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复习表格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史总复习表

中国现代史总复习表

意义: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影响:开拓外交新局面,出现建交热
导致我国人口政策失控,危害大)
表现:
建设
78 年-------------------84 年--------------92 年-------至今 理论:“一国两制” 萌芽——酝酿——正式提出—入宪、正式成国策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
文 革 时 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国力有所增强, 难(原因?)——调整“八字方针”(为何调整?结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含义、五自治区、意义 p95) 特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中 杂交水稻品种----“南优二号”(吃饭) 体现:城市数量增、

但未能摆脱旧有体制。(必修二 17 课 p78)
至今
经济改革,但限入困境;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走 意义:调动、解放、促进
(4)落实基础民主选举(见 p99)---贯彻依法治国 保障民主权利 97 十五大 入党章, 成指导思想
中日关系 (72 年 田中角荣)
批判(对马寅初《新人口论》的批判, 思想开放、环境宽松
现 代 化 上市场化道路。
二、国企改革 p87(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 祖国统一大业 p101
二、教育 p118
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必修二 24、25、26 课 p107--119)
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方针 p86;随着改革 主要举措: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解放思想、三 背景:两极对峙、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扫盲教育(原因、措施)
信息时代改变着中国
70 年代 70 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霸主地位 深入,适时调整政策
强经济联系,但从世界范围看,一定程度上阻碍 差距拉大。

二轮复习表格-中国现代史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中国现代史)--填写版本

二轮复习表格-中国现代史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中国现代史)--填写版本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中国现代史)
时期
特征
史实
中国现代史
过渡时期(1949~1956)
1956年~196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
1978至今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中国现代史)
时期
特征
史实
中国现代史
过渡时期(1949~1956)
政治: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制基础。
外交:取得重大成果。
经济: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确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文化:文艺科技的繁荣。
政治:1954年宪法确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到1950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首次以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参加万隆会议(1955)
经济:土改完成(1952),一五计划(1953-1957),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系。
文化:“双百”方针。
1956年~1966年
政治:文革。红卫兵运动。
处交: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尼克松访华(1972),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中日建交(1972)
经济:周恩来和邓小平恢复整顿经济。
文化:高考停止。八个样板戏。氢弹(1967);人造地球卫星,开始进入航天时代(1970);袁隆平培育南优二号杂交水稻(197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制基础发展。
外交:中苏关系恶化。
经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文化: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文艺科技繁荣。

中国现代史分期复习

中国现代史分期复习

1、《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的区别;五四宪法与三大改造 、 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的区别; 的关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最高权力机构 、 3、三大民主制度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发展 、三大民主制度的名称、 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和重大外交活动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5、洋务运动与“一五”计划 、洋务运动与“一五” 6、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论著和主张 、
至今) 三、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 中国现代史( 至今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至今) 三、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 中国现代史( 至今
(一)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过渡时期, )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的建立;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度的建立;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 大外交活动; 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大外交活动;“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论著和主张; 两弹一星”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论著和主张;“两弹一星”
至今) 三、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 中国现代史( 至今
(一)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过渡时期, )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的建立;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度的建立;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 大外交活动; 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大外交活动;“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论著和主张; 两弹一星”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论著和主张;“两弹一星”

中国现代史分期复习

中国现代史分期复习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的建立;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 大外交活动;“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论著和主张;“两弹一星”
特别需要注意: 1、《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的区别(必修一:P94~96); 五四宪法与三大改造的关系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体现_____原则。 五四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 _____和_____原则。 五四宪法:1954年颁布;三大改造:1953~1956年
特别需要注意: 5、洋务运动与“一五”计划 洋务运动:中国近(现)代化的起点 “一五”计划: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步
三、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
(一)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的建立;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 大外交活动;“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论著和主张;“两弹一星”
1、《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的区别;五四宪法与三大改造 的关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最高权力机构 3、三大民主制度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发展 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和重大外交活动 5、洋务运动与“一五”计划 6、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论著和主张
三、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
(一)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初步建立 1954年,统一战线组织 1956年,发展到新阶段 1982年,进一步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它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82年,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高三复习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完整版

高三复习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完整版

高三复习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完整版中国现代史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时期:1949—1953年1.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山西县西柏坡召开;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2.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共同纲领》。

3.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筹建新中国之时,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在建国的第一年里(1949.10—1950.10)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中国科学院成立4.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司令员:彭德怀。

5.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月14日,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6.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村生产力大大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7.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1.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国家开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2.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公私合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基本制度4.1954年4—7月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

