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和行动的距离有多远

合集下载

工作反思 一旦有想法,就要开始行动

工作反思 一旦有想法,就要开始行动

工作反思一旦有想法,就要开始行动
人都是有惰性的,即使有时候我们都很有想法,但就是因为没有付出行动,所以才会迟迟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空谈理想,纸上谈兵。

所以想要成为你心中满意的那个自己,不要等待,不要给自己找任何借口,一旦有想法,就要马上行动。

行动很关键。

教育写作是这样,工作是这样,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

我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也是一个喜欢与别人不一样的人,做任何事情不喜欢跟别人相似或类同,要做就做出自己的特色,所以每当接到一个任务时我就会提前去构思,去设想,去规划。

对于我的合作伙伴,我们做事讲究分工合作,我设计,她来做,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她,她来实施,在他做的这个过程当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譬如:有的地方不合适或者她做的不是我理想中的效果等等,这样反反复复的几次之后,我总结出一些经验,做任何事情,只要有想法就立马行动、实施,在实施的过程当中或多或少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边实施边调整,这样才会更有效果,也才会利于自己更好的成长,敢想敢做,做了才能发现哪个更好,哪个更合适。

有想法很重要,但是执行力才是关键,有想法就一定立刻付出行动。

一百个想法,不如一个行动,执行力让人生拉开差距

一百个想法,不如一个行动,执行力让人生拉开差距

一百个想法,不如一个行动,执行力让人生拉开差距"如果你有一个梦想,或者决定做一件事,那么,就立刻行动起来。

如果你只想不做,是不会有所收获的。

要知道,100次心动不如一次行动。

"——杰克·韦尔奇心动不如行动就是"说一尺不如行一寸。

"任何希望,任何计划最终必然要落实到行动上。

只有行动才能缩短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只有行动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

做好每一件事,既要心动,更要行动,只会感动羡慕,不去流汗行动,成功就是一句空话。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思想会变成语言,语言会变成行动,行动会变成习惯,习惯会变成性格。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

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平凡的事情,只有理想和计划而不付出行动,目标就很难实现。

强调无论做任何事实际的付出行动的重要性。

所以说有了目标不要空想,要按照计划付之行动。

美国政治家,弗兰克﹒克拉克说,"如果每个人都做了他们打算做的事情,那么我们将会实现多么多的成就啊"。

大多数人都不能很快的将想法付诸实践。

01很多事要做成,关键在于果敢决策,快速响应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20岁的他在以色列国防军中当排长。

那天,他刚从战场回来,听说两位战友被阿拉伯联军俘获了,便急忙赶到司令部。

当时,司令官正在和大家商议对策。

有人提出可以抓几个敌军士兵来交换,如何实施却争论不下。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方案始终定不下来。

他看不下去了,带了3个士兵,跳上吉普车,奔向敌军领地。

他们伪装成当地农民,偷渡过停火线。

趁敌不备,生擒了4名士兵。

几小时后,他便把俘虏押回了营地。

而此时大家还在为实施方案争吵,他便写了一张纸条,放在了司令官的桌上。

晚上,司令官看到了纸条,只见上面写着:"您想要的俘虏已经被我抓回来了,关在地下室。

思想有多远 我们就能走多远

思想有多远 我们就能走多远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论文摘要:生活中我们常听到有人说,“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而且现在,依旧有很多人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这句话似乎成了人们普遍认为的真理,是不容争议的。

但是,这句话要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的话,显然是片面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世界是物质的,思想即意识,用马哲来解释这句话,就是意识可以决定物质,而这就明显的走向了唯心主义。

但同时这句话也有它的可取之处,因此需要辩证的来看待这句话。

关键词:物质意识辩证正文: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而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大活动。

这两大现象和两大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物质决定,意识派生。

相反,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物质第二,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除此之外,还必须回答世界是如何存在的,因此又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观点。

辩证法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这一观点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忽视了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物质先于人的意识产生,物质离开意识依然存在,脱离物质的意识是不存在的。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

只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通过传导神经传达到大脑,使人脑对客观事物做出反映,才会产生意识。

如果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产生反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总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总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总结思想是人类高级认知和心理活动的结果,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认识和理解。

而行动则是思想在现实中的体现和表达,是思想的具体化。

思想和行动相辅相成,互为先导。

首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人类的思想是行动的起源和指导。

所有的行动都源自于思想,是思想的产物。

思想驱动人们进行各种不同的行动,包括物质上的行动和精神上的行动。

比如,一个人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思考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和途径,然后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制定出行动计划,最终付诸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可以说,没有思想就没有行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其次,行动是思想的具体化和表现。

