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 -- 当中文遇见英文
法国高考写哲学作文
蒋 子 龙 质 疑 作 协 主 席 网 上 打 擂
据 报 载 , 时值 盛 大 网 络 文 学公 司 举 办 的 “ 国 全
( 家讲坛) 百 ) 主讲人售书遭掌掴
蒋
子
3 0省作协主席小说竞赛 ” 在全国进行的如火如荼之 时,中国作协 副主席 ,著 名作 家蒋子龙在接受记者 采访 时 对 这 次活 动 表 示质
崇年进行探讨,但交流时间不是很多,于是狂热 拥阎派、学术探讨派、坚决反阎派由此形成,但
由于得 不到深层 次地沟通 交流 ,隔膜 和矛盾 也就
写作用了 2 0多分钟,但酝酿却用了 2 0多年。他 2 多岁离开内 0 地, 去了台 湾, O 4 多岁时,心情苦闷, 思乡之情难以表达。 ( 乡 愁> 赢得了两岸的共鸣, 他很感动。余光中说, 只要两岸文化有
据 报载 ,20 0 8年 ’ , “ 0月 乡愁诗 人 ”余光 中在南 京图书馆
以其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演讲风格, 了一场 < 做 当中文 遇见英
文>的主题讲演,赢得了满场 10 00多名听众的热烈掌声。在演 讲中,余光中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演讲方式,讲述了中英文的关系。 余光中说,外国人很难想像中国人会讲 “ 柴米油盐酱醋茶” “ , 这 就是我们母语的伟大之处。面临外来语言 ,是有压力,好在我们 有古人留下的成语。 ”他认为, “ 对仗“与 “ 平仄”是我们的绝对 强势,留存于日常语言中。常用的成语如 “ 天长地久、千山万水、 万紫千红、红男绿女等”都是按照平仄之律,惟一不讲平仄的成 语是 “ 乱七八糟” “ 而它果然也就真是乱七八糟 ! 余先生的幽 默,惹得全场哄堂大笑。余光中说,中文受外来语影响不可避免, 但太快或太多将伤害其生态,用得好的自然有相辅相成之效。讲 演最后 ,余 光中回答 了听众 问他 当年写 ( 乡愁 )时的情形 ,他说 ,
漫谈余光中的翻译观
评说·作家与作品/2012/9SHORT STORY漫谈余光中的翻译观李明轩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举家迁至台湾,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被梁实秋誉为学者当中的“诗文双绝”。
除了诗文方面的造诣,曾在金陵大学外语系、台湾大学外语系以及美国受教的余光中,在中英文翻译方面也建树颇丰,《梵高传》《不可儿戏》《老人与海》等都是余光中的译作代表,充分体现了余光中的翻译观。
他的翻译思想别具一格,不但包含言物之情,而且还有着出众的文采,寓说理于情趣之中,其翻译的每篇作品都能感动读者。
余光中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尝试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到目前为止已经翻译并出版了多达13个类型的翻译集。
余光中翻译的文学作品具有信、实的特征,并将其作为翻译作品的第一要义,他主张一种形、义兼顾的翻译观,却不赞成以往的硬译或直译的翻译观。
余光中认为,能够称得上文学作品,它的价值不在于其说什么,而在于如何说,这就对翻译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非文学作品的翻译只要达意就行。
余光中的这些翻译观对中国的翻译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翻译的艺术性与变通在《翻译研究》一书的序言中,余光中说,翻译是一门变通的艺术,是一种兼具科学性与灵活性的、非常难从事的艺术工作。
余光中认为,翻译就像婚姻一样,两相妥协才能有所成就。
因为翻译至少涉及两种文字、两种语言,但只有一个信息,要将原文的原貌、原意准确如实地转化为译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它要求译者同时具有驾驭两种语言文字的高超能力,此外还要对原文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风格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在余光中看来,作为一门艺术,翻译不仅是对语言而言的,更是对思想、文化而言的。
译者在进行这项集语言艺术、思想艺术、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工作时,应变通、机智、灵活地处理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最终的目的是要让译文在内容上和思想上都无限向原文靠拢。
变通在余光中的翻译观中极为重要,是决定译文好坏成败的关键。
当中文遇见英文
当中文遇见英文作者:余光中时间:2008-12-17 11:01:19 来源:会员转发人气:8当中文遇见英文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当两种语言第一次碰面的时候,总会很难磨合。
梁启超在写文章时碰到了democracy,可是那时还没有一个现成的词来解释democracy(民主)这个观念,他没有办法,就把它翻译成德谟克拉西。
梁启超文章里面写到灵感,他不晓得该怎么用中文来说,英文是Inspiration,他就翻译成烟士披里纯。
我在美国教中国文学的时候,美国学生的中文不够好,只能用翻译来读,接近不了中国的词。
有一次我跟他们讲唐诗贾岛的《寻隐者不過》: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如果翻译成这样:Under a pine tree,I asked a boy.And he said: My master is away,picking the.medicine on earth.He must be somewhere on the hill,But the clouds are so heavy.I don't kown where he is.这个当然很容易懂,但是这种说法像唐诗吗?太啰嗦了,根本跟唐诗差得太远太远了,所以我忍不住说:Pine under asked a boy.Said master away, picking the medicine on earth.那些美国学生就很困惑,说这些句子都没有主语。
所以他们问:“松下问童子,是谁在问呢?言师采药去,是谁在回答呢?只在此山中,是谁在?云深不知处,是谁不知处?”他们很奇怪,“你们怎么会知道上一句是张三,下一句是李四?”于是我就跟美国学生说:既然你们不能忘情于主语,那就让我为你们补上主语,把五言绝句改成七言绝句:我来松下问童子,童子言师采药去。
师行只在此山中,云深童子不知处。
“五四”以来,我们写白话文,很多人就是英文读得太多而没有化开,把英文的句法拿来写到诗里。
当中国古诗词遇上英文,每句的翻译真是绝了!丨端午诗词赏析
当中国古诗词遇上英文,每句的翻译真是绝了!丨端午诗词赏析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浴兰节,苏轼就曾在《浣溪沙》中写道: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因此有龙舟竞渡的习俗。
后因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跳汨罗江自尽,这一日被统治者定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虽然个别地区也有不同,但是后世的文人墨客已经认可了屈原和端午之间的紧密联系。
