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合集下载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登泰山记/姚鼐》赏析+教案+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登泰山记/姚鼐》赏析+教案+课件

课文原文登泰山记姚鼐【原文诵读】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知识点总结01【知识目标】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实词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多种文言现象。

2.理清本文思路,学习借鉴本文比喻、拟人的手法,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3.感悟作者热爱和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培养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02【相关资料】1.作者姚鼐,清朝桐城派古文家。

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著有《惜抱轩全集》。

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2.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槐和姚鼐继承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

《登泰山记》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登泰山记》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登泰山记》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登泰山记》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记,一种文体,本文属于山水游记。

泰山,亦称岱山、岱宗。

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

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

小编带来的《登泰山记》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登泰山记》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篇1一、通假字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通"彩")2、石头黑色,多平方,少圜(通"圆")二、多义词1、阴: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暗)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2、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当初)余始循以入(开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3、望: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远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在丁卯三月之望(阴历十五日)4、坐: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坐在)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王曰:"何坐?"曰:"坐盗。

"(犯罪)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5、视: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看)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看待)三、词类活用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向西;向东。

名作状)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照,名作动)四、古今异义词1、阳谷皆入汶(古义:山南水北谓之阳。

今义:阳光,表面上)2、至于泰安(古义:由"至"和"于"组成,到达。

今义:表另提起一件事情)3、多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指山石。

今义:数学用语)五、特殊句式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2、余所不至也(判断句)3、(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省略句)4、多松,生(于)石罅(省略句)5、余始循(之)以入(省略句)《登泰山记》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篇2一、古今异义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2、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3、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4、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5、多平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二、通假字1、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3、五采(“采”通“彩”,五色)三、词类活用1、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向东)3、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4、道少半(道:名词作动词,走,走路)四、一词多义当:1、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2、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3. 僻不当道者(面对,动词)余: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余始循以入(同上)余所不至也(同上)2、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以: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时候)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3、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限:1、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2、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道:1、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道有天门、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观道中石刻、僻不当道者(同上)2、道少半(走,走路,动词)有:1、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道有天门、下有红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及: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2、及既上(等到,介词)3、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云:1、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日: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2、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3、是日(天,名词)漫: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2、其远古刻尽漫失(磨灭,动词)居: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乘:自京师乘风雪(冒着)或: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极:极天云一线异色(尽头)视:回视日观以西峰(看)坐: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与“站”相对)始:余始循以入(开始)五、特殊句式判断句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高一语文《登泰山记》原文

高一语文《登泰山记》原文

原文
《登泰山记》
姚鼐〔清代〕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
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登泰山记》教学课件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登泰山记》教学课件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登泰山记》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具体章节为《登泰山记》。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作者简介、重点词汇解释、文章结构分析、主旨思想探讨以及修辞手法赏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登泰山记》的背景及作者,掌握重点词汇,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旨,赏析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攀登泰山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结构的分析,主旨思想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赏析。

2. 教学重点:重点词汇的掌握,文章内容的理解,情感态度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泰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泰山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文章背景,作者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及作者。

3. 课文阅读: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4. 词汇讲解: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内容分析:分析文章结构,探讨主旨思想,赏析修辞手法。

6.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8.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10.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登泰山记》2. 作者:姚鼐3. 重点词汇:攀登、豪情、壮志、景色、雄伟等。

4.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

5.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词语:攀登、豪情、壮志、景色、雄伟。

(2)简述文章《登泰山记》的结构。

(3)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登泰山记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登泰山记

【教学重点】1.疏通全文,加强重点字词句的落实,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理出文章写景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熟读全文。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简约的语言,体会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的特点,并做出一定的评价。

【教学对象】教学对象:高一学生学生特点:1.电脑操作水平:高一年级的学生有较好的电脑操作基础,可以熟练地打开文件,应用Word进行编辑,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浏览网页,利用百度等网站搜索相关资料。

但在庞杂丰富的网络资源面前,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搜索有用信息,筛选重要信息,从而对信息进行有效合理的加工整理。

