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原理电子讲义
移动通信原理PPT第1章 概论
第1章 概论
1.3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移动通信有以下多种分类方法: ① 按使用对象可分为民用设备和军用设备; ② 按使用环境可分为陆地通信、 海上通信和空中 通信; ③ 按多址方式可分为频分多址(FDMA)、 时分多
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等;
第1章 概论
④ 按覆盖范围可分为广域网和局域网; ⑤ 按业务类型可分为电话网、 数据网和多媒体网; ⑥ 按工作方式可分为同频单工、 异频单工、 异频 双工和半双工;
f.话音激活技术
g.频率再用及扇区化 h.低的信噪比或载干比 软容量
第1章 概论
3G的目标主要有:
(1)全球漫游,以低成本的多模手机来实现。
(2)适应多种环境,采用多层小区结构;与不同网络 互通;提供无缝漫游和业务一致性,网络终端具有多
样性;与第二代系统共存和互通,开放结构,易于引
入新技术。 (3)能提供高质量的多媒体业务。 (4)足够的系统容量,强大的多种用户管理能力,高 保密性能和服务质量。
802.16d (WiMAX)
802.16e (WiMAX)
802.16m
移动通信的进一步演进方向是IMT-Advangced或称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 具备宽带接入和具有分布式特
征的网络,采用全IP的网络结构。
第1章 概论 network)
INTERNET
第1章 概论
2 基站 1 4 3 MSC 7 5
6
至公用电话网
图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第1章 概论
当移动用户在蜂窝服务区中快速运动时, 用户之
第1章 概论
七小区群 F
G B A 小区1 D G F 离 E B B A 小区8 D
移动通信原理 PPT课件
第1章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MSC支持的呼叫业务是: (1) 本地呼叫、 长途呼叫和国际呼叫。 (2) 通过MSC进行移动用户与市话、 长话之间的 联系, 控制不同蜂窝小区的运营。 (3) 支持移动电话机的越区切换、 漫游、 入网登 录和计费。
息所用的信号不是靠频率不同或时隙不同来区分的, 而是用不同的编码序列来区分的, 或者说, 靠信号的 不同波形来区分。 如果从频率域或时间域来观察, 多 个CDMA信号是互相重叠的。
第1章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在FDMA和TDMA系统中, 为了扩大通信用户容 量, 都尽力压缩信道带宽, 但这种压缩是有限度的, 因为信道带宽的变窄将导致通话质量的下降。 而 CDMA却相反, 可大幅度地增加信道宽度, 这是因为 它采用了扩频通信技术。
第1章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2.2.2 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各种CDMA系统的主要技术、 具体构成不完全相
同, 我国主要是联通的800 MHz CDMA数字系统。 一 种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如图1-2所示。
第1章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图1-2 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基本组成
第1章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CDMA的基本组成与GSM的大同小异, 交换网络 子系统NSS、 基站子系统BSS、 操作维护子系统OMS 和手机MS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图1-2中, PCF部分主要实现对分组数据业务的处 理功能。 它能够提供强大的分组数据处理能力, 满足 用户对高速分组数据的传输要求, 能适应目前和将来 不断增长的业务需要。
第1章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移动通信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课件(标准版)第03章
3.2.2 四相相移键控
四进制相移键控(QPSK)信号利用载波的4种 不同相位来表征数字信息。因此,对输入的二进 制数字序列应该先分组,将每两个比特编为一组, 然后用4种不同的载波相位去表征它们。每个载波 相位携带两个二进制符号,其信号表示式为 sQPSK (t ) A cos ct k k 1, 2,3, 4 kTs≤t<(k + 1)Ts (3-10) 式中,Ts = 2Tb为四进制符号间隔; 为载波相 位,有4种可能状态。
