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名清朝幼童赴美留学的前前后后

合集下载

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蓝山县2023年下期期中质量检测试卷八年级历史温馨提示:1.本试卷共两大部分。

选择题24道,非选择题4道。

2.本试卷共计100分。

考试时间分60分钟。

亲爱的考生,请你沉着应战,细心审题,揣摩题意,应用技巧,准确作答,祝你成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请将各题的正确答案选出来,填在对应的表格内,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材料评价的是()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三元里人民抗英D.第三次鸦片战争2.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第一手史料是当事人或历史现场遗留下的历史材料。

下列可用于研究“火烧圆明园”的第一手史料是()A.电影《火烧圆明园》B.北京西郊圆明园遗址C.学者蒋孟引的著作《第二次鸦片战争》D.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3.在学习太平天国一课时,某同学绘制了下图的坐标图。

下列关于图中四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金田起义,颁布《资政新篇》 B.②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C.③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D.④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4.太平天国的下列诸项活动中,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是:()A.反对封建统治B.颁布农民革命纲领C.严惩外国侵略者D.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5.有人说:“洋务运动因战争而兴起,又因战争而宣告失败”。

战争分别指()A.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B.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我之廉价工人,波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

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

”上述现象应该出现在()A.鸦片战争之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7.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评说洋务运动;(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生,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清政府自强运动的目的就是要养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1870年(同治九年),曾国藩、李鸿章向朝廷请奏派遣聪明幼童赴美留学的亊得以获准。

1872年8月,清政府派遣第一批留学生詹天佑等三十人赴美。

以后按年递派二十三人,至1875年一共派出了一百二十人。

这些留学生到1875年全部撤回国内,除病故及中途返国外,共近一百人分配到电报、船政、机器局、北洋水师等处工作,其中佼佼者如詹天佑等。

少数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如唐绍仪等。

有十四人成为海军将领,半数在中法、中日甲午战争之中捐躯。

继派幼童赴美后,福建船政局派学生赴法、英学习造船、海军。

学成回国的有严复、刘步蟾、萨镇冰等人。

1872年至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少年,分四批赴美留学(每批30人,四批120人,其中有84人来自广东),留学计划长达15年。

他们在历史上习惯被称作“留美幼童”。

到1880年,共有超过五十名留美幼童考入美国名校,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1人进入哈佛大学,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等等。

甚至,还有一位名叫潘铭钟的孩子,以15岁的年纪,考入瑞萨莱尔学院,被称为天才少年。

1965年,随着最后一位留美幼童邝荣光先生离世了,终年103岁。

至此,“留美幼童”如惊鸿一瞥般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中国人赴美留学的百年变迁

中国人赴美留学的百年变迁

中国人赴美留学的百年变迁从清代120位留美幼童到20多万留美大军,中国学生赴美求学历经160多年,已从精英化留学转为平民化留学。

“我们一定要赢(Win)!因为我们有闳(Wing)!”19世纪5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的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句加油口号。

“闳”即指容闳(粤语发音Yung Wing),“中国留学第一人”。

1847年,容闳与同学黄胜、黄宽赴美求学。

7年后容闳学成归来,并从此致力于西学东渐,开创了最早的中国留美教育事业。

如今160多年过去,昔日“筚路蓝缕”的求学之路已经成为了一条开阔大道。

当人们正在为今日留美学生低龄化趋势担忧和探讨时,那些中国留美学习的“先驱们”彼时也不过是孩童模样。

大清留美幼童多出身贫苦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大批官派留学潮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

1871年,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联名上奏清政府:“挑选聪颖幼童赴美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师夷长技以制夷”。

次年起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分四批赴美留学,留学计划长达15年。

当时,美国还是国人眼中的“蛮夷之地”。

因此这些留美幼童,包括带队的容闳在内,大多出身贫苦。

临行前,幼童赴美需要家长签字画押。

其中幼童詹天佑的父亲就在保证书上写道:“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技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国外逗留生理。

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这句“生死各安天命”并非徒来的悲情。

据记载,留美幼童个个学习用功,成绩优良。

但他们因为用功过度,加之身体单薄,常常病倒。

其中就有3人积劳成疾,客死美国。

早期的留美选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用李鸿章的话说,需选拔“志趣远大、品质朴实、不牵于家累、不役于纷纭者”。

这些幼童被选出后,还要再经考试选入预备学校学习中西文化至少一年才能赴美。

到了美国后,他们每周都需要用文言文写一篇作文,如果写不出来,就会被先生打屁股。

但即便学业紧张,留美幼童中亦有能文能武者。

清末留学运动的历史故事

清末留学运动的历史故事

清末留学运动的历史故事从19世纪70年代起,因办洋务的需要,清政府开始成批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到20世纪初,因推行新政而派遣得更多;同时,广大知识分子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纷纷争取到国外学习,从而形成留学热潮。

1870年(同治九年),根据容闳的建议,两江总督曾国藩﹑直隶总督李鸿章联名上奏,请求选派学童去美国留学。

经过短期筹备,从1872年到1875年(光绪元年),每年派遣三十名学童(年龄规定为十二岁至十六岁,个别年仅十岁),四年共派出一百二十名。

计画学习十五年,由小学﹑中学到大学,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

到1881年,在守旧派官僚适异忘本﹑治其恶习的攻击下,清政府决定裁撤留美,下令留美学生全部撤回。

除病故和告长假不归者外,归国留美学生九十四人,只有詹天佑等二人完成学业,获得学士学位。

派遣学生留美后不久,洋务派又向欧洲派遣留学生。

1873年,福建船政大臣沉葆桢奏准选派船政学堂学生分赴英法学习造船﹑驾驶。

在1877年﹑1881年﹑1886年,1897年,先后四次派出留英学生三十四名﹑留法学生四十九名(其中九名艺徒)﹑留德学生两名,共八十五名。

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成为中国造船工业﹑海军建设等方面的重要骨干,著名人物有严复﹑刘步蟾﹑林泰曾﹑叶祖珪﹑萨镇冰﹑魏瀚﹑刘冠雄等。

此外,19世纪末年,清政府还派遣了少量的使馆学生。

189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准驻英法俄德美五国公使每届任期内可常留学生两名,共十名。

