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
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题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xx县政协文化卫生旅游专委会为此组织专门调研考察小组,就我县非遗状况进行深入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一、xx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我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人民群众创造发明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固态的文化遗存一起,成为xx弥足珍贵的文化宝藏。
根据文化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音乐、民间技艺、民间习俗、生产商贸习俗、人生礼俗、岁令时节、民间礼仪等11大类192项(见附件)。
为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县近年来积极开展向国家、省、市申报“非遗”保护名录、“非遗”项目传承人、“非遗”传习基地等工作。
截至目前,共有国家级名录2项(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和齐云山道教音乐);省级名录6项(松萝茶制作技艺、五城茶干制作技艺、五城米酒制作技艺、徽州火腿制作技艺、右龙板凳龙和齐云山道场表演);市级名录1项(吴鲁衡日晷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名(万安罗盘制作技艺传承人吴水森);省级传承人8个;市级非遗传承人9人。
省级“非遗”传习基地2处(德胜-鲁班木工学校、万安老吴鲁衡罗盘店);市级“非遗”传习基地6个。
二、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关注下,我县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工作,成效明显。
文化部门开展了全面的“非遗”普查,并将普查成果汇编成册,出版了《海阳遗韵》一书,深受欢迎和好评;组织人员全新编排得胜鼓,积极组织参加各项节庆活动,并代表安徽省在上海世博会展演;万安吴鲁衡罗经老店恢复前店后坊的老建筑,建成了万安罗盘制作技艺传习馆,万安罗经文化博物馆也于今年10月建成并对外开放,“吴鲁衡”注册商标成为“中华老字号”;建起了全国首个茶干博物馆——五城豆腐干博览馆;逢年过节全县各地均围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发组织群众开展舞龙、舞狮表演;松萝茶博物馆也于今年建成对外开放;组建了中国(齐云山)道乐团,通过齐云山道乐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推进文旅深度结合。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情况,通过对四川省内多个地区的实地调研和访谈,收集了大量一手数据,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以下是本次调研的报告摘要:一、背景介绍四川省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省份,这些文化遗产包括民间传说、传统技艺、舞蹈、音乐等多种形式,是四川省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因此,了解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情况,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等多种方法。
首先,我们编制了一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的问卷,通过网上和实地发放的方式,收集了大量数据。
同时,我们还对多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了解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看法和建议。
此外,我们还前往四川省内的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观察,了解了这些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情况。
三、调研结果1. 民间传说调研结果显示,四川省的民间传说种类繁多,涉及历史、文化、民俗等多个方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民间传说正在逐渐消失。
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大部分传承人认为,应该加强对民间传说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
2. 传统技艺调研结果显示,四川省的传统技艺种类繁多,包括陶瓷、蜀绣、竹编等多个方面。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技艺正在逐渐消失。
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大部分传承人认为,应该加强对传统技艺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承这些技艺。
3. 舞蹈和音乐调研结果显示,四川省的舞蹈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然而,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许多舞蹈和音乐正在逐渐消失。
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大部分传承人认为,应该加强对舞蹈和音乐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些艺术形式。
四、问题分析根据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存在以下问题:1. 缺乏资金支持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传承和保护工作,缺乏政府的资金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各民族的文化记忆、历史脉络和智慧结晶。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加速,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了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非遗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有效进行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二、非遗的定义与价值非遗指被各群体、团体和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性和历史性,更在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如促进社区和谐、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等。
三、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挑战当前,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得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许多非遗项目因缺乏传承人而濒临消亡。
其次,全球化的影响使得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部分非遗项目的独特性受到挑战。
此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不足也制约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途径和方法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
首先,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
其次,应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推动非遗的现代化发展。
此外,还应加强非遗教育,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让非遗在年轻一代中得以延续。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如建立非遗数据库、开展非遗数字化展示等。
这不仅可以保存非遗的原貌,还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
此外,可以通过开展非遗旅游、举办非遗节庆活动等方式,让非遗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案例分析以中国某地的剪纸艺术为例,当地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剪纸艺术教育等方式,有效保护和传承了这一非遗项目。
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建立剪纸艺术数字化展示平台、开展剪纸艺术旅游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剪纸艺术。
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报告
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报告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许多文化传统面临着失落和淡忘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与传承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报告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非遗的定义与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以人为主体传承并不断创造的思想观念、精神与技艺,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知识与实践等方面。
非遗代表着一个社群或一个民族丰富多样的传统和历史,承载着人们对自身文化认同与归属感的重要向往。
第二部分:非遗保护的现状目前,我国非遗保护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随着城市化的进展,传统技艺逐渐式微,传承人逐渐减少。