思想通过行动才能在现实中得以具体化和表现。

思想只有停留在纸面上或者大脑中是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必须通过行动来转化为现实中的成果。

行动是思想与现实的桥梁,通过行动,思想才能够被外界所感知和认知。

一个想法如果没有得到行动的具体表现,就只是一个空中楼阁,没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因此,行动是思想的具体化和表现。

此外,思想和行动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

思想和行动是相互依存、相互联动的关系。

思想为行动提供指引和动力,而行动则反过来对思想进行修正和调整。

通过实践和行动,人们能够不断地对自己的思想进行验证和检验,进而对思想进行改进和完善。

一方面,行动可以帮助思想从理论上转化为实践,使其更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通过实际行动的反馈结果,人们可以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更好地指导未来的行动。

思想和行动相互促进,不断推动人们向着更高的境界发展。

在个体层面上,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们的行动是基于自己的思想和信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影响着个人的决策和行为。

一个人的思想越成熟、越清晰,他的行动就越有目的性和有效性。

一个人的行动也会反过来影响他的思想,通过实际行动的反馈结果,人们可以不断地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

在社会层面上,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人们的思想觉醒和行动实践。

思想有多远,行动就能有多远

思想有多远,行动就能有多远

龙源期刊网 思想有多远,行动就能有多远作者:黄潇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07年第09期我们人之一生,犹如登山。

有人看到山的险峻与巍峨,未登先怯,于是这种人爬到半山腰便先行告退。

有人想到登上山巅后的荣耀感与英雄感,于是将一切疑惧与恐慌置于脑后,这种人最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古人曰:“志当存高远。

”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讲,立志尤为重要,志向是我们行动的动力,志向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只有从小立下宏伟志向,才能够指引我们的行动,使我们为之努力奋斗,进而走向成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壮心不已!“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以身许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泽东,乾坤在握!过去,多少有识之士从小就立下宏愿,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亦是如此。

瞄准一棵树,你的所射之距不过目之所及,瞄准天上的星星,也许你永远也射不到,但至少,你一定比瞄准树梢要射得高远。

我们的思想,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我们的目光决定了我们的位置。

有道是:思想有多远,行动就能有多远。

对于我们的思想,我们理应向前看。

犹如登山,只有向前看,你才能看到你的目标、你的差距,才能够激发你的斗志,懂得如何去追赶,如何去超越。

如果时时向后看,不免滋生出小富即安、骄傲自满的情绪。

没有了目标,自然也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力量。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岂能骄傲,我们岂能自满,我们岂能安于现状?我们必须不断地向前攀登,翻越了一座山又应该想到另一座山,达到了一个目标又应该想到另一个目标,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学无止境,何以言满!所以:思想有多远,行动就能有多远。

我们的思想,决定着我们的行动。

思想上的积极进取、力争上游决定了我们行动上的不怕艰难、顽强奋斗。

祖逖立志收复中原,因而闻鸡起舞;俾斯麦立志统一德国,因而奋斗不止;周恩来立志“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毛泽东立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他们的丰功伟绩无一不是在他们立下宏愿后,锐意进取因而取得成功的。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性格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性格

思想决定⾏动,⾏动决定性格性格在受个体本性因素影响的同时,在社会⽣活中逐渐形成。

思想决定⾏动,⾏动决定性格,有哪些⾏为习惯能够慢慢改变⼀个⼈的性格呢?今天与⼤家推荐⼀些实⽤指南,只要你坚持就⼀定能改变你的性格或⽣活。

⼀、记录时间的花销这个习惯能让你明⽩⼀件事情,你的时间哪去了?培养这个习惯要花好⼏年时间,刚开始时可以按⼩时来记录,当你记录⼀段时间之后,才能真正认识到⾃⼰把时间都花在哪了。

⼈会有⼀种错觉,觉得⾃⼰如何努⼒,表现还⾏,当你开始记录和统计⾃⼰的时间花销之后,才会真正认识到⼀天中真正花在有意义事情的时间少得可怜,⼀不⼩⼼就会浪费很多时间。

不管你是谁,有什么梦想,只要你看看你的时间花在了哪,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时间是没办法做假的。

⽬前已知的习惯中,这个习惯养成的难度最⾼,需要⼏年的时间,最终⽬标是像柳⽐歇夫不看表就可以精确的感知时间。

好消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通过⼿环、⼿机和 PC 上的 APP 来半⾃动的记录和统计时间花销。