1895年,又奏准派赴英法俄德留学生各四名,共十六名,留学费用也由使馆拨给。

甲午战败,举国震惊,人们开始瞩目日本。

维新运动皆以日本为楷模。

日本政府为缓和对立情绪邀请中国派遣学生留日。

张之洞﹑杨深秀等都以路近﹑费省﹑传习易为由主张派遣留日学生。

1896年,驻日公使裕庚因使馆工作需要,招募戢冀翚﹑唐宝锷等十三人到日本留学,开留日之先声。

到1900年,留日学生总数已达一百四十三人。

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等事变,清朝统治几乎倾覆。

中美友谊

中美友谊

中美友谊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一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国际人才洋务运动时期,开明人士为推动教育进步,奏请朝廷挑选聪慧幼童赴欧美留学。

在大臣容闳的极力推动下,清廷决定派遣幼童赴美,学习外语、科学以及技艺。

1872年夏,第一批留学生到达美国,30名幼童平均年龄不足15岁。

清朝前后共派遣四批共120人,计划完成学业时间为15年。

抵美后的幼童,先由美国老师负责教养监护,英文合格的直接进入美国学校。

中国留美幼童纪念学会会长高宗鲁在文章中写道:“中国幼童与美国家庭共同生活,水乳交融,对促进民族感情贡献良多,影响源远流长。

”借由这120人,美国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国际人才。

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民国初期国务总理唐绍仪皆在此列。

后因顽固派官员的阻挠和破坏,清廷于1881年9月下令召回全部留学生。

仅有2人完成学业,其中有一名耶鲁毕业生,他的名字叫詹天佑(前左三)。

二庚款留学生和清华大学1900年义和团拳乱,北方多省掀起杀人狂潮,引发11国联军占领北京。

签订《辛丑条约》时,美国遏制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并主张减免中国的赔款。

按条约规定,清朝赔偿各国损失共计4.5亿两,其中美国3200万余两,折合美金2400多万元。

1904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清朝驻美公使梁诚表示:“美国得到的赔款过多”,愿意退还,但这笔钱不该交由中国官员使用,而该用于赞助中国教育。

1908年1月,美国国会批准总统罗斯福的请求,将赔偿减至1300万,余款退还中国。

清朝外务部回函予以致谢,表示将用赔款派遣留学生。

在美国的带动下,各国陆续减免中国赔款。

胡适自1909年开始,中国以此款项资助留美学生,史称“庚款留学生”,胡适、赵元任、竺可桢、梅贻琦均在此列。

为培养留美预备生,建立清华学堂。

自此,美国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

三为中国兴办学校1949前中国有许多大学是由基督教或天主教会创办的,其中有几所当时的世界级大学。

美国基督教团体堪称最大功臣。

1.燕京大学:1919年由英美两国基督教教会创办于北京,司徒雷登任校长。

陕西省延安市富县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一阶段创新作业历史试卷(含答案)

陕西省延安市富县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一阶段创新作业历史试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阶段创新作业八年级历史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一、选择题(共12道试题,每题2分,计24分。

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某同学在读书笔记上写到“关天培战死”“三元里人民抗英”“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等关键词。

据此可知,他记录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2.领事裁判权,指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不受中国法律管辖,只受本国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的特权。

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这一特权源于()A.《望厦条约》B.《虎门条约》C.《天津条约》D.《黄埔条约》3.下列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的描述,正确的是()①法国发动这场战争的借口是“亚罗号事件”②俄、美两国是这场战争的“帮凶”③清政府被迫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使西方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如图是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俄国侵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A.扩张领土B.灭亡清政府C.直接控制中国D.争夺原料和销售市场5.1851年1月至9月间,清政府从户部拨付了白银600万两作为军费,1853年拨付的军费增至白银1800万两,占当年财政收入的1/2。

清政府军费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支付鸦片战争赔款B.镇压太平天国运动C.兴办近代军事工业D.抵抗英法联军侵华6.《资政新篇》所展现的社会蓝图,包括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等。

这说明《资政新篇》()A.部分措施在实践中得以施行B.符合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实际C.体现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潮流D.满足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愿望7.在1872—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遣送120名幼童赴美留学。

这说明清政府为了洋务的需要()A.兴办新式学校B.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C.翻译外国科技书籍D.组建新式洋枪队8.以下是某历史兴趣小组绘制的示意图,请为他们选择一个恰当的主题()A.救亡图存B.近代化探索C.边疆危机D.反侵略斗争9.某校历史社团准备举办以“致敬英雄”为主题的板报设计活动,下列可入选“甲午中日战争”版块的是()A.冯子材B.谭嗣同C.沈葆桢D.左宝贵10.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知识卡片,其中“”处应填入的内容是()1899年,________向英、俄等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大清留美幼童记

大清留美幼童记

大清留美幼童记编辑目录1内容简介2作者简介3目录1内容简介1871年,饱受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欺凌的清政府,作出了一个堪称“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的决定:派遣幼童留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些幼童后来成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著名学府的学生。

归国后,他们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键人物。

他们中,有人成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出现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有人成为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出现了民国第一位总理……留美幼童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中国人,在美国,他们不仅学到了科学技术,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更深层次制度文化的影响。

他们之于中国的义和作用,不仅在于他们学得的技术,更在于他们所接受的文化。

2作者简介钱钢报告文学作家、记者,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

曾任解放军报记者、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总策划、南方周末常务副主编。

作品有《唐山大地震》、《大清海军与李鸿章》(原名《海葬》)、《旧闻记者》等。

3目录引子Long,Long Ago一张奇异的照片,以及它和摩理臣山、寿臣山、罗便臣道、皇仁书院的关联第一章容闳的梦禾田里的“A,B,C,D……”我们一定Win(赢),因为我们有Wing(闳)醒来是痛苦的发威马齐!当老书桌被搬动有一个姓“蒲”的美国人我像夜鹰睁开眼睛把这份奏折载入史册吧泪水在母亲的眼中打转第二章Oh!新大陆惊涛三万二千里开足马力的年轻国家温暖的康涅狄格河谷孩子们,睡觉的时间到了!孔夫子在美国去和马克·吐温的女儿跳舞一封写给女生的信Centennial:百年纪念世博会第三章归去来兮在美国第二古老的中学中国之未来大学生耶鲁赛艇舵手钟文耀传奇功夫要上等学习,规矩要不可变更召回在避难山教堂的钟声里凯蒂!你可愿意继续与我通信?爸!——妈!——大清广东香山县官学生谭耀勋“逆子”容揆第四章大清之卒李鸿章的这十年泼海旌旗热血红瘴气浮动的山间太监拉火车“大象”与“猴”荔枝飘香的军舰留学生大战末日目击者第五章命运激变流亡者容闳慈禧变法袁世凯重用“留美幼童”你忠诚的詹天佑为华人权益而战——李恩富大臣唐绍仪皇上万岁!宪法万岁!新世纪留学潮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尾声:Boys,永远的幼童后记附录:120名留美幼童名录。

