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成因

合集下载

土地质成因分类介绍

土地质成因分类介绍

4
岩石形成过程
岩浆岩:地壳内部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沉积岩:地表岩石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压实、胶结形成
变质岩: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火山岩: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包括熔岩和火山碎屑岩
01
03
02
04
岩石圈与地球的关系
岩石圈是地球内部的一部分,位于地壳和地幔之间
岩石圈是地球内部最活跃的部分,经常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活动
演讲人
01.
02.
03.
04.
目录
岩石圈
地壳运动
气候与水文
生物与土壤
岩石类型
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如玄武岩、花岗岩等
1
沉积岩:由沉积物经过压实、胶结等作用形成,如砂岩、页岩等
2
变质岩:由原有岩石经过高温、高压等作用变质而成,如大理岩、石英岩等
3
混合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岩石经变质作用混合而成,如火成岩与沉积岩混合形成的片麻岩等
极地气候:寒冷干燥,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
水文条件与土地质成因
01
降水量:影响土壤的湿度和养分含量
02
地表径流:影响土壤的侵蚀和沉积
03
地下水位:影响土壤的盐碱化和地下水补给
04
河流:影响土壤的沉积和侵蚀
05
湖泊:影响土壤的沉积和养分含量
06
海洋:影响土壤的盐碱化和养分含量
气候与水文对土地质成因的影响
04
形成矿产:地壳运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变质,形成矿产
05
形成河流:地壳运动导致地壳的抬升和下降,形成河流
06
地壳运动与土地质成因的关系
1
地壳运动是土地质成因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影响着岩石的形成、演化和分布。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运动和自然力作用等引发的一系列自然灾害。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两方面进行讨论。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地质灾害的成因主要包括地质因素、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

地质因素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地质岩性和地下水等因素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

例如,地震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震动,而山体滑坡则与地质岩性、地下水位的变化以及雨水的渗透等有关。

气候因素包括降雨、气温、风力等,这些因素会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人为因素是指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例如,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度开采地下水、违法违规建设等都可能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1. 预防措施预防是最重要的一环。

首先,我们应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

此外,加强地质勘测,深入了解地质条件,尽量避免在潜在灾害点进行建设。

另外,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严格限制危险地带的开发。

此外,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也是预防工作的一部分。

2. 防治措施当地质灾害发生时,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例如,在地震发生后,我们应迅速组织人员进行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对于山体滑坡等灾害,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人工爆破排除滑坡岩体威胁,加装护坡网等。

此外,加强抗震设计和建筑材料的研发,确保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

3. 救灾措施当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时,我们需要及时展开灾后救援和恢复工作。

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协调救援资源,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同时,重建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也是救灾措施的一部分。

总结:地质灾害的成因复杂多样,是地球构造、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预防措施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作用下,由于地壳运动、能量积聚和释放导致的自然灾害现象。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多种类型。

它们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社会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是十分重要的,有助于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首先,地质灾害的成因是多样化的。

最常见的成因是地壳的运动和构造活动。

地震是由于板块运动导致地壳断裂、能量释放的结果。

地震会引发山体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

此外,地质构造的褶皱和断层也会导致山体变形和破裂,从而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其他成因还包括长期侵蚀、水文水质变化、气候变化等。

各种成因相互作用,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面对地质灾害的威胁,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来降低其风险。

首先,建立全面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监测地下水位、地震活动、地表位移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提前预警,有助于做好应对准备。

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避免在易发地质灾害区域建设建筑物和重要基础设施,合理安排农田、城市建设区域,减少灾害风险。

此外,加强工程控制也是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措施。

对于已经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地区,需要进行合理的工程处理,比如修建护岸、护坡,增加排水设施,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此外,对于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地区,需要进行有效的治理措施,比如进行地质勘探、地质调查,对有潜在危险的地区实施层层防范措施。

同时,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是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途径。

通过遥感技术和卫星监测,可以实时观测和分析地质灾害隐患区域,提前预警。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制作地质灾害与人口、资产分布图,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利用和开发行为。

此外,利用现代仿真技术,可以进行地质灾害的模拟和预测,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预防措施。

除了上述措施,公众教育和风险意识的提高也是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方面。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知识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民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大家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

地质成因

地质成因

坡积(dl):位于山坡上方的碎屑物质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运移到斜坡下方或坡麓处堆积形成的土,特点:具有垂直的孔隙,结构疏松,一般具有较高的压缩性,其湿陷性比冲洪积形成的黄土高。

残积(el):岩石经风化后仍留在原地未经搬运的堆积物,特点:颗粒多为角粒,由物理风化生成的残积土坚固而稳定。

化学风化生成的残积土松散性质易变。

风积(eol):岩石分化的碎屑物质经风力搬运作用至异地,堆积所形成的土,特点:孔隙大,结构松散,土质均匀,一般情况下均具有湿陷性
崩积(col):块体由于地心引力而造成的下坡运动后堆积而成的土壤物质,称为崩积,特点:不具有层理,缺点:强度低,变形性高,且稳定性差。

泥石流(set):指山区或者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特点:突发性、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破坏力强。

滑坡堆积(del):斜坡上的岩石风化产物被水分浸湿后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形成的堆积物。

特点:滑动面常有擦痕、滑坡泥及滑坡搓碎角砾。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范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范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范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地表或地下气候和地质条件变化所引发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地质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因此,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地质灾害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地震,其成因是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导致地壳剧烈震动。

