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本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6、例7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

1.统一长度单位。

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1庹、1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2)用厘米量。

注意指导学生具体量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3.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

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

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

4.认识线段。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用语的科学性。

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

”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

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5.解决问题。

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71页)-人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71页)-人教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优秀10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优秀10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优秀10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页例3及课堂活动第2,4题,练习十八第2~5题。

【教学目标】1、能运用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倍的认识。

2、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实物投影仪,乒乓球、羽毛球若干,卡片。

学具:小三角形纸片、小圆片、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二(1)班小朋友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请看屏幕:(实物投影仪出示例3图)教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一小组和二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教师: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能)真行!学生:……学生:第二小组植树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几倍、教师:说得真棒!谁能解答吗、学生:用14÷7=2。

教师: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屏幕出示:第三个小组植了多少棵树、教师:你能解答吗、请小朋友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时可以借助你的学具,代替树苗。

学生活动,教师在教室巡回检查、指导。

学生可能用学具来摆:先摆7根小棒,再以7根小棒为1份,摆3份来表示第三个小组植树棵树。

也可以用画竖线的方式来表示:7根、7根、7根;也可能凭借前面对“倍”的理解直接说出“第三组植树棵数是3个7棵那么多。

”教师: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都用自己的办法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理解了这幅图的意思,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向同学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学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先在一个圈里画7根竖线代表7棵树苗,再在右边一个更大的圆圈画3个7根竖线,因为3个7是21,所以第三小组植了21棵。

教师:你们小组能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题意,真行!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学生2:我们小组用小棒代替树苗,第一排先摆7根,第二排摆7根、7根、7根,数一数,3个7根一共是21根。

教师:太棒了!你们小组同学很善于动手操作,值得大家学习。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全册)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具体目标包括但不限于:1. 了解数的读法和书写规则;2. 掌握1~10的数的大小关系;3. 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4. 进行简单的减法运算;5. 学会用乐学数学工具进行数的比较。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认识数字1. 数字0~10的认识和书写;2. 数字之间的大小比较;3. 数的排列和排序。

第二单元:加法与减法1. 使用物体和图形进行加法运算;2. 加法算式的认识和书写;3. 使用物体和图形进行减法运算;4. 减法算式的认识和书写。

第三单元:数的比较1. 使用乐学数学工具进行数的比较;2. 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3. 数的比较判断题。

第四单元:综合练1. 数的大小排序;2. 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综合练;3. 数的比较和判断的综合练。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2. 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数学活动和练;3. 游戏活动:使用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参与;4. 个别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听力评价:通过学生的听力反应,检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观察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3. 练评价:通过练题和作业检查学生的数学运算和推理能力;4. 总结评价:总结学生在学期末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提供相应建议。

教学资源1. 教材: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2. 乐学数学工具:用于数的比较和排列的教学辅助工具;3. 游戏道具和活动材料:用于游戏活动和小组合作的教具。

以上为《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全册)》的大致内容和框架,具体教学活动和资源的选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的教学工作!。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 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84页 0125页 0178页 0212页
1 长度单位 3 角的初步认识 5 观察物体(一) 量一量,比一比 8 数学广角 搭配(一)
1 长度单位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2 100以内的加法(二)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3 角的初步认识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4 表内乘法(一)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5 观察物体(一)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6 表内乘法(二)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量一量,比一比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7 认识时间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8 数学广角 搭配(一)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册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过山车:
2+2+2+2+2+2=12
2×6=12 或 6×2=12
大风车: 4+4+4+4+4=20
4×5=20 或 5×4=20
我摆了4 把小伞
我摆了6 个三角 形
我摆 的是 花边
我摆了一 所房子和 一棵树
我摆了3个 五角星
要用多少根小棒?
5 + 5 + 5 + 5 =20 4个5相加 4×5=20 5×4=20
2×7= 14 8×1= 8 2×9= 18 2×2= 4 1×7= 7 8×2= 16
6×2= 12 2×5= 10 1×9= 9 2×4= 8 3×2= 6 1×1= 1
1
每组 人 数数
组3 9
4 12
5 15
3 6 18
7 21
人 8 24
9 27
编口诀大赛
33××3×364==791=1821 三三三三三七得六四二九十十十八二一
总结:
通过对本课件的学习,同学们学 会2的乘法口诀了吗?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学习目标:
1. 学会3的乘法口诀。 2. 熟记3的乘法口诀。
谁的小嘴最伶俐?
一二二五九一五九得 一十一五九十八
一二二六二二六得得 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六四二 一二二七三三七得得 十三七六四 一二四 八四八得得 十四八六
比一比,谁是神算子?
筷子的双数 1 2 3 4 5 6 7 8 9 筷子的根数 2 4 6 8 10 12 14 16 18


