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病人临床护理论文

合集下载

脑血管病护理论文范文

脑血管病护理论文范文

脑血管病护理论文范文重症脑血管病是一种多发性的恶性疾病,具有发生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因此,对于该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要格外重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脑血管病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脑血管病护理论文范文一:脑血管病人的护理【摘要】目的对脑血管病人的护理。

方法对脑血管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功能康复训练、饮食、语言训练、生活护理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进行护理。

结果通以上的护理方法取得良好收效。

结论对脑血管病人的护理对病人的康复起到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精神护理;饮食护理;护理学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05-01脑血管病治疗后,许多病人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语言障碍,肢体瘫痪。

行动不便、精神障碍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受经济、家庭,医疗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患者不能长期在医院治疗,而家庭康复护理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为病人解决了康复保健问题。

脑血管病后遗症的病人护理问题,是一项社会性的问题,现在,患脑血管病的人很多,这样给病人家属及社会都带来很大的影响,病人的康复及护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病人的病情恢复,自理能力,生活质量。

病人的康复状况,直接影响他的生存能力,所以,脑血管病人的护理问题就更为重要。

脑血管病人的护理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 精神护理脑血管疾病病人病程均较长、恢复慢,对病人及其家属来说压力很大。

有些病人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有些病人生活质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身心受到损伤。

加之久病造成的经济负担,久之造成严重的思想负担,给病人带来的精神压力很大,出现悲观,担心出现肢体瘫痪,生活不能够自理,担心久病得不到良好的照顾。

有时会出现焦虑,生活上感到不方便,不能面对现实,无端发火,不知所措。

出现绝望时怕连累他人,部分病人有拒绝治疗的想法,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作为护理人员应尽早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医护人员及家庭中主要护理人员积极治疗疾病,增加患者信心,使病人从心理上战胜疾病。

脑血栓患者的护理的临床研究

脑血栓患者的护理的临床研究

脑血栓患者的护理的临床研究讨论康复训练对脑血栓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典型病例的介绍和将50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进行传统的药物治疗,实验组则药物治疗配合康复护理,这两组患者出院时对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情况的比较,显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说明康复护理对脑血栓患者功能恢复有积极的影响。

标签:脑血栓;康复;护理脑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在患者度过急性期后,常留下不同程度的偏瘫症状,生活自理障碍,作者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的康复护理后,对患者患肢功能及语音功能进行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总结出一套护理经验,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自2000~2009年经门诊医生明确诊断的脑血栓患者收入我科住院的共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52~76岁,平均64岁,职业为工人和农民,工人30例,农民20例,患者均神志清楚,偏瘫,失语,平均住院时间约2个月左右,恢复状况达到生活完全自理的有27例(占54%),部分自理的有23例(占46%)。

2 典型病例某女,52岁,工人,因眩晕,左侧肢体瘫痪,言语不清1d于2000年3月1日入院。

入院查体:体温37.1℃脉搏8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85/105mmHg,神志清楚,精神不振,左侧口角歪斜,左上肢不能前伸上举,左下肢不能上抬,屈膝,口齿不清,住院诊断:脑血栓。

治疗原则:静卧,抗血栓,扩血管及支持疗法等。

护理诊断:自理能力缺陷,语言交流障碍,肢体废用综合征,忧郁。

护理措施:部分代偿护理,语言恢复训练,肢体被动和主动的训练及心理支持疗法,经过以上精心的治疗及护理,患者偏瘫症状明显改善,语言交流正常,生活自理恢复,于5月6日痊愈出院。

3 护理方法3.1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0例,男12例,女8例,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脑血栓患者心理特征及临床治疗论文

脑血栓患者心理特征及临床治疗论文

脑血栓患者心理特征及临床治疗【摘要】目的探讨脑血栓患者的心理特征及临床治疗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76例脑血栓患者分为心理结合药物综合干预组的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每组38例。

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sss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47%(34/38),对照组为73.68%(28/3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正常组比较,治疗组、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检测中的全血粘度、血浆浓度、低切与中切全血还原粘度、rbc压积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在全血还原粘度和rbc压积水平、sss评分上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

结论为了提高整体的脑血栓的疗效,要结合两种一是药物二是心理的干预,只有这样才能大大的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的缺损降低和改善患者的血液的流变学异常,从而最大的程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关键词】脑血栓;心理干预治疗;方法研究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17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14-01老年人在患有血栓病时一般都会伴有强大的心理压力,并且在患有老年人机体的各种功能减退,并且在出现了失语、智力障碍和瘫痪之后,因为对正常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为了使得患者提高生活的质量,必须做好心理方面的调整做好最佳的身心状态[1]。

本组选取我院38例患者分为心理结合药物综合干预进行药物结合心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76例脑血栓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8例,治疗组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42-65岁,平均52.7岁。

