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郁达夫、陆蠡、余光中四位作家的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2年进中学学习。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
朱自清著述近三十种,二百万余言,大部分收入开明书店出版的《朱自清文集》(1953)。
另有《朱自清古典文学专集》,自1981年起陆续出版。
其他选本尚有《朱自清选集》(1951)《朱自清诗文选集》(1955)等。
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 11月22日(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出生于江苏东海(今连云港市海州区),原名朱自华,江苏扬州人。
他是诗人,现代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到清华大学任教。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今扬州中学),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其孙现亦定居于扬州,从事文化工作。
他也曾在浙江省台州中学任教,亲手种下紫藤花,后该花成为台州中学的校花。
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
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
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
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子”,“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的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
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
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诗集《睡吧,小小的人》。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了《欧游杂记》。
并参加了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的活动,本来就是身患胃病的他更是虚弱不堪,终于在贫病之中逝世,年仅50岁。
朱自清的作品可分为3种:1、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题的。
2、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
3、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作品。
朱自清有著作27部,共长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
大多收入 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
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28年出版的纪实性散文《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还有《绿》《春》等。
其中,他的作品《春》被收入到北京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与《背影》被收入八年级上册语文书中。
其中还有《匆匆》入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
《荷塘月色》等优秀作品也入了西师版教材。
名家评佩弦
毛泽东评价他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北京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
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
可是,以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
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
于是,朱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吴晗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95页)我对这件事特别感到亲切、悲愤。
事隔十几年了,现在读到这几句话,当时情景还历历在目。
所谓“救济粮”是这么一回事:1948年6月间,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像大江东下一样,时时刻刻在贬值,买一包纸烟要几万块钱。
教授的薪水月月在涨,但法币贬值更快,物价涨得更快,原来生活比较优越的教授们,此时也和广大人民一样难以生活下去。
特别是家口众多的人,生活更为困难。
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特别是高等学校知识分子,他们更是对这种情况忍受不下去。
于是便耍了一个手法,发了一种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
也正当这个时候,美国政府积极扶助日本,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发出诬蔑和侮辱的叫嚣。
一面是廉价收买,一面是扶植日本,侮辱中国人民。
我们一些人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
声明是这样的: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与的。
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也和往常一样,决定每人负责联系若干人,年纪大一点的教授多半是归我跑腿的。
我拿着稿子去找朱自清先生。
当时,他的胃病已很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吃一点就要吐,且面庞瘦削,说话声音低沉。
他有许多孩子,日子过得比谁都困难。
但他一看完稿子,便立刻毫不迟疑地签了名。
他向来写字是规规矩矩的。
这次,他还是用颤动的手,一笔不苟地签上了他的名字。
于此,也应该交代一笔,1946年从昆明回到清华园以后,他的态度有了显著的改变,不再沉默了。
他反对内战,讨厌国民党。
对共产党的看法也开始改变了,他曾在公开集会上朗诵解放区的诗歌,有时候还和学生们一起化装扭秧歌,弄得满头是汗。
在反对美国反对国民党的一些宣言、通电、声明等等的斗争中,我总是找他。
他一看见我,也就明白来意,“是签名的吧?”看了稿子,就写上自己的名字。
就我记忆所及,大概十次中有八九次他是签名的。
也有不签的时候,原因是文字的火气大了一些。
这次,我也曾找了另外一些教授,都是平时比较熟的,或是住在附近的,大多数签了名,但也碰过钉子。
有个教授只有三个孩子,但他的答复很干脆:“不!我还要活!”朱自清的胃病是饿出来的,家里人口多,要他养活。
在昆明的后期,有人算过帐,我们这类人的薪水折合战前的银元仅约十几元钱。
朱自清对政治是关心的,但不大发表意见,可说是温文尔雅,没有火气。
抗战时期,消息被国民党封锁了,对于国民党对日本帝国主义消极抗战,对共产党却积极摩擦,掀起几次反共高潮的真实情况,大后方的人们是不清楚的。
他认为只要抵抗,生活过得苦一些也应该,少发牢骚。
昆明的许多政治活动,他虽然同情,但很少参加。
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暗杀了闻一多,他感到极大愤慨。
复员回到北平以后,又看到美帝国主义帮助国民党发动内战,大打特打,他的态度变了,在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除了很少几次的例外,他参加到我们的行列里来了。
有几件事值得提出,一件是他对编撰《闻一多全集》的努力,我在全集的跋文中曾指出:
佩弦先生是一多十几年来的老友和同事,为了这部书,他花费了一年的时间,搜集遗文,编缀校正。
拟定了目录……一句话,没有佩弦先生的努力,这集子是不可能编辑的。
在当时,
编印闻一多全集这一举动,就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抗议和谴责。
相反,和有些人相比,这些人曾经是一多的同班或者旧时同学,有二三十年的交谊,但在一多死后,却从来没有关心过这件事,也没有写一篇纪念的文字。
另一件是他对青年学生的爱护。
举一个例子,有一回他系里的两个学生打架,一个是民主青年同盟的,一个是国民党三青团的。
打架的原因当然是政治性的,两人都到老师面前告状。
自清先生怕民青这位同学吃亏,背地里劝他让一点。
我在知道这件事情以后,便写一封信提出意见,请他要考虑政治上谁对谁不对,大概措辞的口气尖锐了一些。