端午时节也是家人相聚的日子,包粽子、艾草煮水,我们用不同的习俗迎接这个开启盛夏的节日。
从古至今,端午都是传统文化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是如今,节日的氛围渐渐淡了。
今年端午,再来读读那些与端午和屈子有关的诗歌吧~端午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译文I go sight-seeing in my sedan-chairAnd stop where there's a scenic spot to see.Burning incense attracts me to go whereI may have vegetable feast and tea.The gentle rain stops and then starts again,The little window looks gloomy and clean.Shut out from sunlight by the hills, the plainIs overspread with grass and trees so green.When I ascend the peak'd pagoda, allThe boundless land extends before my eyes.The Northern Peak o'erlooks the city wall;On the Lake Zhenze float the cloudy skies.A quiet place affords me keen delight;In space immense I feel under no yoke.Still looking for some more secluded sight,I see from villages rise evening smoke.Come back, I write down my impression deep,Musing o'er it, I pass a sleepless night.Nor do the devoted monks take their sleep,They sit in meditation by lamplight.——Visiting Temples o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赏析:《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是苏轼创作,是诗人与友人端午节遍游诸寺所观所感。
访谈录 余光中谈翻译
·访谈录·余光中谈翻译许多人都知道余光中先生是著名文学家,我们读过他的散文和诗歌;可是,很多人不知道,余光中先生还是一位翻译家,他翻译文学作品,也从事翻译教学。
在1997年12月于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翻译教学研讨会上,余先生做了大会重点发言,同时也在各种场合谈论他对翻译问题的看法。
他的讲话机智幽默,妙语连珠,常令人捧腹。
笔者根据录音整理出余先生会上所有关于翻译的演讲,以便读者了解他的翻译观点。
余光中教授的大会发言主要介绍了自己的翻译教学:翻译在中国古代就很发达。
鸠摩罗什曾说,翻译是嚼余喂人。
在座诸位都是“吃翻译饭”的, 此话虽不高雅,但我们这碗饭吃得都很辛苦,一面自己吃,一面还要喂别人吃,即翻译教学,也是我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翻译教学方法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从原理、从理论出发,应用到实例的演绎方式;二是从经验出发,把每一个实例收集起来加以整理,归纳出原理,这就是归纳法。
翻译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或是一种技巧?这个问题值得讨论。
如果原作有艺术价值,有系统,也许它是一门学科或科学。
如果翻译作后面一种用法,则译员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如果把翻译作为一门艺术,译员就不是可以训练出来,而是修炼出来的,翻译教学的方式当然也就不同。
科学与科技不一样,跟技术也不一样,我相信最伟大的科学家最富有想象力,他的某一阶段的成果不是靠推理得出来的。
我有很多科学家兼文学家的朋友,都同意这个观点。
我看过英美人编的一本书。
有一部分专门是科学性质的文章(不是科学论文),写得美极了,可以称为文学,因此不能把科学与文学截然分开。
我自己在读天文学的入门书时,感到宇宙之大,解放了自己的想象力,很想写诗。
可见科学与文学不是截然相对的。
美国女诗人米蕾(Edna St.Vincen Millay)写过一首14行诗,第一句就说:“只有欧几里德见过赤裸裸的美。
”她把几何与艺术合为一体,毕加索就更进一步,根据塞尚的立体几何美学,发展了立体主义。
英语版的乡愁诗歌
英语版的乡愁诗歌英语版的乡愁诗歌 《乡愁》是诗⼈余光中漂泊异乡,游⼷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现代诗。
⼀起来看看英语版的乡愁,仅供⼤家参考!谢谢! Nostalgia -----by 余光中 When I was a child, Nostalgia seemed a small stamp: "Here am I And there ……my mother." Then I was a grown-up, Nostalgia became a traveling ticket: "Here am I And there……my bride." During the later years, Nostalgia turned to be a graveyard: "Here am I And yonder……my mother." And now at present, Nostalgia looms large to be a channel: "Here am I And yonder……my Continent!" 当余光中的乡愁遇到古代诗词 乡愁 ——余光中 ⼩时候, 乡愁是⼀枚⼩⼩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后, 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头。
⽽现在, 乡愁是⼀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陆在那头。
边城思 南北朝-何逊 柳黄未吐叶,⽔绿半含苔。
春⾊边城动,客思故乡来。
此诗描写了秋⽇夜晚,诗⼈于屋内抬头望⽉的所感。
诗中运⽤⽐喻、衬托等⼿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清新朴素⽽韵味含蓄⽆穷,历来⼴为传诵。
静夜思 唐-李⽩ 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此诗描写了秋⽇夜晚,诗⼈于屋内抬头望⽉的所感。
诗中运⽤⽐喻、衬托等⼿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清新朴素⽽韵味含蓄⽆穷,历来⼴为传诵。
第三章 含混和复义
鼓浪屿
第三种
3、两个意思,与上下文都说得通,存在于 一词之中,最典型的就是双关语;
于坚:《鼓浪屿便条· 6》中的“流 浪者”指什么?
