来了,他说:“小娃娃,是不是有啥烦心事呀?你看这花,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在这儿好好地开着。

它们可不会因为一点风吹雨打就垂头丧气呢。

”我听了爷爷的话,好像有点懂了。

爷爷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种着花,看着花长大、开花,这是不是就是诗意的栖居呢?再说说我自己的家。

虽然房子不大,但是妈妈把它收拾得很温馨。

墙上挂着我画的画,桌子上摆着爸爸出差带回来的小摆件。

每次我走进家门,就有一种很安心的感觉。

就像小鸟飞进自己的小窝一样。

我想,这也是一种诗意吧。

我们一家人在这个小房子里,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一起聊天。

有时候会为了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候又会笑得前仰后合。

这小小的房子,承载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就像一个装满宝贝的小盒子。

我还看过一些书,书里讲古代的大诗人,他们也在寻找诗意的栖居呢。

像陶渊明,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住在一个很简陋的房子里,周围都是田地,可是他却能那么悠闲自在。

他种着菊花,看着南山,心里肯定特别平静。

我就想啊,他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小茅屋比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还好呢?要是让我像他那样生活,我能行吗?我想我可能会有点害怕,没有电脑,没有电视,我该怎么打发时间呢?可是又一想,每天看着大自然的美景,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说不定也挺有趣的呢。

何为“诗意地栖居”

何为“诗意地栖居”

何为“诗意地栖居”何为“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意思是说:置⾝于诸神的当前之中,并且受到物之本质切近的震颤。

此在在其根基上“诗意地”存在——这同时也表⽰:此在作为被创建(被建基)的此在,绝不是劳绩,⽽是⼀种捐赠。

诗不只是此在的⼀种附带装饰,不只是⼀种短时的热情甚或⼀种激情和消遣。

诗是历史的孕育基础,因⽽也不只是⼀种⽂化现象。

更不是⼀个“⽂化灵魂”的单纯“表达”。

我们的此在在根基上是诗意的,这话终究也不可能意味着,此在根本上仅只是⼀种⽆害的游戏。

诗的活动领域是语⾔。

因此,诗的本质必须从语⾔之本质那⾥来获得理解。

然⽽我们清晰地看到:诗乃是对存在和万物之本质的创建性命名——绝不是任意的道说。

⽽是那种⾸先让万物进⼊敞开域的道说。

我们进⽽就在⽇常语⾔中谈论和处理所有这些事物。

所以,诗从来不是把语⾔当作⼀种现存的材料来接受。

相反,是诗本⾝才使语⾔成为可能。

诗乃是⼀个历史性民族的源语⾔。

这样,我们就不得不反过来从诗的本质那⾥来理解语⾔的本质。

⼈类此在的根基是作为语⾔之本真发⽣的对话。

⽽原语⾔就是作为存在之创建的诗。

可是,语⾔却是“最危险的财富”。

所以,诗是最危险的活动——同时⼜是“最清⽩⽆邪的事业”。

实际上,唯当把这两个规定合为⼀来思考之际,我们才能理解诗的全部本质。

诗⼈遭受神的闪现。

诗看起来就像⼀种游戏,实则不然。

游戏虽然把⼈们带到⼀起,但在其中每个⼈恰恰都把⾃⼰忘记了。

⽽在诗中,⼈被聚集到他的此在的根基上。

⼈在其中达乎安宁。

当然不是达乎⽆所作为、空⽆⼼思的假宁静,⽽是达乎那种⽆限的安宁。

在这种安宁中,⼀切⼒量和关联都是活跃的。

诗给⼈⾮现实和梦幻的假象,似乎诗是与我们⼗分熟稔的触⼿可及的喧嚣的现实相对⽴。

实则不然,相反地诗⼈所道说说和采纳的就是现实的东西。

所以,诗的本质貌似浮动于外观的固有假象上,⽽实则凿凿可定。

其实,诗本⾝在本质上就是创建——创建意味着牢固的基础。

虽然任何创建都脱不了⼀种⾃由的赠礼,⽽且荷尔德林也听说:“让诗⼈像燕⼦⼀样⾃由”。

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汪富有诗意的、感悟的、有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發展。

”《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舞姿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可见,古诗文是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古诗文诵读在少年儿童学习成长中是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的。