浅谈“留美幼童”

浅谈“留美幼童”

浅谈“留美幼童”晚清时期,清政府决定挑选120名幼童留学美国,这是近代史的一件新事,洋务运动的一件大事。

从近现代史来看,中美两国友好合作远远长于矛盾冲突时期。

毛泽东、周恩来1972年迎来尼可松总统的中美关系破冰之旅,很快,经毛泽东批准,选派了4名幼童到美国学习语言翻译,其中有章启月、洪晃等。

这是文化大革命中首次选派留学生,据幼童留美整整一百年。

邓小平、江泽民等政治领袖都对中美关系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经邓小平批准的首次公派留学生51名,首选仍是美国。

而要追溯中国留学美国的源头,自然应从晚清时期的幼童留美说起。

派遣幼童赴美留学这一事件主要是由中国近代第一位留美毕业生容闳发起并推动的,容闳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留学生,自幼赴美留学,又长期在美国生活,从启蒙到中学、大学,受的都是完整、系统的资产阶级教育,目睹了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科技的成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世界观。

他主张全面向西方学习,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科技层面上,而是从政治制度、文化等各方面都要向西方学习。

而清政府派遣留美幼童的用意是,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学习美国的先进技术,但事实证明,这是不现实也根本行不通的。

各方关于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的不同动机也是导致后来这些幼童被中途撤回这一历史遗憾的重要因素之一。

虽然派遣幼童赴美留学这一事件最终以大多数幼童中途被召回国而告终,但我们不能否认幼童赴美留学具有积极地历史意义。

派遣幼童出国留学,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在风雨飘摇的清末政治风云中,这些已学成归来、正处于人生岁月黄金期的年轻小伙子们,胸怀天下,饱含激情地投入到时代赋予他们的大任中去。

其中,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的詹天佑为大家之最熟悉,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他是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

回望晚清留美幼童

回望晚清留美幼童

2001年,是中国第一位留美大学生容闳由耶鲁毕业的147周年纪念,同时,也是中国第一批官费120名留美幼童返华120周年纪念。

回顾历史,展望将来,中国幼童留美史实,深具时代意义,这两个“120”值得深思。

晚清由容闳率领的120名幼童(平均年龄抵美时为12岁半),肩负为中国寻求富国强兵的使命,于1872年(同治十一年),由政府官费派赴美国留学,乃空前创举。

诚如曾国藩、李鸿章所说:“幼童出洋肄业,固属中华创始之举,抑立古来未有之事!”原计划本以20年为期,后因清廷保守主义抬头,在1881年(光绪七年),全体留美幼童奉召辍学归国。

当时幼童中得于耶鲁大学毕业者,仅詹天佑及欧阳庚二人,其余仍在大学和中学。

然而在归国的120名幼童中,有成功向美国交涉返还庚子赔款1500万美元的驻美公使梁诚;有促成辛亥革命、南北议和的唐绍仪;有修成京张铁路的詹天佑;有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有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校长蔡绍基;有复旦大学创办人前面提及的唐绍仪;也有在甲午海战中撞日舰“吉野”而为国捐躯的“致远”舰副舰长陈金揆;还有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毕业、再经纽约州议会特准无美国公民籍,可在纽约州执业律师的张庚仁等。

当年120名幼童是未完成学业,被迫返华。

但他们返华后都洁身自好,力争上游。

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这批留美幼童们为中国铁路、外交、邮政、电报、海关、海军及高等教育都做出了开天辟地的贡献,不负所学,为国奉献。

1872年中国幼童赴美留学,是比1878年中国首任驻美公使抵达华盛顿还早6年。

留美9年,他们是在美国新英格兰著名中学“耶鲁”、“哥伦比亚”及“麻省理工”名校的第一代中国留学生。

他们不仅学业成绩优异,在美国社会中,他们分住在新英格兰地区54个美国接待家庭(康州34家、麻州20家),幼童与美国家庭共同生活,水乳交融,对促进民族感情贡献良多,影响源远流长。

中国幼童留美,首开中美教育交流的先河,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极具重要性的一页,弥足珍贵。

大清第一批留美幼童有感

大清第一批留美幼童有感

看留美幼童有感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在中国留美的地位大学生容闳的努力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

而当时,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派遣的这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生,肩负为中国寻求富国强兵的使命,于1872年(同治十一年),由政府官费派赴美国留学,诚如曾国藩、李鸿章所说:“幼童出洋肄业,固属中华创始之举,抑立古来未有之事!”这批幼童从此开始了他们计划长达15年的留学生活。

他们被分配到了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四十多户美国人家中,快速适应着在美国的生活。

他们以惊人的速度越过了语言障碍,成为各学校成绩优异的学生。

同时他们也迅速适应了异国的文化,脱去了长袍马褂,活跃在各项体育运动的赛场上。

在这里面,他们有就读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他们有的和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比邻而居,有的曾经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的亲切接见。

十九世纪末,当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刻,他们恰好被送到了那场工业革命的最前沿。

然而当半数孩子开始了他们的大学学业时,大清国却突然提前终止留学计划,全部留美幼童被招回国。

然而,这批幼童始终改变不了清政府的的日薄西山,清政府的腐朽与没落,官僚体制体制及清政府思想上顽固的阻挠,已经决定了清政府的最终垮台。

当然了,从另外一方面说的是,留美幼童还是个个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每个人都为中国二十世纪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20 世纪初期的中国,这批留美幼童们为中国铁路、外交、邮政、电报、海关、海军及高等教育都做出了开天辟地的贡献,不负所学,为国奉献。

要说留美幼童对于现今的教育意义,我觉得主要就是国家还是应当重视人才的培养,要加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大力的鼓励和积极的推进学生出国留学工作。