一群猫占领了老宅 继承着贵族风度 流浪者远走他乡 成为谦卑的文盲 陈仲义评点:鼓浪屿原有高素质的人口,因外迁 递减一半,留下不少空宅和流浪猫,不过猫们可 是继承了小岛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落魄中 还葆有贵族风度呢。 对比之下,大量远走他乡的打工者的涌入,虽有 一方水土滋养,因缺失底蕴,终究改不了“文盲” 身份。从流浪猫看出深层的变迁悲凉,显出诗人 的犀利眼光。
第五种
5、作者一面写一面发现他自己的真意所在, 所以一个词在上文一个意义,在下文又一 个意义;
于坚:《鼓浪屿便条· 7》
蓝头发刚刚理顺 白头发翻卷起来 贝多芬随着暴风雨谢幕 肖邦披着月光上台 陈仲义点评:老于在上半节用蓝头发、白头发的 “理顺”和“翻卷”来比喻变幻的海,色彩所动 感相互辉映。 下半节则以贝多芬肖邦“指代”小岛频繁演出的 盛事。海与音乐,琴岛与海,也再次前后呼应, 引起我们心中的潮水与共鸣。该节概括力特强又 十分感性。
语法含混
3.语法性的含混 汉语的语法结构较为松懈, 省略句子成份的现象很普 遍,语法性的含混就更多。 例如南唐后主李煜那首 《虞美人》中的句子: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 朱颜改。”谁的朱颜改?
正读倒读皆通
潮随暗浪雪山倾 和风细雨悦心颐神
含混示例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叩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含混”与“复义”
刘勰的《文心雕龙· 隐秀》: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 也……隐以复义为工”。含 混,就是刘勰所说的“重 旨”、“复义”。
余光中:当中文遇到英文
余光中:当中文遇到英文各种语言相互影响中文受外语的影响,当然不是从英文开始。
比如说在元朝,那个蒙古文。
《西厢记》里面有一点蒙古文,《红楼梦》或者是清宫的连续剧里面什么“贝勒”、“格格”、“皇阿玛”等等就是满文。
相比之下,梵文的影响更大,伟大的翻译家玄奘就翻译了很多的佛经,当时叫做“译梵为唐”,把梵文译为唐文也就是汉文。
我们今日所熟悉的菩萨,就是从印度来的,当然也是翻译它的声音。
因为“Bodhisattva”,第一个和第三个音节分别是“Bo”、“Sa”也就是“菩萨”;那么“涅槃”就是“nirvana”,即“圆寂”;“和尚”叫做“比丘”,“尼姑”叫做“比丘尼”。
有一个笑话,说是韩愈看到和尚、尼姑就心里很不高兴,人家问他“你不高兴什么?”,韩愈就说“为什么‘比丘’啊,要跟我们的孔丘比吗”?好像是要颠覆儒家,而且,一比还不足,还要再比“丘尼”,跟仲尼再比一次。
英文现在还有一个常用词,是受了日耳曼文的影响,这个词每个人都知道,就是“公牛”——“ox”,牛津叫做什么?Oxford,“ford”是“津”,河水浅且可渡之处叫做“ford”。
“牛”的数不是加“es”,而是加“en”,这就是日耳曼文的多数。
这些都说明英文受了很多外来的影响。
这跟我们中文少用外来语的情况完全不同。
比如十月,我们都知道是“october”,它的语根怎么来的?就是“octo”,本来是“八”的意思,“八角章鱼”就是“octopus”,“八角大厦”叫做“octagon”。
那么“十二月”叫做“December”,它的语根是“deca”,“deca”这是拉丁文的“十”。
所以这个奥运的“十项全能”叫做“decathlon”。
为什么“十二月”偏偏用“十”这个观念来说呢?为什么“十月”用“八”这个“octo”来说呢?原来罗马的历书曾经从三月算起,所以算到它的第八个月就是现在我们的第十个月。
“四月”为什么叫“April”?欧洲其它语言差不多也是这样的拼法,叫做“Aprile”。
余光中自译诗作《当我死时》的互文性研究
余光中自译诗作《当我死时》的互文性研究余光中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作家、翻译家,他以其出色的文学成就而闻名。
他的诗作多次获得大奖,也受到广泛好评。
余光中创作的诗歌不仅描写了古典文学中的传统元素,而且也加入了现代语言文字。
他的诗作在清新、婉约、安静、深情的语言文字中表达了他对爱、生活和生存的认知。
余光中也致力于本身作品的翻译,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以英译汉的诗作《当我死时》,本文将以此为中心,进行互文性的研究。
《当我死时》是余光中的双语作品,原文为英语,译文为中文。
此作品以余光中抒发自身内心的诗句开始,三言两语就将余光中苦涩的内心完整的展现出来:“当我死时,我会感谢回荡在我心头的诗歌。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余光中表达了一种多愁善感的感情,这种感情来源于他对自身命运的悲叹,他渴望着有一道在此世间永不消逝的诗句,能够把自身的心声带给天地。
此诗作表达了余光中苦涩的悲伤,以及对生活的渴望。
此诗歌承载着他的情感,也代表着他的审美观念。
他写道:“穿越芬芳的树林,穿过丛林的荆棘,我将寻得我自己。
”这句话体现了余光中面对挫折、内心无助时内心的挣扎。
他尝试逃离现实,去寻找一个未知而充满期待的世界,去寻找自我。
从诗歌的内容上看,余光中运用了大量的古典元素,细节描绘得细腻而贴切,使其充满神秘色彩。
这样的诗歌可以让读者产生幻想,仿佛身处于一个神秘的世界中,沉浸在充满诗意的气息之中。
此外,余光中运用语言来塑造某种意象,通过对语言的游走,他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弃物赋诗”的诗学思想。
在翻译上,余光中把英语诗歌翻译为汉语,完美地表达出英语原文中的内容,但又穿插了自己的语言美感,让英文韵调完美地流淌在汉语的画面中,形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
余光中以其翻译技巧将英文诗歌以汉语形式再现,可以说汉译作品比英译作品更加贴近原意。
余光中的诗歌《当我死时》在双语可视性上是有独特表现的,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在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中,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达会将原文与译文之间紧密联系。
余光中_三者合一的翻译家
余光中:三"者"合一的翻譯家金聖華時間:2006-11-28 來源:福建翻譯余光中在其璀璨的文學生涯之中,詩、散文、翻譯、評論、編輯五者兼顧,各呈姿采,但論者提到余教授時,總稱之為「詩人余光中」,[散文家余光中],至於有關其翻譯方面的成就,卻鮮有涉及。
