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及管理措施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为了防止和减轻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我们需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岩土工程前期调查和勘察:在进行岩土工程建设前,对工程地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勘察,了解地质情况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
2.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在完成前期勘察后,要根据调查结果合理规划和设计岩土工程,避免在潜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建设,或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加强监测系统建设:建设和完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监测系统,包括地面位移监测、水位监测、应力监测等。
通过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化过程,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4.加强排水系统建设: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与地下水的关系密切,因此,合理的排水系统建设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采取合适的排水方式,通过引导和控制地下水的流动,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
5.加强护坡和加固技术建设: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采用相应的工程技术进行加固和防护,如使用护坡技术、加固土体或地质构造等。
这些技术可以增强岩土工程的稳定性,减少地质灾害的风险。
6.加强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建设: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发生时,及时调动救援力量,采取科学有效的救援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加强灾害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的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7.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通过法律的约束和政策的支持,提高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总之,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需要从前期调查和勘察、规划和设计、监测系统建设、排水系统建设、护坡和加固技术建设、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建设以及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施策。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轻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如下是有关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滑坡、崩塌、泥石流在地质灾害中是发生数量最多、造成危害最严重的灾种,有效地减轻其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威胁,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常对这三类地质灾害采取工程措施进行防治,主要工程措施如下:1.崩塌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1)拦挡对中、小型崩塌可修筑遮挡建筑物或拦截建筑物。
拦截建筑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拦石堤或拦石墙等,遮挡建筑物有明洞、棚洞等。
(2)支撑与坡面防护支撑是指对悬于上方、可能拉断坠落的悬臂状或拱桥状等危岩采用墩、柱、墙或其组合形式支撑加固,以达到治理危岩的目的。
对危险块体连片分布,并存在软弱夹层或软弱结构面的危岩区,首先清除部分松动块体,修建条石护壁支撑墙保护斜坡坡面。
(3)锚固板状、柱状和倒锥状危岩体极易发生崩塌错落,利用预应力锚杆(索)可对其进行加固处理,防止崩塌的发生。
锚固措施可使临空面附近的岩体裂缝宽度减小,提高岩体的完整性。
(4)灌浆加固固结灌浆可增强岩石完整性和岩体强度。
一般先进行锚固,再逐段灌浆加固。
(5)疏干岸坡与排水防渗通过修建地表排水系统,将降雨产生的径流拦截汇集,利用排水沟排出坡外。
对于滑坡体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将地下水排出,从而减小孔隙水压力、减低地下水对滑坡岩土体的软化作用。
(6)削坡与清除削坡减载是指对危岩或滑坡体上部削坡,减轻上部荷载,增加危岩体和滑坡体的稳定性。
对规模小、危险程度高的危岩体可采用爆破或手工方法进行清除,彻底消除崩塌隐患,防止造成危害。
(7)软基加固保护和加固软基是崩塌防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对于陡崖、悬崖和危岩下裸露的泥岩基座,在一定范围内喷浆护壁可防止进一步风化,同时增加软基的强度。
若软基已形成风化槽,应根据其深浅采用嵌补或支撑方式进行加固。
(8)线路绕避对可能发生大规模崩塌的地段,即使是采用坚固的建筑物,也经受不了大型崩塌的破坏,故铁路或公路必须设法绕避。
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或绕到河谷对岩、远离崩塌体,或移至稳定山体内以隧道通过。
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与管理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与管理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造成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自然灾害。
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处山区较多的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并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本文将对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与管理措施进行探讨。
一、地质灾害防治法规1. 《地质灾害防治法》《地质灾害防治法》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法律。
该法规定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和任务,明确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与义务,对地质灾害防治进行了全面的规范。
该法还对地质灾害预警、监测、评估、预防、应急救援和重建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2. 地方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各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地方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这些条例主要针对本地区的地质特点和具体问题,对灾害预防、监测、应急救援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
地方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出台,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深入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地质灾害管理措施1.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及早发现灾害隐患并进行预警,能够有效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同时,加强对地质灾害监测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监测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更好地服务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与修复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对于科学合理地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该结合地区的地质特征和灾害风险,确定合理的防灾指标和防灾标准。
同时,在灾害发生后,及时进行灾后修复工作,恢复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3. 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对于提高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至关重要。