再者,我觉得一个国家的进步等等,要看到的是一个国家社会形态,国家的积极向上的体制,不是顽固的守旧主义,要坚持接受新思想,能够接受挑战吧。

晚清留美幼童生平简介

晚清留美幼童生平简介

民共 和国与世界文化上交流的全新的一页。 这1 2 0名 留美幼童 ,
在“ 留美” 计划突然夭折后 , 大部分相继 回国 , 在抵抗外 国侵略者 的战争 中、 国家 的建设 中 、 国家 的外交上做 出重大贡献 ; 一部分 留在 国外 , 为传 播 中华 文 化 画上 浓 墨 的一 笔 。
二、 生平简 介
( 一) 第 一批 留 关 幼 童 生 平 简介
蔡绍基 , 任大北 电报局译 员 、 上海海关译员 。后 任清政府山 海关监督 、 天津北洋大学校长 。 邓士聪 , 入福 州船政学 堂 , 后调派 北洋舰队服务 , 离职后经商 。 容 尚谦 , 入福州船政学堂 , 后在扬武 旗舰见习。参加 中法海战。中 日甲午海战时任环泰舰舰长 , 后任 轮船公司经理 , 再转任平沈铁路运输处长 。张康仁 , 在清政府驻 温哥华 、 朝鲜 、 等地使团里担任多年翻译 , 后辞职作了律师。 蔡锦
任教 , 后任平 沈铁路工程 , 曾任粤汉铁 路总工程师 , 全 国铁路各 线总工程师顾问 , 主持京 张铁路工程 。 石锦堂 、 黄锡宝 、 谭耀勋 和
潘铭钟 , 早 逝。
( 二) 第二 批 留 美幼 童 生平 简介
现有 的相 关文献 存在着 对于 同一个 人有 着相 互矛 盾的记
录, 经过多方位的资料 比对 , 尝试还原 留真实准确 的美幼童 的基 本信 息。
了全 部 留 美 幼童 的 生 平 。
关键词 : 留美幼童 ; 生平 ; 晚清 中图分类号 : K 2 5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5 ) 2 0 — 0 1 3 8 — 0 2


引 言
黄开 甲 , 先后任清 末洋务大 臣盛 宣怀秘书 、 轮船招商局 经理 , 后 随溥伦贝子访美 , 任美 国圣路易斯世界博 览会中 国馆副监督 , 返 国途 中病故于 1 5 1 本。罗 国瑞 , 服务于铁路业 、 矿业 。钱文魁 , 任 中

晚清留美幼童悲喜剧:中途撤回美梦难圆

晚清留美幼童悲喜剧:中途撤回美梦难圆

晚清留美幼童悲喜剧:中途撤回美梦难圆留美幼童简介:这一群身穿缎袍、拖着长辫的孩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留学生。

他们是大文豪马克·吐温的朋友。

他们曾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的接见。

他们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

他们中有多人在战争中阵亡,其中包括甲午海战中邓世昌的大副。

他们中有人成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

他们中,出现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他们中,有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

他们中有李鸿章和袁世凯的幕僚。

他们中,出现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位总理。

他们中有宋美龄的姨父,是他把宋氏姐妹带到美国留学。

他们的命运,离奇曲折;他们的故事,美丽而忧伤。

他们有一个永远的名字:“留美幼童”。

清末第一批幼童三十名赴美留学于同治十一年(1872)摄于香港清末第一批幼童三十名赴美留学于同治十一年(1872)摄于香港长大后合影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选派10岁到16岁的幼童120名到美国留学,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这批幼童原计划留学15年,但由于政治文化的差异,9年后就中途撤回,以失败而告终。

这些受中国固有传统文化熏陶的幼童,越过太平洋去拥抱风格迥异的美国文化,自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阵痛,其中的酸甜苦辣是颇耐人寻味的。

出国难当时人们仍认为只有读“四书五经”、由科举当官才是“正途”,国内的新式学校本只能招收到没有地位身份的穷人家子弟,出洋留学更被认为是有辱门楣之举,被所有人耻笑,略有钱财的家庭都不愿子弟出洋留学。

所以,第一批留学生30名在上海竟然招不满额。

派留学生出国,本来是近代世界文化交流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专制积淀甚深的中国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演进过程。

魏晋隋唐时期,有数百名高僧跋山涉水往印度钻研佛学,可以讲这是中国最早的留学生。

但那时并没有创造出留学生这一专有名词。

隋唐时期,许多日本青年随外交官到中国来访问,出于对中国文化的酷爱,主动留下来学习,日本人即称他们为留学生。

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洋务运动时期。

中国留美幼童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

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第一批幼童于公元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出发,跨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登陆。

他们乘坐刚刚贯通北美大陆的蒸汽火车,到达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从此开始了他们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涯。

幼童们被分配到54户美国家庭(其中康涅狄格州34户,麻萨诸塞州20户)中生活。

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克服了语言障碍,成为他们就读的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

他们群体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令美国人惊叹不已,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的大学学习。

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

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全部学生被召回国。

当时,耶鲁大学的22位留学幼童中祗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二人顺利完成学业。

容揆和谭耀勋抗拒召回,留在美国完成耶鲁大学学业的。

李恩富和陆永泉则是被召回後,重新回到美国,读完了耶鲁。

此后每年派遣30人,至1875年,120名留学生派完。

首批30名留学生由陈兰彬任监督,容闳任副监督。

在这些幼童之中,不少人成为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佼佼者,如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矿冶工程师吴仰曾,民国政府第一任国务总理、复旦大学创办人唐绍仪,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

