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备份

数据备份
数据备份

数据的备份与恢复

一、备份的分类:

原则上来讲备份不应区别是系统的还是数据的,因为对系统备份和数据备份使用的备份手段存在不同,因此备份可以分为系统备份和数据备份。

1、系统备份:指的是用户操作系统因磁盘损伤或损坏,计算机病毒或人为误删除等原因造成的系统文件丢失,从而造成计算机操作系统不能正常引导,因此使用系统备份,将操作系统事先贮存起来,用于故障后的后备支援。

2、数据备份:指的是用户将数据包括文件,数据库,应用程序等贮存起来,用于数据恢复时使用。

二、备份的方式

目前比较常见的备份方式有:

定期磁带备份数据。通常每盘磁带都有一定的使用次数限制,因此,对于磁带备份系统来说,磁带使用了一定次数后,就应该摒弃掉,不能用来备份关键数据。

远程磁带库、光盘库备份。即将数据传送到远程备份中心制作完整的备份磁带或光盘。

远程关键数据+磁带备份。采用磁带备份数据,生产机实时向备份机发送关键数据。

远程数据库备份。就是在与主数据库所在生产机相分离的备份机上建立主数据库的一个拷贝。

网络数据镜像。这种方式是对生产系统的数据库数据和所需跟踪的重要目标文件的更新进行监控与跟踪,并将更新日志实时通过网络传送到备份系统,备份系统则根据日志对磁盘进行更新。

远程镜像磁盘。通过高速光纤通道线路和磁盘控制技术将镜像磁盘延伸到远离生产机的地方,镜像磁盘数据与主磁盘数据完全一致,更新方式为同步或异步。

三、备份的策略

前被采用最多的备份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种。

1、完全备份(full backup)

每天对自己的系统进行完全备份。例如,星期一用一盘磁带对整个系统进行备份,星期二再用另一盘磁带对整个系统进行备份,依此类推。这种备份策略的好处是:当发生数据丢失的灾难时,只要用一盘磁带(即灾难发生前一天的备份磁带),就可以恢复丢失的数据。然而它亦有不足之处,首先,由于每天都对整个系统进行完全备份,造成备份的数据大量重复。这些重复的数据占用了大量的磁带空间,这对用户来说就意味着增加成本。其次,由于需要备份的数据量较大,因此备份所需的时间也就较长。对于那些业务繁忙、备份时间有限的单位来说,选择这种备份策略是不明智的。

2、增量备份(incremental backup)

星期天进行一次完全备份,然后在接下来的六天里只对当天新的或被修改过的数据进行备份。这种备份策略的优点是节省了磁带空间,缩短了备份时间。但它的缺点在于,当灾难发生时,数据的恢复比较麻烦。例如,系统在星期三的早晨发生故障,丢失了大量的数据,那么现在就要将系统恢复到星期二晚上时的状态。这时系统管理员就要首先找出星期天的那盘完全备份磁带进行系统恢复,然后再找出星期一的磁带来恢复星期一的数据,然后找出星期二的磁带来恢复星期二的数据。很明显,这种方式很繁琐。另外,这种备份的可靠性也很差。在这种备份方式下,各盘磁带间的关系就象链子一样,一环套一环,其中任何一盘磁带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整条链子脱节。比如在上例中,若星期二的磁带出了故障,那么管理员最多只能将系统恢复到星期一晚上时的状态。

3、差分备份(differential backup)

管理员先在星期天进行一次系统完全备份,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管理员再将当天所有与星期天不同的数据(新的或修改过的)备份到磁带上。差分备份策略在避免了以上两种策略的缺陷的同时,又具有了它们的所有优点。首先,它无需每天都对系统做完全备份,因此备份所需时间短,并节省了磁带空间,其次,它的灾难恢复也很方便。系统管理员只需两盘磁带,即星期一磁带与灾难发生前一天的磁带,就可以将系统恢复。在实际应用中,备份策略通常是以上三种的结合。例如每周一至周六进行一次增量备份或差分备份,每周日进行全备份,每月底进行一次全备份,每年底进行一次全备份。

四、数据备份的方法

1、软件:备份企业数据库的方案主要有如下两种:

第一种为物理备份,该方法实现数据库的完整恢复,但数据库必须运行在归档模式下(业务数据库在非归档模式下运行),且需要大容量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磁带库;主机之家第二种备份方案为逻辑备份,业务数据库采用此种方案,此方法不需要数据库运行在归档模式下,不但备份简单,而且可以不需要外部存储设备。

绝大多数数据库软件都是采用这两种基本方案的备份,只是在备份的策略和技巧上各有侧重,并且在各种数据库辅助软件的帮助下可以实现定时备份,异地备份,增量压缩备份以及自动备份,帮助企业在数据管理上更好的适应应用的需要。

制定备份方案需要考虑的因素, 一般的数据库备份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1)数据本身的重要程度;

(2)数据的更新和改变频繁程度;

(3)备份硬件的配置;

(4)备份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对服务器资源占用的实际需求情况。主机之家

(5)而且数据库备份方案中,还需要考虑到要对业务处理的影响尽可能地小,要把需要长时间完成的备份过程放在业务处理的空闲时间进行。对于重要的数据,要保证在极端情况下的损失都可以正常恢复。对备份硬件的使用要合理,既不盲目地浪费备份硬件,也不让备份硬件空闲。

针对这些特点,我们一起来看看常见的数据库软件的特点,这些数据库包括ORACLE,SQL SERVER,SYBASE,INFORMIX和MYSQL。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库的备份策略,帮助企业学习如何选择各自的数据库备份方案。

2、硬件:双机热备份技术

双机热备份技术是一种软硬件结合的较高容错应用方案。该方案是由两台服务器系统和一个外接共享磁盘阵列柜( 也可没有,而是在各自的服务器中采取RAID 卡) 及相应的双机热备份软件组成在这个容错方案中,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安装在两台服务器的本地系统盘上,整个网络系统的数据是通过磁盘阵列集中管理和数据备份的。数据集中管理是通过双机热备份系统,将所有站点的数据直接从中央存储设备读取和存储,并由专业人员进行管理,极大地保护了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用户的数据存放在外接共享磁盘阵列中,在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备机主动替代主机工作,保证网络服务不间断。

双机热备份系统采用“心跳”方法保证主系统与备用系统的联系。所谓“心跳”,指的是主从系统之间相互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发送通讯信号,表明各自系统当前的运行状态。一旦“心跳”信号表明主机系统发生故障,或者备用系统无法收到主机系统的“心跳”信号,则系统的高可用性管理软件认为主机系统发生故障,主机停止工作,并将系统资源转移到备用系统上,备用系统将替代主机发挥作用,以保证网络服务运行不间断。

双机热备的实现模式:

双机热备有两种实现模式,一种是基于共享的存储设备的方式,另一种是没有共享的存储设备的方式,一般称为纯软件方式。

基于存储共享的双机热备是双机热备的最标准方案。

对于这种方式,采用两台(或多台)服务器,使用共享的存储设备(磁盘阵列柜或存储区域网SAN)。两台服务器可以采用互备、主从、并行等不同的方式。在工作过程中,两台服务器将以一个虚拟的IP地址对外提供服务,依工作方式的不同,将服务请求发送给其中一台服务器承担。同时,服务器通过心跳线(目前往往采用建立私有网络的方式)侦测另一台服务器的工作状况。当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另一台服务器根据心跳侦测的情况做出判断,并进行切换,接管服务。对于用户而言,这一过程是全自动的,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从而对业务不会造成影响。由于使用共享的存储设备,因此两台服务器使用的实际上是一样的数据,由双机或集群软件对其进行管理。

对于纯软件的方式,则是通过支持镜像的双机软件,将数据可以实时复制到另一台服务器上,这样同样的数据就在两台服务器上各存在一份,如果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可以及时切换到另一台服务器。

纯软件方式的双机热备

数据库双机热备有两种典型的方式,一种是比较标准的,两台服务器通过一个共享的存储设备(一般是共享的磁盘阵列或存储区域网SAN),并且安装双机软件,实现双机热备,称为共享方式。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纯软件的方式,一般称为纯软件方式或镜像方式(Mirror)。

对于共享方式,数据库放在共享的存储设备上。当一台服务器提供服务时,直接在存储设备上进行读写。而当系统切换后,另一台服务器也同样读取该存储设备上的数据。

对于纯软件的方式,通过镜像软件,将数据可以实时复制到另一台服务器上,这样同样的数据就在两台服务器上各存在一份,如果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可以及时切换到另一台服务器纯软件方式有三大优点:

1.避免了磁盘阵列的单点故障:对于双机热备,本身即是防范由于单个设备的故障导致服务中断,但磁盘阵列恰恰又形成了一个新的单点。(比如,服务器的可靠系数是99.9%, 磁盘阵列的可靠系数是99.95%,则纯软双机的可靠系数是1-99.9%x99.9%=99.99%,而基于磁盘阵列的双机热备系统的可靠系数则会是略低于99.95%

2.节约投资:不需购买昂贵的磁盘阵列。

3.不受距离的限制:两台服务器不需受SCSI电缆的长度限制(光纤通道的磁盘阵列也不受距离限制,但投资会大得多)。这样,可以更灵活地部署服务器,包括通过物理位置的距离来提高安全性。

纯软件方式以前应用得较少,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市场上比较流行的双机软件不支持纯软件方式,另一方面是由于少数支持纯软件方式的产品其可靠性不太令人放心。但随着NEC这样的大牌厂商的产品进入市场,应该说纯软件方式将逐渐成为一种方向。

如果投资充裕、数据量大可以采用共享的存储设备的方式,但应尽量选择高可靠性设备,并且考虑选择双控制器的方案。否则,则更好的选择是纯软件方式。

双机、集群的配置模式

主从模式是最标准、最简单的双机热备,即是目前通常所说的active/standby方式。它使用两台服务器,一台作为主服务器(Active),运行应用系统来提供服务。另一台作为备机,安装完全一样的应用系统,但处于待机状态(Standby)。当active服务器出现故障的时候,通过软件诊测(一般是通过心跳诊断)将standby机器激活,保证应用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正常使用。

双机互备,在双机热备的基础上,两个相对独立的应用在两台机器同时运行,但彼此均设为备机,当某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另一台服务器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故障服务器的应用接管过来,从而保证了应用的持续性。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双机热备的一种应用。它避免了两个应用使用四台服务器分别实现双机热备。

但双机互备存在着性能瓶颈,即如果进行切换后,在一台服务器上就有同时运行两个应用,有可

能负载过大。并且,有些情况下会有不止两台服务器对外提供服务。在这种情况上,多点集群就显示出了其必要性。

多点集群可以理解为双机热备在技术上的提升。多机服务器可以组成一个集群。根据应用的实际情况,可以灵活地在这些服务器上进行部署,同时可以灵活地设置接管策略。比如,可以由一台服务器作为其他所有服务器的备机,也可以设置多重的接管关系,等等。这样,就可以充分地利用服务器的资源,同时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

五、raid技术

RAID是英文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Disks的缩写,中文简称为独立磁盘冗余阵列。RAID 就是一种由多块硬盘构成的冗余阵列。虽然RAID包含多块硬盘,但是在操作系统下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型存储设备出现

RAID技术主要包含RAID 0~RAID 7等数个规范,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常见的规范有如下几种:

RAID 0:RAID 0连续以位或字节为单位分割数据,并行读/写于多个磁盘上,因此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率,但它没有数据冗余,因此并不能算是真正的RAID结构。RAID 0只是单纯地提高性能,并没有为数据的可靠性提供保证,而且其中的一个磁盘失效将影响到所有数据。因此,RAID 0不能应用于数据安全性要求高的场合。

RAID 1:它是通过磁盘数据镜像实现数据冗余,在成对的独立磁盘上产生互为备份的数据。当原始数据繁忙时,可直接从镜像拷贝中读取数据,因此RAID 1可以提高读取性能。RAID 1是磁盘阵列中单位成本最高的,但提供了很高的数据安全性和可用性。当一个磁盘失效时,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到镜像磁盘上读写,而不需要重组失效的数据。

RAID 0+1: 也被称为RAID 10标准,实际是将RAID 0和RAID 1标准结合的产物,在连续地以位或字节为单位分割数据并且并行读/写多个磁盘的同时,为每一块磁盘作磁盘镜像进行冗余。它的优点是同时拥有RAID 0的超凡速度和RAID 1的数据高可靠性,但是CPU占用率同样也更高,而且磁盘的利用率比较低。

RAID 2:将数据条块化地分布于不同的硬盘上,条块单位为位或字节,并使用称为“加重平均纠错码(海明码)”的编码技术来提供错误检查及恢复。这种编码技术需要多个磁盘存放检查及恢复信息,使得RAID 2技术实施更复杂,因此在商业环境中很少使用。

RAID 3:它同RAID 2非常类似,都是将数据条块化分布于不同的硬盘上,区别在于RAID 3使用简单的奇偶校验,并用单块磁盘存放奇偶校验信息。如果一块磁盘失效,奇偶盘及其他数据盘可以重新产生数据;如果奇偶盘失效则不影响数据使用。RAID 3对于大量的连续数据可提供很好的传输率,但对于随机数据来说,奇偶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

RAID 4:RAID 4同样也将数据条块化并分布于不同的磁盘上,但条块单位为块或记录。RAID 4使用一块磁盘作为奇偶校验盘,每次写操作都需要访问奇偶盘,这时奇偶校验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因此RAID 4在商业环境中也很少使用。

RAID 5:RAID 5不单独指定的奇偶盘,而是在所有磁盘上交叉地存取数据及奇偶校验信息。在RAID 5上,读/写指针可同时对阵列设备进行操作,提供了更高的数据流量。RAID 5更适合于小数据块和随机读写的数据。RAID 3与RAID 5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RAID 3每进行一次数据传输就需涉及到所有的阵列盘;而对于RAID 5来说,大部分数据传输只对一块磁盘操作,并可进行并行操作。在RAID 5中有“写损失”,即每一次写操作将产生四个实际的读/写操作,其中两次读旧的数据及奇偶信息,两次写新的数据及奇偶信息。

RAID 6:与RAID 5相比,RAID 6增加了第二个独立的奇偶校验信息块。两个独立的奇偶系统使用不同的算法,数据的可靠性非常高,即使两块磁盘同时失效也不会影响数据的使用。但RAID 6需要分配给奇偶校验信息更大的磁盘空间,相对于RAID 5有更大的“写损失”,因此“写性能”非常

差。较差的性能和复杂的实施方式使得RAID 6很少得到实际应用。

RAID 7:这是一种新的RAID标准,其自身带有智能化实时操作系统和用于存储管理的软件工具,可完全独立于主机运行,不占用主机CPU资源。RAID 7可以看作是一种存储计算机(Storage Computer),它与其他RAID标准有明显区别。除了以上的各种标准(如表1),我们可以如RAID 0+1那样结合多种RAID规范来构筑所需的RAID阵列,例如RAID 5+3(RAID 53)就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阵列形式。用户一般可以通过灵活配置磁盘阵列来获得更加符合其要求的磁盘存储系统。

RAID 5E(RAID 5 Enhencement): RAID 5E是在RAID 5级别基础上的改进,与RAID 5类似,数据的校验信息均匀分布在各硬盘上,但是,在每个硬盘上都保留了一部分未使用的空间,这部分空间没有进行条带化,最多允许两块物理硬盘出现故障。看起来,RAID 5E和RAID 5加一块热备盘好象差不多,其实由于RAID 5E是把数据分布在所有的硬盘上,性能会与RAID5 加一块热备盘要好。当一块硬盘出现故障时,有故障硬盘上的数据会被压缩到其它硬盘上未使用的空间,逻辑盘保持RAID 5级别。

RAID 5EE: 与RAID 5E相比,RAID 5EE的数据分布更有效率,每个硬盘的一部分空间被用作分布的热备盘,它们是阵列的一部分,当阵列中一个物理硬盘出现故障时,数据重建的速度会更快。

开始时RAID方案主要针对SCSI硬盘系统,系统成本比较昂贵。1993年,HighPoint公司推出了第一款IDE-RAID控制芯片,能够利用相对廉价的IDE硬盘来组建RAID系统,从而大大降低了RAID 的“门槛”。从此,个人用户也开始关注这项技术,因为硬盘是现代个人计算机中发展最为“缓慢”和最缺少安全性的设备,而用户存储在其中的数据却常常远超计算机的本身价格。在花费相对较少的情况下,RAID技术可以使个人用户也享受到成倍的磁盘速度提升和更高的数据安全性,现在个人电脑市场上的IDE-RAID控制芯片主要出自HighPoint和Promise公司,此外还有一部分来自AMI公司。