对照组38例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40-64岁,平均53.6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药物治疗方法: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法,即执行脑血栓患者临床路径:包括活血化瘀剂、脑代谢活化剂、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或针灸、理疗及对症治疗等。

脑血栓综合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护理医学论文】

脑血栓综合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护理医学论文】

第1篇:老年脑血栓的综合护理体会脑血栓形成(cerebralthrombosis),简称为脑血栓,系指由于脑动脉壁病变,尤其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黏度增高而形成血栓,致使动脉管腔明显狭窄或闭塞,引起相应部位脑梗死的一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临床类型。

加强对老年性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不仅有利于疾病治疗和自身康复,还能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与临床相结合,将老年脑血栓的护理体会及分析、总结如下。

1发病原因脑动脉血管壁最常见的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是血栓形成的首要病因,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可加速脑动脉硬化的发展;其次为各种脑动脉炎,包括钩端螺旋体动脉炎、大动脉炎、梅毒性脑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结核性脑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红斑狼疮、胶原系统疾病等;此外,少见的病因有颈部动脉的直接外伤、先天性动脉狭窄、畸形;血液成分的改变(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镰刀样细胞贫血、巨球蛋白血症)、血液凝固性增高(如分娩后、肿瘤、口服避孕药、术后、脱水)、血压降低(用降压药过量、休克)和心动过缓、心功能不全等均是血栓形成的因素。

,2老年脑血栓的综合护理2.1心理护理老年脑血栓患者患病后,机体各项功能减退,常表现为半身不遂、语言障碍等。

尤其是意识清楚的患者,极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担心疾病不能治愈而连累家属,情绪非常低落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严重影响疾病的康复。

所以,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详细了解患者心理变化,关心体贴患者,耐心与患者交流并听其倾诉,采用肯定性语言鼓励患者,给患者以信心,努力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稳定患者情绪,使患者早日康复,达到生活完全自理的目的。

2.2饮食护理老年脑血栓患者,由于精神负担重,可导致食欲不振。

此时,向患者讲解饮食对康复的重要性,鼓励能自主吞咽的患者进食,每天总热量在6300kJ左右。

课题研究论文: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课题研究论文: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96766 临床医学论文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脑血栓是一种在脑血管动脉壁病变基础上由于血液成分变化以及粘度增加等改变造成血栓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1]常见于中老年群体,发病时病情容易急剧恶化,而且还会出现肢体偏瘫、丧失语言能力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死亡。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再加上我国进入到老年化社会,这种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呈上升趋势。

[2]一般而言,脑血栓的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采取临床护理来帮助患者。

本文通过观察各种护理方式在脑血栓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并且进行研究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首先从20xx年6月到20xx年9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脑血栓患者中,随机选出14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次,设置入选标准:患者必须是首次发病,经大脑CT检查呈现低密度软化,出现失语、偏瘫等症状,并且排除精神病、认知功能障碍、心肺疾病等可能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的20例患者。

然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进行研究,其中给予对照组60名患者一般护理,观察组的60名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并进行对比研究。

其中研究组中男性患者有35例,女性患者有25例,最大的年龄患者有75岁,最小的患者有45岁,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

另外一组就是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最大的有80岁,年龄最小的有42岁,经过统计计算这一组的平均年龄61岁左右。

最后,经过对比研究,这两组的患者没有太大差异,符合统计学的要求,可以进行研究。

1.2 方法在医院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在患者卧床治疗期间帮助患者解决生活饮食、个人卫生等问题,同时还要注意打扫病房,开窗通风透气,保持室内的干净、整洁,并且按医嘱帮助患者接受医药治疗。

另外一组采取的优质护理,首先就是不仅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对于患者的血压、心率等临床特征进行严密监测,一旦有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而且还要告知患者远离烟酒,多进食鱼、肉等蛋白食物以及新鲜的水果、蔬菜,进行合理饮食。

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护理

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护理

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护理脑血栓形成多发生于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通过临床治疗患者能适应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的状态;按计划进行语言和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叙述引起受伤和感染的原因,并能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未发生各种并发症。

选取临床20xx年6月20xx年6月收治的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3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男14例,女16例,年龄43 74岁,平均年龄56岁,病程30 m in,5个月,平均病程30d。

所有患者均符合脑血栓形成诊断标准,并经CT或核磁共振成像RD证实。

1. 2方法治疗以溶栓治疗常用药物尿激酶。

水肿高峰期,脱水降颅压,防治脑水肿。

发病3d内进行心电监护,预防致死性心律失常和碎死,必要时可给予钙拮抗剂。

扩张血管,改善循环。

脑保护治疗,自由基清除剂;阿片受体阻断剂。

1. 3疗效评定标准基本治愈:意识恢复正常,生活自理;显效:失语、偏瘫、肌力提高2级以上;好转:症状有改善,但生活不能自理;无效:症状无改变。

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好转)八总例数X 100% 。

2结果经治疗及护理,基本治愈20例,显效6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

3护理方法3. 1争取治疗时问脑血栓患者有的可出现前驱症状,如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语言不流利,有的病前甚至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时家属应争取时问,及早将患者送到医院救治。