地壳断裂和构造运动释放的能量导致地震的发生。

滑坡是由于土壤和岩石的剪切力超过了其抗剪强度,导致坡面松动和滑动。

而泥石流主要是由于降雨过程中,在山坡上积蓄的大量泥土和石块被水冲刷形成的,流动性非常强。

地面塌陷则是由于地下水或其他因素使得地下的岩石或土壤失去支撑力而崩塌。

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有相应的防范措施。

对于地震,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监测地震活动以及研究地壳断裂带的性质,来预测可能发生的地震,从而提前采取防范措施,例如建设抗震建筑和加固现有建筑物。

此外,人们还可以加强公众的地震教育,提高民众的地震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对于滑坡和泥石流,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加固山坡、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以及建设防护工程等。

加固山坡可以采取措施如植被覆盖、建设固定深层排水设备、强化岩石表面等,以增加山体的稳定性。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可以避免在高危地区建设住宅或大型基础设施。

同时,可以建设防护工程如挡土墙、沟渠和护坡,以减少滑坡和泥石流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危害。

至于地面塌陷,防范措施主要包括限制地下水开采、控制地下排水以及提高地下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质量。

限制地下水开采可以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所引起的岩石和土壤失去支撑力的风险。

控制地下排水可以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的速度,以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对地面的影响。

在设计和施工地下建筑物时,应该充分考虑地下地质条件,采取合适的加固措施,以确保地下建筑物的稳定性。

此外,公众的教育和意识也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地质成因

地质成因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⑴.残积(el):基岩遭受风化作用后(包括物理、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残留原地的产物,一般未经搬运。

包括残积物、土壤与风化壳。

风化剖面一般由下至上分为基岩带、弱风化带、中等风化带和强风化带。

⑵.坡积(dl):在重力作用下,由雨水与雪水冲刷搬运,在山坡与山脚下堆积起来的风化产物。

⑶.重力堆积(xd):在重力作用下,崩塌的巨大石块与乱石,搬运至山坡或山麓堆积的粗粒碎屑物,又称坠积物。

⑷.滑坡堆积(del):在重力、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下,整个岩体沿斜坡下滑,产生的堆积物。

⑸.土溜堆积(又称泥流堆积)(s或df):斜坡的土层经充分渗透雨水浸湿后,成塑性状态,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向下滑动,形成堆积物。

⑹.冲积(a1):河流堆积,又称淤积物,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内。

⑺.洪积(p1):暂时洪水形成的堆积物。

主要分布在山谷口或山前平原o⑻.湖积(l):湖水在湖盆里的堆积物,包括机械、化学与生物的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堆积物。

⑼.沼泽堆积(h):由生长茂盛的植物,在经常积水的沼泽地,以生物与化学作用为主形成堆积物。

⑽.海相沉积(m):由波浪或海流搬运作用、化学作用与生物作用形成的堆积物。

包括滨海、浅海、深海和泻湖等地区的沉积物。

如珊瑚礁与海滩岩、海成淤泥质堆积物等。

⑾.化学堆积(eh):由各种化学作用形成的沉淀物。

⑿.冰碛(gl):是冰川搬运和堆积的物质。

一般分两大类: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搬运的物质,叫运动冰碛;经冰川搬运后堆积下来的物质叫堆积冰碛。

一般所说的冰碛,即指堆积冰碛。

⒀.冰水沉积(fgl):是冰川融水沉积物,由砾石和砂粒组成。

它不同于冰碛,有一定分选性和层理结构,与一般河流冲积层不同之处,在于其中夹有大漂砾和冰碛透镜体,并且同冰碛层有紧密的接触关系。

常是地下水的良好含水层。

⒁.冰湖沉积(lgl):冰湖又叫冰川湖。

由冰川掘蚀或冰碛堵塞等原因形成的凹地积水而成的湖泊。

前者称冰蚀湖,后者叫冰碛湖。

地质成因

地质成因

§1-4 第四纪沉积物(层)由原岩风化产物经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而成的沉积物,至今其沉积历史不长,所以只能形成未经胶结硬化的沉积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四纪沉积物”或“土”。

不同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各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工程地质特征,以下分别介绍其中主要的几种成因类型。

1.4.1 残积物、坡积物和洪积物1.4.1.1残积物(Q el )(Q el为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符号,下同此。

)残积物是由岩石风化后,未经搬运而残留于原地的土,而另一部分则被风和降水所带走。

它处于岩石风化壳的上部,是风化壳中的剧风化带,向下则逐渐变为半风化的岩石。

它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在宽广的分水岭上,由雨水产生地表径流速度小,风化产物易于保留的地方,残积物就比较厚。

在平缓的山坡上也常有残积物覆盖。

(见书第8页图1-1)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原岩,将产生不同矿物成份、不同物理力学性质的残积土。

由于风化剥蚀产物是未经搬运的,颗粒不可能被磨圆或分选,没有层理构造。

残积物与基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通常经过一个基岩风化层(带)而直接过渡到新鲜岩石。

