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四字成语历史典故
三国演义的四字成语故事
三国演义的四字成语故事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舌战群雄,锦囊妙计,羽扇纶巾,鼎足三分,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
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
徐庶临走时说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做诸葛亮,如果能够获得他的协助,就可以获得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至隆中回去造访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
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
张飞冒着大雪又走进诸葛亮的家。
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
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
他说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
刘备非常沮丧,只好遗留下一封信,说道渴求获得诸葛亮的协助,讨平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
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
刘备使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东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过来,刘备向他求教讨平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
诸葛亮应允了。
那年诸葛亮才27岁。
草船借箭周瑜非常嫉恨诸葛亮,总想找个理由杀掉诸葛亮。
一天,周瑜让诸葛亮造10万枝箭,并说10天内就要。
诸葛亮爽快地应允了,说道:“我3天之内就送来10万枝箭过来。
”周瑜很惊讶。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快船,600名士兵,把每条船用布蒙上,两边堆满一捆捆的干草。
周瑜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怀疑,不知诸葛亮又在玩什么花样。
至第三天,天还蒙蒙亮,诸葛亮便派遣人将鲁肃找来,说道:“恳请您和我一同取钱箭。
”然后,把20条快船用长绳连出来,一直往江北进发。
当时,长江上雾云很大,对面看不见人。
鲁肃心里不明白,问诸葛亮怎么回事。
诸葛亮只是苦笑,并不提问。
没多久,船紧邻曹操的水寨。
三国成语故事(精选5篇)
【导语】成语故事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现在的⼤道理⼤智慧,通过描写⽣活的⼀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明⽩需要知道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下⾯是整理分享的三国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为⼤家带来帮助,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些参考的作⽤,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的后续更新吧!1.三国成语故事:望梅⽌渴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路⾏军,⾛得⾮常⾟苦。
时值盛夏,太阳⽕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的热量,⼤地都快被烤焦了。
曹操的军队已经⾛了很多天了,⼗分疲乏。
这⼀路上⼜都是荒⼭秃岭,没有⼈烟,⽅圆数⼗⾥都没有⽔源。
将⼠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滴⽔喝。
头顶烈⽇,战⼠们⼀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汗淋淋,可是⼜找不到⽔喝,⼤家都⼝⼲⾆燥,感觉喉咙⾥好像着了⽕,许多⼈的嘴唇都⼲裂得不成样⼦,鲜⾎直淌。
每⾛⼏⾥路,就有⼈倒下中暑死去,就是⾝体强壮的⼠兵,也渐渐地快⽀持不住了。
曹操⽬睹这样的情景,⼼⾥⾮常焦急。
他策马奔向旁边⼀个⼭岗,在⼭岗上极⽬远眺,想找个有⽔的地⽅。
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地⼀望⽆际,⼲旱的地区⼤得很。
再回头看看⼠兵,⼀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他在⼼⾥盘算道:这⼀下可糟糕了,找不到⽔,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马要损失在这⾥,想个什么办法来⿎舞⼠⽓,激励⼤家⾛出⼲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想,突然灵机⼀动,脑⼦⾥蹦出个好点⼦。
他就在⼭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声喊道:“前⾯不远的地⽅有⼀⼤⽚梅林,结满了⼜⼤⼜酸⼜甜的梅⼦,⼤家再坚持⼀下,⾛到那⾥吃到梅⼦就能解渴了!” 战⼠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样,⼝⾥顿时⽣出了不少⼝⽔,精神也振作起来,⿎⾜⼒⽓加紧向前赶去。
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到了有⽔的地⽅。
关于三国演义的四字成语故事
关于三国演义的四字成语故事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初出茅庐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就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曹操大军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
桃园结义,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妄自菲薄,智取陈仓,七擒七纵, 1、草船借箭【cǎo chuǎn jiè jiàn】: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
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
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
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
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
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
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
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
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
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三国故事的四字成语
三国故事的四字成语
1. 三顾茅庐: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那可是三次亲自到他住的地方拜访,这才叫真正的求贤若渴呀!就好比你为了得到最喜欢的玩具,一次次跑去商店找老板,是不是很执着?
