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第八讲 受众分析

合集下载

第八讲 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八讲  大众传播的受众

作为“市场”或“消费者”的受众观的局 限性
它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买方和卖方的关 系,把复杂的传播关系简化为单纯的买卖关系 它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商品购买行为有关的特定属 性,而不能反映更深层次的社会属性和意识形态 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量”——收试率和发行 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 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位置上 它只从传媒的立场而不是从观众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作为“市场”或“消费者”的受众
是19世纪30年代后随着大众媒介采取企业 化经营形态而形成,在现代有广泛影响的受 众观。 传播媒介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是通过媒介竞争 向潜在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活动,而受 众即“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 的消费者的集合体” 在突出大众传播的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 的同时,也有局限性。“具体见98页。
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二次大战后,美国的密尔斯、李斯曼、孔豪 瑟等人主要从大众社会论的立场出发,考察 美国现代的各种社会病理现象。他们认为: 旧中产阶级的衰落和以白领为主的新中产阶 级的增大、中间社会群体的衰退、人际关系 的淡漠和孤立性、社会权力的集中、大众传 播所导致的文化均一性和流动性等,是美国 大众社会的主要条件,也是现代美国各种病 理现象产生的根源。
1. 2. 3.
4.
第三节 受众行为理论——”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研究 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使用与满足研究 ——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个人动机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1944) (竞争,获得新知,自我评价,逃避,认同,替代参 与,汲取生活经验);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1949) (实用动机,休憩动机,夸示动机,逃避动机);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1969) (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视)。

传播学概论-第八章受众

传播学概论-第八章受众
受众与传播的关系是: 1、受众需要能够制约传播 2、传播可以满足受众需要 3、需要与传播可以良性互动
二、受众的动机 1、动机的审视 受众的动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审视 (1)、强度 有的强烈、激越,有的微弱、舒缓。马加爵 (2)、深度 有的将其挂在嘴上,有的深藏内心。薛宝钗 (3)、亮度 有的动机明显、清晰,有的动机模糊,没有特定的追求目标(考 研) (4)、广度 有的目标远大,有的鼠目寸光,只盯着眼前利益。 2、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受众的所有信息接受行为,都是在动机的驱使下发生的。 (2)、指向功能 人的行为受动机所指引。 (3)、强化功能 受众怎样知觉、如何理解、如何思考,都要受到接受动机的性质和强度的影 响与左右。 3、外加动机与内发动机 4、表层动机与深层动机 受众的一些深层动机包括:逃避现实、发泄不满、印证偏见、平衡心理、幸 灾乐祸、寻找求爱秘诀、窥探性的秘密、搜寻闲谈话题、获取特殊经验等。
得社会威信的手段;(5)社交的手段(提供丰富的话题);(6)、读报本身的变化
(读报成为一种习惯,读不到报纸就会觉得缺少了什么)。
(三)、对电视媒介“使用与满足”的研究
20 世纪 60 年代,麦奎尔对新闻、知识竞赛、家庭连续剧、青年冒险电视剧
等六种节目进行调查,抽出了它们之间共同的四种基本类型:
1、心绪转换(diversion)效用——电视节目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
一文中,认为读书的普遍动机有:实用动机、休憩动机、夸示动机、逃避动机(转
移日常生活烦恼)等;1949 年,发表的《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中,认为人们
对报纸有六种利用形态:(1)、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2)、日常生活的工具
(如天气预报、交通、购物等消息);(3)、休憩的手段(安静和休息);(4)、获

大众传播的受众

大众传播的受众

小结
40年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较为浅显:
1、没有理论建树,只归纳了基本类型
2、研究方法上,没有严密的调查分析,
采用的是访谈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对电视 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D。麦库尔 1969年的电视节目调查 采用严格的样本抽选和数据分析。 结论: 1、心绪转换效用。(逃避) 2、人际关系效用。(拟态人际关系) 3、自我确认效用。(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 4、环境监测效用。(新闻节目)

IPP指数分析
1940年 拉扎斯菲尔德为了考察 大众传播对竞选宣传的影响。 抽样调查600人 半年内实施7次 抽样调查 发现只有8%的人改 变了既有的倾向。 结论: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2、选择性接触假说(说 明了受众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而不是任意被传媒所 控制)