1其實,余光中早在大學期間就開始翻譯,數十年來,譯出經典名著凡十餘冊,再加上豐碩精闢的譯論,真可謂洋洋大觀。
余光中雖然自謙翻譯只是"寫作之餘的別業",然而,這"別業"餘緒,比起許多當行本色翻譯家的畢生成就,不論規模或影響,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譯者其實是不寫論文的學者,沒有創作的作家。
也就是說,譯者必定相當飽學,也必定擅于運用語文,並且不止一種,而是兩種以上:其一他要能盡窺其妙;其二他要能運用自如。
造就一位譯者,實非易事,所以譯者雖然滿街走,真正夠格的譯家並不多見。
"這段話,是余光中教授在《作者、學者、譯者》一文中提出的。
2不錯,坊間的譯者多如過江之鯽,一般人只要能操兩種語言,不論是否精通暢曉,即可執筆翻譯,並以譯者自居,但譯壇中真正譯作等身,能成名稱家的,卻如鳳毛麟角,寥寥可數。
以下試從翻譯的經驗與幅度、翻譯的態度與見解、譯作的特色與風格、譯事的宣導與推動等各方面,來綜述余光中的翻譯成就,剖析其譯論與譯著間知行合一的關係,並彰顯其如何身體力行,展現出"作者、學者、譯者"三者合一的翻譯大家所特有的氣魄與風範。
一、翻譯的經驗與幅度余光中是專注研究、擅寫論文的學者;勤於筆耕、不斷創作的作家,由這樣的學者兼作家來從事翻譯工作,的確是最理想的人選。
一般來說,學者治學之際,迻譯西書、評介西學以為佐證的比比皆是;而作家創作之余,偶拾譯筆、以為調劑消遣者,亦為數甚多,然而"別業"終非"正務",真正能對翻譯另眼相看、情有獨鍾、鍥而不捨、矢志不渝的學者作家,余光中可說是佼佼者了。
《乡愁》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乡愁》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曹菊玲(川外2013级翻译硕士教学1班文学翻译批评与鉴赏学期课程论文)摘要: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一首广为人知的诗歌,曾被众多学者翻译成英文,本文将对赵俊华译本和杨钟琰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原作的分析、译文的准确性、译文风格以及对原文意象的把握入手进行赏析,指出两译本的不足和精彩之处。
关键词:《乡愁》;原诗的分析;准确性;风格;意象的把握1.原诗的分析作者余光中出生于大陆,抗战爆发后在多地颠沛流离,最后22岁时移居台湾。
20多年都未回到大陆,作者思乡情切,于上世纪70年代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但是当时大陆与台湾关系正处于紧张时期,思而不得的痛苦与惆怅包含于整首诗中。
全诗为四节诗,节与节之间完全对称,四句一节,共十六句,节奏感、韵律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且这首诗语言简洁,朴实无华,但是却表达了深刻的内涵。
从整体上看,作者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以时空的隔离和变化来推进情感的表达,最后一句对大陆的思念,一下子由个人哀愁扩大到国家分裂之愁,因而带有历史的厚重感。
【原诗】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译诗】(1) 赵俊华译HomesickAs a boy,I was homesick for a tiny stamp,—I was here,Mom lived alone over there.When grow up,I was homesick for a small ship ticket.—I was here,My bride remained over there.Later on,I was homesick for a little tomb.—I was here,Mother rested over there.And to-day,I am homesick for a shallow strait,—I am here,The Mainland lies over there.(2)杨钟琰译NostalgiaWhen I was a child,Nostalgia seemed a small stamp:"Here am Iand there my mother."Then I was a grown-up,Nostalgia became a traveling ticket:"Here am IAnd there my bride."During the later yearsNostalgia turned to be a graveyard:"Here am IAnd yonder my mother."And now at presentNostalgia looms large to be a channel:"Here am Iand yonder my Continent!"2 准确性一直以来,翻译界对严复“信、达、雅”翻译的标准是比较推崇的。
第四章 含混和复义
潮随暗浪雪山倾 和风细雨悦心颐神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叩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余光中讲座:《当中文遇见英文》
08年4月18日《南方都市报》 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 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时间的含混
如《红楼梦》“特特错乱其年谱”。
主题的含混
《红楼梦》的主题,更是一种复义形态。一部 形象的封建统治阶段的没落史,一部没落阶级 纨袴子弟的警世通言,一部美的毁灭的挽歌, 一部中国传统儒释道哲学的形象诠释,一部爱 情悲剧……多种复义的并存恰是这部书永恒魅 力之所在。
6、陈述语字面意义累赘而且矛盾,迫使作者 找出多种解释,而这多种解释也互相冲突;
7、一个词的两种意义,一个含混语的两种价 值,正是上下文所规定的恰好相反的意义。
二、国内对含混类型的重新划分
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要略》在此基础上概 括为三种类型,清楚明白,便于掌握。
1.指涉对象的含混 就是描写对象是谁不明确,这样自然内容显得 含混。例如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爱情诗。