2.知识能力储备: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还需注重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并掌握词类活用,为进一步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但阅读不止如此,还需着重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文学文化知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3.个性心理特征: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加强,学生渐渐地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高一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且竞争意识不断加强。

教师应加强理论指导,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加强师生、生生的协作交流。

学法: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

【教学准备】1.情境导入播放《泰山风光片》的片段,创设情景,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感受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对泰山的向往。

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2.检测反馈事先已要求学生充分预习本文,在此基础上,就文言常识设置一定的练习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

检测分为五部分:文学常识、字词注音、重点字词解释、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检测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为下面分析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泰山记》。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如何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感受作者崇高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分析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感受作者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泰山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简要介绍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评价:(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欣赏和评价课文。

(2)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以“登泰山”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2)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

2. 完成练习题。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4. 写一篇关于“登泰山”的作文。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写作能力。

3. 作文评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和评价,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文采运用。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人与自然 第16课 赤壁赋 登泰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新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人与自然 第16课 赤壁赋 登泰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新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

第16课赤壁赋登泰山记1.识字辨形壬戌..(yǎotiǎo) 桂棹.(zhào)..(rénxū) 窈窕溯.(sù) 幽壑.(hè) 横槊.赋诗(shuò)洞箫.(xiāo) 嫠.妇(lí) 舳舻..(zhúlú )扁.舟(piān) 蜉蝣..(fúyóu)2.积累词语(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

比喻非常渺小。

(2)横槊赋诗:横着长矛而赋诗。

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3)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

形容声音悲切。

(4)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

(5)飘飘欲仙:飘飞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

多指人的感受轻松爽快。

亦形容诗文、书法等的情致轻快飘逸。

(6)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7)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8)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限取用而不会使用完。

3.文言知识梳理《赤壁赋》(1)通假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乘。

(2)古今异义①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②凌万里之茫然.. 古义:辽远的样子;今义:失意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③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所思慕的人; 今义:美貌的女子。

(3)一词多义歌⎩⎪⎨⎪⎧歌窈窕之章(动词,唱) 歌曰“桂棹兮兰桨”(名词,歌词) 倚歌而和之(名词,歌曲的韵律) 诗言志,歌永言(名词,能唱的诗)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西望夏口(动词,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动词,盼望)德高望重(名词,名望,声望)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名词,希望,念头)如⎩⎪⎨⎪⎧纵一苇之所如(往,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如同,好像) 王如知此(表假设,如果)突如其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自以为不如(及,比得上) 属⎩⎪⎨⎪⎧举酒属客(指劝请) 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衡少善属文(连缀)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有情人终成眷属(家属,亲属)于⎩⎪⎨⎪⎧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表被动)多于南亩之农夫(介词,比) 告之于帝(介词,向)(4)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②下.江陵:名词作动词,攻占③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④歌.窈窕之章:名词作动词,吟诵⑤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⑦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2〉动词的活用①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②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③哀.吾生之须臾: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哀叹〈3〉形容词的活用①正.襟危坐:形容词作动词,整理②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5)文言句式①固一世之雄也。

《登泰山记》ppt课件

《登泰山记》ppt课件
登泰山记
清·姚鼐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 位于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 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 下第一山”之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创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 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 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 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 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 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5、视: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看)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看待)
三、古今异义词
1、阳谷皆入汶(古义:山南水北谓之阳。今义:阳光,表面上) 2、至于泰安(古义:由'至'和'于'组成,到达。今义:表另提起一件事情) 3、多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指山石。今义:数学用语)
网页搜搜:古代文人对于描写泰山的佳作。
作业:
高中生张一和陈浩相约去泰山游玩,请你根据课文 内容设计登山路线图,并阐述下选择该路线的理由。

感谢垂听!
侧:“绛皓驳色”
风雪击面图 群峰负雪图 丹日映雪图 绛皓雪峰图
(戊申晦)
日观数里内
正:“冰雪”“雪与人膝齐” 侧:“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寒天厚雪图
情感
结合“印象”体悟
兴奋、无畏 喜悦、热爱
洒脱、乐观 热爱、赞美
超然、豪迈
深研悟“雪”,理解哲理。
苍山负雪之美,雄浑壮丽之美,气象万千之美, 这是眼中“自然之风雪”,自然之美。
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通'彩') 2、石头黑色,多平方,少圜(通'圆')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教案《登泰山记》(新)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教案《登泰山记》(新)

