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事实及法律为依据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的基本原则之一。
指进行诉讼必须以案件的客观事实作为基础,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
这项原则的目的是,使司法机关所处理的案件真正做到正确、合法,以保证准确地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权益。
坚持以事实为根据,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具体的案件情况出发,使认定的事实完全符合案件的客观真相。
这就必须重证据、重调查研究。
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就是要求侦查、审判人员在办案中既要按实体法办事,又要按程序法办事。
程序法是司法机关办案的操作规程,是指导刑事、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准则。
程序合法是正确处理案件的重要保证。
在刑事诉讼中定罪量刑,在民事诉讼中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则需以刑事、民事法律等实体法为准绳。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事实是正确运用法律的前提,依法判决是调查事实的继续和目的。
只有把两者正确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合理地处理案件。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民意如何绑架司法?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民意如何绑架司法?列宁说:宪法是一张写满了人民权利的纸。
马丁·路德·金说:权利不能写在纸上,要变成现实,如同一张支票,要能够兑换。
在人民共和国的制度框架下,宪法是作为主人的全部人民之间的契约,以此建立政府,维护权利,承担义务。
宪法之所以神圣,因为它超越于所有组织和个体之上,是共同意志的体现。
宪法的根本性特征体现之一就是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抵触部分便无效。
而法律本身,是在宪法指导下,适用于具体领域、具体事项的调整各方行为的规范。
宪法和法律,是一个社会公共生活的最高主宰,便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政府与民众同受法律约束。
而相对于民众来说,政府是强势的一方,更容易践踏法律。
因此,依法治国首先是依法治政府,从而使得民众免于政府暴虐的权力的凌辱。
法律,是所有人的”挡箭牌“!法律的公平是社会公正的基础。
法律不会自我实现正义,法律不会自己动起来,所以得有司法。
在发达国家,秉承三权分立,司法分支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守护公平正义。
在中国,同样检察司法独立。
司法审判是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
正如法徽所呈现的:以代表国家权力的华表来承载公平,而其中的华表,又很像一把倒插的宝剑。
这也对应了古希腊传统中正义女神的形象:一手拿天平,意为公正,不偏不倚;一手拿剑,铲除邪恶,辅助弱小。
在司法审判中,案件事实本身是唯一的依据,而事实的真相只有一个。
有人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是想象,不是真相。
真相也许晦暗不明,也许”罗生门“,但它一直在那里。
曾经的日本人,和我们一样信奉”罗生门“;但今日的日本人,认为“真相只有一个”。
真相不会没有,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在真相发现的路上,有了太多障碍!要有真相,就得有诚实,诚实的证言证词。
在欧美文化中,诚实是非常重要的美德。
“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有人说,克林顿在总统任内遭遇弹劾,是因为性丑闻。
错了,是因为克林顿做伪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正义是社会正义的最后堤坝。
证明书中的事实与法律依据

证明书中的事实与法律依据证明书是一种书面文件,主要用于证明某个特定的事实或情况。
通常情况下,证明书需要详细列举相关的事实,并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来支持这些事实。
在撰写证明书时,既要准确陈述事实,又要确保法律依据的合法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探讨证明书中事实与法律依据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书写和呈现它们。
一、事实的准确陈述在证明书中,准确陈述事实是非常重要的。
事实应该全面、清晰地呈现,确保读者对所证明的事实具有准确的理解。
关键的事实应该以条款或者小标题的形式呈现,以增强文章的清晰度和可读性。
例如,假设我们要证明某人在公司中表现出色,可以列举以下事实:1. 员工在公司工作期间取得了显著成绩,完成了多个关键项目。
2. 员工得到了同事和上级的高度赞扬和认可,多次被评为月度最佳员工。
3. 员工积极参与团队合作,不断提出建设性意见,并能够有效地沟通和协调。
二、合法有效的法律依据在证明书中,法律依据是支持事实并证明其合法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依据应来自合适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或者相关的判例。
在列举法律依据时,可以简要说明该法律的内容,并陈述其与事实的关联。
例如,在证明某人在公司工作表现出色时,可以引用以下法律依据:1. 劳动法第XX条:员工有权获得合理的工作环境和公平的评价,公司有责任对员工的优秀表现予以承认和奖励。
2. 公司内部评优制度:根据公司制定的评优制度,员工在完成任务和表现突出时将获得相应的奖励和荣誉。
三、正确书写和呈现事实与法律依据为了使证明书更易读和易懂,正确书写和呈现事实与法律依据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建议:1. 使用简明的语言:使用清晰、简单的语言来陈述事实和法律依据,尽量避免使用复杂难懂的法律术语。
2. 空白行分隔:在列举事实和法律依据之间加入空白行,可以使文章排版更加整洁,提高可读性。
3. 引用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如果有必要,可以在证明书中引用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以进一步支持所述的事实和法律依据。
司玲玲律师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赢得社会好评

