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严重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关节,引起关节炎症和破坏,同时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临床医生需要根据一系列的标准进行判断,以确保患者能够尽早获得正确的治疗和管理。
一般来说,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表现,类风湿关节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对称性多关节炎、晨僵、活动后关节肿胀和疼痛,以及系统性症状如疲乏、食欲减退、发热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风湿结节、雷诺现象、眼部病变等特征性表现。
2.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拉丁肽抗体等指标的检测。
这些指标的升高可以提示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性,但并非特异性诊断指标。
3. 影像学检查,X线、超声、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观察关节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排除其他关节疾病。
4. 诊断标准,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风湿病学会(EULAR)发布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患者需要满足一定数量的关节受累和持续时间、实验室检查指标、炎症体征等要求。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综合以上各方面的信息,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除了以上列举的诊断标准外,还需要排除其他类风湿样疾病、感染性关节炎、结晶性关节病等可能的诊断,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总的来说,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医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判断和诊断。
只有准确诊断,患者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从而减轻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延缓疾病的进展。
因此,对于患者来说,及早就诊、及早确诊是非常重要的,也希望医生能够加强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的学习和理解,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治疗指南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治疗指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患病率约为0.32-0.36%。
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
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一、临床表现病情和病程有个体差异,从短暂、轻微的少关节炎到急剧进行性多关节炎。
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和足趾关节最为多见;颈椎、颞颌关节、胸锁和肩锁关节也可受累,并伴活动受限;髋关节受累少见。
关节炎常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和压痛,晨僵常长达1小时以上。
最为常见的关节畸形是腕和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的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和呈“天鹅颈”样及纽扣花样表现。
重症患者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并因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痉挛失去关节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
除关节症状外,还可出现关节外或内脏损害,如类风湿结节,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等病变。
二、实验检查多数活动期患者有轻至中度正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有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可升高,血清补体水平多数正常或轻度升高,60%~80%患者有高水平类风湿因子(RF),但RF阳性也见于慢性感染(肝炎、结核等)、其他结缔组织病和正常老年人。
其他如抗角质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等自身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但敏感性仅在30%左右。
三、X线检查为明确本病的诊断、病期和发展情况,在病初应摄包括双腕关节和手及(或)双足X线片,以及其他受累关节的X线片。
RA的X线片早期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附近轻度骨质疏松,继之出现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破坏,关节脱位或融合。
根据关节破坏程度将X线改变分为Ⅳ期(表1)表1 类风湿关节炎X线进展的分期I期(早期)1 X线检查无破坏性改变2 可见骨质疏松II期(中期)1 骨质疏松,可有轻度的软骨破坏,有或没有轻度的软骨下骨质破坏2 可见关节活动受限,但无关节畸形3 邻近肌肉萎缩4 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和腱鞘炎III期(严重期)1 骨质疏松加上软骨或骨质破坏2 关节畸形,如半脱位,尺侧偏斜,无纤维性或骨性强直3广泛的肌萎缩4 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或腱鞘炎IV期(末期)1 纤维性或骨性强直2 III期标准内各条标准前冠有号者为病期分类的必备条件四、诊断要点1.诊断标准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自身抗体及X线改变。
类风湿关节炎达标治疗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达标治疗标准
1. 早期干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关键。
早期干预可以减轻炎症
和关节损伤,降低疾病活动性和残疾率。
2. 综合治疗,达标治疗标准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营养支