第四讲 含混与复义
一、燕卜逊的含混理论
语意含混,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弊病。1930年, 燕卜逊出版《含混七型》一书,认为含混在诗 歌之中可以是一种强有力的表现手段。
刘勰的《文心雕龙· 隐秀》:“隐也者,文外 之重旨者也……隐以复义为工”。含混,就是 刘勰所说的“重旨”、“复义”。
燕卜逊把含混分为七种类型,分别是: 1、说一物与另一物相似,但他们却有几种不 同的性质都相似;
当中文遇见英文
當中文遇見英文余光中教授主講2012/12/14A.當中文遇上英文Democracy (德謨克拉西)Inspiration(煙士披里純)Boycott(杯葛、抵制)Copy(拷貝、副本)吉普、坦克、迷你、迷思、巴士、士多、士丹、菲林、苦力、瓦斯引擎、功夫、颱風、風水、豆腐、睇波、奶昔、的士、打的、作秀倍加速駛(Pegasus)聽愛擠(teenager)高拔的固格(gobbledegook)獨格碼(dogma)鴨踏腳(adagio)B. 語文難純阿化:1、2、3、4希化:alphabet (alpha+beta)sirius (Alpha Canis Majoris)eurekapsychology (psyche)philosophy (philos, sophos),Philadelphi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羅馬化:I, II, III, IV, V, X, L, C, D, M拉丁化:etc, et al, per se, ad hoc, cum laude, in medias resalumnus (alumni), alumna (alumnae), Ave Mariapoet laureate, venereal disease法化:tête-à-tête, a la carte, genre, ennui, coup-d’êtas, fait accompli, adieu, déjàvu, omelette西化:San Francisco (Saint Francis)Los Angeles (The Angels)San José, Santa BarbaraCosta Rica, Puerto Rico意化:allegro, adagio, andante, chiaroscuro, legato, staccato, spaghetti, Chianti, pizzaC. 中文之外語影響蒙化:(顛不剌…該打孩)滿化:(貝勒、格格、皇阿瑪)梵化:(菩薩bodhisattva、伽藍sangharama、涅盤nivana 、比丘bhiksu、比丘尼bhiksuni、夜叉yaksha、天竺、身毒、震旦India)D.英文之外來因素Old English (—1100), Celt, GaelicMiddle English (1100—1500)Modern English (1500—)Norman Conquest (1066)cow / beef (bœuf)sheep / mutton (mouton)pig / pork (porc)pretty, beautifulkindred and consanguinityTuesday (Tiu’s) / Mardi (Mars)Wednesday (Woden’s) / Mercredi (Mercury)Thursday (Thor’s) / Jeudi (Jove)Friday (Frigga’s) / Vendredi (Venus)January (Janus)April (Aphrodite) August (Augustus)May (Maia) September (septuagenarian)June (Juno) October (octagon, octopus,octogenarian) July (Julius Caessar) December (decade, decathlon)E. 英文中之中文茶tea (Eng. & Hungarian)te(Ger., Swed., Dan., Norweg., Finn., Sp., It.)thé(Fr. & Dutch)čaj (Czech, Port., Russian, Turk, Jap.)herbata (Polish)絲seta (Latin) silke (Swed., Dan., Norweg., Finn.) seda (It., Sp., Port.) seide (Ger.)soie (Fr.)F. 以唐詩為例松下問童子我來松下問童子獨在異鄉為異客言師採藥去童子言師採藥去每逢佳節倍思親只在此山中師行只在此山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雲深不知處雲深童子不知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賈島:尋隱者不遇—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G. 中、英文法之異1. A soldier must love his country.(一個)士兵必須愛(他的)國家。
等你在雨中余光中英语
等你在雨中余光中英语等你在雨中余光中英语《等你,在雨中》出自著名的现代作家余光中所写的诗篇,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爱情诗。
让我们在赏析《等你,在雨中》的时候,感受爱情的美好。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欢迎阅读!余光中《等你,在雨中》英语:Waiting for you I'm in the rainWr. By Yu GuangzhongTr. By Yan LinhaiWaiting for you I'm in the rain, --the rainbow's rain,in which the crickets get silent and the frogs cry with might and main.A pond of lotus, red as the flame in such a rain, even you not came,I feel not dispirited, 'cause each lotus stands for you, my dear flame,at such a dusk, the rainy dusk. I'm instantly waiting for you, and I'll constantly wait for you.I'll wait for you in our appointed time