3. 2急性期护理急性期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如患者出现呕吐,可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误入气管阻塞呼吸道或协助患者取侧卧位,便于呕吐物吐出。

伴有咳痰的患者侧卧位也有利于痰液排出,轻轻叩打背部,有促使痰液排出的作用。

3. 3进食护理患者的偏瘫侧面肌无力,舌的搅拌能力减弱,常常出现口角漏汤、面颊部残存食物。

在进食时不能坐起来的患者,要取侧卧位进食,健侧在下,患侧在上,食物在健侧易于咀嚼,同时避免呛咳。

能够坐起来的患者应尽量鼓励患者坐位进食,这样能避免呛咳,同时早期就可得到日常生活锻炼。

脑血栓形成论文:脑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护理体会

脑血栓形成论文:脑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护理体会

脑血栓形成论文:脑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护理体会【摘要】脑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自2007年2月2011年2月我科收治脑血栓形成病人22例,本文现将脑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护理体会进行在总结和探讨。

【关键词】脑血栓形成;护理;体会脑血栓形成是由于脑供血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等血管壁病变,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减少或中断,神经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和坏死,而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脑血栓形成常在脑动脉内膜病变基础上产生,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使病人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症状和体征。

1 临床资料22例脑血栓形成病人,其中男16例,女6例。

年龄最大82岁,最小36岁,平均年龄59.8岁。

治愈8例,占36.36%,好转14例,占63.64%。

2 护理体会2.1加强心理护理,由于老年人在病前曾看到过脑梗死后遗症对健康的危害,都存有不同程度的恐惧感,瘫痪和失语是造成自理能力的丧失,给病人增加了精神上的负担,要做好精神护理,给予安慰、照顾病人,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2 细致观察病情,及时分析处理。

脑血栓形成病人,发病急,病情变化快,预后差。

因此,要密切观察,发现异常要及时询问、检查,并进行处理。

有一例病人,入院后第3天出现发热,不能进食,护士及时查找发热原因,发现病人口腔内有大面积溃疡并继发感染。

立即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口腔,溃疡处涂2%龙胆紫,并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

为了供给病人足够的营养,给鼻饲,每日4次,注入富有营养的流质饮食,每次200ml,温度37℃~38℃。

由于观察详细,处理及时,很快消除了口腔感染,体温恢复正常,病情明显好转。

在日常生活中,对病情危重的病人,注意观察病情的变化,而对病情稳定的病人,注意观察病人的患侧肢体痛觉、触觉、温度觉的情况,来辨别病情的好转,利于护理计划的反馈实施。

2.3 加强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发生。

(1)防止局部受压:根据病人受压的部位、皮肤弹性、色泽及有无肿胀等决定翻身次数。

康复护理对于脑血栓患者临床效果分析论文

康复护理对于脑血栓患者临床效果分析论文

康复护理对于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康复护理对于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1.1~2012.1之间我院收治的70例脑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及barthel评分。

结果:从疗效来看,观察组总有效率94.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护理对照组采用单纯的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干预:2.1 常规护理措施在患者入院后安排患者尽快融入治疗环境中,同时在整个治疗过程期间都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在发病早期,由于病情进展较快,要对患者的体温、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输液护理也要加强。

2.2 康复护理措施2.2.1 健康宣教首先要和患者多进行沟通,向患者说明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让患者更好的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康复活动。

对于患者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说明,鼓励患者多提问。

2.2.2 心理护理措施此类疾病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而且多合并有其他的慢性疾病,长期的病痛困扰导致患者缺乏对治疗的信心和存在一些不良的情绪[1]。

护理人员必须多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开导患者,有针对性的排除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碍,鼓励患者,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

对于一些比较固执或悲观的患者可以与其家属进行交流,从侧面帮助开导患者,减少患者的思想包袱,使配合治疗。

2.2.3 被动运动对于患者丧失活动能力的肢体进行按摩,促进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避免造成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同时帮助患者翻身,按摩长期受压的部位,防止褥疮的发生。

制定必要的康复活动计划,每天按照计划进行各个关节的按摩,有顺序的进行。

2.2.4 主动运动鼓励患者自主运动,在卧床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健侧肢体的关节活动,同时指导和鼓励患者用健侧肢体来帮助患侧肢体运动,实现防止功能退化和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鼓励患者在护理人员或家属的陪同下自行下地行走和上厕所,但是每日活动时间应当适量,按照计划进行,不要过度劳累。