2. 草船借箭:诸葛亮多厉害啊,轻轻松松用草船就“借”来了那么多箭,这智慧简直绝了!这就像考试时你巧妙利用规则多得几分一样,厉害吧!
3. 单刀赴会:关羽一个人拿着刀就去赴会了,这胆量谁能比?就好像你一个人去挑战一个很难的任务,不害怕,真牛!
4. 舌战群儒:诸葛亮和那么多儒生辩论,还能说得他们哑口无言,这口才太牛了!就像你和一群小伙伴争论,最后你赢了,多得意呀!
5. 锦囊妙计:诸葛亮提前准备好的计谋,到时候一打开就能解决问题,这得多聪明啊!就像你提前准备好应对困难的方法,到时候拿出来用,多机智!
6. 望梅止渴:曹操用梅子让士兵们有了动力,这招真高!就跟你饿的时候想想好吃的就不那么饿了一样,神奇吧!
7. 七擒七纵:诸葛亮把孟获抓了七次又放了七次,这胸怀,这策略,绝了!就好像你和朋友闹别扭,你一次次原谅他,多大气!
8. 桃园结义: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那感情多深厚啊!这不就像你和最好的朋友发誓要永远在一起一样嘛!
9. 水淹七军:关羽用水淹了敌军,这战术太厉害了!就像你玩游戏用了一个超棒的策略打败对手一样,爽不爽?
10. 乐不思蜀:刘禅在别的地方玩得都不想回蜀国了,哎呀呀!就像你在外面玩嗨了不想回家一样,是不是有点过分啦!
我觉得三国故事真是太精彩了,这些成语把那些英雄人物和传奇事件都很好地概括了出来,让人对那个时代充满了向往和好奇。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典故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典故【势如破竹】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
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
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
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
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
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
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
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
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
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
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
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
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刻舟求剑】古时候,楚国有一个人,在他坐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身上挂的一把宝剑掉进江里去了。
那个人不慌不忙地从衣袋里取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落下宝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
嘴里自言自语嘱咐自己:“别忘记了,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同船人见他不着急的样子都很纳闷,就问他:“为什么不赶快下水捞宝剑?你在船舷上刻个记号有什么用呀?”“着什么急,我的宝剑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一等船靠岸了,我就要从这个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把宝剑找回来。
”过了一会儿,船到了目的地,停下来靠了码头,这个人便从船上刻的记号处,跳下水去捞宝剑,可是,摸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故事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故事关于三国演义成语故事11、步步为营三国时,黄忠和严颜攻占太阳山后,黄忠又带领人马向定军山进军。
来到定军山,黄忠多次去挑战,定军山的守将夏侯渊就是不出来应战。
因为那里地形相当复杂,也离开不清楚敌人的,黄忠只好安营扎寨住下来。
这时,曹操命令夏侯渊主动出击,并写信告诫,一要刚柔结合,二要有勇有谋。
夏侯渊反复琢磨,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
他让夏侯尚去引诱黄忠,自己乘机大伏击。
结果,黄忠手下的将军陈式果然上了当,被夏侯渊活捉。
黄忠很着急,采纳法正的意见,大军队的所有钱物都赐给全军将士,将士们一时间斗志昂扬,决心死战到底。
当天,军队就启程了。
每行走一段路程就设下一道营垒,然后又继续向前推进。
黄忠行军谨慎,防备又严密。
夏侯渊不听张颌劝阻,轻率出击,不仅吃了败战,还伤了部将夏侯尚。
黄忠的军队顺利推进到定军山下,夺取了定军山对面的高山。
2、负薪救火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
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败。
安厘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
