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血液标本采集和处理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胞的发育成熟。
• 红细胞平均寿命120 天。 • 衰老RBC变形能力弱,脆性增加。 • ①血流湍急处收机械冲击而破损——血管 内破坏。 • ②滞留在肝、脾、骨髓的血管或血窦的狭 窄处,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管外破坏。
•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 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 2、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2. 胶体渗透压:3.3 kPa (25 mmHg),由血
浆 蛋 白 形 成 , 主 要 是 白 蛋 白 。
意义: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由于血浆蛋白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壁所以在
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
容量起重要作用。
与血浆渗透压相比
=血浆渗透压: 等渗溶液
> 血浆渗透压: 高渗溶液
< 血浆渗透压: 低渗溶液
• 3、血液凝固 血管受损可以启动凝血系统,在局部迅 速发生血液凝固,使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 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并交织 成网,以加固止血栓。
• 生理性止血过程的三个环节彼此相互促进, 使生理性止血能及时而快速地进行,是机 体重要的保护机制之一。
血液凝固后l~2 h,血凝块发生回缩,释 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血浆渗透压 : 300 mmol/L ,主要
来自溶解在血浆中的晶体物质。血浆渗 透压的大小与血浆的溶质颗粒数成正比, 而与溶质颗粒的种类、化学性质和大小
无关。

1、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 80%来自Na+和Cl-。 意义: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因为晶体物质可以自由通过毛细血管, 使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基本相等,但不 易通过细胞膜。这对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和细胞的正常体积非常重要。
• 红细胞凝集 • 将含不同凝集原的血混合,将会发生红细胞 聚集成簇,这一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同时 伴有引起凝集的红细胞破例,发生溶血。因 此当给人体输入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时,在血 管内可发生红细胞凝集和溶血反应。
化学检验血液标本采集和处理方法
临床检验的目的是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诊断依据。为了保证 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在检验医学中必须坚持全面质量控制(total quality control,TQC.)和全过程质量控制。全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实验 前(分析前)、实验中(分析中)和实验后(分析后)三个阶段的质量 控制。在实验误差中实验前误差占70%,因而实验前质量保证对减少实验 误差显得尤其重要。 实验前质量保证包括病人准备、 标本收集、处理、贮存和运输等, 因而能否正确地、规范化地采集和处理标本,是能否做到实验前质量保 证的重要内容。在临床化学检验中,血液标本是应用最多的生物体液, 血液标本因素是影响临床化学分析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最重要、最直接的 因素。我国从我们的国情出发,参考了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的有关规定,对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的有关问题也提出了相 应的要求。 我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临床检验标准专业委员会(CCCLS) 已对“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的收集与处理”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卫生行业标准”,旨在通过标本方面的质量控制达到临床化学分析的质 量保证。目前该“标准”文件正在待批中。
受到影响,原因在于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
• 血液中的抗凝物质主要有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 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 • 纤维蛋白溶解 • 血凝过程中形成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可在纤溶酶 的作用下,变成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的溶解
激活物
+
纤溶酶原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3)凝血的三个基本步骤: 相继激活、逐级放大”



• 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因子Ⅹ酶复合物) • 根据凝血因子X的激活途径和参与的凝血因子的 不同分为 • •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因子
• (1)、内源性凝血途径 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 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物质如玻璃、血 管内皮等接触而启动。
• Ⅲ 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
磷脂、Ca2+
Ⅹ激活生成Ⅹa