第二天他就到我家里来了,非常认真严肃地说明他的用意,春秋责备贤者,他说了进步的学生几句,目的是为了保护他,免遭三青团的报复,同时,他也同意我的意见是正确的。
事后我把这情况告诉了民青的同学,这个同学也很感动。
他对国民党特务统治的反对,虽然没有大声疾呼,却也可以从我亲身接触的一件事看出来。
这时候,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挽救濒于死亡的命运,加强了对高等学校的特务控制。
为了抗议,我写了一篇学术论文《明初的学校》,说的是明初,骂的是国民党反动派,送给学校刊物《清华学报》发表。
学报的编辑有些是国民党员,他们当然不肯发表,认为这不算学术性文章。
我和自清先生谈起,他也是学报的编辑委员,写信给主编,极力主张发表,终于发表了这篇文章。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由于他被胃病长期折磨,身体过度衰弱,但他也明白天快亮了,乌云就要过去了,好日子要来到了。
他感到欣慰,在自己的书桌上玻璃板下,写了两句诗:“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是从唐人李商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套来翻案的。
这两句诗十分贴切地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情。
7月23日,在清华大学工字厅举行“知识分子今天的任务”的座谈会,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的政治活动。
我亲自到他家请他,和他一起漫步从北院走到工字厅。
他走一会儿,停一会儿,断断续续地对我说:“你们是对的,道路走对了。
不过,像我这样的人,还不大习惯,要教育我们,得慢慢地来。
这样就跟上你们了。
”开会时他也发了言,主要一段话也还是这个意思,他说:“知识分子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帮凶帮闲,向上爬的,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有这种人。
一条是向下的。
知识分子是可上可下的,所以是一个阶层而不是一个阶级。
要许多知识分子都丢开既得利益,是不容易的事。
现在我们过群众生活还过不来。
这也不是理性上不愿意接受,理性是知道应该接受的,是习惯上变不过来。
”
朱自清先生在理性上知道要丢开既得利益,要过群众生活,他又进了一步了,这是大踏步前进的一步。
他拒绝购买美援面粉,在签了名以后,这天的日记记了这件事:6月18日,此事每月须损失600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定签名。
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决心。
不止如此,在逝世前一天,他还告诉他夫人:“有一件事得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自清先生是旧时代知识分子中的典型人物,他曾经是自由主义者,他不大喜欢参加政治活动,特别是比较激烈、斗争性较强的政治活动。
但是,他具有正义感,随着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奴役、压迫的加强,和向中国人民的武装挑衅、屠杀、镇压,他毕竟忍受不住了。
他说话了,行动了,通过文化生活、朗诵诗歌和扭秧歌,表明了他的态度。
另一方面,他坚决不走中间路线,第三条道路,当时有人要他参加国民党办的中间路线刊物《新路》,他坚决地拒绝了。
但是他却带病参加了我们的座谈会。
他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在衰病的晚年,终于有了明确的立场,抬起头来,挺起脊梁,宁肯饿死,坚决拒绝敌人的“救济”,这种品德,这种气节,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毛泽东选集》第4卷,1499页)毛泽东同志赞扬了闻一多、朱自清的骨气,说“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这是我们未死者,
特别是一多先生和自清先生生前战友的责任。
这种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颂歌,还有待于未来。
这一篇文字,只能算是重读《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所引起的一些回忆罢了。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和《春》等,是其代表佳作,伴随一代又一代人喜怒哀乐。
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散文感情的真挚更是有口皆碑。
他的《背影》、《悼亡妇》等,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
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柔造作,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尤其是在《背影》中,朱自清对父亲朱鸿钧的感情之深让读者感到了一丝丝的怀念和感动。
他在《论逼真和如画》、《论标语口号》、《钟明<呕心苦唇录>序》等文章里,强调“真”“就是自然”,强调“修辞立其诚”,强调“宣传与写作都不能缺少……至诚的态度”。
正是这种“至诚的态度”,使他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都倾注在字里行间。
而这种从心灵深处流露出来的喜怒哀乐之情,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
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
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悼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
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
作为学者,他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
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
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
主要作品
散文:
《雪朝》(1922年;文学研究会的成员的合集)《毁灭》(1923年;长诗)
《踪迹》(1924年;朱自清首本诗与散文集)《背影》(1928年)《春》(1930年)《欧游杂记》(1934年)《伦敦杂记》(1943年)《你我》(1936年)《匆匆》(被选入人民出版社‘实验人教版’六年级教科书)
语文论述:
《新诗杂话》《经典常谈》《诗言辨志研究》《标准和尺度》《语文零拾》《论雅俗共赏》《书评与议文》《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年出版,开明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年出版,古籍
《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年出版,三联
《朱自清散文选集》1996年出版,百花
《朱自清散文全集》
1990 年出版,江苏教育(《荷塘月色》一文选自于该文集)
郁达夫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等。
郁达夫通五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法语、马来西亚语。
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七岁入私塾。
九岁便能赋诗。
1908就读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1910年考入杭州府中学堂(与徐志摩同学),后又到嘉兴府中学堂和美国教会学堂之江大学预科等校学习。
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考入浙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
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7 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1922年3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归国。
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
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
1923年至1926 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论》、《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