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
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
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的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
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
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厘王本来就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
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这样用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
三国成语故事大全
三国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大全东汉末年,三国争霸,从此展开了一段历史长剧,战争风云,变化多端,叱咤风云人物,智慧勇猛事迹为人们留下了无数经典成语。
今天呢,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三国成语故事大全,希望能帮到大家哦。
三国成语故事11、【妄自菲薄】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2、【智取陈仓】诸葛亮第二次上表伐魏国,领精兵三十万奔陈仓道口而来。
陈仓口守将郝昭有勇有谋,更得大将王双相助,诸葛亮造云梯,制冲车,填城壕,掘地道,强力攻城,但所有能用上的办法几乎都用上了,陈仓口还是久攻不下。
诸葛亮郁闷至极,一时无措,无奈问计姜维。
姜维仔细分析了陈仓城池坚固,兼守将郝昭坚持防御战,防御工事牢固,更得王双相助,认为不能硬攻,只能智取。
于是建议诸葛亮暂停攻城,派大将依山傍水下寨固守,分兵把守关隘要道防止敌方从街亭进攻,自己派人献书诈降魏国大都督曹真,暗里袭击曹军大本营祁山。
曹真中计,损失兵折将,于是祁山攻克。
祁山一克,攻克陈仓口指日可待。
3、【巢毁卵破】在东汉末年孔子的后代孔融。
他自幼聪明知书达理,明礼数。
至今还流传着“孔融让梨”的故事。
可是这么一个贤人不幸被曹操手下杀害,被灭了全家。
那时,曹操发动五十万大军,准备南征刘备。
孔融提出不同的主张,却遭到曹操的拒绝。
孔融不服气,背后讲了愤愤不平的话。
曹操知道后,便下令处死孔融全家。
当时孔融的两个不满十岁的孩子正在家里下棋。
突然面临此大祸。
横眉冷对上前护住爹爹,孔融请求曹操官兵放过两个小儿,自己愿承受一切惩罚。
儿子却高声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宁死而不屈”。
这句话的意思是,鸟巢倒了翻在地下,怎么还有完好的鸟蛋呢?“覆巢无完卵”,也成“巢毁卵破”,就是说家已被毁了,那还有个人的安危可谈!4、【顾曲周郎】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
三国演义成语故事大全(5篇)
【导语】《三国演义》作为⼀部了历史演义⼩说,有许多成语故事源⾃于此。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三国成语故事⼤全,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三国演义成语故事:如鱼得⽔ 东汉末年,天下⼤乱,刘备为实现统⼀天下的宏愿,特意拜访隐居的诸葛亮,请他出⼭。
他连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第三次去,才见了⾯。
刘备说明来意,畅谈了⾃⼰的宏图⼤志。
诸葛亮推⼼置腹,提出了夺取荆州、益州,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战略⽅针。
刘备听后⼤喜,于是拜孔明为军师。
孔明竭⼒地辅佐刘备,⽽刘备对孔明的信任和重⽤,却引起了关⽻、张飞等将领的不悦。
他们不时在刘备⾯前,表现出不满的神⾊,秉性耿直的张飞,更是满腹牢骚。
刘备耐⼼地作了解释,他形象地把⾃⼰⽐做鱼,把孔明⽐做⽔,反复说明,孔明的才识与胆略,对⾃⼰完成夺取天下⼤业之重要。
他说:“我刘备有了孔明,就好像鱼⼉得到了⽔⼀样,希望⼤家不要再多说了。
”以后,刘备在孔明的辅佐下,东联北伐,占荆州,取益州,军事上节节胜利,势⼒不断扩⼤,最终与魏、吴成了三⾜⿍⽴之势。
2.三国演义成语故事:六出祁⼭ 祁⼭,东起盐官,西⾄⼤堡⼦⼭,横卧在礼县西汉⽔北侧,绵延25公⾥,扼陇蜀咽喉,控南北要冲,是三国时蜀魏相争的古战场。
祁⼭堡武侯祠距礼县县城25公⾥,塑有诸葛武侯神像,名⼈题写的匾额条幅⽓势恢宏,警句炙⼝,书艺精道。
三国时,魏、蜀争相掠夺陇南⼈⼝。
曹操先后掠夺、迁移陇南⼈⼝30多万⼊居关中,侨置武都郡于扶风郡美阳,⼜移⾄兴平县⼩槐⾥。
诸葛亮亦迁移西县⼈⼝1000余家还居汉中。
后⼜有武都王苻健率众⼊蜀,蜀将张尉往迎,安置于昭化之⽩⽔,⽽陇南为蜀所有,武都、阴平2郡仍存,属益州。
所以,三国时,魏蜀各有⼀武都郡,魏之武都郡在关中⼩槐⾥,蜀之武都郡治下辨。
另外,⼜于今礼县东北置祁⼭县,亦属武都郡。
三国时期,蜀诸葛亮为夺取关中,进图中原,在渭⽔流域多次对魏军进攻作战。
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春,诸葛亮统军10万,进驻汉中,图谋攻魏。
三国成语典故
三国成语典故三国成语典故1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望梅止渴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三国故事四字成语.