其次,商业化和现代化的冲击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缺乏专业人才和资金投入也限制了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部分:非遗保护的政策与法规为了推动非遗保护工作,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
例如,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此外,各级政府也出台鼓励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第四部分:社区参与的重要性社区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基础。
社区居民作为非遗传承的主体,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发挥自身的价值,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项目。
同时,政府和社区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
第五部分:现代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技术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
例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非遗技艺记录并向公众展示,增强非遗的传播力和吸引力。
此外,利用互联网平台,可以将非遗项目推广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第六部分:教育与非遗传承教育是非遗传承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加强对非遗项目的教育培养,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之情。
同时,应该建立起将非遗项目纳入教育课程的机制,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学习非遗。
第七部分:非遗保护与旅游业的结合旅游业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知识技能、艺术表现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本报告旨在调研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更是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关键。
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强文化认同感,促进社会凝聚力的形成,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对经济、旅游、教育等领域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政策层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法规范,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文化遗产保护法》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实践层面,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行动,如申报世界遗产、编制非遗名录、建设非遗示范基地等。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和长远视野,各地保护工作的开展存在着不协调、片面性等问题。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冲击,很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出现了一些现象,如商业化倾向、传承体系不完善等。
四、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和建议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和政策研究,制定更加详细、具体的保护措施,加强法规的实施和执行。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化队伍建设。
鼓励大中小学和相关专业院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强保护工作的研究和传承。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代代相传并通过各种载体传承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生态和观念价值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存的统称。
其保护与传承对于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省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解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情况,本次调研采取实地走访、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四川省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调研。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整理与分析,旨在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概况1. 调研范围本次调研涵盖了四川省的主要地区,包括成都市、乐山市、雅安市、宜宾市等。
2. 调研方法(1)实地走访:调研团队深入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相关从业者和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访谈,了解其保护与传承现状。
(2)专家访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看法和建议。
(3)问卷调查:向公众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关注程度。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四川省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川剧、川绣、川菜等。
其中,川剧作为四川省的传统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备受关注。
但在保护与传承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 保护与传承呈现两极化趋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化趋势。
一方面,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如川剧的相关展览和演出活动。
另一方面,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仍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困境,如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和传承过程。
3. 保护与传承机构形式多样四川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立了多个相关机构,如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省传统文化研究院等。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研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传承并作为社会共同认同和认识体系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人类的有关知识、技能、信仰等方面的文化表达。
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的调研报告。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政策支持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尚未完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实施不力。
2.传承环境缺失。
传统文化传承受到现代文化影响,许多受访者认为传承环境不友好、社会对传统文化不重视,这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3.传承方式单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大多是口耳相传,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制约。
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少。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较高,没有后继。
同时,由于传承方式的限制,很难吸引年轻一代对其进行传承。
5.基础设施不完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持。
但是,现实情况是基础设施仍有缺陷,资源分配不足,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本较高、保护效果较差。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1.建立法规保障。
建立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切实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
同时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提高政策的操作性和有效性,避免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出现。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尊重,同时,对传统文化所涉及的场所和文物进行维护和修缮。
3.拓宽传承方式。
与时俱进,采用科技手段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真正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4.培养传承人才。
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传承人专业知识和技能,吸引更多有志于参与传承的人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环保意识,特别要注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地区进行全面的基础设施完善。
