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生物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B卷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三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B卷

第九单元( B)一、选择题(共25 小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切合题目要求的)1.以下对于种群密度检查的表达中,合理的是()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票据叶植物作为检核对象B.宜采纳样方法检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C.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靠近真切状况D.全部活动能力强的生物都可采纳标记重捕法检查【答案】 C【分析】因为票据叶植物蔓生或丛生,从地上部分难以分辨是一株仍是多株。
而双子叶植物则简单鉴别个体数目。
所以不宜选择票据叶植物作为抽样检查的对象,宜选择双子叶植物作为抽样检查的对象, A 错误;宜采纳标记重捕法检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B 错误;一般而言,样方越多,有时要素越少,其统计结果越靠近真切状况,C 正确;不是全部活动能力强的生物都可采纳标记重捕法检查,对于个体数较少的活动能力强的生物,能够采纳直接计数, D 错误。
2.如图是对于种群特点的图形,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 D 经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B. A、 B 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目特点D. a 的含义是确立种群密度的大小【答案】 C【分析】性别比率经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目变化, A 错误; A、 B 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 B 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目特点,能够反应种群数目的大小, C 正确;a 的含义是年纪构成能够展望种群的数目变化, D 错误。
3.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目多年保持相对稳固。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
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一样月份的年纪构造(每个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纪组的个体数)。
以下对于该种群的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A .该种群 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诱杀雄性个体必定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C.该种群的年纪构造跟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纪构造【答案】 B【分析】由图中可知,未成熟个体 2 月为 0,以后到 6月渐渐增加,从6月到 12 月渐渐减少, 12月份为0,再由题中信息“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可推知该种群出生时间大体为2月尾到 6 月,到12月都成熟,所以 10 月份该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 正确;性别比率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一个重要要素,大批诱杀雄性个体,会致使性别比例失调,从而经过降低出生率,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B 错误;由图可知,10 月到次年 4月,成熟个体最多,年纪构造属于稳固型,而6月到8 月幼年个体许多,年纪构造属于增添型, C 正确;引入的天敌可能对不一样年纪段个体的捕食拥有选择性,比方易取食行动较弱的衰老个体和未成熟个体,所以天敌的迁入会致使年纪构造的变化, D 正确。
部编版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单元B卷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D.人口男女性别比例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3.下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适宜环境中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B.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则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C.如果此种群是老鼠,我们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其K值D.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种群数量到K值时数量不变4.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
下面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D.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过程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5.下图为一定时间内森林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符合事实的是()A.甲、乙、丙三个种群间的关系为竞争关系B.种群丙在A点时种内斗争最激烈C.如将三个种群所含能量值用金字塔表示,则丙位于金字塔的底部D.如果乙种群数量增多,则甲和丙种群数量都减少6.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2020年高考高三冲刺一轮 金卷--生物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B卷 含答案

实用文档1单元训练金卷·高三·生物卷第九单元(B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A .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B .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C .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D .所有活动能力强的生物都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2.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D 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B .A 、B 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C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 .a 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3.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 .诱杀雄性个体一定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C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4.科研工作者为了预测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该草原1公顷范围内 的田鼠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
下列分析正确 的是( )A .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 .田鼠种群增长的模型可构建为N 1=N 0 λt ,其中λ为1. 5C .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数x 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标记个体数实用文档2D .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5.某课题小组对当地喜鹊数量变化进行了连续10年的跟踪调查,其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喜鹊在某时间范围内的出生率(I)和死亡率(Ⅱ)的关系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图甲中,第0~6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第7~10年间种群数量先升高后保持不变B .图乙中c 点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 .该喜鹊种群在图甲的第1年和图乙的b 点时的年龄组成都为增长型D .图甲的第3~9年间种群数量的变化对应图乙的c~d 段的数量变化6.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机物质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高考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

一轮单元训练金卷·高三·生物卷(A)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某养牛场的牛群中各个年龄段个体数量接近相等,大部分人认为该牛群密度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稳定,但有人认为该牛群还可发展,其根据是()A.死亡率降低B.出生率高C.牛群基数大D.雌牛比例大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3.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的种群数/(t-1)年的种群数量。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B.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4.下列有关池塘群落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池塘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该池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5.下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种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最能反映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B.狼与麝牛间进行相互选择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6.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2020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9《生物与环境》测试卷(含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9《生物与环境》测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一、单选题(共16小题,每小题3.0分,共48分)1.草原上狮子与羚羊可根据对方的气味进行猎捕和躲避猎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羚羊在奔跑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神经纤维上传导方向是双向的B.狮子在猎捕过程中,细胞中的ATP转化为ADP的速率加快,但ATP含量仍能保持相对稳定C.羚羊在奔跑过程中,内环境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速率加快,与胰岛素的作用有关D.上述事例说明物理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②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④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A.①②③B.①②⑤C.①③④D.③④⑤3.下面的图l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属于一个种群B.调查图1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C.当丙迁入这个生态系统后,数量变化如图2中的曲线YD.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b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2时刻,此时可适当捕获4.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明显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 (K-N)/K值为0.50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5.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A.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B.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碳循环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6.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 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下表。
2020版高考浙江选考生物一轮单元检测卷(第九单元) Word版含解析