应急救援体系应该包括预警系统、救援队伍、物资储备等各个方面。
同时,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专业性和快速性。
地质灾害有哪些有效防治措施又有哪些
地质灾害有哪些有效防治措施又有哪些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我们应该做好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欢迎阅读。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
(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
(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滑坡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
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
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
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
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
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3篇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精选3篇(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是指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和灾情情况,制定相关工作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减轻和预防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以下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的一般步骤和内容:1. 了解地质灾害情况:通过收集和分析地质灾害的历史记录、地质调查和监测数据等资料,了解该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和规模。
2. 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规模,结合地质环境和人口分布等因素,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确定各类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影响。
3. 制定防治目标和策略: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策略,包括减灾、防灾和灾后恢复等方面。
4. 制定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方案:根据地质灾害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监测和预警方案,确保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堤坝等,提高其抵抗地质灾害的能力,并加强维护和管理工作。
6. 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通过开展地质灾害知识普及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7. 建立应急机制和救援力量: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机制和救援力量,提高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和速度,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8. 落实责任和监督机制: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监督机制,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落实和效果。
9. 加强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地质灾害防治合作,并通过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需要根据具体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灾情情况进行具体制定,同时要注重科学决策和灵活应对,确保有效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精选3篇(二)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是一种综合性的措施,旨在减少和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以下是一些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常见措施:1. 地质灾害危险区划: 利用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将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划分为危险区、高危险区等级,并禁止或限制人口密集区、建筑工程等活动在这些区域进行。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应急预案地质灾害是由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地表自然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它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应急预案对于减轻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别针对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进行探讨。
一、地质灾害防治方案1. 灾害调查和监测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第一步是对存在潜在灾害风险的地区进行全面的调查。
通过综合野外考察、遥感技术和地质工程勘察等手段,确定潜在灾害点,分析其成因和发展趋势。
同时,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实施实时地质灾害监测,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增强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能力。
2. 工程控制措施在了解地质灾害发生机理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工程控制措施,以减轻或消除潜在的灾害风险。
例如,在滑坡易发区进行合理的工程设计和施工,在地震频发地区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加固,以及通过地下水的调控来预防地下水涌湧导致的塌陷灾害。
这些措施需要依靠专业的地质灾害防治团队进行实施,并与工程建设部门密切合作。
3. 规划和土地管理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长远发展。
规划应包括灾害防治的总体目标、涉及的区域范围、灾害类型和对应的防治措施等内容。
此外,要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合理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严禁在高危区进行建设活动。
对于已有的违法建筑,当发现存在潜在灾害风险时,要进行强制拆除和整治。
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 灾害预警和警报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并配备相应的监测设施和应急警报装置。
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的预警,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人民群众发布警报信息,提醒大家采取紧急避险措施,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
2. 应急救援和安置制定详细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确保各级应急救援队伍的组织和配备。
在发生地质灾害后,及时启动应急救援机制,开展抢险救援工作,确保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
同时,提前确定灾民安置点,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工程力学地质灾害预防方案
工程力学地质灾害预防方案一、前言地质灾害是指地球内部或地表活动引起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
工程力学地质灾害预防方案是指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来减轻和防止地质灾害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二、地质灾害预防方案的基本原理1.识别灾害隐患地区。
对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地区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对地质灾害风险做出全面的评估。