汉朝的《毛诗序》中提出:“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生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古诗文学习在对少年儿童的文化积淀、情感熏陶、人格形成、智力开发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学习古诗文可以提高文学素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古诗文经典作品,以其含蓄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深邃的思想、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为人们所喜爱、传颂,是我们学习语言的典范。

阅读、积累优秀的古诗文作品,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优秀的语言材料,提高语言素养;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塑造健康的人格,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化底蕴。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诵读古诗文,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而吟诵是阅读古诗文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

作为一种学习、鉴赏的方法,吟诵对学生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在诵读活动中把“诵读为本,不求甚解”作为开展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活动的一个指导思想。

“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就是让学生在接受经典教育的时候,在接触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让一篇篇优秀的诗文在他们那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使之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健全人格的源头活水,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让语文教学诗意地栖居[论文]

让语文教学诗意地栖居[论文]

让语文教学诗意地栖居语文是美好的。

语文学习是美妙的。

语文永远是最基础、最博大、最富文化内涵和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

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

作为一个在新课改中成长起来的一线语文教师,我和很多老师一样,曾经为语文教学广阔的新天地而欣喜憧憬,曾经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曾经因“预设”和“生成”相距甚远而沮丧彷徨。

语文,该怎样诗意地栖居在学生的心灵?2011年4月,第一次听到“对话教学”这个词语,翻阅着工作室为我们精心准备的书籍,在为自己的浅陋无知而内心惭愧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教学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新的起点。

一、尊重文本——有效对话的前提对话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之间的,所以必然要受到文本的制约。

文本的确定性,也是对话的前提。

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内容对象,必然是对话教学的核心载体和有效平台。

真正的阅读世界应该是:一个具有理性思考的老师,引领一群思维活跃而且拥有话语自由的学生,在极具语言价值、审美价值、思想价值等美好因素的文本中畅游。

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都能平等、自由对话。

在对话的碰撞中,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引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强烈向往。

1. 有效对话,首先需要教师潜心文本。

很多时候,我们在备课时常常只是拿起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浏览一遍,就算是完成了与教材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当然是粗浅的。

而只有我们对文本反复推敲、不断揣摩、咬文嚼字地品味挖掘,我们才能找到更好的有效对话点,才能激起学生对话的热情。

2. 批文入情,能更好地理会作者的创作精神。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知音》篇提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缀文者”指作家,“观文者”指读者。

一个完整的文学解读过程,应是作家与读者共同完成的过程。

一位优秀的作家从字词句段到篇章都匠心独运,语文教师则要引导学生以敏锐的语感触觉,与“多情”的文本对话,品味其中的神韵,汲取作者博大精深的思想,生成自己的精神,进行审美再创造。

当然,文本更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

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

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

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作者:张艳来源:《江苏教育》2014年第06期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融于”生命、“成全”生命的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依据生命的特性,尊重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创造适合生命发展需要的教育。

它以生命为基点,把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

“融于”生命的教育应该是追求生命的完整,凸显生命的灵动,激发生命的动力,张扬生命的个性的教育。

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犹如金字塔的三面,构成了有机联系的完整的教育图景。

要高度尊重儿童,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性,必须把儿童看做生命发展的主体,始终珍视他们发自天性的自然的主动权。

要把儿童当做灵性的生命体,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建构和自我超越。

教育过程要“尊重意愿、满足需要、培养兴趣”,凸显“自主、自信”的主体精神,唤醒儿童自我发展的内在意识,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力。

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划一,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创造一个崇尚开放、多元的环境。

人生必须追问意义,活在意义之中。

教育需要使人们明了人生的意义,追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这才是“成全”生命的教育。

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包括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第一,珍惜、尊重、欣赏生命;第二,开启生命的智慧;第三,提升人生的境界,实现生命的意义。

教育拯救现代人,就要拯救他的灵魂,使他认识“人生的意义”“价值”“境界”,乃至最后的“幸福”。

这是生命化教育最艰巨的任务,也是最高的目标。

综上所述,生命化的教育,在起点上,直面人的生命;在过程中,通过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本性;在结果上,润泽灵魂,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