sin ωc t
(3-16)
式中,I(t)表示同相分量; 表示正交分量,它相对 于同相分量偏移 。
由于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不能同时发生变化,相 邻1个比特信号的相位只可能发生 的变化,因而星 座图中的信号点只能沿正方形四边移动,不再沿对 角线移动,消除了已调信号中相位突变 的现象,如 图3-15(b)所示。
图3-19 MQAM调制解调原理框图
图3-20 16QAM的星座图
2.MQAM解调原理
MQAM信号同样可以采用正交相干解调方法, 其解调器原理图如图3-22所示。解调器输入信号与 本地恢复的两个正交载波相乘后,经过低通滤波 输出两路多电平基带信号。多电平判决器对多电 平基带信号进行判决和检测,再经L电平到2电平 转换和并/串变换器最终输出二进制数据。
/4四相相移键控(/4-QPSK)信号是在 QPSK和OQPSK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具有以下 优点。 (1)在四进制码元转换时刻,当前码元的相位相 对于前一码元的相位改变 或 。 (2)可以使用非相干解调,避免相干解调中相干 载波的相位模糊问题。
与OQPSK只有4个相位点不同, -QPSK信号已 4 调信号的相位被均匀地分配为相距 /的8个相位点, 如图3-18(a)所示。8个相位点被分为两组,分别 用“· ”和“。”表示,如图3-18(b)和(c)所 示。已调信号的相位只能在两组之间(从“· ”跳 到“。”或反之)交替跳变,不能在同一组
移动通信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课件(标准版)第05章
(1)空间分集。 空间分集。 极化分集。 (2)极化分集。 角度分集。 (3)角度分集。 频率分集。 (4)频率分集。 时间分集。 (5)时间分集。
5.1.2 接收分集系统模型
接收分集将多个接收天线上的独立衰落信号按 一定规则合并为一路,再送给解调器解调。 一定规则合并为一路,再送给解调器解调。合并 的方式有多种, 的方式有多种,不同合并方式的复杂度和性能各 不相同。目前,大多数合并方式都是线性合并, 不相同。目前,大多数合并方式都是线性合并, 即合并输出的是各个不同支路的加权和, 即合并输出的是各个不同支路的加权和,图5-1所 所 示的是M支路分集合并原理 在图5-1中 支路分集合并原理。 示的是 支路分集合并原理。在图 中,如果所 有的系数中只有一个不为零时, 有的系数中只有一个不为零时,合并输出的结果 则为只有此支路的接收信号; 则为只有此支路的接收信号;如果有多个支路的 系数非零, 系数非零,合并输出的结果则是多条支路接收信 号的加权和。 号的加权和。
5.1 分集 5.1.1 独立衰落路径的实现 5.1.2 接收分集系统模型 5.1.3 选择合并 5.1.4 门限合并 5.1.5 最大比合并 5.1.6 等增益合并 5.1.7 分集方式比较
5.1.1 独立衰落路径的实现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有多种实现独立衰落路径的 方法。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在空间、频率、极化、 方法。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在空间、频率、极化、 场分量、角度及时间等方面分离的无线信号, 场分量、角度及时间等方面分离的无线信号,都 呈现互相独立的衰落特性。据此, 呈现互相独立的衰落特性。据此,微分集又可分 为下列6种 为下列 种。
例如,一个装有两根发送或接收天线的系统, 例如,一个装有两根发送或接收天线的系统, 如果天线间距足够远, 如果天线间距足够远,那么两根天线同时经历深 衰落的可能性很小, 衰落的可能性很小,如果我们选择信号最强的那 个天线,就能获得比单天线时更好的信号, 个天线,就能获得比单天线时更好的信号,此即 选择合并( 选择合并(Selection Combining)技术。 )技术。
移动通信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课件(标准版)第06章
采用120°的定向天线后,对来自120°主瓣之 外的同频干扰信号,天线的方向性能提供一定的 隔离度,所接收的同频干扰功率仅为采用全向天 线系统的1/3,因而可以减少系统的同道干扰。另 外,在不同地点采用多副定向天线可消除小区内 障碍物的阴影区。 图6-18所示为N = 7的无线区群采用顶点激励方 式的无线小区模型,每个基站分配3个信道组,共 分配7 × 3 = 21个信道组,分别用A1A2A3、B1B2B3、 C1C2C3、D1D2D3、E1E2E3、F1F2F3、G1G2G3表示。
n频制
r (2n 1)r na
40lg 1 2n 1
I S
a0
19dB 0dB
28dB 12dB
ar
40lg
1 n 1