持和心理支持等多种治疗手段,以综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个体化治疗,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案是重要的。
根据患者的病
情严重程度、病史和其他相关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 疾病活动性监测,定期监测疾病活动性和关节损伤情况,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5. 药物治疗,包括疾病修正抗风湿药物(DMARDs)、生物制剂、类固醇和镇痛药等。
合理使用药物,控制疾病活动性,减轻疼痛和
关节炎症。
6. 营养支持,合理的饮食和营养补充对于患者康复非常重要,
尤其是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
7. 康复训练,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有助于维持关节功能和减轻
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类风湿关节炎的达标治疗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方案,需要医生、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努力。
通过早期干预、个体化治疗、
综合治疗和定期监测,可以有效控制疾病活动性,减轻疼痛,减缓
关节损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类风湿的诊断标准
类风湿的诊断标准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关节病,通常会导致关节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疾病进展至关重要。
因此,了解类风湿的诊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类风湿的诊断需要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
患者通常会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乏力等症状。
体格检查时,医生会注意观察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度和畸形等情况。
其次,类风湿的诊断还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可以发现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等指标的异常。
此外,C反应蛋白和沉积率等炎症指标也会升高。
这些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助于类风湿的诊断和疾病活动性的评估。
除了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外,影像学检查也是类风湿诊断的重要手段。
X光、超声、MRI等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关节破坏、软组织肿胀和关节腔积液等情况,从而协助诊断和评估疾病的进展程度。
在诊断类风湿时,医生还需要排除其他类风湿样疾病和关节炎的可能性。
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风湿性疾病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上有一定的重叠,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总的来说,类风湿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结合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进行判断。
一旦诊断出类风湿,及时开始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在诊断类风湿时,医生需要高度警惕,因为早期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因此,对于可能患有类风湿的患者,及时就诊并进行全面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了解类风湿的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并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方案【概论】类风湿性关节炎(RA ),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痹证范畴,俗有骨痹、历节风之称。
是一种以慢性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多以手足小关节起病,常呈对称性,早期症状为受累关节的疼痛、肿胀、活动困难及发僵,长久不愈的晚期症状则为关节畸形。
【诊断标准】1、晨僵至少1小时,持续至少6周。
2、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持续至少6周。
3、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持续至少6周。
4、对称性关节肿胀,持续至少6周。
5、手X线的改变。
6、皮下结节。
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定度>1:32。
以上7条中具备4条或4条以上即可确诊类风湿性关节炎。
【关节功能分级标准】I级:日常活动不受限。
Ⅱ级:有中等强度的关节活动受限,但能满足日常活动需要。
Ⅲ级:关节有明显的活动受限,患者不能从事大多数职业或不能很好地照料自己。
Ⅳ级:丧失活动能力或被迫卧床或只能坐在轮椅上。
【X线分期】I期:正常或关节端骨质疏松。
Ⅱ期:关节端骨质疏松,偶有关节软骨下囊样破坏或骨侵蚀改变。
Ⅲ期:明显的关节软骨下囊性破坏,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半脱位畸形。
Ⅳ期:除Ⅱ、Ⅲ期改变外,并有纤维性或骨性强直。
【证候】1、湿热痹阻证主症:关节肿痛而热,发热,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关节畸形。
次症:口渴,汗出,小便黄,大便干。
舌脉: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或弦滑。
2、寒湿痹阻证主症:关节冷痛而肿,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关节畸形。
次症:口淡不渴,恶风寒,阴雨天加重,肢体沉重。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弦紧。
3、肾气虚寒证主症:关节冷痛而肿,肢冷不温,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关节畸形。
次症:面色咣白,精神疲惫,腰膝酸软。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弱。
4、肝肾阴虚证主症:关节肿胀疼痛或酸痛,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关节畸形。
次症:腰膝酸软,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咽干,潮热。
舌脉:舌质红,苔少,脉沉细弦。