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
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
1942 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
1945年在苏门答腊失踪,关于其死亡的推测最早出于胡愈之的文章,胡文中推测郁达夫是为日本宪兵所杀害。
建国后此一推论基本被延续下来,在1985年郁达夫的纪念会上,日本学者玲木正夫提出郁达夫系由日本宪兵掐死在森林里的观点,但是其对“凶手”却用英文字母表示,似嫌证据不足。
此外还流传着其他的看法,如郁达夫系由印尼游击队杀害(郁达夫曾当过日本宪兵队的翻译)。
故现在在学术界郁达夫只能谨慎地称为是失踪,而不能武断地认为其为日本宪兵杀害。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并曾赴台儿庄劳军。
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国,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1945年8月29日,在苏门答腊失踪,终年四十九岁。
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陆蠡
陆蠡,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
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
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
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
曾翻译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法国拉·封丹的《寓言诗》和法国拉马丁的《希腊神话》。
余光中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先后在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南京市第五中学(原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
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情主义诗人”。
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
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着有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1928,10月21日生于南京。
1947,19 岁,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49,21岁,迁香港。
1950,22岁,5月到台湾,9月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
1953,25岁,与人合创“蓝星”诗社。
1956,28岁,开始在大学任教。
与范我存女士结婚。
1961,33岁,赴美国进修。
第二年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回台,任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
1964,36岁,赴美国讲学一年。
1966,38岁,任师范大学副教授,在台大等校兼课。
1969,41岁,赴美国任科罗拉多州寺钟学院客座教授。
1971,43岁,任师大教授。
1972,44岁,任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
1974,46岁,赴香港任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0,52岁,任国立师范大学英语系系主任,兼英语研究所所长。
1982,54岁,《传说》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
1984,56岁,获吴三连文学奖散文奖。
1985,57岁,离开香港,到高雄市定居,任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国语文研究所所长。
获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
1989,61岁,主编的《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出版,并以此书获金鼎奖图书类主编奖。
获选为联合副刊第一位“每月人物”。
1990,62岁,获选为中华民国笔会会长。
1991,63岁,获美西华人学会的“文学成就奖”、香港翻译学会的荣誉会士衔。
1993,65岁,《港台文学选刊》推出“余光中专辑”;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邀请担任“到访杰出学人”;《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大全》纳入一整页余光中评传。
1994,66岁,评论集《从徐霞客到梵谷》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中山大学聘为“中山讲座教授”。
1995,67岁,厦门大学邀请返校演讲,并颁赠客座教授。
1996,68岁,《井然有序》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1997,69岁,长春举办全国书展,由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余光中诗歌选集》及《余光中散文选集》共七册。
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等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
获吉林大学颁授客座教授名衔及东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名衔。
获中国诗歌艺术学会颁赠“诗歌艺术贡献奖”。
1998,70岁,广电基金会拍摄“诗坛巨擘--余光中”影集。
获颁文工会第一届五四奖的“文学交流奖”、中山大学“杰出教学奖”、中华民国“斐陶斐杰出成就奖”、行政院新闻局“国际传播奖章”。
散文集《日不落家》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七十大寿发表新作及新书出版等活动,被台湾电视公司“人与书的对话”选为1998年“十大读书新闻”之第六。
1999,71岁,傅孟丽着《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由天下文化出版。
黄维梁、江弱水编选《余光中选集》五册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山大学聘为“光华讲座教授”。
苏其康主编《结网与诗风--余光中先生七十寿庆论文集》由九歌出版社出版。
淡江大学主编之《蓝星诗学》推出“余光中特辑”。
《日不落家》获颁吴鲁芹散文奖。
应湖南文协之邀访湘,先后在岳麓书院、湖南师范大学、岳阳师范学院、常德师范学院、武陵大学演讲。
2000,72岁,香港中文大学校友月刊,选出余光中、丘成桐、牟宗三、唐君毅、钱穆等十人为“中大最重要人物”。
获颁高雄市文艺奖。
《余光中诗选》当选“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由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南京举办“余光中文学作品研讨会”,武汉大学举办“余光中暨香港沙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颁授客座教授聘书。
诗集《高楼对海》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2001,73岁,江堤编选《余光中:与永恒拔河》,为“岳麓书院千年论坛丛书”之一,由湖南大学出版。
黄维梁编选《大美为美--余光中散文精选》,列入季羡林主编丛书《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
获第二届“霍英东成就奖”。
2007年,79岁,荣聘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荣誉院长。
2010年,82岁,携夫人及女儿出访无锡江南大学,并受聘为江南大学客座教授。
2010年,82岁,出生于端午节的诗人余光中亲赴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参加2010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并专门创作一首纪念屈原的诗歌《秭归祭屈原》。
2010年6月17日,余光中携家人和流沙河,李元洛参观了三峡大学,并为全校师生做了一场名为《我的四度空间》的演讲。