司玲玲律师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赢得社会好评司玲玲山东保君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律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理学学士,民商法研究生,高级工程师。
具有多门学科知识背景,法学功底扎实。
从事过教育、管理、经营、律师等工作,社会阅历丰富。
从事法律工作以来,代理了大量公司业务、政府采购、交通事故、建设工程纠纷、刑事、劳动争议纠纷案件。
善于处理疑难复杂案件,认真钻研法律,对待当事人认真负责,诚实信用。
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法学知识扎实,多学科知识交叉,综合能力强的优点,诉讼和非诉业务逐年提升,曾荣获省法律援助中心先进个人和济南市司法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司玲玲律师,经验丰富、专业扎实、业务精湛,多年的从业经历积累了丰富的执业经验,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极强的处理复杂疑难法律事务的能力,其业务范围覆盖民商事、房地产、公司证券、金融保险、刑事、企业破产清算、知识产权等法律事务领域。
担任济阳人民政府、济南段北街道办、山东技师学院、大众生活报社、健康导报社、经济视野杂志社、济南华联超市、济南西城汽车公司、北京创美集团公司、山东嘉豪集团公司、中视网、中国华侨网、黄河文明网、金融品牌网、中国社会民生网等多家单位的法律顾问。
司玲玲律师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依法独立执业,勤勉尽责,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高效、规范的法律服务,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事实,坚定忠实地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山东保君律师事务所于2002年经山东省司法厅批准成立。
本所与山东省和济南市各级党政机关尤其是公检法机关工作联系沟通密切。
现有专职律师37人,业务范围涵盖传统民商刑事诉讼、各类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业务、政府采购招投标律师见证事务、建筑房地产工程法律、公司证券破产清算法律、金融保险投资业务、知识产权保护业务等专业领域。
多年来在张宝军主任带领下,山东保君律师事务所全体律师勤勉尽责,以学者型的严谨态度、专家型的服务水平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优质、高效、规范的法律服务,坚定忠实地维护了委托人及顾问单位的合法权益,获得了同行及客户的充分肯定,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事实为依据 法律为准绳——对质疑项目复核审查工作的探讨

或许评审专家没有把问题讲透讲明白,或 许质疑供应商投标代表 只负责销售,不懂
技术要求 ,错误地认为剔除 出局后还可以 “ 起死 回生” 遇到这类情况, , 应该把采购文 件、评审记录和其他足可以证明当时情景 的一切相关资料作为依据 ,不要让 质疑供 应商认为有 “ 空子” 可钻, 相信在铁的事实 面前 ,一切虚假的外衣终将被剥落 。
中负责质疑投诉处理的部门; 二是采购人单
位的经办人员和纪检监察人员; 三是参加该 项 目评审的评审专家。目前行业内对组织原 评审专家进行项 目质疑问题核实存在争议 , 主要原因是认为原评审专家对待自己评审过 程中出现的问题会遮遮掩掩 , 这是不科学的 思维表现。笔者以为 , 原评审专家对于项目 本性原因的掌握程
三、 以原评 审专家作为核实的 基本力量
处理政府采购质疑项 目的当事人, 应该 由这样几方面人员组成 , —是集中采购机构
遵循采购文件所规定的程序 , 而且在项 目 质疑复核时也应该认真地将采购文件 的规
定纳 入 自己的 眼球 ,以 质疑 评审过 程为 例 ,作为依据 的范畴应该包括评 审记录 、 影音监控资料和招投标文件等。 复核工作
的密封性投标文件检查程序,集中采购机
构项 目负责人为了节省时间,通常只邀请 少数供应商代表和纪检人员共 同检查,没 有让所有供应商都行使权力,项 目评 审完 成后导致没有被邀请 的供应商提 出质疑 。 对于这种质疑 , 笔者认为可以驳回, 由: 理
加评审的专家乍—接触彖彳 难理会问题的出 光艮
6 8 中 国 政 府 采 购
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很 多在采购文件里没有
进行具 体规范的东西 ,如开启评审过程 中
试论‘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贯彻执行

遇到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试论‘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贯彻执行沙坪坝区法院吴明玖“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已经贯彻执行27年了。
但从贯彻执行的情况看,仍有许多需要继续研究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此问题作一个简要的论述。
一、“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提出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讨论通过的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次提出了“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条基本原则。
该法第四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1983年3月8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讨论通过的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五条也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于诉讼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保障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
”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讨论通过的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条同样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1999 年1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也规定了在我国领域内进行海事诉讼,必须适用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以后,不论上述四大诉讼法做过什么样的修改和补充,“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始终没有改变。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是我国进行四大诉讼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司法实践证明,认真贯彻该原则,案件质量就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保障。
