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不同时期的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书法中单体书体的表现特性

范传福

自从有了文字,书法这个名词就被后人所悉知,因为在世界上的各种文字的书写中,没有任何文字的书写能象汉字一样,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其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这一历史性的演变过程,在当代不仅没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脑的普及、手写量减少而导致魅力消减,相反仍然保持着强有力的发展势头,成为当代中国参与者最多、受众最广泛的艺术形式之一。

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中国书法是是线条的艺术,中国书法线条具有生命感,不是古板的,而是具有灵性的,书法线条中流动着书法家的缕缕情思和艺术感觉,这种创造性的可视语言映衬出书法家的精神意志和个性风貌。更深一层看,中国书法以一画指涉盛衰生灭的时间性长河,并以一根生生不息的欲断还连的线条穿透宇宙人生之谜,中国书法的精髓之处还在于它不以多为多,而以少总多,不以一

为有限,而以一为参天地之化育的本源,以一治万,以一孕万,万万归一。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集中体现在气韵境界的创造上。气韵与意境皆是标志艺术本体的范畴。作为美学意义上的“气”具有三层含义:第一,“气”是概括艺木本源的范畴,指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字亩之气;第二,“气”是概括艺术家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范畴,主要指审美主体之气;第三,“气”是概括艺术作品生命的范畴,抬作品存在的内在生命之气。书家之气与自然之气相通相感、凝结在笔意墨象中而成为书法作品的审美内容。故王羲之曰;“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者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大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作为美学意义上的“韵”,最早用来品评人物神态风度,其后才逐渐扩大到书画诗文中,并或为写意艺术流派的风神卓然的理想美。韵在书法中,是超越线条之上的精神意态。中国书法重视线条,但一个伟大的书家追求的是忘掉线条,从线条中解放出来,以表现书家心清境遇之悲喜怒忧,展露其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心秩序或失序。书法之韵,通常指一种以书写作者主观审美体验为主,或生动自然、或续密洗炼、或委曲合蓄约意味无穷的芝术氛围。书法得其“钓”,即达到自然随化、笔与其合之境。中国书法的发展史是人性不断觉醒,不断弘扬生命力的历史,中国书法的转型是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的一个侧面,也是现代人感情、理性和生命智慧的不断更新的表现。中国书法艺术精神是中国人文

精神的重要纬度,书法是一种超越表象模拟而直指心性的艺术,在意象的抽象线条中展现出人的胸怀。

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大篆、小篆、隶、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演进的各时代的过程中,不同书体的形成造就了它个体的表现特性:

篆书

它是周秦系文字,与所谓史籀大篆是一脉相承的,以此作为标准文字统一全国,不仅符合秦王朝大一统帝国政治形势的需要,而且它基础宽厚,在文化继承关系上存在着自身的合理性。其次,从文字演变上讲,小篆较之籀文已很规范化、抽象化了,并且线条均匀,结构统一、稳定,显然进步多了。再次之,《说文〃序》说:“是时……初有隶书”。隶书尚还在初创阶段,必需有一个相当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又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在发展中不仅可能存在着反来复去的现象,使用不合理引起的混乱往往也是经常出现的。以此来统一文字,显然是基础薄弱得很,故只能作为辅助性文字。

小篆的厘订,在当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和金文相比,它有四个特点:一,各种偏旁的形体是统一的;二,每个字所用的偏旁固定为一种,不用它种代替;三,每个字所用的偏旁有固定的位臵,不能随意搬动;四,每个字书写的笔数笔顺也是基本上

固定的。

然而,小篆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却是依靠政权的力量,这就不可避免地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甚至于强制性。文字运动的总趋势是易学、易写的简化,小篆虽有上述四个特点,但和民间正在成长的隶书相比,自然不如隶书更容易使用。隶书在当时虽然基础薄弱,还没能占据主导地位,但其蕴含的勃勃生机,已经表明文字发展的主流和方风在隶而不在篆,随着隶书势力的扩展,小篆被日益冷落已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可见,篆隶变革,有环境和条件的推动,但主要还是文字实用和书写方法内部矛盾的斗争及其规律起决定作用。

隶书

武帝至东汉初期,不论官方或民间,隶书被大量采用,篆书已经退出书坛的主角地位。虽然如此,但篆书并没有被完全挤掉,一些小品或某些突出醒目的位臵上还有一定市场,甚至于民间也不乏篆书作品。

隶书笔画活泼。初期的隶书虽然改变了篆的体势,然而笔画却仍还受篆书单调笔法的影响。进入本阶段的隶书则大有改观了,这们既保留着篆书中锋运笔的方法,又增添了新的内容,改原来平匀行笔为轻重相间,改单一的藏锋、回锋为藏露两法并用,故而线条不仅有方圆、肥瘦,轻重、缓急皆也体现出来。因此说,笔画的丰富,虽不象体势变革那样在文字发展史上的意义重大,但在书法艺术的历史上,影响却是深远的。

波挑笔画是隶书的典型笔画,因而可将具有这种笔画的隶书称作典型隶书。它滥觞较早,但在第一阶段中,由于篆书笔意内含的时代特点束缚着它,使波挑笔画一直没有太明显长进。进入本阶段以后,这种笔画逐渐发展起来,究其根源,乃与本阶段书法发展的总精神——丰富笔画相连系的,也就是说,是在这种时代特点的制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通俗隶书作品中的楷书因素日趋明显化。和同时期的典型隶书相比,典型隶书多见于丰碑巨碣之上,而通俗隶书一般在刑徒砖刻、黄肠石题字、画像石榜题、画像砖题字、墓记、壁画题字、摩崖题字、陶器题字等作品中出现。审美效果虽不如典型隶书那样气势博大,使用范围却远比典型隶书广泛得多。结体保留着上阶段以纵取势的特点,用笔、笔画更加熟练、周到,楷书因素激增,使形体更加富有楷书色彩。点画笔势加长,用处增广,不仅取代了撇笔,还代替了捺笔;横笔收笔处不再出锋挑波,而是急收重按;撇画收笔处不再回笔收锋,而是顺笔出锋;折笔处不是挫笔缓行,而变为顿笔直行;钩笔不是弯曲挑锋,而是顿笔踢起;捺笔不再提笔挑锋,而是顺势出锋;所谓楷书中的“八法”都已具备,只是还不那么标准。然而它们却代表着新的力量、新的生命、新字体的发展方向,以楷书为主要角色的书坛已经揭开了序幕。

楷书

又称真书、正书,兴于汉末,兼采隶书、草书之长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