残积物有时与强风化层很难区分。

一般说来,残积物是由于雨雪水流将细颗粒带走后残留的较粗颗粒的堆积物。

风化层则虽受风化作用的影响,但它是未被剥蚀搬运的基岩风化产物。

残积物中残留碎屑的矿物成分很大程度上与下卧基岩相一致,这是鉴定残积物的主要根据。

例如砂岩风化剥蚀后生成的残积物多为砂岩碎块。

根据这个道理可按地面残积物的成分推测下卧基岩的种类。

反之,也可按基岩分布的规律推测其风化产物的特征。

山区的残积物因原始地形变化很大且岩层风化程度不一,所以其厚度在小范围内变化极大。

由于残积物没有层理构造,均质性很差,因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很不一致,同时多为棱角状的粗颗粒土,其孔隙度较大,作为建筑物地基容易引起不均匀沉降。

不同岩类具有不同的风化特征,如块状构造的花岗岩,多以沿节理裂隙风化,风化厚度大,且以球状风化为主。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预防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于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措施进行论述。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1. 地震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动。

它是地球发生地壳结构失衡时放出的能量,造成震源地周围地表振动的一种现象。

地震通常发生在地壳发生断裂、岩层滑动或板块运动迅速切换的地区。

2. 山体滑坡山体滑坡是由于斜坡上部的岩土体失去稳定性而向下运动,造成横向滑动的现象。

降雨、地震、地下水位变化、人类开发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山体滑坡的发生。

3. 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丰富的泥沙和雨水混合物构成的流体体积较大的流动现象。

通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坡上,降雨过程中,水与泥沙混合成泥石流,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和毁灭性。

二、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1. 地震的预防措施地震的预防主要包括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开展地震预测和预警、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等。

地震监测网络可以及时监测到地震的发生和变化,提供数据支持;地震预测和预警可以提前通知人们地震的发生,从而进行安全疏散;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2. 山体滑坡的预防措施山体滑坡的预防主要包括改善山地环境、监测滑坡灾害、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等。

改善山地环境包括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施加支撑力和排水措施等;监测滑坡灾害可以及时发现滑坡的迹象,预警可能的滑坡;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可以减少人口和财产的暴露在滑坡危险区。

3. 泥石流的预防措施泥石流的预防主要包括治理泥石流源区、建设泥石流防护工程等。

治理源区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包括植被的恢复、防护林带的建设、减少土石材料的堆积等;建设泥石流防护工程可以减少泥石流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威胁,主要包括隔离堤、坝和沟渠的建设等。

总结:地质灾害的成因多种多样,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应对。

地震的预防要加强地震监测、预测和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升;山体滑坡的预防要改善山地环境、监测滑坡灾害和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泥石流的预防要治理源区和建设防护工程等。

地质成因符号

地质成因符号

地质成因符号
地质成因符号是用来描述岩石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地质作用的图形符号或简写方式。

地质成因符号常用于地质图像中,以简化和减少文字描述,使研究者们更加方便地理解岩
石的形成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质成因符号。

1. 碳酸盐岩:δc
一种由碳酸盐沉积而成的岩石,常见的有石灰石、大理石等。

2. 沉积岩:δb
由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岩石,包括砂岩、粉砂岩、泥岩等。

4. 花岗岩:δg
一种由深部地壳岩石熔融后形成的岩石,常见的有斑岩、闪长岩等。

5. 麻粒岩:δm
由高温高压下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包括片麻岩、角岩、云母片岩等。

8. 显微结构:δm
观测岩石微观结构的方式,例如突变麻粒岩的晶变条带等。

9. 脉岩:δv
形成于岩浆侵入岩体中,呈条状或柱状分布的岩石体,通常是一些含有丰富金属矿物
的热液脉岩或矽脉岩等。

地质成因符号可以让人们更加方便地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但也需要特殊训练才能够
清晰、准确地理解这些符号。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地质学的人来说,学习这些符号是必不可
少的一步。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预测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预测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预测预防措施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可造成人类和物质损失的危害性事件。

在中国,由于地质工程资料的缺乏和基础建设的紧迫性,地质灾害经常给经济、社会和居民生活造成极大影响。

本文将讨论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预测预防措施。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1. 地质构造问题。

岩层的不稳定性主要是由于地质构造问题导致的。

例如,断层的活跃性以及矿区、地热区的压力变化都会导致构造不稳定性,从而引发气、水、土体等多种地质灾害。

2. 土壤问题。

土壤问题主要是指由于土壤质量的问题,导致土体不稳定从而引起的地质灾害。

例如,土壤的压缩性使得土体变形等等。

3. 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也是导致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降雨数量和强度的增加等等。

二、地质灾害的预测预防措施1.地质环境建设。

在建设地质环境时,要注重对灾害风险的评估,判断地区是否有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例如,评估地图不同区域的地质环境和灾害风险,以便在建设时妥善处理。

2. 暴雨预测和监测。

暴雨是导致洪涝和山洪地质灾害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通过及时有效的暴雨预测和监测,可以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灾害发生。

例如,采用遥感技术、数字模拟等方式对暴雨进行监测和预测。

3. 落石、滑坡等预警系统。

落石、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往往是突然的,如果预防措施不到位,非常容易造成巨大的人员损失和产业损失。

针对这一问题,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在高速公路施工前,可以使用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预测,如全息雷达、卫星遥感和激光遥感。

4. 避免环境的破坏。

由于环境的破坏往往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大家应该努力避免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例如,国家应该采用各种措施降低环境的污染等等。