5.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百年中国复习表格

百年中国复习表格

1840—1949:百年屈辱,百年图强-----影响中国百年进程的大事记
17-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在社会政治体制、经济生产方式、科技思想文化、对外扩展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了近代工业文明社会,但古老的中国仍然在农耕文明的轨道上滑行,盛世背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上隐藏着深刻的危机,并逐渐落后于西方,成为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对象,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中国人民进行了百年抗争和探索,1949年。

二轮复习表格-历史二轮复习表格

二轮复习表格-历史二轮复习表格

古代中国时期特征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艺先秦夏商周前2070—前771年奴隶制产生发展繁荣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青铜时代商业文字绘画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文化勃兴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变法改革成为潮流生产关系:土地私有制;生产力: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商业:孔子老子百家争鸣《甘石星经》九九乘法表磁石指南《诗经》《楚辞》秦汉前221—公元220年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文化灿烂,儒学成正统思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农业:手工业:商业:秦:书同文焚书坑儒汉:董仲舒新儒学天文历法医学数学造纸术汉赋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北魏:孝文帝、均田制手工业:三教合一农学:数学;顾恺之王羲之1隋唐公元581——907年封建社会繁荣时期。

中央集权体制完善;经济空前繁荣,外交频繁;文化辉煌灿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农业:曲辕犁、筒车,均田制手工业:商业、城市:对外交通:三教合一天文历法医学印刷术火药唐诗绘画书法宋元960——1368年由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加强,民族政权并存;经济继续发展,重心南移;科技文化领先世界宋:二府三司制、加强中央集权元:中书一省制行省制度手工业:商业:城市:理学体系三大发明郭守敬王祯宋词元曲绘画书法明清1368——1840年专制主义达到顶峰,封建制度衰落;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新经济因素产生;文化纷呈:儒学主流、反封建启蒙思想出现、科技总结明:君主专制加强清: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手工业:商业、城市:资本主义萌芽理学,心学主流;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农学:医学:小说戏曲绘画书法总体特点高度专制、皇权至上;人治大于法治;血缘宗法影响政治关系;两对矛盾发展农耕经济高度繁荣,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思想纷呈,儒学是主流;科技辉煌,领先世界;(科技特点)文学艺术争奇斗艳2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农民战争)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地主阶级)1、传统自然经济解体;2、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3、经济结构变化:洋务企业、资本主义企业产生新思潮萌发:林则徐、魏源洋务思潮——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1.服饰变革2.习俗变化断发放足日常礼仪丧葬风俗3交通、通讯1894-- 1895甲午中日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瓜分狂潮,资本输出;19世纪末康梁维新变法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0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1911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黄金时代”康梁维新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1919-- 1927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国共关系)1、五四运动2、中共成立、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3、1924-1927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开始北伐战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冲击马克思主义传播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萌芽(著作、思想)3新民主主义革命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国共关系)1、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2、长征战略转移、遵义会议3、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八一宣言》4、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官僚资本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著作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1937--1945抗日战争(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国共关系)1、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3、相持阶段,国共两党政策4、中共七大5、抗战胜利日本侵华,对中国经济掠夺官僚资本主义膨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面临破产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1945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1949年解放战争(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国共关系)1、和平民主斗争(重庆谈判、政协会议)2、防御阶段;全面进攻、重点进攻3、战略反攻——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4、战略决战(三大战役)5、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帝国主义侵略(美国)官僚资本的挤压、侵蚀、打击民族资本主义萎缩(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获得新生。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总表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总表
确立新制度:一五计划,1953-56.12,工业化的基础,计划经济体制;
三大改造,1953-56,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
一届人大:1954,《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1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15.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民主与法制、经济(工业、农业)、科技与军事、外交、民族问题、祖国统一、文教、体育
列强瓜分中国
1898-1901
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瓜分中国
瓜分狂潮:1898年,德国划山东为其势力范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1911
瓜分狂潮
反侵略
八国联军侵华:1901.《辛丑条约》,完全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时期
1905-1911
清政府新政失败
民主革命
孙中山领导革命:1905.东京,同盟会成立,三民主义;1911.10.10,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开始;
90年代未,民族工业兴起—张謇—大生纱厂;
甲午战争:1894-95,甲午战争:牙山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亡),《马关条约》,危机大大加深;
戊戌变法时期
1895-1898
甲午战争失败
政治民主化开始
公车上书:1895,康有为、粱启超,维新变法序幕;严复,《天演论》,进化论;
戊戌变法:1891.6.11-9.21,光绪帝,《明定国是诏》,百日维新;戊戌政变;
八年抗战:1937.7.7-45.8.15,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日本投降;
解放战争:1945-49,重庆谈判、内战爆发、转战陕北、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军占领南京;