面向个人用户的IDE-RAID芯片一般只提供了RAID 0、RAID 1和RAID 0+1(RAID 10)等RAID 规范的支持,虽然它们在技术上无法与商用系统相提并论,但是对普通用户来说其提供的速度提升和安全保证已经足够了。随着硬盘接口传输率的不断提高,IDE-RAID芯片也不断地更新换代,芯片市场上的主流芯片已经全部支持ATA 100标准,而HighPoint公司新推出的HPT 372芯片和Promise最新的PDC20276芯片,甚至已经可以支持ATA 133标准的IDE硬盘。在主板厂商竞争加剧、个人电脑用户要求逐渐提高的今天,在主板上板载RAID芯片的厂商已经不在少数,用户完全可以不用购置RAID卡,直接组建自己的磁盘阵列,感受磁盘狂飙的速度。

RAID 50:RAID50是RAID5与RAID0的结合。此配置在RAID5的子磁盘组的每个磁盘上进行包括奇偶信息在内的数据的剥离。每个RAID5子磁盘组要求三个硬盘。RAID50具备更高的容错能力,因为它允许某个组内有一个磁盘出现故障,而不会造成数据丢失。而且因为奇偶位分部于RAID5子磁盘组上,故重建速度有很大提高。优势:更高的容错能力,具备更快数据读取速率的潜力。需要注意的是:磁盘故障会影响吞吐量。故障后重建信息的时间比镜像配置情况下要长。

公司现在服务器使用RAID 1和RAID 5两种磁盘阵列.

RAID 1通过磁盘数据镜像实现数据冗余,在成对的独立磁盘上产生互为备份的数据。当原始数据繁忙时,可直接从镜像拷贝中读取数据,因此RAID 1可以提高读取性能。RAID 1是磁盘阵列中单位成本最高的,但提供了很高的数据安全性和可用性。当一个磁盘失效时,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到镜像磁盘上读写,而不需要重组失效的数据。

RAID 1磁盘阵列级,是一种镜像磁盘阵列,其原理就是将一块硬盘的数据以相同位置指向另一块硬盘的位置。RAID 1又称为Mirror或Mirroring,它的宗旨是最大限度的保证用户数据的可用性和可修复性。RAID 1的操作方式是把用户写入硬盘的数据百分之百地自动复制到另外一个硬盘上。由于对存储的数据进行百分之百的备份,在所有RAID级别中,RAID 1提供最高的数据安全保障。同样,由于数据的百分之百备份,备份数据占了总存储空间的一半,因而,Mirror的磁盘空间利用率低,存储成本高。Mirror虽不能提高存储性能,但由于其具有的高数据安全性,使其尤其适用于存放重要数据,如服务器和数据库存储等领域。

当读取数据时,系统先从源盘读取数据,如果读取数据成功,则系统不去管备份盘上的数据;如果读取源盘数据失败,则系统自动转而读取备份盘上的数据,不会造成用户工作任务的中断。当然,我们应当及时地更换损坏的硬盘并利用备份数据重新建立Mirror,避免备份盘在发生损坏时,造成不可挽回的数据损失。

优缺点

RAID1是将一个两块硬盘所构成RAID磁盘阵列阵列,其容量仅等于一块硬盘的容量,因为另一块只是当作数据“镜像”。RAID 1磁盘阵列显然是最可靠的一种阵列,因为它总是保持一份完整的数据备份。它的性能自然没有RAID 0磁盘阵列那样好,但其数据读取确实较单一硬盘来的快,因为数据会从两块硬盘中较快的一块中读出。RAID 1磁盘阵列的写入速度通常较慢,因为数据得分别写入两块硬盘中并做比较。RAID 1磁盘阵列一般支持“热交换”,就是说阵列中硬盘的移除或替换可以在系统运行时进行,无须中断退出系统。RAID 1磁盘阵列是十分安全的,不过也是较贵一种RAID磁盘阵列解决方案,因为两块硬盘仅能提供一块硬盘的容量。RAID 1磁盘阵列主要用在数据安全性很高,而且要求能够快速恢复被破坏的数据的场合。

RAID5

Raid5是一种存储性能、数据安全和存储成本兼顾的存储解决方案。RAID 5可以理解为是RAID 0和RAID 1的折中方案。RAID 5可以为系统提供数据安全保障,但保障程度要比Mirror低而磁盘空间利用率要比Mirror高。RAID 5具有和RAID 0相近似的数据读取速度,只是多了一个奇偶校验信息,写入数据的速度比对单个磁盘进行写入操作稍慢。同时由于多个数据对应一个奇偶校验信息,RAID 5的磁盘空间利用率要比RAID 1高,存储成本相对较低。

以四个硬盘组成的RAID 5为例,其数据存储方式如概述中的图片所示:图中,P0为D0、D1和D2的奇偶校验信息,其它以此类推。由图中可以看出,RAID 5不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备份,而是把数据和相对应的奇偶校验信息存储到组成RAID5的各个磁盘上,并且奇偶校验信息和相对应的数据分别存储于不同的磁盘上。当RAID5的一个磁盘数据发生损坏后,利用剩下的数据和相应的奇

偶校验信息去恢复被损坏的数据。

校验

RAID5校验位算法原理

P=D1 xor D2 xor D3 …xor Dn (D1,D2,D3 …Dn为数据块,P为校验,xor为异或运算)XOR(Exclusive OR)的校验原理如下表:

A值B值 Xor结果

0 0 0

1 0 1

0 1 1

1 1 0

这里的A与B值就代表了两个位,从中可以发现,A与B一样时,XOR结果为0,A与B不一样时,XOR结果就是1,而且知道XOR结果和A与B中的任何一个数值,就可以反推出另一个数值。比如A为1,XOR结果为1,那么B肯定为0,如果XOR结果为0,那么B肯定为1。这就是XOR 编码与校验的基本原理。

读写

用简单的语言来表示,至少使用3块硬盘(也可以更多)组建RAID5磁盘阵列,当有数据写入硬盘的时候,按照1块硬盘的方式就是直接写入这块硬盘的磁道,如果是RAID5的话这次数据写入会分根据算法分成3部分,然后写入这3块硬盘,写入的同时还会在这3块硬盘上写入校验信息,当读取写入的数据的时候会分别从3块硬盘上读取数据内容,再通过检验信息进行校验。当其中有1块硬盘出现损坏的时候,就从另外2块硬盘上存储的数据可以计算出第3块硬盘的数据内容。也就是说raid5这种存储方式只允许有一块硬盘出现故障,出现故障时需要尽快更换。当更换故障硬盘后,在故障期间写入的数据会进行重新校验。如果在未解决故障又坏1块,那就是灾难性的了。

存储

RAID5把数据和相对应的奇偶校验信息存储到组成RAID5的各个磁盘上,并且奇偶校验信息和相对应的数据分别存储于不同的磁盘上,其中任意N-1块磁盘上都存储完整的数据,也就是说有相当于一块磁盘容量的空间用于存储奇偶校验信息。因此当RAID5的一个磁盘发生损坏后,不会影响数据的完整性,从而保证了数据安全。当损坏的磁盘被替换后,RAID还会自动利用剩下奇偶校验信息去重建此磁盘上的数据,来保持RAID5的高可靠性。

(做raid 5阵列所有磁盘容量必须一样大,当容量不同时,会以最小的容量为准。最好硬盘转速一样,否则会影响性能,而且可用空间=磁盘数n-1,其中有一块是专门用来校验的,在存储数据的时候,校验盘里面是不会被存入数据的)

六、双机热备与RAID的关系

应该说RAID 和数据备份都是很重要的。但是,RAID 技术只能解决硬盘的问题,备份只能解决系统出现问题后的恢复。而一旦服务器本身出现问题,不论是设备的硬件问题还是软件系统的问题,都会造成服务的中断。因此,RAID 及数据备份技术不能解决避免服务中断的问题。对于需要持续可靠地提供应用服务的系统,双机还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想一想,如果你的服务器坏了,你要用多少时间将其恢复到能正常工作,你的用户能容忍多长的恢复时间就能理解双机的重要性了。

从另外一个方面,RAID 以及磁带备份也是非常需要的。对于RAID 而言,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大大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而且其复杂程度远远低于双机。因为毕竟硬盘是系统中机械操作最频繁、易损率最高的部件,如果采用RAID ,就可以使出现故障的系统很容易修复,也减少服务器停机进行切换的次数。