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基本内容以事实为根据,就是不论进行何种诉讼,都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处理案件的根本依据,既不能搞刑讯逼供和主观归罪,也不能凭主观想象、推测或无根据的推理、议论作为根据,其核心就是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认定事实必须以查证属实的证据为根据,适用法律又必须以查明的事实为根据。
当代中国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

当代中国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教案P391-396)
1.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的事实是指当事
人在法庭上所证明的法律事实,而不是唯一的客观真实。
以法律为准绳是指在适用法律时,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吧法律作为处理案件的唯一的标准和尺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公民在法的适用上一律平等其具体内容包括:我国所有公民无论
存在什么样的区别,都依法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承担同等的义务,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任何公民合法的权益受到侵犯都平等的受到法律的保护,在法律保护上一律平等,不歧视任何公民;
对于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都必须平等的追求法律责任,依法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时,保证诉讼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在刑事诉讼中,要保证诉讼当事人依法享有诉讼权。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其基本含义是指a:司法权的专属
性,国家司法权只能由国家的各级审判机关和检查机关统一行使,其他任何机关、团体、个人都不得行使此权利。
b;行使职权的独立性即国家的司法权必须由人民法院进行审判、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任何机关、团体、个人都不得进行干涉。
C;行使职权的合法性,司法机关在行使职权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正确适用法律。
4.事实求是有错必究司法机关适用法律处理具体案件时必须根据法律事实,做出准确、公平、公正的判决。
以一经出现错误,应本着事实求是的态度马上进行修正并给受损害的当事人依法进行赔偿。
保证司法工作责任制和国家赔偿。
5.司法公正司法公正包括实质公正、形式公正、以及程序公正。
只有在保证了司法上的公正,才能做既让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得到实现以及法官根据法律事实做出公正的判决。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这是执法、司法机关应该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
然而,说是这么说,究竟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却不是每个人都能熟知的。
通俗地讲,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就是执法、司法机关在办案时,要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结合事实,正确适用法律,以保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要求。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要查清事实;二是要结合事实正确适用法律。
首先是事实。
这个事实是什么事实?就是事情的本来面目,是事情的真实情况。
那么如何证明所认定的事实本来就是那个样子?这就需要用证据来证实。
不能用证据证明的事实,就不是法律上的事实。
也就是说,没有相关的证据证明,即使事情本来是那个样子,在法律上也是不能够认定的。
因此,法律事实和真实事实是不一定完全一致的。
我们通常说,什么事情都得要讲究证据,没有证据,怎么能让人相信是真的?这也可以理解,比如打官司,你说真实情况就是怎么样怎么样的,但是法官不知道啊,又不可能把真实情况象放电影一样地再现一遍给法官看,怎么才能够让法官相信呢?那就得靠证据。
你的证据能证明什么程度,法官只能认定什么程度。
有些当事人对此就很不理解,那也没有办法。
你不能光靠嘴说,谁信呢?事实要用证据来证明,不能举证,就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因此,事实问题,其实就是一个证据的问题。
说以事实为依据,其实就是以证据为依据。
即我们通常说的打官司就是打证据。
诉讼的学问、诉讼的精髓全就在于是否能够搜集到能够证明你所主张的事实的有力证据。
有些当事人对自认为很简单的案子信心十足,认为象他的那种情况肯定能赢,等到判决出来一败涂地,很是想不通,问题就在于没有证据,或者所提交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所主张的事实。
因此,打官司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你所主张的每一个事实、每一个细节,都要有相应的证据证明。
而且证据必须要有证明力。
一般当事人在这个方面就不一定能判断准确,怎么搜集证据,该如何搜集,该搜集哪些,什么样的证据才算有力的证据,等等,并不是很清楚。
法律以事实为依据

法律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以事实为依据的概念是法律制度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指出法律应该基于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情况和真实事件。
这一原则反映了法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以便法律能够切实应对社会问题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法律的构建和应用过程中,事实作为依据是确保法律公正、适用和可行的关键因素。