(3)面状网
图6-13 小区的形状
表6-2
3种形状小区的比较
小区形状
邻区距离
正三角形
r
正方形
正六边形
小区面积
交叠区宽度 交叠区面积
1.3r2
r 1.2r2
1.大区制
图6-8 大区制示意图
2.小区制
(1)小区制的特点
பைடு நூலகம்
图6-9 小区制示意图
(2)带状网
图6-10 带状网
图6-11 带状网频率配置
图6-12 带状网的同频道干扰分析
(2)带状网
图6-10 带状网
表6-1
带状网的同频道干扰
双频制
DS DI
r 3r 2a
三频制
r 5r 3a
5.蜂窝小区增加容量的方法
理想设计的每个小区的大小在整个服务区内是 相同的,但这只适合用户密度均匀的情况。事实 上,服务区内用户密度是不均匀的,如城市中心 商业区的用户密度高,居民区和市郊区的用户密 度相对较低。在用户密度高的市中心区可使
移动通信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课件(标准版)第07章
图7-1
GSM蜂窝系统的网络结构
7.1.2 基站子系统
基站子系统(BSS)一般指包含了GSM数字移动通信 系统中无线通信部分的所有基础设施,它一端通过无线接 口直接与移动台实现通信连接,另一端又连接到网络端的 交换机,为移动台(MS)和交换子系统提供传输通路。基 站子系统(BSS)是在一定的无线覆盖区中由移动业务交 换中心(MSC)控制、与移动台MS进行通信的系统设备, 它主要负责完成无线发送、接收和无线资源管理等功能。 BSS功能实体包括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 BSC)和基站收发信机(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 GSM规范规定,一个基站子系统是指一个BSC以及由它所 管信机 2.基站控制器
7.1.3 网络子系统
网络子系统(NSS)主要包括移动交换中心和相关的数 据库。 网络子系统(NSS)主要完成交换功能,用户数据与用 户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所需的数据库功能。 构成网络子系统(NSS)的一系列实体包括移动业务交 换中心(MSC)、访问位置寄存器(VLR)、归属位置 寄存器(HLR)、设备识别寄存器(EIR)、鉴权中心 (AUC)等。
为了保证网络运营部门能在充满竞争的市场条 件下灵活选择不同供应商提供的数字蜂窝移动通 信设备,GSM系统在制定技术规范时就对其子系 统之间及各功能实体之间的接口和协议作了比较 具体的定义,使不同供应商提供的GSM系统基础 设备能够符合统一的GSM技术规范而达到互通、 组网的目的。为使GSM系统实现国际漫游功能和 在业务上迈入面向ISDN的数据通信业务,必须建 立规范和统一的信令网络以传递与移动业务有关 的数据和各种信令信息。GSM系统的公用陆地移 动通信网的信令系统是以7号信令网络为基础的。
移动通信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课件第07章
•图7-3 GSM系统的主要接口
移动通信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课 件第07章
7.2.2 网络子系统的内部接口
•图7-4 网络子系统内部接口
移动通信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课 件第07章
7.2.2 网络子系统的内部接口
1.移动终端 2.SIM卡 3.D接口 4.E接口 5.F接口 6.G接口
1.移动终端 2.SIM卡
移动通信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课 件第07章
7.2 GSM网络接口与协议
为了保证网络运营部门能在充满竞争的市场条 件下灵活选择不同供应商提供的数字蜂窝移动通 信设备,GSM系统在制定技术规范时就对其子系 统之间及各功能实体之间的接口和协议作了比较 具体的定义,使不同供应商提供的GSM系统基础 设备能够符合统一的GSM技术规范而达到互通、 组网的目的。为使GSM系统实现国际漫游功能和 在业务上迈入面向ISDN的数据通信业务,必须建 立规范和统一的信令网络以传递与移动业务有关 的数据和各种信令信息。GSM系统的公用陆地移 动通信网的信令系统是以7号信令网络为基础的。
移动通信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课 件第07章
•图7-7 IMSI的组成
移动通信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课 件第07章
(2)IMSI的分配原则
IMSI最多只能包含15个0~9的数字,MCC由ITU-T管 理,在世界范围内统一分配,具体的分配情况请参阅 E.212。NMSI的分配由各国的电信监管部门负责,如果 在一个国家有不止一个GSM PLMN网络,应该给每个网 络分配不同的MNC码。进行IMSI分配时,要遵循国外 PLMN最多分析MCC+MNC就可寻址的原则。