教育只有三者协调一致,才能实现其生命的本质,才是完整的生命化教育的内涵。

学校实施“生命化教育”,可以从生态的校园文化建设、自主习得课堂的创建、生活化德育的实施、个性化教师的培养、服务型教育管理的改革以及生命化的学校课程建设等六个方面展开具体的工作。

让孩子诗意地栖居在京西大地

让孩子诗意地栖居在京西大地

34·EDUCATOR大峪中学分校成立于1998年,原隶属于大峪中学,2001年改制为门头沟区教委直属的“国有、公办、民助”学校。

学校为普通初级中学,校园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领先,教育质量一流,在当地首屈一指。

学校注重科研兴校的作用,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以课题引领教师素养的提升,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以诗歌为特色教育切入点,在校园实行诗化教育,打造诗意的校园,让教师收获幸福;创设诗意的课堂,让教学变得精彩;追求诗意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快乐。

漫步在校园中,煦煦微风送来书声琅琅,盈盈绿草映衬儒生倩影,蒙蒙细雨浸润校园书香。

诗意人生:在国学润泽与诗意课堂中品味诗韵国学大师辜鸿铭说过,“汉语让孩子诗意地栖居在京西大地文/王海霞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它具有诗意和韵味”。

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也是一部诗教的历史,从文学史上最早记录的文字,到《诗经》《离骚》,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路走来,传统诗教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基于此点,大峪中学分校积极探索诗歌教育,让学生享受诗意的熏陶,成长为栋梁之才。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一个人的文化底蕴、精神品质、人格魅力无不取决于其生命中的阅读历程。

阅读能使一个人的生命和心灵变得越来越丰富和饱满。

魏芳校长拥有多年的教育经验,她深知阅读国学经典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道德水平的重要作用。

在她的引领下,学校用国学拉开每一节语文课的序幕:课前的五分钟,学校根据不同的年级设计了不同的内容,初一年级成语故事、初二年级美文欣赏、初三年级连词成句、自创诗文点评。

除此之外,学生还分年级诵读国学典籍,初一诵读《弟子规》、初二学生诵读《三字经》、初三学生诵读《论语》,朗朗的诵读声响彻校园上空,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累,又为打造诗性课堂创作诗歌奠定了基础。

诗意,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如果语文教学缺乏诗意,那么课堂就像没有鲜花的一片荒野,苍凉而无生机。

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诗意栖居地”

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诗意栖居地”

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的“诗意栖居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性的语文呼唤诗意,人文性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成为学生的享受。

同时,语文自身的魅力无穷:内容上,它有精彩的故事,有趣的人生,多彩的生活,神秘的自然;形式上,它有看起来如小精灵一般跳动的文字,读起来如音乐一般缥缈的韵律,品起来如诗画一般的优美意境。

语文充满了情,真挚的友情,深厚的亲情,博大的爱情,这些无一不震动着读者的心灵,敲击着我们内心深处那根最敏感的心弦;语文充满了智,神秘的大自然,有趣的动物王国,气象万千的世界给予了我们多少丰富的知识;语文充满了趣,一个个精美的童话故事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

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学生而言,能启迪心智,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诱发不尽的遐想;对老师而言,读着语文,仿佛就是在和历史对话,和大师倾谈,那深入浅出的道理,那五光十色的美景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享受。

师生的心灵沉浮于语文的字里行间,浸染着墨韵书香,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语文本身应是给予师生共同的一种生命享受。

有鉴于此,理想的心愿与现实的状况有所出入,理属正常。

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走过现实的此岸,为达到理想的彼岸,我们辛勤的语文老师不妨在以下几方面试作尝试。

一、教学设计时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过河首先要解决船和桥的问题,不解决船和桥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这里所说的船和桥的问题,也就是方法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确定了教学目的,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后,教学方法就成了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

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一句空话。

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掌握教学的艺术。

如果在课堂中,还是以老师的教为主角,由老师扮演主角,学生只充当配角,有时甚至仅为教师的道具,必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诗意的栖居的几层含义

诗意的栖居的几层含义

诗意的栖居的几层含义1. 什么是“诗意的栖居”“诗意的栖居”这个词,听上去就像是在云端飘着的梦,实际却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追求。