120名清朝幼童赴美留学的前前后后2

120名清朝幼童赴美留学的前前后后2

惊涛三万二千里第一批“留美幼童”于1872年8月11日起程赴美。

前后四批,共120名“留美幼童”,都是乘坐轮船,跨海三万二千里,横渡太平洋去美国的。

有一个叫祁兆熙的人,是奉命护送第三批“留美幼童”的小官。

他留下了一部《游美洲日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个多世纪前的跨海旅途。

在上海登船的头天晚上,天真的孩子们看到洋泾浜一带的“自来火灯”(煤气灯)“簇簇匀排,荡漾波心”,快乐之极。

启程时天蒙蒙亮,他们兴冲冲早起,观看轮船驶出吴淞口。

午后天气变坏了,“风雨交加,舱面不能行走,晕浪者呕吐大作,俱睡而不能起。

”风浪一起,舱间便“多啼哭声,不得安睡”。

幼童的适应性也强。

经过十数天的航行,晕船者开始减少。

每遇大风暴,祁兆熙等大人还如醉汉,孩子们却“嬉戏自得,毫无恐怖”。

到了深夜,小家伙们还“在大菜间游行”,喧哗不已。

他们甚至有些喜欢风浪,因为风高浪急的时候,祁兆熙就会免除他们每天的功课。

祁兆熙是个十分尽职的官员,他发给幼童们《太上感应篇》、《三训合刊》,每天上午宣讲。

晚上则让孩子们温习“西书”。

开始,幼童吃不惯船上的西餐,把祁兆熙治喉咙痛的咸西瓜皮抢吃精光。

但是航程刚刚过半,多半幼童已经习惯了牛奶面包。

“每人坐处大碟一,勺一,叉一;洋布手巾一方,束以白铜圈”。

祁兆熙记述的食物有牛肉、羊肉、鱼、甜咸皆有的面饼,饮料有奶茶、冰水。

“饮毕,进高脚瓷盆四,装水果、干果二,每人随意食之”。

在祁兆熙的日记中,还可见到他管束教育淘气幼童的记述。

他曾“薄责”三名不守规矩的孩子,管教几个“寻口舌”斗嘴的人。

一天,有几个幼童从甲板上捡回外国人遗弃的地图,他看到后严厉斥责,命送回原处。

不仅如此,他还把幼童集合起来训话,告诫他们说:“用了船上的东西,一定要归还原处;精细的东西,千万不能损坏;只有这样,人家才说你聪明,不会讨厌你。

你们给我记住!”30天航行终于结束,在旧金山上岸之前,祁兆熙打开衣箱,让幼童换好上岸的服装,那是一套崭新的衣服:“蓝绉夹衫,酱色绉长褂,缎靴”。

3.清(留学师生背景)纪实文

3.清(留学师生背景)纪实文

清(留学师生背景)纪实文
1827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了第一批30名官派留学生,这些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全是十来岁的半大孩子。

选这么小的孩子去,主要的考虑当然是语言问题,年龄小,语言的障碍自然容易克服。

他们去美国主要学习科技、工程等办洋务急需的学科。

这项由容闳建议,曾国藩、李鸿章上奏获准的计划,总共名额为120名,从1872年起每年派30名,到1875年派完,预计留学时间15年,经费一律由清政府支付。

当时的国人多视出国留学为畏途。

容闳使出了全身解数都招不齐,他只好返回老家动员亲戚们报名,结果还是招不满。

后来又到香港拉人,才勉强凑够数。

当1872年8月11日,首批30名幼童从上海坐船赴美时,这些蹦蹦跳跳的孩子们也许不会想到,他们稚嫩的肩膀上担负着寻求富国强兵之路的使命。

但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们大多数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其中有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矿冶工程师吴仰曾,民国政府第一任国务总理、复旦大学创办人唐绍仪,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

詹天佑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詹天佑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回顾留美幼童,不能不提到容闳。

容闳(1828—1912)字达萌,号纯甫,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他是广东香山(今属珠海南屏)人,少入澳门马礼逊学堂,1847年初赴美学习,三年后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毕业,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

期间,容闳形成了“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詹天佑 中国近代工程之父文 本刊记者 王海(整理)140年前,清同治十一年七月初九(1872年8月12日),上海港。

一艘轮船鸣笛启锚,船上有30名着统一马褂的幼童。

尽管年龄幼小,但他们举止有度,神情肃然。

这30名幼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他们的目的地,是当时被称为“花旗国”的美国。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学生赴美国留学,他们的留学计划长达15年。

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因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

这批幼童,承载着古老帝国一个堪称“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的远大计划: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

尽管屡受打压,但他们归国后,绝大部分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键人物。

他们中,有人成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出现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有人成为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还出现了民国第一位总理……这批西学所造之子,历经中国晚清政坛的跌宕起伏,目睹了近代中国的荣辱兴衰。

这是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也是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跌宕。

铁路工程师,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幸运少年清廷计划,在美国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在上海成立“幼童出洋肄业沪局”,后者负责在国内甄选12岁至15岁的幼童,进“预备学校”学习,训练合格后再派赴美国。

计划派遣四批,总计预算白银120万两。

文明富强之境”的信念以及“愿遣多数青年子弟游学美国”的留学教育志愿。

而后,他上下求索十数年,终于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大员的推动下,清廷于1870年批准了派遣幼童留学国外的奏折。

晚清时幼童赴美留学有几人

晚清时幼童赴美留学有几人

洋务运动兴起后,为了更好学到西方的先进技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逐渐认识到留学教育的重要性。

1871年,幼童赴美留学一事最终成行。

按照规划,从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从各省选查聪颖儿童,每年30名,四年共120人,分批搭船赴美留学,15年后再分批回国。

最终成行的120名幼童大多为十二三岁,且多数是广东籍,最突出的是詹天佑、梁敦彦、唐绍仪等。

幼童抵达美国后,二三人一组被分配到美国当地人家中,经过一定的英文教育后入读当地中学,最后才进入大学。

留美幼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清政府由于自身的各种弊端不能将这事坚持到底,但它毕竟开了官派留学生的先河,为中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詹天佑,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

1861年,詹天佑出生于广东南海的一个普通茶商家庭。

1872年,他考取了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并很快作为第一批留美幼童,乘船离开上海,前往美国。

1878年,詹天佑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后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铁道工程学。

大学期间,他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数学,两次获得数学奖学金,令美国师友刮目相看。

回国后,他被分派至福州船政学堂,七年后回到了他所熟悉的铁路工程领域,从此开始展示自己的杰出专业才能,修筑京张铁路使得詹天佑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中国铁路第一人”。