移动通信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课 件第07章
(完整word)移动通信原理电子讲义
第一讲第1章移动通信概述1.1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1。
2移动通信的发展教学目的和目标1.了解移动通信的定义,特点及系统的组成2。
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教学重点1。
移动通信的定义、特点及系统的组成2。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1. 移动通信的定义、特点及系统的组成教学方法和手段1.以课堂问答法和案例讨论法为主,以讲授法和指导法为辅2.使用先锋电子教室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及详细内容移动通信是通信领域中最具有活力,最具有发展前途的一种通信方式.它是当今信息社会中最具有个性化特征的通信手段.它的发展与普及改变了社会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它让人们领悟到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气息。
移动通信,顾名思义其最本质的特色是“移动”二字,就是说这类通信不是传统静态的固定式通信,而是动态的移动式通信。
1。
1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定义: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是处于移动状态,并且其中的一部分传输介质是无线的通信方式。
不仅指双方的通信,还包括数据、传真、图像等通信业务。
换句话说,移动通信解决因为人的移动产生的动中通信问题例如:手机与手机之间,手机与固定电话之间,手机与小灵通之间,小灵通之间,小灵通与固定电话之间。
手机与固定电话之间进行通信时,除依靠无线通信技术外,还须依赖有线网络技术(公众电话网PSTN、公众数据网PDN、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终端的移动性:手机/车载体◆个人的移动性:SIM/UIM卡方式支持的业务1。
2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移动通信系统由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基站(BS)、移动台(MS)和中继线等部分组成。
移动通信系统的示意图:MSC:对位于其服务区内的MS进行交换和控制,同时提供移动网和固定公众电信网之间的接口,作为交换设备,具有呼叫接续与控制的功能,作为移动交换中心,MSC又具有无线资源管理和移动性管理(越区切换、漫游)等功能。
简单地讲,主要包括4个方面:呼叫处理、操作维护、网间互通和计费。
MS:移动台(MS)即便携台(手机)或车载台。
移动通信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课件(标准版)第08章
(1)节点 ) (2)无线网络控制器 ) (3)CRNC、SRNC、DRNC的概念 ) 、 、 的概念
控制无线网络控制器( ① 控制无线网络控制器(CRNC) ) 服务无线网络控制器( ② 服务无线网络控制器(SRNC) ) 漂移无线网络控制器( ③ 漂移无线网络控制器(DRNC) )
(4)UTRAN接口与协议 UTRAN接口与协议
Iu-CS接口定义在 接口定义在UMTS 25.4xx-series技 接口定义在 技 术规范中,为新增的接口。 术规范中,为新增的接口。Iu-CS接口是 接口是 MSC与RNS之间的接口,用于在 之间的接口, 与 之间的接口 用于在MSC— RNS接口间信息交互,其实现的主要功能 接口间信息交互, 接口间信息交互 为RNS管理、呼叫处理和移动性管理。 管理、呼叫处理和移动性管理。 管理
R99核心网的接口协议 核心网的接口协议 信令与 信令与 接口 连接实体 协议 名 协议 BSSAP Ga GSN—CG GTP’ RANAP Gb SGSN—BSC BSSGP Gc GGSN—HLR MAP SGSN — SMSMAP Gd MAP GMSC/IWMSC MAP Ge SGSN—SCP CAP MAP Gf SGSN—EIR MAP MAP Gi SGSN—PDN TCP/IP GSN — MAP Gp GTP GSN(InterPLMN) GSN — BSSAP+ Gn GTP GSN(InterPLMN) Gr SGSN—HLR MAP Iu-PS SGSN—RNC RANAP
表8-1 UTRAN接口和协议 接口和协议
接口名 称 Iu Iur Iub Uu
接口位置 CN-UTRAN RNC-RNC RNC-Node B Node B-UE
(完整版)移动通信原理课件第一章.
