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优质课件
关键术语:
解构主义旳主要术语和概念:
1)speech/writing----writing/speech; (言语、书写)
Phonocentrism(语音中心主义):
Spoken words are closer to an originating thought than written words. This privileging of speech over writing is a classic feature of logocentrism.
1967年,德里达旳三部主要著作《言语与现象》(
Speech and Phenomenon )、 《论文字学》( Of Grammatology )、 《书写与差别》( Writing and Difference)相继出版,成为解构主义理论被确立起来旳
标志。
因为特殊旳社会文化背景,解构理论一经提出便在知识界 迅速产生震荡,影响涉及哲学、神学、文化学等几乎全部 旳文化领域。而在文学评论界,则同后期罗兰·巴特尔对构 造主义旳批判一起,在文学批评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 旳解构主义运动,最终在美国形成以希利斯·米勒、杰弗里 ·哈特曼等为代表旳“耶鲁学派”旳解构主义批评。
Logos: In Greek word, it means Logic (说话、思想、逻辑 、规律、理性). In religion, it means God’s word. It is a term which carries the greatest possible concentration of presence. Everything is the effect of this one cause.
The speech of the great actor, orator(演说家), or politician is thought to possess ‘presence’; it incarnates, so to speak, the speaker’s soul. Writing seems relatively impure and obtrudes its own system in physical marks which have a relative permanence; writing can be repeated ( printed, reprinted, etc.) and this repetition invites interpretation and reinterpretation. Writing does not need the writer’s presence, but speech always implies an immediate presence. The sounds made by a speaker evaporate(蒸发)in the air and leave no trace, and therefore do not appear to contaminate the originating thought as in writing.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方法论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方法论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方法论是一种哲学方法,旨在揭示语言、思想和文化的固定结构以及它们的内在矛盾和差异。
解构主义方法论首先质疑认为存在稳定的含义和真实性的观念。
德里达认为,语言和思想是不断变化和流动的,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或中心固定的意义。
他认为,语言和思想中的意义是通过差异和对立构建起来的。
德里达强调符号的重要性,认为符号是构建意义的基石。
然而,符号不仅仅是指代事物的象征,它们还与其他符号以及与其相关的概念和语境之间建立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定义了符号的意义,还决定了符号的解释和解读。
解构主义方法论还关注二元对立的存在和相互关系。
德里达认为,这些对立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赖的。
他强调存在言外之意和隐喻,这些隐含元素常常在语言和思想中被忽略或排除。
解构主义方法论的目标是揭示和批判隐含的假设和权力关系。
通过透视语言和思想中的隐含元素,解构主义试图瓦解二元对立、揭示无意识偏见并挑战已有的权力关系。
总的来说,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方法论试图透过揭示和批判语言和思想中的固定结构和隐含元素,打破二元对立和权力关系,从而推动对话和开放的思考。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近现代哲学批判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近现代哲学批判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的解构主义思想对于近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构主义旨在揭示语言和思维的内在结构,并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批判。
本文将探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并分析其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
一、解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解构主义最核心的观点是反对二元对立,即将事物分为对立的两个极端。
德里达认为,传统哲学往往以对立的形式来思考问题,把一切都二分为对立的对立。