广西省平南县高二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阳、阴、乘、限、居、晦、极、驳、烛等,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课前积累1、容易读错的字鼐(nài) 樗蒱(chūpū)若偻(lǜ) 磴(dèng)徂徕(c úlái)汶水(wèn)圜(yuán) 绛皜(jiàng hào) 石罅xià2、字形辨析祠(cí):祠堂颍:颍水伺(cì):伺候颖:脱颖而出偻:伛偻(yǔlǜ),偻罗(lóuluó)缕:丝缕(lǜ)搂:搂抱(lǒubào),搂钱(lōuqián)3、词语积累(一)补充注释略“于”.戊申晦,五鼓戊申:干支纪月,即当时的十二月.晦:月末一日,即二十九日,农历每月初一是“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

五鼓:古代无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晚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五点钟。

大风扬积雪击面扬:卷起。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自:从。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稍:依稀。

正赤如丹正:纯正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承:承接其远古刻尽漫失尽:全僻不当道者僻:偏僻生石罅罅:裂缝,前面省(二)通假字须臾成五采(采,通彩)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圜,通圆)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至莫夜月明(莫,通暮)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⑥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当,通挡)二、自学检测(一)填空题1.《登泰山记》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代_________派代表人物,他和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桐城三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后习题 第7单元 16 赤壁赋--登泰山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后习题 第7单元 16 赤壁赋--登泰山记

16 赤壁赋--登泰山记课后·训练提升一、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

詹即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

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

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

这倒也是一种办法。

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杜甫的《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

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现实主义者,这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

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

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

他写泰山的几首诗都让人有底气不足之感。

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鲁颂》的影响,“齐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

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对的。

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

郦道元写三峡可以取法。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即不大适用。

1.文学作品中感叹号用法丰富,有时极具表现力。

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感叹号的用意。

参考答案:①感叹号用在此处是直接抒发自己面对泰山的心理感受,极高大、极壮阔,自己对此极震撼。

②一连串的感叹号也表现出汉武帝找不到更好的、具体的方式来描述和赞美泰山。

解析:感叹号通常表示强烈的感情,其具体作用需结合具体语句展开分析。

从后文中“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这一句来看,这里的感叹号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泰山景色让汉武帝惊叹至极,但是超出既往的经验,所以无从说起。

2.“洒狗血”指(戏曲演员)脱离情节而卖弄滑稽、武艺或做其他过火的表演,文中评价李白的诗“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是“洒狗血”,你如何理解?参考答案:①文中认为李白的诗底气不足,写不出泰山的气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登泰山记》教学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登泰山记》教学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登泰山记》教学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选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登泰山记》作为教学内容。

该篇文章位于教材第四章,详细描绘作者攀登泰山过程,以及站在泰山之巅所感受到自然美景和人文气息。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们可以深入解我国大好河山壮丽景色,以及古人对大自然敬畏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语文素养。

2. 能够领会文章主题思想,感受作者攀登泰山过程和心境。

3. 能够运用课文中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型,如“岩岩”、“翳翳”等。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学习作者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泰山图片,让学生们初步解泰山壮丽景色,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文章大意。

3. 讲解课文:针对文章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4.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们分享自己登山经历,让他们感受作者攀登泰山心境。

5.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经典句型,进行仿写练习。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词汇和句型,进行创意写作。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登泰山记》2. 重点词汇:岩岩、翳翳、攀登、巅、豪情壮志等。

3. 重点句型:描述泰山景色、表达作者情感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泰山”为题,写一篇作文。

我心中泰山泰山,五岳之首,自古以来便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美誉。

我曾有幸登临泰山,感受其壮丽景色。

攀登过程中,我领略泰山岩岩、翳翳,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站在泰山之巅,我豪情万丈,俯瞰大地,感叹大自然神奇魅力。

2. 作业要求:不少于600字,运用课文中词汇和句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深入解我国其他名山大川,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登泰山记》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登泰山记》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登泰山记》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登泰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一篇游记散文。