中国现代史知识复习之四个时期一览表

中国现代史知识复习之四个时期一览表
1972年日首相访华中日建交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
2001年中国上海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贸(WTO),有助于加强与世界各地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了新的空间
科技教育
1964.6中近程地地导弹实验成功;
1966.10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打破了帝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有重要意义;
1966.10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试验成功。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国;
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86年制定“863”计划和《义务教育法》20C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民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统一: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实践:1997、1999年港、澳回归祖国
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国防:改革开发以来现代化水平提高
外交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53年底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1971年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
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中国现代史知识复习之“四个时期”
时期
类别
1949年—1956年
1956年—1966年
1966年—1976年

中考历史时期的划分复习表格

中考历史时期的划分复习表格
孙中山宣布解职—张学良东北易帜(非考点)
国民党统治时期
1927、4—1949、4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京解放
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6—1919、5
鸦片战争爆发—五四运动爆发(前)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5—1949、9)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建立时期
1919、5—1924、1
五四运动爆发—国民党一大召开(前)
国民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1924、1—1927、7
国民党一大召开—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国共十年内战时期
国民党统治时期(1927、4—1949、4)
1927、8—1937、7
南昌起义—七七事变爆发(前)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1937、7—1945、8
时期
时间
标志
社会性质
中国
世界
近代史(1840、6—1949、9)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Ⅰ、清朝后期
1840、6—1912、2、12
鸦片战争爆发—宣统帝下诏退位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Ⅱ、中华民国时期(1912、1、1—1949、9)中华民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912、4、1—1928年底
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解放战争时期
1945、8—1949、9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现代史(1949、10—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现在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949、10—1956年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பைடு நூலகம்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中国近代史表格(必背版)

中国近代史表格(必背版)
毛泽东思想成熟
1938年《论持久战》
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
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放战争(1946-1949)
民族资本主义:萎缩
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国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重庆谈判,政协会议
粉碎国民党全面、重点进攻;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
七届二中全会召开(1949)新政协国民党:统治覆灭,迁往台湾
七届二中全会
1948年《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近代史
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探索史)
晚清(1840-1911)
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近代企业的出现(外商、洋务、民族)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
社会生活的变化
侵略史: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抗争史: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人物:孙中山
西方坚船利炮冲击学习西方;方式:器物制度
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一大、二大
特点:制度思想,学资本主义学社会主义,
推动中国近代化不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派提倡实业救国思想
新文化运动中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民主科学思想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遵义会议
国民党:建立南京国民政府(1927),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
日本:侵华
毛泽东思想形成: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抗日战争(1937-1945)
民族资本主义:萎缩

中国现代史复习(第6册)

中国现代史复习(第6册)

第16课 新中国的诞生
1.《共同纲领》: 1949,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领》, 新中国的建国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10.1,开国大典 意 义: ①推翻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 主义,结束军阀割据、内乱的历史,标志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新纪元②壮大世界和平、 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③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改革目标。 4.“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 创造性发展,在港、澳问题上得以实践。
*中国特色: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 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①俄国城市暴动/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革命道路。 ②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中国现代史复习
(一)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1956)
中国现代史即新中国史分期: 1.1949-1956过渡时期 1949-195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53-1956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2.1956-1966 探索时期 3.1966-1976 文革时期 4.1978至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的建立: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进对外开放,1980年,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2.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24课 一国两制
1.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2.1997.7.1和1999.12.20,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设立。 (董建华、何厚铧)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意义:(C)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十一届三中全会、1992邓小平 “南方谈话”(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2.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本路线。 3.经济体制改革 ①改革开放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为农村经济注入活力。 ②1980年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中国现代史复习表格

中国现代史复习表格
政治:
1.“冷战”开始,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
2.美苏争霸(20世纪60-80年代)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50-80年代,欧共体、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
经济.
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3)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4)美国出现“新经济”的新趋势
3.克服困难的过程及其结果:
(1)1960年冬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
(2)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七千人大会召开,初步总结经验教训。
(4)1962年起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4.十年建设成就巨大。
特征:中美关系仍处于紧张状态,中苏关系恶化,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标志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B。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C。1954年宪法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特征:中共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逐步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1.思想界关于真理标准间题的讨论,奠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基础。

中国现代史复习

中国现代史复习

4.新中国的成立说明:
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3课 土地改革
7.土地改革完成的意义: 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 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 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 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2.时间:1978年底 3.内容:
(1)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 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 伟大决策。 (3)组织路线: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 领导集体。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关系四次调整的先后顺序是( ) ① 土地改革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三大改造 ④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①③②④ D.③④②①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国20世纪以来三次历史巨变: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
孙 中 山 毛 泽 东 邓 小 平
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
第三次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 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这个转变始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 间 重 大 中国共产党诞生 胜利 事 件