然而,这种对立二元论只是一种简化和片面的思考方式,并无法真正理解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解构主义主张研究语言和概念的运作方式,揭示其内在的暗示和条件。
德里达认为,语言和思维是无法逃脱意义的轮廓和内在规则的。
他强调没有绝对的意义存在,一切都是通过语言的符号系统进行解释和理解。
解构主义试图揭示这种符号系统的运作机制,并挑战传统哲学对事物的二元对立性分析方式。
二、解构主义对近现代哲学批判1. 对存在主义的批判存在主义是近现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个体的存在和意义的主体性。
然而,德里达认为存在主义的主体性概念过于简化,忽略了语言和符号的作用。
他认为存在主义中的自我和自由是被固化和标定的,无法真正逃离语言和符号的束缚。
解构主义通过揭示符号的运作方式,挑战了存在主义关于主体性和自由的观念。
2. 对结构主义的批判结构主义是近现代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结构和规则对于事物的决定性作用。
然而,德里达认为结构主义的观念框架忽略了符号的内在复杂性和多义性。
他指出,符号并非只有一个固定的意义,而是存在于不确定和多义的状态中。
解构主义通过揭示符号的内在复杂性,质疑了结构主义对符号的简化处理。
3. 对现实主义的批判现实主义是一种关注事实和现象的哲学观点,试图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来理解世界。
然而,德里达认为现实主义忽略了语言和符号的作用,无法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多样性。
他指出,语言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表达自己的关键工具,但语言也是存在限制和误导的。
德里达与西方哲学的解构主义思潮
德里达与西方哲学的解构主义思潮德里达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里达提出的解构主义思潮,对于传统哲学观念和语言学有着重要的冲击和颠覆,开辟了新的思路。
本文将介绍解构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解析德里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解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是对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思潮的反思和批判。
德里达认为,传统哲学在揭示语言和意义的本质上存在局限性,语言并不是一个稳定、透明的媒介,而是充满欺骗性和矛盾性。
他试图通过反思语言及其运行方式,揭示出隐藏在其中的矛盾与幻象。
在德里达看来,人类追求意义和真理的历史可以被解构为一系列由二元对立组成的辩证过程。
例如,存在与不存在、正面与负面、中心与边缘等等。
而这些二元对立中的一个极端总是被偏重并且占据统治地位。
但这种二元辩证关系实际上是如何形成和运作的呢?德里达认为其中包含着隐含或抑制意识形态、权力结构以及符号系统等因素。
在解构主义思潮中,德里达用“漂移”、“补偿”、“根无”的概念来重新审视传统哲学观念。
他试图瓦解现有体系中的中心,并揭示其中个别语意元素之间紧张关系,并提醒我们不要将事物简单地归类或定义为二元对立。
二、德里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批判形而上学:德里达认为形而上学是一种固化和死板化的体系,它试图通过对事物属性和定义进行二元化来获取真理。
他指出语言具有无限可塑性和多样性,并通过跳跃而非线性的方式展示事物属性与存在形态之间复杂的内在关系。
解构语言和行动:德里达批判了以符号或文本为基础的知识体系,并试图解构他们所包含的二元对立。
他认为语言是建立意义和知识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但也是混乱和多样化的源头。
通过对语言进行解构分析,他揭示了其中各种层次之间含有暗藏意义及内在矛盾。
反思权力机制:德里达关注权力结构及其在知识体系中所起的作用。
他认为知识被组织、控制和操纵,使得某些特定群体获得主导地位,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不公正和不平等。
德里达解构主义讲义
胡塞尔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飞矢不动”的命题是指,那些被视为在场和既定的东西,都只有在从未在场的差异和关系的基础上,才获得了自己的同一性。
这不但说明可能差异和缺席(不在场)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而且说明世界可能并不是像在场形而上学所想象的那样一板一眼,确定不移。
胡塞尔的现象学其实揭示出了这一点。
胡塞尔的构造现象学认为,对象和事态的意义并不是作为透明既定的东西一下子为我们所洞见,而需要我们辨认和区分。
要辨认和区分它们必须在现象中有相对的持久性,而不能转瞬即逝。
但是这种持久性本身需要一个它们得以呈现的视域结构。
这个视域结构中的可能性或我们对这事物的种种预期必须与之相符,不相符的则被从视域中排斥,我们实际上是这样来辨认和区分事物的。
视域当然不会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意义是从不断变化的视域及其内容的交织中形成的,胡塞尔把意义的这种创造性形成叫做“构造”。
现象和我们对现象的意识模式都以不断变化的视域为前提。
胡塞尔的这个视域理论其实就意味着不存在事物的常态,因为事物或现象只能在不断变化的视域中向我们显现,为我们所把握。
但胡塞尔自己并不这样想,他认为人类意识活生生的现在就是意义的最终所在和基础,视域归根到底是意识的特征,而不是意识非意识的先决条件。
德里达,如果意义在于符号的结构系统而不在于个别主体的意向的话,胡塞尔的主体主义立场是不被接受的。
(Ppt)胡塞尔的观点是言语把这种理想的东西带进了公共领域,使得后来的人可以和最初的发现者共享他的发现。
