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第八讲 受众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社会理论一个主要问题是它的精英史观,
把精英看作历史的主导者,而大众是软弱无 力,一盘散沙式的存在,只能被动地接受权 力精英的操纵。
3、靶子论
■用大众社会理论的观点看大众传播的受众,
受众无疑就是大众本身,受众具备着大众的 一切特点,因此,受众在本质上是一种被动 的存在。大众传播最初正是指对“乌合之众” 的传播。在本世纪初的大众传播观念中,受 众无非都是“乌合之众”。
■ 文化规范论所强调的是,受众接受传播媒介 的影响,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渐变 过程。
■总而言之,媒介有限论认为大众传播的效力 是有限的,它要对受传者产生影响,必须通 过一系列中介因素。这些中介因素包括在个 人的接受信息必经的选择过程,群体规范形 成的压力以及各种各样的影响等。
■ 媒介
中介因素
■拉札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和舆论领袖wenku.baidu.com论, 更能说明这一理论。
4、社会参与论
■由美国学者巴伦于1967年在《报纸的参与 权利》一文中指出,为了维护受众的表达自 由,保障受众参与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权利, 宪法第一修正案必须承认公民对传播媒介的 参与权。
■ 联合国的《多种声音,一个世界》报告 (1980年)指出,“不要都把读者、听众和 观众当作消息情报的被动接受者,大众媒介 的负责人应该鼓励他们的读者、听众和观众 在信息传播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办法是 拨出更多的报纸篇幅和更多的广播时间,供 公众或有组织的社会集团的个别成员发表意 见和看法。”
■只有当大众传播兴起之后,才有受众这一既 包含明确的接受意向,又指众多的接受对象之 术语的出现及流行。
一、国外关于受众研究经历的阶段
(一) 早期受众理论——“靶子论”
早期的受众理论以“大众社会”(Mass society)理论为基点。
1、大众(Mass)的主要特点是:
■ 规模的巨大性 ■ 分散性和异质性 ■ 匿名性 ■ 流动性 ■ 无组织性 ■ 同质性
■ 人们可按年龄、种族、收入、教育、职业、 居住地区等等,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类别。同 一社会类别的人大体上选择相同的传播工具, 接触相同的内容,并作出近似的反应。
3、社会关系论
■由美国学者拉札斯菲尔德、贝雷尔森、卡茨 等人提出。社会关系论着重于受众所参加的 组织或团体的压力、合力对其本人接收信息 的影响。
5、文化规范论
■ 由美国学者梅尔文德弗勒提出(1966年, 1975年)。这一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之 所以能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是因为它发出 的信息能形成一种道德的文化的规范力量;人 们不知不觉地依据媒介逐步提供的“参考架构” 来解释社会现象与事实,表明自己的观点和主 张。媒介的这种影响不是在突发的过程中而是 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缓慢地渗透 进受众的思想和行为中去的。
■ 个人差异论还发现,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即 传播内容)存在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 选择性记忆。
■ 个人差异论对之前的“靶子论”提出了置疑, 是使枪弹论趋于破产的理论。
2、社会类别论
■ 由美国学者约翰赖利与马蒂尔达怀特赖利 提出。社会类别论是个人差异论的扩展。个人 差异论强调的是不同的个人对相同的信息的不 同反应;社会类别论强调的是不同的群体对相 同信息的不同反映。
动权是由受众掌握的。
■ 1964年,R .鲍尔(R. A. Bawer)发表了 《固执的受众》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认 为,传播研究应该站到受众的角度,应着重 探讨受众对信息的处理,以及对整个传播过 程的决定性作用。
■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优缺点
2、信息寻求理论
■ 信息寻求理论的前提是,信息时代各种形式 的信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为人们所产生、扩 散、贮存和接受,人们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对于处在这种一个信息爆炸时代的受众,事 实出现了一个如何寻找有关信息的问题。信 息寻求理论认为受众个人依据人生经验、自 我认识等等,决定是否认可、回避、加工信 息。
■也称为枪弹理论、子弹理论、皮下注射理论、 传送带理论,德弗勒则把早期的这套受众理 论概括为机械的刺激——反应论。
■ 媒介
受众
(二) 媒介有限论
1、个人差异论
■ 1946年霍夫兰最先提出,由德弗勒在70 年代作出某些修正而形成。
■ 受众彼此间的这许多不同,决定了他们对 信息有不同的接受和理解,进而就有不同 的态度和行动。
■ 早期受众理论也都围绕着“乌合之众”而展 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把媒介传播的 信息看作是神奇的“魔弹”,而把受众视为 应声而倒的“靶子”,象一只只任人宰割的 羔羊。在魔弹论或靶子论看来,媒介传播的 内容就像射出一发发魔弹,而受众好比靶子, 任由媒介扫射,毫无抵抗能力。这也就是说 媒介发出的信息只要被受众接收到,就会对 他产生媒介所预期的效果。
第八讲 受传者研究/受众分析: 关于受众研究的一般理论分析
■ 受众( audience),按《中国大百科全书 新闻出版》卷的解释是指:“接受信息传播的 群众。原指演讲的听众,引入传播学后泛指报 刊、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 众”。受众是在大众传播中接受信息的一方, 包括读者、听众与观众三种类型。
受众
(三) 受众中心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众研究继续深入, 使用与满足论、信息论寻求论等理论认为受 众是传播活动的中心环节,他们主动追求特 定目标,寻求信息,从而形成“受众中心 论”。
1、使用与满足论
■ 在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历史上,“使用与满 足说”得到确认的时间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 代,但从这一方法所涉及的思想来说,早在 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
二、对受众的一般性分析
(一)受众的概况
■ 众多 ■ 混杂 ■ 分散 ■ 流动 ■ 隐匿 ■ 自由
■ H·赫佐格的广播研究 ■ B·贝雷尔森的报纸研究 ■ D.麦奎尔的电视研究 ■ W ·施拉姆、J·莱尔和E·帕克 的研究 ■ E ·卡茨 的研究
■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思路传统的媒介传播 信息以影响受众的思路迥异。传统的受众分 析,认为传者是传播活动的主宰具有主动权, 这种认识被称为“传者第一论”。七、八十 年代以后的现代受众分析认为传播活动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