梁敦彦,广东顺德人。

1872年,15岁的梁敦彦和詹天佑等人一起作为第一批留美幼童踏上了留美的路途。

1878年,梁敦彦考入耶鲁大学,攻读经济学。

大学期间,他在学业方面不逊众人,绘画技术也得到广泛认可。

回国后他的政治生涯一直与清政府紧密联系,他甚至成为张勋复辟中短暂存在的内阁成员之一。

唐绍仪,清末民初著名政治活动家、外交家。

1862年,唐绍仪生于广东省香山县。

当清廷组织幼童赴美时,唐绍仪经人推荐并考试合格后,于1874年成为第三批赴美幼童的一员。

在美国期间,按照幼童的留美计划,唐绍仪完成中学学习并很快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文科就读,1881年,清廷下令将幼童全部召回,尚未完成学业的唐绍仪被迫回国。

大清留美幼童记

大清留美幼童记

《大清留美幼童记》读后感:他们优秀事件:央视纪录片《幼童》将在黄金时段播出公元1872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初八。

一批年龄在9岁到15岁的少年,在上海登船出发,目的港是旧金山。

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远涉重洋,踏上美国的土地。

“留美幼童”的故事奇异而曲折。

他们是文学巨匠马克·吐温和斯陀夫人的忘年朋友。

他们曾受到南北战争的英雄——美国总统格兰特将军的接见。

他们曾亲眼目睹了一个神话般的时代:看见贝尔等人发明电话机,看见留声机在爱迪生的手中出现。

这原本是清政府设立的一个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但是进行到第10年,终因遭到强烈反对,半途夭折,功亏一篑。

“留美幼童”被“召回”后,经历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

他们中的一些人,在1884年中法海战、1894年中日海战中阵亡。

一些人成为中国铁路、电报、矿山的开山鼻祖。

他们有的是李鸿章的幕僚,有的是袁世凯的顾问。

一些人成为清政府的大臣。

他们中有宋美龄的姨父,是他把宋氏姐妹带到美国留学。

他们中间出现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位总理。

然而,多年以来,除了“留美幼童”中的詹天佑——他作为中国铁路开拓者——的故事为人熟知,其他却语焉不详。

120名幼童留学美国的故事,在中国大陆湮没无闻。

为了再现这些往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摄制组来到美国,进行了历时两年的采访,拍摄制作纪录影片《幼童》。

他们在幼童曾经就读的学校看到当年的成绩册,甚至找到130年前“留美幼童”住过的老房子,看到了幼童寄居家庭的女主人的日记。

“留美幼童”的故事,像一件珍贵瓷器的千百碎片,散落在中国和美国。

在几乎整个20世纪中,因为有这一位又一位对中美关系历史、对中国现代化历史怀有热情的朋友,因为所有探询者的共同努力,120个幼童的形象,开始在眼前逐渐变得栩栩如生;故事的轮廓,被一笔笔勾勒清晰。

纪录片将在五一期间央视一台黄金时段播出。

作家钱钢也随摄制组到美国访问,专门研究这个课题,最近,他和胡劲草共著的《大清留美幼童记》也出版了。

出类拔萃之辈——清末中国留美幼童的故事

出类拔萃之辈——清末中国留美幼童的故事

出类拔萃之辈——清末中国留美幼童的故事他们便是清政府设立的留学计划中第一批留美学生公元1872年8月11日,一批年龄在9岁到15岁的中国少年,从上海登船出发,目的港是旧金山。

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远涉重洋,踏上美国的土地。

他们便是清政府设立的留学计划中第一批留美学生。

他们的故事,奇异而曲折。

他们是文学巨匠马克·吐温和斯陀夫人的忘年朋友。

他们曾受到南北战争的英雄———美国总统格兰特将军的接见。

他们曾亲眼目睹了一个神话般的时代:看见贝尔等人发明电话机,看见留声机在爱迪生手中出现。

他们中的许多人,曾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著名学府。

在这些大学的档案馆,至今还保存着他们的入学登记卡、照片和简历,甚至他们赠给同学的留念册。

这个经容闳———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努力了10年之久,在李鸿章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计划,原本长达15年之久,却在进行到第10年时,因保守势力强烈反对,半途夭折。

留美幼童被“召回”后,经历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几乎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

他们中的一些人,在1884年中法海战、1894年中日海战中阵亡;一些人成为中国铁路、电报、矿山的开山鼻祖;他们有的是李鸿章的幕僚,有的是袁世凯的顾问。

一些人成为清政府的大臣和驻外大使;中华民国的第一位总理也出自他们中间。

然而多年以来,除了“留美幼童”中的詹天佑———中国铁路开拓者———的故事为人熟知,其他却语焉不详。

2002年,我们应邀到哈特福德访问,研究课题是“幼童留美教育计划”,在一位又一位对中美关系历史、对中国现代化历史怀有热情的朋友的帮助下,120个幼童的形象,开始在我们眼前逐渐变得栩栩如生;故事的轮廓,被一笔笔勾勒清晰。

“他们不但在体育场上压倒美国人,还在另外一些场合让我们心碎”位于美国东部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今天或许是个不起眼的城市。

然而100多年前,曾经辉煌一时。

幼童留美为哪般

幼童留美为哪般

幼童留美为哪般作者:王淼来源:《求学·高分作文版》2014年第01期清朝末年国际情势诡谲多变,清廷感受到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迫切性。

于是在容闳和李鸿章的建议下,决定甄选身家清白、天资聪颖、身心健康的男童赴美留学。

接着从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了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国留学。

但到1881年,原定15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生变,全部学生被召回国,多数学业未完成。

因为当年他们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多年后,即便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载浮载沉,他们还是被称为留美幼童。

那时民风保守,父母大概要鼓起很大的勇气才能让孩子飘洋渡海去留学。

“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机艺。

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

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结是实。

”这是詹天佑父亲写的《出洋志愿书》,这样的具结书,俨然就是生死状,读来令人恻恻不已。

父母冀望孩子出洋远行,报效邦国,但去国万里祸福难料,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淳朴忠厚的父亲,应该也是擦拭他一双蒙眬泪眼,才能完成这样的文字。

而当年,也真有幼童病死异域、埋骨他乡。

幼童们乘船到达旧金山后,又坐火车抵达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

清廷设置“留学事务局”,负责督导他们在美的生活;平常幼童就寄宿在当地寄宿家庭。

离乡背井,又是稚龄幼童,不免引人怜爱;多数幼童也与寄宿家庭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

最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孩子适应能力极强,在很短时间内,英文就能琅琅上口,专科学习、运动项目表现优秀,与同侪之间也能保持良好互动。