数据备份更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因为不论RAID 还是双机,都是一种实时的备份。任何软件错误、病毒影响、误操作等等,都会同步地在多份数据中发生影响。因此,一定要进行数据的备份(不论采取什么介质,都建议用户至少要有一份脱机的备份),以便能在数据损坏、丢失时进行恢复。

七、公司数据备份策略

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公司服务器较多且服务器数据库数据更新比较频繁。建议使用以下策略。

1、对主要服务器进行系统状态备份及镜像备份。

2、由于数据库文件较多,应使用常规备份加差异备份备份数据库。并定期刻录成光盘存储形式

防止区域性灾难造成的数据损失。

3、公司富基服务器的实时性要求较高,应使用双机热备模式实现高可用性(具体双机模式的选

择实施涉及服务器性能,一台服务器上是否可以同时运行两个应用而不造成服务器提供服务的性能下降)。在节约成本不增加外设的前提下应使用纯软件方式实现。这样既可以实现高可用性又同时利用镜像方式做到了数据库的备份,提高了数据容灾能力。

软件选用方面应选择国际知名大公司开发的集群软件,此种软件技术含量更多,可靠性更高,且对未来实现从双机模式像集群模式过渡提供升级空间。

参考资料:服务器备份还原

双机、集群技术

双机、集群软件选择

服务器备份方案

认识数据备份和容灾的重要性

认识数据备份和容灾的重要性 现在无论企业网络规模大小,我们都建议有一个完善、适用的数据备份和容灾方案,因为现在的网络安全形式太严峻了,网络安全威胁无时无刻都存在着,数据备份和容灾也就显着尤为重要。但是,对于国内许多企业老总和网管员来说,对数据备份和容灾的认识还相当不够,这可以从几百位网管员经常说他们的数据损坏或丢失了无法修复的现象中得到证明。 1.数据备份的意义 目前,从国际上来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数据存储备份技术,而且将其充分利用,服务器与磁带机的连接已经达到60%以上。而在国内,据专业调查机构调查显示,只有不到15%的服务器连有备份设备,这就意味着85%以上的服务器中的数据面临着随时有可能遭到全部破坏的危险。而且这15%中绝大部分是属于金融、电信、证券等大型企业领域或事业单位。由此可见,国内用户对备份的认识与国外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这种巨大的差距,也就体现了国内与国内经济实力和观念上的巨大差距。一方面,因为国内的企业通常比较小,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因此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就小许多。另一方面,国内的企业大多数是属于刚起步的中小型企业,它们还没有像国内一些著名企业那样丰富的经历,更少有国外公司那样因数据丢失或毁坏而遭受重大损失的亲身体验。其实这都是错误的,因为现在的经济环境与几年前都有着天壤之别,更别说与之前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相比了。在现在的社会网络大环境中,即使是小型企业也可能有许多的工作通过网络来完成,也必将有许多企业信息以数据的形式而保存在服务器或计算机上。它们对计算机和网络的依赖程度必将一天天加重。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内的大型企业,还是占有绝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都必须从现在起重视数据备份这一项我们以前总认为“无用”的工作。一旦等到重大损失出现,再来补救就为时已晚了。前车之鉴,希望我们能够吸取。 根据3M公司的调查显示,对于市场营销部门来说,恢复数据至少需要19天,耗资17000美圆;对于财务部门来说,这一过程至少需要21天,耗资19000美圆;而对于工程部门来说,这一过程将延至42天,耗资达98000美圆。而且在恢复过程中,整个部门实际上是处在瘫痪状态。在今天,长达42天的瘫痪足以导致任何一家公司破产,而唯一可以将损失降至最小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数据的存储备份。其实数据备份并不是“无用”,而是有相当大的作用,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生死。 2.数据破坏的主要原因 了解了数据备份的意义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可能性造成数据被破坏的一些主要因素。虽然我们不可能全面避免这些不利因素的发生,但至少我们可以做到有针对性的预防。而且有些主观上的因素还是可以尽量减少的。 目前造成网络数据破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雷击、地震等造成计算机系统的破坏,导致存储数据被破坏或丢失,这属于客观因素我们无能为力。(2)计算机设备故障,其中包括存储介质的老化、失效,这也属于客观原因,但可以提前预防,只需经常做到维护,就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避免灾难的发生。(3)系统管理员及维护人员的误操作,这属于主观因素,虽然不可能完全避免,但至少可以尽量减少。(4)病毒感染造成的数据破坏和网络上的“黑客”攻击,这虽然也可归属于客观因素,但其实我们还是可以做好预防的,而且还有可能完全避免这类灾难的发生。 3.有关数据备份的几种错误认识 在一般人脑海里,往往把备份和拷贝等同起来,把备份单纯看做是更换磁带、为磁带编号等一个完全程式化的、单调的操作过程。其实不然,因为除了拷贝外,还包括更重要的内容,如备份管理和数据恢复。备份管理包括备份计划的制订,自动备份活动程序的编写、备份日志记录的管理等。事实上,备份管理是一个全面的概念,它不仅包含制度的制定和磁带

数据备份系统的设计

数据备份系统的设计 1.引言 对于一个关键业务系统而言,数据资料是整个系统运作的核心。但人为的操作错误、软件的缺陷、硬件的损坏、电脑病毒、黑客攻击、自然灾难等诸多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计算机数据的丢失,那么将会对于业务运作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此时,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尽快恢复信息系统,使其能正常运行。为了省级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及业务的正常运行,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具有高可用性的数据备份系统,为广大机动车驾驶人和群众正常办理交通管理业务提供强大而持续的技术支撑,以避免在各种极端情况下造成的重大损失。 本文分析了省级交通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备份方式,软硬件要求,备份系统的组成,磁带介质及备份系统的成本等内容。 2.数据备份系统的基本要求 一个全面的数据备份系统对备份软件和硬件都有较高的要求 2.1.软件要求 对于备份软件来说,界面友好、使用灵活是必不可少的。备份软件应提供集中管理方式,用户在备份管理服务器上可以备份服务器到桌面的文件数据、数据库中数据。支持在线备份数据、离线备份数据等多种备份方式,可自由设置备份策略。支持多种介质备份,具有对相应的备份设备的管理功能。支持备份的安全

性,在备份时应能进行数据备份校验,能够设置备份的密码防止未授权的数据恢复。 2.2.硬件要求 数据备份系统备份介质主要有磁带库、虚拟磁带库、磁盘阵列、光盘库等。 备份介质应便于移动和重复使用。备份介质的容量应远大于现有系统的总数据量,备份介质应具有较高的可用性,应使用高速度的备份设备。 2.3.网络要求 数据备份系统进行在线数据备份时对网络有较高的要求,应根据系统的备份时间及恢复时间计算网络带宽的大小。 3.数据存储方式的设计 通常数据存储采用三种方式:DAS、NAS、SAN,下面详细介绍这三种数据存储方式。 3.1.DAS直连存储 这种存储方案的服务器结构如同PC机架构,外部数据存储设备(如磁盘阵列、光盘机、磁带机等)都直接挂接在服务器内部总线上,数据存储设备是整个服务器结构的一部分,同样服务器也担负着整个网络的数据存储职责。DAS这种直连方式,能够解决单台服务器的存储空间扩展、高性能传输需求,。此外,DAS还可以构成基于磁盘阵列的双机高可用系统,满足数据存储对高可用的要求。