非遗文化调研报告(5篇)
非遗文化调研报告(5篇)篇一:非遗文化调研报告有关非遗文化的调研报告非遗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节庆、传统习俗、传统知识等。
这些非遗文化代表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次调研报告将围绕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展开,以了解非遗文化的现状和问题,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
一、非遗文化的概念和价值非遗文化是指通过代代传承的方式传播的传统技艺、节庆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和连续性三个特点。
非遗文化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保留了古代文化的传统风貌,还是当代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非遗保护的现状目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是非遗保护的重要里程碑。
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也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非遗保护工作。
2.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尽管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但非遗保护工作仍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非遗资源面临严重流失的威胁。
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兴趣较低。
其次,非遗传承人的生活条件较差,缺乏传承的动力。
再者,非遗传承存在传统与现代产业的冲突。
传统技艺往往难以适应现代市场需求,导致其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三、非遗文化保护的对策与建议1.提高非遗保护的意识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保护的认识和重视,引导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
2.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提供相应的奖励和保障措施,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
3.发掘非遗文化的商业价值非遗文化的商业开发可以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也能使非遗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4.推广非遗文化的传统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加大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热爱非遗文化,从小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传承意识。
某市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
某市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某市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指人类创造的、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与实践,包括有关自然界及宇宙的相关知识、手工艺技术等的传统文化表达方式、实践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生态系统等集合体。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报告将对某市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二、调研背景及目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某市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0份,有效回收率达90%。
实地走访了多个非遗传承机构和代表性项目,并与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四、调研结果(一)非遗保护与传承机构根据调研统计,某市共设有非遗保护与传承机构40余家,分布在各县区。
其中,有国家级非遗保护中心2家,省级非遗保护中心5家,市级非遗保护中心10家,县级非遗保护中心16家,乡镇级非遗保护中心7家。
这些机构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非遗传承项目经过调查了解,某市拥有丰富多样的非遗传承项目。
在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方面,传统民俗、传统舞蹈、传统音乐等项目较为突出;在社会实践和知识与实践方面,传统医药、传统工艺、传统农业等项目备受关注。
其中,某市的传统民俗项目“某某节”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三)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在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进行评估时,我们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非遗保护与传承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资源整合不够,导致各机构的工作重复、效率低下。
其次,非遗传承项目面临老龄化和传承困境,年轻一代参与度不高,缺乏延续的动力。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一、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在保护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以下挑战:1.缺乏足够的资金: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有些遗产地缺乏足够的支持和资金。
随着物价的上涨,各种保护材料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这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更大的财务压力。
2.人力资源不足: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专业的人才,包括文物鉴定专家、修缮工、考古学家等。
但是,目前国内文化遗产专业人才不足,这限制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
3.意识淡薄:有些地区的居民对文化遗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将文化遗产当做废弃物处理掉。
这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挑战文化遗产传承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但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传承也遇到了一些挑战:1.缺乏传承人才:文化遗产需要有人来继承和发扬光大。
但是,很多传统手艺人不愿意将技艺传承给下一代,导致传统手艺失传。
而大部分青年人由于人才流动、城市化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也不再愿意学习。
2.传承方式陈旧:传统手艺的传承方式过于陈旧,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要想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创新传承方式,使其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3.文化遗产的商业化:由于商业化的压力过大,很多文化遗产已经失去了他们原有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需要制定商业化保护和传承体系,重塑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三、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政府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导者。
作为管理者和监管者,政府有重要的作用:1.制定政策: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指导和规范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商业化的保护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以避免老字号品牌被急功近利的商家破坏。
2.加大资金投入:政府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可靠的保障。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这些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手工艺技能等,是人类创造力的独特体现。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发展,非遗面临着严重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非遗的定义与价值非遗指的是各种传统和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总称,其形式多样,涵盖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文化智慧。
这些非遗资源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还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此外,非遗的保存与传承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民族和谐共处,具有无法估量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三、非遗面临的挑战当前,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环境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使得部分非遗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其次是社会变迁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发展和经济利益,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缺乏兴趣和热情。