单元检测卷(第九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69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一定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A.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B.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概率降低C.标志物脱落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答案 A 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导致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偏大,会使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③植物都是生产者④动物都是消费者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A.②B.②③C.③④D.②⑤答案 A 化能合成细菌是生产者,①错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②正确;菟丝子是消费者,③错误;蚯蚓等腐食性动物是分解者,④错误;异养型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⑤错误。
3.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B.若去除鼬,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增加C.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斗争增强D.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5条食物链传递给鹰答案 D 兔和人有共同的食物来源,二者存在竞争关系,同时兔也能被人捕食,二者又存在捕食关系,A正确;鼬和鹰都能捕食兔和鼠,若鼬减少时,鹰缺乏竞争者,数量会增多,B正确;大量捕杀鼬时,鼠的数量会增多,种内斗争会增强,C正确;植物到鹰的食物链有4条,D错误。
4.我国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地球以其特有的方式警示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可持续。
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A.减少汽车使用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C.提高绿化面积D.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答案 B 雾霾天气的发生主要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烟尘等造成的,所以减少汽车使用、提高绿化面积、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都能有效减少雾霾天气的出现,但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使雾霾天气更加严重,故选B。
2020版高考人教版生物总复习单元评估检测(九) 生物与环境 含答案解析

单元评估检测(九)生物与环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测控导航表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种群没有空间特征B.一般不可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C.外来入侵生物种群增长曲线一直呈“J”型D.可以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等;单子叶植物一般是蔓生,不容易区分株数等,一般不可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外来入侵生物种群增长曲线最终也趋于平衡,不会一直呈“J”型;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2.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C )A.某市近三年入户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B.蒲公英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操场上C.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D.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1∶1.5解析:A中描述的是种群的迁入率。
B中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C中描述的是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中描述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
3.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用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则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的模拟步骤是( B )A.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B.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C.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混合均匀→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D.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混合均匀→统计白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模拟标志重捕法实际操作时,因为“50粒白种子”表示初捕的个体数,因此应将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这样保证代表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不变。
备战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训练金卷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B卷(含解析)

第九单元(B)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C.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D.所有活动能力强的生物都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2.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D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B.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a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3.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诱杀雄性个体一定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4.科研工作者为了预测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该草原1公顷范围内的田鼠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田鼠种群增长的模型可构建为N1=N0λt,其中λ为1. 5C.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数x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标记个体数D.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5.某课题小组对当地喜鹊数量变化进行了连续10年的跟踪调查,其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喜鹊在某时间范围内的出生率(I)和死亡率(Ⅱ)的关系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甲中,第0~6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第7~10年间种群数量先升高后保持不变B.图乙中c点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该喜鹊种群在图甲的第1年和图乙的b点时的年龄组成都为增长型D.图甲的第3~9年间种群数量的变化对应图乙的c~d段的数量变化6.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机物质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2020届人教版生物一轮复习练习: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含答案

单元真题演练对应学生用书P4391.[2015·课标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 D解析草本阶段的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A错误;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要复杂,B错误;草本阶段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自我调节能力也小于灌木阶段的群落,C错误;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上一个阶段为下一个阶段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D正确。
2.[2015·海南高考]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答案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碳循环、群落种间关系及群落结构等相关知识。
物质循环中C、N等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往复循环,A正确;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C正确;群落中绿色植物释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生物所利用,D正确。
3.[2015·浙江高考]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答案 B解析种群分布型的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故A正确;这种分布型的改变主要是灌木适应环境条件的结果,故B错误;均匀分布是种内竞争的结果,故C正确;树木的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分布,故D正确。
人教版高考生物学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单元质检卷九 生物与环境