记录时间本⽆好坏,⽽你⾃⾝的态度会让你产⽣正⾯或负⾯的想法。

你会对⾃⼰的⽣活和规划有更清晰的认识。

随着时间质量的提⾼,少⼀点浮躁与⽆序,多⼀些条理和沉着。

⼆、记账对于你的钱哪去了,绝⼤多数⼈都只能说出⼀个⼤概,当你开始记录和统计之后,就会发现很多你不在意的事情上,花了远远超出你想象的⽐例。

从⾃⼰⾝上找个例⼦:记帐做统计⼀段时间之后,发现 3 个⽉内在饮料上竟然花了 1000 多。

以前只是有个⼤概的感觉,在饮料上花钱有些多,对具体的数量和费⽤没感觉。

统计之后,才发现费钱⽽且对健康不利,便开始有意识地少喝饮料,多喝⽩⽔。

花了⼏个⽉时间,最终把碳酸饮料完全戒掉。

很多理财课程的第⼀步就是记帐,当你明⽩你的钱具体花费在哪些地⽅,哪些应该花,哪些不应该,就开始了财务⾃由的第⼀步。

有了统计数据,你就能更好地控制⾃⼰。

⼀个有健全理财观的⼈,对未来也会有更积极的展望。

三、每天或定期运动这是每个⼈从⼩听到⼤的建议,但只是极少数的⼈能真正做到或坚持下去。

思想有多远 我们就能走多远

思想有多远 我们就能走多远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思想——自由的精灵”,思想可以说是人类的灵魂,一个不具有思想的人是无法生存于世的。

那我们来看一下“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这句话,诚然,这不失为一句好话,一句发人深省的名言。

思想就像是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打开这扇窗,你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你会根据自己所看到的而选择一直走下去。

没错,这便是人的思想。

所以,思想让我们远行。

但是从哲学观点上来看这句话,你会发现其实它是片面的。

它过分的夸大了意识的重要性,忽略了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思想的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践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因为意识始终不过是头脑中主观存在的东西,单纯的停留在主观的范围内,决不会使客观世界发生符合目的性的改变。

这句话代表了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意识能够凌驾于物质之上,认为思想能决定一切。

我们来打个比方,一个不付诸于实践的空想者和一个敢于付出实践的思想者,他们都具有“思想有多远”这一前提,但不难想象最终他们的结局,后者以思想带动实践使自己越行越远。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对于一个整日无所事事的空想者来说,机会大抵是不会降临的。

记得老师曾经说过,意识是具有能动性的。

要使意识“物化”,就必须投入到实践中去。

把主观上的东西客观化。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认为“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这句话是片面的,值得剖析和客观的看待。

如若不然,我们便很容易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这样的教训近现代的中国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不必细说了吧。

再回到这句话来,思想可是看作是意识的体现。

虽然从哲学观点来看这句话的确片面,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句话又能给人以启示,那便是我们能走多远的前提是思想有多远,固然实践很重要,但实践的前提不就是要有思想吗?所以全面的看待这句话,你就受益匪浅。

综上,一方面“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这句话否定了客观存在与实践,过分的强调了意识决定,但另一方面,意识是实践的基础,没有意识便没有实践,我们便不能走的更远。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思想决定行动的,没有思想的行动只能称之为鲁莽;行动决定结果,有思想没有行动只能是空想。

思想的高度决定个人素质的高度,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人必定是一个杰出的人.12月7号米老师给我们开会,再一次扮演了灯塔的角色。

给我们指明了道路。

在会上米老师对我们软考前后近两个月的时间的行为状态和思想状态提出了批评。

行为上学习、写程序的效率都普遍降低,思想上没有进步,还有退步的嫌疑。

一篇篇的缺乏思想性的博客,只为了罗列知识点或解决某个问题来写博客,没有建立起知识之间的网状结构,更是没有思想上的提升。

在开始准备软考的时候,开始还是用思维导图来把每一章的知识点给罗列出来,在把一些细小的知识点写在word里然后贴到博客上,而且知识仅局限于这一章,没有深度和广度的扩展。

知识以图的形式体现出来知识对于理解这部分知识加深印象,对这部分知识从总体上来掌握,不过很多细节的部分因为比较多,在图中显示就显的比较乱了。

大体上掌握了只是完成了"就怕不知道"的后一部分,显然,在平时应用或软考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对知识的扩展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对于知识的扩展是知识深入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我们要具备这个意识,但同样还要有这样的行动,当然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

在备考软考时,我就犯了这方面的错误,思想上的堕落,行为上的懒惰,导致写出的博客都是一个个"行尸走肉",可是自己却没有在迷失的过程中醒悟过来,对于备考软考时学到的知识都做了罗列,偶尔的对于知识之间找找联系,两个知识之间的比较,但是知识的深层却没有深挖这样只是记住了一些知识点,而原理却还是模模糊糊,甚至是不明白。