老年脑血栓临床护理

老年脑血栓临床护理

老年脑血栓临床护理摘要:目的:对老年性脑血栓进行临床护理研究和探索。

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70例老年脑血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在对其进行在药物治疗的前提上,给予人性化综合护理。

结果:70例老年脑血栓患者的肢体及语言功能恢复情况良好,全部康复出院。

结论:通过人性化综合临床护理,能够有效提高老年脑血栓的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老年性脑血栓综合护理【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54-02作为一种老年常见病和多发性,脑血栓具有发病急、恢复慢、易导致身体功能障碍的特点,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对于老年脑血栓不仅应坚持早诊断,早治疗,同时还应认真做好患者临床护理工作。

现对老年脑血栓临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70例老年脑血栓确诊病例,患者年龄为65-87岁,平均年龄71.4岁,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8例,70例患者均不同程度地丧失生活能力,其中有18例患者出现失语,有52例患者出现运动障碍。

2 护理方法2.1 心理护理。

老年脑血栓发病后,患者的各项生理功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减退,很多患者会出现语言及运动障碍。

患者身体功能的变化,必然引发患者心理上的一些波动。

临床中老年脑血栓患者多表现有抑郁和烦躁症状,一些患者甚至会失去治疗信心。

患者的心理问题对于疾病的康复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必须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真诚的沟通,了解其心理情况,对患者给予认真的心理疏解。

主动向患者传导脑血栓医疗知识和疾病的预后情况,最大程度地消除患者的心理疑虑,帮助其建立治疗信心;另一方面,用以亲人般的关怀,用更加周到热情的服务真诚地帮助患者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尽力满足患者的各项合理要求,与患者建立互信关系,确保老年脑血栓患者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来接受治疗。

2.2 监测病情。

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分析论文

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分析论文

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对照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8095%),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降压、抗凝、溶栓、脱水及活血化瘀等方面的药物治疗。

对照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及饮食护理等。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在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48h后开始进行[2],具体方法如下:121 心理护理脑血栓发病突然,导致患者出现神经、运动、语言、认知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并需要亲属照顾,患者易出现沮丧、抑郁等不良情绪及心理障碍,对其治疗及康复产生影响。

护理人员需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为患者介绍康复过程及成功康复的案例,使其建立信心,消除心理顾虑。

争取家属的支持,减少患者因暂时失去自理能力及工作能力而产生的自卑、焦虑等心理。

122 体位护理应及时的帮助患者更换体位,采用平卧与左、右侧卧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因单一位置被压时间过长而产生褥疮。

123 肌力康复锻炼患者病情基本稳定后应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以有效的提高疗效、降低病残程度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锻炼计划,合理的安排锻炼时长及轻度,康复早期可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进行坐起、抬头、抬臂等简单锻炼,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循序渐进的锻炼,如进行平衡能力锻炼,为站立行走做准备。

124 语言及认知能力康复护理语言和认知能力障碍依然是困扰着脑血栓患者的主要问题之一。

脑血栓患者失语症状主要为运动性失语,表现为是构音困难的,口语练习十分重要,因此护理人员为患者逐字逐句的给患者做口型示范;感觉性失语患者应定时用声音对耳朵进行刺激。

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应及时告知患者家属,取得家属的帮助与支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提醒患者提高对于患侧的注意力。

脑血栓-论文

脑血栓-论文

脑血栓-论文引言脑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是由于血管内的血液凝块阻塞了脑血液供应的主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

这种疾病会导致脑部缺血或卒中,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脑血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脑血栓的病因脑血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血压:长期存在高血压会导致动脉硬化和血管壁损伤,增加形成血栓的风险。

2.高血脂症: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超过正常范围,易导致血管内脂质沉积,促进血栓形成。

3.糖尿病: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壁,并增加血液黏稠度,导致血栓形成。

4.高纤维蛋白原水平: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过高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5.血液流动状态异常:如心房颤动、血液黏稠度增加等,会促进血栓形成。

脑血栓的临床表现脑血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以下几种症状最常见:1.头痛:脑血栓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剧烈的头痛,甚至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2.肢体无力:脑血栓导致供血不足,从而引起身体一侧的肢体无力或麻木的情况。

3.语言障碍:脑血栓发生在左侧脑部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言语困难或难以理解他人讲话的情况。

4.视力问题:脑血栓可能导致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等问题。

脑血栓的诊断脑血栓的诊断通常需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的检查:1.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脑CT、磁共振成像(MRI)、经颅多普勒超声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脑血流状态以及是否存在血栓形成。

2.血液检查:可以通过检查血液中的凝血功能、血小板数量等指标来判断是否存在血液凝块。

3.脑电图:可以检测脑部电活动,并帮助排除其他脑部疾病。

脑血栓的治疗方法脑血栓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1.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和溶栓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有效防止血小板聚集,减少新的血栓形成。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可降低血液的凝固能力,预防血栓的进一步发展。