2.规划设计合理的工程建设项目。
在选址、设计和施工中考虑地质灾害的因素,避开可能发生灾害的地区,或者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预防。
3.加强监测和预警。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对潜在的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预警,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4.实施应急预案。
一旦发生地质灾害,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力量开展救援和恢复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山体滑坡预防方案山体滑坡是指由于地形、地质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山坡岩土体失稳而发生的危险。
山体滑坡往往伴随有滑坡体的移动与滑坡坡面的破坏,容易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山体滑坡的预防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勘察和评估。
对潜在山体滑坡隐患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评估,确定潜在滑坡发生的危险性和可能性。
2.加固治理。
对潜在滑坡发生的危险性高的地区进行加固治理,采取土体加固、排水、植被恢复、坡面修复等工程措施,提高山体的稳定性。
3.监测预警。
建立山体滑坡监测系统,对潜在滑坡隐患地区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一旦发现滑坡迹象,即刻采取应急措施。
4.统一规划。
在城乡规划中对潜在山体滑坡隐患地区进行统一规划,避免在滑坡易发、易滑区开发建设。
四、泥石流预防方案泥石流是指由于降雨、融雪、冰川融化等原因,山坡上的泥石混合物流动而形成的一种危险流体。
泥石流的演变过程快速而猛烈,往往伴随有巨大的破坏力,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泥石流的预防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勘察和评估。
对潜在泥石流隐患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评估,确定潜在泥石流发生的危险性和可能性。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内部和地表作用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其活动造成破坏和威胁的各种不利的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具有规模大、影响范围广、难以掌握和预测等特点,给人民群众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一、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体系的建设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
通过各种手段,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地区进行持续监测,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提前预警,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在建设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体系时,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1.加强现有监测设备的维护和升级,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2.加大对新型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如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等;3.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机制,形成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
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与管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与管理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降低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与管理中,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1.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目标和任务;2.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规划和管理,限制和控制不适宜人类活动的区域;3.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形成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4.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工作的专业性和技术水平。
三、加强地质灾害预防与减灾措施地质灾害预防与减灾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在地质灾害预防与减灾方面,应重点关注以下措施:1.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2.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预测分析,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3.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如防洪堤坝、护岸工程等;4.加大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监管和控制,不允许未经审批和规划的建设。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应急预案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层与地下岩土构造发生变化或失稳时,引发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
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和损失,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以及相应的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一、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地质监测网络,采取现代化技术手段,及时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的变化,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2.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在土地规划和利用过程中,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隐患的存在,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结构,避免在高风险地区发展易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建设工程。
3.强化工程防灾措施:对于已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合适的工程技术措施进行治理,如加固斜坡、建设挡土墙、排水措施等,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4.发展科学技术:加大对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研究的投入,并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水平。
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建立完善的应急组织体系:各级政府应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明确责任分工,明确指挥链条,确保在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工作。
2.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程度,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级应急机构的职责和任务,制定应急处置流程和应急资源调配方案。
3.加强宣传教育和预警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提高应对能力。
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的预警机制,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4.提供救援和救助措施: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救援设备和物资储备,确保在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进行抢险救援和伤员救治。