首先,事实作为法律的依据确保了法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法律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而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带有主观意识。
因此,通过将事实作为法律的依据,可以避免主观因素对法律的干扰,保证法律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其次,事实的使用使得法律能够更准确地适用于不同的情况。
人们生活在一个多样化、复杂化的社会中,每个案件都具有自身的特定背景和情况。
法律需要根据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做出准确的裁决,而事实提供了法律所需的具体信息和背景,有助于法官或裁决机关作出更加明智和公正的决策。
此外,法律以事实为依据还有助于考虑到社会变迁和发展的需要。
社会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法律需要不断适应这些变化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只有通过对现实情况的准确把握,法律才能够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最后,事实依据的使用也有助于确保法律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
法律不仅仅是一纸文件,更是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只有当法律根据真实的事实制定并得到实施,才能够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司法实践中,事实的明确和充分的调查是判断案件的关键,而法律的实施和效果也需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评估和检验。
综上所述,法律以事实为依据是法律制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则。
事实的使用保证了法律的公正性、准确性、适用性和实施效果。
作为法律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事实的运用有助于法律更好地服务社会、解决问题,并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因此,法律应该始终以事实为依据,以确保公正的司法决策和法律的有效实施。
起诉状中的争议焦点争议事实和法律依据

起诉状中的争议焦点争议事实和法律依据起诉状中的争议焦点、争议事实和法律依据尊敬的法院:起诉人(原告)_______(以下简称原告),因以下事实,现依法向贵院提起诉讼,并列明争议焦点、争议事实及相应的法律依据如下:一、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被告_______(以下简称被告)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是否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争议事实原告在此援引以下相关事实,旨在证明被告的侵权行为:1. 事实一:原告为某网络公司的设计师,负责公司的产品外观设计工作;2. 事实二:被告为竞争公司,从事同类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3. 事实三:原告发现被告的某一产品外观设计涉嫌抄袭原告的产品,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4. 事实四:原告以原告公司的产品设计为原始创作,并通过工业设计专利获得了合法保护;5. 事实五:被告未征得原告的许可,未经授权即擅自使用了原告的设计方案。
三、法律依据原告在此引用以下法律规定作为诉讼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四条:作者享有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发表权和复制权等权利;2.《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二十五条:他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擅自实施该专利享有的权利,侵犯专利权人的专利权;3.《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七条: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承担赔偿责任。
基于上述事实和法律依据,原告认为被告的行为已构成对原告的侵权,并请求贵院判决如下:1. 判决被告立即停止使用和销售涉嫌侵权的产品,且在权属纠纷解决后不得再以任何形式使用;2. 要求被告向原告赔偿经济损失,包括但不限于产生的利润损失、知识产权合理使用费等;3. 要求被告公开道歉并恢复原告的声誉;4. 其他与本案有关的支持原告的合法权益的判决。
特此起诉。
因事关重要权益,恳请贵院依法保护原告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正义。
原告:XXX 日期:XXX。
刑诉法基本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教学研究

法典 中表 述非 常简单 明了 ,我 国刑事 诉讼 法学 教
材 对 它一般 多是 简要 阐述 ,有 的教材 仅 提及 “ 以 事 实 为根据 、以法律 为准绳 ”这 几个 字 。连 面 向
全 国大专学 生进 行法 律基 础教 育 的 《 思想 道德 修
现 , 以事 实 为 根 据 没 有 科 学 性 ,是 套 话 或 最 多
神 贯 穿 于该 部 法 律 始 终 、指 导 处 理 问题 的 基 本 准则。 “ 以事 实 为 根 据 、以 法 律 为 准 绳 ” 两 者
作 为 一 个 不 可 分 割 的统 一 体 是 我 国刑 诉 法 基 本
则 的含 义 这个 问题 是 在教 学 中首先 应 阐 明的 问题 。 法 律 的基 本 原 则 是 指 一 部 法 律 特 有 的 其 精
主张,大陆法 系要求 司法者确信确认证据 以判
断 被告 是 否有罪 。由于东 西方 法律 文化 的碰 撞 , 故 我 国法 学 界 有 观 点认 为 ,过 去 的事 实 不 可再
据 为根 据 能 否取 代 以 事 实 为 根 据 ,以证 据 与 案
全 事 实 认 定 符 合 客 观 真 相 ,办 案 结 果 符 合 实 体
公 正 ,办 案 过 程 符 合 程 序 公 正 的法 律 制度 ” , 该原 则 的重要 意 义不 言而 喻 。 “ 以事 实 为 根据 、以法 律 为 准 绳 ” 原 会 主义法
律 体 系 》一 节 中对 刑 诉 法 基 本 原 则 作 简介 时 也 竟 然没 有 我 国诉 讼 法 的这一 基本 原则 。l l 教材 尚 存 不 足 ,在 法 学 教 学 中也 极 少 详 尽 深 入 地 对 这
申诉书中的事实和法律依据