简单来说,它就是希望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美好,感受生活的细腻。

咱们常说“心有所向”,这份向往就是让我们在琐碎中寻找灵感的动力。

想象一下,早晨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床上,闹钟响了,你的心情是不是瞬间好了一点?这就是诗意,它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等着我们去发现。

1.1 生活中的小确幸在生活中,找到“诗意”的那种感觉,就像在沙滩上捡到一颗美丽的贝壳,特别幸福。

比如,喝着热乎乎的茶,看着窗外的鸟儿叽叽喳喳,突然觉得一切都那么美好。

你会发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往往是生活给予我们的馈赠。

朋友聚会时,几句打趣的话语能让我们捧腹大笑;夜晚一杯微醺的红酒,搭配悠扬的音乐,让人瞬间放松,这些都是生活的“诗意”。

1.2 心灵的栖息地“诗意的栖居”其实还代表了心灵的安放之处。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咱们总是忙忙碌碌,有时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可心灵需要一个“家”,一个能让你卸下疲惫、充电再出发的地方。

或许是在书房里,静静地翻阅一本好书;或者是在公园,和朋友聊聊心事,分享生活的点滴。

这些都是心灵的栖息地,让我们找回自我。

2. 自然的诗意再说说大自然,它是我们“诗意的栖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想象一下,春天的花海,夏日的绿荫,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景。

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韵味,就像不同的歌曲,时而轻快,时而沉静。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视觉的美,还有心灵的震撼。

就像老话说的:“人是自然的孩子”,我们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和自然亲密接触。

2.1 与自然对话当你走在山间小道上,微风拂面,耳边传来鸟儿的歌唱,那一刻,心中会升起无尽的感慨。

那种与自然对话的感觉,真的是无可替代。

你会发现,原来生活的烦恼在大自然面前显得那么渺小,仿佛一切都能迎刃而解。

用心去倾听自然的声音,我们的心灵便能获得一种平静。

2.2 诗意的生活方式而这种“诗意的栖居”其实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

玫瑰教育 诗意栖居

玫瑰教育  诗意栖居

玫瑰教育诗意栖居——湘乡市教师进修附小谭立平“新天地园丁奖”评选材料谭立平,女,中共党员,1976年11月出生,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湘乡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副理事长、湘乡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班级管理理事成员、湘乡市演讲家协会会员、湘乡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多次获得湘乡市政府嘉奖;湘潭市优秀教师、湘潭市立功人员、湘潭市优秀德育工作者、湘潭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湘潭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湘潭市小学政治学科带头人、湘潭市小学品德学会会员,湖南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现任湘乡市教师进修附小教研主任、语文教研组组长,同时担任113班的语文学科教学。

她原名“小燕”,考入师范那年改名“立平”,她说“我要永远站立在平凡的岗位争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在我们湘乡电视台的《文明在哪里》宣传歌曲中,那个站在讲台上亲切地与孩子们交流、探讨的教师镜头就是她。

湘乡报、湘潭日报上都曾刊登过她的文稿《海边的女人》《闪光的红十字》等。

她先后有38篇论文在市、地区、省级获奖,其中《巧用生字卡轻松教汉字》曾获国家级二等奖。

2010年,在全国青少年五好公民主题教育“我是90后”读书征文活动中,她指导的学生作品《我是90后》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她本人获得国家级指导奖。

这些年来,循环送教的脚步让她走遍了全市的18个乡镇;她还常在湘乡市、湘潭市为教师讲课,与同行们分享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与教育幸福感!“她是学生的老师,是老师的导师。

”在培育学生的同时她不断的指导教师,19年如一日。

她说:教书不是我谋生的职业,而是我将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一、睡天桥,建“实校”“那年暑假一直睡天桥”成了她今生挥之不去的记忆!1994年参加工作时,她要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湘乡市东郊学区任教。

曾在师范担任过班长以及学生会干部的她,回到家乡后更是干劲十足,不仅在教育教学中敢想敢做,在教育发展中也是眼光长远。

2000年,她把几个月大的儿子寄养在一个远房亲戚家,打报告,谈设想,办活国有资产,与他的老公周再田校长共同创办了湘乡市的第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东郊乡实验学校。

班主任随笔: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

班主任随笔: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

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时光匆匆,不知不觉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已经十多年。