5.加强重建和恢复工作: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及时组织重建和恢复工作,恢复受灾地区的生产生活秩序,减少灾害损失。
总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以及相应的应急预案是保障地质灾害防范和灾后处置的重要手段。
只有全面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工程防灾措施,发展科学技术,建立完善的应急组织体系,制定应急预案,并加强宣传教育,提供救援和救助,加强重建和恢复工作,才能在地质灾害发生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工程管理方案(3篇)
第1篇一、方案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地质灾害问题日益突出。
为有效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特制定本地质灾害工程管理方案。
本方案旨在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分工、技术措施、经费保障、监督检查等方面,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地开展。
二、组织领导1. 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
2.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明确责任,加强沟通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责任分工1. 政府部门:负责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政策、规划,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防治工作,对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 水利部门:负责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工程治理等工作。
3. 建设部门:负责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建设项目审批、监督检查等工作。
4. 矿山管理部门:负责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矿山生产安全。
5. 气象部门:负责提供气象预报,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6. 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地质灾害易发区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的巡查、维护工作。
7. 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技术措施1.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1)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查明地质灾害分布、成因、类型、规模等基本情况。
(2)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评估,确定地质灾害危险等级和防治重点。
2.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1)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实时监测。
(2)制定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发布。
3. 地质灾害应急响应(1)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程序、措施和责任。
(2)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1)根据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和危险等级,采取适宜的工程治理措施。
(2)加强对工程治理项目的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构造、地貌、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原因所造成的地质现象,对人类安全和生产造成威胁。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下面列举了一些建议。
1.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是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危害的重要手段。
应当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演化和趋势,提前预警,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
2. 加强地质环境规划和管理对于高风险区域,应制定严格的地质环境规划和管理办法,包括限制开发、加强监管等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干扰,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3. 加强工程建设和维护在工程建设中,应采取科学的设计和施工标准,如建设抗震、抗滑、防洪等设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同时,对于已建成的工程设施,应定期维护和检查,及时发现和修复隐患。
4. 加强科普教育和宣传对于地质灾害的知识和防治方法,应开展针对性的科普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减少人类因不了解防治措施而引发的地质灾害。
5. 加强政府管理和监督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和监督,保障公众的安全和权益。
6. 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应当及时启动应急救援体系,实施抢险救灾工作,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7. 推广环保型生产方式环保型生产方式能够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应加大环保型生产方式的推广力度,减少人类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8. 加强地质灾害研究和技术创新地质灾害研究和技术创新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
应加强地质灾害的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防治地质灾害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9.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地质灾害是全球性的问题,应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研究和探讨地质灾害防治的经验和方法,共同应对地质灾害的挑战。
10. 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提高防治地质灾害的专业技能和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工程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工程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在许多地区,地质灾害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采取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工程措施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工程措施,以期提供有关方面的参考。
一、山体工程防治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陡峭山坡地区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防止山体滑坡,可以采取一些工程措施。
首先,通过钻探和地质勘测找出潜在的滑坡带,并对其进行监测。
其次,可以采用爆破和挖掘等方式来改变山体的结构,增加稳定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安装抵抗滑坡的支撑结构来减少滑坡风险。
二、泥石流治理泥石流是由于短时间内大量降雨引起的一种地质灾害。
为了防止泥石流发生,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技术和工程措施。
首先,对于泥石流的形成区域可以进行表土剥离,以减少坡面土壤的侵蚀。
其次,可以在泥石流通道中设置阻挡堤坝,以减缓泥石流流速,降低破坏力。
此外,还可以采用植被恢复和保护措施来增加地表的稳定性,降低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三、地面沉降防治地面沉降是由于地下水开采、地质构造调整等因素引起的一种地质灾害。
地面沉降可能导致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损坏。
为了防止地面沉降,可以采取一些水文控制和土壤加固的措施。
首先,可以合理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以降低地面沉降的速度。