数据安全对企业的重要性

数据安全对企业的重要性 在企业中计算机被普遍运用,数据安全也逐渐成为一个重点课题。数据是任何企业的命脉,例如电子邮件、财务报表和员工档案等都是公司的重点数据,没有它们就无法顺利运作。信息也是资产的观念已被企业所认可,企业如何保护“信息资产”成为数据安全的重中之重。 一、企业有哪些数据需要保护? 1、财务:财务数据对企业的运作起着根本的作用,那串敏感的数字预示着企业的实力。若财务数据一旦丢失,那么企业的一切行动都要被迫停止,所有的计划与交易可能都会因财务数据丢失的不明朗因素而导致搁浅,造成企业直接的损失。 2、人事:人才作为一个企业的重要支持,是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如何对人事部门的资料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将是企业壮大与发展的重要一环。如果大量的人事数据掉失或泄密的话,后果可想而知。 3、客户:客户信息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持,一旦客户信息方面的数据掉失或遭到竞争对手的窃取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4、知识产权:产品研发是制造型企业生存根本。作为一个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依据之一,在于拥有的知识产权,专利的多少,如技术、设计、创意等等,这些都是企业的重要财富。 二、企业数据保护中存在哪些问题? 1、重视力度不够:导致数据丢失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数据保护意识或存在侥幸心理,造成数据丢失无法恢复等灾难性事件的大部分因素是由于企业对数据安全缺乏必要的重视力度及相应的防护措施不够而引起的。在进入知识经济的今天,在备份上心存侥幸,无异于将企业主体资产用于高风险赌博。 2、财政预算所限:企业的财政力度对数据安全的支持不足,很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企业经济能力的客观因素制约,虽然他们意识到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与面临问题的严重性,但昂贵的专业存储备份设备对他们而言似乎遥不可及。动辄数万或数十万的SAN、磁带机、RAID柜等中高端存储备份设备不是他们可以涉猎的范畴,而诸如网络硬盘、Ghost、移动硬盘等一些低端的存储备份设备又不能使他们宝贵的数据得到有效的保障。这就造就所谓中小型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3、缺少相关的专业人员或资讯:企业如果存在着严重的侥幸心理,可能根本不会购买备份设备,所有数据都只是存放于日常工作的PC上,但操作系统对

各种备份方式比较

备份结构比较 概述 Host-Base、LAN-Base和基于SAN结构的LAN-Free、Server-Free等多种结构。 Host-Based备份方式: Host-Based是传统的数据备份的结构这种结构中磁带库直接接在服务器上,而且只为该服务器提供数据备份服务。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备份大多是采用服务器上自带的磁带机,而备份操作往往也是通过手工操作的方式进行的。 Host-Based备份结构的优点是数据传输速度快,备份管理简单;缺点是不利于备份系统的共享,不适合于现在大型的数据备份要求。LAN-Based备份方式: LAN-Based备份,在该系统中数据的传输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其中配置一台服务器作为备份服务器,由它负责整个系统的备份操作。磁带库则接在某台服务器上,在数据备份时备份对象把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磁带库中实现备份的。 LAN-Based备份结构的优点是节省投资、磁带库共享、集中备份管理;它的缺点是对网络传输压力大。

LAN-Free备份方式: LAN-Free和Server-Free的备份系统是建立在SAN(存储区域网)的基础上的,其结构如下图所示。基于SAN的备份是一种彻底解决传统备份方式需要占用LAN带宽问题的解决方案。它采用一种全新的体系结构,将磁带库和磁盘阵列各自作为独立的光纤结点,多台主机共享磁带库备份时,数据流不再经过网络而直接从磁盘阵列传到磁带库内,是一种无需占用网络带宽 (LAN-Free) 的解决方案。 目前随着SAN技术的不断进步,LAN-Free的结构已经相当成熟,而Server-Free的备份结构则不太成熟。 LAN-Free的优点是数据备份统一管理、备份速度快、网络传输压力小、磁带库资源共享;缺点是投资高。 目前数据备份主要方式有:LAN 备份、LAN Free备份和SAN Server-Free备份三种。LAN 备份针对所有存储类型都可以使用, LAN Free备份和SAN Server-Free备份只能针对SAN架构的存储。 基于LAN备份传统备份需要在每台主机上安装磁带机备份本机系统,采用LAN备份策略,在数据量不是很大时候,可采用集中备份。一台中央备份服务器将会安装在 LAN 中,然后将应用服务器和工作站配置为备份服务器的客户端。中央备份服务器接受运行在客户机上的备份代理程序的请求,将数据通过 LAN 传递到它所管理的、与其连接的本地磁带机资源上。这一方式提供了一种集中的、易于管理的备份方案,并通过在网络中共享磁带机资源提高了效率。

X大数据备份系统方案设计

企业备份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目录 一、项目概述 (3) 二、系统需求分析 (4) 2.2系统现状分析 (4) 2.2备份系统需求分析 (5) 三、系统结构设计 (7) 3.1整体系统架构设计 (7) 3.1.1备份网络架构选择 (8) 3.1.2备份管理架构选择 (10) 3.2备份策略设计 (11) 3.2.1文件服务器的备份策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2 SQL服务器的备份策略 (11) 3.3.3 Domino服务器的备份策略 (12) 3.4灾难恢复计划 (13) 四、设计方案总结 (15) 4.1备份管理方案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客户收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选择专业的服务—汉荣企业备份与恢复服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项目概述 随着中国进入WTO后,国内保险行业迅速发展,国外保险机构也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加上人们对保险的意识的逐步增强,日益膨大的市场份额,加速了众多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迅速占领市场占有率成为各保险公司最重要的市场策略,分公司、营业点、代理商遍布各地,内部的通讯以及沟通显得十分重要。并且,随着保险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都将逐步在全公司全面实施。信息化项目共同的特点都要求有一个安全的基础网络平台,将大量的即时信息纳入公司整体的数据库当中,这对保险行业公司网络平台的稳定性、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挑战。 山东新北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网络实际需求制定一套完整的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方案。一个完整的企业数据备份与恢复解决方案就意味着:保护、性能与完美的集成,一条龙式的服务,包括产品、服务与支持。我们在选择备份系统时,既要做到满足系统容量不断增加的需求,又需要所用的备份软件能够支持多平台系统。要做到这些,就要充分使用网络数据存储管理系统,它是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下,通过专业的数据存储管理软件,结合相应的硬件和存储设备,对网络的数据备份进行集中管理,从而实现自动化的备份、文件归档、数据分级存储及灾难恢复等。 山东新北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数据备份和恢复解决方案以SYMANTEC的Backup Exec备份管理软件为基础,结合山东新北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多年来对各行业顶尖公司的服务支持经验,结合客户实际的业务发展与IT系统结构现状,帮助客户把重要的企业数据做备份保护,以防不测。确保企业的业务连续性,使企业的IT系统能够充分适应企业战略发展的能力要求。

数据库灾备的重要性

数据库灾备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安全渐渐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数据的安全和业务运行的可靠性越来越重要。本文将从简析数据库灾、简析数据库灾备体系在实际中的应用、浅谈数据库灾备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做一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数据库;灾备系统;重要性 Shallow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Database Disaster Recovery Li Sheng-bo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ompany Qinghai Electric Power Corporation QinghaiXining 81000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information securit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public concern. Data safety and operational reliability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disaster,database of database disaster recovery system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database backup,the impor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a brief analysis. 【Keywords 】database;disaster recovery system;importance 1 数据库灾备 数据库灾备就是指建立一个异地的数据库系统。该系统是本地关键应用数据的一个可用复制。当异地系统出现灾难时,系统至少会在本地或异地保存有一份可用的关键业务数据。该系统可以是与本地生产数据的完全复制,也可以略微滞后,但必须保证可用。主要运用的技术是数据备份和数据复制技术。所有的数据以保证数据一致性和不中断为前提,手动备份和自动备份并存、物理备份和逻辑备份并存、全量备份和增量备份、同时多DB并发备份、多实例DB并发备份、支持MYSQL和Oracle备份,灾备力度掌控在库级,不仅能够全库备份,且能备份部分库,配置调整灵活,根据不同的业务需要进行合理配置。 灾备系统的灾难防御范围包括服务器、存储等硬件设备损坏造成的宕机;地震、火灾、机房进水等造成的机房失效以及空调损坏、多站供电断电、瘟疫蔓延时机房无法进入等极端情况。 Oracle Data Guard通过利用数据同步技术来实现Oracle的高可用性、增强性能以及自动故障转移方案,来创建和维护主数据库及多个备用数据库,主数据库的改变因运用数据库灾备系统能够保证整个数据在运用过程中不会发生信息的丢失。 数据库备用类型。