总之,地质灾害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甚至生存中不可避免的存在。

为了减少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必须严格采取措施防止其发生。

地质成因符号

地质成因符号

1. ml--人工填土2. pd--植物层3. al--冲击层4. pl--洪积层5. dl--坡积层6. el--残积层7. eol--风积层1. l--湖积层2. h--沼泽沉积层3. m--海相沉积层4. mc--海相交互相沉积层5. gl--冰积层6. fgl--冰水积层7. b--火山堆积层1. col--崩积层2. del--滑坡堆积3. set--泥石流4. o--生物堆积5. ch--化学堆积物6. pr--成因不明沉积验槽工作,尤其是岩土专业的技术人员验槽细致与否,是关系到整个建筑安全的关键。

每一位工程技术人员,对每一个基槽,都应作到慎之又慎,决不能出现任何疏忽,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在建筑施工时,对安全要求为二级和二级以上的建筑物必须施工验槽。

验槽时一般应按下列方法、步骤进行:1 验槽时必须具备的资料和条件:1.1 勘察、设计、质监、监理、施工及建设方有关负责人员及技术人员到场;1.2 附有基础平面和结构总说明的施工图阶段的结构图;1.3 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4 开挖完毕、槽底无浮土、松土(若分段开挖,则每段条件相同),条件良好的基槽。

2 无法验槽的情况:有下列条件之一者,不能达到验槽的基本要求;无法验槽:2.1 基槽底面与设计标高相差太大;2.2 基槽底面坡度较大,高差悬殊;2.3 槽底有明显的机械车辙痕迹,槽底土扰动明显。

2.4 槽底有明显的机械开挖、未加人工清除的沟槽、铲齿痕迹。

2.5 现场没有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或附有结构设计总说明的施工图阶段的图纸。

3 验槽前的准备工作:3.1 察看结构说明和地质勘察报告,对比结构设计所用的地基承载力、持力层与报告所提供的是否相同;3.2 询问、察看建筑位置是否与勘察范围相符;3.3 察看场地内是否有软弱下卧层;3.4 场地是否为特别的不均匀场地、勘察方要求进行特别处理的情况;而设计方没有进行处理;3.5 要求建设方提供场地内是否有地下管线和相应的地下设施;3.6 场地是否处与采空影响区而未采取相应的地基、结构措施。

地球科学中的地质成因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地球科学中的地质成因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地球科学中的地质成因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地球作为我们生存的家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地质成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质成因研究着重于对地球物质及其演化的过程和机理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我们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地球深处的岩石,是地球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产物,其中无数的变形、热液、变质等地质过程叠加而来,形成复杂而多样的矿产资源。

而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是地球科学和人类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

1. 地质成因带来的自然资源长期以来,人类靠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缓解了许多生存瓶颈,而地球深部的地质成因是自然资源形成的基础。

地下的矿物质资源是地质成因的产物之一,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黄金、铀等等。

这些矿物质资源,不仅满足了人类各项生产、生活的需要,更是人类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矿物资源,地质成因还会导致一些特殊的自然资源,比如污染源、地震活动、裸露的古生物化石和运动的冰川等等,这些现象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各种影响。

而地质成因所带来的自然资源,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

例如,一些资源的稀缺性和田地恶劣的储存条件,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计。

2.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今,许多人都对地球的未来充满担忧,随着全球愈来愈多的物种走向灭绝,环境问题也逐渐严重。

这些问题都着重强调了地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问题。

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我们应该遵守生态平衡的原则,尽可能的保护生态环境,创造更多的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场景。

一些进展显著的技术,如风能、太阳能等,不仅有助于缓解当前激烈的环境问题,也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成为未来的绿色能源。

此外,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人们通过地质成因的分析,探索天然气、石油、铜矿等藏在地下的矿产资源,将它们开采出来;通过滥用化石燃料所产生的废气进行环保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在地壳运动和人类活动过程中,因地质条件和人为因素而引起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威胁。

地质灾害不仅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可以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和地质材料等,而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活动所致。

首先,自然因素是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之一。

地质构造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基础,特别是地震、地面塌陷和火山喷发等。

例如,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当地壳板块发生断裂和滑动时,就会产生地震。

地震不仅会导致房屋的倒塌,还会引发土地滑坡和山体滑坡等灾害。

此外,地形地貌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例如,陡峭的山体更容易发生滑坡和崩塌,而河流流经的地区更容易发生洪水和泥石流。

其次,气候是地质灾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气候变化会导致降水量和温度的变化,进而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

例如,高强度的降水可能导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此外,气候变暖还可能导致冰川融化和冰山崩塌,进而引发洪水和海啸等灾害。

此外,地质材料也是地质灾害的成因之一。

地层中的岩石、土壤和沉积物的性质和性质会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黏土质地的土壤更容易发生滑坡,而砂质土壤则更容易发生流失和沉积。

除了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成因。

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往往会破坏环境和生态系统,从而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

例如,过度的土地开垦和采矿活动可能导致地表塌陷和地下水位下降。

此外,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可能增加地质灾害的风险。

例如,在河道旁边建设大型建筑物可能导致洪水的扩散和泥石流的形成。

针对地质灾害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是预防地质灾害的关键。

通过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的布置和数据的收集,可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预兆,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策略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策略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策略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活动和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

它们广泛存在于地球上各个地区,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对于预防和减轻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1. 地震成因:地震是地壳发生的破裂和脆性失稳所引起的振动现象。