其次,可以采用土壤加固技术,如灌浆、夯实等,增加地下土壤的密实度,减少沉降的程度。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工程措施对于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山体工程防治、泥石流治理和地面沉降防治是常见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然而,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不同,灾害类型也存在差异,因此,具体的防治措施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应用。
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技术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技术建议1. 地质灾害的“老朋友”地质灾害,这个词听上去有点吓人,但其实它就像个不请自来的“老朋友”,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我们带来惊喜(当然不是好玩的那种)。
你知道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泥石流、滑坡、地震这些家伙时不时就会跳出来捣乱。
特别是大雨过后,山坡上的泥土就像被撩拨的火焰,随时可能“噼啪”一声,倾泻而下。
想象一下,如果在家里看电视,突然窗外就传来一阵“轰隆隆”的声音,那可真是让人吓得心脏要蹦出来了。
1.1 了解地质灾害首先,咱们得了解这些灾害的“性格”。
泥石流,它像个顽皮的孩子,见到水就忍不住要冲下山;而滑坡呢,就像个沉默寡言的大叔,平时一动不动,但一旦发作,哎哟,那可真是风卷残云,绝对不留情面。
所以,了解它们的“性格”,有助于我们在灾害来临之前做好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1.2 灾害频发的区域其实,地质灾害多发的地方,就像是那些年年都有花开的老树一样,总是有迹可循。
我们国家的西南地区,比如说四川、云南,地形复杂,山高水长,这里就特别容易出事。
要是你正在考虑买房,那可得擦亮眼睛,别选在那些“高风险区”!不过嘛,咱也不是要你不去,适当了解一下就好。
2. 防治措施的“高招”既然知道了“老朋友”的性格,那咱就得想办法应对它们。
别担心,这里有一些实用的防治措施,大家可以看看,绝对有用。
2.1 建设工程的“金钟罩”首先,工程建设方面,得像打游戏时加个“金钟罩”一样。
要选择合适的地点,不仅要看风景,更要看土壤的“脾气”。
在设计时,防治措施得充分考虑,比如说坡度、排水系统等等,做到万无一失。
还记得小时候玩沙子吗?一不小心沙子就会滑下来,所以得想办法让它稳稳当当地待在那儿。
2.2 监测与预警系统其次,科技在这里就显得特别重要啦!咱们可以借助一些高科技的手段,比如监测仪器、卫星遥感等,来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
想象一下,如果能够提前知道泥石流要来了,咱们就能像超人一样,提前撤离,岂不是美滋滋?而且,社区也要建立良好的预警机制,通知大家,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更安全。
工程施工地质灾害防护措施
工程施工地质灾害防护措施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问题日益凸显。
地质灾害给工程施工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影响了工程进度和质量。
为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工程施工地质灾害的防护措施。
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及特点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这些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难以预测和防治等特点,给工程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地质灾害防护措施1. 地质勘查与监测在工程施工前,进行全面地质勘查,了解地质条件,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数据。
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2. 预防措施(1)优化工程设计:根据地质勘查和监测数据,合理设计工程结构,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对工程的影响。
(2)施工工艺:采用适宜的施工工艺,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例如,在软弱地基处理中,采用加固措施提高地基承载力,防止地面沉降。
(3)施工顺序: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避免先施工高风险区域,确保工程安全。
3. 治理措施(1)地质灾害治理:针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如加固滑坡体、排水、锚固等,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
(2)应急预案: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工程施工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能力。
(3)救援设施:配备必要的救援设施和设备,如逃生通道、救援器材等,确保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4. 教育培训与宣传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提高施工人员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5. 法律法规与政策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确保工程施工安全。
三、结论地质灾害防护是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地质勘查、预防措施、治理措施、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的综合防治,可以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对工程施工的影响,确保工程安全、顺利进行。
同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我国工程施工安全创造良好条件。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方案(3篇)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展开。
然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地质灾害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本方案针对某地区地质灾害问题,提出以下治理措施。
二、项目概况1. 地质灾害类型:本项目涉及地质灾害类型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2. 地质灾害分布: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项目沿线山区,影响范围较广。
3. 地质灾害成因:项目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岩性多变,受降雨、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易发生地质灾害。
4. 项目规模:本项目涉及治理长度约为10公里,治理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三、治理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2. 综合治理,重点突出: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类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重点突出治理效果。
3.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遵循地质规律,科学规划治理方案,合理布局治理工程。
4. 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在保证治理效果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经济合理性,选择技术可行的治理措施。
四、治理方案1. 滑坡治理(1)工程措施:对滑坡体进行锚杆、抗滑桩等加固处理,对滑坡体前方进行削坡减载,降低滑坡势能。
(2)生物措施:在滑坡体上方和前方种植植被,提高土壤抗滑能力。
(3)监测预警:建立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滑坡变形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 崩塌治理(1)工程措施:对崩塌体进行锚杆、抗滑桩等加固处理,对崩塌体前方进行削坡减载,降低崩塌势能。
(2)排水措施:对崩塌体周边进行排水处理,防止水浸泡。
(3)监测预警:建立崩塌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崩塌变形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3. 泥石流治理(1)工程措施:对泥石流沟道进行整治,修建拦挡坝、排导槽等工程,拦截泥石流。
(2)植被恢复:对泥石流沟道两侧进行植被恢复,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