本节课主要围绕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展开,详细讲解作者姚鼐如何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泰山的雄伟景象,以及他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基本结构。

2. 领悟作者通过对泰山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结构。

教学重点: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中描绘泰山景象的精彩语句及其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泰山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泰山的兴趣,引入课文学习。

2. 讲解:详细讲解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结构和精彩语句。

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描绘泰山的句子,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进行语法、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修辞手法,仿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象的句子。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登泰山记》2. 作者:姚鼐3. 课文结构:第一、二自然段4. 重点词汇:峰、峦、岩、壁、云、霞等。

5. 修辞手法:拟人、排比、对偶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修辞手法,写一篇描绘家乡风景名胜的短文。

示例答案:登X山记余家乡有X山,海拔X米,山势雄伟,景色秀丽。

一日,余与友同游,所见之景,令人陶醉。

初登山顶,但见群峰起伏,峦嶂叠翠。

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山间,犹如一把金色的画笔,勾勒出一幅美妙的画卷。

山间岩石千姿百态,有的似雄鹰展翅,有的如猛虎下山。

岩壁上,青苔点缀其间,犹如绿宝石镶嵌其中。

下山途中,偶遇一溪,溪水清澈见底,鱼儿嬉戏其中。

溪旁古木参天,鸟语花香。

遥望山脚,村落房屋错落有致,宛如一幅水墨画。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 必修一 教学课件《登泰山记》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 必修一 教学课件《登泰山记》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上泰山极顶,能识尽泰山真面目,无限 风光尽眼收。
(二)重点字、词的读音与解释 1.正音 磴dèng 徂徕cúlái 戊wù 樗蒲 chūpú
罅xià
2.重点字词解释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
这里指泰山南面。 其阴——阴:山北水南,这里指泰山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巅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 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 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 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 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 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溪水,也 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 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2.思考: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 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作者从泰安动身,从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 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 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理清文章思路。 交代泰山位置——记叙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
之后写登山的时间、同行者和出发地点,并总括游程, 以表现泰山山势高峻,旅程漫长,登山难险。接下来分写, 从“三谷”引出登山路线,穿插郦道元的记载,再仅用十九 个字写完登山全程。然后略说古人登山是沿东边山谷进入, 又从“天门溪水”带出自己所经过的险峻“天门”,再写攀 登之艰难。笔法开合自如,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登泰山记》 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登泰山记》 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 修一《登泰山记》 课件大纲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XXX
目录
壹贰叁肆伍陆
添 言课 景泰 识课 考拓 谢课

