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8版)第二章复习要点
2018版马原第2章说课讲解
康德:把“实践”概念引入 哲学中,提出了“理论理性” 与“实践理性”的概念,并指 出“实践理性”具有行动的能 力和功能。
6
实践是一种实 验、科学实验
培根
王阳明
“知是行的 主意,行是知的 功夫;知是行之 始,行是知之 成。”
黑格
尔的
“实践 理念”
实践是人 们现实的 感性活动
7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本质的理解
光本性的认识
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 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 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 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 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 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 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3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
律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人类能动地改造 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永 不停止哲学的实践。”
—— 苏格拉底
5
1.旧哲学对实践本质的不同理解
“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 内的在内的活动。”
(三)从认识到实践
1、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 因为:
第一,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 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 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成就来。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 到检验和发展。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改造客观世界。
列 宁
十 月 革
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实践与认识★★★★★1.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1)实践的本质和特征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征有:①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a.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b.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c.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②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
③社会历史性a.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任何人的活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b.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2)实践的基本结构①实践主体a.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b.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其中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因素。
c.实践主体具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②实践客体a.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8版)第二章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有助于我 们提高自身的 思想修养和精 神境界。
有助 在改变 的同时 转向自 重视并 人自身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 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 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 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 态。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的改造”。
人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 识必然性的基础上才有自由 是人的自有限度,也是自由 规律。
*必然性即规律性,指的是 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 观规律。
任性不是自由,无知不能获得自由 自由是有条件的。
认识条件 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AB
实
能够将获得的规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 史性的过程。
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 实践,由主客观条件制约的自由也必然 是历史的、具体的,超越社会发展阶段、 超越实践能力与实践发展水平的自由是 不可能实现的。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 从事实出发。
(二)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
思想路线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 行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一定的世 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贯彻。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基本内涵: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 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改造世界——有利于生 展的需要,创造自己 界和生活方式。
(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
对立统一
客观世界
主观世
改造二者: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世界的观点有重要意义:
1
2
有助于我们 提高认识世界的 能力,在工作中 努力做到主观符 合客观,更好地 处理主观世界和 客观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本科(2018版)第二章课件
(三)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两个条件 2.要求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有意义的原因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 (一)认识的反复性 1.产生的原因 (二)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1.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2.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 3.螺旋式上升
历史性、能动性
(3)结构:个体、群体、人类整体 2.认识客体 (1)含义(对象)和构成: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 神客体
(2)性质:客观性、对象性 3.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相互作用
4.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第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二)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 1.指导实践——最突出 2.再认识 3.教育和激励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含义与内容
第四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一、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1.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3.相互促进
b.互相包含、 互相渗透
c.转化 (4)错误态度 (5)重要意义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1.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 2.有用即真理(实用主义哲学) (二)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1.是不是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一致、相 符合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 1.对立 2.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2018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P2(一)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马克思主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2、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其他记忆点:1、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P10(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鲜明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3)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1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观察事物时必须从全面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角度进行思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无限的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都是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
认识事物要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要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矛盾运动。
1.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它强调观察和理解具体现象时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基本原因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1.3 实践第一哲学原理实践第一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归宿。
实践是人们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自己的过程。
实践是主客体关系的中介,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桥梁。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内容和基本原则2.1 物质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本实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根本的东西,是世界的基础。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物质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2.2 意识的本质和功能意识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是思维、意念、观念等的总称。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一种能动的、社会的产物,不是超自然的东西,而是与物质紧密相关的。
意识具有反映客观世界的作用,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重要力量。
2.3 人的本质和价值人是有思想、有意识的动物,是社会的和历史的存在。
人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价值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强调人的价值是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实现的。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3.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人们实际生活的基础,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大纲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P55)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3、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1.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2. 实践主体作用于实践客体3. 反馈和调节(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A 物——感觉和思想(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反映论B 思想和感觉——物(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先验论A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论:坚持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亦即思想反映存在的理论。
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是反映论费尔巴哈马克思荀子先验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无论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否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王守仁贝克莱(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1、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考察认识2、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1、把实践引入认识论2、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3、同不可知论、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能动反映论被动反映论可知论不可知论反映论先验论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认识的两个阶段1.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认识的起点)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直接具体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感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和特征的直接反映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知觉——对客观事物外部现象和外部联系的整体反映各种感觉的综合表象——主体对过去感觉与知觉到的客体的回忆和再现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表象是主体对过去感觉与知觉到的客体的回忆和再现2.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特点间接抽象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本质的反映判断——运用概念揭示事物之间以及事物与属性之间的联系推理——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二)从认识到实践1. 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才能达到目的2. 实现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应当是正确的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要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3.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
2018年修订版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一节实践与认识
主体、客体和中介的性质和分类
主体 中介 客体
社会性 主观能动性
工具系统 方法系统
客观性 对象性 社会历史性
个体主体 群体主体 人类主体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实践主体
实践的主体:从事现实实践活动的人,分为 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 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 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教学互动:请大家结合教材61-63页的内容,举 例分析说明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体 现在四个方面。可以举具体的例子也可以引用谚 语、俗语、名言和诗词等。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 游《冬夜书示子聿》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及地位
认识被认识
主体
改造与被改造
审美关系 认识关系
实践关系 价值关系
体验美 感知美 创造美
客体
基本的 首要的
有用性 效益性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主体
主体客体化 客体主体化
客体
主体客体化:主体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客体。
客体主体化:客体的属性在主体的意识和活 动中得到体现。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 1、要知道李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 •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4、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
会撑船 • 5、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 7、吃过黄连苦,方知甘草甜。 • 8、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 9、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标检