instantly;I'll wait for you even beyond our time constantly.If you are here with your hands in my hand,andIf you are here with your clear fragrance, in my nostril, of land, I'll tell you, my flame, this hand is for picking up, in Wu Palaces, the lotus flower,And the other hand is for pulling the laurel oar of lily boat in the river.A star overhanging on the eaves of the science musium, like an eardrop,My Swiss watch gets to the seven o'clock when into my eyesyou drop,like the red lotus after rain. You come to me like one of short lyric poetryAnd you come to me like a love story,And you come to me like a Jiang- Baishi's rhymed melody.余光中《等你,在雨中》中文: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永恒,刹那,刹那,永恒等你,在时间之内,在时间之外,等你,在刹那,在永恒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如果你的清芬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这只手应该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耳坠子一般的悬着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像一首小令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赏析《等你,在雨中》是余光中爱情诗歌的代表作。
英语学习资料:余光中经典诗歌:乡愁(中英文对照)
英语学习资料:余光中经典诗歌:乡愁(中英文对照)
余光中经典诗歌:乡愁(中英文对照)
本诗作者是福建诗人余光中,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以下是《乡愁》的中英文对照版。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When I was a child, my homesickness was a ... all stamp
Linking Mum at the other end and me this.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When grown up, I remained homesick, but it became a ticket
By which I sailed to and from my bride at the other end.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Then homesickness took the shape of a grave,?
Mum inside of it and me outside.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Now I’m still homesick, but it is a narrow strait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Separating me on this side and the mainland on the other.。
诗苑|特稿:余光中译诗二则欣赏
诗苑|特稿:余光中译诗二则欣赏著名诗人、翻译家余光中先生于2017年12月14日上午在台湾高雄医院病逝,享年89岁。
再品他的译作或许是最好的纪念方式——选诗一,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I Died for Beauty;选诗二,英国诗人雪莱的England in 1819。
余先生的译文既具西文的骨感,又有汉语之精髓,既遵循原文,又有所创作,值得一品再品。
【文末图片链接通往公号“理想国imaginist”昨日纪念推文,含作家张昌华撰文《诗坛翘楚余光中》,对余先生有较为完整的介绍。
】I Died for BeautyBy Emily DickinsonI died for beauty, but was scarce Adjusted in the tomb,When one who died for truth was lain In an adjoining room.He questioned softly why I failed?'For beauty,' I replied.'And I for truth, --the two are one; We brethren are,' he said.And so, as kinsmen met a night,We talked between the rooms.Until the moss had reached our lips, And covered up our names.殉美文/艾米莉·狄金森译/余光中我为美死去,但是还不曾安息在我的墓里,又有个为真理而死去的人来躺在我的隔壁。
他悄悄地问我为何以身殉? 为了美,我说。
而我为真理,两者不分家;我们是兄弟两个。