死记硬背可以记住一些知识却不是记住知识的根本,只有明白原理以后才能真正的明白。

在网络这章涉及到ip地址的计算,0~255之间为什么这么计算是另人很费解的一件事情,可是当你把0~255之间的书转换成二进制以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想要成功,就要想法和行动相统一_人生感悟

想要成功,就要想法和行动相统一_人生感悟

精心整理想要成功,就要想法和行动相统一_人生感悟相信每个人都想成功,但是你的成功有没有付出努力呢,想要事情成功,就需要想法和行动之间的相互统一才可以,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

想法每个人都有,行动也越来越多人有,但一个合适的想法就很少人有,一个走到成熟的那一步。

所以就感觉这个世界是残酷的、无奈的、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觉得自己很有能力,很多想法,很多创意,很多知识,但找不到一个可以实现的机会,也没有人可以欣赏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就是怀才不遇的最多数的版本。

简单的想法的经过多次的评估修改、调整后,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想法了。

已经找到了激励点,准备开始制定计划,调配资源、开始行动了。

但这种所谓成熟想法并不一定就是个正确合理的想法。

所谓成熟,只不过是经过多次的分析调整和修改后,具有了一个完整形态的想法而已。

是否是一个合理的想法,是否是一个或者有足够的信息进行过分析的想法,还不一定。

如果这个时候想法不合理,不科学,不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的,那么这个想法后面的再多的行动也是无效的。

所谓南辕有不一样的看法,不一样的看法会分别采取不一样的行动,不一样的行动决定了不一样的结果。

成功与失败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认知和对事物的看法的不同。

为什么老是觉得成功的人都讲得很有道理,除了因为他们有成功者的光环,还因为他们有不一样的认知水平。

看见的东西也和我们普通人、失败的人看到的不一样。

屡败屡战和屡战屡败,你看出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吗?孙悟空和唐僧对三大白骨精的看法,为什么差别如此大?第三点就是行动并不意味着成功,虽然前面已经筛选掉了百分之九十五,虽然已经闯过了很多的关卡,但很遗憾,行动和成功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行动都是失败的。

因为行动的方向,力度、速度、效果、环境的协调,意外因素的控制等,都会影响行动的结果。

为什么这样,我们可以从这么一个现象进等。

整合、淘汰,最后只能有一个人登顶。

从梦想到实践如何将想法转化为行动

从梦想到实践如何将想法转化为行动

从梦想到实践如何将想法转化为行动真正的行动才能让梦想变为现实。

本文将为您分享几个有效的方法,帮助您将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梦想。

1.梳理想法,明确目标在将想法转化为行动之前,我们需要先梳理想法,明确自己的目标。

思考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希望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想要做什么,并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

2.制定计划,设定里程碑一旦明确了目标,我们可以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将想法转化为可行的行动步骤。

将计划分解为小目标和里程碑,每完成一个里程碑,都会给予一定的成就感,继续向前努力的动力也会更强。

3.克服困难,积极配合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挑战和困难。

遇到困难时,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不放弃,在积极配合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寻找他人的帮助和建议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样我们可以从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中受益。

4.培养良好的习惯,保持持续行动想法转化为行动的关键在于持续不断地努力。

为了保持持续行动,我们需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例如制定每天的工作计划、设定优先事项、遵守时间管理原则等。

良好的习惯能够帮助我们保持专注和动力,更好地推动我们的想法和梦想变为现实。

5.共享成果,激励自己和他人当我们努力转化想法为现实并取得成果时,我们应该与他人共享这些成果。

这不仅是对自己努力的认可,也可以激励他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共享成果可以带来更多的正反馈,激励我们继续前进,同时也为他人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转化想法为行动需要明确目标、制定计划、克服困难、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共享成果。

只有付诸行动,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

不要害怕失败和挑战,相信自己的能力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将想法转化为现实,实现自己的梦想。

转化梦想为现实,行动起来吧!。

一百个想法,不如一个行动,执行力让人生拉开差距

一百个想法,不如一个行动,执行力让人生拉开差距

一百个想法,不如一个行动,执行力让人生拉开差距一百个想法,不如一个行动,执行力让人生拉开差距"如果你有一个梦想,或者决定做一件事,那么,就立刻行动起来。

如果你只想不做,是不会有所收获的。

要知道,100次心动不如一次行动。

"——杰克·韦尔奇心动不如行动就是"说一尺不如行一寸。

"任何希望,任何计划最终必然要落实到行动上。

只有行动才能缩短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只有行动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