2018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P2(一)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马克思主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2、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其他记忆点:1、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P10(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鲜明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第零章:导论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1.1拾遗1.1.1马克思主义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1.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1.1.3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1.1.4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1.1.5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2.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1.2.2是广义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1.2.3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1.2.4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1.2.5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2.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2.2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2.3实践性: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2.4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2.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3.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3.1.1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3.1.2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眼光;3.1.3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3.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3.2.1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3.2.2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3.2.3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3.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3.3.1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来看,世界仍处于马克思所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时代;3.3.2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目录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四、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三、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三、资本主义所有制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第三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第二节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点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一节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二、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四、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一、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二、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第三节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三、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第一节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一、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二、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第三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二、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记导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增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马原2018版教材知识点复习总结
绪论01⻢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理论形象。
①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律的正确反映。
•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突出特征和理理论优势,⻢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形式主观,内容客观(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科学探索性②⾰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辩证法不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是指引⽆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引⽆无产阶级政党进⾏行行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以及指引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不不断发展的⾏行行动指南•⾰革命性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与科学性⾼高度统⼀一③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不断变化。
•从⻢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作⽤用来说,是直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科学⾥里里理理论。
•从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收腰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中。
•具有突出的实践精神,始终强调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世纪运动紧密结合。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④⼈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知识总结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2、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源和流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论和唯心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其基础。
第二,旧唯物主义不懂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
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3、非理性因素的作用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是人的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认识。
②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象③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和形象性(2)理性认识①理性认识是人脑借助抽象思维达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体的认识。
②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③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唯理论与经验论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2、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第一,材料要真实可靠。
第二,思维方法要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个人的认识史也再现着整个人类的认识史。
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一致的。
认识和意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在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意识和认识同等看待,意识的起源就是认识的起源。
个人思维的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
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思维过程的考察,研究了认识的发生。
2、认识论和本体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本体论,也就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研究的是思维能不能认识、能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一般将它称为认识论问题。
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
唯心主义必然把人的认识仅仅限制在精神的范围内,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总之,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它需要通过具体的认识论观点表现出来。
3、认识和认识论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是先有认识及其发展,然后才有认识论;认识论既然以认识为研究对象,它就离不开认识。
认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归结为人的思维能不能反映、能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的回答,在哲学史上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论派别,主要有唯物论的反映论、唯心论的先验论以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第一次彻底地、科学地、辩证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
实践性是这种认识论的最显著的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发生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重点
P59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两个缺陷这样的认识论理论有两个根本缺陷:①只从直观的客体一方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把认识的产生简单地看作是主体接受对象的刺激,是对象把自身“烙印”在主体大脑中的结果,把主体与客体的地位完全颠倒了。
②在这样的认识论理论中,认识主体的作用被完全排除在哲学家的视野之外。
P60:就认识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说,认识是模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
P61:感觉、知觉、表象定义:感觉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是意识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知觉是指多种感觉组合成的整体,它能够反映出对象的具有可感知性质的整体性结构和特征。
表象是大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和再现,是曾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P61概念、判断、推理定义: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联系的判定与断明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
P64:真理的主观形式其一是指真理是主体对客观实际的一种思想或观念的反映形式,尽管它有其客观的内容,但却不是客观实际本身,它属于认识领域;其二是指任何真理都是通过命题或命题系统对事物的指称、描述和断定来表达的。
只有关于客观事物的命题和断定才有真与假、正确与错误之分。
P65:坚持唯物主义真理一元论第一,真理的普遍本质是唯一的,即只有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反之则是谬误;第二,符合的指向是唯一的,即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而不是相反;第三,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唯一的,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对于一个具有确定的具体范围的认识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唯一的。
坚持唯物主义的真理一元论,必然坚持:真理本身无阶级性真理面前应当人人平等P6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绝对真理指真理的绝对性。
①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②人们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真理绝对性的主要表现: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而不是主观自生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第二,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而不是不相符合的认识,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8版)第二章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 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应。
“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 界、他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 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 地接近于这一点。”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 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
——恩格斯
“当一个唯物主义者,就要承认感官给我们
揭示的客观真理。承认客观的即不依赖于人和
人类的真理,也就是这样或那样地承认绝对真
理。”
——列宁
2、什么是真理的相对性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不能自己 判断对错
主观 认识
实践
本身没有 对错
客观 实际
真理
相符
不符
谬误
◎ 实践检验真理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 的补充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这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 作用。
逻辑证明:根据已知条件推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
• (《列宁选集》第2卷第42页)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 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 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其他公正合理的标准。
门捷列夫 (1834-1907)
门捷列夫预言了类硼、类铝、类硅、类锆4个新 元素的存在,预言经过实践得到证实。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 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3、真理的一元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8版)第二章 复习要点
第二章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上的两条对立路线;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3.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4.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指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主体对事物的个性的反映,分为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主体对事物的共性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7.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条件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8.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意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上的两条对立路线;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3.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4.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指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主体对事物的个性的反映,分为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主体对事物的共性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7.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8.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意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9.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②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运用实践手段等。
③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10.人的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及其原因
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②从某个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就算完成了。
11.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