言语(书写)使得人类的发现可以代代相传,并且可以对原初的发现不断改善和添加。
科学和文明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发展的。
(Ppt)德里达肯定胡塞尔意识到语言,尤其是书写的重要性,语言不是被动接受已经构成的真理的物质载体,而是还对真理进行梳理和系统化,它将理想对象构成为确定的、不可重复的对象。
同时,他提出疑问,如果语言是真理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胡塞尔视为真理起源的意向性的地位就必然是次要的。
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研究
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研究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研究一、引言在当代文化研究领域中,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阅读观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德里达的学说对于传统阅读方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其解构主义阅读观的出现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全新的理论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的主要观点和对阅读的影响,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对这一理论的理解。
二、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的主要观点1. 意义的不稳定性德里达认为意义是不稳定的,并且批判了二元对立的概念。
他认为语言和文本中的意义是无限推移的,没有稳定固定的本质。
在阅读中,读者应该关注文本内部的矛盾和间隙,从而揭示出其中包含的多重意义。
2. 文本的边际性德里达将文本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意义不仅仅取决于文本内部的语言结构,还受到外部语境和读者的影响。
他强调文本的边际性,即文本可以被无限解读和阐释,不存在一个确定的解释。
3. 二义性和欧里庇得斯复杂性德里达引用了希腊神话中的欧里庇得斯故事来解释二义性和复杂性。
他认为文本中的每一个意义都是相对的,同时也会在解读过程中产生新的意义。
通过不断解构文本,读者可以发现其中的隐含意义和复杂性。
4. 解构与重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并不是毁灭性的,而是通过解构来揭示文本的多重意义和内在矛盾后,再进行重建。
解构只是一个方法,目的是为了挑战传统阅读的权威性,使读者能够更加开放地面对文本。
三、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对阅读的影响1. 超越二元对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阅读观拒绝了固定和稳定的意义,对传统的主观与客观、真实与虚构等二元对立进行了超越。
他认为意义的产生是一种相对的过程,不应被限制在二元对立的框架内。
这一观点使得阅读者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多元的视角来理解文本。
2. 强调读者的主动性德里达认为阅读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个主动的解构和再建构的过程。
读者通过与文本的互动,发现其中的矛盾和间隙,进而产生无数的潜在意义。
解构主义阅读观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理解文本的表面意义,而是探索其中隐藏的多层次意义。
德里达—解构主义
• 除了延迟,延异的另一重要含义是差异。索绪尔认为, 所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理据,纯属任意。不仅如此, 无论能指还是所指,都是一系列的声音差异和概念差 异构成的语言符号系统,并没有内在的一一对立关系, 也没有固定的明显区别。索绪尔提出的符号任意性观 念,有力地支持了德里达的论点。符号任意性打破了 语言符号是外在真理体现的神话。换言之,真理的起 源不过是一系列语言符号的象征游戏。所以德里达在 《文字学》中得出结论说:任意性使我们有足够理由 去排除象征符号间的等级秩序和天然隶属关系,“随 着符号的出现,我们再也没有机会遇上纯粹的现实 了”。
• 所以说,符号代表了一种缺席的在场。我们无需呈现 椅子实物,只需使用声音或chair文字即可,这样就推 迟或延后了实物的在场。“当我们使用符号时,实物 和所指的在场仅仅是一种假象、错觉,真正在场的只 是代替它们的语言符号。”这种通过一系列符号链条, 来推迟延缓意义或实物在场的现象,就是德里达所说 的“延迟”。对此,德里达解释说:符号作为实物的 替代,具有从属性和临时性。从属性是因为符号从原 始的在场派生而来,并且作为一种不在场的替补而存 在。在指向最终的、缺少在场的运动过程中,符号仅 仅是一个中途调解驿站。 由此推演下去,德里达得出 一个著名结论:语言符号无非是一系列不断推延的差 异游戏。
发明延异概念
索绪尔语言学认为,符号是由概念和声音两部分构成的。现实中 的具体事物在人脑中得到反应和体现,然后由具体的语言符号加以 表现。这就产生了结构语言学的一个重要两项对立:能指/所指。其 中,能指起主动与支配作用。 传统语言学也认为,所指与现实中的客观事物有着一一对应的关 系。它们在语言中的表达则是言语。能指不仅包括言语,还包括文 字。但是,文字作为能指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表达言语。这 体现了传统哲学重语言、轻文字的观念。对此,美国批评家里奇在 《解构主义批评》中作出准确解释:符号的能指对应指向概念的所 指。也就是说,声音代表着一个完整概念。它们都被人们所意识。 举例来说chair(音标)这个发音所指的就是“椅子“这个反映在人们脑 中的概念。而现实中的椅子实物,并没有在场。