我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把班级放在首位,踏实教书,勤恳育人。

这些年来,我得到领导、老师和家长认可的同时,也得到了教育相关部门的肯定。

2008年我被评为“区级家教先进工作者”;2010年我被评为“新教育实验朝向完美教室的教师”;2010年我所带的班级被评为“先进班集体”;2012年,所带班级被评为“市级优秀少先队中队”;2014年我被评为“优秀少队辅导员”;2016年我被评为“区级教学能手”,并承担了“以赛促研,以研助学”区域公开课《飞向蓝天的恐龙》的展示,此课例获得了教研中心领导和同行的赞誉,这个课例还在2016——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被评为“省优课”,并被推荐参加教育部“优课”评比。

我一路耕耘,不断创新,用智慧和勤奋开创着自己的教育天地。

一、努力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我有幸于2009年结识新教育,从那时起,我就力争缔造一间完美教室。

我的班级从那时起就有了传承至今的班级口号:勤奋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有了传承至今的班歌——《隐形的翅膀》。

如今,我的小太阳班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完善。

我和我的家长们希望班级的孩子们能做一个会发光和发热的“小太阳”,能够在展现自己风采的同时给别人带来温暖,所以取名为小太阳班。

我设计并制作了班级徽章,从卫生、纪律、文明礼仪、出勤、三操、读书、志愿服务等方面进行评比,定期进行表彰。

正是这一良性的竞争机制,使我的班级文化建设都内化为学生的行动,内化为孩子们良好的品行。

二、关爱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班级有学困生,我耐心给与辅导与帮扶,力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学生的思想不健康不积极时,我耐心地去沟通与交流,力争使每个孩子都积极健康成长。

小龙有了不想上学的念头,屡次辍学,我一次次把他劝回来,一次次谈心,一次次家访,请代课老师出面开导,请德育处帮忙开导,请校长亲自出面与他谈心,终于解开了这个迷途少年的心结,孩子再次回到学校,重新开启他的学习旅程。

读书心得李银河

读书心得李银河

读《教育,诗意地栖居》心得李银河朱华忠,男,中国教师俱乐部骨干群成员。

江苏省金坛市第二中学教师语文教师,常州市作协会员,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300余篇,出版教育专著《与心灵一起舞蹈》、《教育,诗意地栖居》和《逆转课堂:探索快乐自学之道》等三本。

《教育,诗意地栖居》从一个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和教学能力去思考教育,思考一个教师的生存之道。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作为教师,首先在教书上,要进行理论学习、思考,不断创新、实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思考,这是教师的生存方式,尽管一些思考和探索还有点幼稚,但只要自己努力尝试,就问心无愧。

其次,教师的职责是育人,这应该是教师的第一天职,本书是按传统的“教书育人”的次序来探讨教育的诗意的。

《教育,诗意地栖居》全书文字质朴,语言真挚,内容都是作者在教学一线经历的一些故事,其中不乏教育智慧和教学技巧。

书中共有6个部分:第一辑“课堂,快乐的源泉”,体现了作者对愉悦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在他的课堂上,学生能够享受学习的过程。

第二辑“教,需要机智”,作者探讨了教师应该如何教,如何适应新课程,如何应对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预设之外的事件等问题。

第三辑“教学反思,前进的动力”,论述了“反思”对教师成长的意义。

第四辑“教育的‘储蓄罐’”,作者认为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善于“储蓄”并提炼生活的细节,从中得出有益于职业和人生的智慧。

第五辑“师者父母心”,主要论述教师如何育人的问题,在引导、帮助和鼓励学生方面,作者有着发人深思的实践经验。

第六辑谈了教师如何正确地看待自我,如何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问题。

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往好的方面“变”,就是教人更好的学会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

教育就在于学会用心灵去赢得心灵,以宽容信任、尊重,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切准孩子的思想脉搏,用爱和宽容去激起孩子心灵深处的自我反思、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潜意识。

这是朱华忠的教育实践感言,他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该教师的魅力,他以自己独特的育人实践征服了学生们,面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困惑”,以及那些“问题”学生,他能以宽广的胸怀、热情公正的态度去用心灵化解。