二、作为“市场”的受众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1)传播权:言论自由 (2)知晓权: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3)传媒接近权: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反论权","意见广告",有线电视的"开放频道"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解释受众为什么要接触媒介的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 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 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 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 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 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 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第十章 大众传 播的受众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 社会理论
一、大众的概念
大众是伴随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形成的一 个概念。 时间:20世纪初

大众传播的受众

大众传播的受众

美国的一批学者从美国本土的社会状况出发,对大众媒介影响下的大众社会 展开分析。
代表人物:里斯曼,《孤独的群众》
米尔斯,《权力的精英》
不过也有一些学者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持比较乐观的看法。
如: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他提出了“后工业社会”概念
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并不是不分巨 细、不加分析地照单全收,而往往是 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的,这就是心理 学研究中的所谓选择性规律的体现。 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心理和行为, 体现在对信息的接触、理解和记忆这 三个环节中。
“广”受众
• 特点:数量居多,居 特点:数量居多, 住分散,个性迥异, 住分散,个性迥异, 兴趣不一 • 从受众的总体趋势、 从受众的总体趋势、 普遍心理出发, 普遍心理出发,使信 息内容具有广泛的适 应性,老少咸宜, 应性,老少咸宜,雅 俗共赏,以无所不包 俗共赏, 广传” 的“广传”对付无所 不包的“广受” 不包的“广受”。
时间:20世纪初
随着电影、收音机等大众媒介的诞生并产生巨大地影响,学者们从多种视角进 一步分析大众社会。一些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大众社会提出批评,认为它腐 蚀了个人的理性与自由,为集权统治提供了土壤。
代表人物:德国法兰克福学派
例: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集权主义的兴起,正是这种大众社会发展的结果。
时间:二战结束后
“窄”受众
• 特点:分散性、多样性、匿名性和选择信息的某 特点:分散性、多样性、 种共性。 种共性。 • 因此,为提高传播效果,大众媒介不能不尽力加 因此,为提高传播效果, 强针对性,增加“窄传”的内容。 强针对性,增加“窄传”的内容。 • 例如,电台有经济台、文艺台等 报纸有体育报、 例如,电台有经济台、文艺台等;报纸有体育报 报纸有体育报、 时尚报等;音乐有爵士乐、当代流行音乐、 时尚报等;音乐有爵士乐、当代流行音乐、古典 音乐和怀旧音乐等,供受众各取所需。 音乐和怀旧音乐等,供受众各取所需。

《受众分析》之读书笔记

《受众分析》之读书笔记

《受众分析》读书笔记《受众分析》(audience analysis)是传播学大师——丹尼斯·麦奎尔对传播受众的全景扫描著作。

麦奎尔的书在国内介绍的很多,《大众传播模式论》和《大众传播理论》很多研究者耳熟能详(这两本也都是需要啃的著作)。

媒介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受众形态已经遭到根本的颠覆。

在新媒体时代,在小众化传播时代,受众还存在么?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现在这些信息接收者,我们该如何称呼他们?本书译者之一,在前沿对受众概念进行了微化扫描,叫做《受众分析》:解读与思考,其中一些知识观点摘录如下。

一、大众、受众与大众受众大众受众(mass audience)在传播学中简称受众,其实大众(mass)和受众(audience)属于不同的话语范畴,一个是社会学概念,一个是传播学的。

大众与受众的勾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

在社会学领域,大众是现代工业化社会的产物,也是大众传播的结果,反映了脱离家庭、血缘、土地等传统纽带,相互依赖却又彼此陌生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大众具有规模大、分散、匿名和无根性等特点,既不同与组织性的群体(group)(传播学上应该称之为组织),也不同于松散的群集(crowd),以及有政治自觉意识的公众(public)。

受众没有任何组织,没有稳定的结构、规则和领导者,也缺乏为实现自身目的而行动的意愿和手段。

麦奎尔认为受众是社会环境和特定媒介供应方式的产物。

最早受众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那些聚集在一起现场观看表演或竞技的城邦观众,他们是受众的原始雏形。

以报刊为代表的印刷媒体催生了最早的大众受众——阅读公众,一种拥有一定社会地位和阅读技能,相对自主的群体。

电影则创造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受众:数百万的人们一起分享相同的、经媒介传播的情感和体验,批量生产的拷贝传播,取代了个性化的、活生生的现场表演和互动。