申诉书中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尊敬的相关部门:我是某某公司的一位员工,特此致函申诉,对公司对我做出的某某行政处罚一事提出异议和正当申辩。
以下是我申诉书中的事实和法律依据。
首先,我要强调我对公司的忠诚和诚信度。
我一直以来都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待工作,尽心尽力地完成手头的任务。
我热爱我所从事的工作,并自始至终忠诚地奉献给公司。
对此,我可以提供多位同事在我身边的工作表现证明。
其次,关于涉嫌违规的事实。
根据公司的指控,我被指责违反了某某规章制度。
然而,我认为公司的指控是基于误解和片面的观点。
我一直遵守公司相关的规章制度,并认真履行职责。
同时,我也非常重视公司的声誉和利益,绝不会做出任何有损公司形象的不当行为。
进一步讲,我还要提及的是,我在工作中的辛勤付出和所取得的成绩。
毋庸置疑,我的工作表现一直都是积极的,我以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高标准完成了公司交给我的任务,并取得了一些令公司满意的成果。
我所做出的贡献是公平、客观的事实证明。
基于以上事实,我要引用相关法律依据来支持我申诉书中的主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和第三十八条的规定,雇主在对员工进行行政处罚时应当充分听取员工的申辩意见,并且处罚决定必须有事实和证据作为依据。
然而,在我的案件中,公司并没有给我提供有关指控的证据,也没有给我提供充分的申辩机会,这违反了劳动法的规定。
另外,根据公司的规章制度第X条规定,公司在对员工进行行政处罚前应当进行调查核实并形成书面报告。
然而,在我这个案件中,公司未曾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核实,也未依法形成书面报告。
因此,公司处罚我的行为是违反其自身的规章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
为了保护我的权益,我特此呼吁相关部门对我的案件进行重新审查,并就以上所述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做出公正的裁决。
我坚信,在相关部门的公正审判下,真相和正义将会得到最终的伸张。
衷心希望相关部门能认真对待我的申诉,并进行公正权威的调查和裁决。
我期待着早日解决这一事件,以便我能够继续专注于我的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努力。
法律案件的事实依据(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本案涉及一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原告张三与被告李四因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张三认为李四在租赁期间对其房屋造成了损害,要求李四赔偿损失。
以下是本案的事实依据分析。
二、事实经过1. 租赁关系建立张三为房屋所有权人,李四为房屋承租人。
2018年3月,双方签订《房屋租赁合同》,约定李四租赁张三位于某市某区的房屋一套,租赁期限为一年,租金为每月5000元。
2. 租赁期间房屋损害租赁期间,张三发现房屋存在多处损害,包括墙面裂缝、地板损坏、窗户破损等。
经评估,房屋损害修复费用约为人民币10万元。
3. 协商无果张三与李四就房屋损害赔偿问题进行协商,但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张三认为李四应承担赔偿责任,而李四则认为房屋损害并非其责任。
4. 诉讼请求张三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李四赔偿房屋损害修复费用人民币10万元。
三、事实依据分析1. 《房屋租赁合同》《房屋租赁合同》是双方租赁关系的法律依据,其中约定了房屋租赁的基本条款,包括租赁期限、租金、房屋用途等。
根据合同约定,李四应合理使用房屋,不得损坏房屋设施。
2. 房屋损害证据张三提供的房屋损害证据包括照片、视频、评估报告等。
照片和视频显示房屋存在多处裂缝、地板损坏、窗户破损等情况,评估报告确认房屋损害修复费用约为人民币10万元。
3. 李四的责任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百一十二条规定:“承租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方法使用租赁物。
对租赁物造成损害的,承租人应当赔偿损失。
”李四作为承租人,在租赁期间应合理使用房屋,但其未能尽到合理使用义务,导致房屋损害。
4. 损害赔偿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四条规定:“因侵权行为造成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中,李四因未能合理使用房屋,导致房屋损害,应承担赔偿责任。
赔偿范围包括房屋损害修复费用人民币10万元。
四、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百一十二条、第一千一百七十四条规定了承租人合理使用房屋的义务和侵权行为的赔偿责任。
法律案件的事实依据(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张某与被告李某系邻居关系。
2019年5月,李某在自家后院种植了一棵樱花树。
该樱花树生长迅速,到2020年3月时,树冠已覆盖张某家后院,影响了张某家的采光和通风。
张某多次与李某协商,要求李某修剪樱花树,但李某以树木已经长大,修剪会影响树木生长为由拒绝。
2020年4月,张某家后院屋顶因长期光照不足、通风不良,导致屋顶漏水,造成经济损失。
张某遂将李某诉至法院,要求李某赔偿因其樱花树导致其房屋漏水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事实依据1. 证据一:房屋产权证明张某提交了房屋产权证明,证明其拥有涉案房屋的所有权。
2. 证据二:现场勘验笔录法院于2020年5月对张某家后院进行了现场勘验,勘验笔录显示,樱花树冠已覆盖张某家后院,导致采光和通风受阻。
3. 证据三:房屋维修记录张某提交了房屋维修记录,证明其家后院屋顶因光照不足、通风不良于2020年4月发生漏水,维修费用共计人民币5000元。
4. 证据四:证人证言张某邻居赵某、钱某等证人证实,李某种植的樱花树已影响张某家采光和通风,且其家屋顶漏水与樱花树有关。
5. 证据五:专家鉴定意见法院委托鉴定机构对樱花树与张某家屋顶漏水的关系进行了鉴定,鉴定意见认为,樱花树的生长确实影响了张某家后院的采光和通风,是导致张某家屋顶漏水的主要原因。
三、争议焦点本案争议焦点在于李某种植的樱花树是否对张某家后院采光和通风造成影响,以及张某家屋顶漏水是否与樱花树有关。