“诗意地栖居”阅读答案

“诗意地栖居”阅读答案

“诗意地栖居”阅读答案“诗意地栖居”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意地栖居”,这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从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中演绎出来的哲学命题,也是中西哲人深入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所产生的美好理想。

这一理想表明:自然环境是所有生命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对“诗意栖居”的追寻,既是人类重新寻求生存根基、重建价值信念的过程,也昭示着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然而,现实的生态状况一度隔断了朝向理想的通路,为生命“诗意栖居”提供前提和基础的自然界正在承受不能承受曲破坏。

人,从一开始使打量着、好奇地注视着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

生存是人的第一本能,人类的生存冲动构成了已有社会历史的恒久原动力,推动人类不断汲取自然资源、按照自身意志改变着大自然的本来面貌。

伴随着这种改变,农业、工业等迅速发展起来。

人,真切地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一切。

尽管远古时代的主要命题都围绕着“生存”“汲取”展开,但古圣先贤也意识到了自然界对人类的重要,并萌发出了许多生态智慧。

那是“诗意栖居”原初的朴素表达,中西哲人都曾对此有所阐发。

中国古代哲人的生态智慧最为深邃,集中体现为视字宙与人自身为一体的、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理念。

《周易》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如强烈的忧患意识,反对浪费和破坏资源、倡导把天地万物与人类道德紧密联系等思想,都反映出先民在实践过程中自觉地把自然纳入视域进行考量。

例如,《易·乾卦·文言》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表达。

儒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比较丰富的理论,如孟子强调“天”与“人”相通的特性,要求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宋代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直接表达了人对待自然应该有的态度。

道家创始人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人类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自然的朴质本性,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

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


个崇尚开放、 多元的环境 。
发 展 性 相 统 一 、科 学精 神 与人 文 素 养 相 统 一 .适 应 学 生 个性 发 展 与 潜
之 中。教 育 需 要 使 人 们 明 了人 生 的
的 主 动 权 。 要 把 儿 童 当 做 灵 性 的 生
优发展 , 彰显教师的生命属性。 学校
管 理 是 学校 体 现教 育 服 务 性 的 重要 方式 , 深 化 服 务 型 的 学校 管理 , 遵 循
性化教 师的培 养、服 务型教 育管理
的 改 革 以 及 生 命 化 的 学校 课 程 建设 等 六 个 方 面展 开 具 体 的 工 作 。在 丰
育。 自然 生命 、 精神 生命 和社会 生命
犹 如 金 字塔 的 三 面 .构 成 了有 机 联
教 师 的主 体 地 位 ,尊 重教
师 的 个 性 特 征 ,鼓 励 教 师 个体 的 最
学 校 实施 “ 生命 化 教 育 ” . 可以
命 为基点 , 把生命的本质 、 特征 和 需
要 体现 在 教 育 过 程 之 中 .使 教 育 尊 重 生 命 的 需要 , 完善 生命 的发 展 , 提
最 高的 目标 。 综上所述 , 生命化 的教
育, 在 起 点上 , 直面人 的 生命 ; 在 过
活化德 育 , 就是在德 育过程 中. 以尊
生命发展 的 内在逻辑 和规律 .创造
适 合 生 命 发 展 需要 的教 育 。 它 以 生
值” “ 境界 ” , 乃 至 最后 的 “ 幸福 ” 。这 是 生命 化 教 育 最艰 巨的 任 务 ,也 是
与协 作 。 “ 教 育即生活” , 展 现 生命 的

让品德教育诗意地栖居在生活中

让品德教育诗意地栖居在生活中

让品德教育诗意地栖居在生活中摘要:品德学习的过程不单单是认知的学习,更是行为的学习。

新课程下的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活动,让学生能在生活中体验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生命的快活和生活的乐趣,诗意地栖居在生活中。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师教学必须在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实效性上下工夫,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参与和体验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

关键词:情境体验;课堂实效;生活实践一、丰富教学形式,以情境促体验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

如,教学“家乡的变化”一课时,针对农村孩子的认识具有一定局限性的特点,在学生充分交流自己所调查、搜集的材料的基础上,及时借助电教手段,把家乡近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用播放录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大变化。

从而为他们去畅想自己生活的地方,将来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做好了铺垫,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激起了学生要为家乡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的理想和抱负。