几种常见的存储备份系统

几种常见的存储备份系统 Host-Based备份结构的优点是数据传输速度快,备份管理简单;缺点是不利于备份系统的共享,不适合于现在大型的数据备份要求。 LAN-Based备份方式: LAN-Based备份,在该系统中数据的传输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其中配置一台服务器作为备份服务器,由它负责整个系统的备份操作。磁带库则接在某台服务器上,在数据备份时备份对象把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磁带库中实现备份的。 LAN-Based备份结构的优点是节省投资、磁带库共享、集中备份管理;它的缺点是对网络传输压力大。 LAN-Free备份方式: LAN-Free和Server-Free的备份系统是建立在SAN(存储区域网)的基础上的,其结构如下图所示。基于SAN的备份是一种彻底解决传统备份方式需要占用LAN带宽问题的解决方案。它采用一种全新的体系结构,将磁带库和磁盘阵列各自作为独立的光纤结点,多台主机共享磁带库备份时,数据流不再经过网络而直接从磁盘阵列传到磁带库内,是一种无需占用网络带宽(LAN-Free) 的解决方案。 目前随着SAN技术的不断进步,LAN-Free的结构已经相当成熟,而Server-Free的备份结构则不太成熟。 LAN-Free的优点是数据备份统一管理、备份速度快、网络传输压力小、磁带库资源共享;缺点是投资高。 利用IBM Tivoly Storage Manager软件,配合IBM LTO等磁带库产品,可以实现以上各种备份方式。 other 数据备份方式的选择 目前数据备份主要方式有:LAN 备份、LAN Free备份和SAN Server-Free备份三种。LAN 备份针对所有存储类型都可以使用,LAN Free备份和SAN Server-Free备份只能针对SAN架构的存储。 基于LAN备份传统备份需要在每台主机上安装磁带机备份本机系统,采用LAN备份策略,在数据量不是很大时候,可采用集中备份。一台中央备份服务器将会安装在LAN 中,然后将应用服务器和工作站配置为备份服务器的客户端。中央备份服务器接受运行在客户机上的备份代理程序的请求,将数据通过LAN 传递到它所管理的、与其连接的本地磁带机资源上。这一方式提供了一种集中的、易于管理的备份方案,并通过在网络中共享磁带机资

Windchill系统数据备份与恢复(建议)

Windchill系统的备份数据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Oracle数据 ●LDAP数据 ●Windchill应用数据 Oracle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Oracle数据库版本为Oracle 11g 11.2.0.1.0,采用expdp和impdp方式进行备份。 备份oracle 在服务器E盘的backup路径下新建文件夹oracle 进入Windchill Shell外壳程序,执行以下命令 >sqlplus / as sysdba; SQL>create directory backup as ‘e:\backup\oracle’; SQL>grant read,write on directory backup to wcadmin; SQL>exit; >expdp system/wcadmin@wind SCHEMAS=wcadmin DIRECTORY=backup DUMPFILE=dmp20160601.dmp LOGFILE=expdp20160601.log EXCLUDE=STATISTICS 完成导出。 恢复oracle 使用E盘backup下的DUMP文件恢复数据库,以dmp20160601.dmp为例 进入Windchill Shell外壳程序,执行以下命令 >sqlplus / as sysdba; SQL>drop user wcadmin cascade; SQL>@/db/sql3/create_user.sql;//user:wcadminTemporary_Tablespace:TMEPUs erData_Tablespace:USERS SQL>grant read,write on directory backup to wcadmin; SQL>exit; >impdpsystem/wcadmin@windSCHEMAS=wcadmindirectory=backup dumpfile=dump20160601.dmp logfile=impdp20160601.log 导入过程中若出现以下错误(请忽略): ORA-31684: Object type USER:WCADMIN already exists ORA-39112: Dependent object type INDEX_STATISTICS skipped, base object type INDEX 导入完成会提示以下Warning: ORA-39082:对象类型PACKAGE_BODY:”WCADMIN”.”BASELINEPK”已创建,但带有编译警

数据备份管理规定

计算机数据备份管理规定 各单位、部门: 为保证本部门计算机所保存的数据和信息安全,加强和规范公司计算机数据和信息管理,特制定本规定。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所有使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办公、信息化系统操作、自动化控制系统操作的部门与员工,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1、职责 1.1 计算机使用者负责所使用计算机的数据备份操作,涉及到信息监控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用计算机,有关单位和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 1.2 各单位、部门的负责人是本部门数据备份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各部门负责人要了解本部门需要备份的数据内容与类型,落实备份要求,防范可能出现的数据风险,对本部门数据备份情况要进行不定期抽查,对不按规定备份要立即予以纠正。 1.3 监测监控信息中心网络管理员负责公司各部门数据备份技术支持、培训、监督核查工作。 2.数据备份管理 2.1 备份方法及要求 2.1.1 数据备份采用人工备份的方式,备份分重要数据备份、重要文档资料备份、信息监控系统数据库原始数据备份、计算机操作系统备份、应用软件备份。所有备份工作必须由操作人员做详细记录,要求记录备份的内容、时间及次数。 2.1.2 计算机需要备份的数据、文档资料要随时归档备份并异地存放, 每周至少备份一次,日新增数据量大、财务、销售、经营调度等部门的数据必须每天备份一次,每月整理一次,备份方法实行三重备份方式,即本地硬盘、移动存储设备(网络硬盘)、光盘刻录保存并进行异地存储。备份介质由各部门自行准

备,并妥善保管。计算机操作系统应使用正版软件,每周打一次补丁,每季度用Ghost做镜像备份。应用软件更新后,及时用光盘刻录方式转存。 2.1.3 每年元月,各部门将上一年的所有数据分类,完整、真实、准确地以刻录光盘的形式存档,然后交由部门负责人保管。 2.1.4 应定期检查备份介质的可用性,若发现介质已经不能使用,应及时更换新介质并对重要数据进行转存处理。 2.1.5 备份数据资料保管地点必须满足防火、防热、防潮、防尘、防盗等条件,并指定专人保存。 2.1.6 计算机需要重装操作系统时,必须自行确认其系统所在硬盘所有盘符中重要数据有异地备份,以防止意外发生(有少数计算机会因病毒、硬盘损坏或是磁盘分区问题,存在重装系统后若干磁盘打不开提示格式化现象)。 2.1.7 监测监控信息中心网络管理员定期对员工数据备份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核查。 2.2 关于数据丢失 2.2.1 网络管理员在对各部门备份数据核查的过程中,发现数据未备份或是备份不及时、不完整的情况,应及时指出,并向全公司通报。 2.2.2 因可控的人为原因造成重要数据(例如行政办公、技术、销售、人事及财务等)遗失的,公司根据损失情况将对责任人进行严厉处罚,涉及到企业安全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2.3 如因违反计算机数据备份管理规定,造成备份数据不完整或丢失,由此造成的损失及数据恢复费用由各部门自己承担。 2.2.4 各部门统一由监测监控信息中心安装正版网络杀毒软件,并定期更新病毒数据库和定期查杀毒,如果因杀毒软件误操作破坏数据,各部门应保持原始状态,由监测监控信息中心联系杀毒软件服务商进行数据恢复。

应用软件系统数据备份方案

应用软件系统数据备份方案 1、备份的重要性 大到自然灾害,小到病毒,硬件故障乃至操作员意外操作失误,都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甚至造成这个系统完全瘫痪。数据备份的任务与意义就在于,当灾难发生后,通过备份的数据完整、快速、简捷、可靠地恢复原有系统,使得对业务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2、备份的等级 根据公司业务及应用系统现状,制定高标准的灾备方案、投入大量的资源并不适合,在保证系统快速恢复同时又不会浪费资源的前提下,异机冷备方案足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冷备方案即需要人工恢复的一种方案,并且只能恢复到备份的时间点的方案。 根据应用软件系统数据的重要性及时效性要求,将数据备份的等级划分为3个级别:实时备份、定期备份、阶段备份。 2.1、实时备份 一般发生在数据库中,即数据库中的重要数据发生变化的时候需要实时传送至备库,一般所用到的数据库都有相应的软件来实现该功能,但是由于这类软件都需要进行购买昂贵的License或者服务,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硬件资源,并不适合。本文所涉及到的实时备份都是在数据库中自行开发实现的一种替代方案。

2.2、定期备份 定期备份即在固定的时间间隔内实现数据的备份,根据数据的等级,一般主要分为分钟、小时、日、周、月、年这6种。 2.3、阶段备份 阶段备份是在不确定的时间间隔之内所做的备份,即在需要的情况下进行备份,例如更新之后的备份、不定时手动备份、里程碑事件备份等。 3、备份的保存 这里指的是备份数据保存的时间,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的要求,交易数据需要至少保存5年。除此之外,日志也是非常重要的数据,建议保存1-2年,其余数据保存一份最新的备份即可。 4、备份说明 根据应用软件系统可将信息分为以下几类:应用软件、数据、日志、运行环境这4类,具体相关小类别及说明如下表。