• 通过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的形成,使内源 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凝血过程。
• 生成的Ⅹa在Ca2+存在的情况下与Ⅴa在磷 脂膜表面形成Ⅹa-Ⅴa- Ca2+-磷脂复合物即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 凝血酶原 凝血酶
•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主要功能:运输O2和CO2 主要由血红蛋白完成
• 红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血红蛋白。
• 正常成年男性约为120g/L~160g/L 女性约为110g/L~150g/L
二、白细胞
• 1、白细胞形态、数量和分类
• 是有核的细胞,在血液中呈球形,正常成 人白细胞总数为(4.0~10.0) ×109/L,饭 后、运动、妊娠分娩及月经期等均可使白 细胞增多。
• 三、血小板
• 1、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 血小板是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 细胞质碎片,体积小,无细胞核。 • 正常成人血小板数为( 100 ~300 )×109/L 。 剧烈运动、妊娠、较大损伤后可使血小板增 多。
• 当血小板少于 50×109/L 时,称血小板过少, 人体可出现异常出血倾向。 • 当血小板多于 1000×109/L 时,称血小板过 多,则易发生血栓。
血液分离方法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不 含纤维蛋白原。
抗凝、离心
血浆 (血清+纤维蛋白原) 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
不抗凝、静置 血清 血块 (血细胞+纤维蛋白)
• 二、血液凝固
•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 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简称凝血。
• 血液凝固的本质是在凝血因子的作用下发生一
正常红细胞 水 水 水
0.9% NaCl
2% NaCl
0.7% NaCl
NaCl溶液
等渗溶液
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
• 血浆PH值
• 7.35—7.45 • 血浆PH值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内的缓冲物 质以及肺和肾的正常功能。 • 血浆内的主要缓冲对有 (1)NaHCO3/H2CO3 (2) 蛋白质/蛋白质钠盐 (3) Na2HPO4/NaH2PO4 此外肺和肾能排出体内过多的酸或碱,血浆 PH值的波动范围就很小。
(3)凝血的三个基本步骤: 相继激活、逐级放大”



• 凝血酶的作用 ①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 ②激活因子ⅩⅢ生成因子ⅩⅢ a,使纤维蛋白 单体相互聚合,形成不溶于水的纤维蛋白 多聚体凝块。 ③激活因子Ⅴ、Ⅷ、Ⅺ等,对凝血过程起正 反馈促进作用。 ④使血小板活化,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 成提供有效的磷脂表面。
因子Ⅳ
因子Ⅴ 因子Ⅶ
Ca2+
前加速素 前转变素
因子Ⅺ
因子Ⅻ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接触因子
因子ⅩⅢ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 (二)、血液凝血过程
血液凝固是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 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分为三个步骤: A、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 可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生成, 进而激活凝血酶原。 B、凝血酶原的激活 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复合物的作用下激活成为凝血 酶。 C、纤维蛋白的生成 在凝血酶的作用下,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纤 维蛋白。
为65-85g/L
白蛋白 球蛋白 40~48g/L 15~30g/L 形成胶体渗透压 免疫防御作用
纤维蛋白原
2~4g/L
参与血液凝固
• 血浆蛋白的功能 1、形成血浆渗透压 2、运输作用 3、免疫作用 4、参与生理止血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二、血浆的理化特性
血浆渗透压及其作用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血浆中溶质 颗粒的数目。
• 一个健康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 • 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的重要保证。
1、血液的组成 血 浆(55%) 血液
水 91% 晶体物质
蛋白质
红细胞
血细胞(45%)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液各成分的比容
血浆 55% 白细胞和血小板 <1%
血细胞比容
红细胞 45%
血浆的化学成分 蛋白质 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总量
一、红细胞
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 1、形态: 无核,呈中央双凹圆盘状
12
正常值 男性(4.0~5.5)×10/L
12
女性(3.5~5.0)×10/L
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
①、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铁和蛋白质。
成人体内共有铁3~4 g,其中约70%存于血红 蛋白中。 ②、促使红细胞发育成熟的因子: 叶酸和维 生素 B12 ,加快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促进红细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血细胞生成部位 成人的各种血细胞均发源于骨髓,在胚胎早 期从是卵黄囊造血,从第二个月起由肝脾 造血,第五个月起变为红骨髓造血,出生 时几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随着骨髓腔的 增长脂肪细胞进入骨髓,逐步填充多余的 骨髓腔,18岁以后主要是在脊椎骨、肋骨、 髂骨和长骨骨骺处才有造血骨髓。所有的 血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中性粒细胞