一切看起来都朝好的面向发展,但西方文化及民主思潮的冲击,不免让这些孩子对清廷的封建专制产生质疑。

他们的行为思想日趋西化,国内守旧势力逐渐不能投合相容,还有部分幼童剪去发辫,更被视为离经叛道,数典忘祖。

各种批评声浪铺天盖地而来,也因此,幼童留美计划提早夭折。

他们回国后,参与了中国最早的电报、矿冶、铁路的建设。

其中的一部分人甚至经历了1884年中法海战及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为国捐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成都/610054)
档 案
贰 零 零 肆 年 第 陆 期
1 2 0名 清 朝 幼 童 赴美留学的前前后后
钱 钢 胡劲草
把这份奏折载入史册吧 派遣幼童到美国留学,是“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这两句话,是曾国藩和李 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里说的。因为“古今未有”,所以这一计划的决定,采取了极其郑重的 方式:1871年8月5日 , 先 由 曾 国 藩 、 李 鸿 章 联 名 , 向 同 治 皇 帝 ( 实 际 上 是 向 垂 帘 听 政 的 慈 禧、慈安两位皇太后)会奏;太后批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复议;总理衙门和曾国藩、李鸿章 对 奏 稿 进 行 商 议 修 订 ,9月5日 , 再 将"议 奏"呈 太 后 ,9月9日 获 得 批 准 办 理 。 在奏折里,曾国藩和李鸿章这样评价外国的科学技术:西洋军事实力的背后,有地理、 数学、天文、制造等多种知识;他们重视引入外国的先进技术,把学有所成的“游学”者请 到学校,教授各门科学;他们把陆军和海军的建设看作“身心性命”……今天我们中国要仿 效他们的成功之道,最紧迫的,是应当选拔聪颖子弟到海外留学,努力钻研,以实现皇上逐 步自强的夙愿…… 他 们 的 规 划 是 : 访 选 各 省 聪 颖 幼 童 , 每 年3 0名 ,4年 共1 2 0名 , 分 批 搭 船 赴 洋 , 在 外 国 留 学 ,1 5年 后 , 按 年 分 批 回 国 。 “ 计 回 华 之 日 , 各 幼 童 不 过 三 十 上 下 , 年 方 力 强 , 正 可 及 时 报 效”。 奏折对幼童留学的具体事宜作了规定:赴洋幼童学习一年,如气性顽劣,或不服水土, 将来难望成就,就应由驻洋委员随时撤回。幼童入学之初,读什么书,学什么专业,应由驻 洋委员列册登注,每4个 月 检 查 一 次 , 年 终 汇 总 报 告 。 驻 洋 正 副 委 员 , 每 人 每 月 薪 水 银450
史海钩沉
排一定数量的经费,建 立学习奖励专项基金, 专门用于建立学习型档 案馆的活动,用来表彰 先进和建设学习平台, 为建立学习型档案馆提 供充实的经费保证。
3.建立学习型档 案馆文化是建立学习型 档案馆的最高境界。档 案馆文化是指档案馆在 长期收、管、用活动过 程中,在一定的社会历 史环境下逐渐形成的一 种独特的价值观念、行 为方式、管理作风、档 案精神、道德规范、发 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 素的总和,它集中体现 了档案部门的精神风貌 和管理水平。建立学习 型档案馆文化,就是要 把学习的理念渗入到档 案馆文化当中,让它成 为档案馆文化的精髓。 一个学习型档案馆的文 化应该是支持并鼓励学 习和创新,学习不仅局 限于档案管理员学历的 进修,还应上升到学习 与工作的融合和整个工 作团体的系统学习,同 时允许犯错误,并将错 误视为学习的良机。在 这样一个组织文化氛围 中,档案管理员不可能 不主动学习,且把学习 作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同时,通过在 档案部门中提倡工作机 制创新、服务方式创新 等促进档案工作的全面 发展。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
15
史海钩沉
档 案 贰 零 零 肆 年 第 陆 期
两,翻译一人,每月薪水160两 。 每 年 驻 洋 公 费 银 共600 两。正副委员翻译教习来回路费,每人银 790 两。幼童来 回路费及衣物,每人银 790 两。幼童驻洋学费津贴屋租衣 服食用等项,每年计银 400 两。每年驻洋委员将一年花费 开单报告,“倘正款有余,仍涓滴归公”,如果费用不 足,可报告要求补充。留学事务局每年的预算,为库平银 6万 两 , 以2 0年 计 算 , 约 需 库 平 银120万 两 。 当 时 的 币 值 , 每4两银约合美金5.5元 , 所 以 驻 洋 委 员 的 月 薪 等 于618美 元,翻译的月薪220 美元;留学事务局每年预算为 8.25 万 美元。
大学生 有多少“留美幼童”曾经考入美国的大学?他们曾进 入哪些大学?当我们开始追寻这一历史时,有关的资料不 够翔实和确切。虽然仍有空白和疑点,我们的调查还是向 前 推 进 了 一 步 — — 查 明 至 少 有 50名“留美幼童”进入大 学。 有2 2位 幼 童 进 入 容 闳 的 母 校 耶 鲁 大 学 。 他 们 是 : 詹 天
是无比遗憾。对学生来说,目前正是最重要的时期。 ……他们像久受灌溉培养的树木,发芽滋长,就要开花 结果,难道要摧残于一旦尽弃前功吗?
各位校长严正批驳“中国学生在学校学习,未得其益 反受其损”的传言,认为这种传言使美国教育和美国的形 象都蒙上恶名。他们批评中国政府,对两国政府当年有正 式协议的留学计划,不加详细调查,没有正式照会,突然 将学生从校中召回国内,这种举动,只能损害中国的国 体。
只有这样,人家才说你聪明,不会讨厌你。你们给我记 住!”
30天 航 行 终 于 结 束 , 在 旧 金 山 上 岸 之 前 , 祁 兆 熙 打 开 衣箱,让幼童换好上岸的服装,那是一套崭新的衣服: “蓝绉夹衫,酱色绉长褂,缎靴”,“为到金山上岸光 辉”——祁兆熙想到的是大清的形象。