数据备份技术与备份方式

数据备份技术与备份方式 笼统的说数据备份,就是给数据买保险,而且这种保险比起现实生活中仅仅给予相应金钱赔偿的方式显得更加实在,它能实实在在的还原你备份起来的数据,一点不漏。人们常说保险之优势,只有发生意外的人才能体会到。当使用者看着原本好好的硬盘,现在只不过是一堆冷冰冰、由金属与硅所组成的硬盒子,而消失不见的是使用者经年累月所保存下来的宝贵数据时,备份,或者说数据保险的作用就将完全体现。 1、当前主流的备份技术 1.1、数据备份 即针对数据进行的备份,直接复制所要存储的数据,或者将数据转换为镜像保存在计算机中。诸如Ghost等备份软件,光盘刻录和移动盘存储均属此类。 其采用的模式相对容易理解,分为逐档与镜像两种。一是直接对文件进行复制,另一是把文件压成镜像存放。 优点是方便易用,也是广大用户最为常用的。缺点是安全性较低,容易出错,其针对数据进行备份,如果文件本身出现错误就将无法恢复,那备份的作用就无从谈起。因此这种数据备份适用于常规数据备份或重要数据的初级备份。 1.2、磁轨备份(物理备份) 这种备份技术的原理是直接对磁盘的磁轨进行扫描,并记录下磁轨的变化,所以这种数据备份技术也被称为物理级的数据备份。 优点是非常精确,因为是直接记录磁轨的变化,所以出错率几乎为0,数据恢复也变得异常容易、可靠。这种数据技术通常应用在中高端的专业存储设备,部分中高端NAS(网络附加存储)如自由遁等专业存储设备就是采用此备份技术,这种数据备份技术在国外企业数据备份应用非常广泛。 磁轨备份采用的模式在国内并不统一,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各种备份模式:

如果您问一个对计算机备份程序不熟悉的人,他可能会告诉您,备份不过是把计算机上的「所有」数据,拷贝一份而已。换句话说,如果您在星期二晚上做备份,星期三没有更动计算机上的任何数据,那么星期三晚上做的备份,与前一天晚上做的,是完全一样的,这是备份的方式之一,但您实在没有必要这样做,要了解备份,我们得先知道备份的种类。 2、数据备份的主要方式: 2.1、完全备份 完全备份(full backup),每个档案都会被写进备份档去。如上所述,如果两个时间点备份之间,数据没有任何更动,那么所有备份数据都是一样的。 这问题出自备份系统不会检查自上次备份后,档案有没有被更动过;它只是机械性地将每个档案读出、写入,不管档案有没有被修改过。备份全部选中的文件及文件夹,并不依赖文件的存盘属性来确定备份哪些文件。 (在备份过程中,任何现有的标记都被清除,每个文件都被标记为已备份,换言之,清除存盘属性)。 这是我们不会一味采取完全备份的原因—每个档案都会被写到备份装置上。这表示即使所有档案都没有变动,还是会占据许多存储空间。如果每天变动的档案只有 10 MB,每晚却要花费 100 GB 的存储空间做备份,这绝对不是个好方法;这也就是推出「增量备份(incremental backups)的主要原因。 2.2、增量备份 跟完全备份不同,增量备份在做数据备份前会先判断,档案的最后修改时间是否比上次备份的时间来得晚。如果不是的话,那表示自上次备份后,这档案并没有被更动过,所以这次不需要备份。换句话说,如果修改日期「的确」比上次更动的日期来得晚,那么档案就被更动过,需要备份。 增量备份常常跟完全备份合用(例如每个星期做完全备份,每天做增量备份)差异备份是针对完全备份:备份上一次的完全备份后发生变化的所有文件。 (差异备份过程中,只备份有标记的那些选中的文件和文件夹。它不清除标记,既:备份后不标记为已备份文件,换言之,不清除存盘属性)。

信息系统数据备份与管理办法

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动研所”)信息系统数据的备份与管理,避免信息系统数据的丢失,确保生产、经营、管理等应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历史数据的有效保存,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数据是信息系统的基础,是企业的重要资源。数据备份是保证数据安全的有效技术手段,是信息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备份的内容应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信息系统中的所有关键数据,具体是指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系统数据和应用数据。 第三条数据备份与管理应遵循“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分级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动研所所有数据备份和恢复操作。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五条信息化技术研究部负责动研所信息系统的数据备份、运行维护与管理。 第六条信息化技术研究部是数据备份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动研所信息系统的数据备份、运行维护与管理工作。 第七条信息化技术研究部设立数据备份岗位,并实行主、副岗制度,具体负责本单位数据备份工作的日常管理,包括检查、监督、考核和统计等工作。 第八条动研所应明确各种信息系统业务主管部门和运行管理部门的责任,已正式投运的信息系统,其数据备份与管理工作由信息化技术研究部负责;正在建设但未经正式验收投运的信息系统,其数据备份与管理工作原则上由该信息系统的业务主管部门委托开发商进行,信息化技术研究部给予必要的配合。 第九条数据备份技术及相关人员上岗前要进行培训,具备必要的技能。设备或技术更新,或者备份策略和恢复预案发生变化后,要及时进行培训。

第三章数据备份 第十条数据备份应根据系统情况和备份内容,采用不同的备份方式: 1.完全备份:对备份的内容进行整体备份。 2.增量备份:仅备份相对于上一次备份后新增加和修改过的数据。 3.差分备份:仅备份相对于上一次完全备份之后新增加和修改过的数据。 4.按需备份:仅备份应用系统需要的部分数据。 具体所采取的备份方式,应能确保真实重现被备份系统的运行环境和数据。 第十一条在规划设计以及新建信息系统时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备份需求,填写《数据备份需求登记表》(附录1,)在系统投运前完成备份策略(附录2)和恢复预案的制定并在系统投运后同时开始执行;已投运的信息系统备份需求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调整数据备份策略和恢复预案。备份策略和恢复预案的制定与调整需报主管领导批准。 第十二条信息化技术研究部在对计算机和设备进行软件安装、系统升级改造或更改配置时,应进行系统、数据和设备参数的完全备份;系统更新后,应实现数据的迁移或转换,确保历史数据的完整性,并对原系统及其数据进行完全备份。 第十三条数据备份系统的建设应统一纳入信息化发展规划并按分层分级 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数据备份系统及介质的选型要满足各系统的备份策略及保存要求,包括安全可靠性、性能和服务质量、冗余等,确保通过数据备份能及时恢复各种故障情况下造成的数据丢失。 第十五条信息化技术研究部应制定相关运行和维护管理制度,加强对数据备份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管理,确保数据备份系统可靠运行。 第十六条应对数据备份操作进行记录,填写《数据备份记录表》(附录3),操作可能影响到信息应用系统正常运行的,要报该信息系统业务主管部门和信息化技术研究部审查,并经主管领导批准。 第十七条数据备份工作人员要认真做好数据备份的文档工作,完整地记录备份系统的配置和备份数据源的系统配置;做好备份工作的运行日志和维护日志;建立备份文件档案及档案库,详细记录备份数据的信息。要做好数据备份的文卷管理,所有备份应有明确标识,包括卷名、运行环境、备份人。卷名按统一的规则来命名,即由“系统名称-(数据类型+备份方式+存储介质)-备份时间-序号”组成。 系统名称数据类型备份方式存储介质备份时间序号 ABC 0操作系统0完全备份1光盘YYYYMMDDXXX 1应用软件1增量备份2硬盘

数据备份与恢复

数据备份与恢复 摘要 近年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人们对数 据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视。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逐渐成为了热点问题。由于各种客观原因,人们无法预测何时、何地会发生何种程度的灾难,也不不可能完全防止、控制其发生。但高性能的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方案能充分保护系统中有价值的信息。保证灾难发生时系统任然正常工作。 引言 随着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广泛的深入应用,各种工作逐步走上了办公自动化网络管理的发展道路,大量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专用办公软件被开发并投入使用,这对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信息系统和管理软件从开始投入使用起,就将随着工作的开展和时间的推移,持续记录并积累大量的数据。工作中的许多重要的决策就是以这些日常积累的数据为基础的。但信息系统在提供方便和高效的同时,在运行中却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如人为误操作、硬件损毁、电脑病毒侵袭、断电或其它意外原因造成网络系统瘫痪、数据丢失,给企业、单位和管理人员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避免这种损失的最佳途径就是建立可靠的数据备份恢复系统,但是大部分应用人员只是在受到损失后才意识到了数据备份的重要性。