德里达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什么是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对此德里达会挑剔说“什么是……?”这种句法本身就有毛病,它暗示世上存有某种事物,而这事物不但能被人理解,还能被贴上不同的名称或标签。
解构主义拒绝这种僵硬的定义,它称自己是一种针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一套消解语言及其意义确定性的策略。
这些批判理论与策略包括:反逻各斯中心主义(anti-logocentrism)、延异(différance)、替补(supplementarity)、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大背景解说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值”。
他的叛逆思想从此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股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思潮,尼采哲学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
另外两股启迪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动,分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欧洲左派批判理论。
1968年,一场激进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
在法国,抗议运动被称作“五月风暴”。
可悲的是,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昙花一现,转眼即逝。
在随之而来的郁闷年代里,激进学者难以压抑的革命激情被迫转向学术思想深层的拆解工作。
不妨说,他们明知资本主义根深蒂固、难以摇撼,却偏要去破坏瓦解它所依赖的强大发达的各种基础,从它的语言、信仰、机构、制度,直到学术规范与权力网络。
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为了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解构运动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
换言之,它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哪怕这种自由仅仅是一曲“带着镣铐的舞蹈”。
除了它天生的叛逆品格,解构主义又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理论。
用德里达的话说,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在场,而是一种迹踪。
它难以限定,无形无踪,却又无时无处不在。
换言之,解构主义一旦被定义,或被确定为是什么,它本身随之就会被解构掉。
解构的两大基本特征分别是开放性和无终止性。
德里达的解构策略
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介绍德里达是法国现代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他提出了解构主义理论和解构策略。
解构主义是一种思维方式,旨在揭示语言和文化中的隐含权力结构和二元对立。
德里达的解构策略通过批判性地分析文本,并揭示其中的矛盾和困难,以推翻传统思维方式。
解构的基本原理解构主义的核心原理是否认任何固定的中心或真理。
德里达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建立在二元对立的基础上的,例如男性/女性、黑/白、真理/谬误等。
他认为这种二元对立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文化和社会结构中。
解构的目标是揭示这些二元对立的内在矛盾,并推动思维方式的转变。
解构策略的步骤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选择文本首先,选择一个要进行解构分析的文本。
这个文本可以是一篇文章、一部小说、一部电影或任何包含较为复杂结构的作品。
2. 定位二元对立在文本中,寻找并确定存在的二元对立。
这些二元对立可以是主题、观点、人物之间的对立关系等。
3. 辨析矛盾和困难对于每一组二元对立,进行深入剖析,找出其中的矛盾和困难。
德里达认为,固定的二元对立不仅限制了思维的发展,也掩盖了一些隐含的问题。
4. 揭示第三项在辨析矛盾和困难的基础上,尝试揭示存在于二元对立之外的第三项。
德里达认为,解构的目标是超越二元对立,寻找到隐藏在这些对立之外的可能性。
5. 重构思考方式最后,通过揭示第三项,重构思考方式并提出新的思维模式。
这种新的思考方式超越了固定的二元对立,拓宽了视野,让人们更加开放和包容。
解构策略的意义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对于文化批评和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揭示二元对立的矛盾和困难,人们能够超越传统思维方式,开拓思维的边界。
解构策略也帮助人们认识到语言和文化中的权力结构,并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结论德里达的解构策略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旨在揭示语言和文化中的二元对立及其内在矛盾。