三国故事四字成语.成语: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遗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处事,缺少实际经验,比较天真。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分散众人的意见,不断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登陆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手笔(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很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意外,其人民或成员当然无法幸免。
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冻死、逼进敌人的一种登陆作战方法。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奇。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盒稳葑呈坑⒂虏磺啦唤怠?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学识的粗人。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奇妙而快速。
27、出言不逊(张合):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须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身体就可以成器。
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三国演义四字成语故事
三国演义四字成语故事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初出茅庐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就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曹操大军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
一手包办【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一举两得【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三国演义经典成语故事20个
三国演义经典成语故事20个【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
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
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
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
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
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
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
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
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
”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
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
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
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
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大全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大全《三国演义》中诞生了很多成语典故,里面包含的故事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仍被捧为经典。
了解其中的典故,有利于我们引用成语,增加写作的文采,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整理一下《三国演义》相关的部分成语所蕴含的小典故吧。
得陇望蜀东汉初年,有两个反对光武帝的地方势力,一个是割据巴蜀的公孙述,一个是称霸陇西(今甘肃东部)的隗嚣。
公元32年,大将军岑彭随光武帝亲征陇西的隗嚣,将隗嚣围困在西域,把公孙述的援兵也包围了起来。
光武帝见一时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封诏书给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
岑彭接到诏书一看,上面写着:如果攻占了陇地两城,便可率军攻打蜀地的公孙述。
人总是不知足的,我也一样,已经得到陇地,又希望得到蜀地。
陇:在今甘肃东部,陕西南部;蜀:在四川中西部。
现在一般用这个成语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有贬义。
虽然得陇望蜀的典故最早发生在刘秀身上,然而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一段和这个成语相关的故事:曹操已得东川,主簿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
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
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
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
”曹操叹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刘晔曰:“司马仲达之言是也。
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
”操曰:“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
”还记得应该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翻的是连环画版的演义。
看到这一节后不禁沾沾自喜自己又学到一个新成语,但同时总觉得用在这个地方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却又说不上来。