单元质检卷九生物与环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毛竹高低错落有致是群落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B.为有效防治蝗灾需要将蝗虫的种群密度控制在K/2C.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2.(福建龙岩一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成语佳谚和诗词歌赋蕴藏着鲜活的生物学知识。
下列有关解读正确的是(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体现群落初生演替的过程B.“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诗中的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可体现莺与燕之间传递了行为信息D.“绿水青山春常在,碧海蓝天人安康”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3.下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其中a、b是种群的其中两个数量特征。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不会受到其密度的影响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一段时间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D.除上述数量特征外,种群还存在垂直结构等空间特征4.(河北九师联盟一模)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示意图(a~c表示同化量数值)。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一段时间内,a的数值大于b、c、d的数值之和B.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自身同化量的一部分C.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来自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若第三营养级生物增加n kg,则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n·a/c kg5.(山东菏泽模拟)《诗经》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体现很多生态学现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小雅·鹿鸣》中记载“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反映了捕食关系B.《邶风·燕燕》中记载“燕燕于飞,上下其音”,其中的声音为物理信息C 《邶风·简兮》中记载“山有榛,隰有苓”(其中“隰”指低洼地),既体现了不同生物适应不同环境,又体现了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陈风·泽陂》中记载“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反映的是秀美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具有蓄洪防旱和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6.(四川资阳模拟)“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描述的是秋季叶片纷纷飘落的景象。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5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课时作业-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5讲生态环境的保护一、选择题1.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解析: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的分析,很容易发现Ⅰ曲线是最理想的,可以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Ⅱ、Ⅲ曲线表示当人类的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就会对人类产生反作用,人类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特别是Ⅲ曲线表明的情况最严重。
答案:C2.(2017·安徽师大附中模拟)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B.引入外来物种不一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C.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草地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解析:大量开垦草地会造成植被的破坏,引发环境问题,C错误。
答案:C3.“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人们所期待的最为主导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以下关于“低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B.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容易导致地球出现温室效应C.尽量减少塑料袋使用量,遏制白色污染是转向“低碳生活”的途径之一D.“低碳”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过低解析:“低碳”就是指生活作息时要尽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降低大气中CO2的浓度,D错误。
答案:D4.我国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地球以其特有的方式警示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可持续。
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A.减少汽车使用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C.提高绿化面积D.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解析:雾霾天气的发生主要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烟尘等造成的,所以减少汽车使用、提高绿化面积、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都能有效降低雾霾天气的发生,但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使雾霾天气更加频繁发生。
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新人教版【共5套27页】

本套资源目录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30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新人教版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31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新人教版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32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新人教版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新人教版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34生态环境的保护新人教版课时规范练30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基础巩固1.(2019江西上饶中学开学考试)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出生率B.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再发生波动2.(2018福建永春一中、培元、季延、石光中学四校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B.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主要是通过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当标志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增大误差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不影响该种群的K值3.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调查时猕猴的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4.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
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5.(2018宁夏银川九中四模)蚜虫常聚集于植物的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是地球上最具有破坏性的害虫之一。
2020届《单元滚动检测卷》高考生物(人教版全国通用)精练 检测九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

单元滚动检测九生物与环境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不同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相同B.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C.一个种群由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成年个体组成D.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会受环境因素影响而波动2.(2016·德州模拟)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 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 t=N0λt,其中λ为1.015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3.(2016·大庆模拟)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B.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C.该种群K值为K1D.第4阶段后,种群数量也可能迅速减少4.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A.从试管吸出培养液之前应静置一段时间B.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四条边上的菌数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较多时应适当稀释D.将培养液滴到计数室中盖上盖玻片后镜检5.下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
下列相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调查鳕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B.持久保持捕捞强度2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C.保持捕捞强度1,同时用大网目捕鱼,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D.保持捕捞强度2,同时用中网目捕鱼,能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稳定型6.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B.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D.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7.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
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生物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A卷 Word版含答案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生物卷第九单元(A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A .应采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 )B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C .相对湿度、年降水量等气候因素可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D .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2.某种群的数量达到K 值后,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 .种群密度会处于波动中D .种内斗争最激烈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出生率受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环境的影响,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可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B .任何种群都是由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的,年龄金字塔可体现种群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C .种群的存活曲线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情况,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存活个体数为纵坐标绘制的D .种群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在种群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种群的分布型可能相同4.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社鼠的种群数量波动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B .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同步的C .极端的温度和湿度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D .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呈指数增长5.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的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 年的种群数量/(t-1)年的种群数量。
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生物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B卷 Word版含答案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生物卷第九单元(B)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C.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D.所有活动能力强的生物都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2.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D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B.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a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3.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诱杀雄性个体一定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4.科研工作者为了预测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该草原1公顷范围内的田鼠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田鼠种群增长的模型可构建为N1=N0λt,其中λ为1. 5C.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数x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标记个体数D.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5.某课题小组对当地喜鹊数量变化进行了连续10年的跟踪调查,其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喜鹊在某时间范围内的出生率(I)和死亡率(Ⅱ)的关系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甲中,第0~6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第7~10年间种群数量先升高后保持不变B.图乙中c点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该喜鹊种群在图甲的第1年和图乙的b点时的年龄组成都为增长型D.图甲的第3~9年间种群数量的变化对应图乙的c~d段的数量变化6.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机物质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2024年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九生物与环境含解析新人教版