简史回顾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 在 此期间, 各种公用移动通信系统相继建立。首先是 1946年, 美国贝尔系统在圣路易斯城建立的称为“城 市系统”的公用汽车电话网,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公用 移动通信系统。继而, 西德、法国、英国等国也陆续 研制出了公用移动电话系统。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开 始从专用移动网向公用移动网过渡, 自动化程度有所 提高。
移动通信的重要地位 通信的理想目标是5个W:
任何人(Whoever)在任何时间(Whenever)、 任何地点(Wherever)与任何他人(Whomever) 、 进行任何类型的(Whatever)的信息交换。
2.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移动通信系统一般由移动台(MS)、基站(BS)、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及与市话网(PSTN) 相连的中继线等组成。
第一代移动通信(1G)
模拟移动电话系统主要采用模拟和频分多址 (FDMA)技术,属于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模拟方式:通过电波所传输的信号模拟人讲话声 音的高低起伏变化的通信方式。
模拟移动电话系统的质量完全可以与固定电话媲美, 使通话双方能够清晰地听出对方的声音。
传输速率:1.2kb/s~10kb/s.
S0
S
v
θ
BS
MS
移动产生的多普勒频偏为:
fd
v
cos
v为移动速度, 为工作波长, 为电波入射角。
移动通信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标准版)02PPT课件
Page 10
(3)dBmV和dBmV
dBmV和dBmV都是表征电压绝对值的 值,也可以认为以1mV和1mV电压为基准的 一个比值。计算公式为
U(dBmV)=20log[U(mV)/(1mV)](2-3) U(dB V)=20log[U( 11
(4)负载R两端电压与电阻上的功率P 的换算关系
Page 16
4.灵敏度
灵敏度是衡量物理仪器的一个标志,特别是 电学仪器尤其注重仪器灵敏度的提高。无线电接 收机的灵敏度可以理解为无线电接收机对输入电 波的反应程度。 严格地说,无线电接收机灵敏度定义为误码率或 误帧率不超过某个指定的值时的最小接收功率, 这个指标用来表征一个接收机能正确解调接收到 的信号时所需的最小功率,或者换句话说,保证 接收机仍能正常通信的最小功率,否则接收机是 无法正确地解调、解码的。
Page 4
2.1.1 无线移动信道对无线电信号 的影响
1.无线移动信道的损耗
(1)自由空间传播损耗与弥散 (2)阴影衰落 (3)多径衰落
Page 5
Page 6
图2-1 接收信号场强变化图
2.小尺度衰落和大尺度衰落
(1)在数十倍波长的范围内,通常几个波长或 短时间(微秒级)内,接收信号场强的瞬时值呈 现快速变化的特征,这是由多径衰落引起的,又 称为快衰落。有些文献称这种衰落为小尺度衰落。 在数十倍波长范围内对信号求平均,可得到短区 间中心值。 基于多径时延扩展,将小尺度衰落分为平坦衰落 和频率选择性衰落;基于多普勒扩展,小尺度衰 落也被分为快衰落和慢衰落。
《移动通信》 讲义
《移动通信》讲义一、移动通信的概述移动通信,简单来说,就是指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它让人们在移动的状态下也能保持便捷、高效的通信,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
从最初的简单无线通信技术,到如今功能强大、应用广泛的 5G 网络,移动通信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技术变革和突破。
二、移动通信的技术原理移动通信的技术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无线传输技术这是移动通信的基础。
通过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来实现信息的传输。
不同的频段和调制方式会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和速度。
2、多址技术它用于解决多个用户共享有限的频谱资源问题。
常见的多址技术有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等。
3、信道编码和调制解调为了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需要对信息进行编码和调制。
在接收端再进行解调和解码,恢复原始信息。
4、切换技术当移动用户在通信过程中从一个小区移动到另一个小区时,需要进行切换,以保证通信的连续性。
三、移动通信的网络架构移动通信网络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核心网负责处理和管理整个网络的信令和数据,实现用户认证、计费、移动性管理等功能。
2、无线接入网包括基站和相关的控制设备,负责与移动终端进行无线通信。