广播电视的出现,使受众身份第一次与技术手段的拥有联系在一起,跨越有形疆域的无形传播,大大扩展了传播的影响面和影响力,时空转换性更强,共时分享的受众也更多。

传播学——第八章 受众

传播学——第八章 受众

四、满足需要论(使用与满足论) 满足需要论(使用与满足论) 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 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 选择自己所偏爱的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 选择自己所偏爱的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 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个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 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个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 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传播媒介在使用人, 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传播媒介在使用人,而是人 在使用媒介。 在使用媒介。
(3)D·麦奎尔和布卢姆勒 麦奎尔和布卢姆勒 1964年开始, 1964年开始,对英国电视节目的研究 年开始 ①心绪转换 ②人际关系效用 ③自我确认 ④环境监测
(4)布卢姆勒和卡茨 1974年 1974年,五种可能的社会情况导致对媒介的需要和使用 ①社会局势产生各种紧张关系和冲突,导致要使用大众媒介 社会局势产生各种紧张关系和冲突, 来缓和。 来缓和。 ②社会局势造成对问题的发觉,要求注意并从媒介寻求可能 社会局势造成对问题的发觉, 得到的有关情报。 得到的有关情报。 ③社会局势提供了可以满足某些需要的少有的真实的机会, 社会局势提供了可以满足某些需要的少有的真实的机会, 导致向大众媒介取得辅助性的、补充的或替代性的服务。 导致向大众媒介取得辅助性的、补充的或替代性的服务。 ④社会局势使某些价值提高,而利用媒介中合适的材料是有 社会局势使某些价值提高, 助于确认和增强这些价值的。 助于确认和增强这些价值的。 ⑤社会局势提供一种要求熟悉某些媒介材料的有希望领域, 社会局势提供一种要求熟悉某些媒介材料的有希望领域, 而这些材料必须记录下来以便维持其继续作为有地位的社会 团体的成员。 团体的成员。
演讲。 演讲。
二、社会类型论(社会范畴论) 社会类型论(社会范畴论) 社会类型论以社会学为基础, 社会类型论以社会学为基础,重点强调受众的社会群体的 特性差异。认为受众是可以分类的,尽管每个受传者的个 特性差异。认为受众是可以分类的, 性千差万别,但在一定的社会阶层中,由于受众在性别、 性千差万别,但在一定的社会阶层中,由于受众在性别、 年龄、地区、民族、职业、工资收入、宗教信仰、 年龄、地区、民族、职业、工资收入、宗教信仰、文化程 度等方面相同或相近,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类型。 度等方面相同或相近,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类型。某一社会 类型的受众对同一讯息又会有大体一致的反应。 类型的受众对同一讯息又会有大体一致的反应。

大众传播的受众研究

大众传播的受众研究

大众传播的受众研究(空一行)摘要:在大众传播中,受众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与传媒构成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两极,它们的关系构成了现在社会信息系统运行的重要特色。

受众不仅是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同时在一定条件也可以变成传播者。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任何高水平传播者的传播活动都要考虑到受众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受众实际上决定了传播活动的基本方向。

作为大众传播学的基础性概念,大众传播受众正日益得到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更多关注。

关键词:大众传播;受众;社会;研究:一、什么是受众。

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收者或传播对象。

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例如书籍、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或电影、电视的观众等等。

受众的概念具有相对性。

在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系统中,传播过程并不是单向的流程,而是具有双向流动的特点。

传播者发出信息之后,受众总要做出或积极,或消极,或接受,或拒绝等程度不同的反应。

这些反应,就是反馈。

传播者根据反馈信息来进一步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以便取得预期的效果。

即使是在新闻或大众传播过程中,也只是由于反馈信息的分散和隐蔽,难以立即接收而在表面上显示出单向传播的假象。

很显然,传播者和受众总是处在信息互动之中,二者之间,角色是可以互换的。

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在反馈信息过程中变成了传播者,原来的传播者角色与对方互换了。