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那时印象中的曹操是白脸,一个反面人物,那么他怎么会不复望蜀,不贪心呢?我起初给曹操找的解释是他怕陷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益州。
几乎就在这个想法产生的那一刻,它立即被我否定了。
原因上面司马懿和刘晔已经替我解释了。
那么就是因为战线太长,因为襄樊和合肥战场的压力了。
但这也是不成立的。
襄阳曹仁,合肥张辽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将才,而且当时这两线的战事并不是那么吃紧。
春秋战国三国时期成语典故
与春秋战国相关的成语典故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关于三国的成语故事
三国的成语故事关于三国的成语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的成语故事1梁上君子释源:《后汉书·陈蹇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蹇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
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
”说解:梁上君子,本指栖身陈蹇宅中房梁之上欲行盗窃的人。
后泛指窃贼。
苏轼《东坡志林》三:“近日颇多贼,两夜皆来人吾室。
吾近护魏王葬,得数千缗,略已数去,此梁上君子当是不知耳。
”单刀赴会原指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荆州宴会。
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
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这次“单刀会”,经戏剧家、小说家敷衍,关羽成了英雄,鲁肃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侏儒。
那是艺术家的创造,并非历史。
鲁肃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为之“守之终身而不易”(王夫之语)。
所以,刘备、孙权都逐渐强大,建立了与曹魏抗衡的蜀、吴二国,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三国时期。
手不释卷经诗书文籍熏陶的曹丕,虽在统一大业上没有什么建树,可文学修养却是非其他君主扩一般文士所能匹敌的。
出自:曹丕《典论》,其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月明星稀这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曹操在写诗时观察得很仔细,月亮明亮了,星星的光芒自然也就暗淡了许多,现在还有人在写文章时还会用“星月交辉”的词来,应当好好地读读这道诗。
出自: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难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周郎顾曲周郎风采,令人想往。
出自:《三国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
三国演义四字成语
三国演义四字成语
三国演义中的四字成语:
1、草船借箭:来源于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
、
2、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说到梅子,就会想到梅子酸而流口水达到止渴的目的。
现在用来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舌战群儒:本是写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只身前往东吴说服孙吴集团同心抗曹。
现在用来表述以出色的辩才使众人折服。
4、三顾茅庐:本指刘备三次亲临诸葛亮所住的茅庐去邀请诸葛亮为之效力。
5、乐不思蜀:现在指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想回到原来的老环境中去。
三国演义里的四字词语
三国演义里的四字词语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不乏语有铿锵的经典四字词语,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一、四面楚歌。
这个词语来源于三国历史中,当魏国军队被迫撤出汉中,为赶路不知何去何从时,被困的曹操与臣子们同用楚歌祈求神明的慈悲拯救,历史也因此而流传了四面楚歌的说法。
二、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这个词语出自于曹操令关羽等人无路可逃之时,关羽等人壮烈地宣布要破釜沉舟,战到死,坚守最后一丝希望。
三、出师表。
这个词语来源于刘备在建立蜀汉后下文把他自己写的出师表抄写给他的臣子宣布,要求他们把出师表发到各国去。
这份出师表中充满着刘备的智慧、才干和人道的精神,充分显示了他的执政能力。
四、一骑当千。
一骑当千这个词语出自于蜀汉官军在复仇淮西将军法正的战役中,蜀汉的猛将马超为了保护自己的队伍,便拿起马刀,跃上战马,挥舞着马刀把敌军击退,此时他的英勇和顽强的斗志便深深印在了人们心中。
五、行不更名。
行不更名,这句话出自于诸葛亮和蔡琰之间矛盾的故事,诸葛亮拒绝蔡琰提出的要求,宁可走一条不归路,坚持自己的信念。
六、七步诗。
七步诗,这个词语出自于诸葛亮在荆州讨伐姜维时,在宿夜河上写的一首叫作《胜不骄败不馁诗》的诗,它不仅是三国历史上一首经典诗词,更是睿智的表现。
以上这些词语都来自三国演义,它们不仅是三国历史上的经典,而且也是我们现在经常会在口头里使用的词语。
虽然这些词语表达的是过去的历史,但它们仍然代表着我们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以上这些四字词语,每一个都有一段可以细细品味的历史背景故事。
有的展现了英雄的勇气,有的展示了智者的智慧,有的表达了将领的责任感和荣耀。
这些经典的词语,不仅仅是三国历史上的故事,它们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精神的体现。
四字词语虽然简短,但它们象征着佳句,代表着古文明的文化精华与现代社会的文明精神,同时也拓展了我们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当我们今天还在传颂那些飘逸的词句时,也要让它们鼓舞我们自己加倍努力,把雄辩的精神在文明洗礼中展现出来,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三国演义里面的四字成语
三国演义里面的四字成语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三国演义》里那些超有趣的四字成语。
先来说说“三顾茅庐”,这可是刘备求贤若渴的经典故事。
他为了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连着三次亲自到诸葛亮住的茅屋拜访,这份诚意,真是让人感动。
要是咱们在生活中也能有这样的执着和真诚,那还有啥事儿办不成呀!