四、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七十条:业主对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费用分摊、收益分配等事项,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业主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的比例确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从法律角度归纳案件事实(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三(甲方)与李四(乙方)于2018年3月1日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约定张三将其名下位于某市某区某街道某号的房屋出售给李四,成交价格为人民币200万元。
合同签订后,双方于2018年3月15日办理了房屋过户手续。
然而,在2018年4月1日,李四发现房屋存在质量问题,要求张三承担修复责任。
张三拒绝,导致双方产生纠纷。
二、案件事实1. 张三与李四于2018年3月1日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约定张三将其名下房屋出售给李四,成交价格为人民币200万元。
2. 双方于2018年3月15日办理了房屋过户手续,李四支付了房屋款。
3. 2018年4月1日,李四发现房屋存在质量问题,包括墙壁裂缝、地板起翘、屋顶漏水等。
4. 李四要求张三承担修复责任,但张三拒绝。
5. 李四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决张三承担房屋修复责任,并赔偿其损失。
三、法律分析1. 房屋买卖合同的法律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本案中,张三与李四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符合法律规定,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合同合法有效。
2. 房屋质量问题及责任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一十一条的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向买受人交付标的物,并保证其质量。
本案中,张三作为出卖人,有义务保证房屋质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一十二条的规定,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3. 修复责任及赔偿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一十四条的规定,出卖人未按约定履行交付标的物或者交付的标的物不符合约定,给买受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中,张三未按约定履行房屋质量保证义务,导致李四遭受损失,应当承担修复责任及赔偿损失。
四、判决结果经法院审理,判决如下:1. 张三承担房屋修复责任,于判决生效之日起15日内对房屋进行修复。
2. 张三赔偿李四因房屋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人民币5万元。
案件事实结合法律规范(3篇)

第1篇一、案件事实2019年4月,被告人李某与被害人张某因琐事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李某持刀将张某刺伤,致张某重伤。
案发后,李某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一)犯罪主体被告人李某,男,汉族,1990年3月出生,初中文化,无业,住某市某区某街道。
被害人张某,男,汉族,1988年2月出生,高中文化,某公司员工,住某市某区某街道。
(二)犯罪客体本案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
李某持刀伤害张某,严重侵犯了张某的生命健康权。
(三)犯罪主观方面李某持刀伤害张某的行为,具有故意。
在争执过程中,李某因琐事与张某发生争执,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持刀将张某刺伤,其主观上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侵犯张某的人身权利,但仍然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四)犯罪客观方面李某持刀伤害张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侵犯了张某的人身权利。
李某持刀将张某刺伤,致使张某身体受到严重伤害,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2. 具有非法性。
李某持刀伤害张某的行为,违反了我国刑法的规定,属于非法行为。
3. 客观上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李某持刀伤害张某,对张某的生命健康权造成了严重威胁,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二、法律规范(一)刑法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二)相关司法解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故意伤害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致人重伤”:(1)造成被害人重伤,但未达到《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重伤一级程度的;(2)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造成严重残疾,但未达到《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重伤一级程度的;(3)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造成严重残疾,但未达到《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重伤一级程度,同时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①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②多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③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④因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使被害人长期精神障碍的;⑤其他严重情节。
事实认可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日益健全。
事实认可法律规定,是我国法律体系的基石。
本文将从事实与法律规定的关系、法律规定的价值、事实认可法律规定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事实与法律规定的关系1. 法律规定是社会事实的反映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社会事实的反映。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法律始终伴随着社会事实的变化而变化。