因此,受众只是相对传播者而存在的概念,二者相互依存,同时产生,并常常互换角色。

在信息传播的链条中,这种角色的互换是信息沟通、回环流动、信息增殖以及逐步达到最佳效果的基础。

二、.受众的一般特征在大众传播活动中,要使信息传播有效地进行,就必须了解受众,明确受众的基本特点。

由无数个体汇集而成的受众,其群体特征是怎样的呢?就受众在空间上分布、存在的态势看,受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人数众多。

大众传播的受众由大量的人构成,这里说的"大量"往往是以十万、百万、千万、亿万为计量单位的。

大众传播的受众课件

大众传播的受众课件

展,进而影响整个传播行业。
03
数字媒体的发趋势
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数字媒体将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
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媒体的发展将为大众传播受众提供更多
样化的信息获取和互动方式。
大众传播受众的社交媒体发展
社交媒体的影响力
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众传播受众在社交媒体上的活跃度 越来越高。社交媒体的发展为大众传播受众提供了更广泛的互动和信息共享平台。
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传播受众对 于个性化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个性化发展能够更好地满 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传播效果。
个性化技术的发展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大众传播受众的个性化 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些技术能够帮助媒体更好地了解 受众需求,提供更精准的信息推送和服务。
04
大众传播与受众的关系
大众传播与受众的互动关系
双向对称模型
大众传播与受众之间存在双向对称模型,即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传播者通过媒介向受众传递信息,同时受众也会对传播内容进行反馈和 互动。
反馈机制
受众对传播内容产生反应和反馈,传播者根据反馈调整传播策略和内容,以更 好地满足受众需求。这种反馈机制有助于增强传播效果和提升受众满意度。
大众传播的受众课 件
目录
• 大众传播受众概述 • 大众传播受众的心理 • 大众传播受众的社会影响 • 大众传播与受众的关系 • 大众传播受众的研究方法 • 大众传播受众的未来发展
01
大众传播受众概述
大众传播受众的定义
受众:指大众传播媒介所面对和 影响的广泛的社会群体,也就是
大众传播的对象。

第八讲-受众分析PPT课件

第八讲-受众分析PPT课件

.
41
• 推荐书目
• 《受众分析》,丹尼斯·麦奎尔 刘燕南 / 李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 《理解大众文化》,约翰·费斯克,中央编译出 版社,2001年
.
42
• 个人差异论:以霍夫兰为代表,主要考察受众成 员在心理和认知结构上的差异如何影响他们的媒 介接触和信息处理过程。
.
17
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
• 美国学者J.C.梅里尔和R.L.洛文斯坦,《媒介、 讯息与人的新视角》,1971.
.
18
有关分众需求的实证研究
• 1. 杰克·兰蒂斯关于电视的全国调查
初级群体
讯息
初级群体
C
较大的社会 结构
讯息
讯息 总体社会系统
初级群体
R 初级群体
较大的社会 结构
C=传播者
R=受传者
.
10
● IPP指数分析
• 伊里调查:
• 1940年 拉扎斯菲尔德为了考察大众传 播对竞选宣传的影响。抽样调查600人, 半年内实施7次抽样调查, 发现只有8% 的人改变了既有的倾向。
.
5
●清水几太郎的观点
• 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的社会,拷贝的支配转 化为心理的暴力。
原因:拷贝过程中存在的两条原理: 利润原理 政治或宣传原理
.
6
二、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 (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 受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 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
• 受众群体背景可分成两方面: • 人口统计意义上:如性别、年龄、籍贯、民族、职业等 • 社会关系学意义上:家庭、单位、团体、宗教信仰群体等
对广播肥皂剧的研究 ①“逃避日常生活的烦恼” ②“寻求代理参加的幻觉” ③“日常生活的教科书”