做好每一件事,既要心动,更要行动,只会感动羡慕,不去流汗行动,成功就是一句空话。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思想会变成语言,语言会变成行动,行动会变成习惯,习惯会变成性格。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

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平凡的事情,只有理想和计划而不付出行动,目标就很难实现。

强调无论做任何事实际的付出行动的重要性。

所以说有了目标不要空想,要按照计划付之行动。

美国政治家,弗兰克﹒克拉克说,"如果每个人都做了他们打算做的事情,那么我们将会实现多么多的成就啊"。

大多数人都不能很快的将想法付诸实践。

01很多事要做成,关键在于果敢决策,快速响应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20岁的他在以色列国防军中当排长。

那天,他刚从战场回来,听说两位战友被阿拉伯联军俘获了,便急忙赶到司令部。

当时,司令官正在和大家商议对策。

有人提出可以抓几个敌军士兵来交换,如何实施却争论不下。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方案始终定不下来。

他看不下去了,带了3个士兵,跳上吉普车,奔向敌军领地。

他们伪装成当地农民,偷渡过停火线。

趁敌不备,生擒了4名士兵。

几小时后,他便把俘虏押回了营地。

而此时大家还在为实施方案争吵,他便写了一张纸条,放在了司令官的桌上。

有了想法就要行动感想文

有了想法就要行动感想文

有了想法就要行动感想文既有想法,又有行动,最终才有可能成功;只有想法,没有行动,只不过是空想一场。

这两天,我们参加了市里组织的一个初中语文的读写交流会,参与经验分享的老师们无一不是有想法、有行动的语文人。

他们心中有梦,有强烈的事业心,他们好学,他们勤奋,他们专注,他们落落大方。

一句话,因为是真爱,所以出成绩。

许多老师都说到过这样六个字:独行快,众行远。

也就是说,只有加入优秀的团队,抱团行动,才能发展,才能共赢。

加入团队以后,同伴之间互相督促,互相鼓励,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久而久之,自然成长。

在团队中,你若有一个想法,可以与同伴分享,是否可行,怎样施行,也可以得到大家的建议,也许别人的一句话就拨开你前进道路上的云雾了。

正如县教研员崔老师所说的,我们有的老师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零零碎碎,不成系统,在行动的时候,也是想起来就做一做,想不起来就搁一边去了。

这样的做法一辈子也难成气候。

所以说,想法要想得透,想得远,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比如始终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以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为途径,等等。

有了比较完善的想法以后,必须大胆付之实践,在坚持实践中不断修正、积累、总结,甚至要组织研究,逐渐行成自己的一个模式。

此外,还要勇于展示,通过展示,得到同人们的评价,然后再扬长补短,逐渐日臻完美。

我想,那些优秀的老师们,除了他们自身拥有扎实的学识以外,必定都是沿着这一条路走过来的。

这一条路一定是很辛苦的,因为这一点,很多人都望而却步了。

但是,我们也一定明白,只有付出辛苦以后,我们才能体会到最纯粹的幸福。

张丽钧老师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其实,这个道理,谁又不明白呢?只不过你没有体验过奋斗的辛苦,所以也就说不出这样朴实的道理。

这两天的学习,真的像一场美好的梦,那些年长的,年轻的,那些敢想敢做并且收获颇丰的老师们,小云老师、李刚老师、李丽霞老师、樊杨军老师、王世宏老师、常素青老师、时慧慧和史丽芬老师,还有市教研室马何义老师,等等等等。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导读:本文是关于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希望能帮助到您!“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这句红金龙烟业的广告词,再一次肯定了思想的力量。

翻开辞海,我阅读了“思想”二字的定义。

思想是一种认识,一种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中认知的反映,并通过语言、文字、动作表达出来,是一种“思”与“想”的结合。

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随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敢于实践、勇于探索,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作为一名年轻的管理员,我觉得更应该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敢于解放思想、清醒头脑。

要解放思想,首先得走出误区。

一是害怕解放。

主要是有“怕”的思想,怕出毛病、怕犯错误,怕领导责怪、怕同事嘲笑。

在工作中有时会有很好的建议、措施,但由于“怕”的思想在作怪,不想说,不敢说。

二是拒绝解放。

主要是有与己无关的思想,认为解放思想是领导层的事情,对自己来说认为没有解放思想的必要,按领导指示做就行了,拒绝解放。

三是乱解放。

就是不知道什么叫解放思想,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更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主要是平时学习不够,思想不够敏锐,思路不够开阔,思考不够全面。