“草船借箭”也特别有意思。
诸葛亮真是太聪明啦,靠着几条装满草人的船,就从曹操那儿“借”来了好多箭。
这计谋,简直绝了!这告诉咱们,遇到难题别慌张,开动脑筋,说不定就能想出超级妙的办法。
还有“望梅止渴”,曹操可真有一套!士兵们口渴得不行,他就说前面有梅林,大家想着梅子的酸味,嘴里就生出了口水。
这让我明白了,有时候给点希望和念想,就能让人充满动力。
“单刀赴会”那叫一个英勇!关羽只带着一把刀就去参加敌人的宴会,这胆量,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咱们也得学学关二爷的勇敢,面对困难不退缩。
“舌战群儒”里的诸葛亮,凭借着自己的口才,把一群儒生说得哑口无言。
这告诉咱们,有知识有口才,到哪儿都能占上风。
“初出茅庐”说的就是诸葛亮刚出山的时候,虽然经验不多,但那才华已经开始展露。
咱们刚进入新领域的时候,也别害怕,大胆发挥自己的本事就行。
《三国演义》里的四字成语可真是又多又精彩,每一个背后都有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怎么样,朋友们,是不是觉得特别有趣呀?。
灯烛辉煌_三国成语故事
灯烛辉煌_三国成语故事灯烛辉煌,是形容灯光烛火通明,光辉耀眼。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灯烛辉煌_三国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是夜寒星满天。
三更时候,早到曹军水寨。
巡江军士拿住,连夜报知曹操。
操曰:“莫非是奸细么?”军士曰:“只一渔翁,自称是东吴参谋阚泽,有机密事来见。
”操便教引将入来。
军士引阚泽至,只见帐上灯烛辉煌,曹操凭几危坐,问曰:“汝既是东吴参谋,来此何干?”泽曰:“人言曹丞相求贤若渴,今观此问,甚不相合。
黄公覆,汝又错寻思了也!”操曰:“吾与东吴旦夕交兵,汝私行到此,如何不问?”泽曰:“黄公覆乃东吴三世旧臣,今被周瑜于众将之前,无端毒打,不胜忿恨。
因欲投降丞相,为报仇之计,特谋之于我。
我与公覆,情同骨肉,径来为献密书。
未知丞相肯容纳否?”操曰:“书在何处?”阚泽取书呈上。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黄盖与周瑜定下苦肉计,打算利用此计骗过曹操,为火烧曹营奠定基础。
于是,周瑜故意当众打了黄盖五十脊杖。
不过,这出苦肉计被江东谋士阚泽看破。
当晚,阚泽前来探望黄盖,黄盖请阚泽前去曹营送诈降信。
阚泽欣然允诺,连夜渡江前往曹营与曹操见面。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阚泽来到曹操水寨时曹操大帐的情形,叫做“灯烛辉煌”,意为灯光烛火通明,光辉耀眼。
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说完了成语,再来说说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黄盖诈降曹操,这是历史的真实,在《三国志•周瑜传》中有明确的记载,原文是这样的:“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
”不过,苦肉计却是虚构出来的故事,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但这个故事也并非《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首创,而是出自元代出现的三国话本《三国志平话》,可见这个虚构的故事在宋元时期已经广为流传。
那么,阚泽前往曹营送诈降信是否为历史的真实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历史上也并不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四字成语历史典故
1. 草船借箭: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周瑜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制出十万支箭,诸葛亮一眼识破这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在鲁肃的帮助下,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二十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2. 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曹操行军途中,士兵口渴,曹操骗他们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暂时忘记了口渴。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 初出茅庐: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
诸葛亮才出山就大败曹军于博望坡,奠定了自己在蜀军中的地位。
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缺乏经验。
4. 七擒孟获: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豪强孟获抓了七次,前六次都放了,在第七次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
后用此典故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口服。
这些成语典故不仅展示了三国时期人物的智慧和勇气,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被引用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