课题研究论文:老年性脑血栓患者37例临床护理心得

课题研究论文:老年性脑血栓患者37例临床护理心得

96141 临床医学论文老年性脑血栓患者37例临床护理心得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脑血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其特有的病程长、复发率高、病情危重等特点,严重威胁到老年患者健康[1]。

老年人群因抵抗力下降,机体病变率升高,更易患上脑血栓疾病,应强化老年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进而提高治疗效果,挽救患者性命[2]。

近年来,我院对收治的老年性脑血栓患者实施较全面的临床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整个临床护理过程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xx年2月至20xx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性脑血栓患者中随机选取37例作本次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19例,年龄58-72岁,平均(67.9±1.3)岁,入院后失语11例、运动性障碍7例、吞咽功能障碍5例、丧失日常生活能力14例。

1.2护理方法(1)用药护理药物治疗是老年性脑血栓的主要治疗方式,而常见的治疗药物包括抗凝、溶栓、血管扩张类药物,若单纯使用某一种药物,无法达到溶栓疗效。

因用药复杂,护理人员还应先全面了解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药物反应等,将收集信息及时的反馈给医师,便于医师更了解患者情况。

此外在溶栓类药物使用时,还需严密监测患者心跳、血压、呼吸等体征状况,并做好记录。

若患者有牙龈出血、黑便等现象,应告知医师,遵医嘱使用脱水剂、阿司匹林、利尿剂等药物,改善患者胃肠道功能,更利于药物吸收。

(2)饮食护理老年脑血栓患者因精神负担较重,容易出现食欲不振,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讲述科学饮食、自主进食的重要性,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膳食方案,将每日总热量控制在6300KJ左右,饮食应以低盐、低热量、第脂、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并选择半流质、粘稠食物,新鲜蔬菜应切碎成细末,水果榨成汁,少食多餐,让患者细嚼慢咽。

若患者吞咽困难,无法进食,可给予营养支持,经胃管鼻饲,但应做好留置胃管护理工作。

(3)心理护理大多老年脑血栓患者都伴有语言性障碍、半身不遂等症状,部分意识清醒的患者很容易出现烦躁、焦虑不安、恐惧心理,担心愈合不佳连累家人,情绪低落,容易失去治疗信心,对疾病康复不利。

脑血栓形成患者综合护理论文

脑血栓形成患者综合护理论文

*江西省万安县中医院(343800)2012年2月25日收稿摘要:目的:探讨脑血栓形成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年来收治的65例脑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和护理措施并观察效果。

结果:65例患者通过采取综合护理后,生活完全自理52例,占80%;生活部分自理13例,占20%,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在积极采取综合护理后对其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和自理能力,为患者早日重返社会缩短了时间。

关键词:脑血栓形成;综合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8-0147-02脑血栓形成患者综合护理体会黎秀兰*脑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指颅内外供应脑组织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改变,血管腔变狭窄或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常出现偏瘫、失语[1]。

本文选取我科从2007年5月~2009年5月收治的65例脑血栓患者,均采取综合护理配合医生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科从2007年5月~2009年5月共收治65例脑血栓病人,其中男45例,女20例,年龄35~78岁,右侧脑血栓25例,左侧脑血栓32例,双侧脑血栓8例,平均住院日20天,所有病例头颅CT 或MRI 检查证实。

1.2方法:从患者入院后即对其进行护理评估,制定护理计划等,全面、科学应用综合护理,每10天为1个疗程,观察其疗效。

1.3疗效评价标准:生活完全自理:语言交流正常,患肢肌力达到3~4级,排便1~2次/日,无并发症。

生活部分自理:言语含糊、患肢肌力为2级、排便0~1次/日[2]。

2护理2.1心理护理:首先需了解患者的希望和期待,用护理技巧填补患者的体力、智力和意志方面的缺陷,促进自主生活的恢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本组65例患者住院期间通过与患者语言沟通,发放健康宣教卡,本组患者均保持了愉快心情,对待疾病充满了信心,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73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护理

73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护理

73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护理目的:探讨脑血栓形成患者采用护理干预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11月接收的脑血栓形成患者73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其均采用用药治疗的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和基本护理等方法进行干预,之后观察其治疗效果。

结果:73例患者经护理干预后,总有效率为90.41%,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恢复效率。

结论:对脑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一系列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提升患者自理生活功能,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标签:脑血栓形成;护理干预;疗效脑血栓形成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类型,它是由于颅脑主动脉或皮质支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导致血管阻塞、栓塞或狭窄,引起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或减少,造成颅脑缺血或缺氧等情况,从而引发的脑神经系统病症。