主要成因包括板块运动和地壳构造活动,如地震断裂带的沉积物溺塞和断层滑移。

2. 滑坡成因:滑坡是由于地质结构断裂、地层变形、地下水位上升等因素引起的土地滑动。

降雨过多、地质构造不稳定、人类活动等因素也都会增加滑坡的发生风险。

3. 泥石流成因:泥石流是由降雨引起的山地表土石混合物快速下滑的现象。

地震、岩溶、火山活动等也可能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4. 地面塌陷成因: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下空洞形成,从而引起地表塌陷。

非法采矿和过度开采也是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1. 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立地震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震前兆和地震活动,提前发现地震的迹象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以便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2.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地质灾害高风险区进行建设或居住。

加强区域性和城市性防灾规划,合理分区设置不同灾害风险等级,防止人口过度集中。

3. 设立监测系统和应急预警措施:建立地质灾害的监测系统,提前发现灾害的发生和变化趋势,并及时采取应急预警措施,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加强灾害教育和宣传:加强对公众关于地质灾害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

通过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和培训,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5. 开展工程措施:对于高风险地带,可以采取工程措施进行防灾加固,如加固建筑物、修建护坡、挡土墙,以减轻地质灾害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

6. 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塌陷。

地质成因

地质成因

§1-4第四纪沉积物(层)由原岩风化产物经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而成的沉积物,至今其沉积历史不长,所以只能形成未经胶结硬化的沉积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四纪沉积物”或“土”。

不同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各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工程地质特征,以下分别介绍其中主要的几种成因类型。

1.4.1残积物、坡积物和洪积物1.4.1.1残积物(Qel)(Qel为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符号,下同此。

)残积物是由岩石风化后,未经搬运而残留于原地的土,而另一部分则被风和降水所带走。

它处于岩石风化壳的上部,是风化壳中的剧风化带,向下则逐渐变为半风化的岩石。

它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在宽广的分水岭上,由雨水产生地表径流速度小,风化产物易于保留的地方,残积物就比较厚。

在平缓的山坡上也常有残积物覆盖。

(见书第8页图1-1)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原岩,将产生不同矿物成份、不同物理力学性质的残积土。

由于风化剥蚀产物是未经搬运的,颗粒不可能被磨圆或分选,没有层理构造。

残积物与基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通常经过一个基岩风化层(带)而直接过渡到新鲜岩石。

残积物有时与强风化层很难区分。

一般说来,残积物是由于雨雪水流将细颗粒带走后残留的较粗颗粒的堆积物。

风化层则虽受风化作用的影响,但它是未被剥蚀搬运的基岩风化产物。

残积物中残留碎屑的矿物成分很大程度上与下卧基岩相一致,这是鉴定残积物的主要根据。

例如砂岩风化剥蚀后生成的残积物多为砂岩碎块。

根据这个道理可按地面残积物的成分推测下卧基岩的种类。

反之,也可按基岩分布的规律推测其风化产物的特征。

山区的残积物因原始地形变化很大且岩层风化程度不一,所以其厚度在小范围内变化极大。

由于残积物没有层理构造,均质性很差,因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很不一致,同时多为棱角状的粗颗粒土,其孔隙度较大,作为建筑物地基容易引起不均匀沉降。

不同岩类具有不同的风化特征,如块状构造的花岗岩,多以沿节理裂隙风化,风化厚度大,且以球状风化为主。

土的地质成因

土的地质成因

D
成因演化论是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A
斜坡变形破坏是斜坡与所处的环境条件相互作用、长期演变而造成的。
E
工程地质成因演化论
工程地质成因演化论的基本概念
工程地质条件是长期自然地质历史发展演化塑造而成的,自然地质历史发展演化区域性规律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带性规律控制着工程地质条件及其空间分布与组合规律性,促使工程地质条件的形成、发展演化的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它们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制约,基本控制着工程地质条件的形成。
东部冲积平原和沉降平原水文地质条件
01
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水文地质条件
02
多年冻土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03
松散层水文地质条件的区域性特征
形成过程:无机土来自岩石的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有机土中的有机物来自植物、小动物的骨骼和外壳。
01
02
03
形成过程中仍残留原地的称为残积土。
由风、水、波浪、冰川或重力搬运而形成的沉积物称为运积土。
三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风山以东至滨海之间宽广的平原和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海拔500m以下。
一、从工程地质成因演化论看我国松散层分布规律
地壳表层沉积物的变化
4
松散层水文地质条件的区域性特征
5
什么是工程地质成因演化论
1
我国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
2
气候分区及其形成因素
黄土高原位于北纬34°~41°、东经103°~114°之间,北界长城,南抵渭河盆地北缘,东起吕梁山西麓,西迄陇西盆地西缘,包括陇西、宁南、陇东、陕北、晋西等地,呈近东西向展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
黄土高原一级地貌形态主要有塬、梁、峁

地质成因与地质历史

地质成因与地质历史

地质成因与地质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地理分布和演变等方面的一门学科。

其中,地质成因和地质历史是地质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地质学的研究范围及意义相当广泛,不仅可以揭示地球的演化历史,也可以为矿产资源开发等工作提供依据。

地质成因地质成因包括自然力量与人工干预两种因素。

自然力量指地球内部的各种力学力量和地球表面空气、水、植物及生物等对地球表面的影响,人工干预则指人们在地表进行的工程建设、矿产开采等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其中,地球内部的各种地质力学力量是地球表面地质成因的最主要因素。