历史复习(表格式)

历史复习(表格式)

中国近代史脉络线索一.侵略与反抗二.近代化的探索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备注:中国近代百年历史时间框架1840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5月4日1927年8月1日十年内战时期1936年12月12日1937年7月7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八年抗战时期1945年8月15日1946年6月三年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10月1日中国现代史脉络线索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共同纲领》通过的如国旗、国歌、首都、公元纪年等内容基本都是新中国成立之时即1949年10月1日起开始使用或实行。

2.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含义:三年:1946年6月—1949年10月1日,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1919年5月4日—1949年10月1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1949年10月1日,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毛泽东宣告、宣读、宣布的内容及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要理解(八下P2—3页),几幅图片看清楚。

4.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工业化的起步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

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成就:①工业——鞍钢,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

②交通运输——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③工业基地——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加强沿海,新建华北和西北工业基地。

意义: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1、中共八大:——良好开端时间:1956年北京内容:大会是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中共“十三大”论述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5.中共“十四大”江泽民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中共“十五大”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7.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建设
2.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A.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B.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C.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
D.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体现了国家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3)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了新局面。
(4)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5)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5.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
特征:外交政策作了重要调整,中国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
1.基本方针:“无敌国外交”
2.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国策。
基本方针:“两个拳头打人”;“一大片”。
“文化大革命”
的十年动乱时
期(1966年5
月一1976年
10月)
是中共历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给党、国家和人巨带来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的时期。
特征:“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并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所利用,导致全国内乱。
1.1966年“文革”全面发动,“左”倾错误发展到顶点。
特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
1.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3.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1)农村经济全面振兴。
(2)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发展重大,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
(2)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成功。会后与更多亚非国家建交。
特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成就喜人。
1.科技
(1)发展的重大措施
(2)科技成就:
(3)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屠守锷、邓稼先、袁隆平
2.教育: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3.重要理论:
(1)毛泽东思想——“七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一)新中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3)开国大典。
(二)巩固新政权的斗争(1949-1952年):
(1)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
(2)开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四大运动。
(三)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经济:
1.区域经济集团化(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世贸组织成立
3.世界经济全球化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标志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B。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C。1954年宪法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3.1975年,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4.国民经济在十年间损失约计5000亿元,但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
特征:外交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有重大突破和转机,中美关系逐步缓和。
1.基本方针:
(1)“一条线” (2)“一大片”
2.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
3.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1.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21979年开始,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82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全国人大又先后通过了《义务教育法》、《民法通则》、《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③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奉行不结盟政策,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4.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5.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和、裁军、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6.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亚太经合组织、东盟、欧盟)
7.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政治: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超多强”局面形成)
3.克服困难的过程及其结果:
(1)1960年冬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
(2)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七千人大会召开,初步总结经验教训。
(4)1962年起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4.十年建设成就巨大。
特征:中美关系仍处于紧张状态,中苏关系恶化,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特征:中共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逐步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探索讨论,奠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历史进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总结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思想)。
2.“全面夺权”(“一月革命,’)和二月抗争。
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
4.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九·一三”事件)。
5.江青反革命集团覆灭——标志着“文革”结束。
特征: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但也一度复苏与回升。
1.1967-1968年,国民经济受到“文革”严重影响。
2.周恩来于“九·一三”事件后着手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
特征:恢复国民经济,改革旧生产关系,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1.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49—1952年)
2.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1953年)
3.1953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特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拓外交新局面。
(二)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完善:二届人大(1959年)
三届人大(1964年)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邓小平理论——“十五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三个代表”理论——“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大理论的侧重点:
A.毛泽东思想:重点解决如何取得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的问题。
B.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1.基本方针:
(1)"另起炉灶,,。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一边倒”。
(4)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2.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拒绝建交。
3.苏联首先与中国建交,建国首年有17国与中国建交。
4.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5.20世纪50年代中期外交成就:(1)日内瓦国际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参加且发挥积极作用。
(三)“一国两制”
1..1979年,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2.20世纪80年代,先后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中葡关于澳门间题的《联合声明》。
3.中国分别于1997年,1999年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两地回归祖国。
4.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
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时期(1956
年底一1966年
5月)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巨大,但犯“左”倾错误,屡遭挫折,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特征:中共力图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中前进。
政治:
1.“冷战”开始,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
2.美苏争霸(20世纪60-80年代)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50-80年代,欧共体、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
经济.
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3)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4)美国出现“新经济”的新趋势
4。.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5.中国积极发展同亚、非、拉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