第8章 受众分析—传播的

第8章 受众分析—传播的
在大众社会理论中,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 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提供被看作是大众社 会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之一。 BACK
一 大众的概念
1 大众传播 (mass communication) 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它们是孤立 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乌合之众” 即mass;大众是同质性极高的人群的集合体 mass;大众是同质性极高的人群的集合体 2 大众的特点 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流动性;无组织性; 匿名性;同质性 BACK
三 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发现受 众有着多重角色身份
1 2 3 4 5 受众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 受众是传播符号的释码者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 受众是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受众是传受活动中的权利主体
BACK
第二节
受众、大众和大众社会理论
一 大众的概念 二 大众的社会理论 三 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第八章 受众分析—传播的受体研究 受众分析—
第八章 受众分析——传播的受体研究 受众分析——传播的受体研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受众的多重角色 受众、大众和大众的社会理论 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 BACK
第一节
受众的多重角色
一 所谓受众,即信息传播的接收者(audience) audience) 二 一般来说,受众多用于大众传播的场合而很少 用来指人现受众有 着多重角色身份 BACK
社会关系论
社会关系论主要得益于拉扎斯菲尔德、贝 雷尔森、卡茨等的研究。 社会关系论比较注重受众参加的组织或团 体的压力、合力对个体接受讯息的影响。 在社会学的研究中,人们已发现社会关系 对群体成员的心理、行为、价值观产生明 显的影响。
社会关系论
在现实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的相互关系对 于传播效果有着重大的影响,其影响的程 度有时比大众传播还会高出很多。 现实的受传者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圈。然 而,无论他属于哪一个生活圈,他都将在 信息接受中受到他们的约束和影响。

第八章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

第八章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
18


二、内容分析法的优点


1、既省钱又省时 2、保险系数大 3、可以研究在一个长时期中所发生的过程 4、研究对象不受打扰 5、研究过程可重复:即针对同样的议题, 按照同样的类目和抽样方法,可以对不同的 媒介进行研究。 6、非结构化程度高
19
三、内容分析法的缺点




1、只局限于对记录下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 研究 2、不适合对意识形态、观念、价值、意义 等深层概念进行研究 3、编码过程容易产生误差 4、不适合进行解释性研究
48



按照新闻框架理论,类目的种类可分为“说 什么”(what is said)与“如何说”(how is said)两种类目,并分属实质(substance) 与形式(form)两种。 在“说什么”类目中,共可区分为“主题类 目”、“方法类目”、“特性类目”、“主 角类目”、“权威类目”、“来源类目”、 “目标类目”、“标准类目”、“方向类目” 与“价值类目”十种类目。(王石番)
38



第二阶段:抽取研究日期。 这是进行抽样的第二个步骤,在确定了分析 媒介以后,就要确定研究的日期,包括两方 面的内容: 一是确定研究日期的起止(比如研究的是 2008年1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之间的媒介 内容; 二是确定具体日期的抽样方法。一般都采取 等距抽样法(比如选择2008年1月1日到2008 年12月31日之间,每个星期天的媒介内容进 行研究。)
10

2、二战期间拉斯韦尔等人组织了一项名为 “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 的报纸、电台播放音乐为分析对象,获取了 许多军政机密情报; 3、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发表 《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一书,确立了内容 分析法的地位。

第八讲:群体-沉默的螺旋-培养

第八讲:群体-沉默的螺旋-培养
31
民主党 希拉里
“胶着状态”----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
PK “雪崩现象”
共和党 特朗普
对意见气候的估计 “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 假说命题 三命题
3. 大众传播通 过营造意见环 境来影响和制 约舆论。
1. 个 人 意 见 表明是一个 心理过程
2. 意见的表明和 沉默的扩散是一 个螺旋式的社会 传播过程。 “舆论”的界定
舆论是什么
不仅限于狭隘的政治领域,而且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机制,从这
个意义上讲,是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社会心
理学角度。
古代: 秦始皇焚书坑儒,清朝的文字狱,布鲁诺被烧死、文革时代、法西斯主义
现代:
广告现象;食品安全问题;社会公德问题、网络炒作问题;民生问题:房价、工资
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促进个人社会化 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 常识 理论 现场 理论
职业传播者对传播活 信息选择加工的标准 和规范、职业道德观 念等。它直接影响大
社会科 学理论
从个人、社会、媒 通过对大众传播的 客观效果进行定性、 定量研究而获得的
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 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 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 点和看法,它以舆论 的方式对传播活动产
动的目地性质的理解、 介 三 者 关 系 出 发 ,
生重要影响。
众传播活动。
系统而全面的知识。
02
群体与群体传播
勒温的群体动力研究
心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最先提出者,并创立群 体动力研究中心。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从研究中可以得 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群体的规范可以直 接制约和影响个人的行为。