通过解构,人们能够超越传统思维模式,拓宽视野,并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这种思维方式在文化批评和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例子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例子
解构主义翻译观是一种提出的由西班牙语翻译家安东尼奥·德里达(Antonio deRibera)的理论,旨在重新定义翻译的角色和目的。
德里达认为,翻译不再是仅仅将一种语言的文本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文本的过程,而是一种审美性的实践,可以使读者感受到原文本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因此,翻译不仅要将原文本的意义准确地传达出来,还要使译文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可读性,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原文本的意义。
举例来说,假如要将一篇西班牙语文章翻译成英语,翻译者不仅要准确地传达原文本的意义,还要考虑原文本的语言风格、文化背景和读者的理解能力,从而使译文能够与原文本的意义相一致。
例如,原文本中的一句话可能表达的是某种宗教的观念,而译文中可能会使用更具有宗教含义的词语,来表达这一概念。
另外,如果原文本存在较复杂的句子结构,译文则可能会使用更简洁的句子结构,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
德里达与西方哲学的解构主义思潮
德里达与西方哲学的解构主义思潮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解构主义的思潮。
解构主义是一种对于固有概念和二元对立进行批判性分析的哲学方法,强调语言的不确定性和文字的多义性。
在德里达看来,语言和文字的本质是流动不定的,因此解构主义试图揭示并颠覆哲学、文化和文本中的固有结构和权力关系。
德里达的生平及思想德里达生于法国阿尔及尔一个犹太裔家庭,曾在巴黎索邦大学和埃科尔·诺马尔高等师范学校任教。
他于1967年发表了开创性著作《语言与否认》,正式提出了解构主义的概念。
德里达的思想深受荷尔德林、尼采、萨特等哲学家的影响,但同时与传统哲学观念存在根本不同之处。
德里达批评了二元对立、中心论和合理主义等传统哲学观念,并提出了“延迟的逻辑”、“免责性”等关键概念。
他认为语言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解释活动,没有固有含义,注定无法精确地传递真理。
因此,解构主义拒绝简单的二元对立,并试图揭示二元对立背后的潜在复杂结构。
解构主义的重要观点及影响解构主义反对“元故事”的观念,试图拆解文本中的隐藏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
德里达主张文本内部存在着自相矛盾和冲突,读者应该通过不断重塑文本来理解其真正含义。
解构主义强调多样性和辩证性,挑战了传统观念中的单一真理和绝对权威。
在文化批评、文学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等领域,解构主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重要作家、艺术家和学者都受到德里达思想的启发,探索文本及文化现象背后隐藏的意义。
解构主义挑战了观念之间的界限和层次,并引发了对权力、政治和社会结构的重新审视。
解构主义在当代哲学中的地位尽管解构主义在上世纪后半叶曾风靡一时,但在当代哲学领域,其地位已经出现较大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解构主义过于强调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解构主义为批判传统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提供了独特视角,仍具有重要意义。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
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是法国当代哲学家,他以解构主义思想而闻名。
在20世纪60年代末,他提出了“差别”理论,该理论是一种“无限反复”的解读方法,即通过对既有文本的拆解来分析文本的内涵,从而使文本具有新的诠释。
此外,德里达还结合了结构主义和超结构主义的思想,推动了当代文学界的发展。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是以“差别”理论为基础的,主张文学文本应该被解构,以便将其中的真理与虚假区分开来。
在德里达的看法下,文学文本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样化的,其内容是由不同的意义和涵义构成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从而得出不同的结果。
德里达把解构主义文学观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文学结构,二是文学超结构,三是文学概念。
文学结构是指文学文本的结构形式,它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风格、文学手法、创作技巧等,有助于理解和解读文本的内容。
文学超结构是指文学文本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影响,它体现了作者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历史背景,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文学概念是指文学文本的概念性构成,它体现了作者