最后是资源匮乏的问题。
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非遗因缺乏资金、人力等资源而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应采取以下策略:1. 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非遗保护的目标和原则,加大资金投入,提供专业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
2. 教育推广:通过教育机构、社区组织等途径推广非遗知识,培养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尊重,提高人们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
3. 创新传承方式:将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技术手段扩大非遗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4. 建立合作机制: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专家等多方合作,共同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
5. 知识产权保护:加强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为传承人提供合法权益的保障,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五、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案例为了验证上述策略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几个典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
某市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
某市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某市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一、引言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具有内生力量并较长时间内传承、传播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一个国家或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对于传承历史文化、保障民族精神文化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对某市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旨在总结当前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非遗保护与传承状况1. 非遗资源情况:某市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包括传统手工艺品、传统音乐舞蹈、传统戏曲、传统技艺等。
其中,传统手工艺品是最丰富和有代表性的非遗资源,而传统技艺发展较为滞后。
2. 非遗保护与传承机构:某市已建立了一批非遗保护与传承机构,包括非遗传承中心、非遗工作室等。
这些机构致力于非遗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培训和传授技艺。
3. 非遗保护与传承成果:某市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包括非遗项目的申遗成功、传承人的培养和继任等。
然而,还存在非遗项目整体发展较为滞后、保护与传承力度不够等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1. 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在非遗保护方面,某市尚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部分非遗项目面临消亡或变异的风险。
2. 传承人缺乏后继者:目前,某市非遗传承人年龄普遍较高,中青年传承人相对稀缺。
传承人的培养和继任亟待解决。
3. 传统技艺发展滞后:与传统手工艺品相比,某市的传统技艺发展滞后,需要注重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四、建议与对策1. 完善保护政策:某市应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确保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2. 培养非遗传承人后继者:某市应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非遗传承事业。
3. 加强技艺传承与创新:某市应注重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鼓励传承人创造性地融合现代元素,使传统技艺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吸引力。
五、结语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某市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系列的非物质的文化传统和表达方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术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调研。
以下是我的调研报告。
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我所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它们的传承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我选择了某村庄作为调研的对象,该村庄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我参观了该村庄的传统手工艺技术展示馆。
展示馆收藏了不少该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包括陶艺、刺绣等。
但是展示馆的保护工作存在不足,部分手工艺品未经合适的保护措施,容易受到潮湿和咬食虫的破坏。
在展示馆的介绍中,了解到由于年轻一代对手工艺的兴趣不足,传承者日渐减少,传统手工艺技术面临着绝技失传的危险。
其次,我参观了该村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传统。
在村庄的广场上,我见到了一些老人正在讲述着当地的传统神话和故事。
由于年长者逐渐离世,年轻一代对这些口头传统的兴趣也不高,导致传承面临困难。
此外,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逐渐被其他文化替代,给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问题。
最后,我走访了该村庄的传统社会实践项目。
该村庄每年都会举办传统的节日庆祝活动,比如庙会和农耕节等。
这些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参与,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组织者和经费支持,一些活动的规模和质量都有待提高。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导致传承者减少。
其次,缺乏合适的保护和传承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容易受到损坏和失传。
最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不足,使更多的人意识不到其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提高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同时,建立专业的保护和传承机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此外,鼓励年轻一代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一、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它所包括的口头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及其相应的活动场所等,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华民族身份和中华文化主权的有力象征。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给予了高度重视。
2003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启动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计划到2020年,初步构建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基本实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和原则,对保护工作的任务、目标、要求和措施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2005年6月,中央宣传部、文化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
同年12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了有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科学的管理机制。
国家设立了由文化部牵头、九个部委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文化部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各省区市及所属的地市县也纷纷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统一协调和领导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并由人民共享的各类文化遗产的总称,涵盖了口传文化、传统艺术、民间工艺、民间活动等多个领域。