目录 一、背景 (3) 二、解决方案 (3) 三、什么是数据备份与恢复? (4) 四、需要备份的数据对象 (5) 五、备份设备 (6) 六、备份类型(或备份模式) (6) 七、备份窗口 (7) 八、备份介质 (7) 九、备份系统的逻辑结构和部署 (8) 十、恢复操作系统 (10)

一、背景 有专业机构的研究数据表明:丢失300MB的数据对于市场营销部门就意味着13万元人民币的损失,对财务部门意味着16万的损失,对工程部门来说损失可达80万。而丢失的关键数据 如果15天内仍得不到恢复, 企业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实际上,我们很多企业和组 织已有了前车之鉴,一些重 要的企业内曾经不止一次地 发生过灾难性的数据丢失事 故,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备份就 成为日益重要的措施,我们 必须对系统和数据进行备份!通过及时有效的备份,系统管理者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所以,对信息系统环境内的所有服务器、PC进行有效的文件、应用数据库、系统备份越来越迫切。 二、解决方案 基于磁盘备份篇: 企业数据主要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即行数据,存储在数据库里。非结构化数据包括所有格式的办公文档、文本、图片、XML、HTML、各类报表、图像和音频/视频信息等。专业的备份系统可同时备份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目前市面上常见基于磁盘的备份系统类型可分为两种:备份软件+通用硬件存储平台(服务器、NAS存储、磁盘阵列柜)和存储一体柜。基于磁带备份篇:

数据备份及恢复的方法.

数据备份及恢复的方法 根据国家局对数据安全的要求和部署,各省局需每周对数据库进行增量备份,每月对备份的数据进行介质存储(刻录成光盘或者备份到另一台机器)。现对数据备份及恢复的方法做以下描述: (一)数据库备份: 1、进入命令行界面 2、转换身份为数据库管理员 #su – db2admin 3、停止应用对数据库的操作 $ db2 force application all 将出现以下提示: DB20000I FORCE APPLICATION 命令成功完成。 DB21024I 该命令为异步的,可能不会立即生效。 4、备份ROEEE数据库 $ cd ~ $ mkdir backup $ cd backup $ mkdir roeee $ cd roeee $ db2 backup db roeee user db2admin using db2 等待出现成功提示后数据库备份成功 5、备份DTDB数据库 $ cd .. $ mkdir dtdb $ cd dtdb $ db2 backup db dtdb user db2admin using db2 等待出现成功提示后数据库备份成功,至此,数据库备份完成。

(二)数据库做增量备份 1、首先对数据库作增量备份设置 (1)进入命令行界面 (2)转换身份为数据库管理员 #su – db2admin (3)进入DB2命令行进行设置 $ db2 db2 =>update db cfg for dtdb using trackmod yes 2、设置完成后,须执行一次完整备份: db2=> force application all db2=> backup db dtdb to /home/db2admin/backup/dtdb db2=> backup db roeee to /home/db2admin/backup/roeee 3、完成后,进行差量备份: db2=> backup db dtdb incremental delta to /home/db2admin/backup/dtdb db2=> backup db roeee incremental delta to /home/db2admin/backup/roeee (三)数据库备份的恢复 $ cd ~ $ cd backup/roeee $ db2 restore db roeee user db2admin using db2 等待成功提示后执行 $ cd ../dtdb $ db2 restore db dtdb user db2admin using db2 等待成功提示后完成恢复操作

信息系统数据备份管理制度

23 信息系统数据备份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保护重要信息系统的数据运行安全,规范数据备份管理,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重要信息系统范围内,服务器端和客户端数据的备份管理。 第三条服务器端的数据备份由系统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共同实施,备份介质则由介质管理员负责保存。 第四条客户端的数据备份由各网络用户自行实施,备份介质则由用户或介质管理员负责保存。 第五条服务器端的数据备份包括对应用软件的数据备份和对用户数据的备份两部分,客户端的数据备份则主要是对用户数据的备份,包括用户的软件、文档、专业数据信息等。 第六条服务器端的数据备份主要采用磁带备份和光盘备份两种方式,客户端的数据备份则可视数据和网络资源情况灵活选择,常用的方式包括活动硬盘备份和光盘备份。 第七条服务器端的应用软件备份包括磁带备份和光盘备份两种方式,光盘备份主要针对软件的安装数据,磁带备份主要针对软件的运行数据;用户数据则主要采用磁带备份的方式。

第八条服务器端的光盘备份在应用软件安装以前进行,备份以后的光盘由介质管理员进行存放。 第九条服务器端的磁带备份必须根据相应的备份策略和实施方案(在备份管理软件中定义),确定备份内容、备份时间、备份周期等,如每天执行一次完全备份,每三小时执行一次增量备份;备份以后的磁带由介质管理员存放。 第十条为了便于对服务器端的系统软件进行应用与管理,机房中须备有与系统软件有关的应用手册和各种指南等资料,以供运行、维护人员查阅,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带出机房。 第十一条所有的数据备份必须登记在“数据备份记录表”中,包括备份方式、原数据的存储路径、备份数据存储介质的密级标识、备份起止时间、备份者等(见附表l《数据备份记录表》)。 第十二条应用软件的源程序除了在磁介质上备份以外,程序员可根据需要进行打印备份,以防应用程序发生意外、难以恢复。 第十三条应用软件开发人员应将项目的调研资料、各阶段的设计说明书、图表、源程序、应用系统运行流程图等进行分类归档,以便查阅。 第十四条当修改应用软件时,具体的功能修改、逻辑修改、程序变动等,都应有相应的文档记录,以备查阅。

数据备份的原则

数据备份的原则 对数据进行备份是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消除系统使用者和操作者的后顾之忧。不同的应用环境要求不同的解决方案来适应,一般来说,要满足以下原则:? 稳定性 备份产品的主要作用是为系统提供一个数据保护的方法,于是该产品本身的稳定性就变成了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与操作系统100%的兼容。 ? 全面性 在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可能会包括了各种操作平台,如NetWare、Windows NT/2000、UNIX等,并安装了各种应用系统,如数据库、群件系统等。选用的备份软件,要支持各种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典型应用。 ? 自动化 很多单位由于工作性质,对何时备份、用多长时间备份都有一定的限制。 在下班时间系统负荷轻,适于备份。可是这会增加系统管理员的负担,由于精神状态等原因,还会给备份安全带来潜在的隐患。因此,备份方案应能提供定时的自动备份,并利用磁带库等技术进行自动换带。在自动备份过程中,还要有日志记录功能,并在出现异常情况时自动报警。 ? 高性能 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数据越来越多,更新越来越快,在休息时间来不及备份如此多的内容,在工作时间备份又会影响系统性能。这就要求在设计备份时,尽量考虑到提高数据备份的速度,利用多个磁带机并行操作的方法。 ? 安全性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病毒传播的高速通道,给数据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如果在备份的时候,把计算机病毒也完整的备份下来,将会是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要求在备份的过程中有查毒、防毒、杀毒的功能,确保无毒备份。 ? 操作简单

数据备份应用于不同领域,进行数据备份的操作人员也处于不同的层次。这就需要一个直观的、操作简单的图形化用户界面,缩短操作人员的学习时间,减轻操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使备份工作得以轻松地设置和完成。 ? 实时性 有些关键性的任务是要24小时不停机运行的,在备份的时候,有一些文件可能仍然处于打开的状态。那么在进行备份的时候,要采取措施,实时地查看文件大小、进行事务跟踪,以保证正确地备份系统中的所有文件。 ? 容错性 数据是备份在磁带上的,对磁带进行保护,并确认备份磁带中数据的可靠性,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如果引入RAID技术,对磁带进行镜像,就可以更好的保证数据安全可靠,给用户再加一把保险锁。 3数据备份的策略 3.1备份系统组成 能否安全有效的备份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 执行备份的存储设备 存储设备的质量与性能在整个备份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能否进行高质量备份的关键所在。目前的信息存储设备市场主要有磁带备份、磁盘备份两种方式,而磁盘具有更高的备份恢复效率速度,且没有经常更换磁带、和磁带容易损坏的烦恼。 ? 控制备份的软件 操作系统通常包括一些基本功能,但是为了达到更好的备份效果,最好使用专门的备份软件。优秀备份软件包括加速备份、防病毒、自动操作、灾难恢复等特殊功能,对于安全有效的数据备份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