地球内部的热力和地质力学力量通过岩浆、火山、地震和构造活动等方式,使地球表面不断变化。

地球表面的各种特征就是这些力量在地表的具体表现。

另外,地球表面的气候、水系和生态乃至人类等因素也都对地球表面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论是河流、冰川还是海水,都在地球的表面上洗刷、侵蚀、沉积,不断形成新的地貌特征。

人类的活动在地表上的短暂作用也对土地造成了大量的破坏,例如采煤山体开采、水土流失、森林砍伐、沙漠化等,都会对地质地貌产生很大的影响。

地质历史地质历史是研究地球历史演化过程和科学发现相结合的学科。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史以及现在的状态,为我们的未来提供预测与指导。

地质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前寒武纪、寒武纪到古生代、中生代到新生代以及新生代以后的现代地质学。

前寒武纪是地球上现代地质学所研究的最古老的时期,这个时期可能发生得非常早,一般被认为是15亿年前,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化石证据。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只有非常基本的地貌特征和化学元素的分布,对整个地球表面的调查和分析非常困难。

寒武纪到古生代是地球上生态形态和生命进化过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生命已经进入了多样化和复杂化阶段,动植物群落的形态也已经开始出现。

同时,地球内部的构造也在逐渐演化,各种板块的运动,以及火山、地震等活动都在影响地球表面的特征。

中生代到新生代则是地球上动物界和海洋界的快速发展时期。

地质成因及符号

地质成因及符号

地质成因及符号[/align]ml--人工填土pd--植物层al--冲击层pl--洪积层dl--坡积层el--残积层eol--风积层l--湖积层h--沼泽沉积层m--海相沉积层mc--海相交互相沉积层gl--冰积层fgl--冰水积层b--火山堆积层col--崩积层del--滑坡堆积set--泥石流o--生物堆积ch--化学堆积物pr--成因不明沉积人工填土(ml)冲击(al)洪积(pl)坡积(dl)沼泽沉积(h)海相沉积(m)海陆交互相(mc)冲积物(al) alluvial deposit河流在平缓地段所堆积下来的碎屑物,称为冲积物。

冲积物根据其形成条件,可分为:(1)山区河谷冲积物大部分由卵石、碎石等粗颗粒组成,分选性较差,大小不同的砾石互相交替,成为水平排列的透镜体或不规则的夹层,厚度一般不大。

一般地说,山区河谷的堆积物颗粒大,承载力高,但由于河流侧向侵蚀的结果也带来了大量的细小颗粒,特别是当河流两旁有许多冲沟支岔时,这些冲沟支岔带来的细小颗粒往往和冲积的粗大颗粒交错堆积在一起,承载力也因而降低。

(2)平原河谷冲积物河流上游的冲积物一般颗粒粗大,向下游逐渐变细。

冲积层一般呈条带状,具有水平层理,有时也成流水层或湍流层的交错层理。

在每一个小层中,岩性的成分就比较均匀,有极良好的分选性。

冲积物的颗粒形状一般为亚圆形或圆形,搬运的距离愈长,颗粒的浑圆度越好。

平原河谷冲积物可分为: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牛轭湖冲积物和阶地冲积物。

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多为磨圆度较好的漂石、卵石、圆砾和各种砂类土,有时也有粉土、粘性土存在。

在同一地段上,河漫滩冲积物的粒度一般较河床冲积物为小。

在同一河漫滩上,靠河床近的冲积物的粒度比距河床远的为大。

牛轭湖冲积物只有当洪水期间成为溢洪区时才能形成,此时,细砂或粉质粘土就直接覆盖在原来已形成的泥炭或淤泥层上。

阶地冲积物的粒度常较河漫滩的为小,一般由粉质粘土、粉土和各种砂土所构成,有时也有卵石、圆砾的夹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层的沉积一般分为:ml--人工填土pd--植物层al--冲积层pl--洪积层dl--坡积层el--残积层eol--风积层l--湖积层h--沼泽沉积层m--海相沉积层mc--海相交互相沉积层gl--冰积层fgl--冰水积层b--火山堆积层col--崩积层del--滑坡堆积set--泥石流o--生物堆积ch--化学堆积物pr--成因不明沉积§1-4 第四纪沉积物(层)由原岩风化产物经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而成的沉积物,至今其沉积历史不长,所以只能形成未经胶结硬化的沉积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四纪沉积物”或“土”。

不同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各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工程地质特征,以下分别介绍其中主要的几种成因类型。

1.4.1 残积物、坡积物和洪积物1.4.1.1残积物(Q el )(Q el为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符号,下同此。

)残积物是由岩石风化后,未经搬运而残留于原地的土,而另一部分则被风和降水所带走。

它处于岩石风化壳的上部,是风化壳中的剧风化带,向下则逐渐变为半风化的岩石。

它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在宽广的分水岭上,由雨水产生地表径流速度小,风化产物易于保留的地方,残积物就比较厚。

在平缓的山坡上也常有残积物覆盖。

(见书第8页图1-1)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原岩,将产生不同矿物成份、不同物理力学性质的残积土。

由于风化剥蚀产物是未经搬运的,颗粒不可能被磨圆或分选,没有层理构造。

残积物与基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通常经过一个基岩风化层(带)而直接过渡到新鲜岩石。