5、瘀血痹阻证主症:关节肿胀刺痛,或疼痛夜甚,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关节畸形。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
• 病情活动度
• 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
达标治疗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RA活动性判断
• 疲劳程度 • 晨僵持续时间 • 关节疼痛和肿胀的数目和程度
• 炎性指标:ESR、CRP
• DAS28 • 其他影响预后的因素:病程、躯体功能障碍(如HAQ 评分)、关节外表现、血清中自身抗体和HLADR1/DR4是否阳性,以及早期出现X线提示的骨破坏 等。
生物DMARDs治疗
1.TNF-a阻滞剂
– etanercept(益赛普、强克、安佰诺、恩利) – infliximab(类克) – adalimumab(修美乐)
2.IL-6单抗(雅美乐) 3.IL-1R拮抗剂 抗炎,防止骨质破坏,疗效确切 4.CTLA4-Ig融合蛋白 感染,昂贵 5.抗CD20单抗 6.JAK抑制剂(托法替布)
–患者血清自身抗体阴性,而血尿酸水平大多 增高。慢性患者可在关节周围和耳廓等部位 出现痛风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鉴别诊断
• 强直性脊柱炎
– 多见于男性青壮年
– 以非对称性的下肢大关节为主,骶髂关节及
脊柱受累明显。晚期脊柱呈竹节样改变,骶
髂关节间隙消失及骨性融合。 – 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 HLA-B27 90% 以上 阳性。
• 早期治疗 • 联合用药
• 方案个体化
• 功能锻炼 • 病人教育
治疗
• 一般治疗
–休息、关节制动及关节功能锻炼。
• 药物治疗
–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1、晨僵持续至1小时(每天),病程至少6周;
2、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
3、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
4、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
5、有皮下结节;
6、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
7、类风湿因子阳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原则:
1、控制关节及其他组织的炎症,缓解症状。
2、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畸形。
3、修复受损关节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
4、晚期患者可行关节畸形矫形外科手术。
供稿:内三姜聪编辑:彭永宾。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国医学协会风湿病学分会制定了《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旨在提供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概述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是基于大量实验和临床经验的综合指南,依据循证医学原则制定而成。
指南的编制以循证医学(Clinical Evidence)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意见,并参考患者的实际需要和医疗资源。
二、诊断标准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主要根据以下几方面进行判断:1.病史表现:包括关节炎的表现和病程,如关节疼痛、关节红肿、关节功能障碍等。
2.关节检查:通过观察、触诊、活动度测量等方式对患者关节进行全面检查,确定关节受损的范围和程度。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指标的检测,协助诊断和评估疾病活动性。
4.影像学检查:如X线、MRI等检查可以帮助评估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和损伤情况。
三、治疗原则1.药物治疗:指南提供了详细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疾病修饰抗风湿药等,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和职业治疗等,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提高关节功能。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受损的关节,如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等,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随访管理指南提供了明确的随访管理流程,包括定期复查疾病活动性和关节功能、监测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副作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等。
随访管理的目的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五、临床应用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应用,帮助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指南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案供医生参考,同时也提醒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风湿性关节炎诊疗规范
风湿性关节炎诊疗规范
简介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
活质量。
制定适当的诊疗规范对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至关重要。
诊断标准
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应基于以下标准:
1. 关节痛和肿胀,在至少一个关节持续6周以上;
2. 体检发现关节炎特征,包括关节红肿、活动受限、压痛等;
3.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
4. 排除其他类风湿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等可能疾病。
诊疗规范
1. 基本治疗:
- 了解病情、提供疾病知识和心理支持;
- 躯体活动和关节功能锻炼;
- 管理并改善疼痛;
- 提供适当的辅助器具。
2. 药物治疗:
- 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缓解疼痛和炎症,长期使用需要注意副作用;
- 糖皮质激素:短期内缓解炎症和疼痛,副作用较多请谨慎使用;
- 疾病修饰性抗风湿药物(DMARDs):具有改善关节炎症和结构损害的作用,如甲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等;