八 受众分析

八 受众分析

5、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 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根据 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 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使用与满足”研究从受众角度 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 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 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 行为的效用。
▲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能否满 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 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意义。
2、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
需要两个条件:
1、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即身 边必须要有电视机或报纸一类的物 质条件。
2、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满足自 己的现实需求的评价,它是在以往媒 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3、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 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4、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 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
受众的传媒接触是一个符号解读 的过程,解读过程受到受众的社会背 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制约。
第一,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 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 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这 有助于纠正 “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第二,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 态的多样性,强调受众需求对传播效 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 或“皮下注射”论的效果观起到了重 要作用。
第三,“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 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 这对40年代至60年代过分强调大众传 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也是一 种有益的矫正。
复杂的社会传播关系被简化成 了单纯的买卖关系。
2、这种观点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 人口统计学属性,如收入、性别、年 龄、学历等等,而不能反映受众内部 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3、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 量标准,而把公益性和 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大众传播的受众分析

大众传播的受众分析

1)个人差异
• 如同指纹一样,每个人的个性都与其他 人不同,因而,在接受传媒信息的时候, 每个人的注意程度、理解方向都不会相 同。在有些人看来令人感动的东西,对 另外的人来说也许无动于衷。从这个意 义上看,“一样讯息适用全体”只是一 种幻想。从这个角度考察人们对传媒信 息的接收,即所谓“个人差异论”。
中弹即倒的受众
• 施拉姆:“情况就像在一个射击场上那样,需 要的就只是对准靶子射击,靶子就会倒下。”
• 媒介与受众之间的缓冲体 • 媒介与受众之间有一些缓冲体(buffers) 或过滤器(filters),把媒介的信息加以解释、 扭曲、压抑,信息一旦到达受众身上,已经和 原来面目不同了。这说明,受众不完全被动, 他们隶属于各种团体,生存于各种社会关系之 中,这些都构成媒介信息的缓冲体。
“选择性接触假说”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还进一步提出 “选择性接触假说”(hypothesis of selective exposure)。
大众传播的受众分析
• • • • • • 谁(who) 说什么(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对谁说(to whom) 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受众(audience),接收信息的大众, 泛指报刊、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 电影、电视的观众。