其核心在于强调了时间的延续和社会的传承。
这种遗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记忆和历史,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现状及策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它不仅承载着历史,还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对于个人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对于社会而言,它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纽带;对于世界而言,它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但其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传统的文化形式和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传承机制,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这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1. 立法保护: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责任主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法律保障。
2. 宣传教育: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建立传承机制: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有效的平台和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对多个地区进行深入访谈和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保护意识提升不足:部分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较弱,缺乏相关政策法规和机构支持。
二、传承人培养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偏大,年轻一代缺乏传统技艺学习的机会和渠道。
三、市场开发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不足,影响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展览、演出等活动,提升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二、建立传承机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基地,开设相关课程,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三、促进市场化运作: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相关部门和组织能够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传承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我们建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制定和执行力度,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相关项目和活动的开展。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我们建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例如开设非遗文化体验课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结合等,从而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实施保护措施时,尤其需要强调与当地社区和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人士的密切合作。
这样可以确保保护措施的实际效果,同时也能够促进社区的文化自豪感和传统技艺的传承。
最后,我们也期待国际合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深入展开。
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不同国家之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方法上的共享,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希望我们的建议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出我们的力量。
关于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传统的、非物质的文化元素,包括口述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日、知识与实践有关的自然环境等。
我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为了了解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我对相关方面进行了调研。
以下是我的调研报告。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和基础,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文化瑰宝,代表了历史和文化的延续。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团结凝聚的象征,可以增强地方认同感和归属感。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二、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我县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手工艺、传统戏曲等多个方面。
在我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中,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1.政策与法律体系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政策和法律的支持。
国家、省、市级相关法规和政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保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2.保护机构与人才队伍我县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包括保护中心、研究机构和专家团队等。
这些机构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持和管理保障。
3.传承与交流活动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交流活动丰富多样。
各类传统舞蹈、音乐、手工艺等表演活动经常举办,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同时,针对青少年和学生群体,也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活动,培养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4.保护与利用的平衡我县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平衡。
在保护的同时,也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和经济利用,通过开发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等方式,实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传承非文化遗产调研报告
传承非文化遗产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社会、政府、民众等多个方面的合作与努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与问题,本次调研围绕传承主体、传承内容、传承方式和传承困境几个方面展开,以下是调研报告。
首先,我们调查了不同非文化传承主体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涉及到社区组织、非政府组织、个体传承人等。
在这些主体中,传承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口述传承、图像资料分享和实际操作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与技能传承给后代。
然而,由于传承人年龄的增长和缺乏合适的培养机制,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其次,我们调查了传承的具体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包括传统技艺、民间音乐、民俗传统、口头传统等。
这些传承内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是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失去传承的土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
第三,我们调查了传承的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口述传承、实践传承和书面传承。
传承人通过口述讲解、实际操作和书面记载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后代。
然而,受到现代化教育方式的冲击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传承方式面临着被取代的风险,传承效果不佳。
最后,我们调查了传承面临的困境。
调查结果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许多困境,包括传承人老龄化、培养机制不健全、经济利益驱动等。
这些困境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团体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它需要传承主体的努力、内容的丰富、方式的多样和困境的克服。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发挥其独特的社会、文化和经济价值。