- 生物制剂:用于治疗严重的关节炎,如抗肿瘤坏死因子生物制剂。
3. 外科治疗:
- 关节镜手术:用于关节清理和修复;
- 关节置换手术:对于无法保留的关节,可以考虑关节置换。
随访和评估
患者治疗后需要定期随访和评估,以确保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是风湿性关节炎诊疗规范的简要介绍,详细的诊疗规范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最新临床指南制定。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评价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与评价标准一、诊断标准:1. ACR(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诊断标准:(1)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
(2)至少三个关节区的关节炎:关节肿痛涉及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共14个关节区中至少3个。
(3)手关节炎。
关节肿胀累及近端指间关节,或掌指关节,或腕关节。
(4)对称性关节炎。
同时出现左、右两侧的对称性关节炎(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不要求完全对称)。
(5)皮下结节。
(6)RF阳性(所用方法在正常人的检出率<5%。
(7)手和腕关节X线片显示骨侵蚀或骨质疏松。
注:表中1-4项必须持续超过6周,符合表中7项中至少4项者可诊断为RA 但是,不除外符合标准者合并另一种疾病的可能性。
2. 国内诊断标准(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1988):①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为多发性关节肿痛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单发者须认真与其他鉴别,关节症状至少持续6周以上),晨僵。
②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强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结节。
③实验室检查:RF(类风湿因子)阳性,ESR血沉)多增快。
④X线检查:重点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所见。
对具备上述症状及体征的患者,或兼有RF阳性,或兼有典型X线表现者均可诊断。
并有如下分期:①早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有肿痛及活动受限,但X线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
②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及不同程度骨质腐蚀。
③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或强直,活动困难,X线片显示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
3. ACR/EULAR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2010)新标准:冀节受累血淸学【至少需要1采》(0-3^)0RF和ACPA均阴性02-1M大关节1FJF和/缺(:册底漓度阳件2小天廿{椁成车伴太黄节受累)2RF和/或ACPA高橋度處过正常垃3儕以上)阳性34 7叶小黄节佛敢甲侔大黄节曼JS)3冋0牛关节【至少一节小天节哽累)ZA5益性时相反应物(至少需要1条}需裁(0-1^)龊狀持读时间CRPM ES RHjiEB0<6ffl0CRP 或ESRJfl 高11总得分6分以上可确诊RA注:名词解释:①受累关节数:指评价时压痛和肿胀的关节数但不包括DIP、第一腕掌关节、第一跖趾关节;②关节大小的定义:中大关节指肩、肘、膝、髋、踝;小关节指MCP PIP、第一指间关节、跖趾关节2-5及腕;③滴度的定义:高滴度阳性指RF或抗CCP K体中至少1项高于正常上线3倍或以上;低滴度阳性指RF 或抗CCP抗体中至少1项高于正常上线但不超过正常上线3倍.二、评价标准: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评估方案,因此可以说对疾病的活动性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来加以衡量,但是总的原则是一致的,即炎症程度、骨侵蚀的加剧和功能的快速减低均提示病情处于活动状态。
类风湿关节炎 诊断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以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诊断标准是基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综合评估。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详细介绍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首先,临床表现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常见的症状包括对称性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尤其是早晨僵硬超过30分钟,关节肿胀不对称,多关节受累,关节外病变(如滑膜炎、肌腱鞘炎)等。
此外,类风湿关节炎还可伴随全身症状,如疲乏、食欲不振、发热、体重减轻等。
临床医生应当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仔细的体格检查来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从而进行初步判断。
其次,实验室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是常用的实验室指标。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沉和C反应蛋白常常升高,类风湿因子和抗CCP抗体阳性率也较高。
此外,全血细胞计数、肝肾功能、血沉、血清蛋白电泳等检查也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全身情况。
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为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最后,影像学检查是确诊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X线检查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观察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疏松、关节面侵蚀、骨膜增生等表现。