病发后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偏侧肢麻木无力、语言口齿不清或吞咽困难等,应立即送诊就医,若不能及时救治,患者治愈后易留有残疾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为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救治效率,临床还加强了对此类患者的护理干预,疗效显著。

下面本文就我院73例脑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探讨,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11月接收的脑血栓形成患者73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46例,女性患者有27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0.5±4.9)岁。

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或核磁共振等相关检查后确诊,属于右侧脑血栓患者的有27例,左侧脑血栓患者的有39例,双侧脑血栓患者的有7例。

1.2 方法1.2.1 用药治疗的护理对患者采用药物进行治疗时,护理人员需将每种药物的用法、用量及作用告知患者,待医师采用药物治疗后,护理人员需加强对其进行效果或发生不良反应的观察和监测,对出现不良症状的患者应立刻告知医师进行解决。

在采用尿激酶、降纤酶、或低分子肝素等溶栓药物给患者治疗时,应先对其进行CT检查,在确保其颅内无出血状况后用药,由于此类药物易出现瘀斑或皮疹等不良反应,还需给患者进行试敏,用药期间护理人员需时时观察其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

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

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

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摘要】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动脉管腔狭窄、闭塞,进而发生血栓形成,引起急性脑血流中断,脑组织软化坏死。

【关键词】脑血栓形成真菌感染护理一、临床资料收集我院在2008年12月~2009年12月收治的HBO治疗病人192例,治疗中出现脑血栓形成6例,男女各3例,年龄51~76岁;因脑出血(恢复期)而行HBO治疗有4例,脑血栓形成(恢复期或后遗症)与颈椎病各1例,均合并高血压等多种疾病。

脑血栓形成分别发生在HBO治疗1、2、3、15、17、42次之后,舱内或出舱后出现头晕、肢体功能障碍加重及肌力下降等体征。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一)血管病变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以动脉分叉处和弯曲处多见,由于原位狭窄或闭塞,或因斑块性血栓物对远端血管的栓塞。

其他原因有动脉炎、血管畸形等。

(二)血液成分的改变血小板增多症、高纤维蛋白原、高粘血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导致血栓形成。

(三)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流量过低、血流速度缓慢。

病理变化:脑组织缺血后损害的病理过程分五期:①超早期:6小时以内,脑组织常无明显改变,可见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线粒体肿胀;②早期:6~24小时,脑组织苍白,轻度肿胀,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明显肿胀;③坏死期:24~48小时,水肿明显,细胞坏死,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④软化期:3天~3周。

病变区液化变软;⑤恢复期:3~4周以后,坏死组织被吞噬、清除,胶质细胞、毛细血管增生,大病灶形成囊腔,小病灶形成胶质瘢痕。

如继发出血称出血性梗死。

三、临床诊断患者多发于中老年,且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以及发病前可有TIA;和静态下发病,病后几小时或几天内达高峰;其表现多数病人意识清楚,而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脑脊液多正常;CT、MRI检查可协助诊断。

四、临床治疗脑梗死发病后,其中心区细胞全部死亡,但处于梗死灶周围的脑组织区(缺血半暗带)细胞尚未死亡,通过适当治疗恢复供血,尚有可能使其功能逆转。

脑血栓患者的中医护理的临床探讨

脑血栓患者的中医护理的临床探讨

脑血栓患者的中医护理的临床探讨摘要】目的:分析脑血栓患者中医护理体会。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脑血栓病患共计136名,其中男病患70名,女病患66名,病患年龄在55-70周岁,病患从发病到住院的时间最短者为7天,最长时间为2.5月。

平均时间在41天。

对实验组利用中医护理法对病患进行护理,对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一段时间之后,观察病患身体恢复情况。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护理之后,实验组各项医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相关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方式能够有效控制病患病情,身体相关指标恢复情况优于传统护理方式,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脑血栓中医护理【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5-0388-02脑血栓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人群是中老年患者。

脑血栓的特点是发病时间短,恢复时间长,病患在发病之后,会有不同程度的身体功能障碍。

给病患的身心造成了极大创伤,我院利用中医护理方式,对病患进行护理,取得了显著疗效。

现报告结果如下:1 临床资料与病因分析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脑血栓病患共计136名,其中男病患70名,女病患66名,病患年龄在55-70周岁,病患从发病到住院的时间最短者为7天,最长时间为2.5月。

平均时间41天。

上述资料证明,脑血栓的高发人群是中老年患者,和祖国医学中的“本虚标实”理论基本吻合。

2 脑部血栓形成因素2.1脑血栓的形成过程在中医理论中,脑血栓患者属于中医里“中风”之范畴,病患发病时候,会出现猝倒昏迷,口眼歪斜,吐白沫,语言功能丧失,暂时失去自理能力等状况,依照相关中医文献,脑血栓临床症状诸多。