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要落实到自己的具体行动上来,联系目前的实际工作,我觉得解放思想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要勤于学习。

第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利用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第二要会学习,要有方法,学习要有针对性,更要有时效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第三要坚持学,持之以恒,不浮躁,在学习中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

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重要思想及路线方针政策,时时关注国家新的政策方针,刻苦钻研自己的业务知识,以及科技、管理等社会各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

第四在学习中不仅要向领导学习,还要虚心向身边的同志、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通过不断的学习,深刻思想,更新观念,掌握技巧,从而创新思路,以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适应工作的需要。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评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2012,5,7摘要:“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认识到思想之于行动的重要性就好比航标之于航海,但其过分强调思想而忽略实践,此乃其局限性。

我们用丰富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时,脚踏实地,在实践中江西想转化为实在的生活。

关键词:思想能动性唯心实践我个人认为“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此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存在欠妥的地方。

何为思想?思想是我们一直捉摸不透的东西,而按照信息论假说来讲,思想其实就是一种信息。

大脑中的某些特定分子摩擦碰撞,引起了某些信息子的规则排布,在三维空间中的表现就是产生电流,引起脑细胞的活动,这便是思想的本质。

帕斯卡尔:“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

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文中说:“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

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所以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

思想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否正确又要通过实践检验。

凡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不符合实际的思想是错误的思想。

思想对客观现实的发展有强大的反作用,正确的思想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对于“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我们不难想到哲学的两大派别之一: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者认为精神或意识是世界的本源。

物质世界是精神意识的产物,精神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想”和“做”的距离有多远?

“想”和“做”的距离有多远?

“想”和“做”的距离有多远?经授权转载自:爱丽丝不梦游01想和做的矛盾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惑,“我知道这些习惯对我很有帮助,可我就是执行力很差,坚持不了多久就会放弃。

”以至于大家会说,“所有的道理我都懂,可是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简单的归因于“执行力差”、“懒惰”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这个世界上天生勤奋的人并不多,做一件事的原因很多,和不做一件事的原因一样多。

因此,更负责的方法是仔细去探究我们为什么无法做到想到的事,以及了解为什么别人能做得到?这之中的区别在哪里。

就我自己来说,每天都会产生大量天马行空的想法和问题,可惜的是,很多好的想法想过之后就像在岸边搁浅的船只,并不知道下一次再去实践会发生在什么时候,等个几年也说不定。

有的时候,想和做非常遥远。

然而,时钟一直在摆动,那些不曾有的耕种,到时候会变本加厉的带给我们遗憾。

按照复利的理论,在你休息的时候,在你忘记的时候,在时间不知不觉划过的时候,幼苗都在成长。

所以,如果不早早把苗栽种是一种浪费机会的行为。

比如,五年前买了谷歌的股票,并不去看它一眼,现在也已经成长了三倍,然而五年前我并没有去买股票,这就是对机会和时间的浪费。

所以,我细细数过那些自认为非常重要但从来没有开始的事情,比如学习数学,编写小程序,还有作曲。

是的,如果五年前就开始行动,现在小苗已经长成小树了。

那么,既然复利这么重要,究竟是为什么那些看好的事情无法开始呢?从“想”到“做”要跨越多远的距离?02关于执行力的思考首先,分析一下这些无法完成的事情都是哪一种类型。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隆重的介绍了四象限法则,我的学数学和编写小程序的事情都妥妥的处于第二象限,也就是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

这样的事情不是非做不可,极有可能被更紧急的事情挤占,但如果坚持下来可以对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我想要做到这些事件,每天必须认真寻找做事的时间并要求自己认真执行,以及把大的抽象的任务拆分成小目标,认真记录每个小目标的完成。

行动不如思考?如何突破自我认知瓶颈

行动不如思考?如何突破自我认知瓶颈

行动不如思考?如何突破自我认知瓶颈2023年,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思考,而非单纯的行动。

他们意识到:行动不如思考,只有深度思考才能真正突破自我认知瓶颈,引领自己的未来。

传统的行动主义曾经流行于社会之中,许多人将行动作为成长和成功的关键。

他们认为,经验是通过行动来积累的,只有不断地去尝试和实践,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但事实上,不加思考的行动往往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和挫折。

思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激发创造力和潜能。

人们之所以拥有高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只有通过深度思考,人们才能发掘出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真正的愿望和目标,并为之付诸行动。

要突破自我认知瓶颈,人们需要重视反思和思考的过程,尝试去思考一些存在于生活之中,但被忽视的因素。

比如,如果我们想要提高自己的销售技巧,我们应该思考人类交往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如何在沟通时更好地理解客户的需求。