某某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
某某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民族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与力量源泉,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为了解全省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情况,近期,某某省统计局开展了专题调研。
此次调研通过与非遗保护单位、文化旅游部门座谈及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非遗记录研究、保护传承、传播普及等方面的成效和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居民,了解居民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感受与期盼。
调查地区覆盖成都、德阳、绵阳等11个市(州),共收集整理非遗保护单位问卷13份,市级文化旅游部门问卷11份,居民问卷452份。
调研显示,某某省非遗传承发展体系完善、保护传承有序推进、传播普及成效初显,同时,在“发展力”“吸引力”“生产力”方面还有努力和挖掘的空间。
非遗传承保护具备一定基础近年来,某某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非遗保护的系列要求,大力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不断推进。
截至2023年6月,全省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3项、省级项目818项,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5人、省级1062人⑴。
传承发展体系完善顶层规划不断强化。
编制出台《某某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黄河流域(某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工作方案》《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等系列政策,着眼全局从顶层设计做好系统性谋划布局。
法制体系更加健全。
颁布实施《某某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阿坝、甘孜、凉山相继颁布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绵阳、南充制定年画、地方戏剧专项条例,进一步明确非遗保护传承的工作要求、保障力量和管理方式。
调研显示,11个市(州)中有9个出台了非遗项目相关的单项法规或制度,有7个出台非遗传承人认定和管理相关办法或条例。
扶持资金落实到位。
某某省逐年加大非遗保护资金投入,2023年,省级财政补助非遗保护经费2066.24万元,较上年增长54.7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人类传承发展过程中,以口头、音乐、舞蹈、戏剧、节日、技艺、仪式、信仰、风俗习惯及相关实践等形式存在并传承下来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议题。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并在此对其进行简要汇报。
一、调研目的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其保护和传承现状。
此外,我们希望通过调研,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一步发展。
二、调研方法我们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实地访问、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等方式进行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综合评估。
三、调研结果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严峻的挑战。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忽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困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基于口传心授,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许多传统知识和技能已经失传或面临失传的风险。
3. 相关立法和政策方面存在不足。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法规和政策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加强。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还需加强。
要想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关注、了解和参与保护工作。
四、建议和措施1. 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和理解。
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宣传教育和媒体报道等形式,加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和了解,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
2. 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培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传承技能的培养,使更多人能够了解和参与传承。
3. 出台更加全面、有效的政策和法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作者: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专题调研组??来源:光明日报??时间:2008年12月10日?一、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它所包括的口头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及其相应的活动场所等,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华民族身份和中华文化主权的有力象征。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给予了高度重视。
2003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启动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计划到2020年,初步构建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基本实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和原则,对保护工作的任务、目标、要求和措施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2005年6月,中央宣传部、文化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
同年12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了有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科学的管理机制。
国家设立了由文化部牵头、九个部委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文化部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各省区市及所属的地市县也纷纷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统一协调和领导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陕西省还建立了由59人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保护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为切实摸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2005年6月,文化部部署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区、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截至我们调研时,陕西全省已有100个县开展了普查工作,占93.5%,已有1.6万名传承人登记在册。
截至2008年5月底,广西14个地级市中桂林、柳州已基本完成普查工作,其他12个市正在进行之中。
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十个门类共518个项目,涉及758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又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以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
2006年10月,文化部以部长令的形式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在此基础上,全国各省区市也都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逐步形成,初步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保护。
陕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51项,入选第一批省级名录的有145项,全省10个地市均已建立了名录体系,目前共有市级名录项目395项。
该省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县级名录的建立。
广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8项,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名录的有58项,第二批自治区级名录55项已完成公示程序。
与此同时,全区14个市已有13个建立了市级名录,共入选289项。
全区109个县(市、区)中,已有62个县建立了县级名录,共入选515项。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是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