残积物有时与强风化层很难区分。

一般说来,残积物是由于雨雪水流将细颗粒带走后残留的较粗颗粒的堆积物。

风化层则虽受风化作用的影响,但它是未被剥蚀搬运的基岩风化产物。

残积物中残留碎屑的矿物成分很大程度上与下卧基岩相一致,这是鉴定残积物的主要根据。

例如砂岩风化剥蚀后生成的残积物多为砂岩碎块。

根据这个道理可按地面残积物的成分推测下卧基岩的种类。

反之,也可按基岩分布的规律推测其风化产物的特征。

山区的残积物因原始地形变化很大且岩层风化程度不一,所以其厚度在小范围内变化极大。

由于残积物没有层理构造,均质性很差,因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很不一致,同时多为棱角状的粗颗粒土,其孔隙度较大,作为建筑物地基容易引起不均匀沉降。

不同岩类具有不同的风化特征,如块状构造的花岗岩,多以沿节理裂隙风化,风化厚度大,且以球状风化为主。

当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外力地质作用下发生风化,使其结构、矿物成分、物理、力学、化学性质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则称为风化岩。

岩石已达到完全风化而未经搬运的碎屑物称为残积土。

我国南方花岗岩分布较广,如深圳地区约占60%的面积,花岗岩残积土的厚度在15—40m 之间,是该区城市建筑物基础的主要持力层。

花岗岩残积土是在化学风化作用下淋滤形成的产物,其矿物成分与原岩虽有本质的改变,但多保留在原位并具有它的原始形状,其中不易风化的石英颗粒更是如此。

所以花岗岩残积土一般仍保持其原岩粒状结构,具有相当高的结构强度,外表看起来很象岩石。

对其采用一般的室内土工试验方法测得的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其工程性质是较差的,表现在高孔隙比、高压缩性等方面。

但从原位测试分析,它表现为承载力较高、压缩性较低。

1.4.1.2 坡积物(Q dl)坡积物是残积物经水流搬运,顺坡移动堆积而成的土。

即是雨雪水流的地质作用将高处岩石风化产物缓慢地洗刷剥蚀,顺着斜坡向下逐渐移动、沉积在较平缓的山坡上而形成的沉积物。

其成份与坡上的残积土基本一致。

由于地形的不同,其厚度变化大,新近堆积的坡积土,土质疏松,压缩性较高。

它一般分布在坡腰上或坡脚下,其上部与残积物相接。

坡积物底部的倾斜度决定于基岩的倾斜程度,而表面倾斜度则与生成的时间有关,时间越长,搬运、沉积在山坡下部的物质就越厚,表面倾斜度就越小。

坡积物质随斜坡自上而下呈现由粗而细的分选现象。

其成份与坡上的残积土基本一致。

与下卧基岩没有直接关系,这是它与残积物明显的区别。

由于坡积物形成于山坡,常常发生沿下卧基岩倾斜面滑动,还由于组成物质粗细颗粒混杂,土质不均匀,且其厚度变化很大(上部有时不足一米,下部可达几十米),尤其是新近堆积的坡积物,土质疏松,压缩性较高。

1.4.1.3 洪积物(Q pl )洪积土是山洪带来的碎屑物质,在山沟的出口处堆积而成的土。

由暴雨或大量融雪骤然集聚而成的暂时性山洪急流,具有很大的剥蚀和搬运能力。

它冲刷地表,挟带着大量碎屑物质堆积于山谷冲沟出口或山前倾斜平原而形成洪积物。

山洪流出沟谷口后,由于流速骤减,被搬运的粗碎屑物质(如块石、砾石、粗砂等)首先大量堆积下来,离山渐远,洪积物的颗粒随之变细,其分布范围也逐渐扩大。

其地貌特征,靠山近处窄而陡,离山较远宽而缓,形如锥体,故称为洪积扇(锥)。

由相邻沟谷口的洪积扇组成洪积扇群。

如果逐渐扩大以至连接起来,则形成洪积冲积平原的地貌单元。

洪积物的颗粒虽因搬运过程中的分选作用而呈现上述随离山远近而变的现象,但由于搬运距离短,颗粒的磨圆度仍不佳,此外,山洪是周期性产生的,每次的大小不尽相同,堆积下来的物质也不一样。

因此,洪积物常呈现不规则交错的层理构造,如具有夹层,尖灭或透镜体等产状。

1.4.2 冲积物(Q al)冲积物是河流流水的地质作用将两岸基岩及其上部覆盖的坡积、洪积物质剥蚀后搬运、沉积在河流坡降平缓地带形成的沉积物。

即是由于河流的流水作用,将碎屑物质搬运堆积在它流经的区域内,随着从上游到下游水动力的不断减弱,搬运物质从粗到细逐渐沉积下来,一般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出山口,沉积有粗粒的碎石土、砂土,在中游丘陵地带沉积有中粗粒的砂土和粉土,在下游平原三角洲地带,沉积了最细的粘土。

冲积土分布广泛,特别是冲积平原是城市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带。

对于粗粒的碎石土、砂土,是良好的天然地基,但如果作为水工建筑物的地基,由于其透水性好会引起严重的坝下渗漏;而对于压缩性高的粘土,一般都需要处理地基。

冲积物的特点是呈现明显的层理构造。

由于搬运作用显著,碎屑物质由带棱角颗粒(块石,碎石及角砾)经滚磨、碰撞逐渐形成亚圆形或圆形颗粒(漂石、卵石、圆砾),其搬运距离越长,则沉积的物质越细,典型的冲积物是形成于河谷(河流流水侵蚀地表形成的槽形凹地)内的沉积物,可分为平原河谷冲积物和山区河谷冲积物等类型。