3、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是用户与移动通信网络进行交互的工具。
四、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1、 1G 时代1G 是模拟通信时代,主要采用频分多址技术。
它的通话质量差,保密性低,且只能进行语音通话。
2、 2G 时代2G 引入了数字通信技术,如 GSM 网络,采用时分多址和频分多址相结合的方式。
除了语音通话,还支持短信等简单的数据业务。
3、 3G 时代3G 实现了宽带数据通信,支持视频通话、移动互联网等应用。
主流的 3G 标准有 WCDMA、CDMA2000 和 TDSCDMA 等。
4、 4G 时代4G 采用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多输入多输出(MIMO)等技术,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为移动视频、在线游戏等高速数据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移动通信原理课件第一章
相位调制(PM)
通过改变载波的相位来传 递信息,如角度调制等。
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
振幅键控(ASK)
相移键控(PSK)
利用载波的振幅变化来表示二进制数 字信号“1”和“0”。
利用载波的相位变化来表示二进制数 字信号,如BPSK、QPSK等。
频移键控(FSK)
利用载波的频率变化来表示二进制数 字信号,如2FSK、4FSK等。
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损 耗与频率的平方和传播距离的 平方成正比。
为了减小传播损耗,可以采用 高增益的天线和高效的调制技 术。
电磁波在移动信道中的传播特性
移动信道具有多径效应,即电磁波经过多条路径到达接收端,导致信号的时延和幅 度发生变化。
移动信道存在多普勒效应,即由于移动台和基站的相对运动,导致接收信号的频率 发生变化。
04 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技术
频分多址(FDMA)
原理
01
将通信系统的总频段划分成若干等间隔的频道(或称信道)分
配给不同的用户使用。
优点
02
技术成熟,实现简单。
缺点
03
频谱利用率低,且易产生互调干扰。
时分多址(TDMA)
原理
优点
把时间分割成周期性的帧,每一帧再 分割成若干个时隙(无论帧或时隙都 是互不重叠的),再根据一定的时隙 分配原则,使各个移动台在每帧内只 能按指定的时隙向基站发送信号,在 满足定时和同步的条件下,基站可以 分别在各时隙中接收到各移动台的信 号而不混扰。
为了克服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对通信质量的影响,可以采用分集接收、信道编码和 均衡等技术。
03 移动通信中的调制与解调技术
模拟调制与解调技术
01
பைடு நூலக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第1章移动通信概述1.1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1.2移动通信的发展教学目的和目标1.了解移动通信的定义,特点及系统的组成2.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教学重点1.移动通信的定义、特点及系统的组成2.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1. 移动通信的定义、特点及系统的组成教学方法和手段1.以课堂问答法和案例讨论法为主,以讲授法和指导法为辅2.使用先锋电子教室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及详细内容移动通信是通信领域中最具有活力,最具有发展前途的一种通信方式。
它是当今信息社会中最具有个性化特征的通信手段。
它的发展与普及改变了社会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它让人们领悟到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气息。
移动通信,顾名思义其最本质的特色是“移动”二字,就是说这类通信不是传统静态的固定式通信,而是动态的移动式通信。
1.1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定义: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是处于移动状态,并且其中的一部分传输介质是无线的通信方式。
不仅指双方的通信,还包括数据、传真、图像等通信业务。
换句话说,移动通信解决因为人的移动产生的动中通信问题例如:手机与手机之间,手机与固定电话之间,手机与小灵通之间,小灵通之间,小灵通与固定电话之间。
手机与固定电话之间进行通信时,除依靠无线通信技术外,还须依赖有线网络技术(公众电话网PSTN、公众数据网PDN、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终端的移动性:手机/车载体◆个人的移动性:SIM/UIM卡方式支持的业务1.2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移动通信系统由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基站(BS)、移动台(MS)和中继线等部分组成。