对人生和宇宙的探索,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德里达认为,文学文本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包含许多不同的意义和涵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进而得出新的结果。
他强调,只有通过对文学文本的反复解构,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从而探索作品背后的真实意义。
总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是以“差别”理论为基础的,主张文学文本应该被解构,以便将其中的真理与虚假区分开来,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在当代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文学的理解和解读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德里达的后现代哲学思想
德里达的后现代哲学思想德里达是20世纪法国的一位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当代哲学和文化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德里达的哲学思想可以被归为后现代主义,他主张反对哲学的中心化和认为存在没有中心或者基础的解释。
他认为现代哲学的中心化思想导致了控制和暴力,因此提出了解构主义来挑战哲学中心化的思想。
本文将探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并分析其对后现代哲学的影响。
一、解构主义思想的基本概念解构主义是德里达提出的一个哲学思想,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哲学中心化的批判和反思。
德里达认为,哲学中的中心化思想直接导致了权力和控制的产生,因为这些中心化的思想是通过建立固定的概念和分类来控制和支配各种事物的。
但是这种中心化思想没有将其建立在一个坚固的基础之上,因为这个基础同样需要建立在其他概念之上,从而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
因此,德里达提出了解构主义来解读并解决这种哲学的中心化问题。
解构主义是一种诠释性的哲学方法,其目的是揭示和发掘出哲学和文化中的隐含意义和不确定性。
这种方法是通过剖析和批判文本、符号和概念中的内在结构和相互关系来实现的。
解构主义的方法受到了萨特和海德格尔的影响,然而德里达提出的解构主义思想更为复杂和系统性,多层次的分析方式使其能够处理一系列的哲学、文学、艺术和文化问题。
二、解构主义思想的内涵解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没有固定的概念和基础”,这种思想挑战了哲学中许多基本的概念,例如“存在、真理、自我、主体”等等。
德里达认为这些概念都没有一个固定和不变的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它们的含义和作用是可以变化的。
因此,解构主义的任务是找到这些概念的内在矛盾,推翻它们的基础,打破它们的稳定性。
通过解构,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些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意义和关系,以及在它们的内部存在的不确定性和矛盾性。
解构主义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差异”,它被认为是哲学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
德里达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任何完全相同的事物,每个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存在方式和性质。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西方哲学史论文-哲学论文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西方哲学史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西方传统理性哲学,特别是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绝对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根本特点是:坚持主体和客体、人与自然等等实体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由此决定了其方法论的一些基本特点:始源论、中心论、直线因果决定论,等等。
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的出发点、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都是建立在对批判传统理性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的。
一按照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所谓哲学批判的彻底性就是对哲学和科学的论题的前提的合理性进行无条件的无止境的追问。
另外,按照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解释,哲学批判还意味着任何事物、任何哲学命题都必须与人的存在和命运联系在一起:世界是与人相联系的存在整体,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作为与科学相对立的思想形态之一,哲学应该表现为对人的存在和命运的终极关怀.我们根据这两重标准来衡量德里达的解构论,可以发现,他的确是一位彻底的批判家.他说,解构的权力就是一种无条件提出批评性问题的权力,它针对的不仅是人的概念的历史,而且还包括批评概念的历史、提问的方式以及权威、思想的质疑形式.形而上学的先决条件就是批判,批判的理念必须永不被抛弃,而且对批判的历史和它的先决条件的解构也是必需的。