单元目标检测卷九生物与环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探讨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蚜虫、跳蝻的密度都不适合采纳样方法进行调查B.经过一次捕获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记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C.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运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D.密闭培育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形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旁边2.图1和图2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1中预料种群数量将来变更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的①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④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诞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3.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K值)后,其种群数量的变更趋势有下图所示的Ⅰ、Ⅱ、Ⅲ三种可能性(不考虑该野生动物的迁入和迁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体现了环境的制约作用B.A点诞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死亡率大于诞生率C.三种可能性中,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的受破坏程度较轻或没有受到破坏D.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应实行就地爱护4.与传统种植农业相比,立体种植(养殖)、桑基鱼塘都有很好的生态和经济效应。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蚕粪养鱼使废物得到很好的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B.要调查鱼塘中某种鱼的密度,可采纳标记重捕法和目测估计法C.依据作物对光需求不同而进行立体种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大量引进优良作物,可增加农业生态园的物种丰富度,提高其反抗力稳定性5.探讨人员对某草原上啮齿动物多样性进行了连续8年的定点监测探讨,结果如下表所示(禁牧区:禁牧8年以上。
轮牧区:草地实行围栏轮牧。
过牧区:常年过度放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2002—2009年啮齿动物群落中各物种的捕获量比例(%)A.自然和人类干扰活动是影响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B.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C.放牧强度对草原上啮齿动物的优势种没有影响D.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短耳仓鼠最有可能从该草原消逝6.某生态系统是由食草动物、草地植物、微生物等及其所在地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人教版高考生物学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单元质检卷九 生物与环境 (2)