表示的意思 乘法算式 口 诀
2个2得4 2×2=4 二二得四 3个2得6 2×3=6 二三得六 4个2得8 2×4=8 二四得八 5个2得10 2×5=10 二五一十 6个2得12 2×6=12 二六十二 7个2得14 2×7=14 二七十四 8个2得16 2×8=16 二八十六 9个2得18 2×9=18 二九十八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全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优秀12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优秀12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优秀12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教学内容教材第58~59页假日小队。

教学目的1、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假日里同学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队活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书中58、59页图)(板书课题:假日小队)二、新授。

1、看图说一说在这个假日里同学们开展了哪些活动?(表演、拍照、浇树、收废电池等。

)2、从图中数一数唱歌的有多少人?伴奏的有多少人?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用加法算的问题吗?还能提出用减法算的问题吗?书中提出了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节目是今天假日活动的第几个节目?在它后面还有几个节目?求一共有多少个节目该怎样算?为什么?(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3、老师手指照相处提问:这边的同学在干什么?你知道一卷胶卷有多少张吗,他们已经照了多少张?还有多少个小朋友没有照?剩下的胶卷够其余每人照一张吗,为什么?(学生解答,集体交瘪时说说解题思路。

)4、老师手指浇水处提问:这边的同学在干什么?他们俩一共要浇多少棵树?还有多少棵小树苗没有浇;求已经浇了多少棵,该怎样算?为什么?(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5、让我们再去看一看收废电池这一组的同学今天收获怎样?说说她们各收了多少节电池?根据这三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谁收得最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收多少节?三人一共收多少节?等等。

)6、你们开展过假日小队的活动吗?你能解决活动中的哪些实际问题?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三、师生共同谈收获。

四、小结。

愉快的假日小队活动即将结束,同学们真是收获不少,希望下次假日活动再见。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精品课件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精品课件

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LOREM IPSUM DOLOR
必答题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 是1厘米?哪些是1米呢?
3.说出下面各物体的长度:
橡皮长5( 厘米) 图钉长1( 厘米) 铅笔长17( 厘米) 教室门高约2( 米 ) 黑板长约4( 米 ) 教室长约8( 米 )
4.量较短的物体时用( 厘米) 作长度单位.
抢答题
今天早晨,明明从2厘米长的床 上起床,用18米长的牙刷刷牙,90 厘米长的毛巾洗脸。吃完饭步行到 500米外的学校上学,遇到了160米 的老师。到学校拿出1米厚的书来读。
终极对决
在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
长60( ) 长1( ) 长28( )
笔算加法要 注意什么?
笔算加法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个位相加满十, 向十位进1。
2、看谁找得快
下面藏着几?
26+48= 74 54+16= 70
37+12= 49 45+8=5 3
相同数位要对齐。
3.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9 +4 4
×8 3
49 + 4 14
93
21 +3 9
(1)米和厘米都是( 长度)单位, 测量图钉或其他比较短的物体用( 厘米) 作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用( 米) 作单位比较合适。
(2)填“米”或“厘米” 粉笔长7( 厘米) 牛奶瓶高12( 厘米)
洗衣机高1( 米) 松树高10( 米) 回形针长3( 厘米) 爸爸身高178( 厘米)
从小猴子家到小狮子家,哪一条路最短?
36-23= 13
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十个 36 -2 3 13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全册第一单元组数的认识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组数的概念和组数的读法。

1. 组数是什么?组数是由数字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而形成的数。

2. 组数的读法组数的读法分为顺读和逆读两种方式。

- 顺读:从左到右按照每个数字的读法进行读取,例如组数“231”的顺读为“二百三十一”。

- 逆读:从右到左按照每个数字的读法进行读取,例如组数“231”的逆读为“一百三十二”。

第二单元数的认识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顺序排列。

1. 数的大小比较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利用数的位数和数位上的数字进行判断。

2. 数的顺序排列对一组组数进行顺序排列时,可以按照每个数字的大小进行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第三单元数到100以内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数到100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1. 数到100以内的读法在数到100以内时,可以按照十位和个位的规律进行读数。

例如,“10”可以读为“十”,“23”可以读为“二十三”。

2. 数到100以内的写法在数到100以内时,可以按照十位和个位的规律进行写数。

例如,“十”可以写为“10”,“二十三”可以写为“23”。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本单元主要介绍了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1. 100以内数的加法进行100以内数的加法运算时,可以先将十位上的数相加,然后将个位上的数相加。

2. 100以内数的减法进行100以内数的减法运算时,可以先将十位上的数相减,然后将个位上的数相减。

第五单元图形与物体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常见图形和物体的特点和名称。

1. 常见图形的特点和名称常见的图形包括圆形、三角形、矩形和正方形等,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和名称。

2. 常见物体的特点和名称常见的物体包括球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和名称。

以上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全册》的内容简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重点难点: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估计、测量、计算)(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

知识点: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减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精品教案全册学期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2、2——6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左右(七)、统计(3课时左右)(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课本P1、2,例1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

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

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一)、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