法律的规定是对社会事实的总结和规范,是社会共识的体现。
2. 事实是法律规定的依据法律规定不能脱离实际,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法律规定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充分了解社会事实,才能确保法律规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 事实与法律规定相互制约事实与法律规定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法律规定对社会事实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而社会事实又对法律规定产生反馈和影响。
三、法律规定的价值1.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规定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通过法律规定的制定和实施,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减少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稳定。
2. 保障公民权益法律规定是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保障。
法律规定的实施,可以使公民在遭受侵害时得到救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法律规定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通过法律规定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消除特权,实现社会公平,维护正义。
四、事实认可法律规定的途径1. 法律宣传教育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使公民认识到法律规定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法律规定。
2. 法律监督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制,对法律规定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法律规定得到有效执行。
3. 司法实践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应依法审理案件,充分尊重法律规定,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性。
4. 行政执法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严格依法行政,尊重法律规定,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五、结语事实认可法律规定是我国法律体系的基石。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强化事实与法律规定的关系,充分发挥法律规定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法律的适用以事实为依据(2篇)

第1篇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
在法律适用过程中,以事实为依据是基本原则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法律的适用以事实为依据的重要性。
一、法律适用以事实为依据的含义法律适用以事实为依据,是指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应当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依法作出判断和处理。
这里的“事实”包括案件的事实、证据的事实、法律的事实等。
法律适用以事实为依据,要求司法人员在审理案件时,必须客观、公正地对待事实,不得主观臆断、捏造事实。
二、法律适用以事实为依据的重要性1.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法律适用以事实为依据,有助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在司法实践中,只有依据事实,才能确保案件处理的公正性,使当事人获得应有的权益。
如果法律适用过程中出现主观臆断、捏造事实的情况,将会导致公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2.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律适用以事实为依据,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正的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如果法律适用过程中忽视事实,将导致司法不公,损害社会公平正义。
3.树立法律权威法律适用以事实为依据,有助于树立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的树立,需要司法人员依法公正地处理案件,使公民对法律充满信心。
如果法律适用过程中出现主观臆断、捏造事实的情况,将会损害法律权威,降低公民对法律的信任度。
4.促进法治建设法律适用以事实为依据,有助于促进法治建设。
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只有依法公正地处理案件,才能推动法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三、如何确保法律适用以事实为依据1.完善证据制度证据是法律适用的事实基础。
完善证据制度,是确保法律适用以事实为依据的关键。
我国《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对证据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应严格执行,确保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充分性。
2.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司法人员是法律适用的主体。
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是确保法律适用以事实为依据的重要保障。
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作为原则,事实与法律发生冲突时怎么判?

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作为原则,事实与法律发生冲突时怎
么判?