(3)监测预警:建立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泥石流活动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整治方案
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整治方案一、地质灾害隐患整治的必要性1.减少地质灾害的损失。
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失,整治地质灾害隐患,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2.保护生态环境。
地质灾害不仅影响人类的生命和财产,也破坏了生态环境,整治地质灾害隐患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3.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的发生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整治地质灾害隐患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质灾害隐患整治的原则1.预防为主。
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就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2.综合治理。
地质灾害隐患整治需要综合运用工程、管理、法律等手段,进行科学的治理。
3.因地制宜。
不同地区的地质灾害隐患情况不同,整治方案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4.科学规划。
整治方案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特点和可能的风险因素,制定有效的整治方案。
三、地质灾害隐患整治的主要工程措施1.山体滑坡山体滑坡是指山体因受地质构造、地震、降雨等因素影响而发生的局部失稳和移动的现象。
滑坡具有规模大、速度快、扰动面深等特点,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1)加固措施。
对于存在滑坡隐患的山体,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加设支撑桩、加设钢筋、加固边坡等措施来提高山体的稳定性。
(2)植被恢复。
山体滑坡的发生与植被破坏有一定关系,所以可以通过植被的恢复来减缓山体滑坡的速度和扩展范围。
(3)排水措施。
排水是减缓山体滑坡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通过设置排水沟、排水管等措施来排除山体内部的积水。
2.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受降雨等水文作用影响,土石崩塌,形成的泥石流体,流动速度快,流量大,对道路、建筑和农田等构成了巨大的破坏。
(1)引导泥石流。
对于可能形成泥石流的地区,可以采取引导泥石流的措施,如设置引导沟、拦砂坝等来引导泥石流,减少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损害。
(2)分流措施。
对于泥石流的流动路径上,可以采取分流措施,如设置分流沟、分流堤等,减缓泥石流的流速和流量,并减轻泥石流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损害。
如何防止地质灾害的建议
如何防止地质灾害的建议
要防止地质灾害,以下是一些可采取的措施:
1. 普及地质灾害知识:通过开展公共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及其防范措施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如何避免和应对地质灾害。
2. 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利用先进的地质勘测技术和设备,实时监测地质活动,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通过预警系统向公众发布灾害预警。
3. 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求严格遵守地质勘察和评估标准,确保工程安全,降低因施工不当引发地质灾害的风险。
4. 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方面,充分考虑地质条件,避免过度开发或不合理利用土地,以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5.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机制,包括应急预案、救援队伍和物资储备等,提高救援效率和响应速度。
6.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地质灾害防治合作项目,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地质灾害专项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专项治理方案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震等。
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地质灾害的专项治理非常必要。
本文将从立法、预防、监测和应急救援四个方面提出地质灾害专项治理方案。
一、立法方面1.规划管理:要求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并包括在城乡规划中,确保安全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土地利用:禁止在易发地质灾害区进行建设,对已建成的重大工程,如水库、高速公路等进行评估改造,尽量减少地质灾害潜在风险。
3.防治措施:要求各级政府建立地质灾害早期预警系统,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监测机制:要求各级政府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通过地质灾害监测网络、遥感技术等手段,实时监测地质灾害风险,提前采取措施。
二、预防方面地质灾害的预防是关键,应加强对易发地质灾害区的监测和管理,降低发生概率和减轻灾害损失。
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及时发现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坡顶加固、导流减压等。
2.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包括现场观测、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检等,提高对地质灾害的感知能力。
3.完善地质调查体系,收集地质资料,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方面地质灾害的监测是防治工作的基础,可采取以下措施:1.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布设现场观测点,并通过传感器实现实时数据采集,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区域,并通过各种手段,如摄像监控、无人机巡检等,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及预警。
3.加强对地震的监测,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减少地震灾害的危害。
四、应急救援方面地质灾害发生后需要迅速启动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包括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救援人员等,确保能够在短时间内到达灾害现场进行救援。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应急预案地质灾害是指地质环境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由于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科学地制定和落实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及应急预案,成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
一、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科学措施来预防和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 地震防治措施地震是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给人民生活造成的破坏力极大。
为了减轻地震带来的伤害,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防治措施。
首先,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施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和韧性,降低倒塌风险。
其次,提高地震监测预警能力。
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地震信息,加以预警和疏散,降低人员伤亡。
最后,加大地震科普和教育力度。
通过广泛宣传地震知识,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应对能力,增强社会的整体抗震能力。
2. 泥石流防治措施泥石流是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发生的大规模、剧烈的山洪灾害。
为了降低泥石流的危害程度,以下是几个防治措施的建议。
首先,进行泥石流的隐患排查和治理。