有粒白细胞 白细胞 无粒白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主要生理功能
分类 中性粒细胞 百分比(%) 50~70 主要生理功能
嗜碱性粒细胞 0~1
嗜酸性粒细胞 1~4 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2 ~8
吞噬细菌,尤其是入侵的化 脓性细菌 与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共同参 与过敏反应 限制过敏反应,参与蠕虫免疫 参与特异性免疫 吞噬病原微生物及衰老细胞; 识别杀伤肿瘤细胞
• 血小板平均寿命 7~14 天。
பைடு நூலக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过程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 一、生理止血 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数分钟后 即可自行停止,称为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大致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1、血管收缩 表现为受损血管局部和附近的小血管受缩, 使局部血流减少。 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 血管受损后,血小板首先黏附聚集于受损 血管内皮下,血流中的血小板不断的的聚 集、黏附固定于血管内皮上,形成血小板 血栓,从而将伤口堵塞,达到初步止血的 作用。
•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 1、白细胞渗出 • 2、趋化性
(1)、中性粒细胞 50%~70%
形态:球形,核杆状或分叶状,功能:吞噬、杀灭 细菌。
(2)、嗜碱粒细胞 0-1% 形态:球形,核 S 形或分叶,胞质内含大小不 一,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染成兰紫色。 功能:参与过敏反应。
(3)、嗜酸粒细胞 0.5-3%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安庆伊康医学检验所
汪全龙
• 血液 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体组织,由血浆 和血细胞组成。
• 血液的生理功能 1、运输功能 2、缓冲功能 3、参与体温的维持 4、免疫防御功能 5、参与机体的生理止血
第一节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
• 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血液由血浆和各种血细胞组成,
纤溶酶
-
抑制物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 纤溶的意义 • 使纤维蛋白凝块溶解,防止血栓形成,保证 血流通畅,有利于收缩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凝血和纤溶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过 程,血液凝固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两个 对立统一的功能系统,它们之间维持着动态平 衡,既保证血液畅通,又可防止血管内血栓的 形成。
• (三)血液凝固过程的调控 • 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 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液的稀释及单核巨 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3、生理性抗凝物质。 A、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 B、肝素 C、蛋白质C系统 D、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 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完整,血液不会发生凝血,
即使有损伤发生时,血液凝固也仅限于受损血管 的局部,并不延及未损部位,全身血液循环不会
系列酶促生化反应,使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 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纤维蛋白 交织成网,将很多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凝 块。血液凝固需要多种凝血因子的参与。
• (一)、凝血因子
•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 子,共有12种。 编号 因子Ⅰ 因子Ⅱ 因子Ⅲ 中文名称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组织因子 编号 因子Ⅷ 因子Ⅸ 因子Ⅹ 中文名称 抗血友病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 斯图亚特因子
• 血液与异物接触
激活
因子Ⅻ结合到异物表面,
激活
因子Ⅻa
Ⅺ 成为Ⅺa
Ca2+
因子Ⅸ激活成为Ⅸa, Ⅸa+Ⅷa结合成复
激活
合物,即因子Ⅹ酶复合物
Ⅹ生成Ⅹa
• (2)、外源性凝血途径 由血管外组织产生的组织因子(Ⅲ)与血液接 触而启动的凝血过程,又称组织因子途径。
• 凝血过程 • 当血管损伤时,暴露出组织因子, Ⅶa
形态:球形,核两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嗜 酸性颗粒,红染。 • 功能:抗过敏,抗寄生虫。
(4)、单核细胞 3-8%
• 形态:圆或椭圆, 核肾形或卵圆形。 • 功能: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吞噬及免疫功 能。
(5)、淋巴细胞
20-30% 形态:圆或椭圆,核圆,一侧有凹陷,胞质少。 功能:免疫作用,包括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 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