这样的思考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挖掘所需要的技能和智慧,并进行更有效的行动。

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思考,比如沉思和冥想等。

这些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干扰和压力,创造出专注和安静的思考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可以将大量负面情绪和疲劳消除,进而推进自己的思考,深化自我认知。

最后,我们还需要学会敞开心扉,接受自身的局限性和错误。

这样一来,才能对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保持清醒的认知,进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在认可自己的弱点后,人们可以利用思考和反思来寻找自我提升的办法,不断地拓展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能力。

总之,思考和行动是人类成长和成功的重要驱动力。

在2023年,我们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思考和深度探索的时代。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人们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以及如何去才能实现它。

行动虽然重要,但只有思考才能真正让人们走得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功。

想法和行动的距离有多远?-管理资料

想法和行动的距离有多远?-管理资料

想法和行动的距离有多远?-管理资料我们都知道,想法和做法,往往是两回事,。

于是,在我们下定决心要改变的时候,往往会很长时间没有动静,一直拖延。

心理学家也做过类似的实验:我们选出未来准备看的电影,然后实际去按照选单去看了电影,却少之又少。

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想法和我们的行为,有很大的距离。

“所言”和“行为”之间差距有多远?多年以来,心理学家一直在研究人们“所言”以及实际“行为”之间的关系。

其中就有马萨诸塞州史密斯大学的莱纳德·比克曼及其同事的研究。

比克曼试图通过乱扔东西这类小事来研究人的想法与行为之间的联系。

他与他的团队来到一条繁华的街道,故意将几张皱巴巴的纸扔在垃圾桶不远处;并且,这些废纸就扔在人行道上。

然后,他们来到马路对面,偷偷记录行人的表现,看看有多少行人会将废纸捡起扔到垃圾桶中。

结果发现,马萨诸塞州的居民们并不是那么的爱整洁,只有2%的行人捡起了垃圾并将其扔进了垃圾桶中。

实验的第二阶段,实验人员截住刚刚走过那条街道的几百位行人,并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当看到街上有垃圾时,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责任捡起来?还是应该由那些专门负责相关工作的人捡起来?”有多少行人声称所有人都应该捡起垃圾、保持街道卫生呢?10%?40%?60%?事实上,刚刚对废纸视而不见的行人中,有高达94%的人说,他们人为每个人都应该捡起垃圾。

比克曼的研究表明,在捡垃圾方面,人们精于奥威尔式的双重思维,因此他们能做出与自己想法完全矛盾的事情。

改变是一个过程!做出改变和学会一种新的行为模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改变发生的模式有很多种。

哈葛罗是一个成功学教练和工作坊创办人,他也运用四阶段模式来说明改变发生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不同心路历程:第一个阶段:“无意识无行动力或前改变”阶段这个阶段是一个忽视或否认的阶段,我们不让自己注意到我们如果不去做那些应该做的事情会对我们产生多大的伤害。

第二个阶段:“有意识无行动或醒悟”阶段这个时候我们意识到了:如果我们不做那些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将会付出多么大的代价。

想法先于情感、行动力大于感受,

想法先于情感、行动力大于感受,

想法先于情感、行动力大于感受, 行动力,才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关键。

设置微小的行动目标,我们才更容易成为真正的行动者。

我们的大脑和身体,本质都是非常懒的。

在大脑看来,强力驱动自己的身体去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实在是太痛苦了。

如果设定了大目标,大行动,每次开始行动前,我们会畏难。

行动后,也会因为过程中的艰辛,而逃避下一次的开始。

而一个俯卧撑那就太简单了,毕竟这般简单的动作大脑没什么好拒绝的吧?
当开始了第一个,我们就极有可能会开始第二个、第三个...第N个。

每天从一个开始,日积月累,最终就会成为我们骨子里的习惯,这个时候,行动难度已经彻底剔除了。

小开始比大计划更有效。

诚如古人所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就是“微习惯”的力量。

如果你想培养读书的习惯,最好的办法是在每天睡前读一页书,而不是逼着自己一次看两小时。

如果将我们的大脑比作发动机,微习惯就是启动按钮,轻轻按下可以实现从0到1的飞跃,之后发动机内部开始运行,带动身体飞速运转。

微习惯让我们轻松走出第一步,而一旦走出第一步,其产生的巨大影响会带动我们惯性向前。

从最小行动开始,把行动成本降到最低,你才可能变成行动达
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法和行动的距离有多远?
心理引言:我们都知道,想法和做法,往往是两回事。