古人在《内经》中对脑血栓有详细的记载:在病患发生“颠疾”、“击仆”、“偏枯”等相关行为时候,基本可以判定该病患为脑血栓患者。

在我国唐代时期,医者称脑血栓为“中风”。

脑血栓病人的临床护理体会

脑血栓病人的临床护理体会

脑血栓病人的临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脑血栓病人的临床护理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年来收治的120例脑血栓病人的临床资料,均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综合临床护理。

结果 120例脑血栓患者通过有效的临床护理,肢体和语言功能与入院时比较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全部康复出院,无严重致残病例。

结论通过综合临床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提高脑血栓的治疗效果,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脑血栓护理脑血栓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随着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脑血栓已经成为危害老年患者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1]。

由于发病后患者的组织器官、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加强对脑血栓病人的临床护理,不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还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现将我院近年来针对脑血栓病人的临床护理体会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我科共收治120例脑血栓病人,其中男69例,女51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4.3岁;120例患者均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

2.护理方法2.1心理护理脑血栓病人患病后,常表现为机体各项生理功能减退,引起肢体功能障碍、口角歪斜,言语不清为主要症状。

许多日常生活无法自理,给病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患者通常表现为沉默抑郁,烦躁多虑,孤独恐惧,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严重影响疾病的康复效果。

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对脑血栓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解,一方面要讲解脑血栓的相关知识及疾病的预后情况,消除患者的疑虑,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对相关知识的渴求,使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另一方面,要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保证以周到的服务和温馨的态度帮助患者解决困难,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同时,要鼓励患者家属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保证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和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护理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护理中的临床研究

早期康复护理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护理中的临床研究

早期康复护理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护理中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康复护理对于急性脑血栓病患神经功能产生的影响。

方法:在2015.01-2017.09时间段抽出86例急性脑血栓病患进行临床干预研究。

将病患划分成干预组(43例)和康复护理组(43例),其中干预组病患采取普通临床干预,康复护理组病患在进行临床干预同时早期进行康复护理,观察2组神经功能、生活能力以及运动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康复护理组病患神经功能、生活能力以及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干预组病患,2组相比较,p<0.05。

结论:对急性脑血栓病患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可改善其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效果较好。

关键词:康复护理;急性脑血栓;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生活功能脑血栓疾病为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患病人群多是中老年人,其除了会引发多种并发症情况之外,还会遗留严重后遗症(如瘫痪致残等),对病患的运动、生活产生影响[1]。

故本文尝试在早期对急性脑血栓病患进行康复护理,以改善病患的运动功能和生活功能。

1研究资料及方法1.1患者资料在2015.01-2017.09时间段抽出86例急性脑血栓病患进行临床干预研究。

将病患划分成干预组(43例)和康复护理组(43例),其中干预组病患采取普通临床干预,男性和女性病患各为23例和20例,年龄48-80岁,均龄(64±1.4)岁,康复护理组病患在进行临床干预同时早期进行康复护理,男性和女性病患各为25例和18例,年龄50-79岁,均龄(64.5±1.2)岁,干预组和康复护理组的基础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1.2.1干预组干预组病患采取普通临床干预,包含心理干预、饮食干预、运动指导、知识宣教、生活护理等[2]。

1.2.2康复护理组康复护理组病患在进行临床干预同时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包含:(1)运动功能训练。

在病患病情稳定的早期,护士应该鼓励其开展肢体的功能训练,然后依据病患疾病情况选取适宜训练方式,如早期护士可以协助病患进行坐起训练、抬头训练和胎臀训练,若病患病情允许,则可以协助其进行扶物训练,以训练病患平衡能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6-0162-02
【摘要】脑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自2007年2月2011年2月我科收治脑血栓形成病人22例,本文现将脑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护理体会进行在总结和探讨。

【关键词】脑血栓形成;护理;体会
脑血栓形成是由于脑供血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等血管壁病变,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减少或中断,神经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和坏死,而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脑血栓形成常在脑动脉内膜病变基础上产生,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使病人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症状和体征。

1 临床资料
22例脑血栓形成病人,其中男16例,女6例。

年龄最大82岁,最小36岁,平均年龄59.8岁。

治愈8例,占36.36%,好转14例,占63.64%。

2 护理体会
2.1加强心理护理,由于老年人在病前曾看到过脑梗死后遗症对健康的危害,都存有不同程度的恐惧感,瘫痪和失语是造成自理能力的丧失,给病人增加了精神上的负担,要做好精神护理,给予安慰、照顾病人,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2 细致观察病情,及时分析处理。

脑血栓形成病人,发病急,病
情变化快,预后差。

因此,要密切观察,发现异常要及时询问、检查,并进行处理。

有一例病人,入院后第3天出现发热,不能进食,护士及时查找发热原因,发现病人口腔内有大面积溃疡并继发感染。

立即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口腔,溃疡处涂2%龙胆紫,并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