单元质检卷九生物与环境(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山东泰安模拟)某科技小组调查一块方圆为16 hm2的森林里灰喜鹊和画眉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
一天捕获鸟共306只,将捕获的鸟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10 d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鸟网,捕获鸟共298只,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B.根据统计结果估算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344只,画眉大约有148只C.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鸟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D.若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会直接影响估算的结果答案:D解析:如果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有影响,会造成实验误差,A项正确;根据标记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则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48×43÷6=344(只),画眉大约有=37×32÷8=148(只),B项正确;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C项正确;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可以进行计数,不影响估算的结果,D项错误。
2.(山东潍坊三模)种群密度效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种群密度效应包括两个重要的法则:①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物种个体平均重量W与密度d 的乘积是个常数Ki,最后Ki总是基本一致,即产量恒定法则;②随着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减少,即自疏现象。
2020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测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0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测试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某水库存在一条由甲、乙、丙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如图表示三种生物在水库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丙一起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甲的光合作用能推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C.影响甲分布的物理信息主要来源于无机环境D.丙与乙之间的个体数量比值就是能量传递效率2.有一食物网如图所示,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增加l kJ的能量,丙最少含多少能量()A. 550 kJB. 500 kJC. 400 kJD. 100 kJ3.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
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偏爱小粒种子。
在该生态系统中,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科研人员在1974年~1977年间,在某一实验区域内进行了啮齿动物的有无对蚂蚁数量影响的相关研究。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之间没有竞争关系B.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分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C.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蚂蚁的数量会先增加然后维持相对稳定D.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4.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5.某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生产者。
在某一时间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a、b、c、d,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能量肯定大于a所含的能量B.若c>0.2b,则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易受到影响C.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关系为:a>b>c>d 且a>b+c+dD.因为能量传递是逐级递减的,所以乙的个体数量一定比甲少6.草甘膦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除草剂,能不加选择地杀死各种杂草和农作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生物卷第九单元(B)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C.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D.所有活动能力强的生物都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2.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D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B.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a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3.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诱杀雄性个体一定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4.科研工作者为了预测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该草原1公顷范围内的田鼠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田鼠种群增长的模型可构建为N1=N0λt,其中λ为1. 5C.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数x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标记个体数D.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5.某课题小组对当地喜鹊数量变化进行了连续10年的跟踪调查,其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喜鹊在某时间范围内的出生率(I)和死亡率(Ⅱ)的关系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甲中,第0~6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第7~10年间种群数量先升高后保持不变B.图乙中c点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该喜鹊种群在图甲的第1年和图乙的b点时的年龄组成都为增长型D.图甲的第3~9年间种群数量的变化对应图乙的c~d段的数量变化6.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机物质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B.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少C.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D.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正相关7.欧洲兔被带入到澳大利亚草原放养,它的繁衍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
生态专家先后采用引入狐狸(y1年)和粘液瘤病毒(y2年)等手段进行防治,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外来物种入侵可增加当地的物种多样性,也可引起群落演替的发生B.y1年后欧洲兔和袋鼠的数量变化反映狐狸也是袋鼠的被捕食者C.y2年后欧洲兔数量明显减少,但对袋鼠影响不大,这与病毒的专性寄生有关D.y3年后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稳定不变8.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C.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9.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瓢虫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样方法,瓢虫的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黄河中下游地区不同树上高度不同的喜鹊巢,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一只猫头鹰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猫头鹰,这两只猫头鹰之间属于捕食关系D.不同森林版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的种群,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10.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与其它生物的关系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11.海绵是一类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它们固着在岩石、贝壳或珊瑚上生活,海绵只有皮层和胃层两层细胞,中间是中胶层。
绿藻生活在海绵的中胶层内,它们吸收海绵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并给海绵提供氧气;而海绵则为绿藻提供保护。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细胞结构上分析,绿藻与海绵的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B.从细胞成分上分析,绿藻与海绵的遗传物质都是DNAC.从同化作用类型上分析,绿藻与海绵都是异养型生物D.从生物种间关系上分析,绿藻与海绵属于寄生关系12.图是某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部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的生物种类繁多,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B.该生态系统的形成是图中各生物间共同进化的结果C.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单向进行的D.各种群的基因频率不断变化导致生物不断进化1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生产量和生物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量高的生态系统,其净初级生产量也高B.影响次级生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初级生产量C.生物量约等于总初级生产量减去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D.与海洋生态系统相比,陆地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更高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能使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B.当一只狼吃掉一只兔子时,狼便获得了兔子的10%--20%的能量C.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使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消费者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消费者同化量的一部分15.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的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B.田鼠粪便量属于生产者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C.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109J/(hm2•a)D.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3.5×1010J/(hm2•a)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A.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B.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C.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根本来源是大气中的CO2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17.松土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一项传统的耕作措施。
但过度松土除了增加农业生产的成本,还可能带来一些环境问题,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松土可以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作物根细胞对土壤有机物的吸收B.松土利于土壤中枯枝落叶、动物遗体等有机物的分解,从而利于作物生长C.松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可能成为沙尘暴的一种诱发因素D.松土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可加剧温室效应18.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一所丛林中的房子里,将一只没有交配的雌蛾扣在一个纱罩里,尽管当晚风雨交加还是有40多只雄蛾穿过风雨赶来交尾,第二天,在雌蛾周围洒满樟脑丸和汽油,一点也不影响雄蛾寻找雌蛾的兴趣。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该实验证明雌蛾能分泌某种物质属于化学信息B.该实验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利用雌蛾分泌的物质扰乱雌雄交配属于化学防治D.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19.火灾后的草原生态系统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逐渐恢复原貌。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火灾后的“裸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高C.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在逐渐增加D.火灾后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恢复原貌20.红树林是一种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B.负反馈调节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基础C.红树林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红树林生态系统内进行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21.对于一个封闭的水族箱生态系统来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应尽量增加水族箱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水族箱应放在每天都能照射到强光的地方,保证能量源源不断地输入生态系统C.水族箱生物群落起初比较简单,演替必定使其变得越来越复杂D.这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存在的时间可能很短暂22.下列有关生态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能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B.“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C.在鱼群数量接近K值时开始捕捞,最有利于渔业的可持续发展D.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23.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生态系统中丰富的动植物资源B.将其他受灾地的珍稀动物迁入动植物繁育中心属于就地保护C.生物多样性锐减和全球气候变暖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D.对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24.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温室效应改变全球降雨格局,使我国北方干燥地区变湿润B.水土流失的沉积物、放射性物质、微生物病原体等能够引起土壤污染C.我国人口有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地球变暖会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级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25.河北塞罕坝曾经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鸟兽聚集的天然名苑,由于近代开围放垦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经过50多年的不断努力,将森林覆盖率提高至80%, 用实际行动诊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根据上述资料分析,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塞罕坝林场曾濒临崩溃说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有限B.塞罕坝被誉为首都“绿色屏障”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随着森林覆盖率上升塞罕坝林场固定的太阳能逐渐增加D.人类活动总是使群落的演替方向不同于自然演替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2分,共50分)26.(10分)湿地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下图为某总面积为300hm2的湿地受有害物质 a 污染后,有害物质a 的浓度在各营养级部分生物种类体内的变化情况。
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