件 知山 点文 题展


封 识简 梳解




介 理析














单击此处 添加章节标题
课件封面与导 言
课件标题与制作人信息
课件标题:人教 版高中语文必修 一《登泰山记》 课件大纲
《登泰山记》的作者姚鼐及其文学成就
姚鼐:清代著名散 文家,桐城派代表 人物
代表作:《登泰山 记》、《游黄山记》 等
文学成就:被誉为 “清代散文八大家 ”之一,对后世影 响深远
散文风格:简洁明 快,清新自然,注 重情感表达和意境 营造
课文的创作背景与主题思想
创作背景:作者姚鼐在 1801年游览泰山后,有感 而发,创作了《登泰山记》
泰山简介与背 景知识
泰山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背景
地理位置:位于 山东省泰安市, 是中国五岳之首
历史文化背景: 泰山是中国古代 帝王封禅之地, 具有深厚的历史 文化底蕴
泰山文化:泰山 文化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包括泰山 石刻、泰山庙宇、 泰山民俗等
泰山传说:泰山 有许多神话传说, 如泰山老奶奶、 泰山石敢当等, 丰富了泰山的文 化内涵
主题思想:通过对泰山的描 写,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 河山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 赞美,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 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人生哲 理的思考。
课文解析与知 识点梳理
课文分段解析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人教版)课件:7.3 赤壁赋 登泰山记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人教版)课件:7.3 赤壁赋 登泰山记
月,最终也没有消长一分。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译文: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
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8.填空。
(1) 描 写 作 者 与 客 在 江 上 泛 舟 时 的 感 受 的 句 子
是: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而不知其所止 ;
2.相关知识 (1)文体知识——赋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 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鸿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赋、格律严 谨的律赋,至中唐以后,赋开始向散文化发展,杜牧的《阿房宫赋》 可称滥觞,欧阳修的《秋声赋》已趋向成熟,苏轼以横溢的才华和杰 出的创造力,进一步兼取古文和赋的优点,用写散文的手法作赋,他 撰写的前后两篇《赤壁赋》自由流畅,似诗如画,蕴含深邃的哲理, 把散文赋的写作技巧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2)文化常识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日;望,阴历每月十五日;朔,阴历每月初 一;晦,阴历每月的末一天。
思考 3:苏子怎样对客之语作辩难?他的话是否全都正确?
明确:苏子的话有两层意思。①“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无论水、 月或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无尽,因此不必为“吾生之须臾”与“长 江之无穷”悲伤。②要知足常乐,非吾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 如清风明月,则尽情享用。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但也有负面因素,一 方面是关于“变”与“不变”的解释是相对主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辩证 法,另一方面是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 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 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唐宋散文八大家(或唐宋八大家) 之一。
(5)以下都是苏轼的诗句,你能填写上来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观日出”的描写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日出的景象瞬时变 幻,难以描摹。但姚鼐把日出的场面描写得十分壮观,达到了应有 的艺术高度。文辞清丽,给人如诗如画的感觉。还有严谨的结构, 错落变换的句式,都体现他“词章”的创作思想。“义理、考据、 词章”的综合运用,使这篇文章成为古代散文中广为传诵的名篇。
5.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作者以“三多”“三少”“三无”来概 括,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请谈谈你的看法。
4. 姚鼐的《登泰山记》将“义理、考据、词章”(即要求文章要表达 一定的道理,并且有坚实的事实证据,同时也要文采斐然)融会于一 体,成功地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请结合文章分析。
①《登泰山记》的行文,以时间和自己的游踪为序而展开,依次 记述了作者于隆冬岁梢从泰山南麓经中岭登上泰山之巅的沿途观感, 在日观亭上所见日出的绚丽景致,日观亭附近的庙宇、皇帝行宫,归 途中的石刻等文物古迹,以及冰雪泰山的肃杀寂静景象,以此表达对 泰山的热爱。这是姚鼐“义理”的创作思想。
资料链接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 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 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 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 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主张 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 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 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桐城派散文特 点: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 的形式技巧。“文章风貌一般(1774),姚鼐以养 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 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 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 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 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知识卡片
记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 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如:《小石潭 记》写景,借凄清的景抒发作者被贬后的凄凉之情;《核舟记》状 物,通过对核舟的介绍说明,赞扬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桃花源记》叙事、写景,表现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的 不满;《岳阳楼记》借为重修岳阳楼作记的机会写景、议论,表明 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登泰山 记》写景、叙事,描写泰山的壮丽景色,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 情。
6.本文语言简练、生动,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本文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比 如从京师到泰安,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 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 并照应了第1 段中的古长城。又如写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雾冰 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第5 段介绍泰山的 自然景观也能体现语言简练、生动的特点,寥寥几句,就把泰山的 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了出来。
4.一词多义。
其阴,济水东流 (名词,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阴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名词,阴天)
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副词,暗中,暗地里)
余始循以入 (动词,开始) 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副词,曾经)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副词,才)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动词,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动词,盼望)
观点二:山水之美有多种体现。虽说“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 山水配合会使山水更添动态美。但是,杂花生树、草长莺飞是一种美,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也是一种美;泠泠作响的溪水是一种美,大气磅 礴的高山也是一种美。虽说此时的泰山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 峰数里内无树,少了一些生机活力,但多石,石多棱角,多生于石缝 的松树,却给人一种苍劲峻峭的庄严之美。作者这么写,恰恰增添了 冬季泰山独特的美。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名词,声望,名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名词,这里指农历十五日) 当其南北分者 (介词,在)