为了供给病人足够的营养,给鼻饲,每日4次,注入富有营养的流质饮食,每次200ml,温度37℃~38℃。

由于观察详细,处理及时,很快消除了口腔感染,体温恢复正常,病情明显好转。

在日常生活中,对病情危重的病人,注意观察病情的变化,而对病情稳定的病人,注意观察病人的患侧肢体痛觉、触觉、温度觉的情况,来辨别病情的好转,利于护理计划的反馈实施。

2.3 加强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发生。

(1)防止局部受压:根据病人受压的部位、皮肤弹性、色泽及有无肿胀等决定翻身次数。

并进行床头交接班,共同检查患侧肢体受压情况。

翻身时防止病人受凉,避免拖、拉、推等动作。

为促进血液循环,每次翻身时对骨骼突出部位用湿热毛巾或50%酒精按摩,消瘦病人的骨骼突出部位垫以气圈、海绵或海绵垫。

局部红肿时用红外线灯照射,每日3次,每次20min~30min。

(2)避免局部刺激:床铺保持平整、干燥、清洁,有污染及时更换。

昏迷病人多有尿失禁,为避免尿路感染,男性采用阴茎套引流尿液,阴茎套每周更换2次。

女性使用雨布,再铺上棉布垫,尿湿后及时更换。

同时注意外阴的清洁,女性病人每日用温水冲洗外阴及臀部2次。

22例病人,住院期间卧床时间最长的110d,最短25d,
无一例发生褥疮及尿路感染。

2.4 加强肢体及语言功能锻炼。

(1)保持良好的体位:脑血栓形成的病人,一般1周左右肌张力开始增高,屈曲痉挛,此时应及时加强功能训练的护理。

保持良好姿势是防止足内、外翻、尖足及关节和手指屈曲痉挛的第一步,为将来下床活动有一个正确的姿势打基础。

防止足内、外翻,尖足,可带脚步行器,防止肘关节及手指屈曲痉挛,患肢放平,手握布圈。

为了避免局部长期受压,可改变姿势,但始终保持足部的功能位。

锻炼上肢时,护理人员站在病人的患侧一边,一手握住其手腕,另一手置于肘关节上方。

第一步将患肢慢慢向上伸直;第二步再将患肢慢慢置于病人头顶,肘关节和肩关节自然屈曲;第三步回到原来的姿势,重复第一步;第四步将患肢横于胸部,回到原来的姿势。

锻炼下肢时,第一步将病人仰卧位,护理人员站在病人的患侧一边;第二步护理人员握住病人的患肢脚腕,另一手握在膝关节上面,使髋关节、膝关节伸展、内旋、外旋、内转、外转,每月活动2次~3次。

每次30min。

同时逐步让病人坐起、站立、到步行。

活动时要安慰、鼓励病人,使其加强信心坚持锻炼,这样效果很好。

(2)加强语言功能训练:对言语不清及失语的病人,要注意其理解和表达能力。

多与病人交谈,同时让病人伸舌、张口和注意说话的口形。

训练过程中,尽可能和日常生活联系,先说单字,如吃、喝、要、拿等单字,然后再将字连词锻炼着说出来。

还可给病人针灸,帮助恢复语言功能。

脑的任何血管均可发生血栓形成,但以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为多见,基底动脉和椎动脉分支为次之。

当血压降低、血流缓慢和血液熟稠度增高时,血小板、纤维蛋白、血细胞逐渐发生沉积,而形成血栓。

其次,各种原因的脉管炎,可引起内膜增厚,管腔变窄,亦可引起血栓形成,如常见的钩端螺旋体脉管炎、闭塞性动脉内膜炎、胶原纤维病的血管损害等。

此外,颈部外伤、感染、先天性血管变异也可造成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症和糖尿病等可加速脑动脉硬化。

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病人的意识改变、呼吸循环状况、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体温、脉搏、血压等,并详细记录。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应严格执行医嘱,密切观察皮肤、黏膜、大小便、呕吐物,注意有无出血倾向。

如有出血立即通知医生。

观察血压变化,备好止血药物,做好输血准备。

积极防治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尤其是患高血压的老年人,必须定期监测血压,定期有规律地服用降压药物。

老年人应定期复查血脂、血糖、胆固醇等。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的情绪激动和重体力劳动。

多食谷类、豆类、蔬菜、水果等高复合碳水化合物、高纤维、低脂肪的食物,少食甜食,戒除烟酒,保持大便通畅。

出院时应注意指导病人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低脂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坚持语言训练。

[1]冉达莉. 脑血栓形成患者便秘症的治疗与护理[j]. 山西护理杂志, 1995, (02)
[2]王少芳. 脑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及随访观察58例[j]. 中国临床医生, 1998, (02)
作者单位: 628000 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