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初复试合并考题:《北京记忆》第二集《金梭和银梭》

中国传媒大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电视编辑方向)2010年的招生采取初复试合并考试,面试部分主要是自我介绍和回答考官提问,笔试则是电视节目分析,考题为北京电视台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大型纪录片《北京记忆》的第二集《金梭和银梭》。

《金梭和银梭》记录了1979年间北京人民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变化,其中还引用了80年代初北京广播学院学生用16毫米拍摄的影像资料,出现在今年中国传媒大学的入学考试里,也是一个颇有意思的巧合。

考生们需要做的是对三个点进行分点答题:

第一:片子的主题;

第二:哪个人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片子的现实意义。

三十年前,要登高俯瞰北京全城,有两个最佳地点,一个是景山万春亭,一个是北海永安寺白塔。1971年,因为构筑“519”工程的防御工事,北海和景山被无限期关闭了。到1978年,北京市民已经有7年没能看到故宫那金灿灿的连绵屋顶和西山优美的天际线了。这是1973年12月,周恩来总理登上北海永安寺白塔视察北京煤烟排放工作留下的历史影像。放眼望去,京城笼罩在一片茫茫的烟尘雾霭之中……

这样的笔触,奠定了本片的基调。以这样的不动声色的展开,将观众带到20世纪70

年代末的往日气氛之中。历史的轮转体现在70年代的北京民居当中,匮乏时代的生活,触目可见的地震棚(北京人为解决住房拥挤而使用的临时居所),自然史、民生史和反映时代变迁的社会事件有机结合起来,展开时代的画面,唤起观众的回忆。

本片规避了以中央性新闻、大事记代替城市个性化叙事。更规避宏大和过于豪放的风格,表现的,是具有独特气质的北京,以及北京人(包括原住民和各种类型的新北京人)的生活历程,和岁月的体悟。一个地点、一个舞台、一段时光、一群人、一个故事,一个一个年轮的画像细细展开,一个家庭的历年叙事的娓娓道来,如戏文般以16集的规模描画出一座城市和她的子民30年来走过的历程。《北京记忆》是全景性反映北京改革开放全过程的大型纪录片。然而由于本片采用了独特的视角——选定“记忆与城纪”错落有致的表现平台,既有宏大的背景,又充满个案的生命体征。大时代与小屋檐的画面编织,反映出了人们对改革给生活带来变化的真切感受,体现了编导主创人员的追求。《北京记忆》整合30年年轮中的公共记忆和各阶层人士的亲历往事,描述和纪念这一段历史,表现改革开放30周年之宏大历史背景的同时,更应注重讲述北京人特有的记忆,在往事回溯中北京独具的城市气质和变革历史。显现本片的资源优势和文献价值。

这一个30年,在整个华夏文明的历史上,都是极为独特而关键的断代,它以觉醒、开放、变革为特征,确定了未来中国的历史走向。北京的延展,特别是其国际化色彩的浓郁,是改革开放中国形象的标范,本片多处采用国外影像报道,传达出北京魅力在世界范围内的辐射。本片用个体化、微观化的手段,在大历史的架构下,呈现出更多、更丰富、更接近事实本身价值含量的意义。如胡同生活模式在大时代冲击下的转型,如从传统的居委会管理模式到社区自制显示的公民意识和自主意识的成熟。如商品大潮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转型(不仅仅是“中关村”奇迹带来的成功示范),如“消失的柜台”折射出的城市商业精神的变化。集体记忆由无数个人记忆堆积而成,公共性正蕴藏于私密性之中,它们是一条河流的两岸,而不是两端。我们可以随意架设桥梁。本片将是把历史还原到日常生活语境中去的开放性文本:以人性化、故事化、情感化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宏大历史的民间面和生活面——人本的关怀、人文的气息。

本片共分《京华春晓》《金梭和银梭》《夕照街》《日日夜夜》《百花深处》《生活是多么广阔》《亚洲雄风》《地平线》《向远方》……等16集组成。反映了各个重要阶段的城市变化。启蒙阶段:1978(或可上溯至1976)-1989年,也就是时代主题的转变、改革的启动、思想的启蒙、新事物的萌芽阶段;转变阶段:1990-2000年,也就是社会机制、社会结构、城市发展、市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塑造当代北京城市社会形态的关键阶段;升级阶段:2001-2008年,也就是依托奥运契机,城市发展出现跨越升级,城市梦想和未来抱负即将实现的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