你说的就不可能存在。
法律适用是个演绎推理的过程,即以具体的案例事实置于法律规范的要件之下,以获一定的结论。
比如,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这条文实质规定了三个要件,一是行为人有过错,二是侵害他人权益(有结果),有个隐藏的要件是因为行为人的过错导致了他人权益受损(有因果关系)
这个时候,假设发生一个交通事故,根据事故责任认定书(事实)对方有过错,受害人受伤(有后果),而且确实是因为对方造成的受伤(有因果关系),完全符合侵权责任法第6条之规定。
那么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所谓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即事实要件完全符合法律规范要求的情况下,得出一个法律规定的后果的过程。
条文该当于事件的所有要件特征才能触发相应的法律结果。
如果冲突了,比如上面的例子,对方没有责任(没有过错),那么自然不能适用第六条,也就不需要承担侵权责任。
简而言之,如果冲突了,那就需要找符合事实要件的条文,使事实与法律条文相适应导出一个法律后果。
你问得可能是事实认定有错误,或者法律适用有错误以至于导出一个错误结果。
但这不是法律与事实冲突的问题,而且法律,事实认定错误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事实及法律为依据,打击非法言论,非法医闹患者张久星,男,1956年生,杞县城郊乡平厂村人,于2007年7月7日以“外伤后右肩部疼痛,活动受限一天余”为主诉入杞县中医院治疗,论断为“右锁骨粉碎性骨折”,经患者同意并在知情选择书及手术同意书上签字后,于2007年7月8日行切开复位重建钛合金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术后X线拍片复查示骨折对位线良好。
术后第四天患者要求出院,拒绝继续住院治疗,管床医生将出院可能出现切口感染,骨折再移位,骨折不愈合等意外情况告知患者,患者不听劝阻,执意出院,并表示出院后如出现意外与院方无关,后果自负,并在病历中签字为证。
出院时管床医生嘱其两周定期复查,患肢悬吊制动。
但患者不遵照医嘱,过早参加劳动,未定期复查。
直至2008年元月出现右肩部不适后才到医院就诊,拍片后发现钢板断裂,锁骨骨折轻度移位愈合,右肩功能尚可。
于2008年6月19日患者再次入杞县中医院行内固定物取出术,术中显示骨折愈合良好。
切口甲级愈合后出院。
患者出院后便以“钢板断裂,右肩疼痛”为由向医院要求索赔。
索赔无果后将医院诉讼至法院,受杞县人民法院委托,于2009年3月24日开封市医学会进行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并出具开封医鉴(2009)006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结论为:院方在本案中诊断明确,治疗正确,无不当之处,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第三十三条中有关规定,本病例不属于医疗事故。
随后患者又以“钢板不合格”为由,要求对钢板进行鉴定,并表示如钢板
检验合格,愿意撤诉。
医院在提供了钢板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合格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国家医疗器械批准文号”等各种证件齐全的情况下,又出资5000元由法院技术股带领患者于2009年9月23日到北京国家有色金属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鉴定,结论为杞县中医院提供的金属直型接骨钢板化学成份符合国家标准。
患者又以重建钢板为适用于胫腓骨的钢板,不适用于锁骨为由,要求到河南科技大学司法鉴定中心进行听证。
听证会由一人主持,并明确表态不作为法律依据,出具了河科鉴中心(2010)临鉴字第209号鉴定意见书,结论为:院方在手术中采用重建板固定锁骨应为不当,院方不当行为与损害后果存在对等性因果关系。
并注明此结论仅供参考,况且是“临鉴字”、“意见书”,院方认为河科鉴中心的鉴定不符合法律程序及形式,不具有法律效力,况且有以下充分的依据证明重建板可以用于治疗锁骨骨折:1、厂家的产品说明彩图;2、荣国威、翟桂华等译,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骨折内固定》中报导,重建钢板即可以在XY轴和RS轴上弯曲,又可以在PQ轴上弯曲,这样就可以根据锁骨不规则的外形很好的进行塑形,使钢板最大限度贴附并固定于锁骨上,更好的起到张力带作用,以对抗弯曲应力和旋转力,达到可靠的内固定效果,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完全符合AO理论,疗效满意,为手术治疗锁骨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这在《骨与关节损伤》、《临床骨科杂志》等权威杂志上也曾多次报导。
目前此案件正在走正常的法律程序,望广大网友不要听信及传播谣言,以维护正常的社会医疗秩序,打击非法医闹。
对于通过网络发布虚假信息及言论诋毁医院形象,造成不良后果的,医院将通过法律渠道追纠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