另外,德里达认为,要不断地重新估价和描述哲学与非哲学的界限。
在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种静态的、明晰的界限。
哲学的本质和运动就在于征服一切空间.在哲学家眼里,不存在哲学以外的东西,不存在局限的那种人,并且他倾向的是将非哲学纳入、内化到哲学之中.德里达说,他一直被两种必要性拉扯着解构哲学,即思考哲学的某种关闭范围,但不放弃哲学.在当代一些思想家如结构主义者在传统形而上学的同时,哲学形而上学的意义和作用的时候,德里达坚持哲学的职责和它的普遍的意义。
他一些当代哲学家主体性的做法,如福柯把人的形象从沙滩上抹去,海德格尔对传统人道主义的瓦解、结构主义的非哲学或超哲学的方式。
解构主义相关资料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源于法国的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思想。
它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涉及文学、哲学、艺术、建筑等多个领域。
解构主义所倡导的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试图揭示固有概念和观念的不稳定性,挑战二元对立和固定化的思维模式,以达到对历史和文化的解构和重建。
解构主义的前提是一种对固定二元对立的怀疑态度。
传统上,人们习惯将事物划分为对立的两个极端,如好与坏、男与女、黑与白等。
然而,解构主义主张这种二元对立实际上是虚构的,因为没有事物是完全固定的或绝对的。
解构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并不是固定的,而是由语言和文化进行建构的。
因此,解构主义试图揭示这种固定性的虚假性,并提出了一种对语言和文本的批判性阐释方式。
解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差异”和“延迟”。
在传统的二元对立体系中,一方的存在必然排斥另一方的存在。
然而,在解构主义的观点下,事物的存在是相对的,通过与其他事物的对比和区别来确定。
事物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延迟是解构主义的关注点。
差异是指事物之间的差别,而延迟是指在差异的基础上推迟决定或识别事物的边界。
通过扩大差异和延迟边界的认定,解构主义试图打破二元对立的限制,并以新的视角来看待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文学领域,解构主义对传统文本的阐释提出了挑战。
传统上,文本被认为有一个明确的含义和结构,在读者阅读时传达给读者。
然而,解构主义主张文本的意义是多样和动态的,不是由作者单方面决定的。
解构主义通过关注文本中的差异性和模棱两可的部分,试图展现文本的复杂性和多义性。
事实上,解构主义认为文本具有自己的内在矛盾和隐含的意义,需要读者进行主动的解读和阐释。
在艺术领域,解构主义试图挑战传统艺术的创作和观赏方式。
传统上,艺术被认为是一种符号和象征的表达,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某种特定的主题或观念。
然而,解构主义批评传统艺术的固定意义和结构,主张拆解和重构艺术作品。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哲学观念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哲学观念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哲学界的重要思潮之一,而其中的代表性学派就是德里达所倡导的解构主义。
德里达是法国哲学家,被誉为“解构之父”,他的解构主义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了透彻的反思和批判。
本文将探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以及与哲学观念的关系。
首先,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强调语言的表达和意义的多重性。
他主张语言并非媒介,而是创造真理的主体。
他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无法准确地传达真实的概念。
每个词汇都有其多重的含义和相互的关系,因此语言的意义是不稳定和流动的。
德里达将这种流动性称为“差异”,并认为差异才是语言的本质。
他的著作《语言的本质》中详细探讨了这一观点。
其次,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对二元对立进行了否定。
他认为,传统哲学观念中的对立概念如存在与虚无、真实与虚假等并非互相对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
他提出了“边缘”概念,认为所有事物都处于边缘状态,无法脱离对立观念而存在。
他的著作《边缘》中详细阐述了这一思想。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还强调理性的局限性与哲学观念的不确定性。
他对哲学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哲学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存在偏见和误解。
他主张超越和抵制这种理性的偏见,通过对辩证法的批判来发现真理的可能性。
他的著作《辩证逻辑》探讨了这一思想。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还包含了对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批判。