于是,在我们下定决心要改变的时候,往往会很长时间没有动静,一直拖延。

心理学家也做过类似的实验:我们选出未来准备看的电影,然后实际去按照选单去看了电影,却少之又少。

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想法和我们的行为,有很大的距离。

——心灵咖啡网
“所言”和“行为”之间差距有多远?
多年以来,心理学家一直在研究人们“所言”以及实际“行为”之间的关系。

其中就有马萨诸塞州史密斯大学的莱纳德·比克曼及其同事的研究。

比克曼试图通过乱扔东西这类小事来研究人的想法与行为之间的联系。

他与他的团队来到一条繁华的街道,故意将几张皱巴巴的纸扔在垃圾桶不远处;并且,这些废纸就扔在人行道上。

然后,他们来到马路对面,偷偷记录行人的表现,看看有多少行人会将废纸捡起扔到垃圾桶中。

结果发现,马萨诸塞州的居民们并不是那么的爱整洁,只有2%的行人捡起了垃圾并将其扔进了垃圾桶中。

实验的第二阶段,实验人员截住刚刚走过那条街道的几百位行人,并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当看到街上有垃圾时,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责任捡起来?还是应该由那些专门负责相关工作的人捡起来?”有多少行人声称所有人都应该捡起垃圾、保持街道卫生呢?10%?40%?60%?事实上,刚刚对废纸视而不见的行人中,有高达94%的人说,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捡起垃圾。

比克曼的研究表明,在捡垃圾方面,人们精于奥威尔式的双重思维,因此他们能做出与自己想法完全矛盾的事情。

改变是一个过程!
做出改变和学会一种新的行为模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改变发生的模式有很多种。

哈葛罗是一个成功学教练和工作坊创办人,他也运用四阶段模式来说明改变发生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不同心路历程:
第一个阶段:“无意识无行动力或前改变”阶段
这个阶段是一个忽视或否认的阶段,我们不让自己注意到我们如果不去做那些应该做的事情会对我们产生多大的伤害。

第二个阶段:“有意识无行动或醒悟”阶段
这个时候我们意识到了:如果我们不做那些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将会付出多么大的代价。

哈葛罗认为这是“改变最为重要的一步”,因为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必须做出改变。

第三个阶段:“有意识有行动或者决心改变”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致力于去完成那些被意识到应该去做的事情。

这可能是改变过程中比较令人尴尬的一个阶段,因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需要付出努力,也需要不断实践和重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很多挫折。

第四个阶段:“无意识有行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已经成为一个习惯,我们不用费劲甚至不假思索就可以做到。

从一个神经生物学的角度看,在你到达第四个阶段的时候,你的旧神经通路已经被切断了,而新的神经通路已经运转起来了(几个新的神经元被“焊接”在一起)。

从某种程度上讲,按时做事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虽然此时你还是必须要留意自己是否有回到老路上的惯性,尤其是当你处于压力之下的时候。

想要维护这个改变的过程,全心投入和反复实践是非常重要的,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天你会发现拖延变得不再对你有任何诱惑力,很多事情都可以马上动手去做。

改变自己,就做点不同的事!
为了发现人们改变习惯时会发生什么,赫特福德郡大学的本·弗莱彻和卡伦·潘一起发明了一种名为“做点不同的事”(简称DSD)的方法。

DSD包括了一系列练习,旨在鼓励人们表现得仿佛他们能够灵活对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比如说,他们要一天不看电视,写一首诗,与一个老朋友取得联系,走不同的路线去工作。

我们以本和卡伦对减肥的研究为例。

在许多研究中他们招募了一些想要减肥的人,然后把他们随机分为几组。

其中一组采取DSD法一个月。

他们没有被要求节食或者要求多运动。

相反,实验人员鼓励他们改变自己的思考或行为模式:提前睡觉一个小时或关掉手机一天。

其他小组的实验参与者则或者没有收到任何要求,或者自愿节食。

实验人员对实验参与者进行了为期多个月的追踪调查,发现DSD可以帮助人们减肥。

类似的研究表明,它也可以帮助人们戒烟或者提高就业机会。

许多像吸烟或暴饮暴食这样的不良行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表现得仿佛自己是习惯的俘虏。

通过让他们表现得更加灵活,实验人员帮助他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认识。

他们不再是那个仅仅麻木重复自己旧行为模式的人,而是变成一个能够控制自己的人生、对身边的环境作出反应的人。

对它们来说,这简直就像是一个魔法,当他们这样做时,正面的能量、惊奇和喜悦,会源源不绝地回应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