此外,MRI、CT和超声检查也可以帮助医生更清晰地观察关节的病变情况,对于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临床医生应当综合运用这三个方面的检查手段,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及时明确诊断,以便进行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希望本文所述的诊断标准能够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提高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计划病例书写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计划病例书写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长期反复性关节肿痛,关节活动受限,尤以小关节易受累。
2.体格检查:小指、拇指等多节关节肿胀,肩关节、踝关节等大关节肿胀。
3.线检查:关节间隙缩窄、关节周围缺陷等。
4.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血清片蛋白降解酶升高。
巨核细胞数量增多。
二、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三、诊疗计划:
1.药物治疗:美沙黄片每日2 ,口服,长期使用,监测肝功能。
2.物理治疗:中温敷治疗,局部热敷,运动疗法。
3.手术治疗:严重部位关节手术置换。
4.定期复诊,1个月1次,监测病情变化,调整治疗计划。
5.体检项目:肝函数,血常规,反应蛋白。
3个月1次。
6.解释病情,指导其生活方式,适当锻炼,合理饮食。
7.如有不适症状或并发症需及时告知医生。
8.关注并发症预防,防治感染等。
九、 : 通过综合治疗,病情可获得控制,生活质量可提高,症状可缓解,阻止关节损坏及残疾发生。
需要长期随访和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和评价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与评价标准一、诊断标准:1.ACR(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诊断标准:(1)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
(2)至少三个关节区的关节炎:关节肿痛涉及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共14个关节区中至少3个。
(3)手关节炎。
关节肿胀累及近端指间关节,或掌指关节,或腕关节。
(4)对称性关节炎。
同时出现左、右两侧的对称性关节炎(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不要求完全对称)。
(5)皮下结节。
(6)RF阳性(所用方法在正常人的检出率﹤5%)。
(7)手和腕关节X线片显示骨侵蚀或骨质疏松。
注:表中1-4项必须持续超过6周,符合表中7项中至少4项者可诊断为RA。
但是,不除外符合标准者合并另一种疾病的可能性。
2.国内诊断标准(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1988):①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为多发性关节肿痛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单发者须认真与其他鉴别,关节症状至少持续6周以上),晨僵。
②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强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结节。
③实验室检查:RF(类风湿因子)阳性,ESR(血沉)多增快。
④X线检查:重点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所见。
对具备上述症状及体征的患者,或兼有RF阳性,或兼有典型X线表现者均可诊断。
并有如下分期:①早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有肿痛及活动受限,但X线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
②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及不同程度骨质腐蚀。
③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或强直,活动困难,X线片显示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
3.ACR/EULAR(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2010)新标准:总得分6分以上可确诊RA。
注:名词解释:①受累关节数:指评价时压痛和肿胀的关节数但不包括DIP、第一腕掌关节、第一跖趾关节;②关节大小的定义:中大关节指肩、肘、膝、髋、踝;小关节指MCP、PIP、第一指间关节、跖趾关节2-5及腕;③滴度的定义:高滴度阳性指RF或抗CCP抗体中至少1项高于正常上线3倍或以上;低滴度阳性指RF或抗CCP抗体中至少1项高于正常上线但不超过正常上线3倍.二、评价标准: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评估方案,因此可以说对疾病的活动性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来加以衡量,但是总的原则是一致的,即炎症程度、骨侵蚀的加剧和功能的快速减低均提示病情处于活动状态。
类风湿关节炎分类诊断标准和标准治疗
D:症状持续时间
• 症状持续时间指的是评估时,患者自己报 告的受累关节滑膜炎体征或症状(如疼痛, 肿胀,触痛)的持续时间,不论是否经过 治疗。
• <6周(0分) • ≥6周(1分)
与ACR/1987标准的区别
• 1、早晨起来关节僵硬,持续至少1小时。
• 2、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部位的软组织肿胀(关节炎)
• 3、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或腕关节肿胀超过6周或12周
• 4、对称性肿胀(关节炎),既身体两侧相同关节同时或 先后发病。
• 5、皮下类风湿结节。
与ACR/1987标准的区别
• 6、X线片显示手和(或)腕关节软骨面呈糜烂样和(或) 关节周围骨质稀疏改变。
• 7、类风湿因子阳性。
• 备注:以上1—4条必须持续出现至少6周或12周。具备4条 或4条以上者,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因子阳 性并不能一定确诊为类风湿。
B:血清学
• RF 类风湿因子 • 抗CCP 抗环瓜氨酸抗体
• RF和抗CCP阴性
(0分)
• RF和抗CCP,至少有一项是低滴度阳性。(2分)
• RF和抗CCP阴性,至少有一项高滴度阳性(3分)
C:急性期反应物
• 至少需要有一项结果阳性。 • CRP:C反应蛋白 • ESR:血沉
• CRP和ESR均正常 (0分) • CRP或ESR异常 (1分)
提供国际通行的治疗方案, 有助于分级医疗的实施。
目标人群: 1.有至少一个关节具有明确的临床滑膜炎。 2.具有滑膜炎,用其他疾病不能解释的。
RA分类标准:评分算法:A-D的项目评分相 加;患者如果按下列标准评分≥6分,明确 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A:受累关节
指查体时发现的任何肿胀、压痛的关节,可通过 滑膜炎的影像学证实。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类风湿关节炎(rhematoidarthritis)系一种以关节滑膜出现反复发作的反应性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进行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最终导致关节软骨和关节面骨质破坏而引起关节变形和功能障碍。