他认为,权力是基于对立和排他性的结构,会导致压迫与剥削,而意识形态则是为了维护权力结构而存在的。
德里达用解构主义来分析和揭示这些结构,以期促使人们对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思考和反省。
他的著作《权力与知识》中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
总的来说,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颠覆和批判,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对立的相互依存、理性的局限性以及权力与意识形态的剖析。
他的思想对当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激起了对真理与存在的重思和讨论。
尽管解构主义的观点有时较为晦涩难懂,但其对于推动哲学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德里达解构主义的两大原则
德里达解构主义的两大原则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有两大原则,分别是反对客观主义或实证主义和继承并批判发展结构主义者的语言学理论。
首先,德里达反对客观主义或实证主义,尤其是在语言学方面。
他反对西方传统社会在语言学方面的“在场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主张存在及其价值就在于它的自我显现,即在场的声音和主体去指涉在场的客观事物及其本质。
德里达认为,事物的在场和非在场并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事物存在的内在性质,二者在事物的历史运动中表现为融合的状态,因此很难对它们进行区分。
其次,德里达继承了海德格尔用“在场——不在场”的差异取代“在场——不在场”二元对立的思想原则,并批判地发展了结构主义者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原则——约定俗成原则和差异原则。
为了达到“解构”的目的,德里达还自撰了一个词——“延异”。
最后,德里达的核心概念是“解构”,而不是否定或摧毁。
解构不是对存在的某种否定性破坏,而是一种对存在的思考,对形而上学的思考。
它表现为对存在的权威或本质的权威的讨论,而不是简单的否定。
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研究
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研究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研究引言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解构主义思想对于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里达以他对语言、文字和符号的批判性思考而著名,他的解构主义理论质疑了传统哲学和形式主义批评对于固定、正面和中心化的理解,并强调了多元性、差异性和边缘化的重要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德里达解构主义在阅读观中的应用,包括其对文本的理解和批评的贡献。
第一部分:解构主义的基本原理解构主义是一种反传统哲学思维的哲学流派,它批判性地对待理性主义的二元对立观念,以及中心化的思维方式。
德里达认为,语言和符号是构建思维和理解的基石,但它们本身却充满了内在的矛盾和自相矛盾。
通过解构主义的方法,德里达试图揭示并批评这些固定观念的简化方式,以及它们在构建社会和文化中所带来的不平等。
第二部分:解构主义在阅读观中的贡献解构主义在阅读观中的一个主要贡献是对于文本的解读和理解的重新思考。
德里达声称,传统的文本解读方法是基于一种中心化的理解,即文本有一个确定的意义和目的。
然而,德里达主张,文本的意义是多重的、不稳定的,并存在于不同的语境和解释中。
这意味着解构主义者要关注文本表面之下的潜在意义,并对其进行多维度的分析。
另一个贡献是解构主义对于二元对立概念的质疑。
德里达认为,传统的哲学和文学批评都基于二元对立,如意义/无意义、中心/边缘、自然/文化等。
然而,解构主义主张对于这些对立的思维方式进行批评,并强调差异和多元性的存在。
通过解构二元对立概念,德里达试图揭示其内在的不平等和隐含的权力关系。
第三部分:解构主义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解构主义在文学批评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德里达的观点对于对文学作品的批判和解释提供了新的视角。
例如,在解构主义的视野下,一本小说的意义不是固定和确定的,而是多样和不稳定的。
解构主义批评者会关注小说中的语言和符号的多义性,并探索不同的解释和解读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德里达对文学作品、文学批评的解读与分析打上了强烈的解构主义标记,常常以一种边缘读解的方式,强调文学的颠覆性和反行而上学。
“假定有称作文学的这种东西的这种似是而非的结构体,那么,它的开始也就是它的终结,由于与它本身的设置性的某种关系,这就是它的脆弱性,它的缺乏独特性、缺乏客体性。
它的起源问题直接就是它的终结问题。
它的历史的构建就像一个根本未存在过的纪念碑的废墟”,“正是这种乌有的乌有化激发我们对属于文学名义下的一切的兴趣。
本体的经验,不多不少,处于行而上学的边缘。
文学大概就处于一切的边缘,几乎是超越一切,包括其自身。
它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东西,或许比世界更有趣。
而如果说它没有界说,这正是文学所传达与所拒绝的东西无法与其他话语所等同的原因。
它永远不会属于科学的、哲学的、会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