于是像亲戚在夜间相遇,我们便隔墙谈天,直到青苔爬到了唇际,将我们的名字遮掩England in 1819By Percy Bysshe ShelleyAn old, mad, blind, despised, and dying king,—Princes, the dregs of their dull race, who flow Through public scorn,—mud from a muddy spring,—Rulers who neither see, nor feel, nor know,But leech-like to their fainting country cling,Till they drop, blind in blood, without a blow,—A people starved and stabbed in the untilled field,—An army, which liberticide and preyMakes as a two-edged sword to all who wield Golden and sanguine laws which tempt and slay; Religion Christless, Godless—a book sealed;A Senate,—Time’s worst statute unrepealed,—Are graves, from which a glorious Phantom may Burst, to illumine our tempestous day.英伦:一八一九年文/珀西·比希·雪莱译/余光中又狂又盲,众所鄙视的垂死老王——王子王孙,愚蠢世系的剩渣残滓,在国人腾笑下流过——污源的浊浆;当朝当政,都无视,无情,更无知,像水蛭一般吸牢在衰世的身上,终会矇矇然带血落下,无须鞭笞;百姓在荒地废田上被饿死,杀死——摧残自由,且强掳横掠的军队已沦为一把双刃剑,任挥者是谁;法律则拜金而嗜血,诱民以死罪;宗教无基督也无神——闭上了圣经;更有上议院——不废千古的恶律——从这些墓里,终会有光辉的巨灵一跃而出,来照明这满天风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光中:当中文遇见英文演讲者: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散文、文学教授)策划、主持: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时间:2008年4月12日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区中文堂在星期六的晚上,在风雨之夜,能够有这么多人来听我讲,我想,今晚最大的吸引不是我,是我们的中文——我们的中文面对英文的现象以及问题。
我今天就是来跟大家漫谈,漫谈我们自己的母语,世界上最大的母语,面对英文的来势,是怎样一个情形?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准备?在我的演讲当中,我会讲中文中的英文是怎么来的,她有几岁了,她将来怎么普及,跟我们中文比起来,英语有什么特点。
同时,我也会准备一些口语,希望大家喜欢。
语言都是互相交流的当中文遇上英文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当两种语言第一次碰面的时候,总会很难磨合。
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是为准备翻译给另外一种语言而存在的。
所以中文碰见外文,会有一个格格不入的时期。
这个时期,对于名词来说,西洋的名词,英文的名词,很多中文没有一个对应,因为我们没有这个观念,没有这个东西,没有这种制度,所以在磨合的时间、互相摸索的时间,就会发生一个现象,就是翻译它的声音来表明它的意义。
那么,我就要讲到广东的一位大学者了——梁启超先生,他是一位启蒙大师。
他热心介绍西洋的文化观念,他用浅近的“新民体”来写社论,写文章的时候他如果碰到英文的名词怎么办呢?他碰到的名词,我们现在都知道了,就是democracy,可是在梁启超时期还没有一个现成的词来解释democracy这个观念,所以他没有办法,就把它翻译成德谟克拉西。
五四运动的时候,要介绍西洋的“德先生”、“赛先生”。
“德先生”怎么来的?就是Democracy,“赛先生”就是Science 来的。
这时候的翻译比较生硬,不过也蛮生动的。
梁启超文章里面写到灵感,他当时也不晓得该怎么用中文来说,英文是Inspiration,他就翻译成烟士披里纯。
这种现象——把声音翻译过来,一直沿用到现在。
比如说,英文boycott,我们叫“杯葛”,就是“抵制”。
比如说,作为一个“副本”是copy,我们常说“拷贝”一下。
像什么吉普车、坦克、迷你、迷思。
现在在美国最出风头的一个中国词的翻译就是fengshui,即“风水”。
当然,以前是“功夫”(kungfu)。
其实世界上的语言很难都是单纯的,尤其在现在。
很多人认为自己会中文,也就是自己的母语,然后英文自己在学;可是我们想想,我们还是用了别人的语言,而且用了不少。
阿拉伯数字全世界都用了,这就是更早的全球化了。
你说我不懂希腊文,其实每个人都在用,学英文一两年,他所学的英文里面就会有很多都是希腊文来的。
这就说明,英文是欧洲语言的大家庭的一员,跟希腊语有关系,跟拉丁语有关系。
日常生活中有人问你:你是阿拉伯人吗?他说:我怎么会是阿拉伯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其实我们每天的1、2、3、4就是阿拉伯文,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外文在里面。
如果你是关心天象的人,那会发现很多星座的名称是由希腊文来的中有外文在内。
英文字典里有很多词都是希腊文来的,最有趣的一个词是心理学。
心理学叫什么psychology,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的神话。
那罗马呢?我们老式的钟上遗留下的数字罗马数字比如I、II、III、IV、V等。
英文中有些来源于拉丁文。
男校友是alumnus,女校友是alumna,alumni是指一堆男校友,alumnae 是一堆女校友。
“桂冠诗人”叫poet laureate,诗人带上桂冠的就是桂冠诗人,这都是拉丁文。
事变、政变、菜单、蛋糕等这些都是由法文进入英文。
除此之外,San Francisco原来是西班牙文,不是英文,Saint Francis才是英文。
美国西南部Costa Rica,Puerto Rico这些都是原来的西班牙文。
Costa是海岸,Puerto是港口,Rica是男性有钱,Rico是女性有钱。
所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外语影响。
我们读英文读到一定程度,一定碰到很多拉丁的字眼,比如说我们赞美圣母Ave Maria,“Ave Maria”就是拉丁文。
还有一个例子很有趣,“性病”叫什么?就是“venereal disease”。
性病是一个很丑陋的东西,大家是不愿意讨论的,可是“性病”这个venereal怎么来的?venereal就是从爱神Venus来的,Venus的形容词就是venereal.你爱风流就得这种病。
这就是拉丁文。
英文也还受到了阿拉伯、罗马、法国、西班牙等区域的语言影响,因此,我们在现代的生活之中,就算是不读不懂外文,光读英文,就能吸收英文以外的外国的语文。