疾病晚期可致关节僵硬和畸形,功能丧失,并有骨与骨骼肌的萎缩,若无有效治疗,在发病的几年内丧失劳动力,生活能力可部分或完全丧失。
【诊断提示】(I)青壮年期发病,多呈缓慢进展过程。
(2)病变早期可有多发性(N3个关节)关节炎,尤以四肢小关节最常受累,多为对称性。
急性期可有发热、受累关节肿痛等全身症状。
(3)晨起关节僵硬多持续21h。
(4)中、晚期关节呈畸形改变。
(5)在骨突出处的伸侧及关节附近可出现皮下结节。
(6)血清类风湿因子多阳性,活动期血沉增快。
(7)血清免疫学检查,抗环瓜氨酸抗体(抗CCP抗体)对RA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高。
(8)X线检查可有脊柱关节间隙变小、骨质侵蚀或典型的骨质脱钙。
(9)滑膜活检和皮下结节活检对诊断有帮助。
(10)早期与风湿性关节炎鉴别。
【治疗措施】治疗原则包括早期治疗、联合用药、个体化治疗方案和功能锻炼。
1.一般治疗包括患者教育、休息、关节制动(急性期)、关节功能锻炼(恢复期)、物理疗法等。
有发热及明显关节肿痛时卧床休息,直至症状消失。
饮食中应富含蛋白质及各种维生素。
避免受潮、受凉。
2.非畜体抗炎药选用阿司匹林4〜6g∕d,分4次服,亦可用肠溶片或水溶剂;布洛芬(芬必得)400〜600mg,3-4次/d;双氯芬酸25-50mg,3次/d;呻味美辛(消炎痛)25mg,3次/d;毗罗昔康20mg,1次∕d,选择性COX-2抑制药可减少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3.主张早期使用,联合用药(1)抗风湿药:①甲氨蝶吟每周7.5〜25mg,1~2个月起效;疗程至少半年,多作为首选,并作为联合治疗的基本药物。
②柳氮磺叱喏,从小剂量开始0・25~0.58/次,每日3次,逐渐加量至每日2〜3g,分次餐中服,磺胺过敏者禁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规范
痹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治规范一、病证名中医诊断:痹病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二、诊断依据:1、初起多以小关节呈对称性疼痛、肿胀、多发于指关节或背脊晨僵,活动不利。
晨僵至少持续1小时,持续6周以上。
2、有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持续6周以上。
3.腕关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肿胀至少6周以上。
4、对称性关节肿胀至少6周。
5.有皮下类风湿结节。
6、查类风湿因子阳性。
7. 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改变,或关节骨面侵蚀呈半脱位或脱位,以及骨性强直,关节面融合等。
符合上述7项中的4项或4项以上者,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三、证候分类:1、风寒湿阻: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局部畏寒怕冷,舌质苔薄白脉沉紧或浮紧。
2、痰瘀互结:关节漫肿日久,僵硬变形,屈伸受限,疼痛固定,痛如锥刺,昼轻夜重,口干不欲饮。
舌质紫暗,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
3、风湿热郁:关节红肿疼痛,晨僵,活动受限,兼有恶风发热,有汗不解,心烦口渴,便干尿赤,舌质红苔黄或燥,脉滑数。
4、肾虚寒凝: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活动不利,畏寒怕冷,神倦懒动,腰背酸痛,俯仰不利,天气寒冷加重,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5、肝肾亏虚:病久关节肿胀畸形,局部关节灼热疼痛,屈伸不利,形瘦骨立,腰膝酸软,伴有头晕耳鸣,盗汗,失眠,口渴不欲饮或饮不多,舌质红或淡,舌苔白或滑或少津,脉沉细数或沉细弱。
6、气血亏虚:关节疼痛、肿胀僵硬,麻木不仁,行动艰难,面色泛白,心悸自汗,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四、入院指征:1、患者有潮湿地居住史;2、初起以小关节对称性疼痛、肿胀或关节晨僵,活动不利,病久则关节变形,周围肌肉萎缩。
3、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类风湿因子阳性,X线摄片可见骨质疏松,或关节面侵蚀呈半脱位或脱位,以及骨性强直,关节面融合等。
五、治疗常规:1、针灸治疗以补虚泻实为主;①虚证取中脘、天枢、足三里、血海、阴陵泉、三阴交以补益气血。
②实证如关节疼痛,肿胀取:肩骨禺、曲池、合谷、八邪、犊鼻、膝眼、中封、丘墟、昆仑、太溪、以祛风除湿通络。
类风湿确诊标准
类风湿确诊标准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关节,同时也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确诊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将介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确诊标准。
一、临床表现。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主要包括关节炎、全身症状和类风湿因子阳性。
关节炎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受累,以手、腕、踝、膝等大关节为主,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受限,晨僵现象严重。
全身症状包括疲乏、食欲不振、发热、体重减轻等。
类风湿因子阳性是指血清类风湿因子检测阳性。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确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依据,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指标。
血沉和C反应蛋白常常升高,反映了炎症的活动程度。
类风湿因子阳性率为70-80%,但也有少数患者类风湿因子阴性。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异性标志物,阳性率为60-80%。
三、影像学检查。
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显示关节炎的病变情况,包括关节面的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等。
这些检查有助于了解关节炎的程度和范围,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四、其他检查。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确诊还需要排除其他关节炎病因,如结核性关节炎、晶体关节炎等。
关节穿刺液检查和病理活检有助于鉴别诊断。
综上所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确诊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其他检查。