移动通信系统的示意图:MSC:对位于其服务区内的MS进行交换和控制,同时提供移动网和固定公众电信网之间的接口,作为交换设备,具有呼叫接续与控制的功能,作为移动交换中心,MSC又具有无线资源管理和移动性管理(越区切换、漫游)等功能。
简单地讲,主要包括4个方面:呼叫处理、操作维护、网间互通和计费。
MS:移动台(MS)即便携台(手机)或车载台。
也可以配有终端设备(TE)或终端适配器(TA)。
移动台是物理设备,它还必须包含用户识别模块(SIM),SIM卡和硬件设备一起组成移动台。
没有SIM卡,MS是不能接入GSM网络的(紧急业务除外)。
BS: 基站子系统(简称基站BS)由基站收发台(BTS)和基站控制器(BSC)组成。
基站收发台(BTS)包括无线传输所需要的各种硬件和软件,如发射机、接收机、支持各种上小区结构(如全向、扇形、星状和链状)所需要的天线,连接基站控制器的接口电路以及收发台本身所需要的检测和控制装置等。
基站控制器(BSC)是基站收发台和移动交换中心之间的连接点,也为基站收发台和操作维修中心之间交换信息提供接口。
一个基站控制器通常控制几个基站收发台,其主要功能是进行无线信道管理、实施呼叫和通信链路的建立和拆除,并为本控制区内移动台的过区切换进行控制等。
移动通信的特点:1.设备性能要求高2.电波传播有严重的衰落现象多径效应:由于移动体周围的局部散射体引起的多径传播由于多径传播形成的瑞利衰落,衰落可达30dB左右3.存在远近效应要求移动台有自动调整发射功率,移动台的收发信机有良好的自动增益控制能力。
4.强干扰条件下工作有城市噪声(主要是车辆噪声),也有电台干扰(同频干扰、互调干扰),因此要求移动通信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5.存在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由于移动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引起多径条件下的多普勒频谱展宽。
多普勒效应引起的附加频移----- 多普勒频移频移值d 与移动速度v ,工作波长(频率)λ,电波入射角θ之间的关系。
移动产生的多普勒频偏为θλcos v f d =6. 技术复杂移动性管理技术(位置登记,过境切换等),交换机技术,计算机技术,传输技术等1.2移动通信的发展按时间分段,移动通信分为6个发展阶段:按发展技术,移动通信分为四代: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接入技术:FDMA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美国的AMPS 制式和英国TACS 制式,我国采用TACS 制式技术特点:●蜂窝小区结构,解决了无线资源不够和区域覆盖问题●位置管理,解决了用户移动下的主叫和被叫问题●漫游和越区切换,解决了在移动中通话的问题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GSM、GPRS(2.5代)、窄带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接入技术:TDMA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有效应用和发展——技术驱动标准化初期到应用,主要是通话,业务没明显改变。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1世纪前10年技术特点:●数字化:信号数字处理、业务数字处理、信令数字处理高效调制,信道均衡,多信道并行●小型化:手机,从1kg →500g →200g →基站,从墙式→柜式→挂壁式→●多用户:宏区、小区、微区、微小区覆盖、时分、码分。
(效率提高)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宽带CDMA(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主要接入技术:CDMAIP网业务和多媒体业务的发展和应用——业务驱动数字业务、IP业务、音视频业务会逐步成为主流业务●WCDMA(宽带直接序列码分多址)由标准化组织3GPP所制定,由欧洲爱立信,诺基亚提出●cdma2000体制是基于IS-95的标准基础上提出的3G标准,目前其标准化工作由3GPP2来完成。
由美国高通提出,CDMA2000又分为CDMA-1X(单载波,1倍于IS-95的系统)和CDMA-3X(多载波,3倍于IS-95的系统)●TD-SCDMA标准由中国无线通信标准组织CWTS提出,目前已经融合到3GPP关于WCDMA-TDD的相关规范中由中国大唐移动提出。
中国移动已能提供基于TD-SCDMA的视频通话业务。
技术特点:●自适应技术:调制自适应,编码自适应,接入自适应,网络自适应。
●网络技术:分组连接,多网连接。
●业务技术:业务分类,编码组帧,数据压缩。
●目前商用的3G系统,频谱利用率不高,传输速率不高,支持新业务能力不够。
在静止状态下,可提供2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