2007年6月5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1月26日,又公布了第二批551名代表性传承人,这两批传承人涵盖了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五大类。
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工作制度化,文化部又制定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讨论稿),对国家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权利、义务和资助等作出明确规定。
一些地方政府也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工作非常重视,不少省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陕西省已有31人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并已评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67人,涵盖8个大类、113个项目。
该省文化厅制定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并通过为代表性传承人颁发证书、发放生活补助、安排授课带徒、展演和展示其优秀作品等方法,鼓励支持传承人开展各种传习活动。
广西已有11人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评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0名,通过为传承人颁发证书、举办培训班、发放传承资助经费等方法,保护传承人,对其开展传习活动给予支持和一定的保障。
二、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方在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我国政府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不仅坚持正确的保护原则和保护理念,而且注重在实践中摸索规律、积累经验,初步探索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成效显着的保护方式。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言,应该实施整体性、综合性的保护方式,其中活态传承是核心,使之与当代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就是我们实施保护的主要原则。
除此,以文字和影像的方式、以博物馆的方式或作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都是辅助的方式,而且这些方式都应以不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按照自身自然演变规律发展为前提。
目前保护方式主要有:1.活态整体性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又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依存。
为了使民间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下来,就必须重视与其紧密相依的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要使活态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原始自然状态是不太可能的,但在一个局部的特殊环境中,采取相应措施,使原生态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较长时间,则完全可能。
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村),既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设立屏障,又能将民族文化遗产的真实状态保存在其所属的环境之中,使之成为“活文化”。
文化生态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标志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活态整体性保护的新阶段。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物质文化遗产(古建筑、历史街区与村镇、传统民居及历史遗迹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依相存,并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2007年6月9日,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目前,全国不少地区正在根据当地的地域特点,积极探索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方式方法。
如安徽省和黄山市立足于历史悠久的徽州文化,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常重视,正积极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编制了《关于建立国家级生态保护区的报告书》;广西壮族自治区制定了《中国红水河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四川省制定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规划纲要》。
有关《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与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已由文化部起草完成,正交由社会各界广泛讨论,修改完善后将出台。
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尝试,要做好这项工作还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积累经验。
文化部实施的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做法,将有效推动这项工作顺利开展。
2.生产性保护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福当代,是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
对于那些已经失去生存条件的文化形式,可采用收入博物馆的方法加以保存;但对于那些仍然具有生命力,又有开发潜质的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则可以进行合理开发,以生产性的方式加以保护,这既有利于它们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又能体现其价值。
在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中,一些地区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旅游节、工艺品展销会、民间歌舞比赛、开展集中宣传展示活动等,使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资源,获取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一些地区有效地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已经形成了本地区亮丽的文化名片。
如山东的“潍坊国际风筝节”、四川的“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河北的“吴桥杂技艺术节”等等。
本次调研的广西南宁市,积极开发和利用民歌艺术,自1999年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来,壮族民歌就打出了“国际牌”——在海内外“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促商”,为南宁市的对外开放、经济建设、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以2007年为例,民歌节通过市场运作,仅节庆本身总收入就达近3000万元;节庆期间接待游客48.97万人次,全市宾馆饭店出租率达81.44%,旅游收入32008.63万元;签订投资项目102个,签订内外贸易合同873份。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不仅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而且拉动了南宁市经济的发展。
3.记录式保护在全国各省区市统一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工作人员运用录音、录像及亲笔记录等方式,记载民间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声音、表演或技艺、生产过程,获取真实可靠的图像、实物、文本记录及其他第一手资料,然后再整理分类,建立档案、资料库,进而利用多媒体、数字化等高科技手段,建立数据库等,以便永久保存,并逐步做到资源共享。
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河南郑州大学建立了中原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北京、浙江、湖南等地以口头文学转换成卡通片的方式进行保护。
又如本次调研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在筹建“广西民族文化网”网站。
南宁市在普查工作中已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5个,实物征集63个,拍摄图片5000余张,制作光碟200余张,录音资料和录像资料均达180个小时,涉及的门类丰富、内容多样。
为了保存和利用好这些第一手资料,南宁市依托南宁文化信息网,在全区率先开设了“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网页。
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打开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分布电子地图,并能获取相关的资料信息。
在抢救挖掘、记录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许多省区市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编辑成文本,出版了一批相关书籍。
如陕西有《陕北民歌大全》、《陕北民俗舞蹈史话》、《陕北民间舞蹈实录》《榆林小曲集》等,广西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彩调艺术资料大全》、《刘三姐传世山歌》、《毛南族民歌》、《仫佬族风情》、《平果嘹歌》(五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