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道教文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彭祖,秦汉时起,武夷山已成为道教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播地,有关的神话传说非常生动。如唐代陆羽的《武夷山记》里也有一则记载:秦始皇二年,有一位驾紫云、骑白马的神仙飘落在山中,号为“武夷君”,自称奉天帝之命,驻节此山,统领地仙。
在《武夷古记》里也有一则记载:秦时皇太姥母子二人如武夷山修炼,他们结庐于大王峰麓,居住于太姥岩上,后修炼成仙,升真而去。随后而来的还有魏王子骞等十三人,也都修炼得道,飞升而去。宋代祝穆《武夷山记》记载: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与皇太姥、魏王子骞等十三仙在幔亭峰顶大摆宴席,会见乡人——这就是著名的“曼亭招宴”的传说。
武夷山和道教文化密切关联,在正史中也有记载。最早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就明确写着汉武帝令祠官“祀武夷君,用干鱼”。从那以后,历代的帝王都崇祀武夷君,到了宋代乾兴至熙宁年间,皇帝先后20次派使节投送“金龙玉简”。
武夷山最大的道院宫观是“武夷君”。它坐落在大王峰南麓,紧邻九曲溪水,从创建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历来收到朝廷的重视。南唐保大二年,元宗李璟为其弟弟李良佐辞荣入道而将屋宇移建今址,改称“会仙观”。宋代朝廷在观内社“提举”一职,直接派来官员管理宫观事务。
武夷山水奇幻百出,许多景点都深深渗透着道家文化的影响,1962年,郭沫若在雨中泛游九曲溪,欣然命笔题诗,其中“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武夷山水与道教文化的关系。
“六六”指武夷山的三十六峰,“三三”指九曲溪,在“六六”、“三三”的峰岩和水域之中,许多景点就是以道教文化的特定词汇命名的,而且,每一景点都有一个魅力的神话传说,如“大王和玉女”、“幔亭招宴”、“铁拐李与天柱峰”、“金鸡洞”、“樵子观弈”等传说故事都体现着到家文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