开足马力的年轻国家 1872年9月1 5日 , 《 纽 约 时 报 》 旧 金 山 报 道 : 昨 天 到 达 的30位 中 国 学 生 都 非 常 年 轻 。 他 们 都 是 优 秀的有才智的淑女和绅士,并且外表比从前到访美国的 同 胞 更 加 整 洁 。3位 满 清 官 史 阶 层 的 监 护 人 和 他 们 同 行 。 中国政府拨出 100 万美元作为他们的教育经费。中国政 府 计 划 每 年 选 派30名 学 生 前 往 这 个 国 家 。 新大陆让幼童睁大了双眼,最让幼童感兴趣的莫过于 “火车”。 要问19世 纪70年代的美国是什么样的,“火车时代” 无疑是最好的概括。第一批幼童抵达美国时,这个年轻的 国家刚刚修筑了横跨大陆的火车干线。十几年前还处在田 园牧歌时代的土地,一夜之间从东到西冒起了滚滚浓烟。 这个建国不足百年的国家轻装上阵,朝气蓬勃,一种称作 “美国精神”的东西,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新移民。 “留美幼童”乘火车到达的终点站,是康涅狄格河畔 的Springfield, 中 国 人 给 了 这 座 城 市 一 个 清 新 的 名 字 : “春田”。大作家马克·吐温一家居住在此。不但他的两 个 女 儿 日 后 成 为 留 学 幼 童 的 同 学 , 作 家 自 己 也 与 留 学事 务 局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让这批年纪尚小的中国幼童尽快学习语言,并得 到家庭的关怀,在容闳的积极奔走下,康州当局决定,将 幼童三五一组,分散到康涅狄格河谷的美国人家中。 消息传出,愿意接受中国幼童的美国家庭踊跃报名。 当 第 一 批 幼 童 到 达 时 , 已 有1 2 2个 家 庭 表 达 了 意 愿 。 对幸运地获得批准的“Host Family”(负责接待的家 庭),康州教育局局长诺索布专门写了一封信。他要求家 长们掌握孩子的作息时间,孩子们还很幼小,在慈爱的同 时也要严格要求,注意道德培养,注意中文的温习。他还 特别提到了幼童的健康: 要让中国学生知道卫生之道,要让他们经常洗澡。 遇到天气有变,必须躲避风寒,尤其在出汗后要特别谨 慎,以免发生意外!
可以肯定,这决不是“留美幼童”进入大学的完整记 录。
马克·吐温和格兰特的斡旋 李鸿章原计划把留学幼童送入军事学院和海军学院, 但当若干幼童从美国的高中毕业,准备到大学读书时,美 国政府却没有接受中国政府的请求。他们允许日本学生在 军校学习,却未给中国幼童同样的权利。同时,美国西海 岸出现了“排华”浪潮,给中美关系蒙上了阴影。 在容闳和陈兰彬、吴子登为留学生的洋化问题发生争 执的情况下,皇帝此时也在一份奏折上批示,要求对留洋 事务局严加整顿。在这种形势下,李鸿章感觉到出洋留学 事务局大势已去。1881 年 2 月20日他在给陈兰彬的电报中 说,“如真无功效,弗如及早撤局省费”。但几天后他接 到美国的大学校长和前总统格兰特的两封来信,又对“裁 撤”深深犹豫了。 容闳感到吴子登威胁留学事务局生存时,立刻向密 友、当地教堂牧师推切尔求助。推切尔首先联络美国若干 所著名大学的校长,联名致信清廷的总理衙门。出自耶鲁 大学校长波特手笔的这封信称: 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自从来到美国,人人善用时 间,研究学术,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他们的 道德,也无不优美高尚。……他们不愧是大国国民的代 表,足以为贵国争光。他们虽然年少,却都知道自己的 一言一动关系祖国的荣誉,因此谨言慎行,过于成人。 他们的良好行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美国少数无知之人 平时对中国人的偏见,正在逐渐消失。而美国国人对中 国的感情,则日趋融洽。今天听说要召令学生回国,真
曾国藩和李鸿章决定,由翰林陈兰彬担任留学事务局 正委员,留学计划的积极倡议者容闳为副委员。
惊涛三万二千里 第一批“留美幼童”于1872年 8 月 11日起程赴美。前 后四批,共 120 名“留学幼童”,都是乘坐轮船,跨海三 万二千里,横渡太平洋去美国的。 有一个叫祁兆熙的人,是奉命护送第三批“留美幼 童”的小官。他留下了一部《游美洲日记》,绘声绘色地 描绘了一个多世纪前的跨海旅途。 在上海登船的头天晚上,天真的孩子们看到洋泾浜一 带的“自来火灯”(煤气灯)“簇簇匀排,荡漾波心”, 快乐之极。启程时天蒙蒙亮,他们兴冲冲早起,观看轮船 驶出吴淞口。 午后天气变坏了,“风雨交加,舱面不能行走,晕浪 者呕吐大作,俱睡而不能起。”风浪一起,舱间便“多啼 哭声,不得安睡”。 幼童的适应性也强。经过十数天的航行,晕船者开始 减少。每遇大风暴,祁兆熙等大人还如醉汉,孩子们却 “嬉戏自得,毫无恐怖”。到了深夜,小家伙们还“在大 菜间游行”,喧哗不已。他们甚至有些喜欢风浪,因为风 高浪急的时候,祁兆熙就会免除他们每天的功课。 祁兆熙是个十分尽职的官员,他发给幼童们《太上感 应篇》《三训合刊》,每天上午宣讲,晚上则让孩子们温 习“西书”。 开始,幼童吃不惯船上的西餐,把祁兆熙治喉咙痛的 咸西瓜皮抢吃精光。但是航程刚刚过半,多半幼童已经习 惯了牛奶面包。“每人坐处大碟一,勺一、叉一;洋布手 巾一方,束以白铜圈”。祁兆熙记述的食物有牛肉、羊 肉、鱼、甜咸皆有面饼,饮料有奶茶、冰水。“饮毕,进 高脚瓷盆四,装水果、干果二,每人随意食之”。 在祁兆熙的日记中,还可见到他管束教育淘气幼童的 记述。他曾“薄责”三名不守规矩的孩子,管教几个“寻 口舌”斗嘴的人。一天,有几个幼童从甲板上捡回外国人 遗弃的地图,他看到后严厉斥责,命送回原处。不仅如 此,他还把幼童集合起来训话,告诫他们说:“用了船上 的东西,一定要归还原处;精细的东西,千万不能损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