临床医生应该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影像学检查和其他检查,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明确诊断,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确诊标准,提高诊断水平,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好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重类风湿关节炎(2016年版)
一、类风湿关节炎(RA)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ICD-10︰M05 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RA诊断标准。
1、晨僵至少1h,持续时间≥6周。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持续时间≥6周。
3、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持续时间≥6周。
4、对称性关节肿,持续时间≥6周。
5、皮下结节。
6、手部X线片改变。
7、类风湿因子阳性。
确诊RA,至少需具备7项中的4项标准。
为了对早期RA及时诊断与干预,2009年欧洲风湿病协会(EULAR)与美国风湿病学会共同提出了新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
1、受累关节数(0-5分):1个中大关节0分;2~10个中大关节1分;1~3个小关节2分;4~10个小关节3分;>10个,至少1个为小关节5分。
2、血清学抗体检测(0-3分):类风湿因子(RF)或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均阴性0分;RF或抗CCP至少1项低滴度阳性2分;RF或抗CCP至少1项高滴度阳性3分。
3、滑膜炎持续时间(0-1分):<6周0分;6周1分。
4、急性期反应物(0-1分):C反应蛋白(CRP)或红细胞沉降率(ESR)均正常0分;CRP或ESR增高1分。
以上4项累计最高评分6分或以上可以诊断RA。
(三)病情活动度的判断。
根据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红细胞沉降率、CRP、有无骨侵蚀破坏等指标可以判断RA的疾病活动度。
病情活动指数(DAS28)较常用。
(四)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0年),《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非药物治疗
(1)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教育。
(2)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2、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
(五)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14-21天。
(六)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编码(ICD-10︰M05 901)。
2. 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且为严重类风湿关节炎者:DAS28 ≥3、6;或伴有关节外表现,如血管炎、肺部、周围神经病变等,并经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治疗。
3.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七)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红细胞沉降率、CRP;
(3)抗体(包括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学指标;
(4)胸部正侧位X线片、心电图、关节X线,腹部B超。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
(1)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2)自身抗体系列;
(3)有心、肺部受累者: 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肺CT、心脏彩超。
(八)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非甾类抗炎药(NSAIDs):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选择合适的药物及疗程。
2.糖皮质激素:能迅速改善关节肿痛与全身症状。
适应症为:(1)伴有血管炎等关节外表现的重症RA;(2)不能耐受NSAIDs的RA患者作为“桥梁”治疗;(3)其她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RA患者;(4)根据病情对肿胀明显关节可关节腔注射长效皮质激素。
3.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一旦诊断,尽早使用。
对于病情重,有多关节受累、伴有关节外表现或早期出现关节破坏等预后不良因素者应考虑DMARDs联合应用。
常用的药物为: 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柳氮磺吡啶、硫酸羟氯喹等药物,环磷酰胺(主要用于合并血管炎或肺部表现者),用药前后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及其她有关项目。
4.植物药:包括雷公藤、白芍总苷等。
5、生物制剂,上述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的难治性患者可依据病情酌情考虑。
包括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IL-6拮抗剂等。
(九)出院标准。
1、明确诊断。
2、治疗有效。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合并症与/或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对于疑难病例,未达到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的关节炎待查者,如需关节镜检查,转入外科临床路径。
2、对于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且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与/或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3、有手术治疗指征需外科治疗者,转入外科治疗路径。
二、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ICD-10︰M05 90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月日出院日期: 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2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