所以,世界上的语言是交流的,包括我们中文在内,不可能不跟外国交流。
我们的中文母语人口最多了,而且在我们的临近国家之中,我们的文化一向都是很悠久的。
过去一些民族受我们语言的影响,比如蒙古族、满族。
可是影响中文最深的,一直到现在都还在影响的就是梵文。
当时梵文译成中文,以前叫“译梵为秦”,译成秦的文字:“译梵为唐”即译成唐朝的文字,玄奘就是“译梵为唐”。
因此我们今日所用的“菩萨”bodhisattva,中间有两个音节。
“伽蓝”sangharama也是中间有两个音节。
“涅槃”nirvana等等等等。
最有趣的就是“和尚”跟“尼姑”了,“和尚”叫“比丘”,“尼姑”叫“比丘尼”,你看这好像是颠覆儒家的,你要跟孔丘比啊?比完了之后又拿尼姑来跟孔仲尼来比,这个是非常妙的翻译。
我们今日讲“夜叉”,很凶狠的女人就是“夜叉”。
本来唐僧玄奘翻译成“药叉”,可是后来他这个翻译没有成为定论,后来大家用“夜叉”。
你现在看《大唐西域记》里玄奘写给唐太宗的报告,里面就说到他到哪一个国家,庙前有好几个“药叉”,就是“金刚”。
我们今天信佛教的人要读什么金刚经、心经的,什么“经”,这些文字都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都是文言翻过来的,痕迹还在那儿。
现在我讲讲英文受外来的影响。
英文是欧洲语流的一系,她不全在海外,在欧洲的西北部。
一本英文字典里面的许多字,大半的字眼原来都不是英文的,都是外来的。
英文有多久呢?大概1000年左右,1000年前的英文还在刚刚开始,所以她是一个很年轻的语言,可是她发展很快,她的一个长处就是她把很多外来的影响像一个海绵一样吸收到她里面去。
古老的英文到公元1100年,中世纪的英文到1500年,现代英文在1500年开始。
有一件事很重要,就是1066年。
那一年我们是北宋的时候,苏东坡35岁,中国文化已经发展到后期了;但英文还没有成型,这一年法国有一个贵族叫做William Duke of Normandy,领兵攻打英国,然后占领伦敦。
法国人占领伦敦之后,英文就开始变化了。
怎么样变呢?有最简单而生动的例子,就是大家喜欢吃肉,牛肉、羊肉、猪肉,我们中国人很简单,这个动物后加一个“肉”字就完了,可是英文没有这么简单,英文的“牛肉”叫beef,你不能说D o you like some cow meet?那么“羊肉”是mutton,“猪肉”是pork.这三个词就是法文来的。
为什么这个肉跟这些产肉的动物是两个字呢?那就是法国人统治英国之后,牧童还在外面放牛、放羊,他们还在用他们本乡的话讲;可是这个肉煮好了端上桌给谁吃呢?给法国主人吃,所以改成法文的。
所以我们翻英文字典,就要有这样的兴趣去追踪,很有趣味的。
我们中文也有几个字眼很出风头,那个欧洲语言一定要用我们的发音:“茶”和“丝”。
茶传到了欧洲,传到南欧的时候,拉丁文叫te.拉丁语系的国家——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等,甚至于德国、北欧国家,都叫te.英文叫tea,是从闽南话“茶”来的。
可是,如果你到斯拉夫的国家去,到波兰、俄罗斯、乌克兰——我来广州的前一天,在台湾碰到一个乌克兰的女孩子,我说你们乌克兰说tea 是不是叫caj?她说你怎么知道的?我说我去过波兰,看到他们菜单上面的caj.所以呢,从水路传去的就叫thé了,从陆路传去的就叫caj,是分开来的。
我们有趣味的母语我在美国教中国文学的时候,美国学生的中文不够好,只能用翻译来读了,接近不了中国的词。
有一次我跟他们讲中国的唐诗,就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大家都会背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如果翻译成这样:Under a pine tree,I asked a boy.And he said:My master is away,picking the medicine on earth.He must somewhere on the hill,But the clouds are so heavy. I don’t know where he is.这个当然很容易懂,但是这种说法像唐诗吗?太啰嗦了,根本跟唐诗差得太远太远了,所以我忍不住说:Pine under asked a boy.Said master away,picking the medicine on earth.那些美国学生就很困惑,他说你们的句子都没有主词的。
所以他们问:“松下问童子,是谁在问吗?言师采药去,是谁在回答吗?只在此山中,是谁在?云深不知处,是谁不知处?”他们很奇怪,“你们怎么会知道上一句是张三,下一句是李四?”我说:“我们比较聪明。
”实际上不是我们比较聪明,而是中文比较灵活。
于是我就跟美国学生说:既然你们不能忘情于主词,那就让我为你们补上主词,把五言绝句改成七言绝句:我来松下问童子,童子言师采药去。
师行只在此山中,云深童子不知处。
他们觉得这样就放心了。
可是我们觉得当然是五言更好,七言那么啰嗦,把主词都说出来了。
“五四”以来,我们写白话文,很多人就是英文读得太多而没有化开,把英文的句法拿来写到诗里。
这样一来,出现了很多主词:我出门去,我看见一条狗,我说啊,可怜的狗啊!一路的主词出来,一路第一人称出来。
唐诗里面第一人称很少出现。
比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是王维,是“我”;“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是王维,还是“我”;“遥知兄弟登高处”———还是“我”啊;“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了谁?还是“我”嘛。
你把“我”字写进去,没有诗意的,文法讲得太清楚就没有诗意了。
我们的母语是很有趣味的。
不要以为五四以后文言不再用作教育工具,不再做办报办杂志的语文,从此文言就跟白话一刀两断。
没有这么干净利落的。
因为我们日常用的几百个、几千个成语都是文言化的身份流传下来的。
没有这些成语我们的知识分子很难交谈,我们的作家写文章也写不下去,因为每一句话都得另起炉灶,用白话说得那么详尽,于是就很啰嗦。
其实我们说成语的时候,很自然地,我们就说“张三李四”,好像没有人会说“张四李三”。
为什么一开始就“张三李四”呢?大家习而不察,好像这是很顺便的事情。
其实也就是中文的特色才安排成这样的,因为“张三”是平声,“李四”是仄声。
我们说“千山万水”,难道一出门、越过一座山、就碰到十条河吗?不可能,哪有这么多河呢?可是没有人说“千水万山”,因为平仄乱了,“千山”是平声,“万水”是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