1.4.2.1 平原河谷冲积物平原河谷除河床外,大多数都有河漫滩及阶地等地貌单元(图1—15)。

平原河流常以侧向侵蚀为主,因而河谷不深而宽度很大。

正常流量时,河水仅在河床中流动,河床两侧则是宽广的河漫滩。

只在洪水期中,河水才溢出河床,泛滥于河漫滩之上。

河流(谷)阶地是在地壳的升降运动与河流的侵蚀,沉积等作用相互配合下形成的,位于河漫滩以上的阶地状平台。

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大致如下:当地壳下降,河流坡度变小,发生沉积作用,河谷中的冲积层增厚;地壳上升时,则河流因竖向侵蚀作用增强而下切原有的冲积层,在河谷内冲刷出一条较窄的河床,新河床两侧原有的冲积物,即成为阶地。

如果地壳交替发生多次升降运动,就可以形成多级阶地,由河漫滩向上依次称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等,阶地的位置越高,其形成的年代则越早。

如黄河在兰州附近就有六级阶地。

1.4.2.2山区河谷冲积层在山区,河谷两岸陡削,大多仅有河谷阶地(图1-15)地表水和地下水基本上都流向河床。

山区河流流速很大,故沉积物质较粗,大多为砂粒所填充的卵石,圆砾等。

山间盆地和宽谷中有河漫滩冲积物,其分选性较差,具有透镜体和倾斜层理构造,厚度不大,在高阶地往往是岩石或坚硬土层,作为地基,其工程地质条件很好。

1.4.3风积物(Q eol)风积物是由风作为搬运动力,将碎屑物由风力强的地方搬运到风力弱的地方沉积下来的土。

风积土生成不受地形的控制,我国的黄土就是典型的风积土。

主要分布在沙漠边缘的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带。

风积黄土的结构疏松,含水量小,浸水后具有湿陷性。

1.4.4 其它沉积物除了上述四种主要成因类型的沉积物(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和冲积物)外,还有海洋沉积物( Q m)、湖泊沉积物(Q l )及冰川沉积物(Q gl)等,它们是分别由海洋、湖泊及冰川等的地质作用形成的。

下面只简略介绍海洋沉积物和湖泊沉积物。

1.4.4.1 海洋沉积物( Q m)(海相沉积物)海洋按海水深度及海底地形划分为滨海带(指海水高潮位时淹没,而低潮位时露出的地带)、浅海区(指大陆架,水深约0-200m,宽度约100-200km)、陆坡区(指大陆陡坡,即浅海区与深海区之间过渡的陡坡地带,水深约200-1000m,宽度约100-200km)及深海区(海洋底盘,水深超过l000m)。

与上述海洋分区,相应的四种海相沉积物如下:滨海沉积物主要由卵石,圆砾和砂等粗碎屑物质组成(可能有粘性土夹层),具有基本水平或缓倾斜的层理构造,在砂层中常有波浪作用留下的痕迹。

作为地基,其强度尚高,但透水性较大。

粘性土夹层干时强度较高,但遇水软化后,强度很低。

由于海水大量含盐,因而使形成的粘土具有较大的膨胀性。

浅海沉积物主要有细颗粒砂土、粘性土、淤泥和生物化学沉积物(硅质和石灰质等)。

离海岸愈远,沉积物的颗粒愈细小。

浅海沉积物具有层理构造,其中砂土较滨海带更为疏松,因而压缩性高且不均匀,一般近代粘土质沉积物的密度小,含水量高,因而其压缩性大,强度低。

陆坡和深海沉积物主要是有机质软泥,成分均一。

1.4.3.2 湖泊沉积物(Q l )湖泊沉积物可分为湖边沉积物和湖心沉积物。

湖泊如逐渐淤塞,则可演变成沼泽,形成沼泽沉积物。

湖边沉积物主要由湖浪冲蚀湖岸、破坏岸壁形成的碎屑物质组成的。

在近岸带沉积的多数是粗颗粒的卵石、圆砾和砂土,远岸带沉积的则是细颗粒的砂土和粘性土。

湖边沉积物具有明显的斜层理构造。

作为地基时,近岸带有较高的承载力,远岸带则差些。

湖心沉积物是由河流和湖流挟带的细小悬浮颗粒到达湖心后沉积形成的,主要是粘土和淤泥,常夹有细砂,粉砂薄层,称为带状粘土。

这种粘土压缩性高,强度低。

沼泽沉积物又称沼泽土,主要是由含有半腐烂的植物残余体—泥炭组成的。

泥炭的特征是:(1)含水量极高(可达百分之百),这是任何其它土类所没有的,因为腐殖质是吸水能力极高的物质;(2)透水性很低;(3)压缩性很高且不均匀,承载能力很低。

因此,永久性建筑物不宜以泥炭层作为地基。

腐殖质含量低的泥炭,当其含水量稍低时,则有一定的承载能力,但必须注意地基沉降问题。

§1-5 地下水存在于地面下土和岩石的孔隙、裂隙或溶洞中的水叫做地下水。

一般说来,建筑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地下水位及其动态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及其对混凝土的腐蚀性等。

1.5.1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种类型1.上层滞水:是指埋藏在地表浅处,局部隔水透镜体的上部,且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