二、构建开放的生活情景,增强课堂实效对小学生而言,“现实”情境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事物。

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德育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乐趣。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自己的干部自己选》时,设计了一个环节“模拟社会选举办法选班干部——实践体验为集体”。

教师结合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的办法,让学生在小组内推荐一名候选人,再由每个小组确定一名候选人推荐到全班,并介绍推荐的理由。

在投票过程中,还原社会情境,通过发选票、填选票、收票、唱票、监票、计票、汇总等流程,选出老师的小助手,最后由被选出的小助手发表“感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诗意地栖居》。

这本书以“教书育人”为主线,从课堂教学、从教学机智,从教学反思,从思想教育,从管理艺术,从个人素质等六个方面,以生动的案例,敏捷的思考来诠释了“教育,是一种诗意的生活”的视角。

文字亲切,语言真挚,思维敏捷,观点独特,都是作者在一线教学课堂上发生的一些故事,一些教育机智、一些思考,以及和学生发生的一些故事。

作者用心地把这些片段拾掇起来,并记录下来,写成了一篇篇优美的文字,用精彩独特的视角,诗意地诠释了“教书育人”四个大字,带给我们教育的新思考,新启示,新的发现。

诗意来自生活。

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在平凡琐屑的程式化生活模式中,通过心灵的自我完善,使寻常人眼中的枯燥单调转换成一种内在世界的灵动诗意。

这样的转换,通常需要内因与外因的综合作用,需要教育者灵魂深处对教育的执著追求而实现。

我们做教师,要在解读别人的同时,认识自己,在欣赏他人的同时,自信自我;在探索的同时,超越自我。

朱华忠正是这样一位不断追寻诗意的生活,不断追寻诗意教育的年轻教师。

朱永新教授曾经这样说过:“读朱华忠的教育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乡村中学工作了十几年的青年教师,是如何立足于平凡的工作岗位,着眼于教育教学的细节,谱写自己的教育人生;看到一个充满睿智、爱憎分明、关爱学生、积极进取的教师形象;看到一个不甘于平庸,不满足随大流,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的教育舞蹈者。

”正因为朱华忠一直坚持自己的教育与心灵一起舞蹈,把教书育
人的生活,当作一种享受,看作一种快乐,把教育教学和学习看作一种舞蹈,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教育中去,完全释放自己的激情,用自己的心灵去工作,激起了生命的一个个精彩的浪花,才成就了他精彩而活力四射的课堂,成就了他精彩的人生,也换来了诗意的栖居。

诗意来自独特。

教育需要诗意,诗意来自独特的视角。

独特,来自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独特来自于热爱,一种对教育、对教学、对自己任教的学科的尊重与热爱。

为了激发所有孩子对学习、对生物学科的热爱,他一方面不断强化自身的学习积累提升,通过大量的阅读,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另一方面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自身的反思总结、学生的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

他的这些努力,创造出了教育教学中的诗意。

他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极力创设那种充满民主与爱的良好学习氛围,他倡导师生之间以爱和民主来交流沟通,强调以自身教学的诗意为学生营造群体学习的诗意。

诗意来自学习。

教育教学就是将人类各种美好的思想传承给学生,将人类社会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学生,这就要不断去学习。

同时,这样的传承与传递,正如一种心灵感应的舞蹈,一种相互释放喜悦的舞蹈。

他对教育的理解还体现为对自身生命的永不言弃的雕塑以及对生活的无限忠诚上。

他把自身的专业成长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做生活的有心人》,强调《每天说别人几句好话》,强调《把握好自己》,强调《学习是永远的快乐》。

在教育教学的路上,他乐意于《做一条快乐的牛》。

他坚信《春暖花会开》,为了这份坚信,他
坚持《让好习惯打造自己的名片》。

正是这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使他在教育教学活动和自身生活实践中,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桃李满天下、梨花漫天飞的幸福扑面而来,那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享受。

现在,朱华忠老师通过自己的行动,为自身开辟出一条通向快乐幸福的教育之路。

他用心体味自身工作与生活的快乐幸福的同时,为我们的教育开辟了一方诗意的栖息地。

正因为如此,朱华忠的教育人生充满了诗意,才诗意地栖居乡村、诗意地享受教育,诗意地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