中国移动获得TD-SCDMA牌照,中国电信获得CDMA2000牌照,中国联通获得WCDMA牌照。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宽带接入IP 系统未来移动通信(4G) 接入技术:OFDM高速、高效、高信息量的新型移动通信——技术驱动●高效传输,提高频谱效率●高效覆盖,提高功率效率●高效接入,提高网络效率具有非对称超过2Mbit/s的数据传输能力,对于全速移动用户能提供150Mbit/s的高质量影像服务。
高速:100Mbps以上,高效:10~20bit/Hz/s高信息量:音视频同时提供。
小结:移动通信的定义及系统的组成,各部分的作用。
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课后作业:复习课堂所讲内容第二讲1.3移动通信的分类1.4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教学目的和目标1.了解移动通信的分类2.了解电波的传播方式教学重点1.移动通信的分类2.电波的传播方式教学难点1.电波的传播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1.以课堂问答法和案例讨论法为主,以讲授法和指导法为辅2.使用先锋电子教室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及详细内容复习上节课内容移动通信的分类:按适用对象可分:民用设备和军用设备按使用环境可分:陆地通信、海上通信和空中通信按多址方式可分: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按使用要求和场合分:集群移动通信、蜂窝移动通信、移动卫星通信和无绳电话按工作方式分为:单工制、双工制和半双工制按覆盖范围可分:广域网和局域网按业务类型分为:电话网、数据网和多媒体网按工作方式分为:同频单工、异频单工、异频双工和半双工按服务范围分为:专用网和公用网按信号形式分为:模拟网和数字网按工作方式分为:单工制、双工制和半双工制1.4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移动信道属于无线信道,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固定式有线信道,也与一般具有可移动功能的无线接入的无线信道有所区别。
它是移动的动态信道。
移动通信信道的主要三个特点1)传播的开放性2)接收地点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3)通信用户的随机移动性无线电波:频率在300GHz以下,不通过导线、电缆或人工波导等传输媒介,在空间辐射传播的电磁波。
无线电波通过多种形式从发射天线传播到接收天线。
按无线电波的波长人为地分为长波,中波,中短波,短波和微波当前陆地移动通信广泛使用VHF、UHF频段,即150MHz,450MHz,900MHz,1800MHz电波的传播方式:传播方式有天波(反射波),地波(绕射波),直射波和散射波4种形式。
地波沿地球表面附近的空间传播的无线电波叫地波。
地面上有高低不平的山坡和房屋等障碍物,根据波的衍射特性,当波长大于或相当于障碍物的尺寸时,波才能明显地绕到障碍物的后面。
地面上的障碍物一般不太大,长波可以很好地绕过它们。
中波和中短波也能较好地绕过,短波和微波由于波长过短,绕过障碍物的本领就很差了。
地球是个良导体,地球表面会因地波的传播引起感应电流,因而地波在传播过程中有能量损失。
频率越高,损失的能量越多。
所以无论从衍射的角度看还是从能量损失的角度看,长波、中波和中短波沿地球表面可以传播较远的距离,而短波和微波则不能。
地波的传播比较稳定,不受昼夜变化的影响,而且能够沿着弯曲的地球表面达到地平线以外的地方,所以长波、中波和中短波用来进行无线电广播。
依靠电离层的反射或折射后返回地面传播的无线电波叫做天波(图9-11)。
地球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在地面上空40 --- 800Km的范围内,大气中一部分气体分子由于受到太阳光的照射而丢失电子,即发生电离,产生带正电的离子和自由电子,这层大气就叫做电离层。
电离层对于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实验证明,波长短于10m的微波能穿过电离层,波长超过3000km的长波,几乎会被电离层全部吸收。
对于中波、中短波、短波,波长越短,电离层对它吸收得越少而反射得越多。
因此,短波(高频)最适宜以天波的形式传播,是利用电离层反射传播的最佳波段,它可以被电离层反射到几千米以外。
但是,电离层是不稳定的,白天受阳光照射时电离程度高,夜晚电离程度低。
因此夜间它对中波和中短波的吸收减弱,这时中波和中短波也能以天波的形式传播。
收音机在夜晚能够收听到许多远地的中波或中短波电台,就是这个缘故。
直射波指电磁波采用视距传播方式,常用于微波传输。
微波和超短波既不能以地波的形式传播,又不能依靠电离层的反射以天波的形式传播。
它们跟可见光一样,是沿直线传播的。
地球表面是球形的,微波沿直线传播,为了增大传播距离,发射无线和接收天线都建得很高,但也只能达到几十千米。
在进行远距离通信时,要设立中继站。
由某地发射出去的微波,被中继站接收,进行放大,再传向下一站。
这就像接力赛跑一样,一站传一站,把电信号传到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