2)社会类型
• 3)社会关系 • 个体与群体同时还受制于无形的社会关系网络。 早在20世纪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 行的IPP指数分析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既 有政治倾向的指数”,( Index of political predisposition)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 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 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很显 然,人们的先在政治态度,与他们归属的社会 群体和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札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和舆论领袖理论, 更能说明这一理论。
4、社会参与论
■由美国学者巴伦于1967年在《报纸的参与 权利》一文中指出,为了维护受众的表达自 由,保障受众参与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权利, 宪法第一修正案必合国的《多种声音,一个世界》报告 (1980年)指出,“不要都把读者、听众和 观众当作消息情报的被动接受者,大众媒介 的负责人应该鼓励他们的读者、听众和观众 在信息传播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办法是 拨出更多的报纸篇幅和更多的广播时间,供 公众或有组织的社会集团的个别成员发表意 见和看法。”
2、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社会理论一个主要问题是它的精英史观,
把精英看作历史的主导者,而大众是软弱无 力,一盘散沙式的存在,只能被动地接受权 力精英的操纵。
3、靶子论
■用大众社会理论的观点看大众传播的受众,
受众无疑就是大众本身,受众具备着大众的 一切特点,因此,受众在本质上是一种被动 的存在。大众传播最初正是指对“乌合之众” 的传播。在本世纪初的大众传播观念中,受 众无非都是“乌合之众”。
受众
(三) 受众中心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众研究继续深入, 使用与满足论、信息论寻求论等理论认为受 众是传播活动的中心环节,他们主动追求特 定目标,寻求信息,从而形成“受众中心 论”。
1、使用与满足论
■ 在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历史上,“使用与满 足说”得到确认的时间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 代,但从这一方法所涉及的思想来说,早在 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
■ 个人差异论还发现,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即 传播内容)存在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 选择性记忆。
■ 个人差异论对之前的“靶子论”提出了置疑, 是使枪弹论趋于破产的理论。
2、社会类别论
■ 由美国学者约翰赖利与马蒂尔达怀特赖利 提出。社会类别论是个人差异论的扩展。个人 差异论强调的是不同的个人对相同的信息的不 同反应;社会类别论强调的是不同的群体对相 同信息的不同反映。
■ H·赫佐格的广播研究 ■ B·贝雷尔森的报纸研究 ■ D.麦奎尔的电视研究 ■ W ·施拉姆、J·莱尔和E·帕克 的研究 ■ E ·卡茨 的研究
■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思路传统的媒介传播 信息以影响受众的思路迥异。传统的受众分 析,认为传者是传播活动的主宰具有主动权, 这种认识被称为“传者第一论”。七、八十 年代以后的现代受众分析认为传播活动的主
■ 人们可按年龄、种族、收入、教育、职业、 居住地区等等,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类别。同 一社会类别的人大体上选择相同的传播工具, 接触相同的内容,并作出近似的反应。
3、社会关系论
■由美国学者拉札斯菲尔德、贝雷尔森、卡茨 等人提出。社会关系论着重于受众所参加的 组织或团体的压力、合力对其本人接收信息 的影响。
■也称为枪弹理论、子弹理论、皮下注射理论、 传送带理论,德弗勒则把早期的这套受众理 论概括为机械的刺激——反应论。
■ 媒介
受众
(二) 媒介有限论
1、个人差异论
■ 1946年霍夫兰最先提出,由德弗勒在70 年代作出某些修正而形成。
■ 受众彼此间的这许多不同,决定了他们对 信息有不同的接受和理解,进而就有不同 的态度和行动。
■ 早期受众理论也都围绕着“乌合之众”而展 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把媒介传播的 信息看作是神奇的“魔弹”,而把受众视为 应声而倒的“靶子”,象一只只任人宰割的 羔羊。在魔弹论或靶子论看来,媒介传播的 内容就像射出一发发魔弹,而受众好比靶子, 任由媒介扫射,毫无抵抗能力。这也就是说 媒介发出的信息只要被受众接收到,就会对 他产生媒介所预期的效果。
■只有当大众传播兴起之后,才有受众这一既 包含明确的接受意向,又指众多的接受对象之 术语的出现及流行。
一、国外关于受众研究经历的阶段
(一) 早期受众理论——“靶子论”
早期的受众理论以“大众社会”(Mass society)理论为基点。
1、大众(Mass)的主要特点是:
■ 规模的巨大性 ■ 分散性和异质性 ■ 匿名性 ■ 流动性 ■ 无组织性 ■ 同质性
二、对受众的一般性分析
(一)受众的概况
■ 众多 ■ 混杂 ■ 分散 ■ 流动 ■ 隐匿 ■ 自由
第八讲 受传者研究/受众分析: 关于受众研究的一般理论分析
■ 受众( audience),按《中国大百科全书 新闻出版》卷的解释是指:“接受信息传播的 群众。原指演讲的听众,引入传播学后泛指报 刊、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 众”。受众是在大众传播中接受信息的一方, 包括读者、听众与观众三种类型。
■ 文化规范论所强调的是,受众接受传播媒介 的影响,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渐变 过程。
■总而言之,媒介有限论认为大众传播的效力 是有限的,它要对受传者产生影响,必须通 过一系列中介因素。这些中介因素包括在个 人的接受信息必经的选择过程,群体规范形 成的压力以及各种各样的影响等。
■ 媒介
中介因素
动权是由受众掌握的。
■ 1964年,R .鲍尔(R. A. Bawer)发表了 《固执的受众》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认 为,传播研究应该站到受众的角度,应着重 探讨受众对信息的处理,以及对整个传播过 程的决定性作用。
■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优缺点
2、信息寻求理论
■ 信息寻求理论的前提是,信息时代各种形式 的信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为人们所产生、扩 散、贮存和接受,人们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对于处在这种一个信息爆炸时代的受众,事 实出现了一个如何寻找有关信息的问题。信 息寻求理论认为受众个人依据人生经验、自 我认识等等,决定是否认可、回避、加工信 息。
5、文化规范论
■ 由美国学者梅尔文德弗勒提出(1966年, 1975年)。这一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之 所以能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是因为它发出 的信息能形成一种道德的文化的规范力量;人 们不知不觉地依据媒介逐步提供的“参考架构” 来解释社会现象与事实,表明自己的观点和主 张。媒介的这种影响不是在突发的过程中而是 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缓慢地渗透 进受众的思想和行为中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