对于潜在的泥石流危险区域,进行科学评估,采取适当的治理措施,如固土、疏导水流等。
其次,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建立泥石流监测预警网络,及时发现和预警泥石流,以便采取及时应对措施。
最后,提高民众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泥石流防灾知识的普及,教育公众了解泥石流的危害以及在发生泥石流时的应对措施,避免人员伤亡。
3. 滑坡防治措施滑坡是由于地表土层内部结构破坏而导致的地质现象,给人民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减轻滑坡带来的危害,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进行滑坡隐患区的识别和治理。
通过地质勘探和工程手段,找出潜在的滑坡隐患区域,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防止滑坡的发生。
其次,建立滑坡监测预警系统。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建立滑坡的实时监测系统,及时发现滑坡的迹象,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及管理措施探析摘要:本文作者根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从地质灾害危害出发,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和实践经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保护地质环境,减轻地质灾害,树立减灾就是增产的思想,灾情就是国情的组成部分的思想。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情严重、分布面积广。
地质灾害严重危害到人民生命时产安全,破坏各种工程设施和社会时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地质灾害危害出发,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和实践经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1地质灾害的内涵由于地基处理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门学科技术———岩土工程。
这种技术是基于地基改良、工程安全运行而发展起来的,它缺乏环境保护的观念,缺乏减轻地质灾害的观念,说到底,缺乏地质的概念,仅从工程观点出发,从而出现了许多不但没有加固好工程地基或边坡,反而诱发了深层的更大的地质灾害的例证,如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矿山等都有这方面的教训。
为了弥补岩土工程学这种先天不足,于 80 年代末,90年代初,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
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
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
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
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
范与防治。
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 1/4~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2 我国几处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
地质灾害的发生还导致破坏铁路、公路、航运、水库、堤坝和通信等工程设施,破坏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等。
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
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造成滑坡的诱因有①地震;②降雨和融雪;③地表水的冲刷、浸泡;④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⑤开挖坡脚;⑥蓄水排水;⑦堆填加载;⑧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①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
②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③易滑(坡)岩、土分布区。
④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崩塌: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①采掘矿产资源;②道路工程开挖边坡;③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④堆(弃)渣填土;⑤强烈振动。
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①不合理开挖;②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③滥伐乱垦。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地面变形: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
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 多个,明显成灾的有 30 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 3m。
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
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
三:①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②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③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①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②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③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 1-2m)的“天窗”地段;④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⑤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⑥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⑦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⑧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⑨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3.1 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 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
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厂 r02 8-2006)。
(2)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ijt5083-2004)。
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3.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践3.2.1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3.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设计分别采用了对应的防治工程措施。
3.2.3 地质灾害工程实践(1)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
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问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
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避让措施①雨天避让措施。
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
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②搬迁避让措施。
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
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结语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也愈来愈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李烈荣,姜建军,李建勤.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5.
[2] 张梁,张业城,高兴和,刘晓燕.地质灾害经济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