崖限当道者 (动词,挡住)
及既上 (介词,等到) 及 皆不及往 (动词,赶上)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动词,到达)
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动词,把臀部放在椅子、凳子或 其他物体上,支持身体重量) 坐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名词,同“座”,座位) 王曰:“何坐?”曰:“坐盗。” (动词,犯罪)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介词,因为,由于)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动词,弥漫)

其远古刻尽漫失 (动词,磨灭)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介词,相当于“于”,在) 以 余始循以入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重点写了日观亭附近的建筑和下山路上的石刻等名胜 古迹,可说是一幅日观峰古迹图。既增加了游记的知识性, 也有助于表现泰山的整体风貌和悠久历史。
8. 结句“雪与人膝齐”能否删掉?
不能。结句把作者在深雪中迈步赏景的形象与风雪弥 漫的泰山形象融为一体,既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又留有 令人回味的余地。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这篇游记生动地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 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 色和日出的雄浑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 热爱。
深入探究
1. 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游泰山时的所见所思的?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作者按照“交代泰山地理形势、位置—记叙登山过程—描绘 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的顺序描写的。
观点一:能增添泰山之美。“三多”:泰山多石,石多平方状,多 松树。“三少”:少土,石少圆状,少杂树。在“三多”“三少”的 醒目排列中,着重写了山石的苍黑颜色和平方形状,又着重写了松树 生于石缝之中和平顶的状貌。这样,用短句写出了鲜明形象,突出泰 山苍劲峻峭的面貌。“三无”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峰数里内 无树,用简明的文字,写出泰山之冬的静美。
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诗序、 碑传之类。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 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题目解说
记,一种文体,本文属于 山水游记。“泰山”点明浏 览的地点,“登”表明侧重 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的经过 和所见所感。
②“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引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 作注解,以古人名著来考证泰山的名胜。接着写道:“古时登山,循 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东谷 天门,远在秦汉时代,就是皇帝祭天、举行封禅仪式的地方;东谷也 是古时人们登泰山顶峰通常经由的山口。这体现了他“考据”的创作 思想。
这是在山顶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居雾”以静 写动,写出了雾的轻盈,呈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 以小喻大,写出了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 雄伟。整句话描绘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 飘逸美的特殊风韵,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给 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
6.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 写景物变化的?突出了泰山日出的什么特点?
2.从作者由京师来泰山的路线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旅程的什么特点?由 此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形象特点?
旅程特点:艰苦。“乘风雪”的“乘”字,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 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历”“穿”“越”“至于”几个动词,把从京 师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既与实际情况吻合,又充分表现了旅途 的艰苦。天气恶劣,路途遥远,在这样的情况下来登山,由此我们看到了 作者的形象特点:风尘仆仆,不辞辛苦,登山的心情迫切。
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描写景物的变化的。 待日出: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须臾: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 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 偻。
7.第4 段写泰山的人文景观,重点写了什么?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文言知识梳理
1.重要字音。
汶(wèn)水 南麓(lù)
砌(qì)石
磴(dèng) 徂(cú)徕(lái) 晦(huì)日
绛(jiàng)色 若偻(lǚ)
樗(chū)蒱(pú)
石罅(xià) 膝(xī)盖
2.通假释义。 须臾成五采(“采”同“彩”,色彩) 多平方,少圜(“圜”同“圆”,圆形) 3.古今异义。 横至于泰安 (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到, 到达。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 一事。) 石苍黑色,多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今义:指数是2 的乘方;平方米。)
3. 本文在描写景物时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请 分析。
本文巧用烘托来突出景物特征。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 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 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又如写雪,除“冰 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樗 蒱”“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引人想象,生动有趣。
3.请梳理作者的登山路线。 由南麓登→循中谷入→越中岭 →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是写泰山山顶雪后美景的名句,请赏析。 “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
“烛”字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5.有人说,“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一句是神来之笔,试 分析。
登泰山记
素养目标
1. 了解作者姚鼐及桐城派的相关知识,了解游记的文体特点。 2.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背诵全文。 3. 学习本文烘托手法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品味本文简练的 语言特色。
作者简介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清代桐城 (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 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 “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 《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 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其后 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歙县紫阳、南京钟山等书院四十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